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小學生

    首先在古代社會由於儒家思想的薰陶和浸透,“德行操守”成為選人用人的一個重要條件,但也不是絕對的硬性指標。而關於諸葛亮任人唯德的看法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的普及和影響,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是個審時度勢,任人唯才,但也重視德行的政治家。比如標題下方關於法正的介紹,說其“睚眥必報”,當時是遭到很多人的反對和攻擊。劉備入川之初,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史載其“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飡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有人向諸葛亮告狀,訴其“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當時諸葛亮為軍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諸葛亮回答道:“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法正字)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這段話的意思是法正在蜀郡任人作威作福,驕橫跋扈,希望諸葛亮能告訴劉備加以約束。但諸葛亮的回答已經說的非常明白,劉備之所以能在前方抗拒曹操和孫權而不擔心蜀中局勢,主要是因為法正治理有方。其實這句話的暗意是劉備可以沒有諸葛亮,但絕不能沒有法正。大家都清楚,法正原為劉璋部下,本來是受劉璋之命請劉備入川,他反而藉機投靠了劉備,併為劉備出謀劃策奪取西川。像這樣懷二心,事二主的人肯定在人品道德上是存在重大缺陷,以諸葛亮的地位和威望,完全可以說服劉備冷落法正。但諸葛亮透過對法正的瞭解後,認識到奪取西川必須依靠他,於是轉而重才輕德勸諫劉備重用法正,法正方得以施展才華在劉備政權內呼風喚雨。但諸葛亮也並非一概視之,劉備入川后,吸收了當地大部分土著地主到蜀漢政權裡任職,當時有一個人叫彭羕,在當地頗有才氣,在劉備入川時立了不少功勞,被任命為江陽太守。但後來發現其私下游說馬超反蜀,並大言道:“卿為其外,我為其內,天下不足定也。”馬超不為所動,將他的話上報給劉備和諸葛亮。其實在這之前諸葛亮也曾數次在劉備前進言:“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隨後毫不留情的把彭羕殺了。還有一個叫張裕的人,曾數功於蜀漢政權,但其居功自傲,以西川土著人的身份屢次無禮於劉備,並造謠說劉備取得益州九年後會失掉。當時蜀漢剛剛建立,需要籠絡一批有名望的人穩固政權。但諸葛亮堅持原則,上言劉備殺死張裕。罪名就是”芳蘭生門,不得不鉏“,意思是即使一個人再有才能,但如果行為越軌,於人有礙,也不會被饒恕。有人勸告諸葛亮說:“你們到西川來是客人,應該對主人多寬和一些。”諸葛亮的回答非常直接:“我們是不走劉焉、劉璋父子老路的。”諸葛亮對益州人士往往能破格錄用,任人唯才,比如劉備北征漢中時,益州人楊洪向諸葛亮建議:漢中是益州的門戶,丟失了漢中也就失去了西川,是家門之禍,應該積極動員增援前方。諸葛亮認為楊洪非常有見識,於是讓其接替法正為蜀郡太守。楊洪門下有一個小吏叫何祇,非常有才幹,楊洪將他推薦給諸葛亮,諸葛亮就破格提用為廣漢太守。由於諸葛亮的識人善用,很快為劉備聚集了一批有識有士,為蜀漢政權的穩固和發展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史載:“是以西土鹹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由此可見諸葛亮在選才用才是採取了區別對待,打擊拉攏的多種策略。只要是竭盡全力為蜀漢政權服務的,諸葛亮都會破格重用,但如果對蜀漢政權三心二意,居功辱上的,則會毫不留情的打擊消滅。

  • 2 # 隨心所欲187130422

    從諸葛亮的任人方面確實有點欠缺,也許是個性所然,自己做事比較謹慎,在任人方面也太過慎重,以至於自己死後蜀國首先滅亡,當然也有其它原因,但主要內部矛盾在他死之前沒有處理好,以至於內部不團結提前滅亡,就拿諸葛亮死後魏延被殺一事,就覺得魏延被殺的莫名其妙,讓人覺得諸葛亮死後蜀國已經亂七八糟,一群烏合之眾,國家已經成一盤散沙。 從任人方面我就覺得諸葛亮不如曹操了

