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鮮菜哥49951546

    一種藥物療法,金銀花顆粒(清熱解毒,消炎殺菌)+感冒膠囊(打噴嚏,流鼻涕)+阿奇黴素分散片(呼吸道消炎,喉嚨痛)三天的藥量就可以。

    另外一種是推拿也可以,就是恢復比較慢。

    再一種就是梨去皮後和花椒蒸水也可以。

  • 2 # 名醫線上網

    感冒了有如下幾個辦法來對抗:1.感冒初期,感冒症狀不是很明顯的,僅僅有點畏寒怕冷的,可以即刻洗個熱水澡,儘量水溫高點,感覺自身有出汗是最好,在出汗的同時注意保暖忌吹風,因此時面板表面的毛孔是張開的,很容易再次感受風邪而加重病情。2.對症下藥:根據不同的症狀,服用相應的藥物,如風寒感冒+嗓子痛,可以口服風寒感冒顆粒+慢嚴舒檸顆粒+金嗓利咽丸等。如果鼻塞嚴重可以使用通氣鼻貼來改善。3.一般處理:注意休息,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多飲熱水,戒菸限酒。

  • 3 # 中醫兒科李醫生

    一般的感冒西醫多數是病毒感染導致,屬於自限性疾病,大約一週左右。中醫認為是自身正氣不足外邪侵入導致。脾胃功能虛弱了,容易出問題。分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氣虛感冒等。對於兒童多數是風寒感冒,寶寶流鼻涕,打噴嚏,眼淚汪汪,乏力等。可以用艾葉或者紫蘇葉泡腳,鼻子微微出汗最好。也可以熬生薑蔥白紅糖水或者紫蘇葉喝。孩子精神可儘量少用西藥。可以給寶寶推三關100次,一窩蜂100次,二扇門50次,,平肝清肺各100次,清天河水100次。不管大人還是孩子多喝水,多注意休息。

  • 4 # 瑪奇朵麗絲

    如果這個時候感冒了,你會不會慌?

     

    答案五花八門。

     

    但是如果是我不幸感冒的話,心慌肯定是有。但是更多是加強心理暗示:讓自己儘快冷靜下來。

    具體操作的步驟可以參考以下:

    1、 深呼吸,讓自己冷靜下來。不要讓情緒衝昏頭腦。

    2、 快速回憶下自己是否有接觸疫情人員或者經過疫情地區,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經歷,可以放寬心,保持情緒的穩定。

    3、 感冒了,可以適當的吃點感冒藥和多喝水。並時刻注意觀察自己身體情況的變化。如果有什麼不適,或者其他症狀,可以電話諮詢醫生後在外出看病。

    4、 如果是因為抵抗力低下引起的,注意多休息,多喝水。適當的時候可以在家稍微運動走動下,活動下筋骨,切忌一定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

    5、 在觀察期間,儘量不要出門,家裡都要通風良好。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佩戴口罩,避免傳染家人。

    6、 最後一點,就是一定要相信科學,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要警惕,不要輕信謠言。

    照顧好自己,情緒是第一免疫力,其他好的建議等你來補充分享。

  • 5 # 健康天使工作室

    緩解感冒的方法有多種,記得有一次在值夜班,只有我一個護士,病人有好幾個在輸液,根本走不開。

    發燒38度,手裡又沒有藥可吃,怎麼辦呢?嗯,多喝水。一杯接一杯的喝熱水,一邊忙著,給病人處置,轉來轉去。幾個小時就這樣過去,感覺精神好多了,充滿力量,一量體溫,正常。

    這次感冒,我沒有吃藥,用喝熱水退燒,用意志力戰勝了疾病。這說明有些疾病是可以透過自身免疫調節,自然痊癒。

    當然感冒三天,未見好轉,出現咽痛、咳嗽,症狀加重,要及時按醫囑用藥。感冒有各種型別,常用藥有感冒、消炎、抗病毒的,醫生會按照病情不同指導用藥。

    用藥的同時,要多喝熱水,促進排汗排尿,帶走熱量和細菌病毒,避免著涼。發熱的時候也不能使勁捂著,那樣不利於散熱。

  • 6 # 白老師談健康

    感冒是以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發熱、全身不適、脈浮等為臨床特徵的常見外感疾病。四時皆有,尤以冬、春季節為多見。病情輕者稱為傷風,重者稱重傷風或時行感冒。

