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歪史

    晚唐的時候,有小李杜之稱的杜牧有一首題烏江亭,是用來懷念項羽的,因為這首詩,演化出一個成語:捲土重來。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生活的年代,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曾經氣吞萬里的大唐這時候已經老態龍鍾,路過烏江亭的時候於是有了這首詠史之作,這裡為項羽兵敗垓下隨後自殺感覺到惋惜,覺得項羽沒有捲土重來非常遺憾。

    杜牧這個心態,只能說寄望於當時的唐朝能夠重回盛唐,風捲殘雲一樣的屹立在萬國之中,明面上是希望項羽捲土重來,實際上是想入大唐再度輝煌。不過,沒多久又經歷黃巢之亂,徹底的斷送了大唐最後的機會。

    首先,項羽是一個非常合格的軍事統帥,千古無二,假設項羽真的過了江,逃回了江東,肯定會捲土重來,那劉邦的漢室天下是不是就不存在了?答案是否定的,當時的江南遠不如現在的江南富庶,基本上是未開發,所以項羽佔據江南也無法和漢抗衡,最後免不了再次失敗。

    其次,項羽沒有統合能力,一味的逞強鬥勇,反過來劉邦則身段柔軟,八面玲瓏,很會搞統一戰線,即使一萬個不願意,但是為了未來的好處還是能忍,但是項羽部下,所以最終眾叛親離,即使項羽過江,依然沒辦法改變這個劣勢,所以最後還會敗亡。

    再次,當時的項羽已無法與劉邦匹敵,兩人的軍力相差懸殊。當時項羽基本上全軍覆沒,而劉邦卻擁有諸侯聯軍,項羽被孤立,即使過了江東,依然沒辦法能夠站穩,劉邦的大軍就尾隨而至了,項羽根本沒有機會重新組織軍事力量,與其受辱,不如赴死。

    最後,楚國將領的傳統也不容許他回到楚國,楚國軍事貴族一直有戰敗後自殺的傳統,作為貴族的他沒辦法逃脫這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能一死明志,所以項羽由西楚霸王到最後落了個自刎烏江的結局,

  • 2 # 苗克華

    秦朝末年,二世胡亥不恤民力,大興土木,搞得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一時間“苦秦久矣"的六國後代紛紛起兵響應。時楚將項燕的後代項梁和侄子項羽也在江東起兵反秦。六國故地很快不為秦所有,這時候秦二世胡亥慌了手腳,急派秦將章邯率20萬囚徒組成的秦軍出關鎮壓起義。章邯乃軍事天才,很快將諸侯軍打的落花流水,連項梁也被章邯所殺。後又率秦軍將趙國軍隊包圍起來,欲圖全殲。各諸候國紛紛派出援軍前往增援。楚國也派出上將軍宋義,副將項羽前去解圍,但宋義並未真心助戰,而是坐山觀虎鬥,而項羽一心想著為項梁報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宋義,奪得兵權。後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渡河與秦軍決戰,楚軍無不以一當十,大敗秦軍。迫不得已,章邯只好率軍投降了項羽。從此以後,項羽軍威大振,率40萬諸侯聯軍直向秦都咸陽殺來。而在項羽和章邯大戰時,另一支由劉邦率領的部隊己經攻進秦都,招降了秦王子嬰,並約法三章。項羽聞之後,大怒欲攻打劉邦。由於項伯告密,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到項羽軍中謝罪,也就有了鴻門宴的故事。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候,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然而項不久,由於分封不均,天下又開始亂了起來,項羽只得親自帶兵前往鎮壓。而劉邦卻利用機會,派大將軍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滅了三秦。後又降燕破趙敗齊,逼劉邦封其為齊王。項羽和劉邦也多次交戰,多次被項羽打得大敗,但劉邦屢敗屢戰,項羽因糧草不繼,退兵至垓上,被韓信設下十面埋伏所包圍。但項羽仍帶800精銳突圍而去,後因老農指錯路線,陷入泥沼,被漢軍趕上包圍,後自刎烏江。即使不自刎,逃過烏江,己無兵無將,韓信肯定要率兵追擊,最後只能落得敗亡的下場。

  • 3 # 閃閃真帥

    不自刎也沒有用,隊伍再也拉不起來了,戰鬥力也回不去,多年的戰爭已經使人民感到厭惡,都希望天下歸一,事實證明在當時兩人的實力上劉邦已經佔上風了,所以就沒有所以了。

  • 4 # 春天1209644733

    士可殺,而不可辱。

    霸王別姬,山河分離。

    不自殺,還被他殺嗎?

