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維正邦

    “形”。形象,形體。《易.繫辭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見矣”。天之象:風雲雨霧,雷電,日月星辰……;雨-暴,霧-朦朧,風-狂,雲-變幻,雷電-交,日月星辰-壯麗。地之形:山河湖海……;山之形-幽、峻、秀、險、雄、奇……;河之形-川流不息;湖之形-如平鏡、融日月,和山巒;海之形-納百川。天地之運動、發展、變化永恆;成象、成形中運動、發展、變化;象、形中有運動、發展、變化;人類能夠觀察、領悟天地、象形的運動、發展、變化;天地、象形的運動、發展、變化,其本質是氣運動、發展、變化的結果。

    “而”。①作語氣助詞,表遞進關係。比如“學而時習之”。②作語氣助詞,錶轉折關係。比如“似是而非”。③作語氣助詞,表並列關係。比如“泉香而酒洌”。④作語氣助詞,用同“以”。“形而上學”中釋義為“以”。“上”。表位置,形象整體分上、中、下形。“學”者,在“形而上學”中作“學問”解。

    “形而上學”探源。《辭海》觀點:《形而上學》(書名)_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著作之中文譯名,意即在物理學之後,亦稱《物理學諸篇》。後轉為哲學名稱,其含義①從黑格爾開始,把“形而上學”用作反辯證法的同義詞,且馬克思主義認為“形而上學”是用孤立、靜止、片面、表面的觀點看世界;②“形而上學”的研究物件是神、靈魂和意志自由等;③“形而上學”泛指唯物主義。對《辭海》觀點存疑、質疑:“形而上學”雛形見於《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東方文明哲學源頭《易經》中並無典型的“神”的思想;《易經》探索宇宙的運動、發展、變化的規律、規則,提示其探索方法,“孤立、靜止、片面、表面”乃欲加之罪;“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之謂易,陰陽不測之謂神……這些是最高明的辯證法;至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說法不嚴謹,作者在前文《關於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有論述。對“中文譯名”存疑、質疑:亞里士多德原著、原著作名何義?有如在路上遇到一條狗汪汪叫,是在叫你爺爺呢?還是叫你奶奶、孫子?誰也弄不明白,故《形而上學》純屬胡扯。

    《易.繫辭上》“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後來者補充“形而中者謂之人”。至此“形而上學”的理論架構基本形成。“形而上者謂之道”:儒家-“一陰一陽之謂道”;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佛家-“平常心是道”。故“道”是太極及本源,是宇宙及宇宙的規律、規則,是人的心境與思想;“道”是終極存在的,無形的,無限永恆的,是造物者;陰陽合而生萬物,“道”生陰陽,造人類。“形而中者謂之人”:人透過實踐認識、領悟道,解釋、利用道,遵循並傳承道;人在實踐中創造新工具、改進新方法,用新工具、新方法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類自身,並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形而下者謂之器”:器指工具、方法以及人類利用工具、方法創造的事、物,還有人類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感知到的客觀存在物即物質世界。人類文明經歷茹毛飲血與其它動物混居;狩獵與熟食文明;農業與工業文明;這個過程工具與方法不斷改進,人類自身不斷改造,環境不斷改善,不斷推動人類文明由低階向高階發展。第一次工業文明之蒸汽機以煤為動力;第二次工業文明之汽車以石油為動力;第三次工業文明即以電為動力的網際網路+文明;未來第四次文明_即以氣與氣能為動力的更高階形態的文明;關於氣與氣能-網際網路之前地球承載人類文明,網際網路之後地球+氣與氣能承載人類文明,比如雲上貴州、雲上中國等;這其中的蒸汽機、火車、汽車、宇宙飛船、人造智慧、計算機資訊系統、電、網際網路+、氣與氣能…都屬於形而下之“器。

