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HMSVICTORY
-
2 # 而知而行的歷史
德國對蘇聯從後方不斷運來的各種戰略物資,非常惱怒,做了很大的努力破壞蘇聯的戰爭補給。可是德國缺少遠端轟炸機,德國戰線最遠到達莫斯科附近,從那裡起飛的飛機,受命去轟炸已經提前從歐洲工業區搬遷過去的100萬火車皮的工業裝置,可是德國的飛機只能飛到烏拉爾山就必須要返航了。蘇聯新的工業區,恰好在德國的轟炸半徑外。
德國在打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又一支部隊,曾經進攻到高加索地區,想佔領或破壞蘇聯的產油區。可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陷入膠著,德國的戰略目的沒有實現。儘管如此,德國前線的轟炸機也能將巴庫油田炸了,但是蘇聯也知道巴庫油田的重要性,不管戰事多麼緊急,巴庫油田一直都屯駐又大量的防空部隊,德華人的轟炸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就放棄了。到後來,如果不是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團軍死扛著,這些突進到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極有可能被蘇聯人包了餃子。
對蘇聯的後方的工業基地的戰略轟炸,德國要麼因為鞭長莫及,要麼因為實力不濟不能成行,德國同時還對蘇聯的物資補給運輸線進行過空中封鎖。在歷次大戰役,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在掌握著制空權時,對蘇聯的補給線路進行過封鎖的嘗試,也確實給蘇聯人帶來了不小的損失。可是蘇聯人百折不撓,毫不氣餒地進行著針鋒相對的鬥爭,不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改進戰術,在德國的封鎖中不斷的把大量的作戰物資運送到前線,直到德華人自己都認為再繼續封鎖運輸線路毫無必要了。而德華人沒有想到的是,蘇聯人實際上也是承受著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來維持著補給線路的暢通的。
到1943年7月後,蘇聯與德國在空戰中已經不落下風,打的有來有往,德國的空軍更不能有餘力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了。
所以,德國之所以沒有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首要的原因,是缺少轟炸的載具,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蘇聯的重要的戰略目標在德軍的轟炸半徑外。
其次的原因是,蘇聯人自己的努力,最終讓德華人放棄了後方補給絞殺戰的設想。
-
3 # 列昂尼德圖波列夫
這個估計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吧。
二戰德國並沒有服役數量足夠的傳統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比較多的還是Ju-88、Do-217這種戰術轟炸機和Ju-87、Hs-129這種前線支援型的俯衝轟炸機和攻擊機。航程相對來說比較遠的轟炸機型號,比如He-177產量堪憂。
德國集中力量發展戰術空軍,其戰術核心是奪取制空權後,用戰術轟炸機配合裝甲部隊進行快速的進攻,這和德國閃電戰的總體思路是吻合的,因為德國在裝備了一部分裝甲部隊之餘,無力將全部陸軍機械化,其炮兵仍然靠馬車機動,完全跟不上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為了給進攻矛頭以火力支援,戰術空軍實際上被當作火炮使用,為了配合這個戰術,德國對戰術轟炸的精確性極為看重,而在當時戰術轟炸想要精確,俯衝轟炸機是唯一的選擇。
國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德國空軍是白手起家的,為了保證一定的數量,只能考慮比較廉價的戰術轟炸機。B29威力巨大,但是一架B29的造價,是JU87的10多倍,很明顯對德國軍隊來說,1架B29不如10架J87好用。德國在重整軍備10年後,空軍規模也才3000多架,如果發展遠端轟炸機,這個數字恐怕要縮水一半,沒有足夠的規模,遠端轟炸機是沒有什麼威力的。即使有一定的規模,遠端轟炸機強調的也是對敵戰爭資源的打擊而非作戰部隊的打擊,對德國的閃電戰幫助不大。而且題目中提到的對莫斯科鐵路線進行轟炸,這種縱深轟炸德軍也是經常使用,各大戰役中都有,尤其是進攻戰役時會提前幾天對蘇聯的交通集結點、倉庫、城市等進行系統的轟炸。不過由於德軍戰鬥機部隊經常無法扮演好一個護航的角色,導致轟炸機部隊損失還是不小的。
-
4 # 麻辣戰爭
二戰時德國基本上沒有發起過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即使是在不列顛空戰時,對倫敦、伯明翰等工業城市的轟炸,效果也不佳,原因很簡單,德國空軍沒有戰略轟炸機,所以也就沒有戰略轟炸的能力。
二戰中,德軍的核心作戰指導思想是閃電戰,空軍要為陸軍裝甲叢集的高速突擊服務,這就決定了空軍的主要任務是戰術轟炸,所以,德軍集中資源發展了輕型和中型轟炸機。
雖然德國的科技水平和軍工技術在那個時代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但資源的不足,導致其沒有能力再同時研製重型轟炸機,等到戰爭後期,德國想對英美進行戰略轟炸而研製重型轟炸機時,又因為戰事不順利,生產能力有限,要保證戰術飛機的大量生產以支撐激烈的戰爭,因此重型轟炸機往往處於研製或者僅僅是樣機的階段,始終沒有大規模生產。
