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欲燊

    其實不光賈敬出家奇怪,他女兒惜春小小年紀就看淡了世間的一切,也是一心想出家,去陪伴青燈古佛,如果不是家裡發生過什麼變故,或者心靈上受過什麼刺激,父女兩個不會都想從家裡逃出來,這種做法明顯有著逃避的嫌疑。惜春年幼,可能沒有完全的經歷這種大變故,但是她應該也是從這種刺激中走出來的,惜春和其他幾個姐妹不同,小小年紀就孤僻、冷酷,可以說人情味很淡,他父親賈敬,完全就從這個家挪出來了,不要說和家人的情感了,家裡婚喪嫁娶這樣的大事他都不聞不問了,這確實不太正常。

    寧府的亂是出自多人之口的,當然罪魁禍首是賈珍,可能當時賈敬在的時候寧府不像現在這樣,焦大作為寧府的幾代老僕曾經赤裸裸的罵過“扒灰的扒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焦大罵的這種狀況並不是剛剛出現的,在賈敬還在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焦大自己也說過,他罵人,賈珍和賈敬都不敢對他怎麼樣,或許這句話可以找出賈敬出走的一些端倪。

    雖然養小叔子的人眾說紛紜,但扒灰指的是賈珍和秦可卿,這個觀點大部分的人已經認同了,焦大罵的是寧府裡的人,可見這兩件事都出在了寧府人的身上。對於秦可卿這個神秘的身份,很多人對她的出身各種的猜測,這裡不討論這一點,但是她能來賈家,然後嫁給賈蓉,一定是經過了多番商量之後才決定的,可能賈敬就是這件事情的一個強烈反對者,惜春小,沒有趕上這件事,或許瞭解的不是很深,賈敬對這個女子的到來可能是充滿了恐慌和煩惱,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秦可卿來到了賈府,賈敬可能深知以後的事情不簡單,自己又左右不了事情的發展,加上賈珍又不爭氣,他對未來深感擔憂,後來賈珍和秦可卿的事情無疑讓雜亂的寧府又雪上加霜,這件事情的波瀾觸及到了寧榮兩府的任何角落,惜春也深感恥辱,賈敬在舉目無望的情況下選擇了離開,惜春也是煩透了賈珍一家,父親又不在了,家裡的這種風氣不適合她這個未出閣的姑娘居住,因此就住到了榮國府,她對寧府的人是厭煩到了極點,不但從不和寧府有什麼來往,秦可卿死了,寧府亂成一團她也不去幫忙,入畫有事,她首先想到的是躲是非,她如驚弓之鳥一樣反應特別強烈,並且把一腔憤怒都撒在了尤氏身上。賈敬更是對這裡的事不管不問了,養小叔子的事肯定賈敬也是知道的,他對家裡的未來沒有了一點希望,道觀也不是他最終想去的地方,他想的是成仙,想的是離開凡間,逃離這個現實,因此才會急於煉丹修道,更是百般試藥,最終也是因為丹藥而中毒身亡了。

  • 2 # 紅樓夢代言人

    《紅樓夢》是明朝遺民的作品,書中隱寫的是明末的歷史,賈家影射著明朝皇宮,賈府的統治者中應該有人影射著明朝的皇帝才對,所以我們按照這樣的思路去研究就會有驚人的發現,寧國府中有一個很奇怪的人,賈敬,這個角色在書中的故事很少,幾乎沒有什麼正面描寫,象個影子似的存在著,他既然是寧國府最高的長輩,如果賈家影射的是明朝皇宮,他的這些特徵和舉動就非常值得我們思考了,他的原型應該是一個明朝的很高的領導,可非要出家一心做神仙,而在象徵皇宮的賈家的一些重大的祭祀活動他還參加,他的原型會是誰呢?賈敬死得很另類,居然是吃仙丹中毒而亡,很有些喜劇效果。他的原型會是誰呢?瞭解明史的朋友很快會聯想到明朝的嘉靖皇帝就是吃仙丹而死的,這實在是太讓人意外了!嘉靖皇帝的資訊如下: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難道賈敬是在影射嘉靖皇帝?嘉靖皇帝所處的時代早於1644年明朝滅亡的時間八十年以上,這似乎與賈家所影射的明末歷史有些不合,這是怎麼回事呢?賈敬真的是在影射嘉靖皇帝嗎?首先:“賈敬”與“嘉靖”是諧音,這一點太讓人吃驚了!嘉靖皇帝一心求長不老之術,國家的興衰與得失他一概不管,不務朝政,成了甩手掌櫃的,這一點確實跟賈敬非常象。由於嘉靖皇帝長期服用丹藥,導致他的身體越來越差,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這位皇帝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終於因吃仙丹駕鶴西遊去了,他的這個死法跟賈敬一模一樣!這更證明了《紅樓夢》的作者用的是“以家寓國”的手法來隱寫的歷史。賈敬這個角色在書的戲很少,從來沒有說過話,也沒有過正面的描寫,讓人感覺很虛,象個鬼魂一樣,這是因為作者在創作《紅樓夢》的時候早已經遠離了嘉靖時期,而且得到的史料也很有限,不象萬曆朝、天啟朝和崇禎朝應該都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於是對賈敬的故事只能是輕描淡寫,他在書中更多的是一種象徵,作為一個長輩都如此不堪,可見賈家的運數確實慘淡。

