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aoshaoze

    多方面因素吧,一綜合國曆,二軍事水平,三對手實力。蜀魏的財力和人才儲備還是差距很大的。韓訊號稱兵聖用兵之奇,一生以少勝多,以弱打強的列子很多幾呼沒有敗績。諸葛亮雖也有軍事才能但和韓信的水平是沒法比較的,諸葛亮後期讓文學作品過於神話,真實的諸葛亮沒有那麼利害甚至在同期司馬懿之下。

  • 2 # 三千越鉀可吞吳

    我的觀點還是認為韓信能力與諸葛亮差一個一檔次,原因有幾下幾點:①韓信後方有劉幫,張良,蕭何,個個都不是一般人物,後勤無憂,前面只可狠狠的大,反觀蜀漢朝中沒一個能上臺面的,裡裡外外,前前後後都是諸葛亮一人兼顧。②對手不一樣,韓信最強的對手也只有項羽了,那些諸侯國就算了,項羽高傲的性格敗也是必然的,三國中的謀臣估計司馬懿,周瑜,鳳皺,餘庶這些人都能佈陣打敗項羽,反觀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是個老奸巨猾之人。領兵能力非常強,③時勢不同,韓信滅諸侯國時,劉幫已奪九成江山,是大勢強勢的一方,韓信以強攻弱。成功率當然高了,反觀蜀漢,是三國之中實力,最弱的一國,也就是說諸葛亮是以弱攻強,成功率也就大打折扣了,相反諸葛亮卻差點成功了,

    以上三點是個人觀點,有認同的嗎?用兵用謀,我還是覺得三國謀士才是登峰造極,其他歷史時期,要麼一邊太強勢,要麼一邊領兵人太水,都沒有亖國的針鋒對麥芒,諸葛對司馬,周瑜對曹操,曹操對袁紹等,好多都是用謀用巧以弱勝強的,估計韓信放到三國也不見得是非常出眾的,畢竟三國時代人才輩出的時代。

  • 3 # 靜靜的河16

    遇到的對手不一樣,韓信出漢中入關中打敗三秦王,並以關中為根據地,兵分兩路,漢王劉邦主對項羽,朝信主對其它諸侯王,最後韓劉合兵滅軍事天才,政治蠢貨的項羽。而諸葛亮想進入關中,遇到政治天才及軍事一流司馬懿,而諸葛亮,擅長的是治理國家而非軍事行動,謹小慎微是其優點也是其缺點。五出岐山都以失敗告終就是鐵證。

  • 4 # 靖遠0204

    我覺得用韓信出川成功、諸葛亮北伐失敗來評價兩人的軍事才能是不對的。

    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兵時,面對的是關中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從實力來講,當時的漢王劉邦軍力強於三王的任何一方。從人和上來講,關中的父老恨死了這三個投降項羽、幫助項羽坑殺秦國士兵的將領,而漢王劉邦初入關中時曾約法三章,給關中父老留下了好感。

    而諸葛亮出川面對的是一統中國北方的魏國,軍力對比是10萬對50萬,人口是100萬對700萬,在兵力人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諸葛亮能夠多次興兵北伐,可以說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 5 # 汐水柔情

    韓信能出關,諸葛亮不能出關,主要原因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以總結出以下幾條原因:

    第一,韓信擁有絕對的天時優勢,諸葛亮沒有,一場戰爭的勝利,一定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三個因素中的一個才能取勝,而韓信出關時,項羽暴政,實行封王制,天下大亂,百姓民不聊生,所以天時在劉邦這邊,韓信出關夢節節勝利。反觀諸葛亮,魏國經歷曹家三代治理,民心所向,政權穩定,兵強馬壯,諸葛亮此時北伐,沒有天時優勢,跟韓信出關時,完全不是一個形式。再其次,韓信、諸葛亮都是從漢中出兵,千里作戰,沒有地理優勢,至於人和這裡可以說是軍事力量,但是韓信當時所處的軍事力量也比諸葛亮強,一個是精銳部隊,一個是新兵蛋子。

    第二,後勤保障不同,韓信後勤有蕭何,又有張良控制整個大局,所以韓信在前方打仗,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專心打仗,不用擔心後勤問題。反觀諸葛亮,諸葛亮一但離開漢中北伐,後勤這一塊空虛,沒有人能像蕭何這樣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力和糧草,還不是得諸葛亮來做,諸葛亮不但要在前方作戰,還要顧後勤,又要控制整個大局,所以諸葛亮北伐是一個人把張良、蕭何、韓信三人的活都同時幹了,一人難分三身,所以每次北伐都因糧草不足而退兵。

    第三,對手不同,韓信出關時,對手不堪一擊,章邯雖會用兵,但是人人得而誅之,要兵也沒兵,軍隊也潰散,不堪一擊,韓信出關沒有對手而言,而且出關時韓信的軍事力量遠比對手強,而強大的項羽被劉邦拖住,韓信對付的都是些不會用兵的文臣。而諸葛亮則沒有那麼好的運氣,一出關遇到用兵高手曹真,後面好不容易整死曹真,之後又來個司馬懿,魏國人才源源不斷吶,司馬懿之後又來鄧艾,鄧艾之後又來杜預,這時候,蜀國東吳哪裡還有人才而言?曹真,郭淮,張頜,司馬懿這些當世名將,哪個都比韓信對手強,而且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動不動就是出兵十幾萬。

