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古錢幣上的字,都是當時的皇帝書寫嗎?
5
回覆列表
  • 1 # 亂侃天下

    一般都是皇上或當代的大文豪們書寫,比如:

    北宋“縮水淳化”“淳化元寶”錢,趙光義

    北宋“皇宋通寶”錢,宋仁宗趙禎

    “大中通寶”錢,朱元璋

    “元豐通寶”和“元佑通寶”錢,北宋蘇軾

    “開元通寶”錢,歐陽詢

  • 2 # 劉春聲

    早期先秦鑄幣上的文字,通常是由鑄錢的工匠隨手“刻寫”在錢範上,由於工匠文化程度的差異,春秋晚期至戰國錢幣上的文字,很少有完全一樣的,有的規範一些,有的豪放粗獷,有的纖細秀美,而錯字,缺筆,文字顛倒等現象也常見,這在秦國半兩錢上尤為突出。比較而言,齊、趙、晉、楚等國的錢幣文字規整一些。

    減重粗放秦半兩

    戰國漁陽、安陽、齊貝布幣

    戰國齊鎰六化、鎰四化、鎰化錢

    戰國魏梁一釿布幣

    中國書法進入成熟期後,歷史上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如秦代的李斯,他創立的小篆對後世影響很大,現存的《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其碑文據傳就出自李斯之手。秦統一六國後,鑄行的比先秦半兩錢文字秀美的秦半兩,我認為很有可能也是李斯書寫的,只是目前還沒發現史書的佐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書同文”後,鑑於設計發行貨幣是一個政權十分重視的大事,所以錢文一定是由當時的書法名家所書寫。

    秦標準半兩錢,小篆體或為李斯所書

    史書明確記載最早為錢幣書寫開元通寶錢文的是唐代歐陽詢。他是初唐大書法家,擅八分書,其書出自秦篆漢隸,骨氣勁峭,法度謹嚴,於平正中見險絕,於規矩中見飄逸,筆畫穿插,安排妥貼。在古錢小小方寸中安排文字,非歐莫屬。這段史料見於《舊唐書·食貨志》。

    唐鎏金開元通寶,歐陽詢書

    唐銀質開元通寶,歐陽詢書

    兩宋是文藝範兒時代,從皇帝到民間,湧現了無數藝術家。

    宋太宗趙炅首開為錢幣書寫錢文的先河,世稱御書錢,第一枚御書錢是“淳化元寶”,以真、行、草三體書寫。後來他又以真、行、草三體書寫了“至道元寶”錢。據說,當時持三枚不同書體的同一種錢購物,會得到商家優惠。

    宋草書至道元寶,趙炅書

    宋草書元豐通寶,司馬光書

    宋草書元祐通寶 蘇軾書

    宋神宗元豐元年鑄行“元豐通寶”,其中隸書體錢文沉著、蒼勁豪放,在錢幣史上有“東坡元豐”之稱,相傳是蘇軾筆跡。

    宋哲宗元祐年間鑄行“元祐通寶”,為司馬光、蘇軾筆跡,文字瀟灑奔放、不拘一格,有超世脫俗之感。

    北宋末宋徽宗趙佶為“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親書錢文,徽宗自創瘦金體,史稱“鐵畫銀鉤”,豐富了中國書法的書寫樣式,對後世影響極大。“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由於瘦金體遒勁漂亮,鑄造精美,直到今天仍然深得錢幣愛好者的青睞。徽宗為錢幣書寫瘦金體甚至影響到了其後的金代,金代的“大定通寶”錢就是借鑑了徽宗的瘦金體風格。

    宋大觀通寶,趙佶書

    宋崇寧通寶, 趙佶書

    金大定通寶 錢文仿瘦金體

    北宋還有一位名人為錢幣書寫錢文,他就是臭名昭著的花石綱的始作俑者、權相蔡京,蔡京其人雖然人品不好,但卻有名的書法家,崇寧重寶當十大錢的隸書錢文就出自他的手筆,

    這四個字寫得沉著內斂,神完氣足。看來人品和藝術修養真是兩回事。

    宋隸書崇寧通寶 蔡京書

    金代的“泰和重寶”篆書大錢,銅質精良,製作規整,“泰和重寶’四字為玉筋篆體,尤為華美。“筋”即今天所稱的筷子,玉筋篆是形容這種筆畫粗細相等,遒勁有力如同玉製的筷子。這枚大錢的書寫者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党懷英。史稱“懷英工書法,世稱‘獨步金代’,尤愛玉箸篆書。泰和四年,書“泰和重寶”,鑄於錢幣之上,是為“金泰和”。