  • 3 # 幸福貓

    賈敬出家主要是因死了妻子,賈敬沒有三妻四妾的眾多女人,其次是厭世。

    道家本體論和《紅樓夢》的平等觀,在《莊子》一書“秋水”中有這麼一句:“以道觀之,物無貴賤。”這句話在書中最好的例子便是賈寶玉。他與人交往,從不計較得失,不注重身份地位。用淳樸的心對待每一個人。 他愛人、愛物,妙玉要扔掉劉姥姥用過的茶杯,寶玉不捨得,將杯子討了來。寶玉兼愛的品質為“情不情”對待自已無情的也有情。道家提倡“大智若愚,絕學無憂。”何為‘‘反智’,何為‘絕學’,聰明太過,則不如意事常有。導致思想負擔過重,最後傷了神。犧牲健康來學習得不償失。

    道家的‘無為’不是妄為。不是消極避世,逃避現實,紅樓一書中,入世的代表是‘雪寶釵’,她性情平和,空到無情可移,她會生活的成為生活本身。

  • 4 # 藍顏經典老歌音樂影片

    賈敬算不上出家,他只是迷上了煉丹修道,妄想長生不老,算半個道士吧,家裡過年祭祀,他作為主祭人,還是會出面的。 後來的死亡,推斷就是服了所謂的‘丹藥’,死的不明不白。

    道家思想在《紅樓夢》中最大的表現應該是他反對仕途,在書中就是不愛讀書,整天在內幃私混。 還有就是認為眾生平等,對待女兒不象其他人一樣,認為她們低人一等。在封建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這是難能可貴的。雖然他最後還是向封建禮教妥協了,但是他身上還是有一些閃光點,值得我們去研究的。

    《紅樓夢》中的賈敬其實也是一位很有個性的人,但是又從他身上看到了很多無奈。他是賈府出場最少的一個重要角色,除了除夕祭祖一回,關於賈敬的資訊大多是從他人口中表述出來,給賈敬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但是他又是《紅樓夢》中的一個很重要的人物,而且還較為詳細地提到了他的死。

    賈敬是寧國府的“掌門人”,所以,他應該好好地出來“齊家治國平天下”,可是,他卻選擇了出家,而且是紅塵之事一概不問。

    高人,修身養性,與賈家的“濁臭”無緣。但是,他死的時候卻是腹中堅硬如鐵,嘴臉皆脹破,分明是遭到了一種惡報。

    賈敬對紅塵俗事的厭煩,不願再混沌其中,逃避因果 。這要從秦可卿的判詞說起。第五回秦可卿有判曲雲: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稟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盡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

    對於這首判詞,多少年來一直無人能說得清,因為秦可卿的篇幅本來就不多,難以推測。而賈敬死時的慘相也著實讓人懷疑他是受了因果的惡報的。惜春的話不多,但是提到她厭惡人們的風言風語這件事。從很多處的暗示證明,這首判詞裡隱含了一個天大的機密,那就是秦可卿就是賈惜春的生母!!!   

    “畫梁春盡落香塵”暗示秦可卿死了,“擅風情,稟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就是其死因。這一句是說秦可卿很漂亮,有花容月貌,又懂風情。“箕裘頹盡皆從敬”中的“箕裘頹盡”是說秦可卿脫掉了衣服,因為秦可卿特殊的身份,只有她才可以有“箕裘”。“皆從敬”是說都是因為屈從了賈敬。

    也就是說,從賈蓉妻子的角度來講,賈敬是一個超級的老扒灰,因為他從輩分上來說應該是秦可卿的公公爺爺。他強暴了有著公主身份的秦可卿之後,致使其懷孕,他明白後果,這件事極有可能給賈家帶來塌天大禍。