研製了幾款重型轟炸機,最後都放棄了。
當然,歸根結底一個原因,是德軍並不重視戰略轟炸,所以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發展戰略轟炸機。
至於對莫斯科周圍的鐵路進行大規模轟炸,首先那個時代,轟炸機沒有精確制導,要想準確轟炸一個目標,需要投下足夠多的炸彈來碰運氣;二是必須進行低空的俯衝轟炸才能使得轟炸精度稍微高一些,但俯衝轟炸容易被地面的高炮擊落;三是即使炸斷一兩條鐵軌,以蘇聯的工業維修能力,很快就能修復,其戰略意義並不大。
所有這些因素,導致德軍沒有戰略轟炸能力,也就無法對蘇聯後方進行大規模轟炸。
-
5 # 吾與點
二戰德國缺乏戰略轟炸力量,一個是技術原因:因為凡爾賽條約的束縛,戰後德國軍事技術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德國的液冷發動機技術不太過關,風冷發動機倒是槓槓的。這兩種發動機適應的空域不同。風冷發動機在中低空效能良好,但一到高空效能下降得非常厲害,萬米以上的高空,是液冷發動機的天下。這種液冷發動機技術英國處於領先地位。著名的噴火戰鬥機就是採用這種發動機。
戰略轟炸機也叫遠端轟炸機,要求航程遠,載彈量大。這樣一般的戰鬥機是沒法為它全程護航的,要深入敵人後方去執行轟炸任務,只能靠轟炸機自己抵禦敵軍的截擊機。這要求要麼轟炸機本身配備大量重機槍,可以應付來自天空四面八方的攻擊(靈活的戰鬥機可以從各個角度發起攻擊,笨重的轟炸機沒法和它比機動性),還要裝上厚厚的裝甲。這又大幅度增加了轟炸機的重量,需要更強勁的發動機。要麼乾脆飛得高高的,讓戰鬥機夠不著自己。
由於發動機技術的原因,德國一直沒有像樣的戰略轟炸機,一直到了噴氣機技術得到突破後,德華人才設計出了一款可用的(可靠性不太高,因為噴氣發動機還存在很多缺陷)Me264。
德國缺乏戰略轟炸力量,我想還跟德軍的戰略思想有關。德國一直都崇尚速戰速決的軍事思想。戰略轟炸是曠日持久的打擊敵國的戰爭潛力,這不符合德國的軍事思想,所以戰略轟炸機不被重視也是理所當然的。
-
6 # 娵訾靜淵juzijingyuan
德國戰機的作戰半徑有多少,蘇聯大後方方圓面積又是多少?那麼德軍機場在哪裡呢,在柏林起飛還沒到莫斯科就必須往回飛了。那時哪裡有空中加油機,即使在前線莫斯科、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前線弄個簡易機場,由於蘇聯地盤傻大傻大的,德軍戰機又能飛多遠。希特勒不傻!
-
7 # 戰爭之王
德國缺乏必要的進行戰略轟炸的轟炸機等武器裝備,這是直接限制其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的原因。
德國空軍在二戰中雖然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實際上,其起到的只是有限的戰術作用,並沒有發揮太大的戰略作用,無論是在早期的不列顛戰役,之後的東線戰場還是北非義大利戰場,其作用有限,沒有起到像美國陸軍航空隊那樣的戰略作用。德國空軍在建立之初,堅持進行戰術性的精確俯衝轟炸的思想佔據了主流,而這也直接影響了德軍武器裝備的研發。
德軍在二戰中主要使用的是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HE111轟炸機,Do17轟炸機,Do217轟炸機等等一系列輕型中型轟炸機,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航程短,防護差,載彈量低。不過這在戰爭早期,德國對周邊國家進行戰術攻擊時沒有太大問題,像Ju87斯圖卡就由於良好的俯衝轟炸精度受到好評。
但是在東線戰場,這些問題就成了限制德國空軍擴大戰果的重要原因。戰爭開始後,蘇聯開始將其工業設施等向大後方運送,但是受制於作戰航程不足,德軍轟炸機等只能看著撤往蘇聯腹地的目標逃跑卻無力追擊。
而德國如果擁有戰略轟炸機就能打贏蘇聯麼?其實德國也是有自己的戰略轟炸機的,比如He177,但是可靠性很差。而且即使可靠性好,其在執行轟炸任務時又會遭遇另一個麻煩,這就是沒有護航。德軍的Me109等戰機航程不足,這樣一來轟炸機部隊只能孤軍作戰,但是蘇聯人一定會在城市,工廠等地區部署大量的高射炮,以及戰鬥機部隊,這足以對德軍的戰略轟炸機部隊構成嚴重威脅,生存都成問題了,更別提執行戰略打擊任務了。而即使其能夠轟炸目標,也會由於德軍的轟炸機力量不足而戰果有限,當時的蘇聯重工業極為強大,德軍如果沒有足夠龐大的轟炸機部隊難以對其進行有效的打擊,而且蘇聯人完全可以繼續向東撤離,避免德華人的攻擊。
-
8 # 屹立的風骨
對蘇的戰爭的巴巴羅薩計劃裡,德軍集結數百萬士兵,上萬門火炮,七千輛各式坦克,幾十萬輛汽車,從北,中,南,向各自擬定好的目標發起進攻,而蘇聯的最後一個工業區——烏拉爾將由德軍的遠端轟炸機隊加以摧毀,希特勒原本用三個月的時間擊敗斯大林,迫使斯大林簽訂停戰協議,割讓烏克蘭,巴庫油田,克里米亞,等領土,戰爭之初德軍的目標也接近完成,尤其是基輔會戰,包圍擊潰蘇軍五個集團軍,俘虜蘇軍士兵近六十萬之眾,創人類戰爭史上之最,但是蘇聯人的抵抗意識之頑強出乎希特勒的想象,尤其是基輔戰役結束後,德軍強大的裝甲叢集會師北進,對蘇最後一役【颱風戰役】已準備就緒,但是天公不作美啊,氣溫驟降,德軍士兵還穿的夏裝,而德軍後勤保障沒有提前供應冬裝計劃,就這樣希特勒仍然信心滿滿,說道即便是莫斯科方面提出投降,德軍也要堅決拒絕,而且希特勒把在蘇聯紅場閱兵的儀式也操練了多日,
沒想到莫斯科戰役德軍潰敗,加之蘇聯人出人意料的兵源不斷,當時德軍空軍也缺乏重型遠端轟炸機,在蘇聯最前線也無可靠的軍用機場,對烏拉爾工業區的轟炸也只能胎死腹中,
-
9 # 河東三叔
二戰德國戰略目標是先清掃歐洲周邊國家,再一路打到蘇聯,美國作為一個可變因素初期並不重要。原因很簡單,二戰德軍一直奉行閃電戰,以快速機動裝甲部隊加上前線戰術飛機支援,用最快的時間將敵人打倒在不知所措中。