    “形而上學”是東方哲學殿堂的組成部分,其殿堂形象有如圓錐形金字塔:塔頂是一,是道,是太極,是自然;塔身是《易經》之上經、下經、繫辭、說卦傳、序卦、雜卦;塔基融陰陽於一體,集天地人物之精華,厚德載東方哲學乃至東方文明。故“形而上學”者指形以上的學問。即超越形象-達到思維意識高度,與天地人物合於一,與天地人物合於道,與天地人物合於自然;精神與自然合一,物質與意識合一,精神與存在合一,道人器相融合、融和的學問。

  • 2 # 八卦小一

    第一種,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個出自周易一書,實際上是講周易探討就是道和器的,也就是後人講的體和用。第二種,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地靜止地片面地看問題,辯論法就是運動地聯絡地全面地看問題。透過對比,這兩種說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周易佔測,是透過看卦象,得出結論的,至於結論正確與否,應由事實證明。她的結論不講究事情發生的內在的原因和外在條件。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她就是類似於形而上學,就是根據象,得出結論。所以要想更多地理解周易八卦,離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其它學科是不可思議的。

  • 3 # 楊朱學派

    孔子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通俗的說,形而上就是無形的,看不到,摸不著的。形而下就是能看得到,摸得到的。

    舉幾個通俗易懂的例子:

    愛情是形而上。家庭是形而下。

    自然法則是形而上。日月星辰是形而下。

    科學技術是形而上。以科學技術為基礎,生產的高科技產品是形而下。

    形而上是理,形而下是物。

  • 4 # 真人無名

    這個問題的確有些深奧。

    真人不是做學問的,也沒有作專門的研究。真人只是想就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粗淺的理解。

    首先說說“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基本解釋:

    形而上和形而下是兩個相對的哲學概念。大家百度一下就知道它的出處。在這裡真人不想把國外哲學家的相關論術搬過來繞彎子,弄得人暈頭轉向,以顯示自己的學問高深。真人以為: 《易經》的解釋:“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是我們通往玄妙之門一把鑰匙。

    什麼是“道”和“器”呢?

    所謂(形而上)道,就是超越於一切事物之上的總法則、總規律。它是絕對的、無形的、無限的、恆定的、自然而然的、獨一無二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莊子說的:道在屎溺中,就是指道無處不在。

    所謂(形而下)器,就是體現道之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時間、空間、環境場合、人、事、物的個體。它是相對的、有形的,有限的、短暫的、變化的,人為的。

    更簡單的說:形而上學就是探究總規律的學說;形而下學就是探究事和物學說。

    其二,真人對(形而上)道和(形而下)器的理解。

    (1),道與器的關係

    老子《道德經》裡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演化為一太極,太極圖由陰陽魚組成,一陰一一陽就像精子和卵子,陽象徵著天,陰象徵著地,陰陽結合,繁衍萬物,萬物皆為器。也可以說,萬物乃天地所生。道和器的關係,就像根和樹的關係,樹有千萬種,必須由根生;樹根深埋於地下,處於幽冥狀態,我們看不見摸不著,因為有樹,我們不知道有根的存在。雖然比喻不恰當,免強說明道與器的關係。

    (2)“道”無處不在,萬物必須遵“道”而行。

    既然“道”無影無蹤,看不見摸不著,那又怎樣才算是遵“道”呢?

    老子《道德經》裡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為什麼不直接說“人法自然”呢?真人好有一比:如果“人法自然”,就如同讓小學生去聽大學的課,豈不是像聽天書?至於為什麼說,“人法地”,真人的理解是:地是人賴以生存的地方,好比母親,和人最親;關鍵是大地有包容、承載、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德行。這裡就要說到“德”的概念,在老子看來,“道”無處無在,怎麼體現?只有透過“德”來體現。換言之,

    “道” 太抽象,無法言說,只有透過萬物的特性予以呈現;對人來說,“德” 就是遵“道” 的一種生活態度,那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的謙下、退讓的君子之風和像溪谷、大海的海納百川的氣度和涵括能力。

    真人以為,只有理解了“道”與“器”,就能理解“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

  • 5 # 虎口拔牙630

    我們提到的哲學,一般來說都是指“西方哲學”,當然,如果你有興趣也可以把古代中國的或古代印度的一些觀念加入其中,分別叫做“古中國的古印度的哲學或思想”,但那已經不是通常有所指向的哲學的或者哲學問題的關注範圍。

