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人美眼
-
2 # 朱毅
我不從反家暴法,以及保護兒童權益的角度說了,就廣義地呼籲一下,有那點力氣打自己吧,別打孩子了。
古語說棍棒底下出孝子,聽好了,可不是棍棒底下出才子。再說了,棍棒底下的加菲貓就是被虎媽虎爸一頓亂棒打死了,也還是一隻今天俯臥明天撐的貓,怎麼也打不成一隻小老虎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虎媽,明知山中有老虎,猴子是怎麼也稱不了霸王的,但就是要走人比人氣死人的不歸路,分不清東南西北,不分青紅皂白死搬硬套。
虎媽的孩子,那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不過別人家的媽媽,更是神一樣的存在,赫赫有名的虎媽原型是美國虎媽,哈佛畢業,耶魯教授,不知道當年姥姥姥爺掄起黃金棒一頓打,能不能把自己家的媽媽都打成別人家的媽媽?捫心自問,如果自己做不到,那就不要做畫虎不成反類犬的笨媽媽了。世界這麼大,老虎也做不到一家獨大,世界這麼大,不做老虎,做加菲貓,不做老鷹,做只花蝴蝶,也可以有很精彩的一生。
每個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稟賦,這些彌足珍貴的個性特質,只有在寬鬆和諧的氣氛中才能茁壯成長,棍棒教育嚴加管教,千篇一律一刀切,很可能辜負了上蒼賦予孩子的才華。“養不教,父之過”,不是說做爹媽的打得不夠,而是為人父母花費的心思還不到位。打是親罵是愛,那是老黃曆該翻篇了。
父母不是馬戲團的馴獸師,孩子是孩子,也是夥伴,好些時候,還是老師。世界這麼大,人生那麼短,父子母女一場,就是懷著滿滿的感恩之心,欣賞和陪伴她的成長,她成龍上天我仰望星空,她成蛇鑽草我腳踏實地。
父母站在天然的制高點上,就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對孩子指手畫腳,指哪打哪,算不得好的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樣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於父母來說,嚴以律己是本分,寬以待人是涵養,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就算不一定都得做到,但至少有努力做的樣子。
做父母的還沒有七老八十垂垂老矣,憑什麼自己的夢想都要孩子去完成,什麼時候開始自己的夢想都不晚,哪怕彈琴做畫英語書法舞蹈跆拳道。一個無力展開的現在,是沒有力量去推動一個希望展開的將來的。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全家都圍著孩子轉的家庭,孩子未必領情,也未必就有世俗意義的成功,大家都調整一下心態,把妻子當女兒疼,把丈夫當兄長敬,把孩子當朋友處,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孩子一起成長,放下棍棒,成為更好的我們自己。
-
3 # 順數73976211
打孩子有三個要點。一,打要狠,但不能傷及經骨與內臟。打就要打疼,打得從心裡害怕。讓其知道,一旦犯錯,就無法生存。還要同時告訴他(她),除了家裡人,沒有比父母親人再會這樣輕易放過你的了。外人打起來,比這種打法,還要多一萬倍的兇狠。法律會讓你坐牢或要槍斃你。社會打你,會讓你身殘或要你性命。家人可以不打你,別人會打你。問清楚孩子,又該怎麼才行?
