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sddz以書潤心
-
2 # 秀雲涵天
莊子善於透過形象的比喻和誇張的寓言說理,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動,充滿情趣,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比如《庖丁解牛》中的牛就是比喻錯綜複雜又有章可循的客觀世界。
莊子在《庖丁解牛》中透過庖丁的現身說法,絕對不是要辦廚師培訓班 ,而是含蓄地告訴人們,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儘管錯綜複雜,但有規律可循,掌握規律,事半功倍,反之,事倍功半 。到現在仍然有積極的指導意義。
一 認識規律
世間萬事萬物,複雜多變,但總有規律蘊含其中,只有發現規律,認識規律 ,才能化繁為簡,化難為易。人類的歷史發展不就是這樣嗎?改造自然就需要認識自然,不然就會碰壁吃虧。庖丁解牛是這樣,現代化的複雜工藝也是這樣。
二 利用規律
庖丁解牛十九年,族庖良庖步步高。沒有發現規律時,橫衝直撞用蠻力,月月都要磨破刀。利用規律成良庖,一年才需磨次刀。輕輕鬆鬆幹好活,老闆還給發紅包。
三 享受規律
“庖丁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這哪裡是殺牛,簡直是個人的舞蹈專場。利用規律的最高境界就是享受規律。我們身邊總有一些大蝦,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談笑間工作輕鬆搞定 ,把工作作為享受。
願諸君有所悟。
-
3 # 午夜櫻花語
個人覺得莊子筆下的牛其實是道家所言的“道”,修煉之道。為啥這麼說?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養生主》,故事大意就是一個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他技藝超群,像踏著舞步一般就把牛給殺了,三兩刀就把牛給分解好。丁廚師還詳細地給梁王解釋了為什麼他有這樣超越常人的技藝。成語庖丁解牛就是從這裡引出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的道理。
從庖丁解牛出自《養生主》可知莊子這個故事的本意是講述養生的道理。講這個故事之前莊子還說了一段話,裡面提到:“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意思是說督脈在身體中很重要,督脈通,則身體健康長壽是絕對有的,還可以祛病延年,讓這一生很幸福、很快樂地活著,不會死在父母的前面,可以孝養父母照應家庭,可以活到真正該死的時候才死。
可見莊子筆下的牛其實是道家所言的“道”,修煉之道。丁廚師向梁王解釋解牛的方法,其實是莊子在解釋修煉的方法。打坐之初,要排除雜念反而滿腦子雜念,解牛之初滿目只有牛,時間久了,終於看不到全牛,打坐時間久了也終於可以忘記自己是在打坐,腦子空了。解牛需要順著牛的肌理結構走,打坐也需要順著經脈走。解牛遇到筋骨交錯的關節要小心觀察,找到關鍵點下刀,打坐遇到經脈堵塞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找出癥結所在。這就是最後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丁廚師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的緣由。
老子的坐騎就是一頭青牛,所以牛在道家眼裡也有著特殊的地位和意義。
-
4 # 禪悅如風
莊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傑出的哲學家,他終生不仕,過著貧困生活,有時甚至以編織草鞋為生,但他84歲壽終,可以說是古代的老壽星。莊子的養生觀獨特,他的養生之術主要從精神層面入手,他認為:生老病死如同晝夜一樣,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他從不畏懼死亡。他的養生之道總結有三。 一.順應自然。大家可能都聽過庖丁解牛的故事,但是可能不知道創造這個故事的人正是莊子,而這個故事的初衷是莊子為了講養生,一把刀,同樣是用來剔割牛肉,有的廚師只用了一個月便刀刃缺損;技術好的,一把刀可以用上一兩年;少數高明的廚師,一把刀可以用上十來年,刀子依舊好用。這就好比兩個同樣的身體,壽命有長短一樣。當我們洞悉了養生的規律,順天應時『春天養肝,夏季養心,秋季補肺,冬季補腎』,我們的身體自然不容易損耗,能使用的更加長久。莊子告訴我們的養生秘訣就是“順應自然”。
