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漩渦鳴人yy
-
2 # 夢溪寒潭
太史公曾言,齊之擊技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銳士。由此可見,司馬遷對秦國的鐵鷹銳士的評價是非常高的,可以說秦國銳士在戰鬥力上強於“趙邊騎”,“齊技擊”與“魏武卒”。
“趙邊騎”是中國最早的騎兵部隊,長途奔襲,無往而不利。“趙邊騎”發展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隊全部著胡服,挎胡刀,滅中山,收樓煩,敗東胡,降林胡,這一系列的勝利讓趙國的疆土迅速擴大,最終使趙國有與秦國來戰的實力。長平之戰時期,“趙邊騎”應該也有部分部隊出現在了長平戰場上。因為胡服騎射與趙國地理位置的原因,趙國的騎兵數量應該是較多的,至於為何在長平之戰中輸的如此之慘,是因為他們遇到了秦國的鐵鷹銳士。
秦國的鐵鷹銳士由秦國大將司馬錯創立,創始時期人數很少,大約在一千人左右,考慮到司馬錯時期秦國的實力並未到達頂峰,所以,到了白起時期,鐵鷹銳士的人數應該比創立之初高不少。
司馬錯時期,秦國的軍隊大約在二十萬,而鐵英銳士的人數不過千人,對比一下隔壁魏國的魏武卒,巔峰時期有五萬人之眾,可見秦國鐵鷹銳士可謂是精銳中的精銳,特種兵之中的特種兵。方面吳起用五萬魏武卒打敗秦國五十萬軍隊,可見特種部隊的戰鬥力是多麼恐怖,不過考慮到國家實力,養特種部隊是一筆極大的開銷,更何況鐵鷹銳士這種,所以人數較少也是正常的。
司馬錯挑選鐵鷹銳士的標準十分嚴格,方面魏武卒手執長矛,身後是二十支箭和鐵胎弓,全身重甲,外帶三天口糧,全重約五十斤,即使如此也可連續疾行百里而後立即投入戰鬥,司馬錯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短劍匕首和盾牌,總負重達到了八十斤,嚴格淘汰下來,能進入的都是精銳。
長平之戰時期,秦國投入人數約六十萬,其中有不少是湊數的,減去這些,也還有四十多萬,按照二十萬選一千人,四十多萬也不過兩千多鐵鷹銳士,所以長平之戰時期鐵鷹銳士不會超過五千。當然不排除大戰之時放低標準,但人數應該也不會太多,畢竟,精英不會有很多。
-
3 # 冷兵器研究所
不過這個問題讓人有些哭笑不得啊!
第一,長平之戰中,沒有60萬秦軍的說法。長平之戰秦軍的兵力記載只有如下:一支25000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後方,截斷趙軍後路;一支5000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另外就是徵發河內郡十五歲以上的青壯,給其賜民爵一級,投入長平戰場。除此之外,沒有秦軍總兵力的記載!60萬秦軍是到了秦始皇時代,攻滅楚國時,秦國所投入的總兵力。
第二,竟質疑幾十萬秦軍中的帶甲精銳有沒有5000人?這也太看不起以虎狼著稱的秦軍了啊!
以著名的秦始皇兵馬俑為例,在一號坑的步兵戰車混編方陣中,前鋒為3橫列、每列68人,共204人,其中3人帶甲,201人輕裝。這204人大部分為弓弩兵,但還夾雜少量持戟士兵。前鋒士兵之後的本陣,是由38列縱隊組成的戰車與步兵本陣,其中少量使用弓弩與劍戟的輕裝戰士,絕大部分都是手持鈹戟的重灌戰士。在方陣兩翼各是170人的單列警戒部隊,其中135人重灌,35人輕裝。方陣後衛也為3橫列、每列68個,共204人,但是全員重灌著甲。兩翼和後衛都是大部分手持弓弩,少部分持劍戟。總體而言,在一號坑的六千人秦軍方陣中,重灌步兵的比例要佔到72.7%!
至於二號坑的弩兵方陣中,共有160個跪射重灌俑和有172個立射輕裝俑,並有軍官俑和軍吏俑各一。也就是披甲率將近一半;二號坑的戰車陣裡,共有戰車64乘,每車有甲士三人,無配屬步兵,也就是全員披甲。
根據統計,秦始皇兵馬俑裡已經發掘出來的8000個兵馬俑,披甲率在70%以上!
當然,有人可能說,兵馬俑是秦軍的精銳部隊,披甲率自然高。那咱們就來看看秦軍的普通部隊。根據2002年發現的裡耶秦代簡牘,即秦國洞庭郡遷陵縣的檔案。當地的遷陵武庫,存甲衣349件,鐵甲21件,兜鍪39件,胄28件,弩和戟各251件。
從武器的數量來看,這些武器裝備一共可以武裝502名士兵。這502人有370件甲和67件頭盔,披甲率為74%!
