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據說是某個娘娘的指甲印,這種說法靠譜嗎?
12
回覆列表
  • 1 # 劉春聲

    唐開元通寶錢是貨幣史上鑄造數量最多的錢幣之一,錢文由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時稱“八分書”,即筆意篆二隸八。有趣的是,有的“開元通寶”錢背鑄有明顯凸起的月紋,究為何來?迄今史書上並沒有發現證據確鑿的記載。歷代諸多學者都對此進行了探究,也都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給後人留下一個不解之迷。梳理一下的話,對月紋的解釋主要有如下說法:

    一是甲痕說。

    持此說的人認為,在正式開爐鑄造“開元通寶”,依例向皇帝呈送蠟樣進行審定,一旁的某皇后在取看蠟樣時不小心把指甲痕留在蠟樣上。有司不敢擅自更動,遂在鑄錢時把甲痕也鑄在了錢上。至於是哪位皇后所為,野史有不同說法。

    有人說是文德皇后所為,鄭虔《會》雲:詢初進蠟樣日,文德皇后掐一甲跡,故錢上有掐文。”《太平廣記》卷第405“文德皇后”條亦載:“錢有文如甲跡者,因文德皇后也。武德中,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此四字及書,皆歐陽詢所為也。初進樣日,後掐一甲跡,因是有之。”但是,經不住仔細推敲。 “武德四年”,當時的皇帝是唐高祖,其皇后是竇皇后(即太穆皇后),而不是“文德皇后”。因此,“開元通寶”錢背的仰月紋與文德皇后並無關係。

     也有人說是太穆竇皇后(太穆皇后)說。五代時的凌璠在《唐錄政要》中,即認為“開通元寶”錢背的仰月紋是唐高祖的竇皇后所為。宋張舜民《畫墁錄》載:“唐高祖武德初,鑄開通錢,仰篆隸八分體,十文重一兩,為開通元寶,亦曰開元通寶。背有眉,乃大復竇後(竇後的尊稱是“太穆”,疑“大復”為“太穆”之誤。)指甲痕也。進樣時,誤以甲承之。宋王國觀《學林》卷3“開元錢”條載:“今之錢中‘開元通寶’錢最多,俗或謂是唐明皇開元年號所鑄錢,背有半月手甲文,俗謂是楊妃甲痕,皆非也。案《唐書•食貨志》曰:武德四年,鑄開元通寶錢。有司進錢模,太穆皇后誤以指甲損其模,遂鑄甲文。”等等。其實,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錢時,竇皇后已經去世,而太宗李世民尚未即位,還沒有冊立文德皇后,所以根本談不上審定錢樣,這兩說都不能成立。

      還有人說是楊貴妃所為,更是無稽之談。上述諸說中的文德皇后、太穆皇后、楊貴妃等人都與所謂月紋無關。 

      二是爐別標記說。從當時錢幣鑄造工藝程式來看,即使真的在蠟樣上掐出指甲痕,應為下凹的陰文,經制模後鑄造的銅錢上也應當是陰紋,但現在所見的唐開元通寶月紋均為凸起的陽紋。因此,所謂的“甲痕”說也是不攻自破的的,均為附會之說。

      既然“開元通寶”錢背的“月紋”不是那幾位皇后的“甲痕”,那麼這“月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說起來唐代“開元通寶”錢背的 “月紋”並非只有“仰月紋”一種,而是有多種,且差異較大。所處的位置也不同,還有兩個以上的月紋同在一枚錢上的情況。於是,才出現了爐別標記說。持這一觀點的人認為所謂月痕是鑄錢工人在錢幣背面特意留下的,以作為爐別的標記,區分和明確不同地區、爐別所鑄錢幣的責任、質量,而且確實是由人的指甲“印”下的。

    作為一個接觸古代錢幣三十多年的人,我更贊成貨幣學家彭信威先生的觀點,他認為開元通寶錢上的月紋可能是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唐代同波斯、大食、突厥的關係特別密切,古希臘和古羅馬也都曾鑄行過背面帶星月文的銀幣。波斯帝國在六七世紀鑄造的銀幣,正面和背面也都有星月文。東西文化交融最為廣泛的唐代,借鑑外來文化在錢幣背面鑄飾月紋,是很順理成章的。

    還有一個現象,古錢幣上的月紋,不惟開元通寶獨有,唐乾元重寶、南唐會昌開元、史思明得壹元寶、順天元寶、後周的周元通寶等,都曾在錢幣背面出現過月紋,更證明月紋不會是出自某位皇后之手,最大的可能就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成為當時錢幣鑄造的一種裝飾時尚。