    不自殺,那就不是霸王項羽了。

  • 5 # 鴻哥iouyh福小鋪

    秦漢時期的江東是指長江以東,比較容易懂的就是孫權的吳國所在的江東六郡,涵蓋蘇州、紹興、南京、南昌、泰和與廬江縣等處。

    項羽與劉邦相鬥,十面埋伏打得項羽成了光桿司令,所謂兵敗如山倒,哪怕項羽僥倖乘船逃竄,但也無力迴天,因為他身邊的猛將謀士都被打光或者跑到劉邦陣營,如何重新組織反擊,而且劉邦更不可能給項羽東山再起的機會,絕對會挾大勝餘威殺過去。

    要知道,組建一支軍團,擁有戰鬥力的軍團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即使有現成的,但集結和後勤保障組建也得花費三個月至半年以上,項羽根本沒有那些時間,反觀劉邦,兵源充足,一切都是現成的,碾壓態勢是不可避免。

    所謂牆倒眾人推,江東周邊的諸侯更是起勁,只會給劉邦錦上添花,肯定不會給項羽雪中送炭。

    不消片刻,江東就被踐踏個遍,項羽只是把滅亡推遲一陣子,更是造成江東生靈塗炭。

    東躲西藏不是項羽的風格,絞殺繩索逐步勒緊,項羽更不想死得這麼窩囊,要麼自刎烏江,要麼乾脆投降,就這麼兩條路。

  • 6 # 宋洋一宋邦文

    英勇無謀殘兵將,破斧沉舟莫計長。

    屠殺降兵義絕盡,不吻烏江孤子餘。

    設天暫賜有良機,先理無顏回江東。

    非胎換骨備軍馬,十年八載爭高底。

  • 7 # 歷史壹加壹

    公平的說,為將來說,項羽肯定是一名勇將,名將,但為君來說,和劉邦相比,就相差甚遠了。在格局方面,項羽自恃武功來威懾其他諸侯,缺乏遠見,不與人同盟。其次,在人才方面,不識用人舉人,導致眾叛親離,軍心不穩。而在軍事上,也缺乏一個戰略者的眼光,剛愎自用,不聽良言。導致錯失良機,再加上沒有鞏固的後方以及充足的資源不急,整個局面由盛轉衰。反觀劉邦方面,禮賢下士,有名的謀臣和將領都前來投靠,比如蕭何、韓信等。在格局方面,也有著自己的遠見以及卓越的軍事戰略能力。

    總結出來就是:

    1、項羽有勇無謀,沒有大的格局,而且自恃武功,剛愎自用。

    2、項羽不重視民心,不得民心,在秦兵投降的情況下,還坑殺了20萬士兵,佔領咸陽之後又火燒阿房宮,當時咸陽的老百姓可謂是聞項色變。

    3、項羽沒有識才的能力和不懂得用人,前期,韓信是來投奔項羽的,可是項羽卻因為他的出身而輕視,最後,韓信投奔了劉邦。也不聽良言,導致軍心不穩,人心渙散。

    4、在軍事方面,缺乏戰略者的眼光,輕視和藐視對手,即使到了烏江自刎之時,也只是感嘆:“時不利兮,錐不逝。”還是覺得是自己的運氣不好導致的。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 8 # 看遍山川

    謝邀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不自刎,難道他力拔山兮氣蓋世,殺出漢軍重圍,不大可能,全身是鐵又能捻幾顆釘,惡虎也搞不定群狼,被俘是肯定的。那劉邦既沒有襄公之仁,也不會感念鴻門宴曾經放他一馬的恩德,除去項羽他能痛飲三天。

