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無憂歷史

    戚繼光的部隊人稱戚家軍,紀律嚴明。他自己編纂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中曾說,即便是自己的子侄,如果違犯軍令,也要按軍法處罰。而他的部隊也確實是一支鐵軍,令行禁止。

    表現一個人就要表現得非常極端,這是民間創作的一個特點,你要表現戚繼光紀律嚴明,就必須表現他連自己兒子都要殺。這就好像,你為了表現包拯剛正不阿,就要讓包拯挑戰皇權,把駙馬都給殺掉。於是,在各種民間傳說中,戚繼光的兒子就倒了大黴。

      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有兩個,其一是這樣:戚繼光的兒子戚印跟隨父親征戰攻打倭寇,一場戰役中,戚繼光要求兒子假裝打敗仗,誘敵深入以後以便全殲敵人。結果戚印同學打嗨了,一仗把敵人打跑了。戚繼光大為惱火,以戚印違反軍令為由將他推出去斬首了。

      還有一個故事,故事中戚繼光的兒子改名叫戚狄平,故事變成這樣:戚繼光命令兒子戚狄平做前鋒,迎戰來犯的倭寇。結果行至途中,山路難行,戚狄平掛念父親,回頭看了一眼。結果先頭部隊以為要撤退,集體停下了腳步。戚繼光發現隊伍停下,詢問之下才知道是兒子乾的,於是以戚狄平動搖軍心為由將他斬了。

    實際上,戚繼光一個兒子都沒殺過,歷史上,戚繼光的五個兒子分別叫做戚祚國、戚安國、戚昌國、戚報國和戚興國。按照戚繼光起名字的調性,怎麼可能給自己兒子起名戚印和戚狄平呢。

      戚繼光的長子戚祚國曾為其父編過一本年譜,叫做《戚少保年譜耆編》,遍查全書,沒有戚繼光殺兒子的記錄,作為一本年譜,這麼重要的事情怎麼可能遺漏。另外,作為戚繼光最為年長的兒子,戚祚國出生於1567年,而就在這一年,戚繼光已經掃平了閩浙沿海的倭寇,被調回北京。也就是說,戚繼光抗倭期間,沒有一個孩子成年,更不可能跟他上戰場殺敵。

      所以呢,戚繼光殺兒子,別扯了,壓根沒這事。

  • 2 # 歷史名人物

    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這是明朝著的軍事將領戚繼光的詩。人們永遠都不會忘記這位將領在明代抗倭戰爭中的光輝業績。

    戚繼光出身將門,世襲登州衛指揮金事,長期在山東、浙江一代擔負抵禦倭寇的重任。他從小就目睹了沿海人民在倭寇殘酷蹂躪下苦苦掙扎的悲慘景象,因而對倭寇充滿刻骨的仇恨。他立志要蕩平倭寇,拯救黎民於水火之中。那句“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正是他非凡抱負和坦蕩胸襟的真實寫照。

    明朝時的倭寇,不同於一般的海盜, 他們往往都是有著嚴格紀律的軍事組織。要戰勝這些倭寇,就必須要有一支更加紀律嚴明的軍隊才行。戚繼光就是一個以嚴於治軍而聞名的軍事將領。他經常以岳家軍為榜樣,對土兵進行教育,並且堅持與部下同甘共苦。歷史記載,戚繼光的軍隊號令嚴、賞罰信,因此所閱提,震四方。“戚家軍“對於倭寇來說,是讓他們喪魂落魄的喪鐘,卻是國家和百姓的救星

    這樣的一支軍隊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成的,戚繼光必然要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最為典型的,就是衡江幅建一帶盛傳的繼光斬子的種種傳說。

    關於或繼光斬子的說法史籍多有記載。如福建《山遊縣誌》記載:“戚公至莆田,將出師,煙霧四塞,其子印為先鋒,勒馬回,且求駐師,公怒其範令,殺之。“生活年代比戚繼光稍晚的沈德潛也曾說過“或繼光斬子………此軍法所不貸,不得已也。“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兵家類存》中還收錄了或繼光自己所寫的《紀效新書》,其提要曰:“第四篇中一條雲,若犯軍令,便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默後竟使度以臨陣回顧,斬殺長子,可謂不愧所言矣,宜其所向有功也。