    韓信與諸葛亮出關時,在天時地利人力方面,韓信佔有天時和人力兩個優勢,而諸葛亮三者一個都沒有佔,諸葛亮北伐一定會敗,如果諸葛亮能跟對手打成平手,這就已經遠比韓信強很多,但是諸葛亮不但打成平手,更打出勝利的戰爭。這裡還沒有討論對方統帥用兵問題,只能說韓信出兵遇到的對手是菜鳥,諸葛亮遇到的對手是王者。二者對手比拼不在一個層次上面。

  • 6 # 古今通史

    隆中對·這種戰略設計本身就是個錯誤,毛主席曾經說過: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致蜀漢亡)

    【隆中對】的錯誤是在本身實力就不強的情況下,過早的分兵,不能集中優勢實力一鼓作氣拔下頭籌,從效果來看,諸葛亮六出祁山並沒有什麼進展。因為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運輸補給是最大的困難和障礙,而且綜合國力太弱,這裡說的太弱,可不僅限於軍事方面,諸葛亮出於現狀考慮,也不敢擼起袖子加油幹,因為一旦被拿住短處,後果將是毀滅性的,”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也只是作為口號說說而已,認真你就輸了,自己什麼實力,能打到什麼程度,諸葛亮心知肚明的。

    兵法學者蘇洵《權書·項籍》“諸葛孔明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兢兢而自安猶且不給,而何足以制中原哉?……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櫝而藏諸家,拒戶而守之,嗚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盜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總結一下,諸葛亮傾向於防守反擊,統一全國那只是個很美妙的夢想。

    韓信的進軍路線,諸葛亮是沒法子走的,因為歷史上記載的武都大地震。

    韓信:暗度陳倉→沔水→渭水→關中,經由水路是非常快的,補給也非常輕鬆,至少比諸葛亮輕鬆10倍吧。

    但是,剛才提及的武都大地震造成出川水路不能再次被諸葛亮利用了,怎麼學韓信呢,如果水路能走,諸葛亮不利用上那就真是腦抽了。見下:

    《漢書》:“高後二年正月,武都山崩,殺七百六十人,地震至八月乃止。”

    對手不同,韓信打的是章邯,而章邯的能力與韓信比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而諸葛亮對上的是司馬懿,這就把戰爭拖入了對磨狀態。到了後期,諸葛亮也沒有什麼人可用了,但是劉邦大軍還是人才濟濟,兵精糧足,這實力是諸葛亮沒法比的。

    當時曹魏治下還算是比較穩定,老百姓圖的就是這個,只要日子安穩些,誰當皇帝又能如何,正不正統恢復誰的統治又有什麼關係。而因為項羽太過遭恨,劉邦一來再約法三章,老百姓對他是非常歡迎了,也就是說劉邦有著廣泛而良好的群眾基礎,拉攏人心這方面,劉邦非常有一套。

  • 7 # 天天故史匯

    韓信、諸葛亮出川結果不同,其實他們主要區別在於後勤的巨大差異上。

    優於同時代的能力

    韓信是楚漢時期無可懷疑的第一統帥,“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出川,“背水一戰”掃滅趙國,逼降燕國,攻佔楚國,最終十面包圍滅了項羽,可以說韓信的統帥能力是優於同時代的其他人的。諸葛亮其實也不差,都說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一次成功,可每次都是諸葛亮攻擊,魏國吃虧,只有在糧食消耗完時才會退回漢中,沒有魏國將領擊敗諸葛亮,也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統兵能力也是優於魏國同期將領的。可為什麼韓信出川了,諸葛亮就是出不來呢?

    巨大的後勤差異

    戰國秦惠王時,秦國因為司馬錯的建議,攻佔了巴蜀,透過李冰修建都江堰,將成都平原變成真正的天府之國,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出兵六十萬出征南越,主要後勤就是由成都平原供給,可見四川盆地的資源足夠豐富。

    韓信是楚漢時期無可懷疑的第一統帥,有了充足的後勤資源,透過“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成功出川,可諸葛亮是一樣的起點,為什麼不行呢?

    韓信出川走的是古漢水,透過水路,運送兵力和軍糧,順利到達陳倉,諸葛亮為什麼沒有走這條路呢?西漢初年,甘肅發生了一場地震,地震造成七百餘人喪生,也將原來韓信所走過的水路截斷,再也無法利用這條水路運送軍糧兵力了,諸葛亮只能走崇山峻嶺中的小路,耗費不少,可實際到前線的軍糧卻不多,使得諸葛亮不能從容展開自己的戰略構想。

    天才戰略毀於小細節

    諸葛亮像劉備提出規劃,從漢中一路,從荊州一路,兩路共進進行北伐。在關羽兵敗身死之後,只剩下漢中一條路了,可偏偏諸葛亮沒有提前進行過實地考察,不瞭解當地的地理情況和韓信出川時已大大不同,才造成了諸葛亮戰爭成本大幅上升,最終無法實現自己的匡扶漢室夢。諸葛亮天下聞名的“隆中對”沒想到竟然因為一次地震而落了空。

  • 8 # 林屋公子

    這個問題前提就是錯的,諸葛亮當然是出了川的,諸葛亮去世的五丈原在哪裡?在關中的寶雞了,屬渭水流域,只不過諸葛亮最終沒有打下長安進而統一全國而已。其中固然有諸葛亮和韓信本人的軍事才能長短,但更主要還是他們面對的敵人也不一樣。項羽封在關中的三秦王,因為投降項羽而使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在秦地本來就不得人心。而劉邦在進入關中時約法三章,所以比較順應民心,打下關中也不算多困難。

