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日照京空

    個人認為,推翻舊王朝改朝換代需要兩個條件。一是軍事力量,打得過別人;二是民心所向,有廣大的群眾支援。而吳三桂當時不具備以上條件,康熙執政時是滿清軍事力量強盛的時候,八旗的戰鬥力尤為強勁。另外,自順治朝以來,滿清尊崇儒家文化,注重滿漢融合。從政治角度來講,滿清的政治實質延用的就是漢文化和漢政治意識。所以,無論是士大夫,還是讀書人,亦或老百姓,對於吳三桂的政治動員都不感冒,吳三桂的最終失敗也是必然。

  • 2 # 天涯看點歷史號

    在中國古代,登基之前都要進行一番推讓,假裝自己對皇位無意,特別是在接受前朝皇帝禪讓的時候,更是要做足戲碼,進行三勸三讓。袁世凱在稱帝之前也曾經三讓天下,一讓宣統帝溥儀,二讓明朝後裔延恩侯朱煜勲,三讓孔子後裔衍聖公孔令貽。但是這些所謂的讓天下都不過是做做樣子罷了。

    天下不是讓來的,而是打下來的。所謂讓天下只不過是華人的美好願望罷了,古代的禪讓,名為禪讓,其實也是權臣的巧取豪奪罷了。上古堯舜禹禪讓之事沒有文字記錄,也不可考證,但是三國時期曹丕篡漢卻有文字記載,當曹丕完成篡位後,對群臣說:“舜、禹之事,朕知之矣!”曹丕的話說得十分直白,所謂禪讓,不過是騙人的把戲罷了。

    但是華人愛面子,所以禪讓或者登基之前都要假意推辭一下,即使自己光明正大,也得做一下樣子。而吳三桂,其實連做樣子的資格都沒有,他這麼做只不過是往自己臉上貼金罷了。

    吳三桂,在崇禎皇帝自盡後領清兵入關,打開了滿清征服中國的大門,之後又為虎作倀,甘做漢奸走狗,為清朝攻打自己的同胞。後來打到雲南,將永曆皇帝趕出中國後,又帶軍隊到緬甸俘虜了永曆帝,並將永曆帝在雲南用弓弦勒死,可以說他已經完全與漢族人民決裂了。

    在鎮守雲南之後,因為康熙皇帝削藩,他有起兵造反,雖然打著反清復明的旗號,其實不過是為自己撈取利益罷了,而且他也並沒有擁立朱明後人即位,所以他的三藩之亂完全沒有正當性,也得不到漢族人民的支援,最終以失敗告終,在失敗之前,為了過一把皇帝癮,強行登基稱帝,但是這個所謂的大周皇帝又有幾個人能承認呢?

  • 3 # 好風好夢好歌好地方

    在改朝換代時,開國君主都會再三推讓,表示自己登基是眾望所歸,這就是事先安排好的禮儀,只不過這樣的話更可以讓人接受,而吳三桂在1678在衡陽稱帝,建國號為周國,完全是他自導自演的,不會得到百姓的擁護,反而像是催命符,加速他的滅亡。

    首先,吳三桂被公認是他放清兵入關,讓清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迅速統一全國,他的所做所為,不會得到漢人的原諒。

    其次,他在清軍入關後,對清軍極為賣力,先後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還有南明小朝廷,作為曾經明朝臣子,連逃到緬甸的永曆帝都不放過,最後將他用弓弦勒死,一點沒有 憐憫之心。

    其三、吳三桂稱帝時,當時敵對形勢已經發生轉變了,清軍已經有了戰勝周軍的勢頭,但是他仍然執迷不悟,而且當時他已經六十七歲了,不能再親自指揮軍隊打仗了,但是為了想臨死之前過一把皇帝癮,不惜拿數十萬的將士的犧牲為代價,本身就是自私之舉,最後他也在稱帝當年去世。

    最後,他不僅沒有能叛亂成功,他的繼任者吳世璠在堅持三年後就身死國滅,連累子孫,最後被乾隆皇帝將其列入《逆臣傳》中,作為反面教材警示後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冬天結婚穿婚紗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