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島主說事
-
2 # 渝採風
只要德國動蘇聯必敗,調誰去都一樣,都面臨一樣的問題,不管是東線還是北非,問題的根源都是~補給線過長而且太脆弱,有隨時被切換補給的問題在裡面。
東線的補給問題就是蘇聯沒有歐洲的交通系統,而且從被佔領地運輸補給去斯大林格勒的路途遙遠,不管是空軍還是陸軍都很容易被游擊隊或者蘇聯軍隊攔截。一旦補給中斷,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幾十萬德軍就只能防守。因為雙方都知道,城裡除了殘簷斷壁什麼都沒有了。
而北非的問題也是一樣,由於德國和義大利領導人的短視,對地中海中的馬耳他島只採取佈雷加封鎖的策略而沒有佔領它,所以英國地中海艦隊能從這個小島上派輕型艦隊對德國北非軍團的海上生命補給線肆意破壞。從圍繞馬耳他島的多次戰鬥就能看出,義大利派出的補給船十有八九都被馬耳他島的英軍艦隊給收拾了。這就使隆美爾的北非軍團由早期的攻勢轉入守勢,最終因為嚴重缺乏補給而兵敗突尼西亞。
所以,即使換了人,即使贏了斯大林格勒戰役能怎麼樣?只能讓本就脆弱的補給線更不堪重負,結局還是一樣~被希特勒下令“死守每一片佔領的土地和城市”,補給線全面崩潰,最終被合圍殲滅。
-
3 # 天樂錦鯉
我認為隆美爾不一定能打贏,因為當時蘇聯的戰略預備隊太強大了,但他一定比保盧斯有作為。首先隆美爾非常注重戰略偵察,作戰風格大開大合,蘇軍統帥部很難判斷他的作戰意圖,其二,隆美爾會繞開斯大林格勒,不會進城打消耗戰,一但貼住蘇軍主力,他會抓住戰機,第六集團軍三十多萬老兵,是德軍精銳中的精銳,即使打不贏,以隆美爾在非洲一日千里的撤退速度,蘇軍主力也無法殲滅德軍,總之,第六集團軍的側翼如果不是羅馬尼亞板桶軍,由隆美爾指揮,很可能打成又一個基輔戰役,透過圍殲幾十萬蘇軍,讓南線整個蘇軍的佈署落空。
-
4 # 米粒閒聊
如果,斯大林格勒戰役由隆美爾元帥,替代保盧斯指揮,那麼德國會不會打贏斯大林格勒戰役?
先來看看,隆美爾與保盧斯兩人之間的異同之處。兩人均是普通家庭岀身,而非軍事貴族家庭岀身。兩人還都是,希特勒的支持者,並且,兩人升遷的速度之快,就如同坐直升機。而兩人的不同之處,也很明顯。隆美爾元帥,在二戰開始後,直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前,他都是率部在前線衝鋒陷陣(在法國戰役中,隆美爾率第七裝甲師突破了法國防線,使該師有“魔鬼之師”的稱號),或是指揮一個方向上的整體作戰(在北非,指揮德意聯軍,併為自己贏得"沙漠之狐”的美稱)。而保盧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前,主要的工作是參謀的工作,是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要制訂者。並且,保盧斯將軍僅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擔任了第六集團軍(該集團軍是德軍最強的集團軍之一)司令官的。在1941年12月1曰,希特勒將南方集團軍群的司令官倫斯德元帥免職,任命時任第六集團軍司令官的賴歇瑙擔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而保盧斯將軍則由,第六集團軍參謀長升任該集團軍司令。讓一位,未曾指揮過較大規模部隊的軍官,直接指揮二十幾萬部隊,確實不大妥當。並且,保盧斯將軍的性格似乎也不堪擔當此重任,某些德國軍官,認為保盧斯將軍,更像是科學家,而不是軍事家。所以,隆美爾元帥更適合指揮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並完全有可能在此戰役中,令戰局有所改觀。但是,要取得此戰役的勝利,那不是一個司令官和第六集團軍就能夠實現的。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僅是1942年夏季東線的南方戰場的一個重要部分,這個戰場從頓河流域到伏爾加河流域,再到高加索地區。而且,德軍在南方戰場的失利原因,至少有兵力、裝備不足,目標過多和後勤保障不利等原因造成的。所以,德軍由誰現場指揮此戰役,對戰役結果影響很小。