    金篆書泰和重寶 党懷英書

    清戴書咸豐通寶小平鐵錢

    清戴書咸豐通寶小平鐵母

    元明兩代錢幣的書法乏善可陳,清代倒是有一枚錢,錢文活潑生動,瀟灑放逸,這就是咸豐戴書小平鐵錢,之所以叫戴書,是傳說它的書寫者是一個叫戴熙的人。戴熙,字醇士,是清代著名書畫家,本人也是古錢收藏家,著有《古泉叢話》一書。1860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時,他投池自盡,為清廷盡忠了。戴書咸豐錢除小平鐵錢外,還有當五當十幾種,都很少見。咸豐皇帝在位十一年,被後人稱為無遠見、無膽識、無才能、無作為的“四無”皇帝。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英法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都是他當政時發生的大事,在這些大事面前,他優柔寡斷,束手無策,迷於酒色,荒廢朝政,誤國殃民。但說他是“四無”皇帝也有點冤枉了他,在幣制方面咸豐倒是很有作為,清代錢幣的版別多,到他在位時達到了頂峰,咸豐錢各種版別不下千種,是中外錢幣史上的奇葩,雖然如此,戴書咸豐以秀美的書法鶴立雞群,為眼花繚亂的咸豐錢家族增加了些許亮色。

    2016年12月31日(插圖錢幣為作者收藏)

  • 3 # 珍視映畫

    秦制半兩中國古代錢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品種紛繁,多姿多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幾千年來中國的貨幣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與才能,創造出自成體系、光彩奪目、獨具特色的東方貨幣文化。古錢幣又稱之為泉、布、帛,孔方兄等。已成為新的收藏投資熱點,不少古錢幣在拍賣會上表現突出。收藏和鑑賞古錢幣需掌握包括貨幣史、錢幣學、考古學、金石學及文物、古漢語等諸多知識,有些錢幣外貌看上去很普通,實則是珍品,行家們則很容易從不太懂古錢幣價值的賣家手中獲得珍寶。

    摺疊分別

    古錢有正用品和非正用品之分,所謂正用品,是指在歷史上曾經正式發行和使用過的貨幣,其中包括因為貨幣的需要而鑄造,但因種種原因沒有正式發行或流通的錢幣。所謂非正用品,我們也可以統稱之謂壓勝錢(亦稱厭勝錢、押勝錢),包括吉語錢、鎮庫錢、信錢、花錢、打馬格錢、宮中行樂錢、瘞錢等等,它們不是貨幣,不能行使貨幣職能,但從文化意義上來看,它們和古代的鑄幣一脈相承,無論從材質、形制、鑄造工藝等各個方面,都有共通之處,實際上,鑄造精良的壓勝錢多是出於官爐,出於政府專門設定的錢監。

    古錢還包括了生產鑄造過程中的一些遺存物,譬如:樣錢、祖錢(雕母錢)、母錢,以及早期澆鑄錢幣使用的各類錢範。

    摺疊編輯本段原料

    中國古代正式發行的鑄幣是以銅、鐵等低值金屬為主要原材料的,但各類古錢的情況不盡相同,所以就材質而言,除了大量的銅、鐵錢之外,也有金、銀、錫、鉛等其它金屬鑄造的,還有玉、石、木、蚌、骨、玳瑁以及陶土等各種不同材料製造的錢幣。

    摺疊編輯本段發展簡史先秦時代

    中國古代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經濟交往,是以物易物。

    從商代開始,人們為了方便和滿足生活和生產的需要,開始用貝殼來進行商品交換。因為海貝產于海洋、來之不易。貝殼小巧玲瓏、色澤光潔,是古人喜愛的裝飾品。它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體小价高,所以,被人們當作貨幣使用。這也是很多同價值有關的文字,如財、貨、貧、賤、買、賣等,多從“貝”的來歷。貝的計算單位為朋,五個貝穿成一串、兩串為一朋,即十貝。《詩經·小雅》“菁菁者莪”篇中就有“賜我十朋”的記載。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真貝漸漸地供不應求了。