所以往往武器裝備並不一定更先進,但合理的戰術加上精銳富有訓練計程車兵,在戰場上效果出奇的好。德國面對的主要對手是近在咫尺的法國,以及隔著一條海峽的英國,再就是蘇聯,前面兩者以戰術飛機加上中短程轟炸機就可以完美覆蓋。就算是蘇聯有著陸地接壤,再加上閃電戰下的地緣變化,總體而言一直保持著高密度接近,對於戰略級轟炸機需求也不是太明顯。
當然,不能說對蘇聯的戰略轟炸就沒意義,主要是快速打法的閃電戰戰術影響了前期裝備研製判斷。而且一二戰之間作為戰敗國受限制條約,不能明目張膽研發先進武器裝備,再加上前期自信滿滿下控制大片地土,在挫敗於英吉利海峽後才體會到戰略轟炸機的重要性,不過一切都來不及了。
以二戰德國研製大型轟炸機為例,1943年投入使用的He177重型轟炸機,載彈6噸,航程5600公里。1942年底首飛的Me-264超遠端戰略轟炸機,載彈6噸,航程15000公里,以及1943年首飛的阿拉多Ar 234“閃電”噴氣式轟炸機。注意時間,大都是二戰後期出現的機型,雖然看似資料效能不錯,但由於趕工出來的產品實際效能有限並沒能大規模應用。
後期德國局勢已經相當不看好,資源不足、燃油不足再加上戰場攻守切換,自保都難的情況下考慮戰略轟炸是極不現實的問題。
-
10 # 愛之育之
沒有戰略轟炸機僅憑戰術轟炸機無法對敵方的戰爭潛力形成致命的危脅蘇聯大後方基本穩固故,此乃德軍一大失算#凌遠長著#
-
11 # 懷疑探索者
這個提問很好,我來解答一下。二戰中,德國為什麼沒有對蘇聯的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呢?
(二戰德國空軍油畫)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對蘇聯從後方不斷運來的各種戰略物資,非常惱怒,做了很大的努力破壞蘇聯的戰爭補給。但卻始終沒有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這是為什麼呢?
德國之所以沒有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首要的原因就是缺少重型轟炸機。在二戰中,德軍非常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轟炸,但是由於缺乏重型遠端轟炸機,沒有辦法放棄了。德國當時擁有的都是中近程的戰術轟炸機,主要執行對地面火力支援的任務。由於德國軍隊沒有重型遠端轟炸機,亨克爾He111轟炸機就成德國在二戰期間使用最頻繁的轟炸機。該機作為德國空軍轟炸主力,參加了德軍的幾乎每一次作戰行動,是德軍空軍轟炸機群的中堅力量。
其次的原因,是蘇聯人自己的努力,最終讓德華人放棄了後方補給絞殺戰的設想。在歷次大戰役,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在掌握著制空權時,對蘇聯的補給線路進行過封鎖的嘗試,也確實給蘇聯人帶來了不小的損失。可是蘇聯人百折不撓,毫不氣餒地進行著針鋒相對的鬥爭,不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改進戰術,在德國的封鎖中不斷的把大量的作戰物資運送到前線,直到德華人自己都認為再繼續封鎖運輸線路毫無必要了。
此外,蘇聯的重要的戰略目標在德軍的轟炸半徑外。二戰中,德國戰線最遠推到莫斯科附近,從那裡起飛的飛機,受命去轟炸已經提前從歐洲工業區搬遷過去的100萬火車皮的工業裝置,可是德國的飛機只能飛到烏拉爾山就必須要返航了。蘇聯新的工業區,恰好在德國的轟炸半徑外。
到1943年7月後,蘇聯與德國在空戰中已經不落下風,打的有來有往,這時的德國空軍更不能有餘力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了。
-
12 # 看球人
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因為他們的空軍是配合陸軍尤其是裝甲部隊進攻的。戈林花了十年時間搞出了最強的戰術空軍。而像戰略轟炸機這樣的大傢伙,造價非常昂貴,一次轟炸消耗的燃油夠裝甲部隊用很久。這樣的武器是不會被德國說青睞的。德國經濟和資源不允許像美國那樣,他們的經濟和資源無法讓他們製造上萬架大型轟炸機。
戰略轟炸要靠規模的,一定是大批次,對重要大城市,一氣呵成的戰略摧毀,才能奏效。雖然英美對德國在1940年到1945年進行了5年戰略轟炸,但前期都是小規模的象徵意義轟炸,只是想讓德國和蘇聯更多的消耗。
可後來再不打法國,蘇聯就要吞併整個歐洲。因此,從1944年2月起,轟炸規模增大,到同年6月諾曼底登陸前,盟軍奪得了制空權。此後,轟炸規模更大,效果日漸顯著。1944年7月~1945年4月,投彈量超過前幾年的總和。其實摧毀德國的戰略轟炸,只需9個月而已,前提是有1萬架B17那樣的戰略轟炸機。
二戰年代,也只有美國有這樣的技術和工業產能。德國有技術沒產能,而蘇聯是有產能沒技術。
500架B17轟炸,一架B17可載3噸炸彈,200公斤炸彈15枚,500架就是7500枚,或者1500噸航空炸彈。採取地毯式轟炸可以將一箇中等城市破壞掉。
德國要有上千架B17這樣重型轟炸機。在蘇德戰場,就能實施縱深戰略打擊,蘇聯少數幾個工業城市,然後對前沿陣地破壞轟炸,後面的地面戰鬥就會簡單多了。大規模戰略空軍轟炸,對地面部隊支援更有效。西線德國很多坦克裝甲裝備,都被英美的戰略轟炸摧毀的。另外開戰前期,蘇聯空軍基本被摧毀,德國有了制空權。可惜德國戰術空軍當量太小,無法打出足夠的破壞力,沒能在蘇聯最虛弱時候,拿下莫斯科等重要城市。蘇聯工業很快恢復。Accord,T34一批批開出生產線,德華人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
13 # 風信102
不是不想轟炸,是沒有那個能力!