    唐 鎏金開元通寶 作者藏

    唐 銀開元通寶(初鑄短一元)(月痕近邊郭) 作者藏

    唐 開元通寶(右月紋在穿下) 作者藏

    唐 乾元重寶 (穿下俯月) 作者藏

    唐 史思明得壹元寶 順天元寶 作者藏

    南唐 會昌開元通寶(面星背月) 作者藏

    後周 周元通寶 作者藏

    “開元通寶”錢鑄行於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同時,廢除了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開始鑄行並流行長達六七百年的“五銖錢”。一改過去以紀重錢文為主的傳統,面值和重量剝離,以後錢幣上的數字不再是重量,而是相當於多少枚錢幣的數字。同時,開元通寶錢大小輕重適宜,一經發行,即受到官民的歡迎,並始終成為以後歷代政權發行小平錢的標準,通寶錢文也成為歷代貨幣的主要錢文,所以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2 # 忈飯

    開元通寶為唐代貨幣。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五銖。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面文“開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十文重一兩,每一文的重量稱為一錢,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

    開元通寶一般內郭較細,圓穿鑄造方正。錢文為隸書“開元通寶”四字直讀。通字“甬”頭極有特色,融合了篆書的特點。“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以“會昌開元”為代表。又“開元通寶”四字中元字形不同時期形有小異,“元”字第二筆有左挑、右挑、雙挑區分,其中又以後兩者較少見。

    史料記載會昌開元有23種,是各州錢局鑄錢時於錢背加蓋鑄局地名的一類特殊開元錢,這種開元通寶錢幣字型十分隨意,很不規整。其中特別注意揚州局所鑄錢幣為紀念會昌滅佛,背面為“昌”而非“揚”。若發現文字秀麗規範,或背文有“揚”者,定為偽古。

    唐“開元通寶”錢幣背月芽形指甲印痕是出自武媚娘之手—這個說法無論是在中國歷史文獻、文學傳記、故事傳說中均無記載,是無稽之談。這是《武媚娘傳奇》編劇進行移花接木,大膽首創。在中國貨幣史上,唐朝是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重要時期。開元通寶始鑄於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年),(武則天生於624年,當時其母還未懷胎她)。開元通寶的出現是項劃時代的改革。中國量制中的一兩十錢就是由此產生,即一枚小“開元通寶”錢價一紋,重一錢,十紋錢重一兩。從此後,中國的方孔元錢多以通寶、元寶、重寶相互對稱,流傳甚久,不僅在重量形制方面,甚至在文字上也成為後世貨幣的楷模。

    月紋的解釋主要有如下說法:

    最早的傳說在唐代就有,唐玄宗時的才子鄭虔在《會粹》中說:當年負責鑄造開元通寶錢的給事中歐陽詢進上蠟樣,文德皇后觀賞時無意中用指甲掐下一個印痕。這樣,蠟樣翻成錢模,再鑄成錢,錢背就留下了月紋。可是,這個說法經不住推敲。因為武德年間皇帝是高祖李淵,李世民還沒有做皇帝,又哪來的文德皇后呢?後來,有人發現了這個漏洞,將文德皇后改為太穆皇后。太穆皇后是高祖李淵的夫人竇氏。五代時的凌瑤在《唐錄政要》中即持此說。