二.適度養生,別透支。年輕的時候,酗酒熬夜,用力透支身體;年老的時候,忌口保健,用力維護身體;透支起來沒有節制,養護起來也沒有原則。莊子在《養生主》裡提到:人順應天道自然,處於常態就可以了。季羨林也曾經批判:很多人為了養生,才逾不惑,就開始挑食,蛋黃不吃,動物內臟不吃......每到吃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窘態可掬,看了令人失笑。為了養生,到頭來把生活搞得只有養生,樂趣全無,又有什麼意思呢?養生別太用力,不必刻意進補或者修煉。凡事不能過度,對待自己的身體,不能放縱慾望,也不能禁止慾望,要養護,但也不能太過。“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適度養生,順其自然,才是最健康的狀態。
三.過度縱慾,煩惱根源。資訊科技的發達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和最貧窮的同時暴露出來,在比較中,人們很容易覺得不平衡,慾望就被激發出來。滿足了這個,那個又會冒出來,人們在一次次追逐中,越陷越深。慾壑難填,就成為人們痛苦的來源,也成為了養生路上的阻礙。
莊子曾說:“人慾不可絕,亦不可縱。”縱慾必招禍染病。一個人如果能減情慾,就不會欺男霸女,損腎傷身;節食慾,就不會謀財害命,貪吃傷胃;寡權欲,就不會投機鑽營,逢迎傷神。”只有做到“知其榮,守其辱,安其身,圖其志,創其業”,潔身自好,才能堪稱大丈夫,自然更容易健康長壽。
綜上所述,庖丁解牛中的牛,不管是中國牛還是德國牛,它們的身體結構是一樣的,瞭解了牛的身體構造,下起刀來就遊刃有餘了。正如養生一樣,雖然每個人身體存在著差異,但都要遵循身體及自然的規律,這才是正確的養生之道。
-
5 # 文字拾荒人
莊子散文裡的寓言闡發處世哲學,多以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借題發揮,寄寓深刻的哲理,《庖丁解牛》一文就是如此。莊子借這個寓言發揮其哲學觀點,他以筋骨盤結的牛比喻紛亂複雜的社會,以刀喻人,以用刀解牛的過程比喻在紛亂社會中的處事之徑,從而說明他所奉行的養生之道。其“道"在文中的展開分三層:表層是“解牛",中層是“養生",深層是“悟道"。這個“道"就是循乎天理,依乎至虛,遊於無有,取消主客對立,然而精神不為外物所傷,以達到享盡天年的目的。而《庖丁解牛》是從正面闡述這一宗旨的,也就是“在喻言中盡情發透正言"。
庖丁的解牛三段論。第一階段,所謂“所見莫非牛者”的牛,還是一個混沌,而人是一個莽漢,以物觀物,故不得其門而人。
第二個階段,之所以能“未嘗見全牛也”,是因為牛是已經分析開來的合成物,而人是隻知分解世界的理智者,主客以此湊成了所謂的理性主義。
而第三階段的牛是“天理”,人是“神欲”,以天合天,故而“技經肯綮之未嘗”。其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物件牛都是以整體面貌出現,主體人都是全身心地投入。
庖丁喻聖人,牛喻世間之事。大而天下國家,小而日用常行,皆目前之事也。解牛之技,乃治天下國家,用世之術智。刀喻本性,即生之主,率性而行,如以刀解牛也。
-
6 # 山河先生看手相
莊子是道家創始人之一,愛惜一切生物,對牛更可以說是情有獨鍾。當他成為漆園吏以後,仍是以牛為伴,經常騎牛外出。很多下屬官員建議他,改乘良馬或坐車,莊子笑著說:“我生來就愛騎牛,不愛騎馬或坐車,請你們不要再提這事啦!”
莊子不但愛騎牛,還愛養牛。當他下鄉瞭解到農村到處缺牛,耕田、耙地全靠人力。回到衙署的第二天,便召集各村有經驗的老農聚會,徵求大家對養牛的意見。大家都說養牛能耕田、耙地,是一件大好事,莊子你真說到俺農民心坎裡啦!
但當談到如何解決買牛資金時就卡了殼,這裡災荒頻繁,農民生活困難,哪能拿出錢來去買牛呢?這是實際情況,也是讓人頭疼的問題,怎麼解決呢?大家你望望我,我望望你,想不出好辦法。
在這節骨眼上,莊子站起來說:“大家不要急,辦法總會有的!”於是他便問掌管錢糧的杜先生,咱們衙內庫存的錢糧是不是可以拿出一部分幫助大家買牛?
杜先生說:“國家的錢糧,不經上級批准,不準隨便動用!”莊子說:“我的餉銀在裡面嗎,如果在裡面可先拿出一部分來買牛!”
杜先生表示可以照辦,說著便去庫中拿出一部分錢來交由莊子派人前往外地購買耕牛。
當被派出的差役趕往外地採購了八十頭耕牛,興高采烈地返回,路過徐家寨時,竟被當地的土匪頭子徐昆帶領一幫劫匪全搶去了。
莊子聽完差役的彙報後,簡直肺都氣炸了。他立即帶領兵丁趕赴徐家寨和徐昆一夥匪徒展開了一場激戰。莊子是一個博學多才、文武精通的人。在他的指揮下,很快便把徐昆打敗,把匪徒趕跑,將被搶的耕牛全部奪回。
農民有了耕牛喜不自勝。經過精心餵養,頭頭膘肥體壯。不幾年,那一望無際的漆園大地上到處是牛群陣陣,牛鞭聲聲,莊子愛牛影響到漆園群眾,漸漸地,養牛成為了蒙城(漆園後改為蒙城)的民間傳統。
-
7 # 行者文孜
關於您的問題莊子筆下的牛指的是什麼?