    本病涉及西醫所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凡臨床表現為感冒特徵者均可參照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感冒是因六淫、時行邪氣,侵襲肺衛,以致衛表不和、肺失宣肅而為病。

    一、病因

    1.外感六淫,風邪為先

    六淫邪氣侵襲人體而致感冒者最多見,其中又以風邪為主因。因風為六淫之首,流動於四時之中,故外感為病,常以風邪為先導。但在不同季節,每與當令之氣相合傷人,而表現為不同證候,如秋冬寒冷之季,風與寒合,多為風寒證;春夏溫暖之時,風與熱合,多見風熱證;夏秋之交,暑多夾溼,每又表現為風暑夾溼證候。一般以風寒、風熱為多見,夏令暑溼之邪亦常雜感為病。至於梅雨季節之夾溼,秋季兼燥等亦較為多見。

    2.時行病邪,非時之氣

    四時六氣失常,非其時而有其氣,傷人致病者,一般較感受當令之氣為重。而非時之氣夾時行疫毒傷人,則病情重而多變,往往相互傳染,造成廣泛的流行,且不限於季節性。正如《諸病源候論·時氣病諸候》所言:“夫時氣病者,此皆因歲時不和,溫涼失節,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者多相染易。”

    二、病機

    外邪侵襲人體是否發病,關鍵在於衛氣之強弱,同時與感邪的輕重有關。《靈樞·百病始生》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若衛外功能減弱,肺衛調節疏懈,外邪乘襲衛表,即可致病。如氣候突變,冷熱失常,六淫時邪猖獗,衛外之氣失於調節,每見本病發病率升高。或因生活起居不當,寒熱失調,以及過度疲勞,以致腠理不密,營衛失和,外邪侵襲為病。若體質虛弱,衛表不固,稍有不慎,即易見虛體感邪。他如肺經素有痰熱,或痰溼內蘊,肺衛調節功能低下,則每易感受外邪,如素體陽虛者易感受風寒,陰虛者易感受風熱、燥熱,痰溼之體易受外溼。正如清代李用粹《證治匯補·傷風》中說:“肺家素有痰熱,復受風邪束縛,內火不得疏洩,謂之寒暄。此表裡兩因之實證也。有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松,略有不慎,即顯風證者。此表裡兩因之虛證也。”

    外邪侵犯肺衛的途徑有二,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內侵。風性輕揚,為病多犯上焦。故《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於風者,上先受之。”肺處胸中,位於上焦,開竅於鼻,外合皮毛,職司衛外,為人身之藩籬。故外邪從口鼻、皮毛入侵,肺衛首當其衝,感邪之後,隨即出現衛表不和及上焦肺系症狀。因病邪在外、在表,故尤以衛表不和為主。

    由於四時六氣不同,以及體質的差異,故臨床表現有風寒、風熱、暑溼之證。若感受風寒溼邪,則皮毛閉塞,邪鬱於肺,肺氣失宣;感受風熱暑燥,則皮毛疏洩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如感受時行病毒則病情多重,甚或有變生他病者。在病程中且可見寒與熱的轉化或錯雜。

    【診斷與病證鑑別】

    一、診斷依據

    1.臨證以衛表鼻咽症狀為主,可見鼻塞、流涕、多嚏、咽癢、咽痛、周身酸楚不適、惡風或惡寒,或有發熱等。由於風邪有夾暑、夾溼、夾燥的不同,還可見相應症狀。

    2.時行感冒多呈流行性,在同一時期發病人數劇增,且病證相似,多突然起病,惡寒、發熱(多為高熱)、周身痠痛、疲乏無力,病情一般較普通感冒為重。

    3.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傳變,時行感冒少數可傳變入裡,變生他病。

    4.四季皆可發病,而以冬、春兩季為多。

    二、病證鑑別

    1.感冒與風溫

    本病與諸多溫病早期症狀相類似,尤其是風熱感冒與風溫初起頗為相似,但風溫病勢急驟,寒戰發熱甚至高熱,汗出後熱雖暫降,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咳嗽胸痛,頭痛較劇,甚至出現昏迷、驚厥、譫妄等傳變入裡的證候。而感冒發熱一般不高或不發熱,病勢輕,不傳變,服解表藥後,多能汗出熱退,脈靜身涼,病程短,預後良好。

