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積木育兒

    我很贊同孩子需要有一些面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但這種能力的獲得不是受的挫折越多,就能相應地隨之遞增的,相反,處理不好,還可能出現負性結果。孩子一蹶不振或者面對挫折不願意去嘗試。

    應該說,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天起,最不缺的就是挫折,我們無法翻身,無法移動身體,只能完全依靠大人的幫助。那麼,為何有的人能在長大後具有堅韌而百折不撓的品質呢?是因為他們天天被父母敲打、天天餐風露宿嗎?不是的,每個個體都有向上的生命力,而養料是什麼呢?其實正是依戀關係,正在於父母在早期與孩子的互動上。

    注意到這位家長說,孩子如果有件事做不好,受了挫折,而父母是怎麼做的呢,鼓勵孩子。鼓勵有用嗎?有的,但不能完全只用這種方式,應看到孩子受挫後的心理感受,如委屈(媽媽只在一旁看,卻不幫忙我)、不解(看大人穿很容易呀,怎麼自己就穿不上呢)、失落(我又失敗了)等等,對此,我們還需要做的是什麼,告訴孩子,“要穿好鞋子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跟孩子共情,讓孩子知道父母理解他的感受),“將鞋釦解開一些,小腳才能更好地進去。”(告訴孩子方法,甚至親身示範,以便孩子更好地模仿),當然,孩子發洩一下自己的脾氣和委屈,哭鬧一兩下都是情有可原的,並且能在父母面前自由表達自己情緒的孩子,能更好地接納自己的情緒,並從中積聚力量,面對問題。

    所以,對於孩子的行為,父母不要總看到不好的一面,要看到,父母是孩子情緒的容器,是孩子的鏡子,自然也是孩子模仿的物件,接納他、引導他,如此,孩子才可能做得更好。

  • 2 # 程博士育兒

    平時,從一些小事開始,加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練習。對孩子不能一味的寬容溺愛,如果做錯了事情,要給孩子及時指點糾正,不能因為年齡小,就一味地遷就,捨不得孩子哭。要讓他明白,無理的要求,不會得到滿足,即使他發脾氣,哭鬧不止也沒用。慢慢地,他自己就會知道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逐漸地有了自己的行為準則,孩子的情商會得到很好的發展。

    此外,對孩子而言,成功體驗尤為重要。家長要為孩子設定合理的難度梯度,對於一些孩子較難完成的任務和事情,家長可以進行分解,讓孩子一步步做到,這樣,就能讓孩子體驗成功、感受成功,並從中獲得自信、獲得快樂。比如穿鞋子,可以從穿小拖鞋開始,一旦寶寶成功,就給他及時而具體的表揚,然後慢慢再過渡到穿外出的鞋子,還可以一開始不要求繫鞋帶,總之,難度要一點點增加,而過程中,要讓孩子感受到成功體驗。再比如說,在有些事情上,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就算大人也不是每次都能成功,也是有可能失敗的。比如家長給孩子搭積木,可以擺上兩三塊就假裝倒了,然後家長對自己說“沒關係,我再試試”,讓孩子看到大人也是透過失敗和嘗試才能取得成功;示範穿鞋子也是一樣,家長可以假裝穿不好,但是很耐心,反覆說,“沒關係,我慢慢來,不著急,多試幾次我就穿好了”,這樣給孩子做示範,孩子就會更有勇氣去嘗試。當然,做事情的過程中,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和情況,給予適當的幫助,讓孩子一點點進步。

  • 3 # 向1陽

    所謂挫折教育,是指在科學的教育思想指導下,根據孩子的身心發展和教育的需要,利用和創設某種情景條件,提出某種難題,啟發和促進孩子動手動腦來解決問題,使他們養成樂於嘗試,勇於克服困難,敢於經受挫折的習慣,從而引導孩子逐步擺脫依賴,形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對挫折的承受能力。以下是我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的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引導幼兒正確認識挫折。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會看到父母對孩子的事情是事事包辦代替,捨不得讓孩子遇到一點困難。我們應該明確孩子在接觸外界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時離不開成人的幫助,但是我們也應知道幫助並不是代替,不然的話,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缺乏克服困難的心理體驗,容易產生畏難、依賴的情緒,遇到困難只會尋求成人的幫助。因此,要對孩子實行挫折教育,首先要破除孩子的依賴性。作為父母,應該給孩子面對現實的機會,讓他們意識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的。無論是快樂、失望,還是痛苦,都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經歷,這樣才能使孩子有足夠的能力去面對未來各種各樣的挑戰,去適應日新月異的時代的變遷。就像孩子剛學走路的時候一樣,要教會他們跌倒後再爬起來的本領,而不是因為心疼孩子就從此不再讓孩子走路,那樣他就永遠學不會走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會做錯事、說錯話,那不要緊,我們要告訴他們,人在小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學家小時候也常犯錯誤,他們也會遭遇失敗、挫折,如愛迪生、愛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要自己想辦法解決。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感受挫折、認識挫折,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併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熱情。從而積極主動地接受新事物,樹立敢於面對和承受挫折的自信心。