-
5 # 仁者無敵171168718
很多人認為隆美爾在北非表現很出色,但是別忘了,北非的戰鬥規模對比東線來說都很小。隆美爾在北非的戰績在德軍內部也不怎麼被人瞧得起。同時西線的戰鬥遠沒有東線激烈和殘酷。對比東線動則上百萬軍隊的會戰,北非戰鬥的規模就是小菜一碟。說實話,隆美爾也就在北非打打笨拙的英軍,最後還敗再蒙哥馬利手下,他要是去東線,碰上強大的蘇軍,也許適應不了東線高強度,激烈殘酷的戰鬥。而且,隆美爾的強項是出奇兵奔襲,而到東線實打實的和蘇軍對壘,也許他就取得不了象北非那樣的戰績了。
-
6 # 朂嬡de輑輑
有兩點不同
一是德國對東線戰略目標模糊。只有簡單的打下蘇聯吸血這麼個槓槓,該怎麼打下蘇聯,打到什麼程度,重點打哪個方面都是非常模糊的,這導致前線指揮官非常無所適從。明明連續打出了超高交換比,甚至在斯大林格勒之後還能連著創紀錄,整體上卻被蘇聯一步步逼著往回走。
這樣的戰爭環境下,換誰也得不了戰略勝利,而如果只是追求戰術勝利,那東線這幫容克其實已經做的很好了,隆美爾不見得比他們就強。
二是隆美爾並不是一個戰略能手。毛主席評價傅作義:“他也就是個團長。”,那麼隆美爾其實也就是一個師長。在營級戰術上小動作很多,然而卻缺乏戰略眼光。
大家都知道的,北非的失敗是因為地圖的路不符,真的這麼冤枉嗎?事實是英國當時完成了控制北非的最後一環,已經控制了所有北非地中海港口,此刻的德軍只能背水一戰——這都是什麼水平?之前北非天上地下沒有隆美爾指揮不動的,換別人有這能耐,還不早把英華人準備的包圍環早捅個窟窿?還逼著自己要背水一戰?所以說,他也就是一合成師師長的水平。
把隆美爾調東線,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不少,沒有任何意義。倒是北非這邊,調個保盧斯之類的過來,至少能讓第三帝國少出點血吧……
-
7 # 眾人的黃昏
將戰役的勝負,歸於戰場指揮官,本身就是錯誤的觀點。一場戰役能否取勝,個人有如下看法:
1、戰略的錯誤很難在戰術層面上挽回,斯大林格勒戰役戰略上就錯了。德軍高層看不起希特勒這個上士,是絕對有道理的,閃電戰也非希特勒的發明,可參看一戰的香檳戰役。希特勒是敢於對西歐發動裝甲閃電戰,他對了,但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畢竟是個敢於冒險的政治陰謀家,也有幾分運氣,戰爭他不行。
2、在戰術上,德軍也錯了。德軍的裝甲優勢在攻城戰中蕩然無存,當時大城市戰是新事物,還是步兵間面對面的撕殺,人數很重要。人海戰術並非在什麼情況下都是錯的,在當時當地,是對的,當然,蘇聯也只有這一條路了,赫魯曉夫功勞不比朱可夫小。
3、戰役由無數場戰鬥組成,這些戰鬥的勝負及付出的代價,決定了戰役的成敗。這時,中下級指揮官的作用比主帥更重要。滑鐵盧戰役,拿破崙用了從未有的洪荒之力去策劃組織指揮,但過去那些能征善戰的將軍全部不應招,戰神一人無力迴天。美軍主帥中鮮有大智戰神,但師以下軍官卻猛將如雲,照樣打勝仗。
從上面三點看,隆美爾換保盧斯,改變不了戰役的結果,何況,保盧斯也沒犯多大的錯誤,無非是怕死,要麼抗命撤退,要麼死戰不降,投降保士兵的命,最後俘虜全送西伯利亞,也沒能活回去多少。這點,也許隆美爾好點吧。
-
8 # 輝哥141739753
答案是否定的,德軍兵敗斯大林格勒首先是戰略層面上的錯誤。當時希特勒下士一意孤行兵分兩路進攻斯大林格勒與高加索油田已犯大下兵家大忌,未能集中優勢兵力全力奪取斯大林格勒。德軍的優勢在於閃擊戰的機動性,但對於城市的攻堅作戰卻使這一優勢蕩然無存。蘇軍反而利用城市巷戰削弱德軍的裝甲優勢,用近身戰拖耗德軍,使德軍未能速戰速決,用時間消磨德軍計程車氣,再用逐次增兵的辦法死死纏住德軍,然後調集大兵團實施戰略包抄以切斷德軍的退路,南下高加速的德軍雖僥倖逃過一劫,但攻打斯大林的第六集團軍卻遭團滅!