    2.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

    普通感冒病情較輕,全身症狀不重,少有傳變。在氣候變化時發病率可以升高,但無明顯流行特點。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發熱不退或反見加重,應考慮感冒繼發他病,傳變入裡。時行感冒病情較重,發病急,全身症狀顯著,可以發生傳變,化熱入裡,繼發或合併他病,具有廣泛的傳染性、流行性。

    三、相關檢查

    本病通常可進行血白細胞計數及分類計數、胸部X線檢查。部分患者可見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升高或降低。有咳嗽、痰多等呼吸道症狀者,胸部X線攝片可見肺紋理增粗。

    【辨證】

    一、辨證思路

    本病邪在肺衛,辨證屬表實證,但應根據病情,區別風寒、風熱和暑溼兼夾之證,還需注意虛體感冒的特殊性。

    二、類證鑑別

    衛表實證,當辨清表寒、表熱。若惡寒重,發熱輕,且無汗,頭痛,肢節痠痛,鼻塞流涕,咯痰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脈浮緊者為表寒證;若身熱較重,微惡風,有汗,咯痰黏黃,咽燥咽痛,口乾欲飲,舌苔薄黃,舌邊尖紅,脈浮數者則屬表熱證。

    體虛感冒,當區分氣虛、陰虧。若兼咯痰無力,神疲體弱,氣短懶言,舌淡,脈浮而無力者則屬衛表氣虛證;若兼口乾,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則屬衛表陰虛證。

    三、證候

    1.風寒束表證

    症狀: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肢節痠痛,鼻塞聲重,或鼻癢噴嚏,時流清涕,咽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口不渴或渴喜熱飲,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

    病機分析:本證為風寒外束,衛陽被鬱,腠理閉塞,肺氣不利。風邪夾寒,外襲皮毛,寒邪鬱遏衛陽,肌表失於溫煦,故惡寒重,發熱輕;寒性收引,玄府閉合則無汗;寒性凝滯,營衛流行不暢,則頭身肢體關節皆痛;風性輕揚,易傷上部,故出現鼻癢,鼻塞,流涕,噴嚏等頭面部症狀;肺與皮毛相表裡,風寒束表,肺氣失宣,則咳嗽,痰白;舌苔薄白而潤,脈浮或浮緊,皆提示風寒襲表,臟腑未傷。

    2.風熱犯表證

    症狀:身熱較重,微惡風,汗洩不暢,頭脹痛,面赤,咳嗽,痰黏或黃,咽燥,或咽喉乳蛾紅腫疼痛,鼻塞,流黃濁涕,口乾欲飲,舌苔薄白微黃,舌邊尖紅,脈浮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風熱犯表,熱鬱肌腠,衛表失和,肺失清肅。風熱襲於衛表,見發熱惡風,身熱重而惡寒輕;熱邪開洩腠理,不至無汗,但肌表有邪,故出而不暢;風熱善攻頭面,見頭脹痛,面赤;風熱多傷氣血而化毒,故咽喉乳蛾紅腫疼痛;咳嗽痰黃而黏,口乾欲飲,舌苔脈象皆為風熱之徵。

    3.暑溼傷表證

    症狀: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咳嗽痰黏,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胸悶脘痞,泛惡,腹脹,大便或溏,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暑溼遏表,溼熱傷中,表衛不和,肺氣不清。暑溼之邪重濁黏滯,易蒙清竅,抑遏氣機,使中焦樞機不利,故本證除惡風身熱、咳嗽鼻涕等外感見症外,更見肢體酸重或疼痛,頭昏重脹痛,胸悶脘痞,泛惡,腹脹等。鼻流濁涕,大便溏,小便短赤及舌脈皆體現出暑溼之邪外侵機體的致病特徵。

    4.氣虛感冒

    症狀:惡寒較甚,發熱,無汗,頭痛身楚,咳嗽,痰白,咯痰無力,平素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覆易感,舌淡苔白,脈浮而無力。

    病機分析:本證為表虛衛弱,風寒乘襲,氣虛無力達邪。氣虛之體最易感受風寒邪氣,在表則見惡寒發熱,惡寒較甚;寒鬱肌表則無汗,頭痛身楚;風寒壅肺,肺氣失宣則咳嗽,痰白;素體氣虛,兼見咳嗽咯痰無力,神疲體弱,氣短懶言,反覆易感;舌苔脈象均為氣虛外感之象。