    楊貴妃和李隆基說。也許覺得長孫皇后、竇皇后還缺乏浪漫色彩,再加上錯誤地認為開元錢是唐玄宗李隆基開元年間所鑄,還有人搬出了頗具戲劇性的歷史人物楊貴妃,認為開元錢的甲痕是楊貴妃掐的,也許這樣的傳說更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吧!這種說法在北宋就十分流行,以至於金朝詩人李俊民在一首名為《翦爪》詩中就這樣寫道:“袖裡纖纖只合存,如何春筍不嫌髠。金釵墜後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莊靖先生遺集》)。更有趣的是,宋人葉大慶《考古質疑》卷三還記載了一個更為離奇的故事:“開元皇帝時,有人詐作神降,帝問有何所求,其人乃雲欲得錢百萬。帝乃特鑄開元錢與之。以為之別,俟其出用,則可捕矣。其後將出,罪人斯得,所有爪甲,乃錢樣將上,貴妃以爪掐之。帝命勿改,以為之別。故至今有甲痕也”。相傳唐玄宗年間,皇帝李隆基沉迷於楊貴妃,陶醉於歌樓酒榭,不事朝政。一天,大臣拿來新版開元銅幣錢模請皇上御覽,皇帝身邊的楊貴妃伸手指將錢模拿起,豈料這錢模是泥做的胎,結果在開元錢上背面留下一個月芽形指甲印痕。大臣一看錢模受損,驚慌失色,皇上則開懷大笑說:“貴妃的指甲印正合朕意,一來可區別朕的開元錢與前朝的不同,二來可將貴妃的指印流芳百世。”從此以後,開元通寶的背面就有了月芽形的指印。有的開元通寶的背面除了月芽形指印外,還有突出的圓點,像一顆淚珠,人們便說,那是在馬廆坡兵諫時,李隆基無奈賜死了楊貴妃,事後他悲傷欲絕,眼淚凝固在銅錢上,就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這個樣子。楊貴妃和李隆基的故事,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為悲慘的愛情故事,折射到小小的古幣上,仍然感動了千餘年間的多情男女。此其說尤為誕妄,不知何據而云。其實,無論是文獻記載,還是錢幣鑄造工藝程式分析,說“開元通寶”錢背的月紋與所謂文德皇后、太穆皇后、楊貴妃、武則天等人的指甲印有關,都是不正確的。既然“開元通寶”錢背的月紋不是某位皇后或貴妃的指甲印,那麼這月紋又是怎麼回事呢?歷史上的錢幣專家都認為,把錢背的月文說成是皇后的甲痕是沒有根據的,而傳說它是楊貴妃的甲痕,更是無稽之談。當代學者認為,開元通寶的月文可能只是一種標記而已。古代鑄造錢幣,在錢幣背面添鑄一些標記,如月文、星文、雲文等,可能是作為裝飾用,也可能是用來表示鑄造地的地名,或作為鑄錢爐別記號。鑄錢時作為爐別標記,是為了區分不同工匠所鑄之錢,作為統計數量、追究責任的依據。這種做法不是唐代首創,在先秦的圜形錢上就已經出現了,以後歷代錢幣上也多有所見。例如:王莽時期的“大泉五十”錢,有的背紋為四出四星;東漢時期的“五銖”錢,有的背紋為鑄一“田”“王”字,有的背紋似一魚形;三國蜀漢的“直百五銖”錢,有的背紋為一“十”字或一“為”字,有的背紋為一“田”字,也有背紋為一“∽”形。總之,在唐代以前的貨幣已有鑄造背紋的習慣。還有貨幣史家彭信威認為,開元錢上的月文可能是受了外來的影響用以裝飾的記號。新月在西方社會有一定的意義,兩角向上的仰月(上弦月)象徵進步和成功,因為新月總會慢慢地豐滿,最後變為滿月。古希臘和古羅馬曾鑄行過背面帶星月文的銀幣。波斯帝國在六七世紀鑄造的銀幣,正面和背面都有星月文。中國自南北朝以來,同西域的接觸十分頻繁。南北朝時期,西域的金銀就曾流入中國。唐代同波斯、大食、突厥的關係特別密切,所以開元錢上的月文和星月很可能是受了他們的影響。

    還有一個現象,古錢幣上的月紋,不惟開元通寶獨有,唐乾元重寶、南唐會昌開元、史思明得壹元寶、順天元寶、後周的周元通寶等,都曾在錢幣背面出現過月紋,更證明月紋不會是出自某位皇后之手,最大的可能就是受到外來文化影響,成為當時錢幣鑄造的一種裝飾時尚。

  • 3 # 張博力

    什麼?這居然不是指甲印,是月牙印?

    開元通寶的行用貫穿整個唐代,從唐初到唐滅亡其間約300年,通行的開元通寶鑄造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形成各類的特徵,主要有三個大類,即武德開元、月痕開元、會昌開元。

    指甲印指的就是月痕開元,其實是表現月亮的樣子。

    武德開元為初期的開元通寶型別,這一型別的開元通寶表現為鑄造十分精美,錢徑、重量有明確的規定而相當規範,輪廓精細、文字精美。此類時期約為高祖武德年間到玄宗開元中期,正直唐代國力最為強盛繁榮時期,故鑄幣非常精美規範,為開元通寶最為標準的時期。此類開元通寶形制沿用五銖為外圓內方,錢徑24-25毫米,重量3-4.9克,材質青銅較為純淨,肉好皆有周郭,輪廓峻深,錢文為歐陽詢的八分篆隸書體,文字精美,元字首筆短小,第二筆左挑,“中”、“通”、“寶”三字不甚勻稱 ,“貝”部內為二短橫與左右兩豎筆不連,另外還有盛唐時期的區別主要為一是“元”字首筆加長,二是出現月紋。