    而諸葛亮面對的曹魏雍州不一樣,曹魏在雍州經營了數十年,可謂是根深蒂固。而且曹魏本身統一了北方,名將如雲,先後有曹真、司馬懿、郭淮等與蜀軍作戰。而蜀國比魏國弱小,所以直接拼會比較難,只能靠出其不意的戰術。但整體來說,諸葛亮的個人軍事能力比沒有比司馬懿等曹魏將領優秀太多,所以打不下關中也是情有可原了。當然,諸葛丞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追悼的。

  • 9 # 阿慶還是阿慶

    韓信出川,這最早來源於張良的計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讓秦國舊地分封的章邯等三位諸侯完全放鬆了警惕,而且將部隊放在了錯誤的地點。另外,韓信帶著的部隊,那都是劉邦攻打秦國時期的主力,戰鬥力是很強的,而章邯等人,守衛在關中,雖然是為了防備劉邦,但是經過常年戰爭後,秦國舊地已經沒有什麼可戰之兵了,也沒有關外的領地作為支援。所以韓信出川,很順利的就拿下了漢中,佔領關內。

    但是三國時期,蜀國國力最弱,這是毋庸置疑的。劉備帶入四川的主力部隊也沒有多少,四川人口本來也不多,所以諸葛亮每次出川,都是舉傾國之力,而且步步謹慎,防止一步走錯讓部隊損失過大。出川之後面對的又是曹操安排司馬懿訓練的青州軍,戰鬥力彪悍不說,還有騎兵,機動性遠超蜀軍,而且曹魏每次對諸葛亮的北伐都足夠重視,派出的都是魏國主力部隊和大將,後方還有整個曹魏的物資人力支援,諸葛亮的出川行動便總是難以取得較大linzhan"反觀蜀國內部,因為農閒時期軍隊才去打仗,一個是有時間上的限制,到了農忙要趕緊回來種地。另一個是蜀國的後方也並不安定,時不時有點小岔子,影響前線發揮。所以諸葛亮用剩下的後半生,嘔心瀝血也沒能完成出關大業,讓人很是覺得惋惜。

  • 10 # 大飛熊騎士

    就是時代的形勢導致,所謂時勢造英雄,就是如此。韓信固然是兵仙,而且“暗度陳倉”也非韓信唯一得意之作,但是不能以此來定論諸葛亮的軍事優劣。因為基礎,形勢大不一樣,看似一件事,實則完全不同。那麼形勢到底哪裡不同呢?其實很多,第一,天下的政治格局不同。第二,兩劉和項羽,曹魏四方政治基礎都不同。第三,諸葛亮出川和韓信出川目的不同。第四,政權發展的時機不同。第五,天下的人心向背不同。正是在這些不同的客觀因素下,才造成劉邦和韓信,劉備和諸葛亮的結果不同。

    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後,最大的失敗就是又埋下了諸侯林立,軍閥不滿的隱患。所以,項羽雖然是西楚霸王,軍事實力超強,政治上對諸侯的控制和影響卻很有限,即使項羽時代不亂,他的接任者呢?這就給劉邦和韓信出川提供便利條件,首先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燒燬了棧道,麻痺了章邯和項羽之心。隨後,韓信才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要知道,章邯可是原秦國名將,在秦末戰場上表現優異,可到了如今卻不堪一擊。原因就是,一方面韓信確實不簡單,章邯敗得不怨。另外一個方面,章邯現在是諸侯王,雖然有看著劉邦的責任,但是這種責任意義不大,成了一種尷尬的存在。

    換句話說,習慣了為國征戰的章邯,現在不知道是為西楚打仗,還是為自己打仗。為西楚打敗,名義在哪?能心甘情願嗎?為自己的封國打仗,秦地的百姓恐怕支援劉邦的比支援自己的還多。所以,章邯這戰打得簡直判若兩人,一敗再敗,又不想一叛再叛,最終“尷尬”得自刎了。造成這種情況的不正是項羽的分封嗎?更要命的是,不僅僅是劉邦搞事情,還有田榮,陳餘,彭越,這些都是“霸王分封”的後遺症。所以,項羽只派鄭昌對付劉邦,結果連韓國之地也被劉邦佔領了。

    再說諸葛亮時代的北伐,此時蜀漢政權是“強弩之末”了,北伐還有“恢復中原”的希望嗎?誰都知道希望渺茫了。只是知道了不能說,否則蜀漢早就滅亡了,諸葛亮的北伐的目的,無非也是給蜀漢續命,死馬當活馬醫。而曹魏一邊,早就防著蜀漢玩“暗度陳倉”這一手,曹操從漢中退兵,就是留下張郃防守陳倉。後來,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就是攻不下陳倉,可見曹魏對此處的重視,城防做得也穩固。但是,諸葛亮也不是沒有機會玩“聲東擊西”的。比如,第一次北伐,三郡響應,諸葛亮讓趙雲作疑兵,馬謖搶佔街亭。我們先不管馬謖失街亭的問題,關鍵是人家曹魏的反應速度,從曹叡點兵,到張郃打敗馬謖,可謂是兵貴神速。