    項羽好歹貴族出身,自然也不會像呂布那樣乞求為明公效勞,所以基本上項羽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要殺要剮隨便,只是可殺不可辱來個痛快。

    另外一個可能“時運至此奈若何,八千子弟無人還,今日行船江東去,他日重來未可知”,三十六計走為上,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項羽存心覓死,何必放棄大部隊,自己率28輕騎突圍呢,一路殺奔到烏江邊就是為了能逃出生天。

    問題是項羽上了亭長的船,烏江亭長是沒有讓他買船票,但到了江東,江東父老子弟心裡的門票他還能買得到,還能再買得通嗎。江東人傑地靈,子弟個個驍勇善戰以一當十,項羽起兵七年,歷經七十餘戰,不錯,鉅鹿戰役一戰成名,24歲就是義軍統帥,27歲成為諸侯盟主,這一切來的太快太順利。

    沒有政治家韜略的頭腦,重用親戚,吝嗇權柄,一個官印在他手裡要把玩半天才捨得給人家,項王只有扛鼎的氣概,卻沒有土包子劉邦“要做就做真韓王”的魄力。鴻門宴上婦人之仁,不屑從善如流,氣得亞父差點吐血“豎子不足為謀”,分封諸侯又給予劉邦喘息的機會,導致垓下之圍而被打敗。

    身邊還會有人讓項羽“悔過自新”麼,他可是認為是“時不利兮騅不逝”,有怨天尤人怪運氣不好的意思。挾西楚霸王餘威短期內揭竿再起不是沒有可能,但謀天下不是光靠力大扛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才必不可缺,項羽去哪裡找,哪怕有,人家都未必會上門。

    經過垓下一戰,天下大勢已定,別說劉邦集團那些如雲的老謀深算的謀士,天下本來還在待價而沽的政客此時都蠢蠢欲動,其作何選擇不言自明。劉邦手下那幫如狼似虎的文臣武將會讓項羽舒舒服服在江東招兵買馬嗎,趁羽翼未豐立足未穩圍而剿之是不二選擇。

    虞姬,虞姬,奈若何,烏江邊的項羽仰天長嘯英雄末路,這是一出悲劇,而悲劇本身就是將英雄美人靚麗的願景毀滅給人看,又引得後世無數文人墨客盡折腰。

  • 9 # 歷史春秋網

    項羽如果不自刎,也會失敗,幾乎沒有翻盤的機會。理由如下:

    首先,軍事上,第一點,透過垓下之戰,項羽軍事集團主力被全殲,如果不自刎,渡過江東,要與漢軍對抗,那至少要重建10萬人以上的部隊,因為垓下之戰時,當時韓信所率領的漢軍主力已達三十萬人,如果再將周勃、柴武等統領的預備軍和其他諸侯聯軍算在內,劉邦軍事集團兵力至少在40萬人以上。就算項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招到了10萬兵馬,而這10萬兵馬要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3到6個月時間進行訓練,問題是劉邦能給項羽這個機會嗎?答案很明顯,絕對不可能。第二點,在楚漢之爭中,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項羽一直不重視根據地建設,這是導致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他渡過江東後意識到這一點,試圖在江東建立根據地與劉邦進行長期抗衡,但建立並鞏固根據地至少要兩到三年時間,項羽更是等不起。

    其次,與劉邦相比,項羽缺乏足夠的政治才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項羽一直迷信武力,把軍事鬥爭的作用看得高於一切,不善於運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這其實是最要命的。比如同為進咸陽,劉邦軍紀嚴明,與民約法三章,所到之處秋毫無犯,而項羽為洩私仇,縱兵燒殺,結果大失民心。

    最後,項羽不具備一個傑出政治家所應有的胸懷氣度和人格魅力。作為一個能成大事的政治家,須心胸豁達,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尤其要做到知人善任。而在這方面,項羽和劉邦相比可謂相差甚遠。宋範浚評曰:“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劉邦說的更直白,更到位:“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10 # 如是史社

    項羽就算烏江不自刎,一葉小舟去了江東保住小命,最後也不會再有大的作為,因為大勢已去。客觀和主觀都不具備再稱帝的可能性。

    大勢已去,人心所向:

    在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揭開秦末亂世開始,到起義之火燃遍華夏,至項羽公元前202年自刎於烏江,已經過去了7年。這7年裡,大家從一群打不過驪山刑徒的“烏合之眾”,變成了一支支精兵強將。

    這期間,楚、趙、齊、韓、燕、魏等國,都曾試著復國,但發現都行不通。大家都已經能夠接受有一個人能出來結束戰爭,過個安穩日子。項羽兵敗身死之後,劉邦就稱帝了,這是亂世將平,人心所向,不可逆轉了。

    政治幼稚:

    項羽在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中,打敗秦國七十萬大軍之後入關,諸侯是以膝蓋跪地,不敢仰視。當時項羽還奉“楚懷王”呢,自己就拿過大權,分封諸侯了,此為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分封還只按跟自己關係的親疏遠近來,不管諸侯在自己故國裡的影響和權威,讓很多人心裡不平。這種不平,在項羽強大的時候,忍著;一旦項羽落魄,都是要痛打項羽洩憤的。所以,項羽不該做的事,拿來做了,做了,還給自己留下隱患。

    還包括“先入關中為王”這種約定,明顯是自負過頭,又給自己挖了個坑。自己進咸陽晚了,就低調點,還殺了投降的子嬰,燒了阿房宮。老百姓看到的,就是個出爾反爾,手段殘暴的霸王。關鍵,他還拒絕了謀士自王關中的建議,堅決衣錦還鄉。說明這個人的心,其實不大,至少天下對於項羽來說,裝不下。

    不敢面對:

    除去韓信分析的項羽和劉邦對比的種種弱點,我覺得項羽還有個致命的個性缺陷,不敢面對。從他最後對跟著他的28騎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我從不否認項羽的軍事才能,快戰打的非常漂亮。但威震華夏,統帥幾十萬兵馬,短短四五年而已,就落的如此結局。如果統兵的是劉邦倒也罷了,偏偏是個軍事天才,竟然還說的出口是“天之亡我”。老天爺何其無辜!

    所以,即使項羽過了烏江,他也不會承認自己在兵敗裡需要負起的責任。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不是看他是否力能扛鼎,而是看他逆境中,有沒有承擔的勇氣,有沒有逆勢而上的力量!項羽沒有!所以,對項羽來說,用血來還江東弟子,是最好的結局。活著,太難!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 11 # 木谷雲峰

    如果不自刎,就會被劉邦抓住。劉邦不會給他機會,讓他生存。與其被別人抓住受辱,還不如自刎好受。項羽死後,他的頭,胳膊,腿都被人砍下,拿去邀功。拿他的頭,胳膊,腿的人都被封為侯。所以項羽走到哪裡也是死。

  • 12 # 苗克華

    秦朝末年,二世胡亥不恤民力,大興土木,搞得民不聊生,終於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一時間“苦秦久矣"的六國後代紛紛起兵響應。時楚將項燕的後代項梁和侄子項羽也在江東起兵反秦。六國故地很快不為秦所有,這時候秦二世胡亥慌了手腳,急派秦將章邯率20萬囚徒組成的秦軍出關鎮壓起義。章邯乃軍事天才,很快將諸侯軍打的落花流水,連項梁也被章邯所殺。後又率秦軍將趙國軍隊包圍起來,欲圖全殲。各諸候國紛紛派出援軍前往增援。楚國也派出上將軍宋義,副將項羽前去解圍,但宋義並未真心助戰,而是坐山觀虎鬥,而項羽一心想著為項梁報仇,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殺了宋義,奪得兵權。後項羽率楚軍破釜沉舟,渡河與秦軍決戰,楚軍無不以一當十,大敗秦軍。迫不得已,章邯只好率軍投降了項羽。從此以後,項羽軍威大振,率40萬諸侯聯軍直向秦都咸陽殺來。而在項羽和章邯大戰時,另一支由劉邦率領的部隊己經攻進秦都,招降了秦王子嬰,並約法三章。項羽聞之後,大怒欲攻打劉邦。由於項伯告密,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到項羽軍中謝罪,也就有了鴻門宴的故事。後項羽分封十八路諸候,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然而項不久,由於分封不均,天下又開始亂了起來,項羽只得親自帶兵前往鎮壓。而劉邦卻利用機會,派大將軍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滅了三秦。後又降燕破趙敗齊,逼劉邦封其為齊王。項羽和劉邦也多次交戰,多次被項羽打得大敗,但劉邦屢敗屢戰,項羽因糧草不繼,退兵至垓上,被韓信設下十面埋伏所包圍。但項羽仍帶800精銳突圍而去,後因老農指錯路線,陷入泥沼,被漢軍趕上包圍,後自刎烏江。即使不自刎,逃過烏江,己無兵無將,韓信肯定要率兵追擊,最後只能落得敗亡的下場。