    月痕開元為唐代中期的開元通寶,這一型別表現為錢背多鑄有月、星、雲等各種紋飾,主要有大徑、小徑掐紋開元。此類時期約為玄宗年間至文宗開成年間,正直唐朝逐漸衰落轉向動盪的時期,故鑄幣工藝下滑,幣制更加混亂。此類月痕開元通寶背有類似甲痕的月紋,一月、二月或三月,間星文或雲紋等,直徑等於或略小於初唐開元,重量也變輕,錢文失去歐陽詢文字神韻筆畫疏鬆,鑄造遜色,小徑掐紋開元則更甚,錢徑更小在22-23毫米,重量也減輕到3克左右,銅質鑄工差,鑄幣的下滑也是對當國況的反應。

    會昌開元為唐代晚期的開元通寶,此類開元通寶表現為用料不精,鑄造粗糙草率,嚴重失去規範。此類時期為武宗會昌年間到唐朝滅亡,正直財力衰竭、走向滅亡的時期,故為開元通寶錢最為粗製濫造的時期。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排斥佛教,令廢除天下佛寺,毀佛的銅料以鑄開元通寶,即會昌開元。此類開元通寶錢徑23毫米,重量3.2-3.5克,大小輕重不一。銅質因是鑄佛用料而不純,錢文模糊,顯得粗糙。背文較為不規整,一種記年號,背穿上鑄有一昌字,另外一種記鑄地的州郡名,有“京”、“洛”、“益”、“梓”、“昌”、“荊”等22處。總體來說鑄造工藝不如之前,錢質量差量輕。

  • 4 # 收藏講堂

    在華東師範大學古錢幣博物館中,收藏有一枚開元通寶,其背後有兩道月芽紋,也因此稱為“開元通寶背仰月”。

    這月芽紋真的是武媚孃的指甲印不小心留在了錢範上嗎?

    “開元通寶”背後的月牙兒紋究竟是什麼意思?古人有兩種說法。

    唐朝人鄭虔《薈萃》、薛璫《唐聖運圖》皆附會為李淵文德皇后甲痕。而宋朝人劉斧《青瑣高議》則附會為唐玄宗貴妃楊玉環的甲痕。

    經考,文德皇后是李世民的皇后,李淵鑄開元通寶時,李世民尚未當太子,更談不上立皇后的事,又怎麼會有文德皇后的甲跡呢?

    宋朝人劉斧《青瑣高議》中把傳說的李淵與文德皇后故事纂成了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的故事,說是楊貴妃的甲痕,劉斧把“開元通寶”的“開元”與唐玄宗年號的“開元”混為一談了。其實,宋朝劉斧未必不知兩“開元”不是一回事兒,可能是出於文學藝術的需要。因楊、李二人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絕唱,在當時社會已有廣泛影響。

    並且甲紋位置不是固定的,各個方向的都有。也並不是每一枚錢幣背後一定有月芽紋。

    空空發現了這樣一種看似靠譜的說法。

    中國傳統觀念,有以新月象徵“新生”、“向上”、“初始”之義。李淵取得政權,掃除隋弊,開闢了新的紀元。大凡開國君主無不希望“從新更始”,李淵何嘗不是如此?不但新君如此,百姓也有同樣的願望。經過隋末大亂,飽嘗戰亂饑荒痛苦的人民,也一定希望翻過歷史的一頁,開闢新的紀元。因此,大書法家歐陽詢在制錢文時便取名“開元通寶”並得到李淵的贊同。既然是開闢新紀元,開元錢自然也應當區別於前代錢幣。那麼,除了錢名不同外,還應留下些什麼標記呢?

    於是,鑄錢使等便在錢背上留下了新月形以表新政權的新生興旺,蒸蒸日上之義。

    事實上,自唐以後,歷代鑄錢均有在錢背使用新月紋者,直至清朝的光緒錢仍可見到,但皆陳陳相因,並不知甲紋的真正涵義。

    也許就像第五代人民幣100元上的喵星人一樣令人費解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分手後,不後悔,但是很難過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