我們從莊子筆下的兩個故事可以說明。
請您參考!
一
“庖丁解牛”的故事
這則莊子的寓言流傳久遠,可以借來闡釋時下提倡的工匠精神。
一種比較流行的解讀是,著眼於庖丁嫻熟的技藝、高超的本領。
同時,讚美庖丁專心致志、精益求精、刻苦鑽研的工作精神。
二
莊子在《莊子·田子方》篇中講了一個百里奚養牛的故事。
他說百里奚不把官爵俸祿和級別待遇放在心裡,只是一心一意把牛養好,讓牛長得肥壯,秦穆公就忘記了他低賤的出身,並且委任他治國行政。
這樣的道理荀子在《榮辱篇》裡也說過:“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對此則有更為深刻的看法,他說:“真正學士,不恥為賤業,恥之者非真正學士;真正文人,不嫌為俗務,嫌之者非真正文人。”
而莊子筆下的百里奚,就是從養牛這樣的賤業和俗務做起的。
楚國國君楚成王聽說百里奚善於養牛,就聘他來養馬,並問百里奚養牛的秘訣。
百里奚回答說:“時其食,恤其力,心與牛而為一。”
於是自百里奚始,“心與牛一”就成了一種最高追求,後來孔子的“仁者愛人”以及今天“情為民所繫,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等都是這種觀念的發展與演化。後來秦國國君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是個人才,就想重金贖回百里奚。
真正的學士,不恥為賤業。
-
8 # 小屈穹廬
莊子在《養生主》篇裡寫了一篇家喻戶曉的庖丁解牛的寓言: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觸的地方,肩所靠著的地方,腳所踩著的地方,膝所頂著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竟然同《桑林》、《經首》兩首樂曲伴奏的舞蹈節奏合拍。
很多人以為庖丁解牛說的是對事物非常熟悉,是技藝精湛的一種描述。其實完全誤解了莊子的意思,莊子既然把這個寓言放在《養生主》篇之中,說明莊子使用庖丁解牛來比喻生命在自然界中的生存之道。庖丁遊刃在骨肉皮之間,幾十年都不用磨刀,說明刀刃極少遇到阻力,刀刀都是見縫插針。這樣的比喻為何是養生呢?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那麼現在我來給大家解惑。首先我們需要請出一本描繪生命和自然的經典《黃帝內經》,翻開這本書的第一篇,其中描述人類在自然界中最強的適應形態,能夠壽命綿長,無窮無盡,正如庖丁手中的刀一樣,不會被磨損:
餘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
“提挈天地把握陰陽”這八個字正是對應“庖丁解牛遊刃有餘”這八個字,所以其中的“牛”,就是天地自然,解牛,就是與天地合拍,也就是把握陰陽。
綜上,莊子慣常以小喻大,因此庖丁解牛裡,“牛”就是天地,而刀刃就是我們的生命。
回覆列表
莊子的言語,都閃爍著思想的光輝。
莊子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其哲學思想達到很高的思維水平,對後世影響很大。
這些動物,是莊子筆下的,一看就知道代表了什麼。
鯤鵬——志向高遠 烏龜——淡泊名利 鼴鼠——知足常樂 蝴蝶——超脫忘我
而解牛就代表了技藝純熟,這是莊子筆下的《庖丁解牛》的成語故事。
作為屠夫這個行業,看似簡單的工作,也是有技術含量的,初級的新手,稍微掌握點技術的,和技術爐火純青的,這說明只有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才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莊子筆下的牛指的是什麼?是事務本體,是固化的思想。
《庖丁解牛》,牛本身沒有變,而隨著技藝的提高,解牛技巧的純熟,神態越悠然,動作越優美,節奏越和諧,身心越瀟灑。莊子用牛身子的結構,比喻人世的錯綜複雜。不會操刀的人殺牛,硬砍硬割,就好像不懂道理的人,在世上橫衝直闖一樣,徒然地損耗形神。
作者從解牛的動作與聲音兩個方面入手,惟妙惟肖地描述了宰牛者在解牛中的全過程,讓讀者感受到了生動的情趣和巧妙的藝術性。
“遊刃”二字,活現出解牛者合於自然而又超於自然的神化境界,莊子採用誇張、對比、映襯、描摹等多種手法,將庖丁解決特殊困難時那種專心致志、小心謹慎而又充滿信心的內心活動、目光和動作特點,刻畫得淋漓盡致。
“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並由此講述了一番求於“道”而精於“技”的道理。此段論說,為全文精華所在。
莊子生活物質上很清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卻非常的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