蘇聯的戰略縱深有多大?當時的轟炸機的航程有多少?
在幾次的蘇聯保衛戰之中,德國不是沒有去做!但是有幾個戰略支撐點,蘇聯也是再硬撐,不管是歷史怎麼記載,或者是電影怎麼描述,事實是蘇聯撐過去了!沒有機場,怎麼打擊蘇聯的大後方?怎麼後勤保障?蘇聯是全民皆兵,拖拉機都改造成坦克裝甲車了,戰場太大了!在《鋼鐵是怎麼煉成的》一書中可以看到戰爭的殘酷!在《靜靜的頓河》中,可以看到人性的偉大!而德國,已經沒有能力維持戰略打擊!德國的哲學家,物理學家非常多!但是沒有戰略學家。我個人感覺還是弗洛伊德說的對,‘極端的理性,沒有感性,不是人類社會!’包括尼采、叔本華,黑格爾……都是有偏頗的!
迴歸正題,德國本來的戰略是先佔領蘇聯的大型油田,(好長時間不看歷史了,也不想百度,想不起名字來了!),結果兵分兩路,一直強調裝甲突擊,但是油料短缺,加上美國對蘇聯的戰略物資支援,使德國的戰略整體佈局發生的改變,雖然換了指揮官,但是也無濟於事!有一部片子叫《坦克大戰》吧!還有一個是《橋》!主要還是德國的後勤保障有了問題!無法實現轟炸蘇聯後方的方案!
隆美爾在非洲,不停的要供給,英國也開始轟炸德國本土!德國已經沒有能力去轟炸蘇聯的大後方了!二戰時,美國雖然是摘桃子,但是還是有一些作用的!牽制!
-
14 # 漩渦鳴人yy
我姑且問你啊,什麼是戰略轟炸戰略轟炸,又做到什麼樣的目的?根據問題主提出戰略轟炸是針對敵人的重要軍事目標和交通要道進行封鎖,那麼德華人在進攻斯大林格勒的時候,將斯大林格勒化作一片廢墟,這算不算是戰略轟炸呢?
這並不是胡說,德國裝甲部隊在進攻斯大林格勒的時候遇到一個特大問題,就是前面的轟炸把斯大林格了,60%的地面建築全給摧毀了結果滿地都是殘垣斷壁,造成的結果是裝甲部隊進入斯大林格勒的街頭巷尾的時候,沒有辦法可以隨意的活動!
德華人確實是對前蘇聯重要地區,比如說莫斯科,列寧格勒或者是斯大林格勒實施過戰略轟炸,但是戰略轟炸的效果並不理想。
在轟炸莫斯科的時候,德華人一直抱怨一件事情,莫斯科的天氣太有問題了,莫斯科多雲霧天氣,納粹之鷹凱塞琳要求自己的部隊進行貼地轟炸,但是效果都不理想。
在進攻斯大林格的時候,雖然說能夠對敵人進行戰略轟炸,但是轟炸了之後,前蘇聯可以透過各種各樣的渠道來進行運輸,或者生產,比如說斯大林內部的坦克生產廠就是在德華人炮火轟天之下選擇在動盪的車間裡面生產坦克,坦克剛被生產出來直接拉上前線進行作戰。
德華人,它的生產體系是大工業生產體系,也就是生產裝置全部集中在那幾家比較大的工廠或者是大的城市裡面,透過對這幾家大的工廠或者大的城市進行轟炸,那麼對於德華人的戰友轟炸效果就可以體現出來了。與此同時,德華人極其依賴的是各種各樣交通線來運輸它的機械化部隊。
前蘇聯不一樣,前蘇聯的坦克部隊首先第一條越野能力必須超過伴履帶車輛,t三四坦克在裝備有副油箱的情況之下,總航程可以達到550km,這是所有二戰坦克裡面最變態的一輛坦克,而且t34坦克身上攜帶的是克里斯蒂懸掛系統,這個懸掛系統可以更大程度的減少野外顛簸的情況,這樣的話,坦克越野能力大大提升世界證明,前蘇聯的坦克多次都是在前線數百公里之外,自身不對出現大量損失,需要後線不對補充的情況之下,t34坦克部隊無視野外的各種各樣惡劣的地形條件,直接開過去,這一點是德國坦克比不了的德國坦克一旦陷入到泥地裡面,那麼其本上這輛坦克就宣判他死刑了。
而且接下來對於日本人的轟炸,美華人可以說是不惜血本,美華人的戰略保障能力是世界第一的,他所有的燃燒彈全部炸完了,日本人仍然每年幾十萬只的三八式步槍,還有無數的子彈生產出來,因為日本人的生產就是小作坊,美華人只能夠實行全方位的轟炸才能夠分所日本人的生產體系,那時候在衛國戰爭期間的前蘇聯何嘗不是全民皆兵呢?
