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風93814281
-
2 # 故事老男孩
放棄加沙當時有很多的說法:有的人是由於國際壓力有關,有的人說是巴勒斯坦的反對力量有關,還有的說與中東戰略有關,等等。
其實,真正的原因,以色列為了應對中東複雜的局面,同時以色列不可能永久佔領加沙地帶。加沙地帶持有武器的猶太定居者和以色列駐軍往往成為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實施襲擊的首選目標。
為了保證8000多名定居者的安危,以色列不得不常年駐紮1萬多名士兵,沉重的軍事負擔讓以色列深感疲憊;並且,以色列定居地帶發生的衝突往往成為巴以衝突的導火線。面對巴勒斯坦的人口快速增長及“反抗運動越演越烈”的現實,以色列政府認識到,自己根本不可能對加沙地區實行長久的統治。
從最深層因素來看,以色列主動放棄加沙,可以增加其他核心問題(巴勒斯坦)建國上可以討價還價的籌碼,為未來採取“更加強硬的單邊主義行動”埋下伏筆。因此,只有單方面實行與巴勒斯坦徹底脫離的政策,才是以色列最現實的選擇。使沉悶的中東和平程序中的“一絲涼風”。
在一定的程度上,以色列此次舉動將對巴勒斯坦政局特別是加沙局勢產生積極的影響。為了順利地實施這一撤離計劃,巴以雙方進行了積極的協調。以色列出動約6萬兵力執行撤離行動,使這次撤離計劃“基本順利完成”。同時,巴勒斯坦給予了大力支援,除了派出7500名訓練有素的部隊士兵和警察部署在猶太人定居地附近以外,巴政府還與9個愛國力量和伊斯蘭組織組成“跟蹤撤離行動全國委員會”,來協調巴勒斯坦內部立場。另外,埃及與以、巴達成距離埃及與加沙邊界14公里地區部署750名邊防軍的協議,幫助控制巴、埃邊境安全與穩定。以色列此次舉動,給推動舉步維難的中東和平程序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客觀來說,這次行動對整個中東影響是有限的。只歸還了巴勒斯坦被佔領的領土1.7%,撤離的定居者只是以色列定居者總數的4%。
巴以衝突的歷史慣性已經表明,在這樣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在怨恨積累太深的地區,要想真正抓住永久的和平歷史機遇實屬不易。儘管這次是以色列第一次真正從被佔領的巴勒斯坦領土上撤離,但是此次單邊撤離行動離全面恢復巴勒斯坦民族權力這一終極目標仍然十分遙遠。換句話說,此次單邊撤離行動只是以色列為解決錯綜複雜的中東問題向前邁出的“一小步”,至於何時實現“大飛躍”,尚需我們拭目以待。
-
3 # 縹緲孤鴻影45
以色列通過幾次中東戰爭,侵佔了埃及,敘利亞,約旦,巴勒斯坦等國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比他自己的國土面積還要大幾倍,但他又不得不歸還這大部分的土地以換取和平,這也是如今中東地區能夠保持大體和平共處的原因,
以色列人是很能打的,歷次中東戰爭他都能贏,話又說回來,如果不能打他一天也不能存在,他的所有做法都是防禦性的,因為四周都是敵人,沒一個朋友,這實在讓人不解,人怎麼能沒有朋友呢?一個沒有朋友的人怎麼生存呢?猶太人在歐洲,就處處招人恨,時時受到迫害,全因為他們太聰明瞭,他們總是活的比別人好,比別人有錢,他們善於經商,滿眼都是利,貪慾永無止境,卻不知道交朋友,如果一個人很有錢,又沒有一個朋友,這難道是真正的聰明人嗎?
