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收藏家姜小平
-
2 # 君莫思歸
什麼皇帝避諱什麼的都是瞎說,亂編故事。古代的漢字跟現代的漢字不太一樣,古代多種寫法,異體字,並沒有標準。而我們現代的標準簡體字很多隻是原來的一種寫法,甚至是簡化後重新創造出來的。圖片中是唐代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碑,其中的“避”明顯就是三橫,古代這個字的常用寫法就是三橫。
-
3 # 鐵騎無聲
大家不用費盡心思去猜測了,這個字根本就不是“錯別字”。它就是古時候辛、幸的正常寫法。臨過古碑帖的朋友,都已司空見慣,只有不常接觸古代書法作品的人,才會大驚小怪。和這個例子相似的,還有:流(上面少一點)、明(日旁多一橫,變成目)…。等都不是錯別字。古人在寫字時,為了章法的美觀,故意把一篇作品中相同的字,寫得不同,製造了好多“異構”字。雖然面目迥異,但是,約定俗成,大家都認得,社會也承認。久而久之,世代相傳,異構字越來越多。常見的福、祿、壽、喜…,都能寫出一百多個面目不同的字,一個“金”字偏旁也能寫出幾十種變化…。至於剛剛談到的三橫“辛、幸”連異構字都不是,人家就是堂堂正正、不折不扣的“原裝正品”!希望大家再遇到類似問題時,先去“擺渡”一下,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
4 # 心如隕落
古今名人題墨中,有一些刻意的殘缺字不但膾炙人口,而且具有一定的意蘊和啟示作用。只要領悟其用意,即可品出謎一般的雅趣
有人請教有名的研究古文的大文學家郭沫若老先生,郭老解釋道:“這兩個字的意思是‘風月無邊’。‘蟲二’,兩個字不是正好是‘風’和‘月’的中心嗎?’風’字與’月’字去掉了邊,所以叫’風月無邊’。”眾人恍然大悟。
原來風字的繁體字是“風”,去掉半包圍部首之後就是一個“蟲”字;“月”字去掉半包圍部首之後就是一個“二”字,“蟲二”兩字,含蓄有趣,用字巧妙,令人稱絕。
-
5 # 葛大小姐
1、康熙為什麼要在承德建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始建於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成於乾隆五十五年,歷經清朝三代皇帝康熙、雍正、乾隆,耗時89年建成。這樣龐大的一項工程是清代康、乾盛世的象徵。
清軍在平定三藩之亂的戰爭中,軍隊暴露出很多弱點,康熙對此十分震驚,因為清朝就是在馬背上建立的,但由於入主中原後,軍隊將領缺乏訓練,一些馬上功夫不行了,影響了軍隊的戰鬥力。於是,康熙決定要建立皇家獵場,用以訓練官兵。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他親自率領八旗軍北上選址,其目的是即可練兵,又可聯絡北方少數民族,鞏固北部邊防,實現習武綏遠,一舉兩得的目的。最終在承德建立了木蘭圍場,建立後的數十年,每年秋季,皇帝都會帶領王公大臣、八旗軍隊、乃至後宮妃嬪、皇族子孫等數萬人前往木蘭圍場行圍狩獵,舉行大規模的秋獼大典。
為了解決皇帝沿途的吃、住和處理政務的需要,從北京至木蘭圍場之間,相繼修建2l座行宮,其中避暑山莊,即熱河行宮是最大的一座,是康熙皇帝親自擇址相地而建的。可以說,最初建立熱河行宮的目的是方便吃住和處理政務。
但承德這個地方,既地處蒙古諸部落之中,離北京不遠不近,公文朝發夕至,地理位置十分合適,同時這裡又山川優美,景物天成,氣修宜人,是避暑的極好勝地。由於古代夏天消暑的方法和措施有限,就這樣,慢慢的每年熱天,皇帝都要帶著後宮嬪妃來這裡避暑,因此而又改名“避暑山莊”。
據史料記載,康熙曾來避暑山莊50次,乾隆皇帝來54次,嘉慶皇帝來19次,他們每年大約有半年的時間要在承德度過,可以說清朝前期重要的政治、軍事、民族和外交等國家大事,都在這裡處理的。因此,承德避暑山莊也就成了清朝除北京城以外的陪都和第二個政治中心。
2、康熙御筆親寫“避暑山莊”。我們知道,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外形勢非常嚴峻,少年時挫敗了政治對手鰲拜,奪回大權,真正親政,堅持削平三藩、統一臺灣、驅逐沙俄、平亂噶爾丹,實現了國土完整和統一。他開創了康乾盛世的局面,被稱為“千古一帝”。
可以說,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在歷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自古君王愛書法,康熙皇帝公元1713年,避暑山莊修成的時候,康熙率領大臣們浩浩蕩蕩來到此地,看到大殿之上沒有匾額,於是興致一起,便御筆親寫“避暑山莊”四個大字,作為正殿牌匾。但牌匾上的“避”字和我們認知的不一樣,在右邊的“辛”字下多寫一橫。
