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例如李鴻章與張之洞行事風格迥異,相輕暗恨。 一次,李鴻章向皇上打小報告,說張壞話:“張之洞為官數十年,猶不免書生之見。”張之洞亦反唇相譏:“李少荃議和多少次,公然以前輩自居。”絕妙對聯,時人莞爾。
7
回覆列表
  • 1 # 叫我蘭子君吧

    今天我們要講的是蘇洵、蘇軾、蘇小妹三人的故事~

    蘇軾曾兩次到杭州任地方官,浚湖築堤,頗有政績。他寫過不少盛讚西湖的詩篇,其中一首這樣寫道:“西湖天下景,遊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

    相傳蘇軾與其父蘇洵及小妹,就有過一次:“深淺隨所得”的撰聯比賽。這日,他們來到五雲山之西的雲棲。此地因五彩雲霞飛集停佇而名,向以清涼幽靜、花香醉人著稱。“雲棲竹徑”為西湖十八景之一。

    蘇洵見此美景,要大家各作一聯,並限定收尾之字為“冷”和“香”。

    蘇軾思維敏捷,當下說道:拂石生來夜帶冷,踏花歸去馬蹄香。蘇小妹不服氣,爭辯說此聯不妙。她不甘示弱沉思了一會兒說:叫月杜鵑喉舌冷,宿花蝴蝶夢魂香。

    蘇洵聽了,連連搖頭說:“句子都還不錯,就是與此間景緻離得太遠了些。你們聽我的——水自石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

  • 2 # 陽侃侃

    爭執不好說,更多的是辯論吧。最著名的要算是莊子與惠子關於“子非魚”的辯論了。《莊子 秋水》中記載到,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之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意思是說,莊子和惠子漫步在濠河的橋上。

    莊子說:“鰷魚遊弋得很從容,這魚很快樂啊。”

    惠子說:“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莊子說:“你也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快樂呢。”

    惠子說:“我不是您,當然不知道您的感知嗎;您原本不是魚,您不知道魚的快樂,這不就完了。”

    莊子說:“請你按照本意來講,你剛才說的‘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這句話,既然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還來問我,我是在濠上知道的。”

    當然,這不能逃脫詭辯之疑。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成為了很多人的處事哲學,不要帶著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他人。

  • 3 # 亦路514

    其實這種事情歷史上很多,爭執在所難免,關鍵是對後人的啟迪是什麼,甚至影響到後人的選擇。

    最著名的我想就是孔子與儒家,孔子在世的時候,每每推銷自己的學說,很多感興趣,但並不會用他的學說,而當時的社會對孔子也有評價,這種評價也算一種爭執。

    那麼在漢武帝時期!最後選擇了儒家,不是道家,不是法家,更不是什麼陰陽家,而他們更不會玩現在周易的八卦,雖然他們也會用,但那種只算小道而。

    在西方歷史上有個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還有很多家,那人叫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在他活著的時候不存在爭議,但他死後,變成了科學的墊腳石。

    而他的偉大在於一種擴充套件的錯誤,在他的時代,他的認知是正確的。但過了他的時代,人們發現他的認知是完全的錯誤。

    我們有沒有想到,因為他的錯誤,才產生了所謂的對。而現在所謂的對,實際也是一種錯誤,才產生了以後的對。

    我們不應該鄙視前人,他在他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的認知下,他就是偉大的。而在他認知的基礎上,我們又能達到新的認知,這才是他偉大的地方。

    我們還要坦然面對歷史,歷史是最公平與公正的,被歷史淘汰的,包括孔子,包括亞里士多德,甚至包括我們本身,但淘汰就不要回來。

  • 4 # 羽刻

    首推《世說新語》。

    喜歡魏晉風骨。連爭執時,都自有一股灑然氣度。下舉兩則: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僕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僕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後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難兄難弟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諮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陳元方的兒子陳長文,有傑出的才能,他和陳季方的兒子陳孝先各自論述自己父親的事業和品德,兩人爭執不下,便去問祖父太丘長陳寔。陳寔說:“元方很難當哥哥,季方也很難當弟弟。”

    難兄難弟,原意為兄弟都非常好。兄弟二人,不分伯仲,即是如此。

  • 5 # 手機使用者52272099737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六尺巷》的故事你知道嘛?

    康熙年間,宰相張英世代居住在桐城,他的府第與吳宅為鄰。有一年,吳家建房子時佔據張家的空地,張家不服,雙方發生了糾紛,互不相讓,於是告到了縣衙門。因為張吳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遲遲不能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就寫信向張英告知此事,想讓宰相給家中撐腰。張英看完家書後,並不贊成家人為爭奪地界而驚動官府的行為,於是便提筆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寥寥數語,寓意深長。張家接到書信後,深感愧疚,便毫不遲疑地讓出了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被“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度所感動,於是也效仿張家向後退讓了三尺地基,便形成一條六尺寬的巷道,被鄉里人稱之為“六尺巷”。 忍讓又是一種痛苦,是一種考驗,是從幼稚走向成熟的轉變,是人格和品行的高尚境界。同時,忍讓更是一種理智,是感悟人生後的一種智慧,經歷挫折後的一種持重。有志者欲成就自己的事業,必須鍛鍊、修煉、磨練自己的忍耐力,否則將一事無成。

  • 6 # 亞特蘭荻斯

    賈島與驢背上偶得一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又欲做“推”字,正在驢背上吟誦,手作弓,引手做推敲之勢,不料衝撞了時任京兆尹韓愈的車隊,被下屬扭到韓大人面前,而賈島依然沉浸在“推敲”裡面,韓大人謂之曰“敲”字最佳。現在斟酌文章什麼的都是用的這個典故。“推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刀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