為什麼被人從歐洲趕回亞洲的,為什麼回到亞洲後仍然是四鄰皆敵,這樣的生活能幸福嗎?一個人,一個國,不能看利太重,要多交朋友,人活的是人,國家活的是國家,而不是錢,物質是次要的東西,由此我們想到了中國,與以色列頗有相似之處,也是一切向錢看,記得過去的華人好象重視禮義廉恥,不知道如今重物質而輕道德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以致於認為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難怪如今一個朋友也沒有了,一個沒有朋友的人,還能保住他的利益嗎?金錢買不來友誼,但能換來短暫的和平。
沒有朋友的以色列就不得不拿土地換和平,用流血犧牲打下的西奈半島,蘇伊士運河又還給了埃及,埃及是中東的領頭羊,土地換回了埃及的沉默,不然中東更是無日寧靜,沒有了埃及,什葉派和遜尼派勢如水火,這對以色列大大的有利,加沙地區,如此重要,已殖民多年,也要還給別人,換取和平,世界上有那個國家會用土地換和平,中國會拿釣魚島和日本換和平嗎?還是俄羅斯會拿北方四島和日本換和平?只有拿和平換土地的,先去入侵你,然後再談和平問題,少不了割地賠款,而只有以色列是拿土地換和平的,
表面上以色列很能打,很兇,實際上所求者無非和平地生活,不依不饒的是巴勒斯坦人,如今,因為美國承認了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就引起了這麼大的抗議,中東戰亂再起,全世界一致反對,如果以色列是真正的強者,就佔住那些地方不退,一切在戰場上見分曉,以色列敢嗎?以色列人的聰明,只是小國的聰明,整天被仇恨包圍,又仇恨所有人,這就是以色列人的生活。
-
4 # 澤安君
這就是典型的以土地換和平。
以色列地處中東,地中海東岸,邊上強敵環飼,深陷阿拉伯國家的包圍,阿拉伯國家對其極度仇視,以色列始終得不到阿拉伯世界的認同。
1948年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區成立的時候,整個阿拉伯世界聯合起來,要將以色列在地圖上徹底抹去,將猶太人趕下海餵魚。沒想到的是,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在聯合國調停結束後,越戰越勇,打的幾倍於已阿拉伯聯軍丟盔卸甲,狼狽不堪,阿拉伯國家消滅以色列不成,反而丟了大片巴勒斯坦領土。
此後幾次中東戰爭,以色列軍隊更是表現出優秀的戰術素養和頑強的戰鬥力,屢屢擊敗強敵,創造軍事奇蹟。尤其在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由於約旦和埃簽訂五年共同防禦條約,直指以色列,一旦戰爭爆發,以色列將面對三面重圍。於是以色列先發制人,首先空襲摧毀了埃及約旦敘利亞三國的空軍戰機,接著又在地面擊潰了三國的部隊,佔領了數倍於領土的地盤,包括埃及西奈半島,敘利亞戈蘭高地,巴勒斯坦加沙地區等共6.5萬平方公里。
此後埃及敘利亞為了收復失地又發動了第四次中東戰爭,收復了部分失地。
以色列雖然在歷次戰爭中都獲得了勝利,並佔領大片土地,但是長期的阿以戰爭衝突無疑影響了以色列的正常發展,不利於經濟發展和百姓安定,佔領的土地也不能立刻轉換成經濟效益,握在手裡就是一個火藥桶。
而埃及丟失了大片的領土,也時刻想要收回領土,而打仗又打不過,只能寄希望於談判。
於是雙方在美國撮合下,一拍即合,在1978年9月簽訂了<<戴維營協議>>,旨在解決兩國間和平問題,以色列歸還西奈半島,兩國打破阿以世界不可破的堅冰,建立外交關係,等於是開了一個好頭。
此後邊上國家紛紛於以色列和解,以色列地緣政治生存環境大大改善,所以以土地換和平對其是大大有利的。
-
5 # 蘇綻
以色列通過幾次中東戰爭,佔領了周邊國家的多個領土。而此後,以色列也的確相應的歸還了部分地區。但是,以色列並沒有完全歸還佔領領土。
以色列歸還的領土主要是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佔領埃及的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帶,以及1982年第五次中東戰爭中佔領的黎巴嫩南部區域。
然而,以色列佔領的巴以分立以後巴勒斯坦80%的土地,以及屬於巴勒斯坦而由國際共管的耶路撒冷,和敘利亞的戈蘭高地,這些地方,以色列並沒有歸還,現階段也看不到以色列歸還的打算。
以色列之所以歸還埃及和黎巴嫩的領土,是因為這兩地的區域不是以色列必須要擁有的地區,對以色列的生存影響不大。且隨著美國與埃及等方的關係正常化,以及以色列為改善同周邊國家敵對狀況出發,以色列最終歸還了這兩個國家的領土。
而以色列佔領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地區,巴勒斯坦是以色列的立國之地,且耶路撒冷同時還是猶太人聖地,而巴勒斯坦至今未曾加入聯合國,也為以色列佔領巴勒斯坦的領土提供了方便。
至於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則素來有中東水塔之稱,該區域為以色列提供了超過40%的水源,是以色列賴以生存的源泉之一。因此,儘管國際壓力巨大,但是以色列也並沒有打算歸還該地給敘利亞,更何況以色列背後尚有美國的大力支援。
-
6 # 優己
以色列歸還領土主要是兩個方面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前蘇聯的壓力。當時的以色列已經佔領了整個西奈半島,這片領土相當大也很富饒,如果能併入以色列國土絕對是如虎添翼。但是這卻引起了蘇聯的不滿!以色列是美國的中東代理人,埃及是蘇聯在中東的代理人,以色列擊敗埃及本身就使得蘇聯臉上無光了,這要是再佔領西奈半島那麼蘇聯艦隊經過紅海就不安全了。所以,蘇聯給以色列下了最後通牒,要麼以色列撤退,要麼蘇聯軍隊要參戰!以色列惹不起蘇聯,只能跟蘇聯談判!
