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點墨生

    有這麼五個原因吧。

    一是領導情商很關鍵。曹操是奸雄,顧名思義奸是不按常理出牌,雄是有大方針在胸。袁紹呢,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兩人情商就不在一個檔次上。

    二是麾下氣氛和諧。曹操對手下的文臣武將甚是愛惜,這不在話下,又剛剛拿著呂布,手下員工士氣更高,荀彧,程昱,郭嘉,賈詡,劉曄各取所長,以助曹操,曹仁總督大軍,于禁,李典,臧霸,張遼,徐晃都是名將,工作各司其職,眾眾一心。袁紹手下田豐,沮授,郭圖,審配,許攸,荀湛矛盾重重,顏良性狹,文丑心怯,張合得不到重用,高覽,淳于瓊又被小人郭圖算計。一個不和諧的團隊如何去打一個和諧,又士氣正高的團隊。

    三是身邊小人太多。曹操這邊總是有人添磚加瓦,幫助曹操渡難關。如關羽斬顏文二將,荀彧鎮守許都,程昱計退劉備,徐晃探得烏巢糧倉。袁紹那邊,淳于瓊醉酒守糧倉,郭圖獻計是張合,高覽叛變,許攸更毒,直接叛逃,審配和沮授不和,也不獻計,致使袁紹開打了,又不知道怎打。這還不輸!

    四是善於抓住機遇。相持階段時,袁紹抓住曹操沒糧食的機遇,也可大敗曹操,可惜為了袁熙之死,失去復仇之心,焉有不敗!

    五是劉備小人行徑。為救自己讓袁紹出兵攻打曹操,為避殺身之禍,投靠袁紹,結果自己二弟又殺了袁紹兩員大將,致使袁軍士氣大落!看袁紹大勢已去,又開溜。可以說袁紹大敗,都是拜劉備所賜!

  • 2 # 恆久忍耐

    對於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向來回答,一是戰前,二是戰中~

    一,戰前...

    此時的曹操收張繡,滅袁術,殺呂布,逐劉備,百勝之軍,佔徐州大部,兗州,豫州,司州一部...除司州一部外,都屬中原之地,人口稠密,物資也豐富.但是連年戰亂和饑荒導致此時各州郡已不堪重負...曹操的實力並不如理論上的強大...

    此時的袁紹...統一河北.幽,並,青,冀四州之地,除幽州一部...均屬黃河流域,物廣民豐比曹操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最主要的是.袁紹統一河北,除了和公孫瓚打了一場硬仗,其餘都很輕鬆,張揚韓馥,一個被手下殺了,一個被下面人反了降了...這樣相比於曹操,袁紹此時並沒有太多的損失而且兵力物資也遠比曹操的多,兵力儲備的優勢卻也掩蓋著隱患...就是軍隊的作戰能力...正如之前所說,袁紹統一河北相對輕鬆幾乎沒有敗仗,所謂驕兵必敗,沒有經過惡仗和挫折洗禮的部隊終究會敗給更強大的軍隊...這個軍隊就是從一場一場生死戰中挺過來的曹操軍隊...宛城,壽春,濮陽,徐州等等幾場戰役別說士兵了,曹操都險些死了兩次...這樣的軍隊才可以稱作百勝之師,(不是說它從來不敗,而是敗後不死扔捲土重來)

    既然對於雙方的實力有了一定的瞭解,那麼對於曹操而言,對袁紹這仗要不要打,什麼時候打,都是問題...同樣對袁紹而言,打曹操要不要打,要什麼時候打也是問題...在這裡兩方勢力的戰略上就要看軍師謀士的爭辯了...

    曹操一方分“戰,和”兩派,主和派不說,單說主戰派,這裡主要5個人,郭嘉的十勝十敗論,荀彧分析的袁紹眾謀士,賈詡荀攸的力主絕戰,以及楊阜“袁公寬而不斷,好謀而少決...”等分析讓曹操下定決心,速戰速決...

    袁紹一方則是“立戰,緩戰”兩派,田豐力主打持久戰“以河北四州的實力,三年拖垮曹操”...而以許攸逢紀郭圖等人,則建議袁紹立即發兵一鼓作氣統一中原...理論上講,此時袁紹只有南面曹操一個敵人“南據黃河,北守燕代,兼有烏丸鮮卑之眾,南向爭天下...”而曹操...北有袁紹,南有孫策劉表,西有馬騰...(玩過三國志的兄弟應該都知道群雄割據官渡之戰曹操挺難玩的...)袁紹只需要多徵兵,廣積糧,沒事騷擾騷擾,等到曹操被幾方勢力拖得疲憊不堪時一鼓作氣南下許昌其實是合理的選擇...可惜正如荀彧所說“田豐,剛而犯上”幾句話不會好好說,把袁紹搞煩了,關了田豐,發兵了......

