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曹操那邊的大將謀士挺多啊
5
回覆列表
  • 1 # 非77068410

    曹操麾下大多北方人士,不善水戰,東吳孫權祖孫三代,虎據江東,有長江天塹為屏障,戰鬥力上就被降低了,在加上曹操善騎兵,這在東吳使不開,所以拿孫權沒太多辦法。至於劉備,蜀地多山,也是佔據了地形優勢,易守難攻。曹操之所以拿這二人沒太多辦法就是因為不佔天時地利人和,時機不成熟!

  • 2 # 寒鯤

    赤壁之戰阻擊奇蹟般地扭轉了曹操一方的壓倒性優勢,使其無緣南顧

    無論赤壁之戰中的曹軍具體是因為不服水土、南方瘟疫、水軍新降中的那種因素被挫敗,赤壁之戰的存在對於阻滯曹操一統程序的作用是最神乎其技的,這一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就像之前的官渡打消袁紹順勢,以及之後的夷陵打消劉備順勢一樣,將過速膨脹的一方勢力變成失敗了的一方。赤壁之戰,使得曹操方面在荊州的存在只能止步於襄陽,無法南進,並且赤壁之戰助長了北方地區擁漢勢力的聲勢,使其恢復了不斷在曹操後方搞事情的信心。質言之,赤壁之戰使得曹操喪失了最順勢的南征時機,赤壁戰敗,更是將曹操推向了一個內外局面顯著惡化的形勢。

    暮年曹操的篡漢稱帝程序需要解決不少內部政治阻力,使其無暇南顧

    赤壁戰前被曹操用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漢獻帝,在赤壁戰後,成為曹操不得不面對的政治負擔。赤壁戰敗、南郡失守、漢中危機、襄陽危機的接連出現,使得曹操在其五六十歲的年紀,不得不同時面對外部軍事壓力與內部反曹壓力,兩種壓力,遙相呼應,使得曹操疲於奔波。為了稱公稱王,做出的政治妥協與利益交換,已經夠曹操辛苦一番了,談何統一?質言之,曹操暮年已然無心南顧,而是把全身心都放在了“作家門”上,放在了曹家在其過世之後的權柄保持上。

    漢中失守標誌著南方吳蜀獲得了較完整的長江北岸戰略緩衝區,使其無法南顧

    劉備暮年的暴發,近乎實現了對漢水流域的全面掌握,劉備親征漢中、劉封孟達拿下上庸、關羽北伐緊逼襄樊,這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的西進戰略再度被同樣西進的劉備阻擊的表現。劉備入蜀成功並獲得巴蜀外圍戰略要衝,使得曹操徹底失去了複製劉秀當年“得隴望蜀”戰略的機會,無法透過控制巴蜀,順流統一。再加上孫權一方在合肥與曹操一方形成的對峙局面,長江下游的淮南歸孫權,上游的漢水歸劉備,使得曹操壓根沒法兒在其生命的最後一年南進。只得搞出了一招配合呂蒙襲取荊州的制衡之術,最終只能在其去世前後獲得長江流域北線戰略緩衝區的中段(上庸-襄陽),在戰略上仍舊被南方吳蜀所鉗制。

  • 3 # 無辜的愚民

    從大局上來說,曹操一代大政治家軍事家白手起家,從眾群雄之中脫穎而出,統一北方,然而東漢末年到兩晉隋末唐初都是世家的天下,南北世家更願意看到的是中央政權不穩而世家掌控大局的時代,曹操雖然重用寒門,妄圖自立,然而從根本上逃不出士族世家的牽制和輔助,世家大族控制了絕大部分的糧食和土地,以及知識人才的壟斷,也是由此基礎導致了赤壁之戰的失敗,也是曹操本人統一夢想的破滅。後來由陳群司馬等大族建立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把士族世家放到了社會的最高階層,所以司馬家族最後能獲得南方世家的支援從而統一中國。

  • 4 # 靜夜思160519196

    赤壁之戰的勝敗決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就是在赤壁之戰後的亂局中獲益最多的,從只有江夏這一個基地到擁有四川,湖北,湖南和雲南部分地區。一舉奠定了蜀漢基業。曹操在赤壁之戰後發動了對劉備,孫權的戰爭,都沒有取得勝利,只能接受三方對峙的局面。

  • 5 # 天地仁和86273194

    是因為那時我還未出生的緣故!曹操有頭痛病!又稱頭風!頭風病折磨了他!那個病痛起來真要命!因此病縮短了曹操的壽命!因此曹操未能完成統一三國的宏偉目標。那時如果我在世,而且曹操使用我。敬重賢才,我能治好他的病。(只用半小時)我精通此病的治療方法。把曹操的病治好了。曹操壽緣一長!三國何愁不統一?曹操的優點在於:猛將如雲,人才廣!曹操知人善用!這是其一,其二、建議曹操改革提升兵器、發明創造新兵器。其三、要仁政治國,多栽花少栽刺!少殺人!發展經濟為重點!吸引瓦解敵國。實行內修文德為己任……如此,何愁三國不統一?