    這是他出家的一個原因。“家事消亡首罪寧”就是說賈家的敗亡就在於寧國府的這件醜事。“宿孽總因情”中的一個“宿孽”很好說明了這個問題。

    中了進士完成家族使命,繼而追求自己的嚮往生活 。賈敬在考中進士之後突然出家修行,由他或許可以聯想到弘一法師李叔同,他也是在功成名就正當時的某一天出家的。   

    弘一法師會出家並不是偶然,也不是受到什麼困擾,亦非厭世,更非欺世,實在是由於參透了人生,飄然出世,正所謂返璞歸真。是他悟道了,他終於明白自己想要生活到底是什麼,因此才毅然決然的選擇出家。  看不破生死樊籠,想要得道成仙、延年益壽 。賈敬選擇出家,也許正是為了得道成仙,所以他選擇去道觀煉丹,最終也是死於吞食丹砂。 大夫們見賈敬,如今雖死,肚中堅硬似鐵,麵皮嘴唇燒的紫絳皺裂。便向媳婦回說:“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燒脹而歿。”

    古人吃丹砂一般都是為了延年益壽,試圖打破生死輪迴的束縛。秦始皇這樣的皇帝都無法避免這種荒謬的做法,賈敬這麼做也就很好理解。   

    他迷上了煉丹修道,卻始終看不破生死,他想要獲得丹藥,除了讓道士們煉製,最好的方法還是自己提煉,因此他隱於道觀中,試圖煉成丹藥,早晚飛昇。

  • 5 # 話夢空箋

    賈敬是寧府的大家長,卻不問家事,一味想要得道登仙,自己過生日也不回家,讓賈珍印一千份《陰鷙文》散人做功德。長孫媳婦秦可卿死了,他“因自為早晚就要飛昇,如何又肯回家染了紅塵,將前功盡棄呢,因此並不在意,只憑賈珍料理”,連家也不回,賈敬真的是體現了道家思想嗎?

    並不是的。

    賈敬的行為是“道教”的影響,而不是“道家”。

    道家的創始人是老子,他之後又有一個莊子,但莊子並非直接繼承老子的思想,他們二人的學說雖然有相似之處,但其實卻很不相同,兩人的語言、思想、關注的內容、主題都有很大的不同。簡單來說,老子的《道德經》中大多是在闡述天地宇宙的執行規律,闡述帝王之道,聖人之學,提倡無為而治。而莊子則更側重於闡述人世間的規律,告訴人們怎樣生活才能得到幸福、得到自由。莊子提出了“內聖外王”的思想,但他的著眼點還是在日常生活、在普通人的身上。

    道教和道家不是一回事。

    道教,起源於民間巫術,當時盛行自然崇拜以及鬼神崇拜,道教內很多的方術,都是由民間吸納的,最後變成了自己的“招牌”。

    道教到底有多少是和老子、莊子思想有直接相關的我沒有考證過,但是就《老子》和《莊子》兩本書中,都沒有提到過如何修道成仙,如何羽化飛昇,也沒有關於如何煉丹、如何閉關、如何辟穀、如何得道的描述。所以道教應該是後人根據老子和莊子的學說附會出一系列具體的修煉手段,形成了自己的教義和理論。

    賈敬所做所為是“道教”而非“道家”。

    那麼紅樓夢裡有沒有道家思想?當然是有的。

    在第五回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中,賈寶玉最後到了一處迷津,警幻仙子告訴他這是危險之地,其中只有一艘小船,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撐篙。不受金銀之謝,但遇有緣者渡之。這裡面提到的“木居士”和“灰侍者”,其實就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這句話出自哪裡呢?就出自《莊子·齊物論》。

    第二十一回,賢襲人嬌嗔箴寶玉,襲人騙寶玉自己要回家去,寶玉聽了很受傷,有感於心,便續了一篇莊子的《南華經》。原文是這樣的:

    故絕聖棄智,大盜乃止;玉毀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剖鬥折衡,而民不爭;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絕竽瑟,塞瞽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彩,膠離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毀絕鉤繩,而棄規矩,工垂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寶玉續文是這樣的:

    焚花散麝,而閨閣始人含其勸矣,戕寶釵之仙姿,灰黛玉之靈竅, 喪減情意,而閨閣之美惡始相類矣。彼含其勸,則無參商之虞矣,戕其仙姿,無戀愛之心矣,灰其靈竅,無才思之情矣。彼釵、玉、花、麝者,皆張其羅而穴其隧,所以迷眩纏陷天下者也。

    這裡,賈寶玉顯然對莊子的道家思想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認知。但還只是戲仿和描摹,並沒有真正的理解。

    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賈寶玉聽了《寄生草》之後,有所領悟,又想起了莊子的《南華經》中的文字:

    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飽食而遨遊,泛若不繫之舟。

    這段話語出《莊子·列禦寇》。

    還有”山木自寇,源泉自盜”,出自莊子《莊子·人間世》。

    可見,寶玉平時經常在品讀《莊子》,他非常喜歡這本書,而莊子的道家思想,也直接影響了賈寶玉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他在林黛玉死後、賈府敗落之後的“懸崖撒手”。

    此外,書中另一個人物也十分鐘愛莊子。那就是妙玉。作者借邢岫煙之口描述道:他(妙玉)常說:“古人自漢晉五代唐宋以來皆無好詩,只有兩句好,說道:‘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所以他自稱‘檻外人’,又常贊文是莊子的好,故又或自稱是畸零之人。”

    甚至可以說,《紅樓夢》這個名字本身便是出自《莊子》,莊子中有兩篇都提到了夢,一篇是莊周夢蝶,一篇是長梧子說夢。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曾那麼多次提到莊子,可是很奇怪的是,他從來沒有明確提到過老子。或許是因為老子講的道理都太大了,不適合用在小說中,又或者說,《老子》中的那些事物發展規律,已經和整本書融為一體了,如“物極必反”,“週而復始”等等。

    但是無論如何,曹雪芹是深受道家思想影響的,他在小說一開始就安排了一僧一道,讓他們貫穿整本書,串聯起整個故事的首尾。

    另一方面,曹雪芹在書中極力諷刺和貶低那些盲目相信佛教和道教,胡亂修煉的眾生,以及那些骯髒油滑的道士、心狠手辣的尼姑,無惡不作的道婆……他也寫出了許多不明就裡,被騙或被賣的信徒,如芳官、智慧兒。還有一些為了逃避世俗而遁入空門的人,如妙玉、惜春。這些人都並非真正悟道者。

    那麼賈敬就更不是什麼悟道者了,他為什麼要出家?因為他非常自私、迷信且冷漠。他一心想要得道成仙,而不是要承擔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賈敬在道觀裡整天和道士們胡搞,置他人於不顧,放任子嗣胡鬧,以至於敗壞了家風,導致寧府墮落的罪人,所謂“箕裘頹墮皆從敬”。

    最後賈敬是怎麼死的呢?大夫“素知賈敬導氣之術總屬虛誕,更至參星禮斗,守庚申,服靈砂,妄作虛為,過於勞神費力,反因此傷了性命的。如今雖死,肚中堅硬似鐵,麵皮嘴唇燒的紫絳皺裂。便向媳婦回說:‘系玄教中吞金服砂,燒脹而歿。’”也就是說,他是中毒而死的。

    可見曹雪芹對於賈敬是非常不認同的,讓他這樣去死,也是一種巨大的諷刺。

  • 6 # slx孔雀東南飛

    賈敬明明是寧國府的接班人,一府的掌門人,按說前景一片大好,可是他為什麼不好好治理自己的寧國府,卻非要出家呢?

    如果想要了解他出家的深意,我們還要從曹雪芹描寫秦可卿的一首曲子說起:

    《紅樓夢曲·好事終》清代:曹雪芹

    畫梁春盡落香塵。

    擅風情,秉月貌,

    便是敗家的根本。

    箕裘頹墮皆從敬,

    家事消亡首罪寧。

    宿孽總因情!

    這首曲子是寫秦可卿的。曲名“好事終”的“好事”特指男女風月之事,是反語。

    “敬”指賈敬。

    據說這裡面有個所謂“天大的機密”。

    這個機密和賈敬有關,而且和情有關,也可以說他是寧國府敗亡的罪魁禍首。

    “家事消亡首罪寧”也就是說整個賈家的消亡首要的罪責在於寧國府賈敬所犯下的那個醜事最終導致了整個賈府的滅亡。

    秦可卿在太虛幻境是警幻仙姑的妹妹,原是鍾情首座,專管風情月債。她來塵世是奉警幻仙姑之命引導眾釵早早歸入太虛幻境。

    秦可卿要想早點引導眾釵早早歸位,就要早早讓賈府敗壞。賈府滅亡的孽源就在一個“情”字。

    曹雪芹用“好事終”之紅樓夢曲來描寫秦可卿,意思是說秦可卿用男女風月之事讓賈府腐蝕敗掉,他們好事做盡了就到了整個家族終結敗亡的時候了。

    這個天大的機密在書中第八回曹雪芹有隱喻:

    “他(秦鍾)父親秦業現任營繕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當年無兒女,便向養生堂抱了一個兒子並一個女兒。誰知兒子又死了,只剩女兒,小名喚可兒……因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故結了親,許與賈蓉為妻。”

