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地球實際自轉一圈時間大約是二十三小時五十幾分,人類卻用24小時來計算。也就是說,每轉一圈都少了幾分鐘,我思考很久覺得理論上,一定會出現時間晝夜顛倒的現象。假設,地球實際自轉一圈是20小時,從中午12點開始轉,轉了一圈回來,頭頂太陽還是在那個位置,可我們的24小時制來看卻是早上8點。轉2圈回來,太陽還是那個位置,可我們的時間卻是凌晨4點!凌晨4點太陽當頭?再轉一圈,頭頂太陽還是那個位置,可時間卻是凌晨0點。———————————————————— 可能描述的不太清楚,希望能讀懂我的意思。實際為什麼沒有這種情況發生呢?
11
回覆列表
  • 1 # 唯奇百科

    晝夜是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的。與自轉一週的時間沒有必然的關係。地球本來是自西向東轉的。如果晝夜顛倒了那麼自轉方向就也會隨之改變由東向西轉了。

    晝夜由自轉產生,謂之“太陽日”,但晝夜的長度並非等於自轉週期,因為當地球自轉一週後,同時進行了公轉,公轉使地球對於太陽的相對角度發生變化,而晝夜是以太陽照在地球上的範圍來看的,所以一晝夜比自轉週期多3分56秒。

    當地球自轉時,面向太陽之地面為“晝”,背向太陽之地面則為“夜”。晝夜的形成即由此。春分以後,日照北半球漸多,因此北半球夜短晝長,南半球則相反;秋分以後,日照南半球漸多,故北半球晝短夜長,南半球仍相反。

    晝夜是白天和黑夜的合稱。晝夜交替是地球在太Sunny的照射下,因自轉運動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象。

  • 2 # 任哥論道

    提問題的小夥伴,地球自轉確實不是24小時,它的參照不同,一個恆星日是1恆星日=23小時56分4.09894秒。還有一個就是太陽日,太陽日是23小時56分鐘4秒。太陽日是依據太陽運動,所定義的時間,可以分為視太陽日和平太陽日。

    一.什麼是恆星日

    恆星日,是指子午線兩次對向同一恆星的時間間隔,恆星日是以遙遠的恆星為參考系,是地球自轉360度的週期,為23小時56分4秒。簡單的說,恆星日是地球自轉週期。

    二.什麼是太陽日

    以太陽為參考點所度量的地球自轉的週期。即晝夜交替的週期,亦即一晝夜。是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同一子午線的時間間隔,叫做一個太陽日,由於地球在自轉

    的同時還在繞日公轉,一個太陽日,地球要自轉360。59"需24小時。分真太陽日(視太陽日)和平太陽日。

    每過23小時56分鐘4秒,在太陽系的參照系下,地球完成自轉一圈(地球自轉360°,1恆星日),但與此同時它也繞太陽公轉了大約1/365圈,這使得地球原來對著太陽的地方沒有對著太陽,這個偏差需要大約3分56秒來彌補。注意,每天都需要3分56秒來彌補。

    三.太陽日和平太陽日

    太陽日是依據太陽運動,所定義的時間,可以分為視三.太陽日和平太陽日。

    那麼什麼是視太陽日和平太陽日呢?

    視太陽日是依據視太陽定義的,也就是真實的太陽兩次經過該地的子午線的時間間隔,可以使用日晷來測量。

    平太陽日是以平太陽為參考點,以平太陽連續兩次經過上中天,轉360°59",需時24小時。更明確的說,平太陽日是經由觀察太陽相對於恆星的週日運動,所獲得的平均太陽時,經由人為的調整而顯示在時鐘上的時間。

    平太陽日的長度是固定的24小時,在一年之中不會因為晝夜長短的變化而改變。視太陽日的長度會與平太陽日(86,400秒)不同,相鄰的每一天最多可以短22秒或長29秒。因為這種延長或縮短會持續進行一段時間,所以最多會比平太陽日提早17分鐘或延遲14分鐘。因為這些期間是週期性的,平太陽時和視太陽時的差值就是均時差。

    在順行軌道上的行星,像是地球,恆星日會比太陽日短。如圖:在時間1,一顆遙遠的恆星和太陽都在正上方;在時間2,行星轉了360°,遙遠的恆星在正上方(1→2 =恆星日),但是要再晚一點,在時間3的位置上太陽才會在正上方(1→3 =太陽日)。不過,太陽相對於恆星始終是在黃道上向東移動,因此從紀元前一千年中期,相對於恆星的週日運動可以用來測量平太陽日,來比較以確定時鐘的誤差率。巴比倫的天文學家已經知道均時差和如何利用相對於恆星的自轉速率,恆星時,來改正,以獲得比水鍾更為準確的時間。這種理想的恆星時日後也應用在行星、月球和太陽運動的描述。

    因此平太陽時與協調世界時之間的差異,就成為是否需要做閏秒調整的依據。

  • 3 # 科學船塢

    我大致明白了題主的意思,題主的意思是,地球的自轉是23h56min4s,而我們人為規定的是一天24h,題主可能這樣認為,當誤差越積累越大時,則出現了時鐘對不準日出與日落的現象。

    其實題主的問題可以改為,“一天為什麼是24小時?”

