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旋風李太白
-
2 # 水星火星木星
諸葛亮北伐,主體思想是延緩蜀漢滅國的過程,以攻為守罷了。
北伐是解決當時蜀漢國內矛盾的一個有效手段,創業團隊(荊州集團)和土著領導(益州集團),從開始從一個鍋裡吃飯(攻下成都,搞定劉璋)開始,就從來沒有蜜月可言,諸葛亮為避免兩派刺刀見紅,提升凝聚力,不得已而為之。
次之的原因,可以向天下臣民(主要是士族),劉姓的正統思想,所謂漢賊不兩立!老是不北出祁山,會影響天下人懷疑你的合法性,畢竟蜀漢就是幹這個起家的,失去號召力,特別是在國內,那結果是災難性的。
另外,還有草鞋皇叔哥的臨終託大事,報知遇之恩,現在看來,人混世道,不僅僅要還,有時還要搭上自己,霸王硬上弓,有時就這麼無奈。
結果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北伐失敗了。
除了以上的原因,還有紅臉二哥的剛愎自用,痛失荊州,少了一個攻擊方向,孫仲謀的隔岸觀火,草鞋哥的一怒之威(白白損失蜀中精銳),魏國國內政治經濟穩定(九品中正制,發展農業,恰好當時的農耕技術水平最高的,地理水文都不賴)。
北伐是歷史中滄海一粟,特定歷史條件下的一個區域性戰爭,造成大規模的生產破壞,戰區百姓的生靈塗炭,兩國百姓的沉重負擔。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
純手機手打,見仁見智而已!
-
3 # 天一楹聯
感謝邀約:三國的天下三分,首要條件是蜀漢、東吳的聯合,次為佔有荊州、益州。諸葛在用人問題上有二次失誤,一為關雲長守荊州,二為馬謖守街亭。關雲長守荊州因女兒婚事,辱罵孫權使者諸葛瑾,導致蜀漢、東吳聯盟破裂,荊州失守,自己身死。另曹操此時已統一北方。綜上所述:在失去盟友,曹操強大,蜀漢內部不穩的情況下,諸葛此時北伐實非上策。敗局已定!
-
4 # 兔吐2
三國已定,雖有蜀地漢中,擔此時諸葛亮已是臣相,軍,政大權於一身,從青年時自比管仲,樂毅,有大志,有謀略。蜀漢這點地方不夠他治理的,加上曹魏政權更迭,有點動盪,又東聯孫權。蜀地,漢中,乃一人把關,萬人莫進。諸葛亮又有連弩軍,有了這些條件,諸葛亮要北伐,實現人生最大夢想,統一華夏,還都洛陽。
-
5 # 汐水柔情
根據諸葛當初的隆中對實現統一,是不可能的,所以要重新尋找出路。很多人認為諸葛北伐是耗費財力人力,其實我覺得這種認為是不正確的,為什麼呢,理由如下:
第一,從當時的地勢分析,中國十三州,蜀國佔一州,魏國佔九州半,而且魏華人才濟濟,蜀華人才凋零,有的人會說諸葛任何事都親力親為,造成人才不能發展,這種說法不一定正確,首先,劉備兵敗後蜀國已成為一副爛攤子,諸葛什麼事情都不得不親力親為,因為出不得一點錯誤,但是諸葛在親力親為的同時諸葛提拔的人才也不少,只是蜀國的人才太少,就連姜維都是魏華人,蜀國治理的也是三國中最好的國家。如果這樣的情況下,三國各國獨自發展,不出十年魏國的軍事人才以及軍事實力,將遠遠超過吳蜀國,吳蜀國亡國的可能性更大。這就如同現在的中國和日本相比,十年前中國的軍事不如日本,現在的十年後,中國已經遠遠把日本甩在後面了,別說在發展二十年了,所以不北伐就是等亡國。