    “素與賈家有些瓜葛”有人說這句話裡“瓜葛”諧音“瓜果”,並隱喻秦可卿在尚未出嫁之前,就和進士出身的賈敬有風流韻事,有了“瓜果”,懷了孕,生下賈惜春。

    後賈敬將惜春交由賈珍生母作為親生女兒撫養,遂成了賈珍的胞妹。

    後來賈敬為了安慰秦業父女, 將秦可卿許與賈蓉為妻。同時將自己的爵位、族位讓給兒子,自己到玄真觀出家去了。

    道德經第十六章有說: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由於賈敬胡作非為,不明於道,使他感覺自己甚至整個家族的前途充滿了兇險,家人也不會擁戴他這樣一個人,得不到大家的擁戴他就統攝不了全域性,掌管不了全家也就不會長久,會有危險。

    所以他想與其這樣,還不如遁入空門保持清淨,讓自己恢復到本來,或許可以生存下去。

    我猜測,當時的他應該對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有所懺悔,想用修行來彌補或者是來給自己積德,可是這世間就是種什麼因結什麼果,據說最後賈敬死的時候腹中堅硬如鐵,嘴臉皆脹破,應該是自食了惡果。

    我們瞭解了《紅樓夢曲·好事終》裡所謂的“天大機密”,也就知道賈敬為何要出家的原因了。

    至於道家思想在紅樓夢中是如何體現的?

    我覺得整本《紅樓夢》裡有很多地方都有道家思想的體現,下面我大致選幾個方面的詳解一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說在古代女媧氏煉石補天之時,於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經十二丈、方經二十四丈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媧皇氏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只單單的剩了一塊未用,這塊石頭因見眾石俱得補天,獨自己無材不堪入選,遂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

    話說這塊未用的石塊後來通了靈性,成了書中賈寶玉的化身,而作者曹雪芹是透過書中賈寶玉來訴說自己的身世。

    這樣作者就由一塊石頭(賈寶玉)寫出書中的男男女女(陰陽),由男男女女寫出了陰陽配合,陰陽配合隨後寫出了一個四大家族裡的萬事萬物。

    而後又生出了錯綜複雜的故事和感情糾葛,同時,從寧、榮兩府寫到鼎盛時期的大觀園,在寫到最終的敗落和消亡,歸於平淡。

    由此可以看出整本《紅樓夢》由“一”生出萬事萬物 ,最終又歸於“道”。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道德經》第九章

    賈家為了迎接元春省親,新建大觀園省親別院,可謂耗資巨大,此時已經達到賈府最鼎盛的時期,可是他們都不懂《道德經》第九章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這個簡單的道理,如果有人懂水滿則溢,盛極而衰的這個道理,不把一大家族的希望寄託在一個女人受寵上,而是及早自食其力,勤儉持家,幫助弱小,積德行善,我想賈府可能也不會衰敗。

    所以在這裡作者也是要警戒後人,從中吸取教訓,平時懂得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道理,見好就收,別太貪心了!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道德經》第九章

    晴雯的性格就是太尖銳,太鋒芒畢露了,按說他是賈府最高長官賈母身邊伺候的人,後來去了賈寶玉身邊伺候,先天條件很不錯的,如果她及早懂得《道德經》第九章裡:“揣而銳之,不可長保”的道理。掩其鋒芒,妥善行事,應該不會落得後來的結局,所以說太鋒芒畢露一定會使自己先受傷,不能長久。

    所以在這裡作者也是要警戒後人,從中吸取教訓,平時待人處事不要鋒芒畢露,太尖銳,要學會圓滑處事,平和待人。這樣自己也會少受點傷害。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道德經》第九章

    整個賈府可謂是金玉滿堂,富貴無比了,可裡面的這些個老爺太太卻不知道收斂,反而去炫耀外露,變本加厲,貪得無厭的斂財,那麼定會難以做到守而不失。

    況且他們已經身處富貴,及其榮寵了,卻還不知足,言行驕縱,打人致死,最終招致家族敗亡。

    所以在這裡作者也是要警戒後人,從中吸取教訓,平時多善待別人,幫助弱小,可以多做一些公益善舉。知足常樂。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德經》第一章

    秦可卿名字裡道家思想的玄機:秦可卿諧音“情可情”,她活著的時候,賈寶玉夢遊太虛幻境時對寶玉在情方面的啟蒙,以及她和賈敬的孽情,還有和他公公淫喪天香樓的情事,都可以算得上是“非常情”了。