      二、提高孩子面對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

      孩子在遇到困難和失敗時,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表現出畏縮、退卻、逃避等行為,因此,作為家長就應該在平時有意識的設計一些有一定難度的,跳一跳就夠得到的任務,讓孩子去完成。在孩子遇到困難退卻、逃避的時候可以有一些批評,以提高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不是因為不忍心、捨不得孩子受委屈,就不願意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當然,在孩子承受挫折的時候,家長還是需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給他們面對挫折的勇氣。

      三、增強幼兒承受挫折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種強大的內部動力,能激勵人在對事物和現狀具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堅持不懈地運用自己的智慧完成任務,追求既定目標,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我們在給幼兒挫折的同時,還要增強幼兒對抵抗挫折的自信心,在幼兒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們不妨說“你一定能做好”、“你一定會成功的”、“你很能幹”“繼續努力”等等。讓他們相信自己能做好。另外,同伴的榜樣力量也是無窮的,在孩子怕自己不行而退卻的時候可以說:“別怕,你可以的,你看XX能做,你也一樣能做好,你也行的。”或者說“我相信你會跟XX一樣勇敢的。”這樣在榜樣的力量下,孩子會變得的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勇敢,增添了戰勝困難的自信。這時,我的一句“你真行”就會變成孩子的“我真行”。

  • 4 # 小王子愛上狐狸

    抗挫能力,是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去引導,而不是刻意去培養。而這種引導,是需要父母親用正確的方法,並且能理性看待。從孩子的嬰兒期開始,我們就開始開始這種引導,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要教會他們怎樣去面對,這是家長的必修課。我特別不喜歡那些故意給孩子設定障礙和困難的家長,這是從側面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本來孩子的內心就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坦然面對各種困難和挑戰,他如果得知是你故意為之,只會更加受挫。

    生活中遇到的那麼多的事,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給孩子很多啟示。比如,孩子在幼兒園沒有得到小紅花而難過了。這就是可以作為挫折教育的生動教材,你可以用自己和孩子都能接受的方式去引導他。告訴他,沒有得到小紅花,我們可以今後努力,爭取下次能拿到。不能因為這樣,就哭哭啼啼不想去幼兒園,更不能因為這個就不喜歡老師,要看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這樣的挫折教育,才是最好的。

  • 5 # 小白201705

    我的答案是,抗挫折能力永遠不要去可以培養。 不管多大的孩子,他們最最需要的還是愛與自由。所以說愛是以給孩子自由為前提的,沒有自由的愛,是畸形的愛。我們對孩子最大的愛就是給予他獨立面對世界的能力。我想這也是很多人提倡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的初衷。但這種能力是不需要刻意培養的,只要你給他足夠的愛和自由,每個孩子都能學會戰勝挫折。

    一個嬰兒從母親的肚子裡出來來到這個世界,他就開始不斷的面對挑戰。不同於母體內的外界溫度,光的刺激,飢餓的感覺都會讓他體會到挫折。所以他大聲啼哭,尋求幫助。但是父母和身邊人的關懷讓他知道,餓了有人餵奶,冷了有人加衣,尿了有人換尿布。所以漸漸的,面對這些不適,他不再無所適從,而是自在應對。他有了安全感,就開始樂於探索外面的世界。他開始學走路,每一次跌倒都是一次挫折,但是父母不會因為怕孩子摔倒就不讓他學走路,只會將他扶起來,而孩子也會從一次次摔倒又站起來中體會平衡感。當他能邁著矯健的步伐時,他就已經克服的挫折,這讓他更有成就感,更自信的去迎接更大的挑戰和挫折,從而獲得更大的能力。所以,看到了吧,孩子天生就是抗挫折高手,根本不需要刻意培養。我們只需要相信孩子,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嘗試,該他自己做的事情,不管年齡大小,事情大小,都不包辦,不代替。哪怕是拿勺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對於幼小的初學者來說都很困難。獨立的過程中不會缺少困難,外面的世界不會缺少風雨。