  • 6 # 冷漠王冠

    實力不行,徵西將軍的料。

    老是犯錯,赤壁之戰如果等三年,兵精糧足,實力雄厚,萬事俱備,一鼓作氣

  • 7 # 小義老師扯歷史

    主要原因是人口,東漢末年經過長期戰火,天災人禍,人口極度減少,全國連1000萬人都沒有,7人口大概分佈曹魏400多萬,孫吳200多萬,蜀漢不足100萬,曹魏人口優勢並沒有那麼大,緊隨其後的就是經濟實力和兵源,雖然曹操實力最強大,但是三家爭霸,曹操並沒有壓倒式優勢。

    另外,天險也是一個原因,孫吳有長江天險,蜀漢有蜀道阻礙,曹兵不熟水戰,很難越過長江,蜀道難也無法發揮曹兵數量優勢,對後勤補給挑戰也很大。

    還有一個原因,曹操內部維穩成本大,陣營中有數量不少的文臣武將是忠於漢室而不是曹操。

  • 8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戰略上曹操錯,郭嘉當初叫軟禁頗有聲望的劉備,曹操只是試探試探了劉備,並沒從心底加以戒備,以致跑了的劉備成了曹操集團的勁敵。人心固然總體重要,但某一時段戰略戰術會突出出來,又跟平日颳風下雨少不得,有了山洪暴雨才成災。曹操拿多於十倍多兵力追擊劉備而不是差不太多的對等力量,這就扭轉了時局,提供了機會,需要堅持追不停追劉備到底。可能他看到了劉備的帶動民眾的作用,以及孫權集團帶來的人心浮動的情報,轉頭攻孫權了。可我們看到這時圍攻夏口事在眼前,更有把握,而孫權哪?不假,但也不全像三國演義中說的文主降,武主打,周瑜.程普默不作聲,而是文武主降的聲浪高起,魯肅只好借憋悶的孫權上廁所的機會,曉以歷害不主張投降。曹操那?到了赤壁方感嘆到″生子莫如孫仲謀"又誤以為黃蓋也是主降派之一,結果上了大當,捱了火攻,從而一敗塗地。犯了公孫瓚因功得高,心氣也傲的錯誤。淌若先消除了劉備影響或把他趕向一邊,開啟.孫權計程車氣這把“鎖"只怕這一撬了,所以我認為當下進軍包圍夏口比較好。那曹以後呢,以後也多少用了攻壺口曹仁的勸降服眾和孫劉撫民的作法,開始政治並重,走人氣路線,但為時已晚,正像郭某死前看到的劉備真成了翻江到海的龍,在漢中戰中計程車氣大過曹操,曹一氣之下殺了洩氣的揚修,有提高士氣一面,但末扭轉,全軍敗回。東邊的關羽也趁機給了曹操一頓拳腳打得他不輕,險些遷都讓地,從此知道長大後孫劉不好惹,再少出徵。曹丕時想用稱帝開啟局面,也不過單純當上了皇上,反被諸葛亮從西邊討罰,打得疲於應付。所以我認為失去時機與戰略失誤是曹操陣營末統一的因素,而孫劉在應.變中成長壯大,尤其東吳巧攻荊州啟用民心軍志,還不斷讓民眾向著江南移,從而低抗力更加堅決,曹丕之後內部有事,在為難中立於自保。幸虧多年後,吳.漢統治內部也出現了離心問題,如蜀漢″民如菜色",吳部“離心離德"才給北方曹與司馬政權帶來轉機。

  • 9 # 劉坤忠120

    這隻能說曹操沒能統一天下,統一三國是司馬炎的事情了。逐鹿中原,曹操馳騁北方。南下收服荊州、江東,荊州劉表已死,劉琮投降曹操,比較順利。曹操檄文給江東孫權,要他歸順,以張昭為首的文臣主降,以周瑜為首的武將主戰。殘據在荊州的劉備集團軍師諸葛亮過江聯絡,促成了孫劉聯盟,堅定了孫權戰略信心。江南水鄉澤國,北方的戰騎失去用武之地,曹操只能用戰船進發江東,被周瑜、諸葛亮、龐統連環設計,火燒赤壁,曹軍十死八九。曹操勢力大減,回到許都。。。。。。曹操以天子之名號令天下,但他行獨裁之事,天下諸侯不服,這以徵南剎

  • 10 # 野草的沉思

    論曹操的能力,決不下於贏政、劉邦、唐太宗、朱元璋,皇太極等人。他是完全有能力統一中國的。他之所以未能統一,是因為當時出現了孫權、周瑜,劉備、諸葛亮這樣的傑出人物。

    贏政能統一中國,除了祖父輩給他奠定了十分強大的基礎外,也是因為六國當時缺少明君,能臣。趙國有廉頗李牧這樣的名將,還被昏君或擠走了或殺掉了。秦滅六國,如利刀破竹,得勝是必然的。