    看來戚繼光斬殺自已的兒子是因為此子在戰場上臨陣回頭,違反了或繼光制定的軍紀,所以戚繼光怒而殺之。連自己的兒子違紀也毫不例外地要受到嚴懲,如此嚴明的紀律,也無怪乎威家軍都是成功的。

    深究其細節,史籍記載說威印臨陣回顧”,或印如此做法的原因,除《仙遊具志》中所說的“煙霧四塞,其子印為先鋒,勒馬回,且求鞋師外,後有其他多種著法人說,印原本奉命誘敵深入,但在戰場上看到形勢大好,殺敵心切的他便不青詐敗,與敵人進一步交鋒,雖然最後大勝,但是自作主張的他還因此被戚繼光斬殺。有人說戚繼光出征途中得知敵軍數倍於已,害怕寡不敵眾,決定暫時回軍,此舉為戚繼光所不能容許,因而被斬。還有人說,戚繼光有軍令,不許在戰鬥中回顧或退回,但此次戰鬥中成繼光因為戰馬中流矢而落馬,戚印擔憂父親的安危,回馬探,結果亂了行列,差一點使戰鬥失利,因此戚繼光回到軍營後依法斬子。

  • 3 # 秋露凋荷塘

    關於戚繼光斬子,正史上沒有過詳細的記載,民間也是眾說紛紜,版本不一,今天咱們就說說其中的一個版本斬戚英,斬殺的點在浙江台州仙居縣的水洋鎮花街的塘頭朱溪邊。因為戚繼光出生於公元1528年,而公元1561年在名州打完最後一仗,戚繼光才34虛歲,因此,戚繼光所斬的不是他的親生子,而是他在義烏練兵時結義的兒子。在戚繼光奉命前往殲滅倭寇,的期間,遇到了一些阻礙,於是他改變策略,想把敵軍全部擊潰。他命令自己的兒子戚英率領1000名新軍,做好埋伏的準備,並派胡守仁帶領500名新軍,將敵軍引入這個已經預先埋伏好的地方,準備把敵人殺個精光,這樣的策略卻是十分妙的,然而,戚英這個正值青春盛年的戚英心氣很高,他認為戚繼光的策略一點也不可靠,他有自己的看法,於是沒有經過戚繼光的同意,就自己改變了策略,這個時候,當胡守仁的軍隊按照原先的計劃到來時,發現戚英已經改變了策略,他前往說服戚英,然而戚英卻一直固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沒辦法,胡守仁只得拿出自己的200員新軍前往做埋伏,以防止倭寇逃走,果真,及時有胡守仁的200新軍的埋伏,由於並沒有按原計劃進行,還是有大量的倭寇逃走,而戚英卻一心以為自己已經絞殺了倭寇的首領,實際上那首領早已逃走,戚繼光知道後,十分生氣,他按照軍規,斬殺了這個兒子。

  • 4 # 隱者康司馬

    嘉靖帝年間,日本有很多由失去土地的農民、落破的武士浪人、城市失業的流民、破產的商人組織起來的海盜集團經常到中國的沿海地區燒殺搶掠。他們和中國當地的海盜相互勾結配合,狼狽為奸,把中國的沿海地區是攪的雞犬不寧,老百姓無法正常的生活,由於其中日本人居多,所以明朝人把他們稱為*倭寇*。

    嘉靖三十二年,大批的倭寇接連搶劫了明朝沿海地區的十多個城市,而當地主政的地方官員和軍隊的主官們都同*倭寇*有千絲萬縷的利益瓜葛,所以沒有什麼做為。在當時權臣張居正的大力舉薦下,明朝派戚繼光全權負責剿滅沿海地區的*倭寇*。