    這就是恆星日與太陽日的區別了。

    我們所說的一天24小時那是太陽日,是根據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來看的。比如,你在正午12點時,太陽是正對著頭頂的,等太陽再次轉過來時,亦是12點,這就是24小時。

    恆星日是地球的自轉週期,為23個小時56分鐘零4秒,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了,地球在自轉,同時也圍繞著太陽在公轉,就像下面這幅圖一樣。

    那個紅點原先正對著太陽的,但是如果要是按照恆星日來看的話,地球自轉一圈之後,那個點並沒有正對著太陽,因此這個誤差需要3分56秒來消除彌補。

    所以,題主你的設想不會出現,因為傳統意義上的一晝夜就是一天,就是24小時。

  • 4 # 艾伯史密斯

    答:24小時就是以太陽日為標準制定的,所以每天中午的當地時間12點,太陽都會達到最大高度;但是地球自轉並不穩定,所以需要偶爾加入閏秒,來補償“太陽日”和24小時之間的誤差,以此保證無論過多久,晝夜都不會顛倒。

    有些地方,說地球自轉一週是“23小時56分4秒”,指的是恆星日;和這裡的太陽日(24小時),是以不同參考點為標準的地球自轉週期。

    我們就來詳細看看兩者的區別,先來了解幾個名詞:

    (1)太陽日:24小時,以太陽為參考點,太陽連續兩次經過同一經線的時間間隔;人們最早在定義“秒”時,就是以太陽日的1/86400來定義的;

    (2)恆星日:23時56分4秒,以遙遠恆星為參考點,地球自轉一週的時間間隔;遙遠恆星在天空的位置是固定的,所以準確地說,恆星日才是地球自轉一週的真實週期;

    (3)太陽年:365日5時49分22秒±11分54秒,以太陽為中心,地球相繼兩次透過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也稱迴歸年;

    (4)恆星年:365日5時48分46秒(365.25636個平太陽日),地球繞太陽一週實際所需的時間;

    以上關係是這樣的,人們先根據太陽日,定義了“秒”,然後測得一個恆星年為365.25636個太陽日;最後,恆星日就可以計算出來。

    如下圖: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每一個恆星日,地球在軌道上的位置,都會滯後於太陽日,可以計算出,太陽日比恆星日少θ(單位“天”):

    θ≈3分56秒;

    於是,一個恆星日就是23時56分4秒,這也是地球自轉的真實週期。

    但太陽日才是影響人類作息生活的關鍵,而且被嚴格定義為24小時,所以在地球上有太陽的任何地方,當地時間每天中午12:00,都是這一天中太陽高度最高的時候。

    所以,地球自轉的真實週期(恆星日)23時56分4秒,並不會導致晝夜顛倒的情況發生。

    但是,地球的自轉速度並不是固定的,地殼變化會引起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潮汐作用也會引起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

    比如在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使得地球自轉軸偏移25釐米,同時也使得地球自轉週期增加了1.8微秒。

    這些變化都是不可預測的,當誤差累加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引起太陽日的漂移,於是國際上使用“閏秒”的做法來排除誤差。比如在2017年1月1日,就在當天7時最後增加了一秒。

    當“世界時”與“原子時”相差達到0.9秒後,就會進行閏秒(可能加一秒,也可能減一秒),以保證“當地時間的中午12:00時,太陽高度都是最高的”。

    如果不進行閏秒,因為地球自轉週期變化的積累,等數十萬年後,是有可能出現晝夜顛倒的情況的。

  • 5 # 命途多舛888

    地球自轉確實不是24小時,大概少了4分鐘,大概是23小時56分鐘。但是還有公轉,每天大概公轉1度,這個1度也造成一晝夜之間差異4分鐘(換種理解,就算完全不自轉,公轉一週也會有一個晝夜),這樣合起來正好24小時,之前時間就是按這個來定義的,非常準確。後來改用原子振盪週期定義時間,多少年都不會相差一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數碼寶貝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