回覆列表
  • 1 # 把不滿說出來

    具體是梁,唐,晉,漢,週五代。因為之前有過這些稱謂,為了區別通常稱後梁,後唐以此類推。

    十國通常指北漢,南漢,南唐,吳越,閩,吳,前蜀,後蜀,吳,南平等十個割據政權。

    唐自安史之亂後,各地擁兵自重,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最後為滅黃巢之亂,至群雄割據,一如東漢後期。自原黃巢手下朱溫,既朱全忠廢帝自立,建後梁。各地不服,紛紛自立,才形成了幾十年的亂世。

  • 2 # 樂山樂水別樣人生

    (五代:907年-960年,十國:907年-979年),一般是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統一中國本土為止。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次第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

  • 3 # 臥雪堂

    五代是指梁唐晉漢周,十國是指兩蜀,兩漢,南唐,南平,吳越,吳,楚,閩等國。

    那個時代多是翻來覆去,但精彩之處卻在前期,尤以梁晉爭霸最有意思,此時期其實發端於安史之亂,因此亂而導致藩鎮崛起。之後相當長的時間裡,是中國相對制衡的一個時期,宮鎮相互迭起,皇帝也意氣風發過,忽然一個黃巢打破均衡,中央更加疲憊不堪,軍閥們抗擊的灰飛煙滅,儲存實力的割據一方,就成了十國,兩面三刀的擴充套件實力,就成了玩家。李茂貞、劉守光、秦宗權之流被玩了下去,自此安史之亂的節度使們只能割據一方。剩下的只有黃巢起義反正的朱家和外族入衛的沙陀族。自此歷史進入了新的一頁,就是從東漢到唐末與皇權較量千年計程車族,就此結束。牛李黨爭也落下帷幕,這就註定下一個朝代是庶民時代,是一個科舉昌盛的時代,一個知識分子當家的時代。而那個時期還亂那麼久,是因為那幾個開國之君,沒有知道真正要到來的力量是什麼,而周世宗開始,終於明白。

  • 4 # 生生不息鋼鐵俠

    朝代 起訖年代 都城 今地 統治民族 開國皇帝

    五代:

    後梁 907-923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梁太祖朱晃

    後唐 923-936 洛陽 河南洛陽 漢族 唐莊宗李存勖

    後晉 936-947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晉高祖石敬瑭

    後漢 947-95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漢高祖劉暠

    後周 951-960 汴 河南開封 漢族 周太祖郭威

    十國:

    前蜀 891-92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王建

    後蜀 925-965 成都 四川成都 漢族 高祖孟知祥

    楊吳 892-937 揚州 江蘇揚州 漢族 太祖楊行密

    南唐 937-975 金陵 江蘇南京 漢族 烈祖李昪

    吳越 893-978 杭州 浙江杭州 漢族 武肅王錢鏐

    閩國 893-945 長樂 福建福州 漢族 太祖王審知

    馬楚 896-951 長沙 湖南長沙 漢族 武穆王馬殷

    南漢 905-971 興王府 廣東廣州 漢族 高祖劉龑

    南平 907-963 荊州 湖北荊州 漢族 武信王高季興

    北漢 951-979 太原 山西太原 漢族 世祖劉崇

  • 5 # 12毫克尼古丁

    五代十國(907年—96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南方的統一。

    五代十國(公元907年-960年),包括五代(公元907年-960年)與十國(公元891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餘政權為止。  根據歷史學家張國剛的《唐代藩鎮研究》,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裡,40到50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割據藩鎮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才普遍出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國家,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而稱王稱藩,其中十個歷時較長且稱王或稱帝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南侵的機會,遼朝得以建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定難軍(後來的西夏)和靜海軍(交趾)逐漸獨立,而靜海軍(後來的越南)自此永久脫離中國。