此役若是由隆美爾指揮,個人認為結果是難以逆轉的。首先,隆美爾擅長指揮裝甲部快速機動作戰,在沙漠上擊潰英軍也就是靠這招,畢竟沙漠地形無險可守,他指揮裝甲部隊以超乎常人的韌性不間斷的連續進攻,使對手疲於逃命,但他圍攻託卜魯克這個小城鎮時也未獲甜頭,可見城市攻堅作戰是他的短板。若將他與保盧斯互換,相信在進攻階段未及保盧斯打得順手。況且,東線戰場的規模與北非戰場的規模不是在同一個級別,東線一場戰役雙方動用的兵力動不動就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以隆美爾的資力未必能夠駕馭得了。
但從另一角去分析,在第六集團軍被合圍之後,若是由隆美爾擔任指揮,以他的個性以及對戰場的敏銳力,必定會違抗希特勒不許後撤的命令(畢竟他在北非戰場也幹過這事,使部分部隊得以撤出非洲免遭盟軍團滅),指揮第六集團軍拼命突出重圍與前來解圍的曼斯坦因靠攏,也許第六集團軍主力可以逃出生天,德國陸軍的脊樑得以儲存,東線德軍的主力依然能保持一定的實力,東線戰場的主動權還能把握一陣子,蘇德雙方還可以僵持一段時間。
-
9 # 立志成蟲
原先在問答裡回答有關蘇德戰爭的問題時反覆強調提到過蘇德兩國的綜合國力和各項資源的供給保障能力。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陷入了反覆爭奪陣地的拉鋸戰,特別是城市裡殘垣斷壁的巷戰,打仗必然有傷亡和各種消耗,就看誰補充的多補充的快了。只說一個事情:坦克。德軍坦克被擊毀1輛,需要多長時間能補充1輛來頂缺?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坦克被打掉10輛又怎麼樣?就地補充!斯大林格勒最大的支柱工業是大型履帶拖拉機廠,轉產生產製造坦克了,車間裡的工人都揹著槍腰纏子彈帶懷揣手榴彈堅持生產,坦克出了車間就算正式投入戰場了。就這樣熬下去,即使德軍坦克能以一當十又能扛多長時間?其他的糧食燃料彈藥還有那個要命的冬裝先不用考慮,時間長了德軍除了被碾壓吊打還有別的懸念嗎?德軍的劣勢保盧斯扭轉不了,隆美爾來了就有辦法嗎?在北非,隆美爾缺部隊,缺燃料彈藥,部隊實力處在劣勢,被蒙哥馬利很正常的打敗了
-
10 # lin104
隆美爾若調到東線,不要說與保盧斯互換,就是兩人合作也不會勝利,這是因為德軍失去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氣寒冷已打敗了德軍。
-
11 # 晨曦慕陽
德國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可能還會失敗,但是它絕不會成為二戰轉折點。
保盧斯如指揮非洲軍團,肯定不會越打越大,保持義大利在非洲的地盤就好,對英軍採取攻勢防禦,如此德軍後勤壓力不大,英軍想取勝也很難。隆美爾是個很會判斷戰機的人,是戰術天才,“沙漠之狐”的稱號絕不是虛的,狡猾得不要不要的,他從不會坐著等死。