  • 13 # 閃閃真帥

    不自刎也沒有用,隊伍再也拉不起來了,戰鬥力也回不去,多年的戰爭已經使人民感到厭惡,都希望天下歸一,事實證明在當時兩人的實力上劉邦已經佔上風了,所以就沒有所以了。

  • 14 # 春天1209644733

    士可殺,而不可辱。

    霸王別姬,山河分離。

    不自殺,還被他殺嗎?

    不自殺,那就不是霸王項羽了。

  • 15 # 鴻哥iouyh福小鋪

    秦漢時期的江東是指長江以東,比較容易懂的就是孫權的吳國所在的江東六郡,涵蓋蘇州、紹興、南京、南昌、泰和與廬江縣等處。

    項羽與劉邦相鬥,十面埋伏打得項羽成了光桿司令,所謂兵敗如山倒,哪怕項羽僥倖乘船逃竄,但也無力迴天,因為他身邊的猛將謀士都被打光或者跑到劉邦陣營,如何重新組織反擊,而且劉邦更不可能給項羽東山再起的機會,絕對會挾大勝餘威殺過去。

    要知道,組建一支軍團,擁有戰鬥力的軍團需要一年半載的時間,即使有現成的,但集結和後勤保障組建也得花費三個月至半年以上,項羽根本沒有那些時間,反觀劉邦,兵源充足,一切都是現成的,碾壓態勢是不可避免。

    所謂牆倒眾人推,江東周邊的諸侯更是起勁,只會給劉邦錦上添花,肯定不會給項羽雪中送炭。

    不消片刻,江東就被踐踏個遍,項羽只是把滅亡推遲一陣子,更是造成江東生靈塗炭。

    東躲西藏不是項羽的風格,絞殺繩索逐步勒緊,項羽更不想死得這麼窩囊,要麼自刎烏江,要麼乾脆投降,就這麼兩條路。

  • 16 # 宋洋一宋邦文

    英勇無謀殘兵將,破斧沉舟莫計長。

    屠殺降兵義絕盡,不吻烏江孤子餘。

    設天暫賜有良機,先理無顏回江東。

    非胎換骨備軍馬,十年八載爭高底。

  • 17 # 歷史壹加壹

    公平的說,為將來說,項羽肯定是一名勇將,名將,但為君來說,和劉邦相比,就相差甚遠了。在格局方面,項羽自恃武功來威懾其他諸侯,缺乏遠見,不與人同盟。其次,在人才方面,不識用人舉人,導致眾叛親離,軍心不穩。而在軍事上,也缺乏一個戰略者的眼光,剛愎自用,不聽良言。導致錯失良機,再加上沒有鞏固的後方以及充足的資源不急,整個局面由盛轉衰。反觀劉邦方面,禮賢下士,有名的謀臣和將領都前來投靠,比如蕭何、韓信等。在格局方面,也有著自己的遠見以及卓越的軍事戰略能力。

    總結出來就是:

    1、項羽有勇無謀,沒有大的格局,而且自恃武功,剛愎自用。

    2、項羽不重視民心,不得民心,在秦兵投降的情況下,還坑殺了20萬士兵,佔領咸陽之後又火燒阿房宮,當時咸陽的老百姓可謂是聞項色變。

    3、項羽沒有識才的能力和不懂得用人,前期,韓信是來投奔項羽的,可是項羽卻因為他的出身而輕視,最後,韓信投奔了劉邦。也不聽良言,導致軍心不穩,人心渙散。

    4、在軍事方面,缺乏戰略者的眼光,輕視和藐視對手,即使到了烏江自刎之時,也只是感嘆:“時不利兮,錐不逝。”還是覺得是自己的運氣不好導致的。

    有所不足,還望諒解指出

  • 18 # 看遍山川

    謝邀 西楚霸王項羽在烏江邊不自刎,難道他力拔山兮氣蓋世,殺出漢軍重圍,不大可能,全身是鐵又能捻幾顆釘,惡虎也搞不定群狼,被俘是肯定的。那劉邦既沒有襄公之仁,也不會感念鴻門宴曾經放他一馬的恩德,除去項羽他能痛飲三天。

    項羽好歹貴族出身,自然也不會像呂布那樣乞求為明公效勞,所以基本上項羽是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要殺要剮隨便,只是可殺不可辱來個痛快。

    另外一個可能“時運至此奈若何,八千子弟無人還,今日行船江東去,他日重來未可知”,三十六計走為上,勝敗乃兵家常事,如果項羽存心覓死,何必放棄大部隊,自己率28輕騎突圍呢,一路殺奔到烏江邊就是為了能逃出生天。

    問題是項羽上了亭長的船,烏江亭長是沒有讓他買船票,但到了江東,江東父老子弟心裡的門票他還能買得到,還能再買得通嗎。江東人傑地靈,子弟個個驍勇善戰以一當十,項羽起兵七年,歷經七十餘戰,不錯,鉅鹿戰役一戰成名,24歲就是義軍統帥,27歲成為諸侯盟主,這一切來的太快太順利。

    沒有政治家韜略的頭腦,重用親戚,吝嗇權柄,一個官印在他手裡要把玩半天才捨得給人家,項王只有扛鼎的氣概,卻沒有土包子劉邦“要做就做真韓王”的魄力。鴻門宴上婦人之仁,不屑從善如流,氣得亞父差點吐血“豎子不足為謀”,分封諸侯又給予劉邦喘息的機會,導致垓下之圍而被打敗。

    身邊還會有人讓項羽“悔過自新”麼,他可是認為是“時不利兮騅不逝”,有怨天尤人怪運氣不好的意思。挾西楚霸王餘威短期內揭竿再起不是沒有可能,但謀天下不是光靠力大扛鼎,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人才必不可缺,項羽去哪裡找,哪怕有,人家都未必會上門。

    經過垓下一戰,天下大勢已定,別說劉邦集團那些如雲的老謀深算的謀士,天下本來還在待價而沽的政客此時都蠢蠢欲動,其作何選擇不言自明。劉邦手下那幫如狼似虎的文臣武將會讓項羽舒舒服服在江東招兵買馬嗎,趁羽翼未豐立足未穩圍而剿之是不二選擇。

    虞姬,虞姬,奈若何,烏江邊的項羽仰天長嘯英雄末路,這是一出悲劇,而悲劇本身就是將英雄美人靚麗的願景毀滅給人看,又引得後世無數文人墨客盡折腰。

  • 19 # 歷史春秋網

    項羽如果不自刎,也會失敗,幾乎沒有翻盤的機會。理由如下:

    首先,軍事上,第一點,透過垓下之戰,項羽軍事集團主力被全殲,如果不自刎,渡過江東,要與漢軍對抗,那至少要重建10萬人以上的部隊,因為垓下之戰時,當時韓信所率領的漢軍主力已達三十萬人,如果再將周勃、柴武等統領的預備軍和其他諸侯聯軍算在內,劉邦軍事集團兵力至少在40萬人以上。就算項羽能在極短的時間內招到了10萬兵馬,而這10萬兵馬要形成戰鬥力,至少需要3到6個月時間進行訓練,問題是劉邦能給項羽這個機會嗎?答案很明顯,絕對不可能。第二點,在楚漢之爭中,與劉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項羽一直不重視根據地建設,這是導致他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他渡過江東後意識到這一點,試圖在江東建立根據地與劉邦進行長期抗衡,但建立並鞏固根據地至少要兩到三年時間,項羽更是等不起。