    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週五個朝代,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的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係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十國方面,江南地區初期以吳國最強,而後被李昪篡位,建國南唐,其次有吳越國與閩國等。湖廣則被荊南、南楚與南漢等佔據。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但多次用兵使得國力衰退,最後敗於後周。蜀地有前蜀、後蜀,國家富強,是僅次於南唐的強國,然而耽於安樂,最後亡於中原。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是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祟所建。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公元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唐朝滅亡  安史之亂後,唐朝由盛轉衰,在各地的藩鎮乘機做大做強。而黃巢之亂以後的唐朝更是出現了“極目千里、無復煙火”的局面。亂事波及兩淮江南地區,當地群雄紛起抗敵,十國中的吳國與楚國得以建立。秦宗權之亂直到唐昭宗時才在朱全忠的努力下平定。  朱全忠、李克用與李茂貞這三派藩鎮影響了唐朝後期、五代前期的政治,而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更成為五代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的君主。朱全忠與李克用因故不合,雙方上至朝廷,下至藩鎮,都鬥爭不斷。朱全忠利用朝中的勢力打壓李克用,並且趁李克用與李茂貞等人抗衡之際威服河北各藩鎮,併吞河中軍、淄青軍等節度使領地。地盤的擴充使得朱全忠的勢力遠大於李克用。而關中的鳳翔節度使李茂貞雖然威脅唐廷,但因李克用與朱全忠的干涉而失敗。公元888年唐昭宗繼位後,宰相崔胤與宦官韓全誨爭權。唐昭宗被宦官韓全誨幽禁,崔胤緊急召喚朱全忠入援。而韓全誨強迫唐昭宗投靠李茂貞,朱全忠於是率軍圍困鳳翔。隔年,鳳翔軍糧草耗盡,李茂貞只好殺宦官韓全誨等人,與朱全忠和解。朱全忠趁機掌控朝中大權,還屠殺宦官數百人,派兵控制長安。崔胤後悔不已,有意擺脫朱全忠的威脅,暗中招募六軍十二衛,被朱全忠在長安的眼線所察覺。公元904年朱全忠殺崔胤,逼迫唐昭宗遷都洛陽,同年8月弒唐昭宗,另立昭宗子李柷為帝,即唐哀帝。朱全忠本想等統一後再奪取帝位,但因徵淮南失利,於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他改名朱晃(朱溫),國號梁,史稱後梁,他即後梁太祖,最後定都東都汴州。  梁晉對峙  五代各朝雖然掌控中原與關中地區(除後梁未控制關中),但是沒有像唐朝一樣成為所有藩鎮認可的共主,主要勢力範圍也不出華北地區,只能說是一個藩鎮型的朝廷。各地藩鎮在唐朝滅亡後,初期有些政權依舊使用唐朝年號割據一方,有的奉五代為正朔,其他則是保境固守或稱帝爭天下。不管他們的外交策略是什麼,這些藩鎮都已經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同時或相繼存在的具代表性的十個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家稱為十國。中原地區歸附後梁的半獨立政權有義武節度使、北平王王處直、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盧龍節度使劉仁恭(公元911年其子劉守光稱帝獨立)等,獨立的是鳳翔節度使、岐王李茂貞建立的岐國,河東節度使、晉王李克用建立的晉國。蜀地方面,西川節度使、蜀王王建建立前蜀;湖廣一帶,佔據江陵周圍的荊南軍高季興在後唐時獨立,湖南武安軍馬殷建楚國,兩廣(嶺南)清海軍劉隱建南漢;江南地區,佔據兩淮吳地的淮南軍楊行密建吳國,浙江錢鏐建吳越國,福建王審知建閩國。另外,交趾靜海軍曲承裕自立,在越南歷史稱為曲家,是越南地區脫離中國的開端。党項族組成的定難軍也在陝北夏州一帶割據自立。位於河西瓜州的歸義軍一度建立金山國。此時晉、岐與吳依舊奉唐室年號,而前蜀稱帝,均不承認後梁,其餘政權都臣服後梁。

    後梁太祖針對唐朝後期的弊端做出不少強烈改革。他極度厭惡宦官,曾拒絕在南方避難的宦官返回京城;討厭唐廷高階官員,啟用失意士人如李振、敬翔等人,並且聽從李振建議,屠殺宰相裴樞、崔遠等三十名高官,史稱白馬之禍。這些失意士人重實際而輕名義,是五代政治人物的代表。經濟方面重視農業發展,致力減輕賦稅;對軍隊十分嚴厲,如大將戰死,所部士卒一律斬首,稱“跋隊斬”。然而後梁太祖晚年荒淫無度,甚至不顧倫理,經常召諸子之妻入宮陪侍。外交方面,後梁立國之初,幾乎所有國家與藩鎮都表示臣服,只有晉、岐、前蜀與吳敵視後梁,依舊奉唐室年號。其中晉國的李克用更是後梁太祖的死敵,自開國起後梁太祖就北伐晉國,在潞州(山西長治)與李克用僵持不下,史稱潞州之戰。李克用因憂勞去世後,其子李存勖在李克寧、張承業的輔佐下而獲得勝利。公元910年後梁太祖懷疑成德軍與晉密結而率軍進伐,迫使成德軍王鎔與義武軍王處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軍於柏鄉(河北柏鄉)擊潰後梁軍,成功救援成德軍,而梁軍元氣大傷,史稱柏鄉之戰。北方之雄劉守光為人殘暴,且是晉的強敵。他於公元909年被後梁封為燕王,建立燕國,公元911年稱帝,史稱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朱溫親自率軍救援,但被晉軍擊潰。劉守光最後於隔年被李存勖攻滅。  朱溫敗退洛陽後病危,次子朱友圭不滿朱溫有意立養子朱友文為太子,趁機刺殺朱溫而繼位。然而朱友圭荒淫無度,不得人心,公元913年其弟朱友貞聯合天雄軍(即魏博軍)楊師厚進伐奪位,史稱後梁末帝。楊師厚去世後,天雄軍等河北諸鎮都陸續歸附晉國,再加上公元916年魏州之戰中梁軍慘敗於晉軍,後梁北疆只能勉強維持在黃河以南。公元918年李存勖率軍南征,與梁軍相持於濮州一帶。梁軍慘敗,但晉將周德威戰死,梁晉戰爭沉寂了一段時期。公元921年張文禮殺成德節度使、趙王王鎔,控制成德軍,聯合契丹國與後梁,對抗晉國。然而李存勖率軍於鎮州擊潰梁趙聯軍,又奪得河北三鎮後。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即後唐莊宗),以光復唐朝為號召建國號唐,史稱後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將王彥章採取牽制鄆州(河南東平)的方式,成功圍堵唐軍於楊劉(今河南東阿)附近。雙方對峙良久,唐軍軍糧不足,有即將撤退的跡象。然而梁廷趙巖、張漢傑等人進讒言,使王彥章被撤換,後唐莊宗又率軍經鄆州迂迴攻入空虛無兵的汴州。城破之日,後梁末帝無奈命皇甫麟殺死他,後梁亡。  後唐盛衰  後唐莊宗滅後梁後,定都洛陽。此時河北三鎮已定,後唐國力強盛。岐國李茂貞對後唐稱臣,後唐莊宗封他為秦王。公元924年李茂貞去世,後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擔任鳳翔節度使,正式吞併了歧國。前蜀王建在建國後注重農桑、興修水利,使得前蜀在經濟與軍事都十分強盛。但公元918年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925年後唐莊宗派郭崇韜、魏王李繼岌率軍攻入成都,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後唐對外強盛,但是內憂積重。後唐莊宗定都洛陽後,招回宦官以任樞要之職,任用李襲吉等保守派,一切與唐朝後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敗壞。後唐莊宗自認基業已固,不務政事,肆情縱慾,自取藝名“李天下”,寵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進等人。當時軍隊龐大,國庫吃緊,然而其妻劉皇后干預朝政、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半歸後宮,使得朝廷還要暫扣軍糧以補其他支出,形成極大的隱憂,不久徵蜀唐軍即因故兵變