    而父母的愛,給了孩子足夠多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更有勇氣面對外界的困難。刻意製造挫折,尤其是這個挫折是由父母製造出來的,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夠愛他,父母不夠愛他,是因為他不夠好,那麼,他的內心就比較孱弱,一個內心不夠強大的人,抗挫折能力反而不好。

  • 6 # 六十分媽媽

    前兩天回答了一個如何培養孩子復原力的問題。我覺得和這個問題有相通之處。歸根結底,我們要培養的是孩子有不怕輸的精神,遇到困難迎頭趕上的韌性。而這種勇於嘗試、不怕失敗的能力,不是一夜之間就能擁有的,需要長時間不斷的積累才能形成這種優良的品質。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第一、歸屬感與安全感的建立。這是任何人獲得自信並從容應對人生逆境、重整旗鼓的基石。雖然馬斯洛把它放在需求層次的中間,我覺得它的作用更像是地基。一個有此依傍的人,才有絕地反擊的可能性和信心。

    第二、引導孩子瞭解生命中更重要的意義,認識到挫折不是問題,問題的關鍵是看待挫折的態度和方式。讓他有機會在遇到挫折時學會思考,找到方向,從而能夠變壓力為動力。

    第三、孩子能做的事情一定一定讓孩子自己做,需要加把勁能完成的任務一定一定讓孩子自己完成。培養孩子自主性和成就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逆商不是說有就有的。

    第四、家長不要剝奪孩子經歷挫折、應對逆境的機會。我們可以接納孩子的情緒,和他們共情,但是需要明白的是不能去可憐他們,替他們扛起一切膽子。相信孩子,生活有很多可能性,不如意的往往居多,他們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而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向前看的心態是他一生都需要的。

    第五、鼓勵孩子多嘗試、不怕犯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則改之,善莫大焉。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世界上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一個逆商高的人總是向前看,心態樂觀,能從挫折中看到機遇。對於他們來說,失敗乃是成功之母。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害怕失敗的心態。人也是這樣,都是經過跌倒再跌倒,才逐漸長大的。

  • 7 # 說書人wfs

    個人強烈呼籲,抗挫折教育應納入家庭教育中。認為也很有必要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推廣,學校對入學孩子進行抗挫折教育。

    主要原因,現階段的孩子大多獨生子女,沒有經歷過拒絕和失敗。在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當中,宛如溫室的花朵,太嬌生慣養了,唯恐經不起殘酷競爭的折騰。現實當中,如果你是家長,試圖把孩子當成試驗品,落實你所謂的挫折教育,結果發現,根本就沒有時間開展。

    一個回到家中的孩子,吃完飯,嘴一抹,就急急忙忙開啟書包,拿出課本,寫作業了。你家長還瞎比比什麼?孩子不寫不行啊,誰都怕第二天不交作業,會挨老師批評教育的嘛!

    等孩子寫完作業,夜已經很深了。這時家長面對哈欠連天的孩子,也沒有心情了,你趕緊睡吧!明天一大早起來,還得去補課呢。

    看官,不奇怪吧,我們的抗挫折教育就這樣沒有了。怎麼辦呢?唯有有識之士呼籲取得共識,納入中小學生教育體系中,為抗挫折教育騰出時間。

    抗挫折教育在國外很普遍,它的好處是:很少有孩子一言不合便短見。且以此舉可修復國內學生受不了環境刺激萌發過激行為。

    比如孩子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比如孩子功課很差,被批評了,如何努力學習是關鍵。再比如孩子被其他同學欺凌了,第一時間一定是報告班主任老師和學校安保處。此外,抗挫折教育應納入國防教育體系。有些國家,甚至在中小學教育體系中納入拼刺刀專案,想想可怕不?!

    相比我們的孩子,卻沒有時間去接受殘酷和挫折教育。應試教育,大多又以課本智力考為鑑定標準。長久以往,戴上眼鏡,坐成胖墩,即使是狀元,遇上戰爭,便是秀才遇見兵,渾身解數又能怎樣呢?毋如自廢武功。逐漸失去了強健靈活的動作,忘戰必憂!