這可是一個地處秦國邊陲、剛征服沒太久的地方武庫裡,其針對的是秦國二線部隊!結果其鎧甲的裝備量也達到了70%以上。這就說明70%高披甲率不是某支秦軍的特例。
所以歷史上的秦軍,不是策士滿口跑火車的那種赤裸上身、手提人頭的瘋狂野蠻人,而是裝備精良的“強弩在前,錟戈在後”、“前輕後重”、“陣以密則固,鋒以疏則達”的精銳之師!
回覆列表
肯定是有的,而且數字遠遠大於5000這個數字!
長平之戰裡面關於秦國軍隊的精銳部隊有多少人?就一個大概的數字就已經超過了你這5000只數,也就是大約3萬人!
這3萬人從哪裡來的,首先,長平之戰開始之後,趙括率領40萬趙國軍隊走出了自己的營壘,然後跑到秦國的包圍圈裡面,我們要知道,這些人他出來的時候如此龐大的軍隊,是需要一條很長的補給線。才能夠滿足了。在這種情況之下,趙括肯定是有。一條安全的補給線,此時秦國派了5000人!把長平關和趙括軍隊,二者直接給一刀兩斷,軸5000人一直到戰爭結束,都死死的釘在了這個運輸線上面,趙括的軍隊和常平關的軍隊不停地對著5000人發起衝擊,就是衝不破人家的陣型!
這5000個人肯定是披甲精銳,肯定是精銳中的競爭,否則沒有這麼強悍的戰鬥力,能夠一直撐這麼久,要知道趙國軍隊幾十萬人呢,都想著要回去都想著要糧食吃這種人臨死之前的這種。拼殺的力度,這種求生的慾望,你換任何一個人都擋不住,除非是百戰之士,除非是披甲精銳。
而剩餘的25000人了他們要走的路更遠,也就是切斷長平關和邯鄲之間的聯絡,防止趙國的增援部隊增援長平地區!這25000人承擔的作戰任務一點兒都不比這5000人要差!為這25000人也是披甲精銳。
那這裡就已經有3萬人了,那剩下來的還有沒有呢?肯定有!
大家想想秦國和趙國兩個國家,當軍隊涉及到幾十萬的時候,此時兩個國家的人數已經基本上持平了!即便秦國有優勢,那最多也就多出來20萬人,可是這60萬人愣是把這40萬人給他吃了。這個原因何在呢?一方面是趙括紙上談兵,把這40萬人愣生生帶進了一個被秦國軍隊包餃子的地形裡面!這是一個原因,那第二個原因是什麼呢,就是秦國有辦法把這趙括的40萬大軍死死的釘在這個地方。要知道,趙括手裡可有40萬人,這40萬人給點兒機會,能夠創造出來一個奇蹟。
更何況是60萬人包圍40萬人,這個裡面它每個點所需要佈防的兵力,這個軍隊的作戰能力都需要考慮進去,萬一趙括選了一個不知道哪裡找出來的一個薄弱點突破的話,那麼前功盡棄!
第二點就是選擇主動出擊!與其讓你們白天攻擊,晚上睡覺,我還不如讓你們一天到晚都沒個休息!我媽嫌沒如入無人之境,我把你整個大引腳的事業生活不能自理,讓你的軍隊一直處於疲憊狀態,也能夠減輕我的正面負擔,與此同時,我的進攻也讓你的軍隊顧頭不顧尾,或者是有點兒為萎縮縮,不敢太過於前進,防止我端了你的老營。
需要什麼,這還是需要精銳部隊,我還是需要突擊力量!給我3萬人根本就不夠用!
是秦國當時確實可以拿的出更多的精銳部隊,為什麼首先這個盔甲問題!戰國已經持續了幾十年了,如此血戰亂戰,已經打了幾十年了,各個國家都已經進入到一種瘋狂的軍備競賽之中!造盔甲,即便再怎麼反鎖在怎麼耗費,國力也必須得造,不造人家的軍隊就比你多,人家軍隊戰鬥力就比你高,你就必須得滅亡!
想當初戰國初期,一個魏國就能夠擁有5萬魏武卒!更何況是到了戰爭末期,號稱天下第一強軍的秦國軍隊呢?
至於說時間什麼的,那根本就不是問題,三年的長平之戰,秦國有的是時間把這些盔甲運到前線!把自己的精銳的部隊全部帶到昌平地區跟人家決一死戰,所以秦國當時在常平地區絕對不止5000人的精銳部隊,他的精銳部的人數更多,最起碼10萬人才夠用!還能夠配合白起在長平地區打他這麼一個殲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