    二,戰中...

    當時曹操大概2萬多人,袁紹精兵十餘萬馬萬餘匹...袁紹南下後,曹操第一時間派臧霸率兵自琅琊攻入青州一部牽制袁紹,防止袁軍東側攻許昌...派于禁,劉延分守延津白馬,扼守渡口阻止袁軍南下...出軍黎陽的同時,將主力設防在官渡築壘固守...這裡要說曹操戰略上的英明...袁紹兵多,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要是分兵每個渡口都派守,則防不勝防而且兵力更懸殊...曹操此時確實做到了料敵於先,扼守延津白馬,把決戰地選在官渡,(官渡地處鴻溝,臨汴水,西連洛陽,虎牢,東下淮泗,北屏許昌...)是袁紹取許昌的必經之地...同時鎮撫關中,拉攏西涼...

    討賊檄文後,袁紹派顏良攻白馬企圖先拿下一個渡河要點,曹操解白馬之圍,從荀攸“聲東擊西”之計,先引兵至延津,佯裝渡河攻袁紹後方,致使顏良分兵,曹操率兵白馬斬了顏良...而後又在延津用荀攸的詐敗之計,以少勝多亂軍中殺了文丑...顏文一死,河北庭柱四去其二...袁軍軍中有怯...

    建安五年八月,袁軍主力於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數十里.與曹操對峙...九月二軍第一次開戰,畢竟兵力懸殊,首戰曹軍戰敗回營堅守...袁紹築土山射箭.劉燁獻霹靂車破之...雙方相持數月,曹軍糧食見盡心生退意,書信問許昌荀彧...就在曹操因糧草萌生退意的時候,荀彧的這封信起到了關鍵作用“袁紹悉眾聚於官渡,欲與明公決勝負,公以只弱當至強,若不能制必為所乘”“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事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用劉邦項羽當年在滎陽成皋之時,二人都不肯先退做比方,先退卻的軍心先怯...在官渡,扼其喉而不能讓袁紹前進已經半年了...馬上就要有變.正是出奇制勝的關鍵...這裡不得不提之前荀彧分析袁紹眾謀士的一段話“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知...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無用...”正是荀彧瞭解敵人,才有信心戰勝袁紹...先是田豐頂撞袁紹被下獄,而就在官渡的關鍵點上.專斷不知審時度勢的審配一封信揭發了許攸和家人貪財的醜事,所謂戰前斬將軍心不利...這個時候揭發主要謀士的醜事,袁紹正好“外寬而內忌”一下就把這個貪而不知的許攸數落一頓...本來獻計的許攸又被莫名其妙的扣上個通曹的帽子...一氣之下帶著袁紹軍中諸多秘密投奔了曹操...

    歷史的節點從此刻改寫...曹操許攸一番交談,瞄準了烏巢的糧草大營...視袁紹十萬大軍毫無懼色不動如山...夜間奇襲銜枚而走軍備齊整其徐如林...奇襲烏巢殺人放火侵略如火...速戰速決不待袁軍來援途中斬蔣奇回營阻張頜其疾如風......這一晚已經決定了整個北方的歸屬...

    烏巢的劫難讓袁紹失去了方寸...是救烏巢還是主攻曹軍大營...郭圖獻計圍魏救趙主力攻打曹軍大營...可是袁紹怎麼也不會想到,奇襲烏巢的曹軍只有五千人...而留守的一萬餘人在荀攸和曹洪的指揮下頂住了張頜高覽的大軍...畢竟袁軍腦子裡想的都是烏巢的火光還在,完了沒飯吃了...久攻不下的張頜高覽得知烏巢被破,曹操回營,已喪失了鬥志,又被奸人陷害從而投靠了曹操...ok河北庭柱2死2降...袁軍軍心動搖大軍崩潰...袁紹只帶走八百騎兵退回河北...而曹軍一戰殲滅坑殺七八萬人...之後袁紹病故,曹操統一北方再無障礙...

    這裡要提一點,放眼三國,三大戰役官渡,赤壁,夷陵,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以少勝多...而巧合的是,都是強大的一方主動進攻,弱小的一方頂住壓力找到機會,一戰消滅敵方大部有生力量.從而一戰而勝......