  • 3 # 天山月3

    用人重德有什麼不合適?無德的人一旦大權在握,是必營蠅勾苟唯利是圖,危害國家和百姓。無德者用人講的是結黨營私,以我劃線,拉山頭,搞宗派,是必打壓正直,欺壓良善,助桀為瘧,害人不淺。對上阿諛,對下欺凌,兩面三刀,貪得無厭。歷史上凡無德當政者,惹得天怒人怨,導致國家危亡大有人在。明之嚴嵩、魏忠賢,清之和坤等殷鑑不遠。就諸葛亮身後的黃皓若不當權,蜀不致於先亡。唐太宗說過,用一個有德好人,可引來一批好人,用一個壞人可引來一批壞人。歐陽修說,君子諭以義,小人喻以利。古人講天下唯有德者居之,德配天下才是人間正道。

  • 4 # 東東一一

    本人感覺諸葛亮用人沒有注重品德,例如諸葛亮重用沒人喜歡的牧豎小人楊儀,可以說他非常有才能,但卻是品德極壞的人,還有馬謖,不但沒能力,只會誇誇其談,在街亭一戰是:將令不明,指揮失當,最後是臨陣脫逃!這個人有品德嗎?所以說諸葛亮用人是以個人喜好,

  • 5 # 另眼看世界江雲

    我是個實在人,如用人,我想用德才兼備之人。但德才兼備又知大義者鳳毛麟角。怎樣遴選這種人才是歷代統治者面臨的難題,也是當今社會面臨的重大問題。那就看當時統治者與當下企業主的需要而定。如無合適人選,兩者遴選取其需。若草創之初,百廢待興,以才取人,最佳。有才之人必有戾氣,消其戾氣取其才華,穩定大局,造福於世。國家企業一旦維穩,必去其糟粕,重德穩才。但有德無才之人不可大用,不然只是人浮於世的老好人,對國家企業不會有重大幫助。所以重才培德才,留取人才是國家企業主要考慮的問題。德才不全終是跛腳之鴨

  • 6 # 孟珍

    謝謝邀請。如題,如果諸葛亮用人只注重德,那當然是不合適的。可問題是,這種論點正確嗎?諸葛亮用人真的只重德不重才嗎?這種觀點切合書上或者史上的實際嗎?史上的事兒我們暫且不去討論,只按演義上說,哪個地方顯示諸葛亮用人只重德,不重才了?是說對魏延的使用上嗎?且不說這一個點有多大的代表性從,就是在這一個點上,這種說法也是佔不住腳的。事實上,諸葛亮在對魏延的使用上是最用心的。不但沒有埋沒他的才能,而且總是恰如其份地用他的才,總是把他用在最關鍵的地方。尤其是在後期,蜀國已無真正拿得出手的大將,唯有魏延是個頂樑柱。諸葛亮焉能不把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現時有人認為諸葛亮打壓魏延只是不懂用將之道。後期諸葛亮用魏延就象劉關張在時用趙雲一樣,是做為手中的王牌預備隊來用的,不派出去不是不用,而是有大用。他是諸葛亮手中最後一張王牌,除了可以用來彌補任何地方的漏洞這個別人無法勝任的工作外,他的存在還是對敵方的一種震懾作用。至於說他有反骨,只不過是挾制他的一個藉口,一種方法而已。如果怕他真有反骨,怎麼會一直放在自己跟前?自己一介謀士,難道不怕他收拾自己嗎?再說,諸葛亮在時魏延都沒覺得有懈怠他,怎麼我們這些後人卻來幫著打報不平?書中打造的諸葛亮形象,是個智者的完美代表,怎麼可能用將不用其才呢?是作者不會寫還是我們不會看呢?亦或是我等不懂裝懂的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過敏肌膚怎麼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