隆美爾指揮結局肯定會不一樣,隆美爾不喜歡打持久攻堅戰,甚至不會有巷戰,我想以沙漠之狐的敏銳嗅覺也一定可以嗅出蘇聯人的反擊。從北非來看,隆美爾是一個非常重於實踐的戰場指揮官,而且敢於違抗希的命令,不像保一樣,換成隆美爾局勢就不一樣了,最壞的打算也是能撤出十幾萬人來。
所以如果斯大林格勒久攻不勝,他絕不會坐困危城等著被圍死,可以肯定即使希特勒不同意,他也會在嗅到危險的時候果斷率部突圍,則斯大林格勒戰役難以取得全殲德軍精銳中的精銳第六集團軍的輝煌戰果了。
-
12 # 歷山耕夫569
假如隆美爾去蘇聯作戰,不管他多麼有軍事天賦,多麼善戰,德軍的結局都是一樣的。
因為,德國軍隊在蘇聯戰場上的所有較大戰役,都受到希特勒的嚴重干擾。
在制訂巴巴羅莎計劃那一刻,希特勒就已經被他在歐洲戰場的勝利衝暈了頭腦。他開始了自我膨脹,進攻蘇聯之後,他又為短暫的勝利興奮的失去理智。此後的敗局就不多說了。
按照隆美爾的性格特點,如果他在蘇聯戰場,對於斯大林格勒,他會圍而不攻,調集兵力再次突擊莫斯科,儘管不可能攻克。但至少,會把蘇軍搞亂。這樣就發揮出德軍閃電戰的區域性作用。同時也會導致蘇軍大本營心理上的壓力。
另一種可能就是,在再次突擊莫斯科的同時,從斯大林格勒突然撤兵,做好接應莫斯科方向撤回的部隊。以待補給充足,重新指定作戰計劃。
如果從斯大林格勒突然撤兵,蘇軍不但不會出兵追擊。還會以為德軍會再次進攻。而莫斯科方向的突然撤軍,會使蘇聯大本營更加驚慌。
可惜的是,事實上的隆美爾正在家裡反省呢。
-
13 # 東方評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以閃電戰的打法聞名於世。
德軍將領幾乎都是通曉閃電戰打法的高手,但是如果說到最出色的有三位。
他們是號稱“坦克怪傑”、“裝甲兵之父”的古德里安,“閃電伯爵”的曼施坦因、“沙漠之狐”的隆美爾!
因戰功而晉升元帥的隆美爾
其中的隆美爾因指揮“非洲軍團”橫掃駐利比亞、埃及英軍而獲得希特勒的賞識並晉升為元帥軍銜。
除此之外,隆美爾還得到了它的對手英國首相丘吉爾的高度稱讚,西方軍事家除巴頓將軍以外都普遍對他評價較高!
保盧斯,德國陸軍元帥,因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失敗而成為德國陸軍將領之中唯一被俘的德軍元帥!
同樣也因為他的被俘,使得世人對於他的軍事指揮才能未作任何的評價不置可否!
斯大林格勒戰役,因為它的殘酷激烈而聞名於世。
其實,如果把擅長快速推進、以閃電進攻聞名的隆美爾調到斯大林格勒前線作為第六軍團的指揮官,也照樣不好使、也同樣玩不轉,一點都不見得比保盧斯強!
英國陸軍雖然在二戰中被德軍打得落花流水一敗塗地,但其戰鬥水準一點都不比堅守斯大林格勒的蘇軍差!