第二,諸葛的北伐目的,一是為了報道劉備的知遇之恩,二是為了騷擾魏國的發展,以及防止蜀國的軍事人才凋零,大家都知道,不實戰就鍛鍊不出人才,不是人人都是諸葛,一開始就會帶兵打仗。一個國家長久不打仗,軍事能力就會下降,一打仗就成了散兵,不經打,而且小國如何能與大國相比,諸葛如果駐守蜀國也許有生之年能守住,但是死後,亡國就快了。所以我覺得北伐是沒有選擇的。三是為了以攻為守,壯大自己,諸葛在北伐的時候雖然只取得了部分城池,但也是在壯大蜀國,只要時間久了,蜀國就會強大起來。
第三,當時蜀國內亂不止,劉備是外來的荊州派人士,還有當地的益州派人士,在加上外亂,北伐是解決這些矛盾的最好方法,把內亂的注意力轉移到了北伐上,國內才能統一戰線。
諸葛的北伐,也就是他自己說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是追求高尚品質的人,所以一生謹慎,就連善於出奇謀的司馬懿在雙打對戰中,也沒什麼奇謀,多次敗於諸葛。說明諸葛的軍事才能是有的,但是諸葛不得其時,遇到一個能夠忍的,有非常善於守的司馬懿。諸葛又不可能強攻,所以拿司馬懿不能怎麼辦,我想換成任何軍事天才,對於司馬懿也無能為力。所以我覺得北伐這個戰略是正確的,因為諸葛在北伐期間,蜀國在三國中治理最好,百姓生活最好,所以蜀國百姓都是稱讚諸葛,而沒有說諸葛北伐是什麼窮兵默讀,可以看的出,諸葛北伐百姓也是贊同的。
-
6 # 流年亦夢148994122
三國時代是漢朝崩潰了出現軍閥割據,群雄逐鹿爭奪天下的局面。
諸葛亮未出茅蘆便三分天下,合縱聯橫,互相牽制促成三國鼎立。
諸葛亮舉全國之力數次伐魏,但都無果而終,直至累死也未達成所願。諸葛亮之所以伐魏是為了完成先帝劉備興復漢氏的遺願。
三國並立,虎視耽耽,你不打我,我就滅你,諸葛亮先伐魏以攻為守,也是上策。
魏蜀吳三國經過多年發展國力兵力都不斷壯大,各佔天時,人和,地利優勢,都有攻伐對方的實力,一代軍師諸葛亮不會偏安一隅坐以待斃主動征伐。
另外個人淺見,魏蜀吳三國個人野心也極度彭膨脹了,都想統一中原做皇帝,如果諸葛亮滅了魏,吳自然不再話下,一切歸蜀。扶不起來的阿斗能做了天下之主嗎?最好是諸葛亮,會有盛世再現。
-
7 # Cian文強
武侯北伐,是一種承諾 一種信仰
中國古代人是特別重視道德與節義的,以忠孝為本,奉行一生。
諸葛亮是文人志士,如他舌戰群儒的時候說的,儒分大儒和小儒。大儒就是匡扶社稷,拯救百姓於水火,肩負國家興亡的大任。小人之儒就是隻會引經據典,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卻無一策。諸葛亮就是大儒
北伐,不是窮兵黷武,不是勞命傷財。陳湯說: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當時漢獻帝必非無德,而被權臣欺壓。天下三分之二歸曹魏,這不是一點點侵犯了,收復故土,不畏強敵。這是古人的信仰。齊國滅國時候,田橫帶五百人慨然赴死。這就是氣節,難道五百人的性命不是命?這就是把氣節凌駕於生命之上。
霍去病也說:匈奴未滅,何以家為。國事家事都在諸葛亮肩上,他不得不北伐。司馬懿沒有古人的血性和剛強。深得厚黑學精髓,因此司馬懿會笑到最後。但諸葛亮在今天人看來真的就沒那麼好,但在古代的價值觀裡,那就是個完美的人。出師表中,其心可見。北伐,為的就是捍衛大漢的疆土,為的就是匡扶正義,糾正喪亂的人性。董卓暴起,曹操變亂。群雄不守法度,不忠天子,不愛黎民。為的是自己開疆擴土,為的是自己榮華富貴。沒有以蒼生為己任的人。而諸葛亮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目標就是變亂為治。為的是恢復倫理綱常,為的是天下一統。