第二方面,來自美國的壓力!以色列是美國的馬前卒,可是美國在中東還有好多馬前卒,他們都是阿拉伯人。以色列太強會導致這些國家對美國信任危機,不再安心給美國當小弟。所以美國勒令以色列退兵,否則便要斷供武器。
最終以色列在美蘇兩國壓力下向埃及提出西奈半島不得有埃及駐軍的要求後撤軍,將西奈半島歸還埃及。
-
7 # 從耗子胖成豬
其實這個根本就沒什麼奇怪的。
所謂“寸土必爭”,只是戰爭時期忽悠平民去當炮灰的宣傳口號。中國曆朝歷代,包括當今,領土都是可以用來交換利益的。因為對於統治階級來說,領土只是一種資源,在必要情況下,完全可以用於交換利益。
如果你還執迷於“寸土必爭”的想法,只能說你讀書讀傻了。
領土這回事,首先你要有能力,有人口占著,這才是你的。如果你沒有能力,鄰居勢力強大,兼併你的土地也是分分鐘的事情。
例如中國的藏南,現在幾百萬印度人住在那裡,能要得回?
例如俄國曾經因為經濟緊張把阿拉斯加賣給美國了。
而中國開國早期,跟北韓、越南打交道的時候,大手筆一揮,土地也送人了。例如長白山天池分了一半給北韓,白龍尾島為了抗美援越,直接送給了越南。1999年跟老毛子的邊界劃分,內容也都是不公開的。
所以以色列歸還部分土地的行為,也是基於利益考慮。例如在第四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歸還了埃及的西奈半島,兩國講和,才得以騰出手來收拾敘利亞。
而後來,埃及因為單獨與以色列媾和,總統被暗殺,並失去阿拉伯世界領頭人的角色,自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之後,阿拉伯世界再也沒有組成第五次撲滅以色列的盟軍。從這個角度上講,以色列吐出西奈半島,換來了阿拉伯各國的分裂反目,更有利於以色列的國家安全,這是軍事手段實現不了的。
-
8 # 小豬69380
一切都是可以用來交換的,相對政治家而言,政治家們的性質和出發點大致是一樣的,什麼人民,什麼主權,那得看政治需求和交換的籌碼。不要天真的以為,政治家們是為了人民而鬥爭的,也不需要歌功頌德,一切迴歸理性!
-
9 # 桃花石雜談
(以色列在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期間佔領的領土,除了右上方的戈蘭高地之外,後來都歸還了相關國家)
這些領土大部分是以色列在1967年奪取的。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從埃及手中奪取了西奈半島,同時奪取了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而南黎巴嫩則是以色列在1982年黎巴嫩戰爭期間從黎巴嫩政府手中奪取的。
以色列為何歸還西奈半島?其實對於以色列來說,歸還這些土地的動機是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的,就是“土地換和平”。因為從1948年到1967年,以色列雖然在3次中東戰爭中都取得了勝利,但卻和所有的周邊阿拉伯國家交惡。特別是在1967年的中東戰爭之後,雖然以色列又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等領土,但阿拉伯國家卻並未就此向以色列屈服。
(1973年贖罪日戰爭時,埃及軍隊開過蘇伊士運河的場景)
從1969年開始,埃及在其總統納賽爾的率領下,開始對以色列發動了以有限軍事行動為主要特徵的消耗戰,在1年多時間裡,埃及軍隊多次主動在西奈半島地區越界對以色列發動打擊,雖然以色列每次也都猛烈回擊,甚至給埃及軍隊造成了更大的傷亡,但因為以色列國內此時厭戰情緒濃厚,所以也不願擴大戰爭,甚至對埃軍的此種戰法倍感頭痛。不過在1970年納賽爾去世之後,埃及停止了此種消耗戰。但在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又在這年猶太人的節日贖罪日當天,趁以色列全國放假之機,對以色列發動了突襲,使以色列軍隊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一度陷入被動。雖然不久之後以色列憑藉優勢軍力重新掌握了戰場主動,但此次戰爭引發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介入,並誘發所有阿拉伯國家對西方國家實施石油禁運,使國際石油價格在很短時間內上漲了四倍。最終在美國的壓力下,以色列沒有對埃及和敘利亞發動軍事報復,接受了贖罪日戰爭接近平手的結局。
(1978年埃及和以色列領導人在美國舉行和談的場面)
而在此之後,以色列認識到因為美蘇等超級大國的介入,在中東地區透過戰爭已經很難再改變其四面受敵的局勢,因此急於在阿拉伯國家中開啟一個突破口,同時埃及在薩達特成為總統之後也轉而向美國靠近,因此以色列和埃及在70年代末開始在美國主持下進行和平談判,最終以色列於1979年在美國戴維營和埃及達成和平協議,以埃及承認以色列並不再對其採取敵對行動為條件,答應將自己所佔領的埃及西奈半島歸還埃及,所以這個協議實際上是開了以“土地換和平”這種模式的先河。