    5.陰虛感冒

    症狀:身熱,微惡風寒,少汗,頭昏,心煩,口乾,乾咳少痰,舌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分析:本證為陰虧津少,外受風熱,表衛失和,津液不能作汗。素體陰虛內熱,易受風熱之邪外襲。身熱、微惡風寒為風熱在表之徵;陰虛復加風熱,熱更傷陰,則見少汗,口乾,乾咳少痰;陰虛陽旺則見頭昏心煩;舌紅少苔,脈細數皆可佐證。

    【治療】

    一、治療思路

    1.解表達邪

    感冒的病位在衛表肺系,治療應因勢利導,從表而解,採用解表達邪的治療大法,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之義。

    2.根據不同病邪辨證論治

    風寒證治以辛溫發汗;風熱證治以辛涼清解;暑溼雜感者,又當清暑祛溼解表。體虛感冒,宜兼顧正虛,扶正解表。

    二、基本治法

    1.辛溫解表法

    適應證:風寒束表證。

    代表方:荊防達表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兩方均為辛溫解表劑,前方疏風散寒,用於風寒感冒輕證;後方辛溫發汗,疏風祛溼,用於時行感冒,風寒夾溼證。

    常用藥:荊芥、防風、蘇葉、豆豉、蔥白、生薑解表散寒;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紅宣通肺氣。

    加減:若表寒重,頭身疼痛,憎寒發熱,無汗者,配麻黃、桂枝以增強發表散寒之功用;表溼較重,肢體痠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者,加羌活、獨活祛風除溼,或用羌活勝溼東加減;溼邪蘊中,脘痞食少,或有便溏,苔白膩者,加蒼朮、厚朴、半夏化溼和中;頭痛者,配白芷、川芎散寒止痛;身熱較重者,加柴胡、薄荷疏表解肌。

    2.辛涼解表法

    適應證:風熱犯表證。

    代表方:銀翹散或蔥豉桔梗東加減。兩方均有辛涼解表、輕宣肺氣的功能,但前方長於清熱解毒,適用於風熱表證熱毒較重者;後方重在清宣解表,適用於風熱襲表,肺氣不宣者。

    常用藥:金銀花、連翹、黑山梔、豆豉、薄荷、荊芥辛涼解表,疏風清熱;竹葉、蘆根清熱生津,牛蒡子、桔梗、甘草宣利肺氣,化痰利咽。

    加減:風熱上壅,頭脹痛較甚,加桑葉、菊花以清利頭目;痰阻於肺,咳嗽痰多,加貝母、前胡、杏仁化痰止咳;痰熱較盛,咯痰黃稠,加黃芩、知母、瓜蔞皮;氣分熱盛,身熱較著,惡風不顯,口渴多飲,尿黃,加石膏、鴨跖草清肺洩熱;熱毒壅阻咽喉,乳蛾紅腫熱痛,加一枝黃花、土牛膝、玄參清熱解毒利咽;時行感冒熱毒較盛,壯熱惡寒,頭痛身重,咽喉腫痛,咳嗽氣粗,配大青葉、蒲公英、草河車等清熱解毒;若風寒外束,入裡化熱,熱為寒遏,煩熱惡寒,少汗,咳嗽氣急,痰稠,聲啞,苔黃白相兼,可用石膏合麻黃內清肺熱,外散表寒;風熱化燥傷津,或秋令感受溫燥之邪,伴有嗆咳痰少,口、咽、唇、鼻乾燥,苔薄,舌紅少津等燥象,可酌配南沙參、天花粉、梨皮清肺潤燥,不宜再配伍辛溫之品。

    3.清暑祛溼解表法

    適應證:暑溼傷表證。

    代表方:新加香薷飲加減。

    常用藥:金銀花、連翹、鮮荷葉、鮮蘆根清暑解熱;香薷發汗解表;厚朴、扁豆化溼和中。

    加減:若暑熱偏盛,可加黃連、山梔、黃芩、青蒿清暑洩熱;溼困衛表,肢體酸重疼痛較甚,加豆卷、藿香、佩蘭等芳化宣表;裡溼偏盛,口中黏膩,胸悶脘痞,泛惡,腹脹,便溏,加蒼朮、白蔻仁、半夏、陳皮和中化溼;小便短赤加滑石、甘草、赤茯苓清熱利溼。