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被俘的保盧斯
但人家英國是一個民主國家,軍隊打不過完全不用上級允許就可以撤下來,甚至投降也不會受到國家和民眾的鄙視,而戰爭結束之後回國也不會受到任何的審查。
但蘇軍就不同了,私自撤出戰鬥會受到軍事法庭的審判,甚至於就地處決。
被俘等同於向敵人投降,一定要堅守到一槍一彈一兵一卒為止!
所以,才因此出現了非洲戰場的英軍被隆美爾打的一潰千里,也因此才會出現了保盧斯第六軍團久攻斯大林格勒不下的情況!
如果換了保盧斯打北非戰場,他也能照樣打的非常出色。
如果換了隆美爾打斯大林格勒,他也照樣打不下。
其次是如果換了隆美爾統帥德國第六軍團,他也要同樣執行希特勒的命令。
希特勒能在保盧斯身上犯的錯誤,也同樣會犯在隆美爾身上。
堅守斯大林格勒的蘇軍指揮員
保盧斯就算沒有拿下斯大林格勒,但他的攻堅戰的戰術表現的還是可圈可點。如果讓他指揮非洲軍在一望無際的非洲沙漠上進行快速運動,對他來說並不在話下。
隆美爾僅僅進攻一個託布魯克就已經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這還是英軍見勢不妙自己投降的。
但如果換了他進攻斯大林格勒,遇上抵抗意志如此頑強的蘇軍,他表現的一點都不會比保盧斯強。
有一點必須說明:隆美爾雖然貴為元帥,但他所統帥的非洲軍團充其量也不過是一個集團軍的規模。
不僅與博克元帥、克魯格元帥、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大兵團集團軍群不能相提並論。
而且也不會超過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保盧斯軍團。
他除去在北非戰場表現的有所出色之外,及至後來到了盟軍諾曼底登陸時,其表現一直平平!
他之所以獲得英華人對他的高度評價,那是因為在北非戰場上的英軍力量並不強大。
葉寥緬科元帥
如果是他到了蘇德戰場,面對著頑強的、像潮水一般湧來的蘇軍,他也一樣會同那些在蘇德戰場上吃敗仗的德軍將領一樣,沒有任何的起色!
-
14 # yirong249
更換任何其他德軍將領,都完全有可能拿下斯大林格勒。戰役核心的核心,是雙方對於巴巴耶夫崗的爭奪。拿下巴巴耶夫崗,就能居高臨下阻斷蘇聯向河西運送兵力和物資的通道。但當時德軍戰術過於死板,把野戰軍當攻城兵用,火力優勢發揮不出來,在此地雙方糾纏數週,德軍始終不能有效控制這個幾百平方的小地塊。
如有其他將領另闢蹊徑,直接轟平此崗,或學國軍炸掉松山主峰那樣,炸掉這個小高地,直接控制河岸陣地,蘇軍河西防線必將土崩瓦解。
-
15 # 紅色手電筒
隆美爾如果和保盧斯互換角色,由隆美爾指揮第六集團軍的話,隆美爾也攻不下斯大林格勒,不過有一點可以做到,就是發現自己已經被合圍的情況下,隆美爾會毫不猶豫的自行突圍,而不會是死守。
隆美爾的戰術天才到了斯大林格勒這種絞肉機中也不會有什麼用武之地,在巷戰中各種沒有什麼機動的空間,需要的就是首先把要攻佔的地方包圍起來,切斷周邊對它的補給,然後穩紮穩打,一點一點的消滅城中的守軍。在這種情況下,隆美爾喜歡的機動作戰沒有什麼用處,倒是象蒙哥馬利這種陣地戰大師比較善於幹這種事情。保盧斯一開始也曾經試圖渡河包圍斯大林格勒,但是被蘇軍發了回去,由於沒有包圍斯大林格勒,這裡成為了一個雙方不斷投入的絞肉機。