而且這個時候德華人的戰鬥機通常面臨一種奇葩的情況,就是短腿,這一點在轟炸大不列顛島的時候就曾經遇到過。前線的轟炸機能夠去轟炸戰略目標,但是戰鬥機不能為其提供護航,這樣的話,這些轟炸機一旦飛到敵人的上空,就成了敵人戰鬥機的靶子,而自己沒有辦法進行武裝。
所以說基於以上幾條原因,德華人的戰略轟炸確實是有,但是收效甚微,最後沒有石油了,那乾脆就不要戰略轟炸了,執行低烈度的自衛反擊就行了。
-
15 # 江氏小盜龍
二戰德國沒有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因為德國沒有可堪使用的大型轟炸機,更沒有能夠為轟炸機進行護航的戰鬥機。
從深層次上看,德國在戰爭爆發之前就沒有認真準備將要與蘇聯這種幅員遼闊、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戰爭,戰爭的假想敵都是像波蘭、荷蘭、法國這種戰略縱深較淺的國家,所設計和生產的武器也是為了閃電戰而準備的,所以像HE-111、JU-88、DO217這樣的中型轟炸機成為了德國空軍轟炸機部隊的中堅力量。
當蘇德戰爭爆發進入相持階段之後,德華人就算是想要對蘇聯後方的軍事工業和油田等進行戰略轟炸也沒有可以使用的裝備和人員,因此最多也只是想想了。反觀英國和美國,由於本身與歐洲大陸就隔著海洋,要考慮遠距離進行轟炸,所以在戰爭爆發之前就研製了多個型號的大型轟炸機,這些飛機後來就成了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的關鍵力量。
-
16 # 先聽後說2
謝謝古生物學家的回答,很認真。我同意在入侵蘇聯前德國的確沒有做好遠端轟炸的準備。但是當英美對德國本土展開遠端轟炸後,德國透過擊落迫降等方式一定是可以容易得到相關飛機技術的,以德國的技術力量,造出遠端轟炸機不是難事。我實際上想了解的是德國的作戰理論或指揮機構是不是人為限制了德國的這種作戰可能性
-
17 # 榮華之武器堂
實際上德國還是對蘇聯後方進行過轟炸的,只是相對規模有限。
由於摩爾曼斯克是盟軍租借物資的重要轉運港口,德軍也是不惜血本持續進行大規模空襲。1942年4月開始,德軍逐步加大了空襲力度。3月份出動了700架次,4月份達到1641架次,而6月份達到了2895架次。由於蘇軍防空部隊的頑強抗擊,德軍轟炸機不得不將投彈高度提高到4500-5000米,並採用夜間空襲,這樣大大減少了對城市的危害。 蘇軍統計,1942年德軍共出動4222架次,蘇軍在摩爾曼斯克共擊落德軍飛機65架。
1943年5-6月,德軍出動1315架次空襲該鐵路樞紐,有742架次到達鐵路樞紐投彈,被擊落14架。之後,蘇軍又進一步加強了防空力量。 整個1943年,摩爾曼斯克地區防空力量擊落敵機139架,擊毀敵機30架。
1943年,德軍在戰爭中第一次大規模對蘇軍後方的工業城市進行了空襲。德軍的目的在於為準備發動的“堡壘攻勢”掃清障礙,破壞蘇軍工業中心可以有效削弱蘇軍的防禦作戰能力。
1943年6月4日-6月22日蘇軍展開了抗擊德軍突擊高爾基、薩拉托夫和巴拉紹夫的作戰。德軍資料是共出動轟炸機993架次,投彈1538噸。
軍的這次空襲行動造成蘇方有大小30個企業遭到損毀,其中幾乎完全被摧毀的有雅羅斯拉法爾的合成橡膠廠、高爾基汽車廠、薩拉托夫飛機制造廠等。空襲對於蘇軍的影響非常明顯,例如5月蘇聯各坦克工廠共生產2303輛坦克,而7月份僅有1481輛,下降了30%;由於薩拉托夫石油精煉廠的損失,造成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防禦階段燃油供應緊張,不得不採取限額以及調動緊急儲備。
德軍也被這些結果所鼓舞,準備再次進行類似行動。不過很快庫爾斯克會戰的爆發,延緩了行動的計劃。而當會戰以蘇軍勝利德軍失敗而告終時,昔日德軍攻擊這些工業城市的機場如今卻成為了蘇軍空軍的機場,準備空襲的方案從此只能束之高閣。
-
18 # 趙公
在思考歷史問題時,我們需要拋棄掉一些現代人的觀念。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長空凶神”戈林指揮的法西斯德國空軍以其龐大的飛機數量和靈動迅捷的出擊速度促成了“閃電戰”,但在歐洲大陸上輕而易舉的勝利使戈林過於膨脹,認為他的空軍無所不能,其實當時法西斯德國的的空軍還存在兩個致命的弱點。
航空燃油的短缺。經過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幾十年的發展,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汽車已經不再是鳳毛麟角了稀奇產品了,但在當時的英國和德國,街上已經見不到開動的汽車了,人們倒退回了傳統的交通方式。
這並不是由於汽車工業生產停滯的,而是由於所有汽車已經加不到燃油了。法西斯德國“鷹計劃”企圖以空中力量逼迫英國投降後,雙方的戰鬥機和轟炸機頻繁的在英吉利海峽上經過,根據初步估算,一架飛機飛越英吉利海峽大概需要2000升燃油,而英國和德國都不是石油主要產國。英國的石油依靠美國援助,德國的石油來自它的附庸國羅馬尼亞。因此雙方都不得不採取暫時緊縮策略,限制民用汽車的用油,將所有燃油用於軍事。
由於蘇聯的戰略縱深更加深入,轟炸蘇聯的目標,需要更多的燃油。在法西斯德國企圖奪取高加索油田失敗之後,德國不得不進一步縮減航空燃油的使用,無法對蘇聯實行大規模的地毯式轟炸。
缺乏有效定位,無法準確發現目標。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防止轟炸機在進攻過程中損失過大,空襲大多都在夜間進行。參戰國家為了防止夜間戰略目標暴露過於明顯,因此都實行嚴格的燈火管制。
當時的轟炸定位主要依靠飛行員眼睛觀察以及行距的測算,在夜間很難精準的發現目標。
英華人和蘇聯人又採取了瞞天過海的戰術,利用現代電影佈景的技術,假的克林姆林宮和假的倫敦城被搭建起來,飛行員從空中觀察幾乎無法發現真偽。德軍飛行員在對假的戰略目標進行轟炸之後,自身損失遠遠超過對敵人造成的傷害。
打架考武器,戰爭靠金錢。即便戈林一直堅持他的空軍擁有直接摧毀敵人的能力,希特勒在權衡損失之後,放棄了大規模空襲的計劃,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地面部隊中。
-
19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這體現了蘇聯巨大戰爭潛力對納粹德國的無情碾壓。
戰略轟炸是從二戰開始興起的一種戰術,指的是動用大量,多架次的遠端轟炸機編隊,深入後方,打擊敵對國的工業、民用設施、軍事目標,從根本上削弱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
實際上,德軍當年也曾嘗試過轟炸蘇聯後方工業區,但發現,實施起來難度高、成本非常大,但作用並不明顯。
先舉個例子,老電視劇《戰爭與回憶》中有個情節。一個黨衛軍軍官向情婦講當前形勢——“這兒是德國”軍官指著地圖上一小塊黑的說。“那麼,親愛的,俄國呢?”情婦傻乎乎的問。“這裡。”軍官指著圖上剩下的一大片綠色說。“天啊,天啊....”情婦嚇壞了:“元首看過這份地圖了嗎?”