    形而上學也就是上面提到的哲學中的眾多各持己見難分高下的概念之其中一個。形而上學研究什麼、形而上學的物件是什麼、形而上學的特徵是什麼、形而上學的定義是什麼?等等問題,好像直到當代,哲學學者從來就沒有達成過可以清晰的告訴別人並能讓人領會的共識,尤其是不同地域或區域的學者,眾說紛紜。也可以說是形而上學幾個字在人類思想領域我行我素尤其誇張,在人類知識的領域中形成了一道十分奇特的景觀。

    公元前一世紀,亞里士多德的手稿才被人們重新發現,最後被運到了羅馬,當時任職於羅馬圖書館的羅得島的安德羅尼柯熟悉亞里士多德的學說,於是開始著手整理亞里士多德的手稿。安德羅尼柯在整理完亞里士多德關於自然學的手稿之後,整理他有關第一哲學的手稿,稱為“自然學之後諸卷”,後來被人們簡化為形而上學。

    也有人認為這個概念其富有傳奇色彩。亞里士多德有一部代表作叫做《形而上學》,因此通常後面的人也稱亞里士多德為形而上學的創始人。然而實際上,亞里士多德生前並沒有使用過“形而上學”這個概念,現在稱之為“形而上學”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可能被稱作“神學”或“第一哲學”。

    就中文概念而言形而上學這個概念本身是外來語翻譯過來的,以前許多外來詞彙沒有對應的中文,形而上學這個概念同樣也來源於外來語,以“形而上學”翻譯的西方哲學詞彙第一次出現在1884年的日文《哲學詞典》,日本學者借用了理學的概念,其根據是朱熹所說的: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

    也有人由此認為形而下的物件的是物理學,研究形而上的物件的就是形而上學。恩格斯的著作翻譯成日語時,形而上學又有了與辯證法的思維方式相對的含義。後來恩格斯的文章翻譯成漢語,形而上學基本上是這樣使用的。可能中文的形而上學有兩種含義,但其中之一是與辯證法相對的思維方式,即有可能來源於此。

    恩格斯這樣使用形而上學概念與黑格爾有關。但其泛化了這個概念,遂使形而上學變成了與辯證法相對的思維方式。與此不同的是,西方哲學領域一般情況下只是在另一種含義上使用形而上學這個概念的,試圖探尋哲學核心內部的形式,亞里士多德式的也許更接近所要表達的方式。

    亞里士多德作為形而上學的創始人,幾乎探索了與形而上學有關的所有問題,形而上學後來的多種含義基本上都與亞里士多德有關。如前所述,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大致包含三方面的含義:關於終極原因和原則的科學、研究“作為存在的存在”的學科和探索不動的動者的存在。

    有可能當代的西方哲學在哲學的性質、物件和方法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哲學家們對於傳統形而上學進行了深入的反思批判,不過形而上學仍然具有基礎性的地位。哲學研究的道路寬度越來越細小的環境下,形而上學的研物件如本體論,存在,實體都是至關必要的內容。我們有可能誤解了形而上學或形而下的本意。

  • 6 # 非雲非鶴801

    “道”,這個東西,是需要點點滴滴的積累和“悟”的,缺少了積累,不能開悟,是無法論道的。一如《老子》原著,有的人看是字字珠璣,有的人看不完一章就會扔掉了。學問真的不像大米飯,人人都可以吃,甚至離不開,學問越高深,就會越“小眾”。這有點像經典交響樂與流行歌一樣,經典交響樂(包括陽春白雪的古典音樂),生來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最愛,因為品味它,需要自身有很好的底蘊,中國古人還有一種儀式叫焚香沐浴,這對於市井常人,通常是沒什麼興趣的,幹活到汗流浹背時,或者酒酣燥熱時,吼一聲“妹妹你大膽地向前走……”頓時快樂無比勁頭十足,聽交響樂則可能打瞌睡或者想走開。

