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圖片
8
回覆列表
  • 1 # 諾言大叔

    五銖錢是中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貨幣,也是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在中國五千年的貨幣發展史上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在中原開始發行五銖錢,從此開啟了漢五銖錢的先河。一直到東漢末年為止,除了中間有些小的變動(例如王莽統治的時期)之外,西漢、東漢上下四百年內,五銖錢一統天下。五銖錢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這種小銅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在下面用篆字鑄出“五銖”二字。“銖”是古代一種重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因此所謂“五銖”實際上很輕。

    二、五銖錢的發展史

    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西漢時期的五銖錢,枚重五銖,形制規整,重量標準,鑄造精良。王莽篡漢以後,改國號為新朝,王莽頒佈一系列改變幣制的法令,禁五銖,行新錢,先後規定的貨幣三十餘種,其形式模仿周制,等級龐雜,使用不便,不足值的大額貨幣氾濫,苛法強制推行,導致經濟的極大混亂,不久即告失敗。由於王莽禁漢,導致大量的漢五銖被集中銷燬,王莽下令,凡使用五銖或收藏五銖的,重則極刑輕則鞭刑,一度盛行的五銖錢,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東漢建武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為王莽改制所一度中斷的五銖錢制,對社會經濟的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轉變期,隋代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統一標準的五銖錢,同時嚴禁私鑄及其他舊幣使用。至開皇五年隋五銖便成為國內統一的法定貨幣。唐朝開國以後,通行720年的五銖錢從此退出了錢幣歷史的舞臺,改鑄開元通寶。錢幣從此向唐宋年號、寶文錢制轉變。

  • 2 # 古泉學府

    五銖錢用重量作為貨幣單位的錢幣,始於公元前118年,歷經約400年,是中國錢幣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金屬貨幣。五銖錢在中國五千年貨幣發展史上具有深遠影響,奠定了中國硬通貨鑄幣圓形方孔的傳統。五銖錢外圓內方,象徵著天地乾坤。

    東漢五銖主要分一下幾種郡國五銖

    漢武帝元狩五年,詔令各郡國鑄行五銖錢,稱為郡國五銖,又叫元守五銖。

    錢直徑2.5釐米左右,有僅2.5克的,也有達到7.5克重量的,平均重約3.5-4克,正因為不標準、不統一才有這麼大的差距。“五”字交筆為直筆的,也有緩曲、變形等多種,形制也不統一;“銖”字的“朱”頭呈方折型,“金”字頭較小,彷彿如一箭鏃。從符號上看,郡國有穿上橫、穿下橫、穿上三角、穿上下三角、穿下橫、穿下半月等。由於各地技術水平不同,銅礦的成分有差別,官吏瞭解命令的程度與奉行的態度很難一致,所以鑄出的錢差別很大,有的與舊漢半兩一樣,背平無輪郭,有的穿孔大,肉薄,也有肉厚的。一般地說,都具有偷工減料不夠五銖重的現象,而且越鑄越輕,越晚越粗劣,有重蹈半兩、三銖錢覆轍的現象。政府改鑄五銖錢,主要目的是樹立信譽,穩定金融,使私鑄者無利可圖,自行放棄犯法的勾當,以徹底解決私鑄問題。各郡國官吏,因舊的習慣難改,依舊上下聯手,以謀中飽私囊。漢武帝採納了公卿們的建議,於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收回了各郡國的鑄幣權,由中央政府統一鑄造,統一貨幣發行,從而防止了另一次惡幣的泛濫。

    赤仄五銖

    赤仄五銖是西漢武帝元鼎二年由鍾官鑄造發行的五銖錢,其與當時通行的郡國五銖並行,以一當五枚郡國五銖。

    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命令京師鍾官鑄“赤仄”(赤側)錢,面文“五銖”,以一當五行用,世稱“赤仄五銖”。赤仄五銖是武帝時期郡國五銖向三官五銖過渡時期的作品,行用兩年後廢止。