北伐,是他實現自己的理想,是他報答劉備的恩情,是他盡臣子的本分。
其實諸葛亮的北伐,在他出師表裡就能完全看出為什麼北伐。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的可以看看了,諸葛亮並非不知道蜀國國力弱。他自己知道益州疲敝。之後叫劉禪恢弘志士之氣,光復先帝遺德。這段是教育劉禪,也是暗示劉禪無德。
而且北伐不是窮兵黷武,諸葛亮也說,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時蜀國軍事實力也是可以的。
後出師表中,諸葛亮又說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這就是北伐的重點,王業不偏安。在諸葛亮眼裡,劉漢才是王,曹魏只是賊寇。正統就要有正統的待遇。因此才要北伐。
諸葛亮北伐延長了蜀國的壽命,也是如他所說,伐而亡、不伐亦亡,孰與伐之。意思就是,與其打魏國而滅亡和不打被滅亡兩個哪個更好?打還有希望,不打是肯定沒希望。這就是一場賭賽,諸葛亮也是沒多大信心的,但是為了一線希望,還是要試試,打的話兩個結果,勝利或者失敗。不打的話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失敗。這麼說的話或許能理解諸葛亮北伐的想法了。其實秦漢都是在川蜀一帶開國的,確實也在乎人才的支援。但是在蜀地能夠打出中原並能一統的案例真的很少。以諸葛亮一人之才是很難得。況且三分天下。東吳也是為了自己的。不可能全心幫助蜀國的。這樣諸葛亮就要北伐。
諸葛亮很厲害的,北伐也挫了曹魏的銳氣。收了年輕將領姜維,殺張郃費耀王雙。氣死曹真,讓孫吳破曹休。破郭淮,打得司馬懿閉門不出,一方面可以說是司馬懿知道諸葛亮糧草不濟故意等蜀軍退去,打公孫淵也是這個套路,這是司馬懿的戰法,消耗戰,除了打孟達是以出其不意的速度偷襲。但是雖然說是消耗戰,也可以看出司馬懿怕諸葛亮。怕諸葛亮的鬼神莫測之機。司馬懿總會猜到如何安排才能讓蜀軍最有利。但諸葛亮卻偏偏不這樣,按司馬懿思維,蜀兵出武功而東魏軍危險了,但是諸葛亮卻在五丈原。司馬懿可能就除了拖就很難應對,不變應萬變。他不知道諸葛亮下一步怎麼走。晉書中說司馬懿打敗諸葛亮。漢晉春秋說諸葛亮打敗司馬懿,晉書語焉不詳,如果真的司馬懿打敗諸葛亮的話,那麼晉書還不吹捧一下?因此,很有可能是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敗的。
因此,北伐是對魏國造成打擊的,也如此,蜀國在諸葛亮死後還能延遲好長時間。
諸葛亮北伐是無奈之舉。也是明智之舉,要麼可能贏可能輸,要麼就一定輸,也怪諸葛亮死忠心,不然也不至於功虧一簣,功敗垂成。
-
8 # 夢的精彩
我給諸葛亮的北伐的評價是八個字:自不量力、窮兵黷武。雖然在《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被塑造成為“神”一樣人物,其實在歷史中沒看出來諸葛亮在指揮作戰上有多大本事。大家所知諸葛亮奇謀在歷史裡不是杜撰出來的,就是移花接木把別人做的放在他身上。