的確,蘇聯的大後方,那不是一般的“大”,蘇聯境內的戰術目標都不夠打擊的,何況是廣袤的大後方戰略目標。加之,當時的納粹德國沒有重型轟炸機(戰爭後期,德國倒是研製出了下圖這個四發的ME264遠端轟炸機,但還沒來得及用,就盟軍被炸燬在了停機坪上),普通轟炸機航程、載彈量都十分有限,更分配不出那麼多戰鬥機來護航。
此情此景下,費了大勁,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拼命飛了老遠扔下幾個炸彈,還不一定能安全返航,在蘇軍的防空火力下,弄不好就人機兩空,戰損率相當高,這種作戰價效比,實在太低。
而且,到了蘇德戰場的相持階段,德國四面臨敵,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分配空軍和燃油,哪兒哪兒都不夠用。
進入1943年秋,德國在制空權上愈發力不從心,在盟軍的連番轟炸中,德國本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大批東線戰場上的戰機與飛行員被調回本土,來對抗盟軍轟炸。此時,對蘇聯大後方的戰略轟炸,更是沒心思考慮了。
還有一點很重要,轟炸目標的定位發生了變化。
從巴巴羅薩計劃之初,蘇聯政府就開始了沒日沒夜的把歐洲地區德工業產業向東遷徙。大批軍工廠被迅速後撤到了烏拉爾山區甚至是更遠的西伯利亞地區,加上原本位於亞洲地區的工業基地,所謂的“戰略目標”幾乎完全脫離了德國空軍的作戰半徑。此外,本土作戰有主場優勢的蘇軍,一面在隱蔽中生產,一邊還接收著大量的美國援助,加上軍民一心的死戰精神,可不是德軍幾輪轟炸就能搞得定的。
再看整個德國的宏觀戰爭計劃,是建立在其裝甲部隊的大縱深突擊上,這就要求其空軍部隊高度配合陸軍,陸軍是主角,空軍很難有全面建設的機會。
而戰略空軍是很燒錢的,德國缺乏美國或者蘇聯那種大國的戰爭潛力,不能同時生產大量戰術飛機滿足近距離支援的需要,又提供戰略轟炸機來進行遠距離轟炸,更難以源源不斷的訓練出配套的飛行員,此外,就算是三樣都齊全了,燃油補給也是個大問題。
總之,除了技術原因,還有投入,期望值和收益的不平衡,方方面面,德華人都意識到了,對蘇聯的戰略轟炸確實耗不起,也不划算。
-
20 # 小約翰
如果看到這個問題,小鬍子希特勒一定會說,我不是傻子,你以為我不想?
德華人也不傻,難道不知道轟炸蘇聯大後方是釜底抽薪嗎?
二戰期間的美國就嚐到過大轟炸的甜頭。
美國在1945年春天,美國就出動上百架轟炸機對日本城市進行過燃燒彈轟炸,把東京燒得面目全非。
美國早在1943年就出動近200架飛機對德國的最大煉油廠,位於羅馬尼亞南部的普洛耶什蒂進行了戰略轟炸。美軍一共投下300多噸炸彈,把德軍的“油庫”炸了個稀巴爛,讓失去燃油供應的德軍在蘇德戰場寸步難行。
德國也想跟美華人學習,去把蘇聯人的罈罈罐罐都打爛,讓蘇聯人沒有燃油供應,沒有軍工廠能生產武器,這樣蘇聯人不是不戰而降了嗎?