二,要弄清楚對錯的原因。不要動不動就打,也不分大事和小事情。更不要,還沒弄清原理,一見或一聽說,就動家刑。第一次犯錯,一定要耐心講明道理,第二次要嚴厲警告才行。對明知故犯,不打怕,真的不行。
三,平時要言傳身教。大人自己做不到的,一定要講明原因才行。並要儘量解釋清楚,犯某種錯的後果,和有關方面的連鎖反應。特別要注意,有獎有罰。平時一定要讓其感覺到,親人就是親人。世上再也無可替代,離開了,半點也不行。一至三歲要打怕,四至七歲靠講明。六歲以上再莫打,打過三次成仇人。千萬別說小孩小,正因為小,才好教育成良人。樹大再改會折斷,人大再改很難行。一切都是大人教,等到養成壞習慣了,再來怪後人。真是可笑又可恨,大人自己犯的錯。偏偏要說是小孩的天生!真是無恥之極,害後人。還說自己,只再那麼打了。皮帶也打壞了幾根,自教小孩養成了壞習慣,又要其改真難人。
教育用打用罰不是教育。但在一至三歲,不打真的不行。三至六歲,最多隻能打一次。如果再打!先要省查一下大人自己的良心。平時怎樣教養的?不行就要自己去把苦果吞。再打孩子以無用,反倒自己養仇人。只求神靈天保佑。讓其他(她)們自己醒!很多自己長大了,也會變成好人和能幹人。聽不由命不由人。以上一切均是個人觀點,與經驗。只作參考,不爭論。謝邀!
-
4 # 小李滔滔
教育是我的主業,我來談談這個家長比較關心的話題。
父母該不該打孩子?我認為是有必要的,但是,只能適當地打3歲至12歲的孩子。
家庭教育很重要,在孩子品德養成方面,比學校教育還重要。
自古以來,家庭教育的理念中,就有“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說法。
古代私塾學生就有用戒尺打孩子的傳統,當然,僅僅是打屁股或打手心,不會往死裡揍。反正也沒有聽說私塾先生打死學生的。
但是,現代的教育專家不認可打孩子,都倡導賞識教育,快樂教育。認為打孩子對傷自尊,影響孩子心理,造成孩子的人格扭曲。
另外,現在的孩子比較寶貝,父母也捨不得打孩子。
因此,現代教育的主流都認為打孩子是不對的,打孩子是落後的封建專制教育。
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我非常贊同那句話: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我的觀點是:
一、3歲之前的孩子不該打。
3歲之前的孩子,身體還沒有成熟,思維還沒發育。也就是說,懵懵懂懂的幼兒,講道理和打都沒用。因為,孩子太小還理解不了捱打的原因,也就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二、13歲之後的孩子不能打。
13歲的孩子,步入青春期,思想衝動,行為叛逆。父母打孩子,對孩子的心靈傷害很大。
打更加容易樹立孩子敵對的情緒,所以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該以榜樣示範與平等溝通,耐心說服為主。
那麼,3歲至12歲的孩子,為什麼要適當的打呢?
注意:我說的打,是以教育為目的的懲戒,而不是大人發洩情緒的虐待。
孩子犯了錯,特別是出現危險的行為,而且屢教不改,就應該適當打孩子。
比如孩子玩火、私自下河游泳,偷竊,欺凌弱小等等。
這就看家長給孩子劃定什麼樣的底線了。
打孩子,可以造成疼痛。人對疼痛的反應是最敏感、最難忘的。
越是疼痛,越是能夠感受到犯錯代價的分量,從而才能“吃一塹長一智”。
3歲至12歲的孩子,思想行為有很強的可塑性。
孩子的行為習慣和人格修養,都是在這個年齡段養成的。
而有些頑劣的孩子,僅僅說服教育,講大道理是沒有教育效果的。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打”是教育手段不是教育目的。
打孩子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知錯能改。
樹苗長歪了,要趁早糾正,長大定型了就沒辦法了。
當今很多孩子教育失敗,只因完全信奉溫情教育。
無原則的愛就是溺愛,“慣子如殺子”,這樣的教育悲劇太多了。
所以,孩子“不打不成器”,這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
5 # 宇橐
不打不成器
解釋:打:打磨,打造。不打造就不能成為有用的器物。原意是指:工業上的機械零件在製造過程中的一道工序。現在多用來形容教育子女的一種方法,比喻不教育就不成材,沒出息。並且這裡所說的教育就是“棍棒式”的武力教育。在此和大家分享下我的拙見。
觀點: 不贊成, “不打不成器”是中國數千年的傳統教育方式,但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模式它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理由:從小經常被父母打的孩子,容易出現以下問題:
1、自卑、不自信
棍棒教育很容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父母總是因為孩子的各種過錯和不足來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出現錯誤的認知,不管我做什麼怎麼做,都不能符合爸爸媽媽的要求和期望,再怎麼努力也是沒有用的。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卑,懷疑自己的一切判斷,置疑自己的一切想法,久而久之,會覺得自己是非常差勁的。在棍棒教育下長大的孩子往往骨子裡透露著自卑不自信的性格。
2、懦弱或暴戾的極端性格
一些孩子長期在“棍棒”的威逼下,會不自覺的認為你就是權威,不敢質疑,即使你說的是錯的,他們也會因為害怕捱打而相信你就是真理,從而形成極端懦弱性格,對外界事物特別敏感,怕人怕事。而有些孩子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者本身沒有犯錯的情況下,仍然遭到暴揍,這樣的經歷,會在孩子的心靈深處播下仇恨和暴力的種子,在他擁有了施加暴力的能力之後,會更願意採用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是非常可怕的。
3、撒謊
撒謊對於人類來說,是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有些父母,一旦發現孩子犯錯誤,就要抄傢伙動手,是為了逃避捱打,往往迫使孩子違心地說謊,瞞得過就瞞,騙得過就騙,因為騙過一次,就可減少一次皮肉之苦,久而久之,撒謊形成習慣,都說孩子不會撒謊,你就大錯特錯了。
結論:不打不成器的教育模式不光導致以上問題的出現,還可能使孩子怨恨、逆反、感情冷漠,個別孩子甚至會產生報復心理,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極大的惡果。這種教育模式即使能出“天才”也是個沒有健全人格的天才。總之,為了使孩子能夠健康地成長,父母應改變以打施教的教育方式,從內心尊重孩子,對孩子循循善誘,以理服人,給孩子的成長創造一個良好成長環境。
回覆列表
經過對挨打受罵的孩子和快樂成長的孩子的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從小遭受太多太大挫折的孩子長大後更加害怕遭受挫折,而且容易形成謹小慎微、膽小怕事的性格。而那些從小就快樂成長的孩子長大後則更具有抵抗挫折的能力。
這主要與孩子所能承受挫折的量和強度有關。孩子在幼小的時候,也就是嬰兒期,不能遭受太多挫折,否則容易形成精神疾病或人格障礙。到了孩子三四歲以後,家長可以給予適當的、微小的挫折,使孩子既能夠耐受,也能從中得到鍛鍊。
無論什麼時候,粗暴的打罵教育都是不能培養孩子耐挫折能力的,當時看可能會有些效果,但那不過是表面現象,等孩子成年以後粗暴教育的惡果便會逐漸凸顯出來。
相反,快樂長大的孩子不怕挫折。因為養育人在孩子小時候就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注,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並在適當的年齡給予孩子適度的微小 挫折。這樣成長起來的孩子一般比較自信,比較健康,看問題也比較積極,既能坦然應對外面的世界,又有與年齡相適應的耐挫折能力。
有些家長認為,如果孩子小時候不接受嚴厲教育,上學後就不會努力學習並應付學習中必然出現的困難與挫折,光快樂有什麼用?社會看重的是成績和學 歷,如果沒有這些硬指標,將來怎麼養活自己,如果生存都成問題,快樂又從何談起?這種說法表面上看不無道理,但是家長要明白,您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將社會 上的一切資訊,包括優點和弊端、成就與挫折都放到了年幼的孩子身上,完全忽視了孩子的感受,這樣怎麼能看到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呢?
有些時候,完全按照“適應”社會的想法去教育孩子,其結果也許恰好相反。在培養孩子抗挫折問題上,家長需要有更宏觀的眼光,要能預先感知培養孩 子心理素質、綜合素質的重要性,按照科學的方法,順應孩子的天性來教育。這樣培養出來的孩子才既快樂,又具有極強的耐挫折能力。
教育孩子至關重要的是家長要有更高更遠的視野,這樣才能在社會導向和社會現實中把握好平衡。
讓我們的孩子都快樂健康的成長吧,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