蜀國在國力和人口等方面遠不如魏國,諸葛亮偏要小打大。以小打大倒也不是不可,還不敢冒風險用奇謀,只知層層推進。“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後勤保障何其難,司馬懿只不過以守為攻等蜀軍糧草供應不上自行敗退。只不過司馬懿怕“兔死狗烹”,就沒有趁勢沒有滅了蜀國“養寇自重”罷了。
三國時期由於年年征戰,人民顛沛流離人口極具下降。蜀國由於地處西南又有天險可守,所以老百姓生活還算不錯。但諸葛亮為報答“先帝”實現自己宏願,不顧國力和老百姓的疾苦屢屢進攻中原,導致蜀華人口大量減少老百姓民不聊生。明知不可為非為之,難道這不是“自不量力、窮兵黷武”嗎。
-
9 # 歷史的豪情
諸葛亮北伐就是一個被傳銷份子洗腦的聰明人一樣,突然只剩下了執著,沒有了冷靜分析,將自己的聰明才智都用在了局部,
首先,諸葛亮的才華不用多說,得臥龍者得天下,可見他的才智是得到天下名士們認可的。但就是這樣一個聰明絕頂的人,竟然幹了這麼不理智的事。
其次,諸葛亮北伐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不佔的,帶領大軍北伐純粹是人在與天鬥,如果不是靠他的軍事才能,可能用不了兩次,就已經被打的全軍覆沒了。
最後,諸葛亮的北伐間接的掏空了蜀國的人民,導致當地生活窮苦,朝堂之上反對他的人也很多,間接分離了大臣們的凝聚力,使蜀國的君臣都不合了。
最後,無論是普通人還是聰明人,都不要輕信別人的洗腦,讓自己變得太偏激執著了。會使人生和事業都受影響。
-
10 # 素川居
諸葛亮知道不能拖,因為魏國佔了中國六成的人口,蜀國耗不起,所以諸葛亮只能選擇主動出擊,或許還有一線生機。至於諸葛亮北伐的成果。。。。只能說勞民傷財,窮兵黷武。。。。主要是既然諸葛亮明知道天命難為,打敗魏國的機率無限接近零,為啥不反過來幫曹操統一天下?非要內戰?自己人殺自己人有意思?如果早點幫助曹操統一天下,力氣往一處使,可以把北方胡人清一清,教一教胡人做人,揚我中華之威,也就沒有後來的五胡亂華了,諸葛亮真是不懂事啊。看看人家老曹,在爭霸天下的時候,還不忘噁心噁心烏丸跟鮮卑,順帶教南匈奴做人。
回覆列表
這要扯遠了,隆中對裡很重要的兩個點,佔有荊州益州和等待天下有變。
為什麼要佔有荊州益州呢?
益州,天府之國,有充足的糧草和帶甲之兵作為後勤保障。
荊州,聯通天下的戰略要地,佔有荊州才能做到兩面夾擊,一路破長安,一路進中原。
但是二哥丟了荊州打亂了戰略佈局,蜀漢變成了在益州坐困等死,因為出川的道路只剩下漢中一線。漢中又不具備天險,不好守。
原有荊州地盤又被孫吳佔了,而且諸葛亮的外交方針就是聯合孫吳,所以這個臉不會也不能翻。
北伐目的在我看來也是兩點。
一,不讓曹魏休養生息。這點無數大神論證過,就不多說了。
二,重新構建隆中對戰略佈局,就是形成和曹魏對峙又不失進攻以及自保的優勢。
那只有北伐取長安一個選擇了。
長安的戰略位置有多重要呢?只要能取得長安,從戰略上來說,就保持住了進可取弘農,洛陽,然後兵鋒直指許昌,圖謀中原。退又可以依據潼關天險保持對峙立於不敗之地。這樣從另一種方式上也達成了隆中對的戰略意圖。
所以第二次北伐就會出現諸葛亮先取三郡想要立足西涼,然後讓馬謖街亭守住糧道。因為做好了想要佔有益州和西涼與曹魏對峙的局面,然後再圖謀長安。
諸葛亮的北伐無論是戰略目還是自我生存,都是最正確的選擇!
可惜,某事在人,成事在天。
可惜丞相了…硬把自己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