    這除了曹魏的騎兵優勢外,最關鍵原因,就是體制和形勢了。當時,曹魏早就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形成一個整體的政權了,九品中正制後,統治還日益穩固。蜀漢從夷陵之戰後,失去了發展的資本,更別提催生出更好的制度取代東漢。而項羽的霸王分封,沒有解決文化差異和天下一統的衝突,反而激化矛盾。最終還是劉邦的分封制和郡縣制並行,比起以上的政權,更具相容性和時代的意義。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進而影響到軍事的結果。

  • 11 # 乾坤正法

    這個問題問的不對。問題的關鍵不是諸葛亮出不了川,諸葛亮當然能出川。問題的關鍵是出了川,以何處為根基的問題,所以這才是諸葛亮出不了川,建立不了根據地的真正原因。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戰而定三秦,幫劉邦建立了一個牢固的根據地,以關中為根基,經過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終於一戰而滅項羽。而諸葛亮面臨的形勢是,曹魏集團已經經營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根基已經牢固,關中已不再是無主之地,而是有了一個強有力的主人,這就是赤壁之戰曹魏沒有傷筋動骨,能夠快速集結兵力,對抗孫劉的根源所在。諸葛亮可以打下城池,但是想化地,是非短期能取得的效果,你就看看諸葛亮化蜀中之地和南中之地的困難就可想而知,到蜀漢滅亡時,益州土著士族是一邊倒的勸降劉禪,投降曹魏。

  • 12 # 三觀粉碎機

    最大的原因不是諸葛亮不如韓信,也不是當時的蜀漢不如劉邦軍,而是項羽不如曹操,更是有天差地別之間的差距。就好比一個人斗的過一條狗,另一個人打不過一隻老虎,並不是後者不如前者,而是老虎比狗強大太多了。

    所以說,這件事的理由實際上非常簡單。

    我們來看韓信之所以能夠出川的原因,雖然劉邦當時看起來比當時的項羽弱小很多,但實際上僅以當時的三秦之地而言,項羽由於路線長,守候在此的章邯等人並不能直面對抗劉邦。換句話說,韓信使出“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真正的目的是在章邯回援之前以閃電戰攻下咸陽,繼而拿下整個關中。實際上哪怕不用這個計謀,韓信也是能硬剛拿下的,只是損失比較大罷了。

    但是到了蜀漢和曹魏的時候,蜀漢在曹魏面前實在太弱太弱了,當時的曹魏可是統治著全中國最為繁華和發達的中原一代,單純以實力比,蜀漢最多曹魏的五分之一。

    在這種差距下,諸葛亮的任何計謀在絕對實力面前都幾乎不看一擊。實際上我們可以想象,當時如果劉邦韓信和項羽實力差距真的很大,即使拿下咸陽也守不住咸陽的,可韓信最終還是在硬碰硬中打敗了章邯,足以說明兩個實力差距其實並不大。

  • 13 # 江湖小曉生

    我們知道,劉邦之所以能夠奪取天下,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韓信幫助他走出了四川。當時他們當著大家的面在修築棧道,時間漫長而無趣。不僅外面的人覺得無聊,裡面的人更是一個個想不通。而在修築棧道的背後,藏著一個天大的秘密。那就是陳倉小道的秘密,趁著大家關注棧道的時候,韓信的大軍忽然從陳倉小道殺了出來,簡直就是一個使用障眼法的魔術師。也正是這樣,劉邦的大軍才走出了四川奪取了天下。那麼多年以後的諸葛亮為何卻不能如法炮製地出川呢?

    第一,出川的路都被曹魏大軍給堵死了,不再有陳倉小道。

    其實這件事說起來要怪韓信了,如果當時韓信沒有想到用陳倉小道出川的話,那後人也不會相信這種小路能走出千軍萬馬來。從而對四川的防守也就會變得鬆懈下來。可是韓信偏偏用了這一招。他用了這一招以後,也就代表著諸葛亮根本不可能再用相同的招數了。對手司馬懿早就把出川的道路全部堵死,除非能夠空降,否則根本出不來。再去找小路又會花費很多時間,得不償失。

    第二,對手的實力完全不同,諸葛亮的對手更強大。

    當時防守三秦的主要是前秦朝戰敗的章邯,他是一個敗軍之將,早就沒有了往昔的英勇,而且他的實力跟劉邦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再加上他從來沒有重視過陳倉小道的出口,所以遭到了韓信的偷襲,從而失去了三秦之地。諸葛亮就不同了,他的對手是司馬懿,一個處處小心的人。他知道諸葛亮想要出川,所以任何能夠出來的路口都給他堵死了,這麼一來諸葛亮想出來都出不來,只能走大路。

    第三,諸葛亮謹小慎微,不會選擇如此冒險的路。

    也不是完全沒有小路可以走,當時魏延就提出了走子午谷小路,但是被諸葛亮給否決了。不談這條小路上的自然環境有多麼惡劣,光是人家在小路的盡頭放一把火,就能把魏延的軍馬全都燒光。諸葛亮是一個比較穩重的人,他不會選擇如此冒進的辦法出川,所以韓信能夠出來的,他未必就能出來。

  • 14 # 不沉的經遠

    韓信出川的時候和諸葛亮那時候所面對的局勢不同,實力不同,自然結果不同。

    劉邦去漢中時帶了3萬部隊,此外還有數萬人追隨,另外他曾經派酈商率軍去平定漢中,這路軍馬也有數萬之眾,所以韓信出漢中時統帥的漢軍足有10多萬人,而且這些部隊經歷了秦末的農民戰爭,身經百戰,戰鬥力非常強大。