    春秋戰國以來,人們交換商品是用真刀、真鏟等工具來進行。既不方便,也不能滿足雙方的需求。後來,改為小的刀、小的鏟,開始流行銅鑄的刀幣、布幣,這樣就有了“錢”。錢,其實就是鏟,貨幣的俗稱。本為一種農具,類似現代的鏟。作為交易的媒介物,人們仿鑄成鏟狀的銅幣。錢也由工具轉為貨幣義。銅鑄的刀幣、布幣流行,貝幣漸漸失去了貨幣的資格。

    戰國時期的初級錢幣有布幣、刀幣、環錢和蟻鼻錢四大體系:布幣,是指銅鑄的鎛形幣。鎛形狀如鏟,也就是錢,鎛和布同音假借,故名布幣。布幣的發展分為原始布(空首布)、中期布(平首布)和晚期布(初行錢)三個階段。初行錢就是公元前336年秦惠王發行的秦幣,也就是環錢和半兩銅錢的前身。刀幣,銅鑄的刀形幣,由實用的刀演化而成。原是齊國各地所用的貨幣,按形狀分有大刀、小刀兩類。大刀製作精緻,刀面鑄有文字,也稱齊刀,重約50克;小刀重量輕、種類多,流通於燕、趙等國。環錢,是一種圓形、中間有方孔或圓孔的古銅幣。主要流通於魏、秦等國。發現最早的環線,是在河南輝縣固周村戰國墓出土的垣字錢。蟻鼻錢,是一種橢圓狀的古銅幣,流通於楚國各地。幣正面凸起、背面平,正面鑄有貝、晉、齋、行、君、金等古字,重約5克。由於狀如人面,俗稱“鬼臉錢”,錢上字形筆畫像螞蟻,乃稱蟻鼻錢。此外,戰國時期還有一種以黃金為材料的鑄幣,叫“爰金”,它是中國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金幣,流通於楚國等地。幣上鑄有陽文。文字書寫狀如印章,故又稱“印子金”。今發現的有郢爰、陳爰、專爰等幾種,都是楚國的金幣。爰金在今皖、豫、魯、蘇、陝、鄂等地都有出土。現發現最大郢爰共54塊,在江蘇盱眙出土。爰是古代貨幣單位,也是重量單位。爰金零星使用時,要將其切成小塊,量稱支付。

    摺疊編輯本段秦朝統一後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也統一了貨幣。廢除刀、布、貝等錢幣,以“半兩”做為貨幣。即用秦國後來的園形方孔銅錢,鑄文“半兩”,重十二銖(一兩為二十四銖),稱之為重如其文的“半兩”銅錢。從此,這種由圓孔環錢演變而來的“半兩”,在中國陸續流通了兩千多年。漢代所鑄的方孔錢仍稱“半兩”,但重量不斷減輕。如呂后二年(前186年)減為八銖,文帝五年(前175年)減到一銖以下,稱為“莢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又鑄三銖錢。並於元狩五年(前118年)廢“半兩”,改行五銖錢,鑄文“五銖”。這種五銖錢從東漢開始使用,各朝沿襲,直到唐武德四年(621年)廢止,使用時間長、幣值較穩定,成為中國歷史上一種重要的錢幣。

    王莽稱帝期間,實行寶貨制,時稱錢為“泉”,又增加了“泉貨六品”和“布貨十品”兩套錢幣。泉貨六品又稱“六泉”,是王莽寶貨制中六種圓形錢幣的總稱。即小泉、么泉、幼泉、中泉、壯泉和大泉。小泉直徑六分、重一銖,值錢一文,上面有“小泉直一”文字。其他泉幣的直徑、重量、價值各不等。六泉都是不足值的錢幣,但小泉和大泉兩種錢幣流通甚廣。布貨十品又稱“十布”,也是王莽寶貨制中的十種布幣的總稱,即小布、玄布、幼布、原布、差布、中布、壯布、弟布、次布和大布。小布重十五銖,長一寸五分,值一百文。其他依次遞增一銖,長增一分,面值增一百文。大布重二十四銖,長二寸四分,值一千文,流通較大。其他各布難以辨認、極易混淆,流通不便。