    百年滄桑,以史為鑑鴉片戰爭中的大清朝,在八股文和鴉片煙薰陶下,國民體質素質極為羸弱,為日後衰亡埋下禍根。

    上圖: 百年前的一箇中國人,在被美國出臺排華法案後驅逐。他在離開時寫的信箋 :你問我為什麼要離開這充滿希望的土地?只因為我是“中國人。”

    所以,我們的教育體系中應該多加以宣傳此類具有抗挫折教育的題材。因為我們的歷史不只是歌舞昇平,也有苦難深重。

  • 8 # 曾敏敏老師

    我們的孩子常常遇到挫折,在家裡,在學校裡,在跟小夥伴相處的過程中等等。

    我們是怎麼做的呢?

    爸爸說:“這是最後一盤,下完這把不論輸贏,都結束好嗎?”

    兒子回答到:“好。”

    父子倆已經連續下了兩盤棋,第一盤孩子就輸了,不甘心想再下一盤,誰知第二盤也輸了,孩子情緒開始不對頭了,哭著鬧著要再下一盤,不然怎麼都不行。

    於是第三盤,父親只好偷偷讓著孩子,小心翼翼地為孩子鋪設好勝利的道路,就是為了早點結束,不讓孩子哭鬧。

    我們常常鼓勵孩子如何成功,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卻很少跟孩子聊聊如何面對失敗。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孩子對待失敗的態度,才決定了孩子的成就。

    一個人的失敗感直接與其價值感關聯,孩子們會從心理上逃避失敗,來維持自己的價值感。

    作為過來人,我們都有過失敗的經驗,其實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失敗選擇逃避。

    事實上,人們透過勝任一些任務,來體現自己的能力,也向他人證明自己的能力,從而獲得自我價值感和存在感。

    因此,在學校,工作場合,如果我們表現失敗,意味著我們沒有價值感。

    如果一個人不相信自己能成功,那麼ta會有意識地找各種藉口,來保護自己的自尊心,ta的眼神會告訴你這一切。失敗背後的付出和努力越強烈,藉口和自我保護意識就越明顯。

    失敗意味著失去了成就感和價值感,因此會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因此,我們需要讓孩子認識到失敗是正常的現象,每個人都會遇到大大小小的失敗。

    面對失敗的心態更加重要。

    是逃避,是一蹶不振,是越挫越勇,還是視為平常。

    這需要我們好好思考,如何教育孩子面對失敗。

  • 9 # 父母學點心理學

    什麼樣的人更能扺御嚴寒?穿著暖和的人!

    什麼樣的孩子更具抗挫折力?內心暖和的孩子!

    今天的很多孩子內心脆弱,不是因為挫折太少。而是物質養育大大提高以後,精神養育的水平跟不上,孩子內心不夠暖和。

    遇到困難,願意努力克服;遇到挫敗,可以重新再來。這樣的孩子不是因為經歷的困難、挫折更多,所以訓練出了抗挫折力。

    而是因為孩子的內心健康暖和,自我價值高,自我勝任感強,所以才能既爭取勝出,也允許自己失敗。真正自信的人,不會因為一兩次的輸贏,就斷定自己有無價值。

    由此挫折教育是個聽起來很有道理的偽命題。

    今天的孩子是吃穿富足,但普遍如此也就不是哪個孩子的獨特優勢。孩子的成長之路是每時每刻都有新的挑戰:從嬰幼兒的翻身、走路,到長大一點的搭積木、拼拼圖,都是從無數次的試錯中才找到的“ 我可以”。

    再大一些,怎樣讓那個孩子喜歡和我玩,怎麼交到更多的好朋友,怎麼讓自己贏得老師的表揚,這些都不是父母幫得上忙的,是孩子自己承受著焦慮和結果。

    所以孩子唯一需要的挫折教育是:“ 我成長路上的挫折,請給我信任,給我時間,讓我自己去摸爬滾打。”

    挑戰和困難都讓孩子自己面對,父母只要做好信任者和支持者,孩子做好了與他一起開心驕傲;孩子做砸了,與他一起難過並鼓勵他再試一次。被父母相信、信任的孩子,內心溫暖健康。

    很多的父母,看孩子正常經歷成長的挑戰時於心不忍,一把搶過替代他完成,使孩子缺失了一次次自己經歷失敗,並最終贏得自我勝任感的機會。同時因為幫孩子做了太多,又在語言上評擊孩子,吃不了苦、經歷不了挫折。從行為上和語言上都給自己的孩子下定義:你不行。