    郭崇韜雖然完成滅蜀任務,但李繼岌對於不能深入參與軍務而感到不滿。他密報朝廷,意圖陷害郭崇韜。後唐莊宗有意先調查再決定,但劉皇后自行命李繼岌處決之。公元926年郭崇韜被殺,唐軍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后又不願將自己的財物用於勞軍,使局面更加惡化。不久,魏博軍在趙在禮率領下於魏州(河北大名)叛亂,唐將李昭榮平定失敗,後唐莊宗只好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於魏州受部眾與叛軍擁護,反而率軍南征後唐莊宗。各地唐軍不願為後唐莊宗作戰,汴州與洛陽陸續被陷,後唐莊宗於內亂中流箭而死。李嗣源攻入洛陽後殺盡叛臣而稱帝,即後唐明宗,後唐莊宗的長子李繼岌自殺於長安。  後唐明宗執政期間革除後唐莊宗時的弊政,朝政逐漸安定。他誅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銷不少冗餘機關,建立三司等財政機關;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加強中央軍力,建立侍衛親軍以壓制藩鎮。這是五代少見的穩定時期之一,史家稱後唐明宗是五代時期僅次於後周世宗的明君,他制定的一些制度也被宋朝所繼承。然而到晚年後唐再度走入內亂。公元933年後唐明宗重病,其子李從榮奪位被殺,幼子李從厚繼位,即後唐閔帝。此時後唐明宗的兩位大將養子李從珂任鳳翔節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均擁重兵。宰相朱弘昭、馮贇本想以調動節度使的方式來分離軍權,反而激起叛變。公元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為由攻入洛陽,後唐閔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虜,最後被李從珂所殺。李從珂稱帝,即後唐末帝。內亂期間發生後蜀獨立之事。原來在前蜀滅亡後,後唐莊宗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不久後唐明宗叛變奪位,孟知祥練兵意圖獨立。932年孟知祥在併吞東川軍後被後唐明宗封為蜀王,並於後唐末帝發動內亂時稱帝建國,史稱後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繼位。孟昶,嬖倖寵妃,信任庸才,已有速亡之咎,乃反欲勾通北漢,自啟戰釁,雖欲不亡,其可得乎讓後蜀僥存了三十年的和平局面。  後唐末帝與石敬瑭早在後唐明宗時就彼此不合。唐末帝繼位後十分猜忌石敬瑭,而石敬瑭也因畏懼而懷有叛變之心。公元936年後唐末帝把石敬瑭調任天平軍,並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石敬瑭聽從桑維翰與劉知遠的建議向契丹借兵叛變,並且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每年還要輸帛三十萬匹。張敬達聞知叛變之事後,率軍圍攻太原,石敬瑭堅守不下。當時盧龍軍的趙德鈞和契丹可汗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謀中原,石敬瑭大為驚懼,急令桑維翰見耶律德光。桑維翰跪於契丹帳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棄與趙德鈞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軍解圍,幫助石敬瑭於太原建國後晉,即後晉高祖。公元937年晉軍與契丹軍大舉南下,楊光遠、趙德鈞等諸鎮陸續投降。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後唐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後晉高祖定都汴州,依約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後契丹國對五代的影響力達到最大。

