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熊玲心理諮詢
-
2 # 心程一路
有這兩句老話:“技多不壓個身”,“災年餓不死手藝人”。這裡面的“技”和“手藝”,很大層度上指的就是“能力”。一個人學習掌握多種技能或手藝,就能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就具備了把握機遇的先決條件,也能更有利於抓住機遇。
有這兩句老話:“技多不壓個身”,“災年餓不死手藝人”。這裡面的“技”和“手藝”,很大層度上指的就是“能力”。一個人學習掌握多種技能或手藝,就能擁有更大的生存空間,就具備了把握機遇的先決條件,也能更有利於抓住機遇。
先簡單迴應一個詢問,“你怎麼看成長過程中能力比機遇更重要?”,這問中已有一界定:能力比機遇更重要。我同意這觀點,成長過程中當然是能力更重要。但此觀點放在現實中,卻有它弔詭、尷尬、悖論的一面。因我們的確也看見、遇見了很多“能力敗給機遇”的現象,如,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能力不被重視、不被運用等等。
能力敗給了機遇之現象,前提首先是個體有能力,或叫能者。這勢必要追問,既然是能者,怎會敗給機遇呢?既然有能力,金子在哪都可發光,何必在乎機遇?這,正是現實中很弔詭,難用常理解釋的地方。形成“能力敗給機遇”的原因很多,也很複雜,大致可歸因兩方面:個人原因,如你雖有才能,但個性封閉,羞於表達和展示;環境原因,即外在受阻,不給你施能的機會。本文不打算探尋原因,只想說說,人的能力被運用的重要性。
海青的話,言辭樸實詼諧,資訊量較大,我關注的點是:為何能者也求機遇?當人的能力不被運用時會怎樣?
作為實力明星的舉動,已經表明了:能者也渴望機會。她們於大眾場合求機會的坦誠與勇敢,彷彿毫不留情的顛覆了“能力比機遇更重要”之理。這,或許是作為特殊行業的特殊性,能力必然與機遇掛鉤,也有說,她們面臨演員職業的中年危機,所以你再能幹,若沒機遇,也使不了勁。問題是,演員職業恰好是可以演到老的職業,如果當你老了依然想發揮能力的話。
我不太理解也無意深究她們作為實力演員,何以那麼希求導演給機會?她們的演藝能力是否還需要成長?但我欽佩她們的率性,面對自己的需求,是那麼的真實與勇敢。這率性是現今很多人尤其是名人所缺乏的。正是她們的自我表達,令我們看見人性的重要所需:渴望能力被運用,以及運用能力的機遇。
人們對機遇的渴盼,從另一角度闡明瞭:當人的能力不被運用時,心裡會醞釀“暴動”,行為可能會理智的爭取、創造機遇,也可能非理智的哀怨、逃避,情緒陷入暴怒、抑鬱。海清她們屬於前者,後者,多見於雖身懷能力但性格怯弱的人。現實中有很多例子說明,如在一些強迫症、抑鬱症的人身上,你會發現他們的失落感,正是他們長時期對願望的壓抑、對展示能力的羞怯,到自我實現的受阻,再到自我否定、自我攻擊的一個過程。很多老人,包括很多小孩的不快樂,也正是源於自我被否定,因為他們常常在一種被認為、被叮囑“你管不了就別管....你不行”的相處中,感受到了心碎的確認:不再具能力,不再重要。
這使我們有理由認為,人的成長過程中能力與機遇,哪個更重要?通常情形是沒有可比性,只有在特殊情形和個別情形下,兩者各顯首重。舉一個不太貼切的比喻:手術治療,術前程式(如清創、消毒、家屬簽字等)與救命,哪個更重要?按通常邏輯,是前者,但若在特殊情形下,自然就不重要了。
我看重的是:能力被運用的重要性。當人的能力因各種原因而被阻礙時,內心是犯渾的。再從海清等為例,她們是能者,本不愁什麼機遇,但卻令人意外的公然求導演給機遇,我想,這就不應單從能力、機遇誰更重要看問題,而應看到:人性深處的一種依戀需求,表現在愛才能。這才能,無論是哪方面,也無論是他人的還是自己的,人天生就愛戀她,並努力追求她、擁有她。因此可說,人與自己才能的關係,猶如她是自己的孩子,當她處於某種阻礙或風險,哪怕是預感的阻礙或風險,那個自己(如海清)定會為她奮不顧身。海清她們為自己“孩子”的吶喊,還令我們看到:人的能力,在人生命的青年-壯年,正是發揮與發展的黃金期,對能力被運用的需求,正置高峰與旺季,但若錯失機遇,或需求受阻,傷心在所難逃。
話說回來,我亦然同意“能力比機遇更重要”,但我更重視能力的使用與運用。能力不在大小,在於是否被充分運用。好比一本書,它真正的價值,是被人看見並被應用了。很多人不是想探尋快樂的來源,找到快樂的方法嗎?說來也簡單,那就是盡情盡力的使用、運用你的能力,就算一點一滴的運用了,心也會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