    所以和道德經裡的“道可道,非常道”很類似,可用“情可情,非常情”來形容她對一眾人所做的情事。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道德經》第五章

    《紅樓夢》第二十一回。賈寶玉和襲人吵架,一氣之下索性不理襲人和麝月了。自己悶悶不樂地看了一回《南華經》,後還寫了一段醉話。

    這段醉話是賈寶玉對自己生存狀態的唯一一次而且是不成功的反思。

    其實莊子說的“絕聖棄知”,並不是說不要有聖賢,也不是說不要有知識。

    這句話可以用老子說的:“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來解讀,意思就是說,人世間應該有聖賢,但不能太把聖賢當回事。

    因為聖人也有錯,如果聖賢壟斷了思想,人們過度地去迷信聖人之道,被別有用心的人,故意把聖人的錯誤的內容變成道德規範,那就是災難。

    莊子並沒有說人不能擁有金銀財寶,但是你不要太把你這些東西當一回事,因為你沒什麼可以炫耀的,今天你擁有這些東西,說不定將來不知道哪一天你會一夜之間變得一無所有。禍福總是相依的,該低調的時候別張揚,不然會引來盜匪、綁匪。如果因為人們爭奪金銀珠寶而導致社會動盪,那還不如“擿玉毀珠”。

  • 7 # 小說紅樓

    在《紅樓夢》中賈府的子弟雖然都過得十分瀟灑,但是他們難免都會受到家中某些俗事的束縛和牽絆沒有辦法做到真正的自由,可是卻有一人活得任性又自在。他考中了進士後來有辭去了官職,把賈家族長的位置交給了兒子賈珍便自己住到道觀去修行了,家中的任何事情他都不在意只是單純的過著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賈敬要過著半出家半修行的生活呢,他的生活裡有哪些道家思想的體現,在原著《紅樓夢》中道家思想是如何體現的呢?

    第一,賈敬並沒有出家,他只是長年住在道觀裡修行

    賈敬確實足夠灑脫,但是他也就沒有到達出家的地步,他現在的狀態就是長年都住在道觀裡,只有有事的時候才回家,而且小事的話他根本都會回家。

    賈敬襲了官,如今一味好道,只愛燒丹鍊汞,餘者一概不在心上。幸而早年留下一子,名喚賈珍,因他父親一心想作神仙,把官倒讓他襲了。他父親又不肯回原籍來,只在都中城外和道士們胡羼。

    賈敬過生日的時候就沒有回賈府。賈府極為注重孝道,小輩對於長輩都是絕對的服從和孝順。賈敬生日的時候雖然他說不必再為他鋪張,但是兒子賈珍還是必須讓孫子賈蓉當天到道觀裡去給賈敬送各種吃的東西,他還是要在家中宴請各位親朋好友為賈敬慶生。

    賈珍為秦可卿操辦喪事的時候賈敬也沒有回家。秦可卿是賈珍的兒媳婦,賈敬不想管便讓賈珍全權處理,即便賈珍做的超過了規矩他也不多加約束。

    對於這些凡塵俗事賈敬並不太在意,只有逢年過節的死後他才會回家參加祭祖。過年的時候賈府的祭祖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所有子孫都要參加,賈敬的位置很重要,他是主祭,他不得不參與。祭祖是對祖先的尊敬,是賈敬對於紅塵無法割捨的牽絆,所以這也是他不能出家的理由。他保留著俗世的一切,只是長年在道觀中居住和修行,他還沒有想要出家。

    第二,賈敬的種種行為的道契合的道家思想

    道家的思想源遠流長而且意義深遠,這裡主要透過老子和莊子的一些簡單理論來做講述。老子和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們二人主張的道都是“無為”,但是二人的見解卻大有不同。老子的無為在於因勢利導可進可退,莊子的道是追求真正的無為,可以認為是逍遙也可以認為是消極,他的道就是放飛自我,追求生命的自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是這個想要達到本身就是一件很理想化的事情, 結合賈敬做的事情來看,他相信的還是莊子的道更多一些。

    禮部代奏:“系進士出身,祖職已蔭其子賈珍。賈敬因年邁多疾,常養靜于都城之外玄真觀。

    辭官的無為。在古代男子多以出仕做官作為光耀門楣的責任,但是賈敬考上進士之後做了沒有多久的官就把官職給了兒子賈珍來承襲,他不以做官為驕傲的事情,反而想要追求人生的逍遙。賈敬的這種想法很符合莊子在《逍遙遊》所表達的內涵。