    江南的擴張  五代進入後晉時期,國力大不如前,時常被契丹威脅。江淮地區的吳與後繼的南唐國勢強盛,他們採取聯合北方契丹國制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壯大勢力,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吳國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早在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屬畢師鐸率軍攻打揚州,楊行密在抗敵過程中發展割據勢力,最後建立吳國。公元902年楊行密被朝廷封為吳王,建都廣陵,稱江都府。執政期間鼓勵農桑,穩定經濟,使江淮地區逐漸復甦。對外則擁護唐室,與宣武軍朱全忠(後梁建立者)敵對。公元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隔年江西鍾傳去世,諸子內亂,楊渥趁機派秦裴攻佔江西,統一江淮。然而楊渥喜好玩樂,又猜忌功臣,大臣張灝、徐溫發動兵變,殺死楊渥。公元908年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帝,除掉想自立為帝的張顥,徹底掌握吳國大權。  徐溫掌握大權後屢次攻伐吳越國未果,至後梁末期才和談。唐朝滅亡後,吳國不承認後梁正統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號,直到公元919年吳國改元,才正式與唐朝切斷關係。對內則逐步剪除楊氏舊將以穩固其勢力,然而專政的長子徐知訓驕橫恣肆,曾因欺負吳王楊隆演而引來兵變,最後被部下朱瑾殺死。徐溫養子徐知誥平定亂事,而徐知誥事徐溫甚孝謹,最後成為徐溫政權的繼承者。楊隆演鬱鬱而終,其子楊溥繼位,並於公元927年稱帝,即吳睿帝。公元927年徐溫去世,追封齊王,養子徐知誥繼位,成為吳國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尊重吳帝和將領而頗得民心。公元937年徐知誥奪吳睿帝之位,吳亡,建國齊,都金陵,稱江寧府(江蘇南京)。同年,後唐滅亡。兩年後徐知誥自稱唐室後裔,改姓名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他即南唐烈祖。李昪建國後採取與民休息、與鄰國友好的政策,使國力持續強盛。公元943年李昪去世後,其子李璟繼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國力仍然強盛,對外聯和遼朝壓制後周,對四周國家也採取見機入侵的方式,陸續滅閩國與楚國。  在南唐東南方有吳越國與閩國。吳越國的建立者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都杭州,其疆域約同浙江省。公元907年錢鏐被後梁封為吳越王,即吳越太祖。在位期間促進經濟發展,保境安民;對外奉五代為宗主國,與吳和南唐為死對頭,這個策略一直維持到亡國為止。另外曾經派使冊封新羅、渤海國等國王,海中諸國皆奉他為君長。閩國是由福建觀察使王潮所建立,其與其弟王審知控制福州一帶,後為武威軍節度使,其疆域約同今福建省。王審知執政後於公元909年被後梁封為閩王,即閩太祖。在位期間也是提倡節儉,與民休息,並向五代稱臣,使閩國迅速發展。公元925年閩太祖去世後,其繼位者與宗室、大臣互相猜忌、鬥爭而使閩國逐漸衰弱。  公元943年閩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於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隔年閩景宗被大臣所殺,國內大亂。公元945年王延政改國號為閩。同年南唐元宗趁機伐閩國,攻下建州,閩亡。然而吳越趁機介入,閩將李仁達以福州附吳越,泉州、漳州又為清源軍留從效所據,南唐最後只獲得建州與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與吳越國的關係持續惡化。不久南唐元宗趁楚內亂之際於公元951年派邊鎬攻滅,但隔年因楚將劉言起兵反抗,使得南唐又失去湖南一地。南唐連年用兵使國力受到很大消耗,所得之地也大半喪失。再加上南唐元宗為人柔和、好諛惡直,以是群小競進,政事日非。後周趁機於公元957年發兵南征南唐。南唐元宗戰敗,割讓江北十四州給後周,並且去掉自己的帝號,只稱江南國主,南唐元氣大傷。而比較有軍事才能的太子李弘冀,他在毒死意圖奪位的叔父李景遂後也去世。南唐元宗只好改立六子李煜為太子,但是李煜的書生氣質較重。南唐元宗為了避周軍與吳越軍聯合入侵金陵而遷都洪州,即南昌府。公元961年唐元宗去世後,由李煜即位,即南唐後主,還都金陵府。至此南唐無力威脅五代,只能保境安民。  湖廣的內亂  而湖廣一帶有荊南、南楚、南漢和靜海。荊南又稱南平國、北楚,其疆域約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興為後梁太祖的將領,公元907年被封為荊南節度使,治所為江陵。荊南地小勢弱,因而向四周各國稱臣。其君主高季興和高從誨貪圖各國貢品而攔截搶奪,遭各國發兵威脅才願歸還,被稱為“高賴子”。後梁滅亡後,高季興改向後唐稱臣,在公元924年被後唐唐莊宗封為南平王,正式立國,建都江陵,他即武信王。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表示願意協助伐蜀,但並未實際行動,而後又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這些使後唐唐明宗大怒而發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軍糧草不濟而退。南平國與後唐的關係直到其子文獻王高從誨繼位後才和好。  楚國則由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所建立,又稱南楚、馬楚。秦宗權之亂時,秦的部署孫儒攻打兩淮楊行密,孫儒部將馬殷帶部分人馬經江西至湖南割據。公元907年後梁建立後,馬殷向後梁稱臣而被封為楚王,即武穆王。其勢力涵蓋今湖南與廣西北部,對外臣服五代各朝,對內平定亂軍、強藩,並且採取保境安民的政策,使楚國國勢強盛。公元927年後唐封馬殷為楚國王,定都潭州,即長沙府。楚文昭王馬希範時期擴地至今廣西東北部,國勢頗盛。然而馬希範在947年去世後國勢大亂,楚將擁護次子馬希廣繼立,使長子馬希萼不滿而叛變。公元950年馬希萼成功攻下長沙,即楚恭孝王。然而他縱酒荒淫,使得楚將王逵、周行逢舉兵叛變。他們擁護宗室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以劉言為武平軍留後,率軍佔據朗州(湖南常德)。不久徐威也擁護馬希崇為武安軍留後,放逐馬希萼。而馬希萼則于衡山再度被擁立。楚國分裂成馬光惠、馬希崇與馬希萼三派後,南唐元宗趁機於951年派邊鎬攻佔長沙,馬希崇與馬希萼先後投降,楚國亡。同時間南漢北取桂州(廣西桂林)一帶,佔據全嶺南地區。隔年武平軍留後劉言不願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至此南唐全面退出湖南地區。劉言被後周封為武平節度使,由於與王逵對立而被王逵與周行逢所廢而死。而王逵貪得無厭,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殺,武平軍之位最後由周行逢繼承。周行逢革除楚國劣政,愛護百姓,提倡廉潔。對將領用法嚴厲,果斷誅殺。湖南地區又恢復平穩,直至962年周行逢去世為止。