    戚繼光到任後,馬上就把原來駐紮在當地的軍隊遣散了,重新招募近5000人的青壯年組成剿倭新軍。這些當地人們都受夠了倭寇的氣,都死心塌地跟著戚繼光剿倭。

    戚繼光把新軍訓練了很長時間,在第一次打擊倭寇的戰鬥中,就消滅了近6000千多倭寇。後來,戚繼光的軍隊擴大到近三萬人。幾年的時間,就徹底的把明朝沿海地區的倭寇徹底的剿滅了。

    在剿滅倭寇的過程中,湧現出很多可歌可泣感人的故事。其中閩劇《戚繼光斬子》,在閩、浙、福建沿海地區流傳了幾百年,是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但是在《明史》、《明書》、《戚繼光傳》等較為可信的正史類都沒有記載。可能是劇作家為了歌頌戚繼光的抗倭功業,也是為了使劇情深入人心,特意杜撰出來的。

    戚繼光有五個兒子:老大戚祚國,官職是濟南掌印都司;老二戚安國,蔭*錦衣衛指揮*,早夭;老三戚昌國,蔭*錦衣衛指揮,都督府都督同知*,贈驃騎將軍,贈蟒玉佩繡春刀;老四戚報國,蔭*錦衣衛指揮*,贈驃騎將軍;老五戚興國,蔭*錦衣衛指揮僉事*贈昭勇將軍,可謂是滿門忠烈。

  • 5 # 中國地名故事匯

    戚繼光斬子了嗎,為什麼要斬子?

    原來這裡是要描述戚繼光治軍嚴明的故事,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在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等地廣為流傳。

    有一種版本大概是這樣的,戚繼光想全殲一股倭寇匪患,命令他兒子戚印,讓他率軍與敵接觸後洋裝失敗,敵人必然猛追,待把敵人引誘到一處山谷以後,我們再前後夾擊,全殲這夥倭寇。戚印領命前去,但是年輕的戚印面對敵軍,理智全無,依然忘記父親囑託,而是全力拼殺,直接就把倭寇打敗了,致使一部分倭寇逃跑。事後戚繼光,以不聽軍令為由,處死戚印。從此,戚繼光治軍嚴明的故事便流傳開來。

    那麼事情到底真假呢?我認為是假的,理由有三點。

    第一,戚繼光斬子故事版本眾多,但都是各個地方的民間版本,權威史料中沒有相關記載。

    如《明史》、尹璜《罪惟錄》、董承詔《戚大將軍孟諸公小傳》、汪道坤《孟諸戚公墓誌銘》、戚祚國《戚少保年譜耆編》諸書,都沒有此事的相關記載。

    第二,據戚繼光墓誌銘上記載,一生只生有一個女兒,並無傳說故事中的戚印這個人

    戚繼光的小妾,雖然為他生了戚祚國、戚安國、戚報國、戚昌國、戚興國等五個兒子,但戚繼光的五個兒子,都是在戚繼光五十歲以後,那時戚繼光都不抗倭了,而且孩子還很小,何來斬子呢?

    第三,1563年,戚繼光在福建抗倭時,曾到興化九鯉湖祈禱九鯉仙,祈禱的內容之一就是“續嗣之憂”。如果當時已有兒子,怎又會有此祈禱?

    總之,我認為戚繼光並沒有斬子。這個故事就是當地百姓因為愛戴戚繼光而編排的,用來讚美紀念戚繼光的,有的地方甚至都把故事拍成了樣板戲來紀念,可見戚繼光在當地人民的心中確實是大英雄

  • 6 # 94310417小云

    戚繼光是位驚天偉地,有勇有謀智勇雙全的大將,治軍嚴肅紀律嚴明,對老百姓秋毫無犯,對倭寇海匪恨之入骨,他的夫人也是將門虎女,在大將軍精心佈局下,經十餘次大小戰役撤底乾淨的清剿了倭患匪賊,戚繼光將軍斬的是其夫人之弟小舅子,因其貪功冒進造成了戰事失利,戰後按律當斬,戚夫人哭的死去活來,王家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僅被姐夫不顧親情絕意立斬,戚將軍用舅子頭臚嚴明瞭軍記國法,從而將士們也深知王子犯法與民同罪的忌諱,所以無往不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瞬你會覺得對方很有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