    中國古代錢幣還經常以皇帝年號來命名,亦稱“年號錢”。由五胡十六國的成漢國率先鑄造。338年,李壽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為自立為帝,國號為漢、年號漢興。開始鑄“漢興錢”。不久,南朝宋於孝建年間(454年)鑄“孝建五銖”,北魏孝文帝於太和十九年(495年)鑄“太和五銖”。年號錢成為定製自宋代開始。宋代年號更改頻繁,鑄的年號錢也特別多。元以後,歷代所鑄的錢,基本上都是以年號命名的。如元代的“至元通寶”、明代的“洪武通寶”、清代的“乾隆通寶”等。

    通寶,是中國唐以後錢幣的一種名稱,因鑄文中有“通寶”字樣而得名。在錢幣上鑄“通寶”字樣,起源於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廢五銖錢而鑄的“開元通寶”。開元通寶重二銖四壘,十枚重一兩。從此,銅錢不再是重如其文,以重量來鑄名了,改稱“通寶”流通。錢幣也真正開始成為貨幣符號,不再以貨幣自身價值來交換了。以後歷代都沿用通寶,並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鑄於幣面。如後梁的“開平通寶”、南唐的“大唐通寶”、北宋的“太平通寶”,遼的“重熙通寶”、金的“大定通寶”、元的“至正通寶”、明的“洪武通寶”。而辛亥革命後廣東、福建等地的“民國通寶”則是中國最晚的通寶錢幣。[2]

    摺疊編輯本段作偽方法

    錢幣收藏初入門者買兩種錢幣需要小心,第一是小心古錢幣,第二是小心初期機制貴金屬幣。剛入門者收藏知識欠缺,對幣的感覺不強,對錢幣的鑑別能力不強。所以對這兩種錢幣應該謹慎小心。古錢幣一直是泉友們的喜愛,收藏的熱點,市場看好,但錢幣的製作工藝簡單,造假容易,因此成為錢幣制假牟利的物件。當今收藏市場中仿造的錢幣非常多,而且製假技術相當高超,有的就連專家都很難鑑別。這些製假者經常根據市場需求,可以在一天之內就能仿製出假幣。而且他們採用原古時代的殘錢做原料來鑄造假幣,然後仿古作舊,這大大的增加了鑑定的難度。

    古錢作偽的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第一是翻砂法。翻砂法制造偽錢一般採用母錢翻鑄的方法,很少有用錢範作偽的。在古代鑄錢時,放入砂箱中的是整箱母錢,所以,砂模壓力均勻,鑄造出來的錢幣厚薄一致。而作偽者一般只選用一枚母錢或精樣子錢,因此,翻鑄出來的錢幣厚薄因而變形而不同,而且容易造成錢幣文字的高低也會不同。第二是改刻法,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一種是利用鎏銅進行改刻;一種是對原有錢文進行的改刻。後一種改刻又可分為兩種:一是對面文進行改刻;一是對背文的改刻。第三是嵌補法。嵌補法是錢幣作偽的又一重要方法。傳統的嵌補法有挖補法、拼合法、打製拼合法等。古代錢幣常常會因錯範或移範而形成一些比較特殊的版別,例如合背,這種因鑄造工匠疏忽而形成的版別比普通的錢幣少見,是不可缺少的一個收藏品種。作偽者利用這點,或者將兩枚錢幣磨得很薄之後黏合在一起,使之成為少見的合背或合面。用這種方法造假錢幣,無論從文字、還是從鏽色等方面都很難觀察出來,但輕輕地扔在臺面上或地上,發出的聲音與真正的合背等錢幣相比較,就欠渾圓純正。