    這樣被溺愛孩子,恰恰最缺乏支援健康人格成長的真正的愛。看似被照顧得很好,內心卻不溫暖,因為他從沒得到過父母你有價值的確認。

    這樣的孩子哪怕交換去最貧困的家庭經歷生活,也只是表面文章,因為他不光是經歷的挫折太少,更嚴重的是心裡的挫折太多了。

    關注《父母心法》,精神分析既是育兒學,也是人格鑑賞學。

  • 10 # 幼兒成長那些事兒

    首先,我們先說下孩子要面對的挫折有哪些?考試沒有考好,和哪個同學的關係處理不好,這些對孩子來說的確是很難過的。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成大,可能一個小小的問題都會使他們感到孤獨無助。

    做為父母,這時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是肯定鼓勵,正確的引導,一定不要做出消及否定的評價,或是替孩子解決問題。讓孩子知道,遇到問題要試著去找方法,而不是一味的消沉。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下得到肯定,讓他們知道,有些事努力了就好,結果並不是重要。

    家長改變不好的教育方式,讓孩子有自己的交友圈,慢慢培養自己獨立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解決,不能解決的可以尋求幫助,而不是家長全全接管,家務也可以讓孩子去做一些,讓他覺得自己在家裡邊的重要性。

    最重要的一點,也就是不管怎麼樣,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生氣的時候不可以摔東西,在面對痛苦的時候,可以和父母訴說,可以哭鼻子,父母可以做他們最好的傾聽者,但是不可以做傷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一定要讓他們知道這點。在高興的時候也不能做出出格的事情,從小正確控制、緩解自己情緒的孩子在以後面對困難挫折的時候才會做出正確的判斷。

  • 11 # 無心一恆

    已經發生的事情不追究責任,但要分析原因。需要的是不責怪,求因果。如同我黨一貫策略“實事求是”。對問題不逃避,積極面對。給孩子充分的改正機會,允許錯誤反覆。要的是好態度,勿求立竿見影但求態度端正。教育是細水長流的功夫,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有一顆不甘人後的心。

  • 12 # 心夥伴

    孩子的性格與其家庭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當今中國大多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比較傾向於溺愛自己的孩子,造成了他們缺乏堅定毅力的後果,做事情畏首畏尾,容易逃避責任。因此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所謂的挫折教育,並不是給孩子製造困難,而是讓他們學會主動承擔責任,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懂得自己去解決困難。挫折教育的本質不是打壓孩子,而是塑造他們的自信心。心理學上叫做抗挫能力的培養。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可以透過以下幾點方法。

    第一、正確表達和處理情緒。當孩子遇到挫折,不要去責罵他們,讓他們去控制自己的情緒,這隻會造成心理負擔。此時父母應該做的是教會他們疏導自己的情緒,從他們的立場出發。第二、培養自信心。所謂的困難,其根本在於沒有足夠的信心,在孩子缺乏自信的時候,與其指責,倒不如去鼓勵和支援他們,給他們動力。想要培養自信心,可以從小的事情做起。第三、培養毅力。在日常的生活中,要不斷給他們挑戰。例如他們在完成某項家務之後,就讓他們去完成更加複雜的家務。不要懷疑他們的能力,我們只需要保證他們的安全,並且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幫助即可。總之孩子總有一天都要步入社會,作為父母,適當地關心是可以的,但是不應該去溺愛他們,不然在將來會遇到更多的困難。

  • 13 # 韋志中心理學網校

    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形成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其心理發展任務。其中0--1歲是培養孩子的基本信任和安全感的重要階段,需要撫養人精心呵護、照顧孩子。1-3歲是培養孩子自主和意志力的階段。因為兒童在這一時期,掌握了很多技能,包括爬行、說話、走路等。這個階段是孩子第一個反抗期出現,開始說‘我’和‘不’。這個階段的挫折教育就已經開始了。比如:孩子不會說話,靠咿咿呀呀和父母交流,雖然說不好,但孩子從不放棄,一直在說,最終可以清楚地學會了說話。再比如:孩子跌跌撞撞學走路,無論摔倒多少次,他從不氣餒、不退縮,繼續堅持,很快就學會了走路。這個過程中,只要父母不干預、不嚇唬。孩子的挫折教育就能順利完成。有的父母害怕孩子摔跤,擔心衣服弄髒。就抱在懷裡、限制孩子,其實就限制了他體驗挫折、在挫折中成長的天性。