如果換上隆美爾,其實對於攻堅作戰也不是很擅長,應該也不會比保盧斯更好。不過,當蘇軍開始反擊以後,隆美爾的反應會比保盧斯迅速,保盧斯是一名出色的參謀軍官,擅長計劃謀劃做方案,但是隨機應變要差一點。如果是隆美爾被包圍了,隆美爾肯定會堅持一下,但是發現已經無法靠救援部隊突圍後,隆美爾肯定會自行組織突圍,就算有希特勒的命令也沒用,在阿拉曼,希特勒就給隆美爾下了一道不戰勝,就戰死的命令。結果是隆美爾只是執行了一天,當隆美爾看到真的要戰死的時候,馬上隆美爾就開始撤退了,不管希特勒的命令了,這一撤就是一千公里。
照著這種情況來看,隆美爾指揮也拿不下斯大林格勒,但是第六集團軍應該可以突圍出來,不至於被全殲,但是在撤退的過程中會損失很大,不過這回不會撤一千公里了,逃出包圍圈以後,肯定在援軍的支援下才能穩住陣腳。
所以說,隆美爾去指揮第六集團軍,斯大林格勒一樣打不下來,但是第六集團軍會被重創,但是應該不會被全殲。
-
16 # 頌濤QQHR
保盧斯曾是非常優秀的參謀軍官,野戰指揮上偏於保守,斯大林格勒會戰後來打成巷戰,德軍戰術呆板,組織死板,死打硬拼,逐漸失去戰役主動權,這些保盧斯和德軍軍、師級主官和參謀隊伍都是要負責任的。換隆美爾應該能機動靈活一些。
-
17 # 禁止評論功能
斯大林格勒是陣地戰,是一戰的翻版,是德軍的軟肋。就是曼施坦因指揮也沒有用。這是戰術錯誤。
隆美爾去了只能死的更快。他在阿拉曼犯了斯大林格勒一樣的錯誤,把裝甲部隊用於陣地防禦。放棄了裝甲部隊機動突擊的優勢。
隆美爾在阿拉曼是缺乏物資,卻偏要防守。在物資支援遙遙無期的前提下,應該放棄固守,而應該實行機動防禦,隨時準備後撤打一場機動作戰。誘使英軍進攻,透過裝甲部隊快速反擊消滅英軍裝甲部隊。
斯大林格勒也是一樣。迅速繞過城市,包圍封鎖,消滅蘇聯的增援部隊。而不是實戰中的逐次增兵,讓蘇軍增援部隊不斷補充戰場消耗。把德國的久經沙場的老兵投入到絞肉機裡。
美軍在瓜島獲勝,就是依靠海軍斷絕了日軍的後勤補給。蒙哥馬利在阿拉曼獲勝,靠的是巨大的物資補給。在裝甲部隊持續進攻面前,依靠野戰工事進行防禦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斯大林格勒進行廢墟巷戰,本身就是進攻決策錯誤。按照錯誤的指令碼演出不可能成功。
-
18 # 渝州偉
隆美爾的軍事戰術,戰役的指揮能力不錯,但戰略的眼光太差了,希特勒派他去非洲只是幫義大利人,花小代價拖住牽制北非與中東的英軍及其亞洲殖民地的援軍,截斷這些地方對英國本土的援助就是了,等蘇聯被打服後,英國自然要屈服。雖然前期他取得了輝煌的戰果,但卻在北非戰役越打越大,不竟消耗了義大利人,也消耗了大量原本要投入蘇聯戰場的德軍裝備與人員,反而成了第三帝國的一個包袱。
-
19 # 知兵堂光亭
如果隆美爾到東線,指揮斯大林格勒戰役,以隆美爾一貫的指揮風格,攻城戰肯定不會這麼打,戰術戰法會更靈活,攻下斯大林格勒的可能性大多了。退一步講,即便打不下來,也不會被圍,以隆美爾敏銳戰場判斷力肯定會識破蘇軍企圖,及時撤退。
-
20 # 齊先生o
如果保盧斯和隆美爾互換,隆美爾也不可能打贏斯大林格勒,相反這樣的操作會讓德國的戰局更不利。
隆美爾在作戰指揮方面的能力肯定是勝於保盧斯的,他是德軍最年輕的陸軍元帥,希特勒上臺以後他的晉升速度也很快,即便在元帥裡他也是非常出色的。
當時在斯大林格勒德軍面對一個什麼樣的狀況,一位德國士兵在寫給家裡的信中有一句話:“我們不久就可以佔領斯大林格勒,但是它仍然在我們面前--相距如此之近,卻同時又像月亮那樣遙遠”
當時的狀況是眼看著斯大林格勒就守不住了,可是就是無法徹底佔領全城,蘇軍透過巷戰讓德軍的鐵拳打在棉花上。
雙方此時屬於一種角力的階段,指揮才能對戰局的影響並不大。你覺得周瑜能打贏赤壁之戰那麼大的戰役,讓他去打一場小的戰鬥和某個武將正面兵器碰兵器廝殺他就有勝算嗎?