    根據銅色鑑定古錢幣。古錢幣的成分一般採取化學分析的方法來獲得,但這種破壞性試驗對古錢鑑定來講並無實際意義,所以古錢的銅色在鑑定上顯得更為重要。

    先秦圓錢的銅色深紅,接近紫銅。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先秦錢幣的另一特點是幣身較薄,偽造者常摻入過量的鉛以增加銅溶液的流動性,這種偽品銅色暗紅,質軟易變形。半兩及五銖的鑄期較長,銅色也深淺不一。凡傳世久的“太和五銖”,銅質裸露,其色深紅,且質地極為細膩,表面幾乎找不到砂眼氣孔。五代的“天德重寶”銅色微帶青白。“天策符寶”傳世品表面常有一層黑色的氧化層,內部銅質多呈水紅。“永安一百”、“永安一千”銅色微黃,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北宋早期鐵母如宋元、太平等銅色淡黃或微黃,後期鐵母如紹聖、聖宋等銅色較深,而宣和、靖康、建炎小平鐵母多屬白銅。南宋鐵母的銅色多數偏黃,遼錢銅色深紅或紫紅,西夏錢銅色水紅,元錢銅色深紅及淺紅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明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嘉靖之後多用黃銅。明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清咸豐寶福局錢為紫銅質。“咸豐重寶”當百大錢存世僅5枚左右,銅色有暗黃及深紅兩種。小平鐵母及部分當十、當二十樣錢以白銅鑄成,“當十至百大錢”為黃銅質,而黃銅的“寶陝當千大錢”則屬偽品。清咸豐滿漢文“浙”字錢銅色微帶金黃,且銅質細密,書體凝重;偽品錢文為普通楷書,銅色淡黃,銅質也粗。[1]

    摺疊編輯本段收藏知識

    花錢種類繁多,其中雲貴爐花錢風格粗放,個性率真,但多數藏家對粗放之美、率真之美的認識還相當不足,因此,目光多侷限於蘇爐和川爐工藝的如銅版畫般精緻的花錢,但往往一絲不苟的略顯呆板。粗線條勾勒的,多重神韻不重細節,隨意揮灑,一氣呵成,但卻不被市場認可。

    目前,花錢收藏的主流是吉語花錢,較冷僻的宗教類花錢重視程度不足。只因宗教似蒙著一層神秘面紗,多數收藏者不願感悟宗教的文化和魅力,這是“山鬼無精品”這類現象的根本原因。

    花錢收藏,重視天圓地方的正統之美,而輕視異形之美。如掛牌類花錢能表達其它花錢所表達的一切主題,還可用掛部分更多地展現文字或者圖案。掛部分的形制、線條、文字等資訊可以作為判斷爐別的重要依據,但多數藏家僅因其形狀便否定了其價值。[3]

    摺疊編輯本段價值的衡量

    珍品古錢幣收藏 並非越古老越值錢

    近幾年來,隨著錢幣收藏行情的不斷升溫,古錢幣逐漸進入藏家的眼球,各地錢幣拍賣會上,古錢幣專場也多次拍出好價。近期,上海泓盛2014春拍古錢機制幣金銀錠專場成交量總共614件,總成交價金額為543餘萬元,成交率為63%。其中,清“咸豐元寶”寶泉當五百雕母以69萬元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成為此次專場的標王。今年的嘉德春拍上,古錢收藏專場成交率高達88.23%,總成交價為648.83萬元。

    對此專家表示,古錢幣具有較大收藏投資空間,但入手時應注意錢幣並非越古老越值錢,要積累相關鑑賞知識格外留心贗品,避免只收大錢、名錢、銅錢、好錢四大誤區。

    珍品行情

    從商代的貝幣,戰國的刀、布幣,到秦代的方孔圓錢,再到清末的機制幣,中國古代錢幣可謂品種多樣,樣式豐富,其文化歷史價值與收藏投資價值吸引了大批愛好者和藏家。廣東省集藏投資協會古錢幣專業委員會主任葉暉介紹,古錢幣的市場行情近幾年來基本上是一路走高。

    “十年前幾毛錢一枚的古錢幣,如今價格已翻了好幾番,並且繼續保持上漲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升值最快的當數其中的珍品類古錢幣,由於在市場上十分受追捧,漲幅很大,拍賣會上更是大放光彩。

    如在2009年嘉德秋季拍賣會錢幣專場中,一枚極其罕見的清代咸豐通寶寶福局背字“大清壹百”以196萬元人民幣的高價拍出;