    三、復法應用

    1.解表清裡,疏風宣肺法

    適應證:表寒裡熱證。症見發熱,惡寒,無汗口渴,鼻塞聲重,咽痛,咳嗽氣急,痰黃黏稠,尿赤便秘,舌苔黃白相兼,脈浮數。

    代表方:疏風清解東加減。

    常用藥:麻黃、荊芥、防風、薄荷解表疏風;黃芩、梔子、連翹、生石膏清裡除熱;桔梗、前胡開提宣肺;甘草調和諸藥。

    加減:咳喘重者,加杏仁、桑白皮、枇杷葉止咳平喘;大便秘結不通者,加大黃、芒硝通腑洩熱。

    2.益氣解表法

    適應證:素體氣虛復感外邪,症見憎寒發熱,無汗,咳嗽,氣短,脈弱。

    代表方:參蘇飲加減。

    常用藥:黨參、甘草、茯苓補氣扶正以祛邪;蘇葉、葛根、前胡疏風解表;半夏、陳皮、枳殼、桔梗宣肺化痰止咳。

    加減:表虛自汗,易傷風邪者,平時可服玉屏風散益氣固表,以防感冒。若見惡寒重,發熱輕,四肢欠溫,語音低微,舌質淡胖,脈沉細無力,為陽虛外感,當助陽解表,用再造散加減,藥用黨參、黃芪、桂枝、附子、炙甘草溫陽益氣,細辛、防風、羌活、獨活解表散寒。

    3.滋陰解表法

    適應證:素體陰虛復感外邪,症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汗少,咳嗽咽乾,舌紅,脈數。

    代表方:加減葳蕤湯化裁。

    常用藥:玉竹滋陰,以資汗源;甘草、大棗甘潤和中;豆豉、薄荷、蔥白、桔梗疏表散邪;白薇清熱和陰。

    加減:陰傷較重,口渴,咽乾明顯,加沙參、麥冬以養陰生津;血虛,面色無華,唇甲色淡,脈細,加地黃、當歸滋陰養血。

    四、其他療法

    1.單方驗方

    (1)生薑3片,蔥白3~5根(或加蘇葉10g),共搗,紅糖1匙,開水泡服。用於風寒感冒。

    (2)羌藍湯:羌活15g,板藍根30g,煎服。適用於時行感冒。

    (3)蒲公英、大青葉各30g,草河車15g,薄荷5g(或荊芥10g),煎服,治感冒風熱時邪,熱毒偏甚者。

    (4)一枝黃花、土牛膝根各30g,薄荷(後下)5g,煎服,治上感合併扁桃體炎。

    (5)柴胡、炒黃芩、青蒿各15g,大青葉30g,煎服,治病毒性感染,持續高熱,或起伏不退者。

    (6)藿佩湯:藿香、佩蘭各5g,薄荷(後下)1.5g(鮮者用量酌加),煮沸代飲料,在感冒流行期間預防飲用。

    (7)貫眾湯:貫眾、紫蘇、荊芥各10g,甘草5g,水煎,頓服,連服3天,作預防用。

    2.常用中成藥

    風寒感冒可選九味羌活丸、參蘇理肺丸、通宣理肺丸,每次6g,每日3次。風熱感冒可選桑菊感冒片,每次2片,每日3次;或銀翹解毒丸,每次6g,每日3次;羚翹解毒丸,每次6g,每日3次;羚羊感冒片,每次2片,每日3次。暑溼感冒可用藿香正氣丸,每次6g,每日3次;或藿香正氣水,每次1支,每日3次。氣虛感冒時可用玉屏風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或補中益氣丸,每次6g,每日3次。

    五、臨證勾要

    1.有關“發汗法”

    汗法是中醫常用治法之一,是透過開洩腠理、促進發汗,使表邪隨汗出而解的治法,常用於治療感冒。具體應用時需注意:①汗之有度。張仲景在《傷寒論》提出:“溫服令一時許,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強調汗法應中病即止,不必盡劑。②虛人慎用。虛人感冒一般不宜重用發汗解表之劑,因氣虛者,表衛不固,如疏散太過,汗出更多,會使營衛俱虛;陽虛者如用大劑辛散之品,則汗出太過,陽愈虛而寒愈甚;血虛之人,汗源不足,如發汗太過,則津血益耗;陰虛如妄用辛散之劑,汗出愈多而陰液愈虛,亢熱愈甚。③因季選藥。春夏之季腠理疏鬆,容易出汗,解表藥應選擇發汗力弱之品,如香薷、防風等,用量宜輕;秋冬季節腠理致密,不易出汗,則應選用發汗力峻之藥,如麻黃、桂枝等,用量宜重。