    南漢是由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所建立,公元907年被後梁封為彭郡王,後又先後封為南平王、南海王。劉隱穩固嶺南後重用當地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基礎。公元911年劉隱去世後,由其弟劉龑繼位。劉龑再統一嶺南後於公元917年稱帝,即南漢高祖。國號大越,都番禺,號興王府(今廣東廣州)。隔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南漢高祖與鄰國和好,推廣科舉制度。然而本身殘酷奢持,每視殺人則喜,寵幸宦官,以至政事不寧。公元942年南漢高祖去世,其子劉玢繼位,即南漢殤帝。南漢殤帝貪圖享樂,當時有張遇賢叛亂,隔年被其兄劉晟所殺。劉晟自立為帝,即南漢中宗。在位期間,雖然奪取楚國容州(廣西北流)、邕州(今廣西南寧),但是提倡嚴刑立威,為人殘暴,大肆屠殺皇族和大臣將領,南漢只剩宦官、宮女執政。公元958年去世後,由其子劉鋹繼位,即南漢後主。其間靜海(今越南北部)開始脫離中國統治。  後晉與後漢  當十國陸續衰弱或自保時,北方的後晉也因為契丹國的威脅而屢屢不安。當時後晉新立,財政匱乏,契丹貪求無厭,藩鎮多不願服從。為解決財政危機,後晉高祖採納桑維翰的建議,採取安撫藩鎮、恭謹契丹的方式,並且重視農業、商業以提升經濟。雖然契丹國得以安撫,但原燕雲十六州官員如吳巒、郭崇威恥臣於契丹,不願投降。各地藩鎮幾乎不服晉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攏契丹國以奪位,此時有賴杜重威、李守貞等人平定。公元937年天雄軍(即魏博軍)範廷光反於魏州,前去平亂的張從賓也向他投降,並且殺後晉高祖之子石重信和石重乂。最後在範張聯軍逼近開封時,有賴侯益與杜重威率軍擊潰而平定。楊光遠自恃重兵而干預朝政,後晉高祖常屈從之,後來勾結契丹國叛變而被李守貞打敗而死。公元942年成德軍安重榮指斥後晉高祖父事契丹,要求出並討伐契丹。但實際上卻是暗通契丹,意圖奪位。後晉高祖派杜重威率軍擊斬安重榮,史稱宗城之戰,並將其頭送與契丹。同年位於代北的吐谷渾部,因為不願意投降契丹國,首領白承福率部投奔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契丹派使問罪。後晉高祖最後在這些憂憤之中去世,其大臣馮道、景延廣以國家多難,宜立長君,就以侄子石重貴繼位於鄴都(河北大名),即後晉出帝。  由於後晉的將領與百姓對屈尊異族而感到強烈不滿,後晉出帝聽從景延廣建議,放棄對契丹國稱臣而改稱孫以洗刷屈辱。景延廣對契丹人的敵意十分強烈,他殺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氣,屢次對契丹挑釁。此舉引來契丹可汗耶律德光的憤怒,他於公元944年率軍南征。當時河北大旱,蝗蟲侵襲,契丹軍攻掠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還。隔年後晉出帝派杜重威率軍北伐,耶律德光聞之率大軍南下,最後杜重威成功的在白溝(河北定興、新城間)擊潰契丹軍。然而,後晉出帝於白溝之戰後日益驕奢,又以馮玉執政,賄賂公行,朝政敗壞。公元946年後晉出帝再以杜重威率軍北伐,與耶律德光在滹沱河會戰。此時杜重威有意奪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機率聯軍直逼開封,後晉大將李守貞、張彥澤陸續投降,最後後晉出帝開城投降,後晉亡,史稱遼滅晉之戰。隔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即遼太宗,正式建立遼朝。遼太宗本來對經營中國地區很有信心,然而“打草谷”與掠人為奴的掠奪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其中河東軍劉知遠聽從張彥威的建議,以中原無主為由於太原稱帝,建國後漢,即後漢高祖。遼太宗壓制不了此局面,以天氣炎熱為由率軍北返。他命蕭翰留守開封,杜重威留守鄴都。最後於殺胡林(河北欒城)去世,其兄子耶律兀欲繼位,即遼世宗。  後漢高祖在遼軍北返後開始收復中原。蕭翰得知訊息後,劫持後唐宗室李從益稱帝於開封,而後北返。後漢高祖聞之派使殺李從益以定都開封,並派高行周與慕容彥超在魏州之戰戰役降服杜重威,諸鎮相繼歸附。948年後漢高祖去世,其子劉承祐繼位,是為後漢隱帝,並以楊邠、郭威、史弘肇與王章為輔國大臣。