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銓齋主人
-
2 # 評點時刻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覺溝通起來,借聯想引起感覺轉移,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等各種官能可以溝通,不分界限,它系人們共有的一種生理、心理現象,與人的社會實踐的培養也分不開。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如說“光亮”,也說“響亮”,彷彿視覺和聽覺相通,如“熱鬧”和“冷靜”,感覺和聽覺相通。用現代心理學或語言學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通感”。最典型的例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覺,歌聲乃是聽覺,作者將兩種感覺互通,即為通感。 -
3 # 半卷
本文試著從定義,例子,前人研究以及與其他修辭的區分角度去探討。
先放定義,然後再解釋。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那麼有幾個詞有必要解釋一下,修辭格是什麼呢?修辭分為積極修辭和消極修辭。(陳望道先生的《修辭學發凡》講的很好,有興趣可以看看),而積極修辭下面有辭格和辭趣,辭格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修辭手法了!
最經典的案例就是宋代宋祁《玉樓春》詞:“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句。還有就是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裡的“ 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再來一個現代文的例子,那笛聲裡,有故鄉綠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龍眼花的香味,有太陽的光明。(郭風《葉笛》)
恰當地運用通感:可以繪形繪聲繪色,強化體驗,增加語言韻味。運用通感要注意:通感建立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等感覺挪移與豐富想象的生理和心理基礎之上,常常藉助比喻、比擬、誇張等修辭方式來表達,其詞語變異組合以自然巧妙為宜。這個修辭手法跟人的感覺有很大聯絡,人的大腦皮層裡面有些感覺的部分很接近,有時候我們就會產生“錯覺”。所以,我們偶爾會不由自主的去運用“通感”。
而錢鍾書先生在他的文章裡面有關於通感的論述,他以翔實的案例證明通感這一文學手法廣泛存在於中西方詩歌當中。他並沒有看作是修辭手法,後來修辭學方面學者把通感認作修辭手法。
說了這些,你一定認為對於通感瞭解很多了吧?那麼下面來判斷一下我們上課的時候的例子,看看以下例子是不是通感辭格的情況?
A組
(1)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2)樹上黃鸝的婉轉歌聲,就像清涼的泉水一樣。(臧克家《一首短詩的構思過程》)
(3)我走進北京的市場,過客的耳語像桂花飄香。(劉正《北京的市場》)
B組
(4)雨過樹頭雲氣溼,風來花底鳥聲香。(賈唯孝《登螺峰四顧亭》)
(5)紅杏枝頭春意鬧(錢鍾書引宋祁《玉樓春》)
C組
(6)剪剪輕風未是輕,猶吹花片作紅聲。(錢鍾書引自楊萬里《誠齋集》)
(7)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魯迅《記念劉和珍君》)
例(6)“紅聲”錢鍾書看作通感,(7)“濃黑的悲涼”張壽康看作通感,按我們上面的區分標準,“悲涼”是抽象的,不好說哪種感官感知,應為移就。(6)、(7)秦旭卿都看作移就。
如果給通感立格,它會和比喻、比擬、移就等糾纏不清,因為通感是從心理角度出發,以“心理”為標準,和其他辭格標準不一,交叉是不可避免的。不過,如果踢開通感,那麼那些因“感覺挪移”而形成的“感覺相通”的修辭現象則會缺乏很好的解釋,而且很多修辭格也都不是用一個標準建立起來的,交叉現象很普遍;通感也具有辭格的特徵,因此也可以立格。我們贊成後者,遇到包容現象時,可用“兼格”的辦法來處理。隨著立足點的不同,如果有不同的辭格的特徵,則看作不同辭格的兼格。上舉A組是比喻,也是通感,B組是比擬,也是通感,C組似也可作移就與通感的分別處理(其中例(7)不做兼格處理,只看做移就)。
所以,對於修辭來說,從來沒有簡單這一說,具體情況及其複雜,這裡只是簡單提一下。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回覆列表
通感修辭格又叫“移覺”,就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換,將本來表示甲感覺的詞語移用來表示乙感覺,使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比如:“紅杏枝頭春意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