    2.關於“通腑洩熱法”

    古人常有“通腑洩熱,釜底抽薪”之法。若素有伏熱,內火偏盛,腑氣不通,往往內外相應,易於感受病邪,併發外感高熱。《聖濟總錄》用“調中丸”(由大黃、麻仁、枳殼、茯苓、芍藥、前胡、黃芩組成),食後飲下,微利為度,能“闢四時疫癘非節之氣”,故在感冒流行期間,要保持大便通暢,多飲開水或適宜茶水,使內熱從二便排出,實為開門先祛內賊之法。

    3.關於“解毒清透法”

    時行感冒(流感)病性屬實,初起病位在表,根據中醫“在衛汗之可也”、“治上焦如羽”的原則,理應輕清宣透伏邪,故在選擇清熱解毒藥時,尤重輕清透邪,如貫眾、大青葉、金銀花、豆豉、薄荷等。

    4.臨床當辨清病邪之性質

    若風寒之證誤用辛涼,汗出不易,寒邪被遏,病邪難以外達,反致不能速解,甚或發生變證;而風熱之證誤用辛溫,則有助熱邪燥液動血之弊,或引起傳變。除體虛感冒兼顧扶正補虛外,一般均忌用補澀之品,以免留邪。

    5.關於感冒輕證

    感冒輕者,或初起偏寒偏熱不明顯,僅稍有惡風、微熱、頭脹、鼻塞者,可予辛平輕劑,疏風解表,藥用桑葉、薄荷、防風、荊芥等微辛輕清透邪。咽癢咳嗽者,酌配前胡、牛蒡子、貝母、橘紅、桔梗、甘草等清宣肺氣。

    6.有併發症和夾雜症者應適當兼顧

    感冒病在衛表,一般無傳變,但老人、嬰幼兒、體弱或感受時邪較重者,可見化熱入裡犯肺,逆傳心包(如併發肺炎,流感的肺炎型、中毒型)的傳變過程,當以溫病辨治原則處理。原有宿疾,再加新感,當據其標本主次,適當兼顧。小兒感冒易夾驚夾食。夾驚者酌配鉤藤、薄荷、蟬衣、殭蠶、石決明等息風止痙;夾食者加神曲、山楂、萊菔子、谷芽、麥芽等消導之品。

    【特色經驗】

    一、臨證經驗

    1.根據四時特點施治

    根據中醫“天人相應”理論,防治感冒要結合時令特點及其對人體的影響靈活辨治。春季感冒,多見風熱感冒,大多采用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法,方選銀翹散、桑菊飲、柴葛解肌湯類加減;夏季感冒,多形成傷暑而兼溼之症,可採用祛暑解表、清熱化溼法治療,方選新加香薷飲、藿香正氣散加減;秋季感冒,肺為燥氣所傷,肺氣不宣,治宜輕宣涼燥、理肺化痰,可選桑杏湯、桑菊飲、杏蘇散加減;冬季感冒,冬季嚴寒,多見風寒,治宜發汗解表佐以宣肺,可選麻黃湯、大青龍湯。

    2.詳審病機,溫涼並施

    治療感冒,需詳細辨證,審慎求因,辨證施治,方可獲良效。周仲瑛教授認為感冒初期寒者十居八九,即使炎熱夏季,也多由乘涼飲冷、起居不當而發病,常見表邪未解,即已入裡化熱,當寒熱並用,外解表寒,內清裡熱。散寒解表,輕者用紫蘇葉、前胡、荊芥、防風等,重者加用羌活、獨活;清熱多選用金銀花、連翹、黃芩,甚或石膏之類。外感風熱邪毒,初起即見咽痛、口乾、發熱、咯痰黃稠、舌紅苔黃、脈浮數,此時可用銀翹散等辛涼清熱之劑,同時加入荊芥、豆豉等辛溫宣散之品,即“火鬱發之”之意。病初不可濫用甘寒滋膩,如生地、麥冬、玄參之類,而致熱勢不退或轉為低熱久留之證。