    而他的對手三塞王總兵力不過5萬,其中章邯部下只有3萬多。章邯雖然也是一員名將,但是他原來統帥的部隊被項羽殺了個乾乾淨淨,這3萬多人是他到雍地以後才招募的。韓信出陳倉時他任雍王不過4個月,那麼他的部隊組建時間更短,戰鬥力堪憂。

    而且此時項羽忙著鎮壓齊地的叛亂,無暇顧及關中,因此韓信是以兩倍以上的兵力優勢和絕對的戰鬥力優勢出漢中,章邯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不過就算這樣,韓信還是用了10個月時間才平定了關中。

    而諸葛亮出漢中時情況則倒了過來,蜀漢北伐的兵力沒有具體的記載,但是之前劉備伐吳大約只有5萬人,經過夷陵之敗之後蜀軍損失很大,諸葛亮的北伐軍數量不會超過伐吳的兵力,最多也就是4、5萬人的樣子。而且夷陵之戰後蜀軍老兵損失慘重,此時的戰鬥力並不樂觀。

    而魏國雖然對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估計不足,但是關中胡人眾多,因此在雍涼二州一直有不少部隊駐守預防胡亂。而且魏國在洛陽一直駐有重兵,隨時可以支援關中。這種情況下,在關中蜀軍要面對的是兵力優勢的魏軍。此後魏國加強了關中的防禦,就更難打了。

    如果諸葛亮也有兩倍的兵力優勢,關中魏軍也沒有增援,還有10個月的時間來慢慢解決關中魏軍,那麼他一樣可以平定關中,可惜韓信有的條件他都沒有,所以最後以失敗告終。

  • 15 # 張生全精彩歷史

    當年韓信能夠率軍出川,打敗項羽,最終幫助劉邦統一全國。而諸葛亮儘管前後經歷了五次北伐,可最終的結果是,他不但沒能統一全國,甚至連出川往前挺進一步都沒能做到。

    (韓信劇照)

    同樣是從四川出發向中原進軍,為何韓信能夠成功,諸葛亮沒能成功呢?

    一、韓信出其不意,諸葛亮意圖明顯。

    韓信之所以能夠出川,完全是出其不意。

    當劉邦被項羽封在偏遠的漢中的時候,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燒掉棧道,一開始就做出了不想再返回中原,而只是在漢中當一個藩王的樣子。

    這件事,屬於提前謀劃。而這個提前謀劃,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讓項羽不再把劉邦放在眼裡,認為劉邦再也不會出來鬧事。同時,負責鎮守三秦的章邯等人也麻痺大意,沒有著力去準備。

    所有這些,都為後來韓信出其不意進攻三秦之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北伐的做法完全不是這樣的。諸葛亮在第一次見到劉備,給劉備做出“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把以四川為根據地,從漢中出發北上的策略給說出來了。應該說,這個策略後來肯定傳遍了全國各地。後來,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北伐,更是做了長達一年的準備,先是統一政權軍權,接著又平定南方,同時再徵集隊伍,準備糧草。當所有這些事完成,諸葛亮在北伐之前,還給劉禪上了一篇《出師表》。諸葛亮的文章文辭優美,情真意切,相信迅速就傳遞到了北方曹魏那裡。

    可以說,諸葛亮的整個北伐行動,轟轟烈烈、浩浩蕩蕩,都是在陽光下操作的,毫無隱蔽性可言。

    (諸葛亮劇照)

    二、韓信用兵憑險,諸葛亮四平八穩。

    韓信是一個真正的軍事家。而真正的軍事家,都是要講究戰爭謀略的。韓信之所以能夠打到關中,是在明修棧道的掩護下,暗度陳倉的結果。以至於當韓信兵臨城下的時候,雍王章邯還不相信,認為報告計程車兵說謊。

    而諸葛亮的做法完全不一樣。他的整個進攻,都顯得四平八穩,哪些部隊當前鋒,哪些部隊負責糧草押運,哪些部隊負責策應,都分配得清清楚楚,一目瞭然。

    當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的時候,雖然魏延只要求給他五千兵馬,少之又少,但是諸葛亮卻並沒有同意。他之所以不同意魏延這樣做,所考慮的因素非常多。一是他認為魏延這是在冒險,冒險很可怕。二是認為魏延因為沒有當成前鋒,在鬧情緒。三是認為魏延不夠忠誠,擔心他這是去投奔魏國。

    諸葛亮實在是因為想得太多,考慮得太周全,所以不肯做出哪怕一步小小的冒險行動。

    後來,當馬謖丟掉街亭的時候,諸葛亮立刻就準備撤軍。事實上,丟掉街亭,並不是世界末日。好的軍事家,正好利用這一點,尋找新的戰機。但因為諸葛亮不肯冒險。認為丟掉街亭以後,大軍將“進退無據”,所以趕緊撤軍,大張旗鼓幹起來的第一次北伐行動,就匆匆結束了。

    (馬謖劇照)

    三、韓信為勝利不講人事,諸葛亮為人事丟掉勝利。

    韓信在打仗的時候,為了勝利,他不會考慮人事上問題。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把士兵放在一個絕境,希望“置之死地而後生”。如果韓信考慮人事,他就會想到,一旦打敗了,那些被放到絕境的人,一定會在劉邦面前說他的壞話。

    還有,韓信進攻齊國的時候,當時酈食其已經勸得齊國投降了,而韓信卻不管酈食其的安危,依然繼續進攻。事實上,韓信的這個做法,是幫助了劉邦。如果齊國不是打下來的,是投降過來的。雖然一時投降了,但最終依然是個強大的威脅。燕王臧荼就是投降過來的,但最後帶頭造反的,正是他。而“五百壯士”,以及田橫寧死也不願去跪在劉邦面前的故事,從反面證明,齊地的人,有著一顆怎樣不屈的心!