當時河中節度使李守貞叛亂,有賴郭威平定。後漢隱帝年長後猜忌輔國大臣,與郭允明協議後於公元950年以遼軍寇河北為由派郭威鎮守鄴都,隨後大殺楊、史與王等大臣,又殺郭威一家,並召泰寧軍慕容彥超等急速入京。郭威聽從魏仁浦建議起兵南下,並派養子柴榮鎮守鄴都。隔年擊潰慕容彥超,攻入開封,後漢隱帝最後為郭允明等所殺。郭威本有意立劉崇子徐州軍劉贇為帝,先以李太后臨朝。當時恰巧遼軍入侵,郭威出師禦敵,但大軍至澶州(今河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大軍返回開封。公元951年郭威稱帝,建國後周,即後周太祖,後漢亡。  後周與北宋  後周太祖登基後減除若干苛政,厲行節儉,使南流的人口再度有流回中原的傾向。然而劉贇被殺,使後舊漢將不服周廷。河東軍劉崇(後漢高祖劉知遠之弟)得知郭威稱帝后,自立為帝,建國北漢。他依遼人為援,自稱侄皇帝,並且伺機伐周。舊漢將徐州鞏廷美與泰寧軍慕容彥超意圖叛變,有賴後周太祖陸續平定。  公元954年後周太祖去世,由養子柴榮繼位,即後周世宗。後周世宗是五代十國中的第一名君,於繼位之初遭遇北漢帝劉崇與遼將楊袞聯合南下。當時周廷驚恐,大多主張穩重行事,然而後周世宗親自擊潰漢遼聯軍,並斬臨陣後退的無能將領,史稱高平之戰。此後改革軍事制度,精簡中央禁軍,補充強健之士,形成“殿前諸班”的禁軍。內政方面,他招撫流亡,減少賦稅,穩定國內經濟。整頓吏治,延聘文人,打壓武人政治,使後周政治清明。955年又廢天下佛寺,獲取大量銅器以整頓經濟。軍事與經濟的提升都為日後統一中國本土而建立重要的基礎。  後周世宗在穩定國內後即意圖統一天下,他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為目標。公元955年率軍擊潰後蜀,佔秦州漢中一帶。公元956年率兵擊潰南唐,獲得江北之地,迫南唐稱臣。公元959年後周世宗率軍北伐遼朝以收復燕雲十六州,周軍陸續攻陷瀛洲、莫州等地。當他準備收復幽州時,卻突然生病,被迫班師。不久去世,其幼子柴宗訓即位,即後周恭帝。960年禁軍領袖趙匡胤以鎮定二州遭北漢、遼朝入侵為由率軍北御,而後在開封的陳橋驛發生陳橋兵變,受禁軍擁護為帝。趙匡胤回師開封,廢黜後周恭帝,後周滅亡,五代結束。他建立宋朝,即宋太祖。  宋太祖繼位之時,十國仍有後蜀、北漢、南唐、吳越、南漢、荊南與湖南武平軍周行逢、閩南清源軍留從效等,這些國家或藩鎮大多奉宋朝為宗主或臣服之。宋太祖面對遼朝的威脅,採趙普“先易後難,先南後北”的策略統一中國地區。962年荊南主高保勖去世,同年湖南周行逢去世,兩國新主年幼無能。宋太祖趁機於隔年以平湖南之亂為由派兵南下並湖南,途中假道伐虢,併吞荊南。後蜀後主孟昶聞知荊南與湖南被併吞後,聯合北漢以拒宋師。然而其晚年奢持逸樂,朝政不修,軍隊皆無戰鬥力。公元965年宋太祖派王全斌、崔彥進出鳳州(陝西鳳縣)、劉光義、曹彬出歸州(湖北秭歸),北東兩路同時入蜀。結果不出六十多日,後蜀帝孟昶投降,後蜀亡。其寵妃花蕊夫人在亡國後寫下:“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哪得知,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南漢後主劉鋹將政事交給宦官龔澄樞及女侍中盧瓊仙等人。由於只信宦官,官員都需閹割才能進用。970年宋廷派潘美伐南漢,由於南漢將領大臣宗室皆死光,只有宦官領軍,隔年南漢帝劉鋹投降,南漢亡。  南唐後主李煜是詞壇高手,雖然終日以外患為憂,但不擅政事。當時有賴其弟李從善、大臣潘佑與將領林仁肇等人,尚且與後周得以對峙。宋朝建立後,李煜親近小人,濫殺大臣,終日與臣酣宴、愁思悲歌,南唐國勢混亂。公元975年宋太祖以南唐帝李煜稱病不入朝為由,派曹彬南征,並以吳越軍為輔夾攻。最後李煜投降,南唐亡。吳越國方面,雖然忠獻王錢弘佐時趁閩國內亂獲得福州,但是本身課稅繁重,民不堪苦。到忠懿王錢俶時,因為對宋朝十分恭順,宋太祖沒有奪取地。而閩南清源軍留從效割據一方,去世後多人爭位,最後由陳洪進奪得。978年錢俶與陳洪進納土歸順宋朝,吳越國與閩南清源軍亡。而十國最後一個國家北漢的末主是英武帝劉繼元。979年北宋宋太宗派潘美圍攻北漢都城太原,擊退遼國援兵,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至此十國時期結束,古中國基本統一,正式進入宋朝時期。然而,尚有燕雲十六州還未收復。宋太宗滅亡北漢後不久,他不顧大臣反對,從太原北伐遼朝以圖收復燕雲十六州。起初宋軍攻下易州和涿州,但在燕京的高梁河之戰慘敗而退,至此進入宋遼對峙的時代。