    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是矛盾的對立統一,是無法絕對分離的,這一個離不開另一個。這個說法可能更會有人無法理解,但是有一點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的人類社會,肯定是既需要有做體力勞動的工人農民,也要有做學問搞研究和“空想”的人,少了哪一個都不行。沒人掏化糞池,再優雅的貴夫人大小姐也會“有失體統”尷尬難當,沒人搞科研做學問創造藝術,生產力就不能提高,智慧就不能提升,生活就會索然無味。不禁想到另一對“矛盾”,女人常常說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都是臭男人;男人常常罵女人一個個頭髮長見識短,說女人就是天下的禍水,可現實的實況是,女人都嫁給了臭男人,男人都娶個天下禍水,不嫁不娶就煎熬痛苦不堪。所以說,對於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也要正確對待,時空是多維的變化的,你的僵化單一,只會束縛你自己。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說: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那麼“心”與“物”,其實都是大自然中,是宇宙中共同存在的,區別只在於我們五官的可感知和不能直接感知,“心思”一般透過語言(文字)來表達。然而,“心”即思想或者說意念等等吧,肯定是在“物”即人體,或者說某一個人,某一個頭腦中而有的,對立的“心”與“物”奇妙的勾連在一起。

  • 7 # 使用者hjk好健康

    粗分可以是這樣?!即:“形而上”是感性的、觀念的、精神的、歸納的……等等,“形而下”是理性的、實在的、物質的、分析的……等等?!……從以上是不可以看出“形而上、形而下”其實是“互為前提、相輔相成……又互相矛盾、互為對立……”?!……

  • 8 # 中州耕牛堂主

    在回答問題之前,首先要釐清形而上學的來歷:

    形而上學的來歷: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去世後,安德羅尼柯承擔起了為其整理和編纂遺著的工作。在編完《物理學》之後,對下一部著作無以命名,因為它探討的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這種東西根本就不在我們的現實世界之中。迫於無奈,安德羅尼柯只好給這部著作起名叫《物理學之後》。古希臘人安德羅尼柯給《物理學之後》起了個書名,後來,這個詞傳到中國,翻譯家根據 《易傳.繫辭》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一句,將其翻譯為“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即為哲學。這就是形而上學的來歷。

    下面回答題主的問題:

    一、什麼是形而上學?

    (一)哲學史上指哲學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二)同辯證法相對立的世界觀或方法論。它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世界,認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遠不變的,如果說有變化,只是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這種增減或變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內部而在事物外部。也叫玄學。

    哲學研究的都是超越了我們經驗的東西。它們或者僅僅存在於我們的思維中,或者僅僅能夠被我們體悟到。董仲舒說的“天不變,道亦不變”的觀點就是形而上學的思想,是為腐朽封建統治階級維護其利益的唯一學說。

    二、什麼是形而下學?

    我們眼睛看見的、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手摸到的,都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我們能感受到的,沒什麼稀奇,所以說是“形而下”。

    三、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的關係

    形而上學揭示了組成物質世界的本質性的不變性,形而下學揭示了物質在現實世界中的變化性。總之,在這裡的形而上學實際上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哲學,它和形而下學的關係類似於今天我們政治課本上的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係。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

  • 9 # 三教一家共華夏

    “製造”出了那個無形的製造物,以及由這個無形的製造物產生出的無形與有形的世界,此時,那個“製造”出無形與間接製造出有形世界的那個存在,就是形而上。所以,那個存在是第一級“不可思、議”,那個無形的一切的母親是第二級,那些無形是第三級,那些物質世界是第四級。我們已經是很低的投影了。但是我們與道又是“在一起”的!

  • 10 # 慧光

    《易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通俗點說,往上就是道,往下就是器。道是不可見的東西,器是可見的東西。

    道就像一個事物抽象到最後的東西,器就像一個東西具體化到最細的時候的東西。

    那這倆有什麼關係呢?

    我的理解是器不離道,道也不離器,為何呢?