斯大林格勒是在七月中旬開始的,進入秋冬季節後德軍面臨著寒冷和缺衣少食,德國空軍能空投的補給非常有限,換隆美爾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如果保盧斯和隆美爾交換,變化可能有兩個:
第一,隆美爾可能會在蘇聯包圍圈形成之前撤走,不會像保盧斯一樣在希特勒嚴令之下等著被包圍。第二,北非戰場失守會更早一點,歐洲南部將徹底暴露給盟軍,義大利的實力守不住南部。盟軍會以義大利為跳板,進軍歐洲和德國本土。
回覆列表
二戰中,如果隆美爾被調到東線,與保盧斯互換,那麼德國會不會打贏斯大林格勒戰役?如果換作隆美爾指揮進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不會被圍殲,但德軍也不會打贏。
首先,隆美爾是進攻性戰將,也是不服從命令的典型代表。
隆美爾是個什麼樣的人才?起碼希特勒比誰都清楚,畢竟他在希特勒身邊當過衛隊長,在法國戰役中又率領第7裝甲師屢立戰功。對他適合指揮什麼樣的部隊打什麼樣的仗,希特勒早就看得一清二楚,要不也不會將他調到北非去獨立作戰。
隆美爾到北非擔任指揮官,在同期德軍將領中也是被優先重用的。此時,德軍中能徵善用的將領多如牛毛,比他職務級別高的也多的是。拿保盧斯來講,人們都說他太過迂腐,不懂得變通,所以才導致斯大林格勒戰役失敗。實際上,保盧斯指揮第6集團軍之前是陸軍總部的副總長,啥都比隆美爾高過一頭,而恰恰是保盧斯唯命是從的性格,才是希特勒最相中的,因為莫斯科戰役以後,東線最需要的就是服從命令的將領。
從這個角度講,隆美爾擔任第6集團軍指揮進攻斯大林格勒,他會不會中途不服從命令撤退?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從隆美爾在北非戰場一系列神操作來看,他可不是就地等死的主,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在他這裡用得恰到好處。隆美爾能打沒錯,但他也是鑽頭不顧屁股的手,把北非的部隊拚個精光,最終仍然沒有達到戰略目的。
其次,隆美爾被派到東線,只能加劇斯大林格勒戰場的殘酷程度。
1941年2月,隆美爾當上了北非軍團指揮官,名義上是軍團,實際上希特勒就給了他兩個裝甲師,外加已經在北非戰場的義大利部隊,但他到了戰場以後,並沒有發揮意軍多大作用,他更多的是把這兩個裝甲師熟練地使用好,把作用發揮到最大極致。
隆美爾在北非打出“沙漠之狐”的名聲,主要是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把次要戰場打出了精品戰場。本來希特勒在法國戰役以後,主要精力都放在進攻蘇聯上面,其裝甲部隊也要派到蘇德戰場發揮主要作用,讓隆美爾到北非也是為了給墨索利尼個面子,意軍打不過英軍,讓隆美爾把他們解救出來也就完了,但沒想到隆美爾來了個孫悟空鑽進牛魔王的肚子,折騰個底朝天,這才使希特勒重新重視北非戰場,不斷投入兵力和裝備。
二是隆美爾我行我素的打法,德軍的勝利掩蓋了隆美爾不服從命令的不足。莫斯科戰役失利以後,希特勒處置了那麼多的高階將領,連古德里安也不例外,原因就是他在戰場上不服從命令擅自指揮部隊撤退。實際上,隆美爾在北非根本就沒按希特勒的命令作戰,他想怎麼打就怎麼打,這也是人們喜歡隆美爾的原因。
但是,隆美爾真是派到斯大林格勒戰場能不能行呢?肯定有摩擦。從兩點能看出來,一點是他與上層的關係不一定處理得好。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以後,南方集集團軍群被一分為二,第6集團軍的直接上司是雙重領導,一是希特勒親自擔任陸軍總司令,一是B集團軍群司令魏克斯元帥,頓河集團軍群組建後,第6集團軍又劃歸曼施坦因管轄。從中可以看出,隆美爾肯定會聽命於希特勒,很大程度會和保盧斯一樣,置其它命令而不顧。