怎奈德國空軍腿生的短,德國轟炸機效能落後、先天不足,轟炸蘇聯太吃力。
那麼,在二戰時候,德軍空軍為什麼那麼不爭氣,不能跟美華人那樣隨心所欲呢?這還要從一戰說起。德國1914年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1918年被打敗。德國政府被迫在1919年夏天在“喪權辱國的《凡爾賽條約》上簽字,吞下發動侵略的苦果。
凡爾賽條約不僅讓德華人對戰勝國進行賠償,也對德國的軍隊規模和武器研發設定了框框道道,以防它 死灰復燃再發動侵略戰爭。
希特勒之前的德國政府老老實實、規規矩矩不敢突破這個限制,希特勒上臺後磨刀霍霍,打算重整旗鼓對外侵略擴張,這才開始違反規定擴充軍備。
可是上帝給德國重整軍備的時間太短,只有10年左右的時間。希特勒就急不可耐,急匆匆就發動了二戰。
希特勒雖然在短短的時間,把德國陸軍擴充了十多倍,打造成歐洲老大;而且德國海空軍也在很短的時間裡鳥槍換炮,成了歐洲巨無霸。
但時間的倉促讓德國在擴充軍備的時候無法面面俱到,要有所側重。
德國擴充軍備工作始終是圍繞著元帥的戰略指導思想而進行的。希特勒的戰略方針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閃電戰。
在希特勒的指導方針下,德國發展空軍的核心目標就是奪取戰爭的制空權,配合陸軍協同作戰,齊頭並進。為陸軍裝甲部隊閃擊戰保駕護航,創造條件,掃除障礙。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德國空軍更注重戰術轟炸機的製造和研發,以精確打擊見長俯衝轟炸機就成了德國國軍挑大樑的中堅。
因此在德國空軍800多架轟炸機,唱主角的都是He-111和JU-88這種中型雙發轟炸機。
那麼,德軍的這一套做法的實際效果怎樣呢?
事實證明,德國空軍的這樣做還是在戰場上取得了很大成功的。
在歐洲戰場,德國的做法非常奏效。無論是在波蘭、法國還是歐洲,德華人都牢牢控制了制空權嗎,配合地面的坦克、裝甲部隊打了一場又一場漂亮的閃擊戰和大兵團的殲滅戰。
但在德國空軍的戰鬥序列裡,始終只有戰術轟炸機,很少看見戰略轟炸機的身影。
德國沒有發展戰略轟炸機的主要原因是造價太高,讓當時的德國難以承受。
戰略轟炸機本身造價高昂,而且有了戰略轟炸機以後,還有有龐大的戰鬥機護航編隊,這又是一筆不菲的支出。
因此,德華人雖然有戰略轟炸機,但是由於經費缺乏,數量少得可憐,跟擺設差不多。
依照當時德國的國力,德國空軍無法多頭並進,只能有所側重。在德華人看來,發展造價低廉的戰術轟炸機更實用、更迫切。
雖然戰略轟炸機威力大,但一架戰略轟炸機成本相當於10來架戰術轟炸機了。如果投入巨資生產戰略轟炸機,戰術轟炸機的數量就要減少,這是萬萬不可的。
而且有了戰略轟炸機,如果沒有相應的護航戰機來護航,也等於是一堆廢鐵,打擊有戰略縱深的國家就是白白送死。因此,戰略轟炸機沒有引起德華人的重視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原因。
那麼有人又說了,隨著德國進攻蘇聯前期戰鬥的勝利,德國空軍肯定隨著戰線推進同步推進,這樣航程不就不是問題了嗎?
在蘇聯戰場上,德華人也可以隨著德軍的步步深入把自己數量有限的戰略轟炸機開過來執行任務,理論上也可行。
但是,德軍推進了,蘇聯也向後轉移啊。蘇聯人的裝置也轉移到了數千裡以外,大多在德軍轟炸機的轟炸半徑之外;而且這些裝置也藏得非常隱蔽。
沒有有效的偵察手段,難以精確打擊,打擊效果存疑。同時飛機出發和返航都可能遭遇蘇軍的空中、地面的火力打擊,飛機能不能達到、轟炸後能不能安全返航都是問題。
此外,戰爭後期,隨著美英開始對蘇聯大規模援助的開始,德國轟炸機主要任務變成了轟炸蘇聯戰略物資運輸線。
到了1943年以後,德國的在羅馬尼亞“油箱”被美國炸爛,德國燃油危機爆發,裝甲車和運輸車都沒油燒了,轟炸機也無米下鍋,戰略轟炸就更無從談起了。
看二戰歷史,美國對德日都進行過戰略轟炸,以此打擊對方的後勤與軍事目標。如果當時德國也能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會不會有效降低對方抵抗?有人會說轟炸機飛不了那麼遠,其實不用飛到西伯利亞,只要在進攻發起時對莫斯科附近鐵路進行大規模轟炸,就可以有效癱瘓蘇聯軍工後撤了
回覆列表
二戰德軍非常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轟炸,但是由於缺乏重型遠端轟炸機,沒有辦法放棄了。德國當時擁有的都是中近程的戰術轟炸機,主要執行對地面火力支援的任務,(由於二戰前,德國對空軍建設還是相當重視,之所以沒有發展遠端戰略轟炸機,和其經濟基礎,國力水平,戰爭理念有關係,而非決策問題)。容克87(Junkers Ju 87)俯衝轟炸機,為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入使用的一種俯衝轟炸機。這種機型通稱斯圖卡(Stuka),為俯衝轟炸機的德文寫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簡略。這種機型為德國空軍廣泛的使用,由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型號
Ju 87A
Ju 87B-1
Ju 87B-2
Ju 87D
Ju 87G1
Ju 87R
製造年份
1936年-1938年
1938年-1941年
1939年-1941年
1941年-1944年
由Ju 87D3改裝而成
1940年
用途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地面攻擊
俯衝轟炸
機身長度
10.8M
11.1M
11.1M
11.1M
11.1M
11.1M
翼展
13.8M
13.8M
13.8M
13.8M
13.8M
13.8M
機身高度
3.88M
4.01M
4.01M
3.88M
3.88米
4.01M
機翼面積
31.90M
31.90M
31.90M
31.90M
31.90M
31.90M
淨重
2,273Kg
2,710Kg
2,710Kg
3,900Kg
3,900Kg
3,187Kg
最大重量
3,324Kg
4,340Kg
4,340Kg
6,600Kg
引擎
Jumo 210D
Jumo 211Da
Jumo 211J-1
Jumo 211J-1
Jumo 211Da
最大馬力
720hp
1,200hp
1,200hp
1,400hp
1,400hp
1,200hp
最高速度
310千米/小時
383千米/小時