    若沒有器,光有道,試問你如何感覺到道的存在,就比如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又對你不起作用,對世界也無影響的東西,那它存在了你也不會感覺到,觀察到,自然也不會知“道”。因此就沒了任何意義,因為它與你無任何關係。

    若沒有道,光有器,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器不能離道,若離了道,就像房子沒了根基,最基本的東西沒了,器無法展現出來。世界上所有的物質都要滿足一種最基本的規律才行,我們學習物理,會發現越往下的物質越能滿足某種最基本的規律,而這種規律能產生萬物。所以若離開了道,物質會發生雜亂,世界無法安立,無法穩定的形成器這種東西。

    《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道和器是不可分割的關係。透過器的存在,我們才能感知到有道這種東西的存在,透過道的存在,我們才能知曉萬物有一種通用的規律在制約。

    順道而為,才能無往而不利。逆道而行,自然就諸事不順。

  • 11 # 興文192025802

    原話是孔子說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是孔子對從曲字發展成中庸的過程的講述,沒有什麼奇蹟。一

  • 12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1、什麼是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

    《易經·繫辭》: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研究“形而上者”,也就是研究“道”的學問,就是形而上學;

    研究“形而下者”,也就是研究“器物”的學問,就是形而下學。

    換句簡單的,大家都能理解的話來說,就是:

    形而上學,就是研究宇宙觀、世界觀的學問;

    形而下學,就是研究各種方法論的學問。

    形而上學,研究的是看待這個宇宙,這個世界的根本的觀點和總的看法,主要解決的是世界“是什麼”的問題;

    形而下學,是以解決具體問題,處理具體事物為目標的理論體系或系統,通常涉及對問題階段、任務、工具、方法技巧的論述,它主要結解的是“怎麼辦”的問題。

    2、形而上學與形而下學之間有什麼關係?

    對於每一結構體而言,認識結構體本身是什麼的學問,對它來說,就是它的形而上學;

    而站在比這個結構體更大的尺度上來看,結構體自己的形而上學,則是更大尺度的結構體的形而下學,因為它解決的是總體結構內的小結構的問題。

    所有的正常的形而下學,最終的母體,都是最高層次的形而上學,也就是“道”。

    因為他們所研究的萬事萬物萬千造化,歸根結底,都是由“道”推動而產生的。

    而那些妄人妄言的“形而下學”,只是妖言惑眾,根本與“學”無關。

    舉個例子,《河圖》《洛書》中認識天地認識宇宙的部分,屬於形而上學,觀象授時的部分,屬於形而下學;

    《易經》中關於易道的觀點,就是形而上學,建立天地演化的象數模型,參驗推演判斷未來的部分,屬於形而下學;

    《道德經》,裡面關於認識“道”的部分,就是形而上學,指導聖王治理天下的部分,屬於形而下學。

    對於華夏人而言:

    形而下學,需要形而上學的指導,以保持正確的方向;

    形而上學,需要落實到形而下去,以經世致用。

  • 13 # 朱子鍵

    中國古之形而上學和形而下學,出自儒家《易傳·繫辭傳》中提到的“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儒家的本意而言,這裡所要區分的就是“道”、“器”之別,且道在器中,器不離道也。

  • 14 # 青山不掩

    唯物主義分形學為兩種,形而下學的觀察方法,思維模式是客觀的,運動的,具體的(與辯證法保持一致,但使用頻率絕少,辯證法的名稱簡單明瞭,大眾所熟知);形而上學則是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看問題。

    形而上學認為變化只是場所的移動。東南亞工資低,許多工廠紛紛搬走,忘記了中國原材料市場的豐富,產品市場廣闊,中國工人善學能幹,守紀律,能加班,兩地條件有本質的差異。搬遷以後屢遭罷工威脅,甚至當地政府打壓,進退兩難,叫苦不迭。

    形而上學認為變化只是數量的增減。北韓戰場上美軍節節敗退,西方媒體造謠中國是人海戰術,根本不能理解志願軍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特別是大無畏的英勇犧牲精神。