    整個官渡之戰...無論從戰略的部署還是到戰術的執行,曹操都達到了他軍事生涯的巔峰,手下謀士對局勢的見解分析,對袁紹性格的把握,對袁紹手下的掌控以及對後方劉表孫策的預計(郭嘉預言孫策馬上要完,劉表沒膽子,主公您放心打)都達到了極致,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又有一群如狼似虎的武將,遠比號稱“猛將如雲,謀士如雨”的袁紹給力的多...

    曹操戰前得先機迎天子,佔天時...扼守官渡使袁紹大軍補給線拉長又不得進,奪地利...唯才是舉不拘一格降張頜高覽許攸...居人和...用諸葛亮的一句話“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某也~~~”

  • 3 # 南門太守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以弱勝強,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操的“弱”並非全弱。軍事上,相對於袁紹曹操是弱的,但在政治上曹操卻比袁紹強,袁紹是漢朝的大將軍,曹操是漢朝的司空,大將軍地位在司空之上,但朝廷卻在曹操的手裡,漢獻帝並沒有發詔書讓袁紹來“勤王”或者“清君側”,袁紹自己來了,知道的人說他們這是“軍閥混戰”,不知道的人肯定認為袁紹是在造反,漢朝重儒術、講禮法,忠君思想很濃,當時的老百姓和中下級軍官、官吏沒有太多的渠道獲取上層政治的資訊,只知道你來進攻許縣你就是反賊。

    第二,袁紹的“強”也並非完全強。曹操佔的地盤沒有袁紹大,這是劣勢,但地盤大某種程度上也是包袱,你得分出很多兵馬去守,袁紹揮軍南下,北方四州不僅不能把人馬抽空,反而更要嚴守,因為在袁紹南下了,他的地盤上並非全是聽命於自己的人,老對手黑山軍還在,還有擁護劉虞的人、公孫瓚的死忠分子、南匈奴人、鮮卑人,遼東的公孫氏想必也會躍躍欲試,袁紹對外發布說他有多少多少萬的人馬,但真能抽出來拉到官渡前線的有多少,這個準確的數字也許只有袁紹自己才掌握。

    第三,袁紹內心裡十分輕敵。袁紹一向看不起曹操,年輕時曹操是他的“小兄弟”,群雄逐鹿時曹操一度是他的附屬,袁紹說曹操當初“傷夷折衄,數喪師徒”,眼看都不過不下去了,是他幫助曹操“分兵命銳,修完補輯,錶行東郡,領兗州刺史”,這些完全是事實,在袁紹眼裡曹操根本不是他的對手,所以大軍南下後沒有制定清晰完整的作戰方案,而是帶了一大堆典籍文獻,目的是奪取許縣後如何另立朝廷,袁紹的心思大概多半在這些方面,對於是進是退沒有想得太仔細,內部也屢有爭論,喪失了戰機,顏良輕進被殺後袁紹應冷靜,但為急於挽回顏面,又命文丑尋找曹操本人死戰,結果讓曹操抓住空子再斬文丑,緒戰階段連損大將,令袁軍士氣急落。

    第四,袁曹兩個集團內部呈現不同的兩種生態。袁紹集團人才不少,其中也不乏頂尖的,但大家心不齊,內鬥很嚴重,早年追隨袁紹的人、潁川幫、汝南幫、本土派各有一幫人,各有自己的盤算,他們互相拆臺,使正確的意見得不到堅持,正所謂沒有能人幹不成事、能人太多也容易壞事。反觀曹操集團內部就很團結,沒有聽說有什麼勾心鬥角的事,郭嘉、荀彧向曹操提出“十勝論”、“四勝論”,先不說是否完全屬實,但上級信任下級、下級為上級打氣的可貴局面讓人點贊,這樣的團隊戰鬥力自然強。

    第五,曹操抓住袁紹的薄弱點奮起一擊。儘管曹操也有很多優勢,但兵力不足是事實,所以官渡前線雙方陷入苦戰,互相都不能取勝,這時袁紹的另一個弱勢就暴露出來了:後勤保障難度更大。曹操也有這方面問題,但官渡是他的地盤,他的補給線相對較短,而袁紹必須從北方運糧來,對方的運糧隊、儲糧點歷來是雙方交戰中出奇致勝的關鍵處,恰在這時許攸又被逼反到了曹操那裡,曹操得到了袁軍後勤基地的最高機密,來了個火燒烏巢。此時雙方就像兩個打了數百回合的拳擊手,都已拼到了最後一口氣,一個利空訊息傳來就足以讓人喪失信心而倒地,袁軍就這樣瞬間潰敗了。

    還有一些其它原因,比如關中諸將對曹操的支援、劉表的中立、孫策的意外之死以及張郃、高覽的臨陣“起義”等,但那些可以算作次要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放下一個人,放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