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美皖西大別山
-
2 # 幼南寨
說起提火盆上學,我這還有一個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84年我剛上初中,鄉里的中學離家也不遠,都是走讀生中午回家吃飯,抄近路回家,不小心將攜帶的火盆打翻在一個大草堆旁,這樣一下子將草堆點燃了。那時候耕田用牛的,這草堆可是牛的越冬口糧,我父母到處東湊西湊稻草,償還人家的草堆。
說起提火盆上學,我這還有一個故事和大家分享一下。
84年我剛上初中,鄉里的中學離家也不遠,都是走讀生中午回家吃飯,抄近路回家,不小心將攜帶的火盆打翻在一個大草堆旁,這樣一下子將草堆點燃了。那時候耕田用牛的,這草堆可是牛的越冬口糧,我父母到處東湊西湊稻草,償還人家的草堆。
別說70後提火盆上學了,作為一個山區80後我上小學那會也一到冬天也是提著火盆去上學的。而且在我們皖西大別山區,很多80後在冬天下大雪的時候都會提著火盆去學校上學。
在這裡首先解釋一下,我們山區把烤火的工具分成這3累類:火盆、烘籃子、烘桶。每種烤火的工具大小、用途實際上都不一樣,烘籃子最小,方便攜帶,因此我們上小學那會帶到學校裡取暖的並不是火盆,而是叫做烘籃子的烤火工具。下面這三張圖分別是火盆、烘籃子和烘桶,大家可以參考一下。
記憶中在我們皖西大別山區,每年冬天還沒有放寒假的時候就開始下雪了,幾乎每年都會在放寒假前後下大雪,那個年代學校條件很差,教室裡四處漏風,而且農村人家庭條件差,穿的衣服都是破舊的,不是特別保暖,一到冬天上課的時候手都不敢伸出來,因為實在是凍得厲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這些學生的家長都會在我們上學之前把烘籃子準備好,裡面放一些木炭,然後蓋上清灰,讓我們拎著去學校,手冷的時候就放在烘籃子上烤烤火,馬上就熱了。
那個年代(90年代初吧),學生比不得今天的學生,條件特別差,我記得我們班上有的學生要走山路一個多小時,下大雪的時候雪路難行,很多7-8歲的小孩走山路經常會遲到,對於遲到的學生老師總會罰他們站在走廊上背書,在對比今天的小學生突然覺得真的是太幸福了。
我們那會上小學,都是自己用飯缸子帶飯,中午沒法回去(特別是住的遠的學生),然後放進學校的大鍋裡(吃飯前有專門的人負責蒸),冬天天氣冷,飯沒一會就涼了,好在那時候用烘籃子,只要把烘籃子上面的清灰扒開,把飯缸子放進烘籃子上面烤一會,就能吃上熱飯了。
直到今天我還清晰的記得那個時候帶烘籃子上學時的情景,有的學生家長馬虎,烘籃子裡面裝的不是木炭而是火種,結果上午半天還沒結束,烘籃子裡的火種就化完了(燃燒完了),一個下午就只能挨凍了。上課的時候大家都把腳放在烘籃子上面,暖暖的,這樣就能安心的上課了。
如今幾十年過去了,往事依然歷歷在目,今天的學生們和過去相比,條件好了太多,但在我看來也失去了很多,我們那個年代雖然條件差,但是學習負擔不是特別重,因此和今天的學生相比,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更多的樂趣,經歷也更加豐富,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有得有失吧。
今天的學生們上學再也不用帶烘籃子、火盆了,因為現代的教師比過去好多了,最起碼不會漏風,有條件的學校還有空調、暖氣,比起過去的學生真的是條件好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