    後面的每一個階段,其實都會伴隨很多的挫折,因為孩子要學習、要生活、要人際交往。這些過程中都會遇到困難,這時候其實就是在經歷挫折。而不是說挫折教育一定是安排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在這些困難的過程中,重要的是家長的陪伴。比如孩子在人際交往中,出現了誤會等困惑,這時候家長要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問題,積極面對問題,在處理問題中總結經驗讓自己有更好的成長。這就完成了挫折教育。否則,孩子經歷了挫折,如果不正確引導,有可能他收穫的是負面的、消極無助的總結。

    家長要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孩子多體驗、多參與事情。因為人都是在體驗中才會有感受,有感受才會有思考、有感悟,才能有機會成長!

  • 14 # 源小米

    現在是全民保護學生的時代,保護都還怕不周全,還想著給學生實施挫折教育我感覺有些難。

    現在的學生可以說是處在一個最“好”也最“壞”的時候,最好的時候,有《未成年人保護法》,有最好的物質條件,有最無私的父母,天氣惡劣可以放假,睡眠不足可以推遲上學時間,放學太早也有託管教育,作業太多可以投訴,考試作小動作沒人敢批評,考試不能排名次,犯規不能體罰,總之只要是傷害到孩子的事都不能做,做了後果就會很嚴重。但越是這樣無條件的保護,對孩子越是一種傷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時代,過分的保護就是有害無益,所以說學生也處在一個最“壞”的時候。

    現在想對孩子實施挫折教育太難,作為老師有時候都不知道怎麼把握分寸感了。以前批評學生,希望他知道自己的不足,考試排名,是希望學生能正識自己的差距,排位把一些學生放在特殊位置,希望他能知恥而後勇,但現在你批評學生要考慮他能承受嗎?他和家長會認為你這樣處理公平嗎?是給孩子穿小鞋嗎?你給成績排名,你考慮過學生的自尊心嗎?你為什麼把我的孩子放在特殊位置,你難道等著我送禮嗎?

    所以在全民呼籲保護學生的時候,再談挫折教育很難,我也希望有高明人士能提出好的方法,給我們老師指出一條明路。

    以上是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15 # 尚凝居

    現在的教育,無時不在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幼升小考場,不僅考孩子,還要考家長,看家長的學歷水平、家教情況,考不上的孩子都學會了生氣不開心。小學六年,從挫折中孩子知道了分數的重要性,成績下滑就補課,那科不好補那科。中學六年,那就是完完全全的挫折教育,家裡父母最有效的工具是紅包刺激,學校老師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考試。在分數的挫折中長大的中國孩子,出國後一個個就成了學霸。

    當然,吃盡了考試挫折的孩子,在家裡享受的就全是安慰和鼓勵,如果父母還狠心地再來玩一把挫折教育,如:一元城市生存挑戰,軍營生活夏令營,農事生活真體驗等,這些還行。如果家長還要別出心裁地設計挫折,那就大可不必了,孩子也太苦了。

  • 16 # 陽光雨露177713209

    現在對學生安全從上到下是萬分關注,領導是大會十分強調,小會是面面俱到,為了學生的安全,怎麼重視都不過分,責任重於泰山,出了問題是一票否決,你學校及有關部門其他工作做得再好,一旦出了安全事故,都是前功盡棄。

    在二十年前,我們學校舉行學生春季運動合,鉛球,鐵餅,標槍,長跑越野賽,應有盡有,熱火朝天,培養了學生的參與意識,磨鍊了學生的意志。每逢清明節,組織學生步行三四公里去陵園為烈士掃墓,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及革命傳統教育,讓學生寫出激情文章。秋天,跑好幾裡地領著排隊學生看電影。那時學生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勞,遵守紀律,集體意識強,有錯誤,耐得住批評,生活上,學習上經常受到挫折,知道感恩,與老師親近。

    而現在比賽中所有危險專案取消了,越野賽沒有了,傳統教育僅在校進行了,表面上學生暫時安全了,身體素質卻下降了,思想素質卻下降了,吃苦耐勞,承受挫折的能力卻下降了,不由得讓我想起因噎度食這個詞語,讓我擔心起中國下一代人的命運,讓我想起舊社會肩不能擔,手不能提,麥苗韭菜分不清的公子小姐來,教育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雞窩裡怎麼也飛不出金鳳凰。