    其次,與劉邦相比,項羽缺乏足夠的政治才能。在與劉邦爭奪天下的過程中,項羽一直迷信武力,把軍事鬥爭的作用看得高於一切,不善於運用政治手段解決問題,這其實是最要命的。比如同為進咸陽,劉邦軍紀嚴明,與民約法三章,所到之處秋毫無犯,而項羽為洩私仇,縱兵燒殺,結果大失民心。

    最後,項羽不具備一個傑出政治家所應有的胸懷氣度和人格魅力。作為一個能成大事的政治家,須心胸豁達,知人善任,從諫如流,尤其要做到知人善任。而在這方面,項羽和劉邦相比可謂相差甚遠。宋範浚評曰:“若籍則無能有是,得范增不能用,得陳平不能用,得韓信不能用,皆使之怨僨棄去,徒以匹夫小勇,欲決雄雌於挑戰間,至力蹙勢窮,猶將馳殺一二漢將,以見枝能,此楚所以失天下也。”劉邦說的更直白,更到位:“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 20 # 如是史社

    項羽就算烏江不自刎,一葉小舟去了江東保住小命,最後也不會再有大的作為,因為大勢已去。客觀和主觀都不具備再稱帝的可能性。

    大勢已去,人心所向:

    在公元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揭開秦末亂世開始,到起義之火燃遍華夏,至項羽公元前202年自刎於烏江,已經過去了7年。這7年裡,大家從一群打不過驪山刑徒的“烏合之眾”,變成了一支支精兵強將。

    這期間,楚、趙、齊、韓、燕、魏等國,都曾試著復國,但發現都行不通。大家都已經能夠接受有一個人能出來結束戰爭,過個安穩日子。項羽兵敗身死之後,劉邦就稱帝了,這是亂世將平,人心所向,不可逆轉了。

    政治幼稚:

    項羽在破釜沉舟的鉅鹿之戰中,打敗秦國七十萬大軍之後入關,諸侯是以膝蓋跪地,不敢仰視。當時項羽還奉“楚懷王”呢,自己就拿過大權,分封諸侯了,此為名不正言不順。而且分封還只按跟自己關係的親疏遠近來,不管諸侯在自己故國裡的影響和權威,讓很多人心裡不平。這種不平,在項羽強大的時候,忍著;一旦項羽落魄,都是要痛打項羽洩憤的。所以,項羽不該做的事,拿來做了,做了,還給自己留下隱患。

    還包括“先入關中為王”這種約定,明顯是自負過頭,又給自己挖了個坑。自己進咸陽晚了,就低調點,還殺了投降的子嬰,燒了阿房宮。老百姓看到的,就是個出爾反爾,手段殘暴的霸王。關鍵,他還拒絕了謀士自王關中的建議,堅決衣錦還鄉。說明這個人的心,其實不大,至少天下對於項羽來說,裝不下。

    不敢面對:

    除去韓信分析的項羽和劉邦對比的種種弱點,我覺得項羽還有個致命的個性缺陷,不敢面對。從他最後對跟著他的28騎說:“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今日固決死,願為諸君快戰,必潰圍,斬將,刈旗,三勝之,令諸君知天亡我,非戰之罪也。”

    我從不否認項羽的軍事才能,快戰打的非常漂亮。但威震華夏,統帥幾十萬兵馬,短短四五年而已,就落的如此結局。如果統兵的是劉邦倒也罷了,偏偏是個軍事天才,竟然還說的出口是“天之亡我”。老天爺何其無辜!

    所以,即使項羽過了烏江,他也不會承認自己在兵敗裡需要負起的責任。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不是看他是否力能扛鼎,而是看他逆境中,有沒有承擔的勇氣,有沒有逆勢而上的力量!項羽沒有!所以,對項羽來說,用血來還江東弟子,是最好的結局。活著,太難!我是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和歷史的如是,如是我聞,繼往聖絕學,成智慧人生。喜歡就關注吧!感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世界》馮青波和柳如絲最後有沒有一起離開?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