以色列為何歸還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進入1980年代之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也逐漸接受了以色列的存在,並開始與以色列進行和談。但與此同時,巴勒斯坦被佔領土居民卻始終不接受以色列的佔領。在1987年12月,在4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色列人的卡車輾死之後,巴勒斯坦人發動了大規模的“起義”,連續多年與以色列佔領當局進行暴力對峙,造成1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也使以色列佔領當局覺得繼續佔領巴勒斯坦領土得不償失。
(1993年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透過奧斯陸會議達成“土地換和平”協議)
最終在雙方都有透過和談結束暴力活動的意願下,雙方在1993年在挪威奧斯陸舉行和談,正式以“土地換和平”的原則達成了和平協議,以色列同意讓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自治,以換取巴勒斯坦人不再對以色列人發動暴力襲擊。對於以色列說,這樣做為以色列和其它阿拉伯國家緩和關係打下了基礎,並降低了其安保成本。
以色列為何歸還南黎巴嫩?而南黎巴嫩則是以色列在1982年黎巴嫩戰爭之後所佔領的領土。在1970年代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等巴勒斯坦抵抗運動因為和約旦政府發生矛盾,相繼發生了一系列衝突,之後這些組織在約旦無法再生存,其中相當一部分轉移到了黎巴嫩繼續其抵抗行動。而在1982年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導致以色列對黎巴嫩發動了大規模入侵行動,佔領了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等黎巴嫩領土。
(圖中藍線以南到紅色以色列國土之間的區域為以色列佔領的南黎巴嫩地區)
之後以色列撤出了黎巴嫩大部分領土,但卻仍然佔領了黎巴嫩南部十分之一的領土,並扶植了南黎巴嫩政府和南黎巴嫩軍等傀儡組織幫助其控制該地。但在此期間,以將以色列完全逐出黎巴嫩領土為宗旨的真主黨武裝崛起,開始以游擊戰的形式和以色列邊防軍和南黎巴嫩軍展開了持續的戰鬥,這也使黎巴嫩問題成為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緩和關係一個無法繞過的障礙。最終在2000年以色列總統巴拉克覺得再持續佔領南黎巴嫩已經是得不償失的買賣,因此決定從當地撤軍。
總之以色列撤出這三塊透過戰爭得到的土地,可以說都和其對立方長期持續的抗爭有一定關係,最終都使以色列覺得繼續佔領該地得不償失,同時影響其國家在其它方面的發展,所以在權衡利弊之後,兩害相權取其輕,以撤出佔領的領土換得相對的和平,並與其它阿拉伯國家建立更為正常的關係。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以色列的人口並不多,以前打下的土地主要是為了建立相應的戰略縱深,保衛自身安全。以色列自建立之日起,就處在阿拉伯國家的包圍和敵視之中,透過四次中東戰爭,以色列確實獲得了大片領土,但是這些領土並不適合它去開發和建設,只是相當於隔離區,而這並沒有給以色列國家帶來安全,相反與周邊國家極度緊張的敵對關係,對以色列的長期發展並非有利。贖罪日戰爭之後,原本希望藉由戰爭奪回西奈半島的薩達特,對和平的進展緩慢而感到洩氣,在1977年11月,他做出了史無前例的舉動,前往以色列訪問,成為了第一個訪問以色列的阿拉伯國家領導人,這等於承認了以色列的存在。薩達特的訪問加速了和平運動的進展,美國總統吉米·卡特邀請薩達特和貝京前往戴維營與會,會議從1978年9月5日開到17日,最後談判成功,以色列與埃及在1979年簽署了以色列-埃及和平條約。以色列從西奈半島撤出所有軍隊和殖民者,以交換與埃及的正常關係與長久的和平。1991年10月,有關中東問題的國際會議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啟動,這是阿拉伯國家與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試圖解決長達半個世紀的衝突。會議確定了阿以談判的基本原則——“土地換和平”,即讓以色列透過歸還它在歷次中東戰爭中佔領的阿拉伯人領土,來換取與阿拉伯人的和平相處。所以以色列歸還了約旦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也把西奈半島還給了埃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