    2013年嘉德春拍上,一枚珍罕品——寶源局造背鎮庫大錢,以253萬元成交,打破了清錢的成交紀錄。

    而在此之前,此枚“海歸錢幣”曾於2009年底在日本東京上拍,成交價摺合人民幣約100萬元,不到4年的時間裡價格翻了兩倍多。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嘉德春拍古錢專場中,存世孤品——戰國趙鑄大型“武陽”背“一兩”三孔布以100萬起拍,經過近40次的激烈競價,最終以拍出了352.8萬元人民幣的天價,創下了古錢拍賣新紀錄,至今仍然位居首位。據瞭解,三孔布是先秦貨幣中最為珍貴的品種,也是現今錢幣界公認的名珍之一。這枚“武陽”三孔布屬於非常珍罕的老生坑傳世佳品。

    收藏價值看存世量

    在古錢幣收藏領域,往往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許多新入行的藏家會認為古錢幣年代越久遠越值錢。其實不然,確定一枚古錢幣的收藏價值,最主要還是要看存世量,再從技術工藝以及幣材的質地、品相等條件來綜合評價,光看鑄造年代是否久遠並不足以對一枚古錢幣的價值下定論。

    而2000年前的漢“五銖”、1000多年前的唐“開元通寶”及北宋“宣和通寶”,其價格更是低得讓許多初涉古錢幣收藏界的愛好者不解,只要幾塊錢都可以購得一枚。

    但僅100多年前問世的“祺祥重寶(1861年鑄)”、太平天國起義時所鑄“天國通寶”等清代錢幣,價格卻都高達上萬元。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發行的光洋,也就是所謂的“袁大頭”,貴的也都要數千元一枚。

    影響古錢幣價值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存世量,“物以稀為貴”這條收藏界通用的法則同樣適用於古錢幣板塊。歷史上有些朝代比較強盛,數十年甚至幾百年發行單一品種的錢幣,故這類古錢的數量就十分巨大,有些短命王朝剛試鑄了一些樣幣即被改朝換代,這類古錢的數量自然就很少。這一點直接影響到了古錢幣的收藏投資價值。

    此外,業內專家也提醒廣大古錢幣愛好者,雖然古錢幣越稀少越有升值潛力,但由於歷經時間長久,目前市場上稀有古錢幣的存量很少,加上近年來仿冒品橫行,魚目混珠,收藏古錢幣一味“求孤”風險大,在入手時應當保持警惕。

  • 4 # 青雲語文學堂

    秦統一六國前,一般是由工匠篆刻;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度量衡,要求“書同文”,鑑於設計發行貨幣是一個政權十分重視的大事,所以錢文一定是由當時的書法名家所書寫。秦標準半兩錢,小篆體或為李斯所書;

    後來,宋太宗趙炅首開為錢幣書寫錢文的先河,世稱御書錢,第一枚御書錢是“淳化元寶”,以真、行、草三體書寫。

    秦丞相李斯小篆“半兩”錢一掃書法上的繁複冗贅之氣,筆法古樸端莊,工整秀麗,挺拔自然。

    西漢曹喜貨布“懸針篆”書體,堪稱古錢“三絕”之一:結體舒展雅緻,上密下疏,字型狹長,住筆尖銳,有如鋼針倒懸一樣。

    唐代歐陽詢“開元通寶”錢 “開元通寶”錢,行文端正古樸,法度嚴整,勁健含蓄,飄逸險絕。

    宋太宗趙光義“淳化元寶”錢楷書筆力含勁,渾厚端莊。

    宋仁宗趙禎 九疊篆“皇宋通寶”錢,九疊篆原是一種流行於宋代的“國朝官印”字型,主要用於印章鐫刻,其筆畫摺疊堆曲,均勻對稱。每一個字的摺疊多少,則視筆畫的繁簡確定,有五疊、六疊、七疊、八疊、九疊、十疊之分。之所以稱為“九疊”,則是因“九是數之終,言其多也”,將九疊篆用於錢文,“皇宋通寶”錢為第一例也是最後一例。