383千米/小時
410千米/小時
410千米/小時
383千米/小時
前置武器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2
7.92毫米機槍×2
7.92毫米機槍×2
7.92毫米機槍×2
37毫米BK 3.7防空炮×2
7.92毫米機槍×2
後置武器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攜帶炸彈
250Kg
500Kg德國容克-88中型轟炸機,簡稱Ju-88,由容克飛機制造廠生產,總設計師埃巴斯,於1937年投產、1939年裝備部隊。容克-88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著名的戰機之一。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共出動該型轟炸機達15000以上架次。容克-88轟炸機採用全金屬結構,四座單翼;裝有兩臺尤莫水冷活塞發動機,單臺最大輸出功率1400馬力,最高時速470千米,升限8200米,轉場航程1790千米,爬升率900米/分,載彈量2500千克,武備為2挺13毫米機槍和3挺7.9毫米機槍。容克-88自衛火力較強,俯衝時還能進行機動,提高了生存力,是二戰中德軍主力轟炸機種。效能指標
號
Ju 88 A-1
Ju 88 A-5
Ju 88 A-4
Ju 88 B-0(計劃中)
Ju 88 C-6
Ju 88 G-1
Ju 88 G-6
製造年份
1940
1940–1941
1941–1944
1940
1942–1944
1944–1945
用途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Ju 188的原型機
夜間戰鬥機
驅逐機
夜間戰鬥機
翼展
18.37M
20,08M
20,08M
20,08M
20,08M
20,08M
20,08M
機身長度
14,36M
14,36M
14,36M
14,45M
14,36M
15,50
14,36M
機身高度
4.85M
4.85M
4.85M
4,45M
4.85米
5.07M
4.85M
機翼面積
52,5 m2
54,7 m2
54,7 m2
54,7 m2
54,7 m2
54,7 m2
54,7 m2
起飛重量
12450 kg
12450 kg
13.750 kg
12.470 kg
10490 kg
14690 kg
12400 kg
飛行員
4名
4名
4名
4名
3名
3名
3名
2 × 引擎
Jumo 211 B-1
Jumo 211 B-1
Jumo 211 J
BMW 801 A or B
Jumo 211 J
BMW 801G
Jumo 213 A-1
最大升限
7500 m
7500 m
7500 m
9050 m
8000 m
9,900 m
10.000 m
最大馬力
1175 PS
1200 PS
1350 PS
1600 PS
1420 PS
1,700 PS
1750 PS
極速
460 km/h
460 km/h
500 km/h
540 km/h
540 km/h
550 km/h
500 km/h
最大航程
(燃油滿載的情況)
2030 km
2030 km
3150 km
2.850 km
2300 km
2500 km
1700 km
武裝系統1
1 ×MG 15
1 ×MG 15
1 ×MG 81
3 ×MG 81
1 ×MG FF/M
3 ×MG 17
4 ×MG 151/20
4 ×MG 151/20
武裝系統2
1 ×MG 15
1 ×MG 15
2 ×MG 81
1 ×MG 131
2 ×MG 81
1 ×MG 131
1 ×MG 131
1 ×MG 131
武裝系統3
1 ×MG 15
1 ×MG 15
2 ×MG 81Z
1 ×MG 81Z
1 ×傾斜式機炮
1 ×傾斜式機炮
可攜帶炸彈量1
28 × SC50型
28 × SC50型
28 × SC50型
10 × SC50型
可攜帶炸彈量2
4 × SC500型
4 × SC500型
2 ×SC1000型
2 × SC500型
6 × SC500型
主動電戰裝置1
FuG 202(1)
FuG 212(2)
FuG 220 SN2(3)
被動電戰裝置2德國亨克爾He111轟炸機是德國在二戰期間使用最頻繁的轟炸機,它是德國納粹侵略戰爭化身,從1937年,該機參加“禿鷹”軍團,在西班牙內戰中進行實戰檢驗。在二戰中,由於德國軍隊沒有重型轟炸機,該機作為德國空軍轟炸主力,參加了德軍的幾乎每一次作戰行動,是德軍空軍轟炸機群的中堅力量。製造公司
Ernst Heinkel AG
用 途
中型轟炸機 乘員5人 He111H-6 1943年
發動機
2*990KW Jumo211F-2
最大速度
405KM/h
升 限
8500M
航 程
2060KM
重 量
空重:8680Kg 最大起飛重量:14000Kg
外形尺寸
翼展:22.60M 長:16.40M 高:4.00M
軍 械
1*20mm機炮 1*MG13mm機槍 5*7.9mm機槍 3250Kg炸彈阿拉多Ar 234“閃電”(英語:Arado Ar 234 Lightning,德語:Arado Ar 234 Blitz)是世界上首種實用化的噴氣轟炸機,由德國阿拉多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時所製造。在實際運用上,Ar 234大部分是擔任偵察機的角色,僅少數擔任轟炸機角色,它的速度效能使它幾乎不可能被敵機攔截。“閃電”(德語:Blitz)是Ar 234普遍被人熟知的別名,起緣來自於Ar 234B-2轟炸機型的非正式名稱—“閃電轟炸機”(Blitz-Bomber,指非常快速的轟炸機)。另一個別名“狗魚”(Hecht),則來自於其中一個裝備此型的單位—“狗魚”特殊轟炸機單位(Sonderkommando Hecht)。直到戰爭結束時,僅有約210架Ar 234完成。亨克爾He-177轟炸機,被稱為德國“鷹獅”。二戰中,德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沒有什麼作為,唯一成批裝備的重型轟炸機只有亨克爾公司研製的He-177,但該型機卻由於本身問題多多被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研製的最不成功的作戰飛機,不但產量很小,而且多數從未投入過實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