    形而上學認為變化只是外力的推動,完全否認內因的決定性作用。中國氫彈運用於敏構想,和美蘇英法根本不同,耐儲存,研製快,美華人無法相信華人的聰明才智,更不相信華人的獻身精神,汙衊盜竊了美國機密,炮製了李文活案等一系列鬧劇,沒有任何證據,最終不了了之。

  • 15 # 書中納香

    都說的很有道理,我的,就是個人觀點~無足輕重:

    形而上學,是高於現實的,比如一塊石頭的一生,石頭的感受,對你的啟發,對人生的,對世界的感悟,往往還要更高,意會難言傳。

    這對生活有什麼用嗎?說不好,但是確實是會帶來精神的一種滿足。

    形而下學,是用於現實,現在是什麼情形,社會狀況,他是一種工具,便於你去理解,你去行動,去參與這一切。

    他們其實都是工具的種類,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分類。

    但是他們都與人生息息相關。

    你認為一塊石頭和你有關係嗎?我覺得有,他讓我明白了許多,比如時間的跨度,計量的標尺,人生的安穩,對核心的增長等等。

    學會去交流,學會去工作,學會去行動,知道什麼時間,什麼事,怎麼做,會有什麼回報,這都與生活息息相關。

  • 16 # 白鶴灣的歷史故事

    "形而上學"和與其對應的"形而下學"是基本的哲學概念,古文意思,讓今人費解。加之一些釋文太過專業,引經據典,又給蒙上一層神秘袈裟,讓人越發糊塗。理解這兩概念,其實不必太過複雜。

    先解字。"形"是形狀、形態,是所有物體的外在表現,是人們識別、理解如"桌、椅"等器皿和物體而給出的描述、定義。"而"是助詞,"之"的意思。"上",上面、上方、上層。"學"即學說、學問、理論、概念,與之對應即為"下"。

    再釋義。首先是一種概念,一種學問、一種理論。進而言之,是關於物體、物質本體概念之上的學問與理論,因為專注在"上",就很抽象,與“能夠看見"相去甚遠。也可以認為是認識事物內在規律的理論與學問。

    對照解。"上"與"下“即“理論"與"實踐"對應,"形"與"義" 即"實體"與"釋義"對照,簡單理解,就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也是對立統一的關係。

  • 17 # 王強的價值經營

    《道德經》札記之三:當亞里士多德遇見老子

    老子和亞里士多德是中西方哲學的兩個代表性符號。本文仿電視片《當盧浮宮遇見紫禁城》,嘗試從這兩種哲學思想並行同存關係比較的角度解讀《道德經》。

    上古的中華大地,從伏羲氏的手中誕生了一部兼三才、包萬物、無所不言的奇書---《易經》,人類最早的哲學書籍。

    幾千年後的春秋戰國,老子為換取出關歸隱的通行證,連夜奮書,留下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鉅著---《道德經》,成為中國哲學的起源。

    往後兩百年的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寫下了被那個特斯拉的牛人馬斯克總愛掛在嘴上的第一性原理---《第一哲學》,成為西方哲學的起源。

    東西方哲學就此展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道,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發源於《易經》,弘揚於《老子》,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承,自然沒有疑問,可怎麼跟老外扯上關係?事情是醬紫的,札記二不是提到了《易經》:“形而上者謂之道”?即“道是形而上”,形而上又是什麼東東?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學研究的範疇。亞氏認為第一性是萬事萬物的終極原因,他的徒子徒孫覺得很有道理,可又不知道該歸於什麼範疇,就創新了一個名詞“Metaphysical”,後人借鑑易經,把第一哲學譯為形而上學,又稱玄學。形而上者可以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其存在的眾多證據,但卻說不清楚是什麼。屬於精神方面的宏觀範疇,抽象的理性思維,故而老子也稱其“玄之又玄”(見道德經第一章)。

    道德經作為形而上學的巔峰之作,更是統攝天地人萬事萬物,成為哲學的終極理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父母旅遊還是和閨蜜出去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