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朝詩人杜牧所作的古詩《清明》: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到有關清明節的詩歌,人們最先想到的多數皆會是杜牧的這首《清明》了。
這首《清明》小詩,既沒有難字也沒有典故,整篇皆是運用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第一句交代了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進而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了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起承轉合”是舊時詩文慣用的行文方法。 “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 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2. 南宋的後期詩人吳惟信所作的詩《蘇堤清明即事》:
蘇堤清明即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這首詩對大好春光和遊春樂境並未作具體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此詩的構思之絕,就在於詩人不從正面入手描繪,而是借遊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想。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遊春的熱鬧場面。後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嫋嫋,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3.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詞《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歐陽修 )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詞上片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遊圖。下片寫遊人返歸的景象。
詩人借清明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了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看綠柳叢中,車如流水馬如龍,爭相搶道,西湖岸上,遊人如織,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賞著大好春光。詞人自己也乘著朱輪鈿車加入了這歡樂春遊的隊伍。
“直到城頭總是花”,這裡既指從西湖到潁州城下的路邊鮮花盛開,又當指一路上游人皆頭上簪花而歸。唐宋時,人們有采花簪頭之俗,無論男女。 可見,“直到城頭總是花”,寫的是人們春遊而歸,頭上簪花絡繹回城的情景。本詞所表現的正是一派盛景,“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4. 唐代詩人韋莊所作的詩《長安清明》:
長安清明(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這首詩寫的是清明時節的人、事和景物,語言清新,抒情委婉,“風光似去年”,“記得承平事”表達了詩人對盛唐的懷念之情。
5. 宋代詩人程顥所作的詩《郊行即事》:
郊行即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前面的四個短句寫郊外踏春,後面的四個短句寫春遊所得的感想。
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6. 唐代詩人韓翃所作的詩《寒食》:
寒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 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
關於清明節的詩歌數不勝數,我便不一 一列舉了。
1. 唐朝詩人杜牧所作的古詩《清明》: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說到有關清明節的詩歌,人們最先想到的多數皆會是杜牧的這首《清明》了。
這首《清明》小詩,既沒有難字也沒有典故,整篇皆是運用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營造作之痕。音節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美、興味隱躍。
第一句交代了情景、環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轉”,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進而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了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餘,索然興盡,而是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起承轉合”是舊時詩文慣用的行文方法。 “起”是起因,文章的開頭;“承”是是事件的過程;“轉”是結果 是轉折;“合”是對該事件的議論,是結尾。
2. 南宋的後期詩人吳惟信所作的詩《蘇堤清明即事》:
蘇堤清明即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這首詩對大好春光和遊春樂境並未作具體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此詩的構思之絕,就在於詩人不從正面入手描繪,而是借遊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想。
前兩句寫西湖春景和遊春的熱鬧場面。後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嫋嫋,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3. 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所作的詞《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
採桑子·清明上巳西湖好(歐陽修 )
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譁。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這首詞是寫清明時節西湖遊春的熱鬧繁華景象,從側面來寫西湖之美,著意描繪遊春的歡樂氣氛。詞上片描繪的是一幅白天西湖春遊圖。下片寫遊人返歸的景象。
詩人借清明節日的繁華來讚美“西湖好”。詞中每一句都有豐富的內涵,全詞構成了一幅生動壯美的遊春圖。
古時以農曆三月上旬巳日為“上巳”,這一天曆來有到水濱踏青的習俗。西湖景色迷人,是遊人的最佳去處。看綠柳叢中,車如流水馬如龍,爭相搶道,西湖岸上,遊人如織,各色人等都在享受欣賞著大好春光。詞人自己也乘著朱輪鈿車加入了這歡樂春遊的隊伍。
“直到城頭總是花”,這裡既指從西湖到潁州城下的路邊鮮花盛開,又當指一路上游人皆頭上簪花而歸。唐宋時,人們有采花簪頭之俗,無論男女。 可見,“直到城頭總是花”,寫的是人們春遊而歸,頭上簪花絡繹回城的情景。本詞所表現的正是一派盛景,“滿目繁華”即為全詞的核心。
4. 唐代詩人韋莊所作的詩《長安清明》:
長安清明(韋莊)
蚤是傷春夢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內官初賜清明火,上相閒分白打錢。
紫陌亂嘶紅叱撥,綠楊高映畫鞦韆。
遊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
這首詩寫的是清明時節的人、事和景物,語言清新,抒情委婉,“風光似去年”,“記得承平事”表達了詩人對盛唐的懷念之情。
5. 宋代詩人程顥所作的詩《郊行即事》:
郊行即事(程顥)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
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
前面的四個短句寫郊外踏春,後面的四個短句寫春遊所得的感想。
清明的原野那樣美麗,鄉間的景色清新如洗,飄著落花的流水明洌,對疲憊的人來說最好的休息就是坐下來注視那好像會說話的流水。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他認為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也終究有一天會煙消雲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
6. 唐代詩人韓翃所作的詩《寒食》:
寒食(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寒食》是唐代詩人韓翃創作的一首七絕。此詩前兩句寫的是白晝風光,描寫了整個長安柳絮飛舞,落紅無數的迷人春景和皇宮園林中的風光; 後兩句則是寫夜晚景象,生動地畫出了一幅夜晚走馬傳燭圖,使人如見蠟燭之光,如聞輕煙之味。
全詩用白描手法寫實,刻畫皇室的氣派,充溢著對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對盛世承平的歌詠。
關於清明節的詩歌數不勝數,我便不一 一列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