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智博自動化

    做自己,這對於有些人來說,會是個大問題,每當他們堅持自己的選擇時,總會缺乏底氣,自我懷疑與自我批評是他們習慣性的態度。於是我們會碰到諸多的人,每當需要自己做出選擇時,總會猶豫不決。

    任何人在其成長過程中都會經歷一個“說不”的過程。2歲左右的孩子,或者15歲左右的青少年,是“說不”的高峰期,這是他們建立自我確定感的重要年紀。如果在這些階段,當孩子反抗父母時,得到了父母的尊重與理解,那麼,孩子便能幸運地建立起自我的確定感。相反,如果父母總是採取責備與批評的態度,那麼孩子便學會了自我懷疑。以下是一些常見的不良教育方式:

    “你怎麼可以那樣想!”

    “這麼點小事就哭了!你越哭我就越要打你!”

    “你聽我的話我就給你買玩具。”

    “你實在是太任性了,怪不得周圍的阿姨都不喜歡你。”

    “你看你那麼不聽話,我都被你氣得頭痛了。”

    或者從不對孩子進行肯定;面對孩子的創意或調皮,總是很不耐煩。

    偶爾這樣的教育方式並不會對孩子造成多大的傷害,但長年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孩子便逐漸地形成自我懷疑的習慣。特別是當孩子的想法、情感、態度與父母或周圍人產生衝突時,他們會不自覺地出現一個責備與懷疑的聲音,這個聲音使他們難以堅持自己的選擇;或者即使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也會被一種強烈的不安與內疚所左右著。於是,他們採取了習慣性的自我保護措施——順從別人。衝突暫時得到了化解,內疚也消失了,但代價是逐漸地遠離了真實的自己。

    遠離真實的自己又會怎麼樣呢?

    真實的自己是一些活生生的情感與想法,當這些真實的情感與想法得不到表達與迴應時,或者當它們呈現出來時,卻經常會被批評與否定時,這些情感與想法便被阻斷了。這些被阻斷的情感與想法並非會自動消失了,而是被壓抑了下去,壓抑的情感會轉化了抑鬱或焦慮的心境,甚至轉化為生理上的病痛。

    所以迷失自己的人,不敢表現出真實自己的人,是容易抑鬱的人,是最不開心人群中的一員。也許他們表面上是開心的,但內心是抑鬱的。那些過多的以幽默來取悅於別人的人,也是迷失自己的人,是抑鬱症的高發人群。

    在現實生活中有兩種比較典型的迷失自己的人。一種是那些為了丈夫與孩子而自我犧牲的家庭主婦;另一種是那些將成功作為主要的目標的人,為了成功他們甘願自我迷失,嶽不群是此類人的典型代表。

    做自己並非那麼容易,它意味著要承擔失敗的責任,要經歷挫折,要敢於面對與他人的衝突。太多的人對於別人的攻擊是缺乏應對的勇氣與能力的,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團和氣,但卻犧牲了自己;太多的人對於真正意義上的獨立是畏懼的,內在強烈的不安使他們望而卻步。所以做自己是每個人都要提升的方向,那些自我實現者是其中的榜樣。

    做自己並非是自我中心,它是在尊重與理解彼此差異的基礎上,又尊重自己的選擇與判斷。不會因為自己與別人的不同而刻意地委屈自己迎合他人,也不會完全無視他人的意見而我行我素,所謂的“和而不同”。

    一個迷失自我的人怎樣才是做回自己?聆聽內心真實的聲音,表達內心真實的聲音,當這些真實的聲音得到了別人的尊重與理解,那麼一個人便有勇氣做回真實的自己。所以,一段良好的關係,在關係中得到了充分的尊重與迴應,是做回自己的一個途徑。當一個人重新做回了自己,真實的情感與想法的表達通暢了,內心的抑鬱與焦慮也便會慢慢的消散。所以,做回自己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走向心理健康的過程。

  • 2 # hhh5070

    “做自己”這個詞喵咪醬以前總是認為是“be myself”,就是大家都認為的與眾不同吧,就是要跟別人不一樣。有時候會覺得這是過度標榜自己,會讓自己偏離原有軌道,有時候又覺得這是保護自己的一層殼,別人批評、反駁你的時候,你可以拿它當擋箭牌,理所當然告訴別人“我就是這樣的,是跟你們不一樣的”。

    後來認為的"做自己"就是找到內在真正的自我,挖掘自己的缺點、優點,知道自己真正喜歡、適合做什麼。但是最近又有了不同的感悟,受到了一位作者的啟發,很感謝他。透過他,喵咪醬明白了"做自己"應該是"creat myself",其實“真我”有可能是不存在的,我們都在一路地成長,因此我們都在改變著,我們的樣子都是我們自己塑造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真正的“做自己”應該是把自己塑造成自己喜歡的樣子,做一些自己覺得有價值的事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兵敗華容道,關羽為什麼不殺他恢復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