3、懸掛三百年的“錯別字”,為什麼沒人敢說呢?去過承德避暑山莊的人都知道這個字,於是。有人便懷疑康熙此舉到底是有意為之還是筆下誤寫的錯別字呢?難道就因為是皇帝親寫,當時的大臣就沒人敢說出來嗎?其實,這是康熙故意而為之。其目的是:
一是康熙皇帝特意加了一筆,是在避諱“避”字的含義。因為“避”字有“逃避”、“避難”的意思,不吉利,皇上是最忌諱避難的。他認為:“來到這裡是為了避暑,而不是避難”,所以大筆一揮多加上一橫,這樣就沒有“逃避”、“避難”之意了。
二是康熙寫這個字,其實是在避諱別人認為自己有貪圖享受的消極思想。在中國漢語中的解釋,“避”的含義是避開,躲開,代表的都是消極的含義。而皇帝作為一國之君,是萬民的表率,自然不能太過於消極,況且當時康熙正是意氣風發的時候,不可能會有消極的想法,於是為了改變這個意思,康熙便是這個字的上面多加了一橫,從而體現出自己不是為了貪圖享受才來到這裡的。
三是為了警告避暑山莊的人員。在古代,皇帝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人物,被認為是天子,受命於天,他需要管理整個國家的朝政大事。倘若沒有了皇帝,國家的命運和百姓的命運都將會出現動盪。所以,康熙透過此舉,警告山莊內的工作人員,你們雖然在這裡工作,比不得皇城故宮,但同樣很重要,同樣在發揮作用,服務朝廷和國家,要好好為皇帝和皇家服務。
四是意味著當時的康熙對北方邊疆仍有宏圖。自1713年起,康熙就已經平定了中國大小地方叛亂,百姓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國庫愈發充實。要不然也不敢興建承德避暑山莊。避暑山莊的建立表明了康熙皇帝大展宏圖的野心,而不是為了享受。所以,為了體現出自己的心胸與抱負,就把“避”子多加一橫。
五是為了警告來到避暑山莊的人要避諱皇家。避暑山莊除了是皇帝消遣避暑的地方,因為皇帝每年在此待幾個月,在這裡處理大量的朝政事務,相當於是國家的政治中心、核心機關,在這裡會批閱一些機密檔案,甚至會接見外國少數民族的首領。把“避”子多加一橫,其目的是告誡山莊裡面的工作人員,倘若遇到大事的話,要自動迴避,嚴守國家機密。即便看到了也要裝看不到,更不能到處亂說了,即便是皇家的私生活,也不能說出去,以免帶來殺身之禍。
所以,由此看來,康熙的“避暑山莊”中的“避”字是沒有錯誤的,人們之所以對“避”字質疑,是沒有深入瞭解康熙。但不管怎樣,承德避暑山莊卻是一個好地方,不管康熙是筆下誤寫了錯別字還是有意為之,避暑山莊都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
6 # HuiNanHistory
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四字,真的是三百年來無人敢指摘的天下第一錯字嗎?
真相併非如此。
康熙沒有寫錯別字哦康熙寫的“三橫避”,其實“避”字的異體字。
所謂的異體字,是古漢語的特有概念,指讀音、意義相同,但字形卻有不同的文字。這是由於漢字還沒有徹底統一,所以怎麼寫都可以。
因此,康熙題寫的“避暑山莊”,其實並不是什麼錯字。
除此以外,與康熙相同的書法作品還有很多,你也要說大家都寫了錯別字嗎?
唐朝書法家顏真卿·楷書《東方朔畫贊》:
請看這個避字,就與康熙是一模一樣的。
不僅如此,我們再看看下面這幅《東方朔畫像贊》中的避字,相傳這幅字是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所寫:
以上也是和康熙一樣。
最後,請大家看看下面這張表,總結了一些知名書法家在寫避這個字時候,和康熙是相同的,其中還包括著名書法家歐陽詢:
由此可見,康熙寫的“避暑山莊”並不算是錯別字,請大家不要誤會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康熙真的寫了錯別字——
他原本想寫的是避,但筆誤寫成了加了一橫的避。那麼這就是筆誤了。不過,具體是怎麼回事我們不得而知。只是指出:避暑山莊這四個字並不是錯別字。
回覆列表
錯別字雖然很常見,但是一個懸掛三百年的錯別字卻真的很少見,而別字由皇帝親手所寫,那就更罕見了,而卻有這麼一個字現在一直掛在門匾上供世人瞻仰。這就是承德的避暑山莊。
避暑山莊這幾個字由康熙帝親手所寫,一掛就是三百年,承德避暑山莊的門口懸掛一個大匾,上書避暑山莊,藍底鎏金大字,而看過此匾的人一眼就認出,“避”字右邊的“辛”下部多寫了一橫。
據傳當年康熙遊玩避暑山莊,頗有好感,便讓人準備筆墨親自為其題字,可是卻把避字多寫了一橫,大臣看到,卻不敢去說,康熙本人自然也沒發現,匠人也不敢更改,而這個天下第一錯別字就這麼堂而皇之一掛就是三百年。
清朝避暑山莊屬於接納貴客的地方,其他國家的使者首領來朝拜時一般都讓他們居住在避暑山莊,不知道這些人看到這個別字會不會有人指出,但是我想大多數人應該是不敢發聲,就當沒看到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