  • 6 # 牧筆書生

    所謂的五代十國,可以分兩部分來理解,也就是五代和十國。

    從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來,代是指朝代,也就是當時中華大地的主要政權;國,則是被朝代冊封,或者自己建立的國家。

    五代的國號依次是梁唐晉漢周,但是由於他們的年號都是之前就有的,所以後人為了區別,就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來稱呼。

    而另外十個國家,分別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

    在這段時間內,北方的契丹族崛起,正是契丹最最強大的耶律阿保機、耶律德光統治時期。

    在後晉時,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請求契丹人幫助自己篡位,割讓了北方的燕雲十六州,也導致了後來宋朝失去長城屏障,一直被北方民族欺侮的結果。

  • 7 # 北京汪再興

    五代指唐來黃巢起義後中原地區依次更替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時代。十國指除中原外同時並存的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都是滿城盡帶黃金甲鬧的。

  • 8 # 紅黑聖西羅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公元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史學家統稱十國。

  • 9 # 願每一天都更好

    五代是指大唐滅亡後的五個朝代政權,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與後周。但是五代時期,還有許多割據政權,包括前蜀、 後蜀、 吳、 南唐、 吳越、 閩、 楚、 南漢、 南平、 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歷史成為十國。

  • 10 # 長安李不白

    五代: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從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始,到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取代後周建立北宋止。

    十國:指的是與五代幾乎同時存在的十個相對較小的割據政權。其中南方有九個,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荊南)、閩,和北方的一個北漢。北漢是後漢的延續,和後周同時存在,最後被後周所滅。

  • 11 # 口袋裡的喵

    五代十國是在唐王朝滅亡後出現的一個大分裂時期,其實早在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由盛轉衰那時各地的藩鎮趁機做大,就為以後的分裂埋上了伏筆。

    自唐末黃巢起義後,各地藩鎮割據已初具規模,戰火在江南一帶波及面積較廣,一些豪傑紛紛起來抗戰,十國的一些國家在這時候得以建立。黃巢起義後許多藩鎮先後被封為王,他們有著很高的自主權像一個個小國家。

    隨著朱溫殺掉唐哀帝,唐朝滅亡,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在軍力強盛的中原地區慢慢形成了五代,這五個政權依次更迭,但由於那個時候一直飽受戰亂,這五個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是也沒有一個政權能夠將國家統一,只是一個個的小朝廷。這五代分別是後梁、 後唐、 後晉、 後漢和後周。最後後周的禁軍軍官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而後黃袍加身結束了五代建立了宋朝。

    因那時戰亂不止,契丹得以休養生息,慢慢做大成立了遼國,給隨後的兩宋帶來了不小的威脅。在五代和宋朝初期時除了中原以外的江南一帶也出現了許多的割據政權,有許多的小的國家,並不止十個只是史學家們把他們統稱為了十國。他們分別是 前蜀、 後蜀、 南唐、吳、 吳越、 閩、 楚、 北漢、南漢、 南平等十個國家。最後這些國家慢慢的被宋朝滅掉,從而實現了南方的統一。

    對了~大家現在常說的陌上花開 可緩緩歸矣,就是十國中吳越國的建立人錢鏐為他的妻子寫的一封信裡的一句話。

  • 12 # 國家人文歷史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歐陽修編纂的《新五代史》,也是是對五代,從公元907年到960年,以及十國,從公元902年到979年,之合稱。可以說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幾個重要的亂世階段之一,這些政權有的自立為王,有的趁機奪權,但是往往壽命並不長,且許多王朝都是建立在已有的古代軍閥家庭或者是世家大族之上。

    具體來看,五代指的是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之後,中原地區依次更替的五個政權,分別是後梁(又稱朱梁,建都開封)、後唐(沙陀族李姓王朝,建都洛京)、後晉(石敬瑭建國,遷都開封)、後漢(劉知遠建國,開封)與後周(郭威建國,開封為都城)。公元960年,後周的將領趙匡胤發動了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位後周,最終建立北宋,至此五代結束。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還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王建建國,成都)、後蜀(孟知祥建國,成都)、吳(又稱楊吳)、南唐(李昪定都江寧的政權)、吳越(錢鏐建於907年)、閩(王延鈞稱帝)、楚(以湖南為中心,又稱馬楚)、南漢(唐朝末年就存在的割據政權,被北宋滅掉)、南平(荊南,高季興所建)、北漢(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劉姓,建都太原)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為十國。從趙匡胤建立北宋後,北宋一朝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上實現了南方的統一,十國結束。

  • 13 # 孟浩然的表哥

    五代無爭議,梁唐晉漢周等中原王朝。

    十國應為:1、前後蜀。 2、吳、南唐。3、荊南。4、楚。5、南漢。6、閩。7、吳越。8、北漢。9、中原王朝。10、契丹

  • 14 # 四都火雞

    “五代十國”並非一個朝代,而是指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是指唐朝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北方的五個政權,即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唐末、五代及宋初,南方地區存在許多割據政權: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統稱“十國”❕公元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尚存的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政權,基本實現了南方的統一❕

  • 15 # 創史人

    五代十國,一般認為是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960年北宋建立,共五十三年。

    唐朝滅亡以後,北方地區陷入大軍閥混戰的時期,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較強大的王朝。與此同時,南方各地又陸續並存過九個較小的割據政權,即: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及閩等九國