    3.芳香闢穢解毒治流感

    流感屬於中醫“疫病”的範疇,辛溫香燥藥如蒼朮、佩蘭、草果、石菖蒲、木香、白芷、艾葉等多有芳香闢穢之功。古人多用“達原飲”治療溼熱瘟疫高熱,周仲瑛教授喜用藿香、蒼朮、白芷、草果、菖蒲、艾葉、冰片、蚤休等製成香囊,佩掛胸前,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二、驗案舉例

    金某,女,30歲,2009年8月5日初診。病因今年6月人流後洗頭吹風而誘發,怕熱,頭痛,痛在前額及後腦,昏脹不舒,易汗,乏力,苔薄黃質暗,脈細滑。診為風邪上受,熱鬱清空,治擬疏風達表,清解鬱熱。處方:桑葉10g,菊花10g,防風10g,白芷10g,蟬衣5g,蔓荊子10g,炙殭蠶10g,白蒺藜10g,川芎10g,苦丁茶10g,炒黃芩10g。7劑,日1劑。

    二診:1周來病情已明顯改善,怕熱感已除,頭痛減輕,出汗、乏力依然,苔黃減少,舌質淡暗,脈細。風熱漸去,氣虛漸現。治予原方出入。上方去黃芩、苦丁茶;加太子參10g,焦白朮10g,麻黃根15g,煅牡蠣(先煎)20g。7劑,日1劑。

    三診:頭痛已除,出汗也止,精神較振,舌苔薄質淡,脈細。又予原方加炙黃芪15g,7劑。

    按:此例患者人流後洗頭吹風,顯屬正虛感風,時值8月暑日,風熱外襲,頭痛怕熱,雖有易汗、乏力等症,遵循“急則治其標”之意,先予疏風達表,清解鬱熱,因外風可以引動內風,周仲瑛教授善用疏散外風與平息內風同治的方法,同時加入殭蠶、白蒺藜、天麻等藥,祛風之力更強;加用川芎、白芷祛風化瘀,止痛力強;二診時風熱漸去,頭痛減緩,氣虛較顯,故逐漸加入益氣斂汗之品,溼邪困脾,中焦氣滯為主,並見熱毒內鬱之徵,故重在理氣健脾、化溼洩濁,兼顧清熱解毒。從其病情遷延、舌有紫氣分析,又示久病絡瘀,故佐以祛瘀通絡之品。本案內外風兼治,先標繼本,虛實兼顧,故獲顯效。

    【預後及轉歸】

    一般而言,感冒屬輕症,病邪很少發生傳變。只要能及時而恰當地治療,可以較快痊癒。但對老人、嬰幼兒、體弱患者、時感重症及慢性久病患者,有時可見溫病的傳變現象,必須加以重視,防止發生傳變。此外,病情之長短與感邪的輕重和正氣強弱有關。風寒易隨汗解;風熱得汗,未必即愈,須熱清方解;暑溼感冒較為纏綿;而體虛感冒則可遷徙或易復發。

    【預防與調護】

    本病在流行季節需積極防治。生活上應慎起居,適寒溫,在冬春之際尤當注意防寒保暖,盛夏亦不可貪涼露宿。注意鍛鍊,增強體質,以御外邪,常易患感冒者,可堅持每天按摩迎香穴,並服用防治方藥。冬春風寒當令季節,可服貫眾湯(貫眾、紫蘇、荊芥各10g,甘草5g);夏令暑溼當令季節,可服藿佩湯(藿香、佩蘭各5g,薄荷1.5g,鮮者用量加倍);如時行毒盛,流行廣泛,可用貫眾、板藍根、生甘草煎服。此外,在流行季節,應儘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場所,防止交叉感染。室內可用食醋燻蒸,每立方米空間用食醋5~10ml,加水1~2倍,加熱燻蒸2小時,每日或隔日1次,作空氣消毒,以預防傳染。

    治療期間應認真護理,發熱者適當休息。對時行感冒重症及老年、嬰幼兒、體虛者,需加強觀察,注意病情變化,如高熱動風,邪陷心包,合併或繼發其他疾病等。注意煎藥和服藥方法。湯劑煮沸後5~10分鐘即可,過煮則降低藥效。趁溫熱服,服後避風覆被取汗,或進米粥以助藥力。得汗、脈靜、身涼為病邪外達之象,無汗是邪尚未祛。出汗後尤應避風寒,以防復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從各項體驗來看,小米10算不算一款5G高階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