    諸葛亮不一樣,他要特別考慮人事,確保整個蜀國集團的安定團結。

    第一次北伐,街亭失守以後,為什麼諸葛亮不肯繼續進軍?就是害怕再有失敗,會陷入人事糾紛中。而如果把失敗的責任推到馬謖身上,他自己也進行自貶。這樣一來,大家就會同情而擁護諸葛亮,內部就會很團結。

    第二次北伐,當時負責押運糧草的李嚴,因為糧草無法到位,就謊稱無糧。諸葛亮知道李嚴在撒謊。按照一般的做法,他應該撤換一個人,讓別人來押運。但是,因為李嚴曾經是和諸葛亮一起被劉備託孤的兩人之一,諸葛亮害怕他這樣做,會引起別人猜疑他,因此,乾脆就把軍隊撤回來了。

    諸葛亮這樣做,最後的結果是蜀國上下都很服氣他。就算是李嚴,在被劉禪拿下後,也一直相信諸葛亮能夠重新用他。後來聽說諸葛亮去世的時候,失聲痛哭,覺得自己沒希望了。但是,考慮人事太多,卻實在無法取得戰爭的勝利。

    四、韓信是捧心西子,諸葛亮是東施效顰。

    韓信是歷史上第一次從漢中出發,往中原打的。之前這樣的事從來沒有發生過。正因為如此,所以項羽政權才沒有準備。

    諸葛亮不一樣。諸葛亮從漢中北伐的時候,已經有韓信成功的經驗了。而魏國政權,也相應地做好了準備。因此,諸葛亮要想再採用這個辦法,就有點東施效顰,成功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參考資料:《史記》《三國志》《華陽國志》)

  • 16 # 喜喜羊羊喜喜人

    實際就是時也運也勢也的問題了,楚漢相爭時的局勢,並不真是隻是楚漢相爭,淮河以北中國北方地區實際是群雄並立,但勢力不集中,只是零碎的存在,而韓信出關建立一個個戰區,與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深入中原腹地建立解放區,令國民黨蔣介石軍隊首尾不能兼顧,並最終將國民黨軍隊擊敗,歷史有驚人的相似,劉邦雖然深入蜀地進駐,但勢力不是全部在漢川,劉邦是聯合了北方地區反楚的勢力一起將項羽擊敗的,韓信就是串聯北方勢力聯合作戰的中間人,本來項羽一家獨大的霸主,就變成孤家寡人了,最後去到天下無處容身的地步,也是說楚漢相爭中的漢,經韓信的聯合,實際就變成相當於三國時的蜀魏聯合攻打東吳,東吳水軍再強大也必須無疑的。而諸葛亮攻打魏國時局勢就完全不一樣了,魏國是一個完整的帝國,強大的鐵甲馬軍,在平原地帶所向披靡無敵手,也是諸葛亮一出蜀地漢中,都只是以打游擊戰運動戰為主,極少與魏軍正面到平原地帶決戰的原因,而魏延也講出學韓信一樣在中原腹地開拓根據地,再與魏國決戰於洛陽的方案被諸葛亮否決的原因是,時也勢也不同了,魏國統治力強大集中,民心歸順,孤軍深入不過是去送死而已,孔明六次出川不過是等魏國內亂,可以捷足先登搶佔頭機而已,而不是不顧後果用決戰消耗方式去戰勝魏國,這就是天下大勢,時也運也!

  • 17 # 人皆可為舜禹

    歷史是一出沒有結局的戲。每個結局都是這齣戲的新情節的開始。大家好,我是司徒,聽我聊歷史,關注我不迷路。當年劉邦任用韓信,劉備任用諸葛亮,二者的軍事才能都在當時是舉世無雙的,而韓信用了四年的時間帶領劉邦的軍隊殺出蜀川,直入長安,逼得項羽烏江自刎,坐收天下。而諸葛亮卻在劉備死後,五次北化也為成功,可是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在韓信之下,那為何不得成功,抑鬱而終?敵人不同

    韓信出川所面對的敵人並非項羽,而是當時降將章邯,韓信這個人用兵如神,所以小角色自然不是他的對手,韓信沒用多久就攻破城樓,降將章邯自刎而死,當時項羽竟然在處理齊國的叛亂,項羽會失敗的原因歸咎於自己,他有些盲目自大,看不起劉邦這個人,劉邦雖然文武都不行但是他會用人而且會演。劉邦一表演,項羽這個人又自大準上當。而三國時期諸葛亮要出川索麵的的可是曹魏,曹操當時三國之種兵力最強毋庸置疑,而且手下的能人眾多,司馬懿可以說是和諸葛亮平起平坐,甚至在其之上,後期的諸葛亮手下也是無人可用,實在是難敵曹操。