    北宋蘇軾“元豐通寶”蒼勁豪放,態濃意淡,體勢秀偉。

    宋徽宗趙佶大觀通寶是由徽宗御題錢文

    北宋蘇軾“元佑通寶”錢文。蒼勁豪放,態濃意淡,體勢秀偉。

    金朝党懷英“泰和通寶”錢 金楷書“泰和通寶”,党懷英 俊秀端莊,挺峭清新。

    金朝党懷英隸書“宣和元寶”錢

    元末朱元璋楷書“大中通寶”錢 元楷書“大中通寶”錢。元末朱元璋為吳王時所鑄,錢文端莊。

  • 5 # 第一噴子

    唐朝時的古錢上的字是我寫的。因為當時防偽的技術沒有現在做的好,所以唐玄宗說讓我多寫幾個字,小點寫,提高一下防偽技術,但是由於成品率低和一些技術上的缺陷,正面只能寫四個字了,背面最多寫八個了。。

  • 6 # 凌風起

    相傳半兩由秦宰相李斯書寫,唐開元通寶由歐陽旬書寫,但無法考證。在宋以前,未見皇帝親自書寫錢文,直到北宋時才出現,俗稱“御書錢”。御書錢書法藝術頂峰應推瘦金。在唐以前,鑄幣法以模鑄法為主,漢以前以石範、陶範、泥範為主,金屬範罕見,漢時,由於國力強盛,技術進步,多使用金屬範(範:模具)。模鑄法的缺陷是:1、一塊模子使用不了幾回就會損壞。(陶範、泥範、石範損耗率極大,不可能讓皇帝整天不停書寫錢文,因此多為刀筆吏或工匠完成)2、難以大規模使用,3、費時費工。4、鑄造成本高,5、成品率低,6、技術要求高。(如鑄錢時要把金屬範加熱到一定程度才能倒入銅液)。由此可見,漢以前的錢幣字型質量不同的常見,是受到生產技術的制約。唐開始使用翻砂法(將砂填入木框中,再把錢文按在上邊,然後開出澆道),(可以將母錢放在砂範上無限反覆使用,砂範也可反覆做,極為方便)比歐洲進步幾百年,可大規模使用,應此能夠解釋開元通寶“千人一面”的問題了。宋代翻砂法技術到達中國古代鑄造業的頂峰,尤其以“大觀”、“崇寧”為代表。此二錢鑄法在宋《天工開物》中有詳細記載。現在發現此二種錢中可以發現有些錢幣的錢肉上有一層黑色的膜(赤仄烏背),應為分火材料,已失傳。宋錢出現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每一種錢幣小版別特別多,不同的錢監鑄造的錢都不同,甚至相同的錢監不同批次的錢幣也有差異,這樣的現象用宋代先進的翻砂法鑄造技術解釋不通,有學者認為是翻砂鑄造後鑄母變形導致。筆者認為牽強,應此大膽推測,宋錢幣的鑄造,應該引入了活字法,否則無法解釋同一個監鑄造的錢幣為何文字字型一樣,文字位置卻有差異的現象。

  • 7 # 行走盧氏

    中國古錢幣的文字由來已久,從春秋戰國時期的各種刀幣、布幣、鏟幣,到秦代半兩,再到唐宋元時期,無不都是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只有明清時期錢幣採用的“館閣體”文字,略顯呆板。

    古錢幣的文字都是精美絕倫,無與倫比,所採用的文字書法基本都是當朝的巔峰之作,由於年代久遠,缺乏相應的文字記載,很多錢幣上的文字具體是誰書寫,已無從考證。

    已知的有:

    秦半兩,為李斯所書。

    王莽時期的貨布為曹喜所書,錢文為“懸針篆”。

    唐代的開元通寶,是唐初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

    宋代崇寧通寶和大觀通寶,是宋徽宗御筆親書,“瘦金體”。

    崇寧重寶是蔡京所書。

    元豐通寶和元佑通寶是蘇軾所書。

  • 8 # 邢軍32964446

    真是個可以寫一篇大論文的話題。這個歷代皇帝親自書寫,還有書法水平較高的大臣寫的諸如北宋蘇東坡,司馬光,蔡京這些耳熟能詳的遙遠的歷史人物的字都能在手裡的古錢上看到,摸到。真是個奇妙的感覺。這些古錢大都不是很貴。一兩元錢到20,30左右每枚。當然也有稀缺罕見高價值的,但是僅從把玩,欣賞書法的角度,幾百元可以買一冊古錢了沒必要追那高精尖貴容易上當的稀缺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AI人工智慧現在處於什麼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