  • 16 # 張靜一2

    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先後出現五個朝廷以中央自居(後梁.朱溫;後唐.李存勖;後晉.石敬塘;後漢.劉知遠;後周.郭威)在南方和北方先後出現十個地方政權(南漢,北漢,前蜀,後蜀,吳,楚,南唐,吳越,閩,荊南)

  • 17 # 文史宴

    五代十國其實是建立在唐朝的廢墟上,是唐朝的藩鎮在唐朝滅亡後稱王稱帝產生的局面,可以以唐朝滅亡前後為分水嶺說一說。

    唐朝末年,黃巢之亂使得唐朝虛弱盡顯,地方藩鎮不再聽話,黃巢餘黨也盤踞江淮,天下陷入混亂的戰爭局面。其中黃巢餘黨朱溫投唐後獲封宣武節度使,朱溫較擅長用兵,經過東征西討,消滅或收復了河南、山東、河北的不少藩鎮,建立了五代之一的後梁政權。

    唐朝招安的西突厥處月(即朱邪,後稱沙陀)部落首領李克用被封為河東節度使,統治太原,與朱溫爭雄,先期處於劣勢,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為絕代名將,以弱勝強,消滅後梁,建立後唐。

    後唐高層將領內部之間殘殺不止,末代皇帝李從珂想剝奪姐夫石敬瑭的兵權,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引契丹滅後唐,建立後晉。其侄石重貴不欲對契丹稱臣,引起契丹入侵,戰敗被擒,後晉滅亡,石敬瑭部將劉知遠在河東建立後漢。

    後漢想殺大將郭威,郭威造反推翻後漢,建立五代的最後一個——後周,後來孤兒寡母被趙宋取代。後漢的殘餘勢力盤踞太原,是為十國中的北漢,因為勾結契丹,宋太宗即位後才消滅北漢,是十國裡滅亡最遲的一個。

    十國中楊吳的建立者楊行密本是淮南節度使高駢的牙將,後來兼併江淮,自稱吳王。楊行密死後,其子楊溥猜忌群臣,被徐溫推翻,從此楊吳朝政被徐溫把持,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取代楊吳,建立十國中的南唐,視為南唐烈祖。

    十國中閩的建立者王潮、王審知兄弟原為中原人,加入農民軍,轉戰到福建,被唐政府招安,任命為威武軍節度使,唐亡後建立閩國。

    十國中前蜀的建立者王建,本是唐朝軍官,為唐朝消滅盤踞西川的宦官勢力,被封為西川節度使,唐亡後建立前蜀,後來被後唐消滅,後唐任命的西川節度使孟知祥又利用後唐朝廷的內亂,在蜀地自立,建立十國之中的後蜀。

    十國中南平的建立者高季興,原為唐朝的荊南節度使,唐朝滅亡後自立。

    十國中吳越的建立者錢鏐,為唐朝平亂,獲封鎮海軍節度使,唐朝滅亡後自立。

    十國中南漢的建立者劉隱,原為唐封州此時劉謙之子,家中兵馬甚多,被唐朝任命為清海節度使,唐朝滅亡後自立。

    十國中馬楚的建立者馬殷,原為黃巢殘部,後來攻克湖南,被唐朝招安為武安君節度使,唐朝滅亡後自立。

    可見五代十國的統治者多是唐朝的藩鎮,或五代的藩鎮轉化而來的,也可見當時藩鎮割據、武人當國的猖獗。

  • 18 # 科壇春秋精選

    五代十國一般是指我國曆史上從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重新統一中國為止的一段時期。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依次更迭的中原政權;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幾個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延續。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形勢更加嚴重。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所控制的地區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獨立王國,已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獨立稱王。其中在我國華北地區,實力強盛的藩鎮即五代。這五國雖然實力雄厚,但無力控制整個原唐朝統治地區。而其他割據藩鎮,有些自己稱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有十個王國存在時間較長、國力較強統稱為十國。這一時期經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社會非常動盪。

    五代十國基本上大都延續了唐朝末期的政治體制,其中五代時期官職主要設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財政的三司與主管軍事的樞密院,這個制度後來由宋朝繼承。十國政治架構大致上與五代相同。由於唐朝時期地方節度使不受中央控制,時常背叛中央,所以五代十國時期各國紛紛加強禁軍實力以控制地方實力派。為了抵制軍人干政現象,後來的宋朝吸取教訓,採取了重文抑武的政策。對外交往方面,唐朝時期對外交往非常頻繁,外族人也可在唐朝政府做官,形成了民族大融合趨勢。

  • 19 # 史詩雜談

    五代是指唐滅亡後依次更替的位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政權: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而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餘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北漢是十國中惟一在北方的一國。)

    北方五代時期(907年--960年)與南方十國時期(902年--979年)合稱為"五代十國",這是一個繼魏晉南北朝之後的又一個大分裂歷史時期。

    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趙匡胤建立宋朝(史稱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相繼掃蕩群雄,最終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 20 # 天地之間一氣而已

    五代,梁唐晉漢周,歷史上加了一個後字,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主要是指這五個在中原建國的朝代。十國指的是在中原以外十個割據政權,包括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等十國。公元960年,後周將領趙匡胤發動政變建主大宋。979年趙光義滅北漢完成統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是怎樣進行工作彙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