    得民心

    韓信出川的目的就是直接殺去項羽的老巢,項羽在攻打秦朝的時候殺的人太多了,所以不得民心,當劉邦起兵之時,約法三章,廢除苛政,這是讓老百姓最舒服的了。一個只會殺人,一個給你安定美好的生活,那百姓自然都是支援劉邦的,所以韓信的出川奪天下的路才會更加的順暢。三國時就不用說了,曹魏的兵力還是民心都是最強的,諸葛亮知道是無法很快的消滅曹操的,於是便攻城掠地,慢慢的發展實力,可是這種做法不會被百姓認同,自然不得民心。

    將才

    劉邦手下的將才謀士是真的多,韓信,張良,陳平,曹參,樊噲等等一些,張良當時是無人能敵的,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陳平和張良就相當於劉邦的臥龍與鳳雛。更是有韓信這種將相之才,所以劉邦的手下實在是強。反觀諸葛亮,後期的蜀漢幾乎是諸葛亮一個在運籌帷幄,手下更是無人可用,最後也是積勞成疾而死。

  • 18 # 小程看歷史

    看了前面的回答我覺得非常的精彩,分析的特別到位,感覺這比看真正三國演義還要過癮,那麼針對這個問題我也有一些自己的見解。不妨和大家一起來交流一下。那麼問題是說韓信能出川為什麼諸葛亮卻不能?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

    第一,實力問題。我們應該知道不管是什麼時候打仗打的是一個國家的國力,韓信出川還是諸葛亮出川,他們出川的目的都是為了幫助劉邦和劉備掃平中原統一天下。但他們兩面對的對手不一樣,韓信面對的是魏國,燕國,趙國,齊國等等雖然諸侯國眾多但力量相對分散沒有那麼團結,韓信完全有勢力各個擊破。但諸葛亮面對的是一個佔據整個北方的魏國。魏國可以說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兵多將廣團結一致。

    而蜀國人口不過百萬,當年劉備舉兩川之兵伐吳失敗以後,本身國力不夠強盛的蜀國更是實力大降,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對當時的國家政策有所調整,外交方面對東吳方面重修於好,邊境上派大將魏延鎮守漢中,防範北方魏軍的進攻,國內休養生息養精蓄銳,無時無刻不為北伐做準備。但是我們要知道諸葛亮在儲存實力的時候曹魏集團也還在發展壯大。

    當諸葛亮看著時機成熟揮師北伐的時候,劉備早已不在了,諸葛亮已經成了蜀國最主要的當家人,可以說主內又主外,他的背後沒有一個完整的團隊正兒八經全力以赴的支援他北伐,後勤時常得不到保障,因為從根本上來講蜀國原有的舊臣根本不願意看到諸葛亮這樣揮霍國力北伐,根本就不在乎天下是誰的,作為蜀人來講偏安一隅未嘗不好,就像諸葛亮在出徵的時候劉嬋提到的那樣,其實現有的生活挺好的,但諸葛亮何嘗不知道這個問題,他知道就現有的生活衣食無憂偏安一隅也未嘗不好,但是他卻想的比任何人都長遠,他知道多年以後自己不去伐魏,魏國也會來伐蜀。

    而此時的諸葛也已經是即將年過半百了,他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幫助劉嬋實現一統天下的夢想,這也是劉備和諸葛亮畢生共同的夢想,最終他也希望自己及時那天不在了也好帶著勝利去見劉備,而在此時諸葛亮縱觀蜀國上下沒有那一個有能力來完成這北伐大業。所以這也是諸葛亮非得六出祁山北伐的目的。

    而韓信不一樣,他在北伐的時候有劉邦在後面做他堅強的後盾,後勤完全不用擔心,不管韓信怎麼發揮只管全力以赴就好不用顧及太多。

    第二諸葛亮生性過於謹慎,原因還是上面所說的,蜀國的實力問題,諸葛亮從全域性考慮,我們常說貧窮會限制一個人的想象力,就蜀國的實力來講可以算的上貧窮,諸葛亮不允許自己的實力有任何損失,所以不願意像魏延那樣去冒險。

    但是我覺得就是因為實力不如魏國就應該速戰速決短平快,如果長時間的僵持下去蜀國是支撐不住得,諸葛亮就應該考慮一下魏延當時提出的子午谷奇謀,即使他這一條不能成功,至少在戰略上和謀略上是對的,即使是失敗了也不會影響諸葛亮的主力,不會讓他傷筋動骨,我在這的意思並不是說非得要採用魏延這一計謀從子午谷出奇兵,而是說諸葛亮應該多想奇策從其他地方也可以做一些出其不意的策略,也要想韓信一樣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派大部隊做佯攻。小支部隊走一些捷徑。也許這樣會達到讓對方措手不及的效果,然而本身實力很差的諸葛亮卻遇到了以司馬懿為首號稱天下第一守將,蜀國完全被魏國給拖都拖瘦了也拖垮了。

    然而事實證明諸葛亮六出祁山次次失利,就是這些原因,要麼後勤出了問題,要麼自己的後院出現變故等等原因。

    在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可以說是嘔心瀝血為蜀國的江山貢獻了自己的一生。公元234年諸葛亮因為勞累過度,帶著他一生未完成的事業病逝於五丈原,享年54歲。就這樣一位神一般的人物帶著遺憾離開了這個世界。