    此文主題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作者認為,只有忘卻物我的界限,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無所依憑而遊於無窮,才是真正的“逍遙遊”。從而引出並闡述了“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道理。這也就是說人想要達到正在的自在就需要不為外界的事物和名聲所累,只要追求自己喜歡的事情,到達忘我的境界也就足夠了。

    追求長生不老的誤解。賈敬的通道有很深的誤解,因為道家提倡“道為萬物之始”,所以道家會提煉丹藥要達到養生的目的,但是道家從未講過人可以藉此長生不老,但是賈敬卻陷於這種誤區中,一味的吃丹煉要追求長生。

    在《老子》中,雖然沒有直接討論人的壽命生死問題,但從其一切均不得違反自然規律的宗旨觀之,是不可能相信長生不死的,即所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老子所說也是如此,道生萬物,可是萬物也要遵循自然的規律,但是追求長生就是違背了這一個自然規矩,那麼自然是不可能達到的狀態。

    秦始皇和唐太宗作為帝王追求長生不老以求能夠永遠的做皇帝,這是他們的妄想,所以他們極力想要從道教中找到長生之法,但是因為不存在所以他們必然要以失敗而告終。賈敬對於道的狹隘的認知,所以他也沉迷其中。

    而成書於其後的《莊子》,對於生死乃自然規律這一點,則有較明確的說明,如:“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死生,命也。” 莊子所說便直接易懂“生死有命,非人力可以強求”,所以與其追求不切實際的事情,不如在平日裡多多保養自己,以求延延益壽來的更實際。

    第三,道家思想在紅樓夢中的體現

    除了賈敬的行為和思想有道家的思想,其實在《紅樓夢》中黛玉和迎春的思想裡也有道教思想的一部分體現,她們二人和賈敬所追求的道又是不同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道家倡導“無為”,但老子的“無為”,其實是“有為”,甚至是“大有作為”。《道德經》第三章中說:“為無為,則無不為矣!”

    道家所倡導的“無為”,是看透世事格局和世間百態之後進能攻退能守的狀態,而是一味的消極厭世,亦或不知者無為的忘世。黛玉的道數以前者,賈敬的居中,迎春的道屬末,他們三人展現的就是三種人生態度。

    黛玉的的道更加符合道家的本意,無為而治,順勢而為。黛玉是寄居在賈府的,她也曾以為寄人籬下而傷心難過的,但是黛玉卻從未產生厭世的想法,相反的她比賈府的原生小姐迎春更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和好好生活。

    黛玉居住在瀟湘館,從未看她如何打理,但是瀟湘館從未發生過偷盜和賭博之事,這就是黛玉的”無為而治“,不實用嚴厲的懲罰對待下人,但是黛玉也有能轄制下人的能力,她曾對迎春的懦弱出言“虎狼屯於階陛,尚談因果”,可知黛玉早早就將規矩和原則根植與眾人心中,每個人都做好份內的事,整個瀟湘館自然就呈現出一幅安然和自在的場景。

    黛玉對於生死也看的很開闊,她知道自己的身體和病情,她從會吃飯起就要吃藥,她對於保養自己和治療疾病並不排斥,但是她也明白“生死有命富貴在天"的道理,所以她從來都不會強求。生的自在,死亦安然,這就是她的態度。

    迎春的道,懵懵懂懂,一味的縱惡揚善並非大道。迎春是賈府最不起眼的小姐,她活的無聲無息,任何人都可以欺負她和忽視她,但是對此迎春的態度是漠然置之,她不在乎也不反抗,只是默默忍受,對於道家的”無為而治“做到了“無為”卻沒有“治”,所以迎春一直都活的很被動,但是卻被《太上感應篇》的一味向善思想所束縛,把自己的不作為都當做是在積善。

    《太上感應篇》的“太上”,指的是太上老君,曾被稱為“天下第一善書”,是一本勸人為善,告誡人們一切皆有因果報應的書。開篇第一句即“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

    迎春不懂道,還被懵懵懂懂的道所迷惑,她對下人的不約束,對自身安危和處境的無知,對丈夫的欺負不反抗,一味的縱惡揚善她的所有行為並非是上善若水,反而是把自己置於一個極度危險的境地,正如地上的青苔隨時都有被人踐踏致死的危險。想要行善積德很好,但是首先要能保護自己,如果自己都無法保護自己又何談其他事情呢?