第二點是隆美爾從北非戰場退下來後去了西線防守西海岸,在這裡他和上司們的關係也不融洽,說明他天生就是我行我素的主。
從這個層面講,隆美爾到了東線戰場,指不定會把戰役打成什麼樣?對希特勒來說,東線作戰既要儲存兵力大量消耗蘇軍有生力量,還要保住既有佔領地,對隆美爾來講,他只顧進攻,其它的他根本不管。客觀上講,他的到來只能增強戰場殘酷程度,卻無法解決德軍戰線太長和兵力以及補給不足帶來的難題。
第三,隆美爾與保盧斯各有所長,德軍輸在排兵佈陣上。
有些人一提到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把保盧斯數落得四不像,什麼保盧斯指揮軟弱,不敢抗命,什麼保盧斯是個書生將領,讓他指揮第6集團軍完全是個錯誤等等,實際上,那都是馬後炮。試想,作為德軍發動二戰的最高指揮官,希特勒難道不知道使用指揮員不當,會給戰場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保盧斯與隆美爾都是德軍中的後起之秀,兩人都在戰場上當上了元帥,但是,隆美爾在北非打輸了,但他輸得光彩,而保盧斯卻因斯大林格勒一戰名聲掃地。
保盧斯指揮真的那麼不堪嗎?且不說閃擊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是保盧斯主持制訂的,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以後,保盧斯到北方集團軍群視察,發現曼施坦因的第56裝甲軍沉陷泥潭和沼澤出不來,在曼施坦因建議下,他將第4裝甲叢集從北線調到了中線,避免了第4裝甲叢集在北線的損失;1941年2月保盧斯擔任第6集團軍指揮官後,5月12日就與蘇軍在哈爾科夫展開生死決戰,最終殲滅了蘇軍主力,贏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才使希特勒的藍色方案行動順利實施,所有這一切,說明保盧斯並不是一無是處,給他機會同樣會大發異彩。
所以,我們現在把保盧斯與隆美爾相提並論沒有什麼意義,他倆各有各的長處,只是德軍在指揮上干預保盧斯太多,一邊是希特勒命令第6集團軍死守不退,一邊是曼施坦因命令保盧斯向外突圍,哪個命令都是致命的,而對保盧斯來講,他手下既無糧草又無燃油,僅剩的100多輛裝甲坦克突圍到一半就走不動了,他費那個勁幹什麼呢?
從上面分析看出,斯大林格勒戰役,無論是保盧斯還是隆美爾指揮,都繞不過德軍在指揮上的失誤難題。如果希特勒不將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如果不將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戰場撤到高加索,那情況完全是兩樣。而把隆美爾跟保盧斯對調,只能加速戰場殘酷性,卻逃脫不了德軍失敗的命運,從一定程度上講,第6集團軍在戰場上突圍得越厲害,德軍失敗的進度也就越快一些,因為當時蘇軍包圍圈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了。
而隆美爾在斯大林格勒最後的結局,只能是不服從命令率領第6集團軍撤退,德軍同樣遭遇失敗,但第6集團軍不會被圍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