    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平準書》中記載:“郡國多奸鑄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鐘官赤側,一當五,賦官用非赤側不得行。......,其後二歲,赤側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

    赤仄五銖鑄工精緻,銅質精良,顏色黃赤,幣面平整,形體較厚重,直徑多25 ~26毫米,五銖二字優美深峻,朱字上部筆畫方折,精修穿廓,背郭特徵顯著。

    上林三官五銖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範或製作極精細的泥範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上林三官五銖是漢朝五銖錢中比較容易見到的一種。

    傳形五銖

    傳形五銖,五銖幣,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開始鑄造以來,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廢止,一直沿用了739年,是歷史上流通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貨幣。

    五銖異品

    五銖錢自西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鑄,至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更鑄開元通寶,通行達739年之久。其間歷經兩漢、三國、兩晉、南北朝及於隋唐,各朝及封國、邦國等均有五銖錢鑄造。其中絕大部分可見諸史志或譜錄;然亦有少量不見經傳者。

    西漢五銖主要分一下幾種建武五銖

    東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十六年復鑄五銖錢。直徑2.6釐米,穿0.9釐米,厚0.1釐米,重3克。錢文清晰,字型方正。粗糙者為東漢初期,精美者系東漢中期鑄行。

    四出五銖

    四出五銖,亦稱“角錢”,五銖錢的一種,鑄行於東漢晚期。其錢形、錢文與東漢早期“五銖”相同,但在錢背內郭四角鑄有四道連線外郭的斜紋,如四路而出,故稱“四出五銖”。

  • 3 # 劉春聲

    五銖錢是歷史上鑄造數量最多,流通時間最久的一種銖兩錢幣,從漢武帝元狩五年始鑄,至隋朝的隋五銖止,以五銖為名的錢幣沿用了七百多年。

    西漢建國初始,先是沿用了秦半兩錢,後又仿秦半兩鑄造了漢半兩錢。漢半兩錢前前後後鑄行過五次,大小輕重不一。漢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鑄行“四銖半兩”,直徑為2.4~2.6釐米,重2.2~2.8克,錢穿孔比較小,無內外郭,錢文製作比較規範。這種半兩錢已經和後來的五銖錢接近,後來還出現了有外郭的半兩錢,這些改革都為五銖錢的定型打下了基礎。

    西漢五銖錢

    東漢五銖錢

    漢武帝上位後,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第四次幣制改革時。“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這次改革,對五銖錢的形制作了規定,直徑25~25.5毫米,穿徑約0.97釐米,郭厚0.15~0.2釐米,寬0.1~0.14釐米,重量在3.5-4克之間,“五銖”錢從此啟用。

    蜀五銖錢

    魏太和五銖錢

    魏永安五銖錢

    北齊常平五銖錢

    隋五銖錢

    五銖錢由於大小輕重適當,受到朝野歡迎,自此終兩漢一直鑄行。隨著政權的更迭,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到隋,一直在鑄造行各種形式的“五銖錢”。蜀漢鑄行直百五銖; 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鑄“太和五銖”, 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鑄“永平五銖”, 孝莊帝永安二年(529)鑄“永安五銖”; 西魏文帝大統六年(540)鑄“大統五銖”,。蕭梁初期, 曾鑄“大樣五銖”; 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鑄“ 常平五銖”。隋鑄“ 開皇五銖”。這些朝代的錢幣上都有五銖二字。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隋五銖錢,效仿西漢五銖的規範,開鑄“開元通寶”,結束了五銖錢700多年的歷史。開元通寶錢的出現在鑄錢史上有兩大貢獻:一是結束了重量計值的“銖兩錢”歷史,使開元通寶錢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等價交換物”;二是開元通寶錢的鑄造形式由以前的範鑄工藝,改為翻砂鑄造工藝,提高了生產效率,適應了商品經濟不斷髮展的需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會莫名的想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