    總的來說,賈敬並未出家,只是常年都在道觀中修行。在《紅樓夢》中體現出了道家的三種思想,黛玉的所代表的無為而治但順勢而為,賈敬所代表了的消極厭世追求逍遙,迎春的所代表的縱惡揚善的無知忘世,這三種道各有優劣,但是黛玉的更加積極,賈敬和迎春的都比較消極。道家思想是一門很深的學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世間一切規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改變的;世間一切真相也不是絕對的,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與時俱進的,所以對道家學說的理解也應如此。

  • 8 # 潤楊的紅樓筆記

    賈敬是賈府第三代最有出息的孩子,他能襲爵,可是他沒有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等著襲爵,而是刻苦讀書,十幾年寒窗苦讀,終於考上了進士。賈敬有爵位,還有學歷證書,還有官職。他是賈府第三代裡最出色的人物。

    正因為賈敬出色,人們都說賈府教子有方。可以說賈敬是賈府的驕傲。

    那麼賈敬為什麼放著大好前程不要,非要離家修道呢?

    第一,父親的高壓政策,壓得賈敬喘不過氣來。

    賴嬤嬤是賈府的老人了,她說賈敬的父親賈代善大兒子特殊很,不是打兒子,簡直是審賊!

    賈政打得寶玉臀部、腿部又青又腫,我們覺得賈政夠狠,可是與賈代善打賈敬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賈敬從小就被父親毒打。

    賈敬讀書,不是他喜歡讀書,而是沒有辦法,被父親逼迫的。父親逼著賈敬讀書,逼著賈敬參加科舉考試,逼著賈敬走仕途。賈敬在強勢的父親面前沒有反抗之力,只有服從。父親的高壓政策壓得他喘不過氣起來,他感到憋屈,父親死後,他便卸下所有的包袱躲到郊外修道。

    第二,賈敬奉行無為而治。

    賈敬是不喜歡官場的爾虞我詐,也不喜歡官場的傾軋。他喜歡的是老子,喜歡無為而治。賈敬不愛混官場。賈敬對他的兒子賈珍不再採用高壓政策,他不打兒子,任賈珍自由發展。

    父親死後,賈敬終於沒有人管了,他終於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了。

    然而他還是賈府的族長,他必須要承擔族長的責任。他要照管族裡那些窮子弟,賈敬不喜歡這些俗物,於是他拋棄這些煩惱事,離家修道。

    第三,賈敬犯了包庇罪,被迫辭官。

    賈敬應該冒犯了皇帝,為了避免家族被牽連,所以離開家,連老家都不回,只在郊外的道觀裡修道。

    《紅樓夢》裡有一位義忠親王老千歲,他犯事了。這個老千歲應該跟賈府的關係很密切,潤楊認為忠親王老千歲的女兒就是秦可卿。賈敬派人將可卿和他的弟弟送到養生堂,又讓秦業去領養這兩個孩子,所以說可卿與賈府有些瓜葛。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這件事被皇帝知曉。在老太妃的保護下,賈敬保住了命,也保住了家族。為此,賈敬被迫將男孩子斬草除根,所以男孩死了,剩下一個女孩可卿。辦完這件事,賈敬辭去所有的職務,出家修道。

    古代講究落葉歸根,可是賈敬沒有回老家修道。賈敬不回老家修道是有原因的,他怕連累家人。

    賈敬生日的時候,他仍然不回家,也不願意見兒子,只要求賈蓉印刷《陰鷙文》。

    《陰鷙文》是道教書籍,其的主要內容是,止惡修善,不僅是在行為上要斷惡修善,更要在心裡,在暗室屋漏當中要懂得規範自己,不可以產生惡的念頭。

    賈敬因為害死了一個無辜的男孩,心中有愧,所以他要求家人在他生日的時候,刻印10000份《陰騭文》散給眾人,他想以這個方法來消除自己的罪愆,為家族祈福。

    賈敬在郊外修道,不是真的想要出家,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老太妃死了,賈敬也跟著死了,賈敬不是正常死的。道士說是吃丹藥死了,真實的原因是什麼,尤氏想查,她把道士鎖起來。賈珍回來後便沒有查。賈府人也不能查,因為皇帝賜給賈敬五品官的喪儀,這件事就此作罷。

    (天子)額外恩旨曰:“賈敬雖白衣無功於國,念彼祖父之功,追賜五品之職。令其子孫扶柩由北下之門進都,入彼私第殯殮。任子孫盡喪禮畢扶柩回籍外,著光祿寺按上例賜祭。朝中由王公以下準其祭弔。欽此。”

    賈敬的一生就此結束。寶玉遊太虛幻境聽到的《紅樓夢曲》對賈敬做了評價,認為他是賈家的第一個罪人。其原因就是因為他,賈府不被皇帝信任,差點禍及賈府,賈府從此蕭疏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戒菸後多久覺得煙味兒是臭的,聞到能嗆鼻子,抽一口煙還能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