    中國下一代身體素質,思想素質在下降,是教育人都能看出來的,又有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違,不怕丟官,不怕丟飯碗,讓學生承受挫折,去參加實踐活動去呢。

  • 17 # 知足常樂1284922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所以如何教養孩子是每個父母關注的大事,雖然孩子的未來與父母的遺傳基因有很大的關係,可再好的苗子如果得不到好的培養也會長成歪脖樹。如何引導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只是培養孩子全面能力的一個方面,至於怎樣才能做到我認為有三個方面,首先要讓孩子從小養成獨立生活的習慣而使他產生獨立思想的能力,比如在很小的時候讓他單獨睡覺,上小學一年級起就到學校裡寄宿等,遇到什麼事都讓他自己去思考去處理,不要怕他失敗,因為失敗是成功之母,失敗的次數多,成功的機會也會多,還能使孩子的心裡自然產生抗壓的能力。第二要多灌輸孩子逆向思維的能力,因為凡事都會因角度不同而產生正反甚至多個不同的結果,讓孩子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看待一件事。第三要在日常的言轉身教中幫助孩子提升看事情的高度,提高看事物的眼光,告訴孩子要心存高遠,不必計較眼前一時的得失。一個孩子如果從小就具備獨立的思想,逆向的思維,高遠的眼光這三種品質就不只是能提升其抗挫折的能力,還會成為孩子一生的財富。

  • 18 # 燭光言教

    說句不好聽的,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的,基本沒什麼抗挫折能力。

    1.作為父母,不要因為孩子遇到困難,或者受了點小小的傷,就心疼的要死,趕緊阻止孩子繼續這種難受的情況。明明是很小的困難,你都不讓孩子自己去做。就比如跌倒吧,如果你經常在孩子跌倒的時候把他扶起來,孩子在心底裡面就會認為下次你還會把他扶起來。這時候就可以讓他自己起來。哭了就哭了,直接採取強硬手段。

    2.讓孩子多看看一些勵志的故事,如第一書記這種型別的題材,讓孩子們看看人情冷暖,讓他們看看自己過得生活是怎麼樣的,但是,也不讓他他們看太多,否則會適得其反。

    3.要看孩子的性格,如果孩子的性格是比較溫和的型別的,那麼就需要多多的鼓勵他,最好的是父母一個白臉和一個黑臉。這樣有利於調和。誰唱黑臉我就不說啦。

    4.讓孩子堅持做一件事情,做什麼都得,這個也是個好辦法吧。

  • 19 # 丫丫

    今天和姐姐,小外甥一起爬綿山了,只是因為我看不慣景區店大欺客的現象,導致三分鐘的行程我們硬生生的走了一個小時,而且都是超級難走的路,邁第一步的時候如下圖所示。小屁孩一個勁的退縮,略帶哭腔的說“媽媽,我不敢走,咱們回去吧”我姐一邊鼓勵一邊把他拉上臺階,就這樣邁出了第一步。走了一段路之後,偶遇一位遊客,問了一下前方還有多遠,答說500米,小屁孩對路程還沒有概念,但是我倆鬆了口氣,好歹能看到希望的曙光了。我們就一邊走,我姐一邊帶著孩子喊口號“加油,堅持就是勝利,我能行,我能戰勝它”這會小屁孩已經不害怕了,還跟我們倆說走這個路簡直太簡單了

  • 20 # 大話精神

    1.轉變思維。對挫折的解讀會影響我們的心理狀態,與其逃避不如改變一下思維,告訴孩子經歷的這些挫折只是一個小事,不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太大影響,這種情況也只是暫時的,這些痛苦很快就會過去。

    2.承認自我價值。告訴孩子我們是有價值的,相信自己是有影響力的,對創傷的可控性會高很多,明確自我價值會讓自己從內而外散發力量,不但可以改善精神狀態,還可以提高自己的行動力。

    3.獲取外部資源。修復力離不開我們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在面對痛苦時,如果有朋友和家人可以傾訴,更有利於自己走出困境,有其他人的支援,自己壓力也會小一點,有些痛苦不必獨自去承受。

    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修復力是我們不可取少的。改變面對挫折時的一蹶不振,把挫折視為挑戰,接受它,處理它,因它成長,你會發現,任何事情都在讓你變的更強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鍋底料和串串香底料在配方上最大區別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