  • 19 # 帝國烽火

    戰爭不是一個人遊戲,往往都是一個集團與其它集團的鬥爭,秦亡之後楚漢兩個集團相互逐鹿中原,東漢某年又是群雄並起,而歷史中又有很多相似之處。

    秦亡之後劉邦被封為漢王,實際上則被排擠到蜀地,而400年後劉邦的後人劉備又依靠蜀中之地成就了三足鼎立之勢,然而歷史又不是完全一樣。劉邦後來依靠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出川成功,而劉備死後諸葛亮則是多次北伐不利,最終三國歸晉。韓信能出川而諸葛亮出不了川,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是雙方集團的實力不一樣:劉邦集團擁有一流的戰將如樊噲等人,還有一流的軍事統帥韓信,以及遠在韓國的張良都幫劉邦索要漢中之地,更重要的是蕭何能保障前線充足的糧餉。反觀諸葛亮北伐期間,基本所有的事情只能依靠自己,後方時不時還拖後腿。雙方集團之間的力量根本沒有可比性,諸葛亮北伐的實力比劉邦差太多,此為一。

    其次是對手的實力變化,韓信出川的時候,關中是分散的三股勢力,並且這三股勢力不得人心,並且這三股勢力都比劉邦的實力弱小,韓信完全有能力一打三。但是諸葛亮北伐時需要面對的是強大的魏國,魏國已經統一北方很多年,在關中地區也有基礎,並且魏國整體實力強於蜀國,諸葛亮北伐屬於以弱博強,成功本來就很困難,此為第二。

    最後是諸葛亮於韓信用兵的差異,韓信會用奇兵,能達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效果,而諸葛亮為人謹慎,只能用正兵,不能採取奇襲的效果。韓信以大博小還採用奇兵,而諸葛亮以小博大而不用奇謀,能去勝的可能性就更低了,此為其三。

    諸葛亮與韓信相比實力較弱,而對手實力又強,加上諸葛亮又不會用奇兵,所以韓信能出川,諸葛亮不能出川。

  • 20 # 無筆

    公元前206年,戰神韓信,明出子午,暗度陳倉,一舉平定關中。三秦寶地,沃野千里,毓秀鍾靈,盡入劉邦囊中,為劉邦成就帝業奠定基礎。

    公元228年,臥龍諸葛,北伐中原,六出祁山,無奈功敗垂成。其後繼者姜維,空有壯志,九伐中原,卻無力迴天。

    歷史走過了四百多年的滄桑變換,我們會發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但絕對不會簡單地重複。為何大漢高祖劉邦能夠成功出川,而漢室甲冑劉備卻難以出川呢?我認為這本質上是如何從漢中反攻關中的問題。

    關中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關中平原沃野千里,北抗匈奴,西出隴右,南制荊、益,東掣齊魯。說它是唐宋之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絕不為過。而漢中呢,地處秦嶺以南,擁有四川盆地這樣的聚寶盆,並且蜀道艱險,易守難攻,同時,也難以對外交流。

    只能說,漢中之地,易於享樂,難於進取。在中國歷史上,韓信出川是唯一一次漢中反攻關中成功的案例。相比之下,諸葛亮只能望長安而興嘆!

    我認為,諸葛亮不能出川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天時——得遇明主,不得其時

    一方面,在劉備三顧茅廬之時,曾經遇到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崔州平曾說過一段話,令人印象深刻:“此正由治入亂之時,未可猝定也。將軍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補綴乾坤,恐不易為,徒心力耳”。崔州平從歷史治亂有道的規律出發,認為此時天下正是由安定轉向混亂的節點,要想平定天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長期的努力。而此時諸葛亮已經27歲,崔州平的意思就是孔明可能活不到天下大定的那一天了。這也正是水鏡先生說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的原因。

    另一方面,在劉備集團獲得益州之時,中原之地已經被曹魏所佔據,局勢本就不利。而荊州之役和夷陵之戰之後,蜀漢失去了荊州,劉備託孤,蜀漢國運正式由盛轉衰。實力的天平傾向了曹魏一邊,北伐的機遇也喪失殆盡。

    二、地利——大澤消失,航運受阻

    中國古代史書的最大缺點就是缺少詳盡可靠的地理志,這導致了很多地名的混亂。往往經過一代代史學家的考證,才能繪製出一幅詳盡可靠的地理圖。根據史學家李開元的考證和史書的記載,在西漢之前,大巴山區漢水上游曾經存在一個大湖。

    韓信正是依靠水運的優勢,水陸並進,大量運輸士兵和輜重以及糧草。最終得以完成“明出子午,暗度陳倉”的大計。

    而在西漢年間,秦巴山區曾經發生過一次較大的地震,導致大澤被埋沒,最終從漢水上游消失。而到了東漢末年,諸葛亮想出川的時候,自然享受不到水運帶來的便利了,而蜀道艱險,沒了水運的輔助,運兵運糧的成本自然蹭蹭蹭往上漲。這是地理方面的原因。

    三、人和——用兵穩妥,不用奇謀

    熟悉這段歷史的朋友一定知道魏延向諸葛亮提出的“子午谷奇謀”。魏延曾向諸葛亮請命,率軍萬餘人,從子午谷偷襲長安,而諸葛亮率軍從斜谷增援。最終完成拿下關中的大計。這一計策雖然可行,但太過兇險。

    而諸葛亮作為託孤重臣,用兵謹慎,自然不肯採納魏延那一套,他堅持從祁山出隴西,然後從隴西攻打關中。

    正是這兩種戰略的差異,使得諸葛亮錯失良策,這也是諸葛亮出川未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獎徵文#有沒有一部電視劇作品你覺得被低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