    劉邦遇到的對手是項羽。項羽勇冠天下,但有勇無謀。接二連三地犯原則性的大錯誤。還把唯一的謀士范增給趕跑氣死了。劉邦才得了天下。

    唐太宗的對手是李密,竇建德,王世充這一類人,這一類人都是軍閥類的人物,胸無大志,腹無良謀,唯恃勇鬥狠,爭權奪利,故皆敗於李世民手下。

    朱元璋的對手也無特別傑出的人物。最強的對手是陳友諒。陳友諒殺徐壽輝,匆忙稱帝,荒淫無道。鄱陽湖一戰,六十萬大軍敗於二十萬,身死國滅,遺笑後人。

    皇太極是遇到了崇禎皇帝這樣一個昏君,才能得逞其志。

    如果秦贏政,漢劉邦,唐太宗,朱元璋,皇太極遇到的對手是曹操,諸葛亮這樣的對手,鹿死誰手就很難說了。

    如果沒有周瑜,諸葛亮這兩個人,赤壁之戰曹操很可能就完成統一事業了。但可惜歷史在當時安排了這兩個人,所以曹操的統一大業夭折了。

    漢中之戰,曹操對戰諸葛亮。諸葛亮以疑兵之計,打敗了曹操。當時曹操帶四十萬大軍,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其他將領無人是曹操對手,漢中之戰不知會打成什麼樣子。

    在世間一切物質財富中,人才是最寶貴的。

    曹操未能統一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出現了象周瑜,諸葛亮,劉備這樣一些非常傑出的人才。這是最主要的原因。

  • 11 # 新視角紀錄片

    曹操戰勝烏桓後,志得意滿。視天下英雄如無物。因此他並沒有仔細規劃統一戰略。同樣,他麾下的謀士,唯一有陽謀遠見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賈詡,荀彧,荀攸都不能給曹操一個完美的戰略框架。

    戰勝烏丸,平定遼東後,曹操的實力和聲望達到了一個高峰。這個時候,他是繼續謙恭養望,積蓄實力,還是橫行無忌,惟我獨尊呢?很明顯,曹操選擇了後者。本來曹操是以東漢中興之臣的面目出現的,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來是站在正義的一面,弔民伐罪,討伐不臣,和之前的權臣何進,董卓,袁紹都不一樣,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歸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個中國,尤其是取得中國當時最富饒,最核心的地區後。按理說應該是佔得天時,但實際不然,曹操佔領鄴城後,野心膨脹,大修土木,如銅雀臺,供自己享樂,而後又自任丞相,橫行朝野,三國演義有記載,說曹操目中無天子,經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於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萬歲”“,惹得關二爺要一刀把他幹掉,雖然是演義,但也反映了當時的一些事實,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經昭然若揭。在天下還未統一,人心還未穩定的情況下,擁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愛國自詡的儒家士大夫們的憤怒,同樣,閹人之後的曹操,其家族雖然豪富,雖然自詡為漢開國元勳曹參的後人,但實際遠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楊家那麼具有威望。在門第家世思想非常濃厚的東漢末年,這是很難得到士大夫和世家們的支援的。因此曹操雖然擁有強大武力,但政治基礎並不雄厚。這是他的致命傷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樣蓄養人望,不急著享受。“多積糧,緩稱王”,繼續勢力,收取民心。穩定自己的陣營。而後以繼續“尊天子而伐不從”,以王師征伐劉表,劉備,孫權,劉璋,結果可能會大不一樣。

    其二,曹操是一個性格乖張的人,曹操大多數時候都愛才如命,禮賢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較狷介,從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缺點和優點同樣明顯的人,他好色,喜怒無常,多疑,視人命如草芥。這一切都讓他很難成為一個統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認為是刻薄寡恩,鷹視豺聲的贏政,在統一天下的過程中,從未有過殺戮無辜的情況,也沒有隨意殺害臣下和侍僕。但曹操不同,曹操經常偏離正軌,經常根據自己的好惡行事,如夢中殺人,酒後殺人,隨意殺自己的小妾。殺孔融,殺楊修,包括一怒屠城,殺害數十萬無辜百姓,這都不是一個雄主應該的做的,而更像一個遊俠兒。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響了他的決策。這對他的統一大業是有致命影響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張松因為其被曹操輕視(曹操個人喜好所致,張松其貌不揚,曹操不喜,因而輕慢之)而懷恨在心,力勸劉璋與曹操為敵,且成了劉備內應。成為曹操的統一大業的絆腳石。。

    其三,曹操作戰方向的錯誤,曹操在平定烏桓後,我認為他應該西向消滅關西馬超,韓遂等西涼勢力。馬超韓遂雖然勇猛,西涼軍雖然彪悍,但絕非曹操的對手,因此曹操應該首先統一北方。在北方,他的軍隊是具有絕對優勢的,他的將領們也善於陸戰。收拾西涼後,再南下漢中,西蜀,如果善用韜略,必定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樣就平定了大半個中國。以西,南,東三個方向對劉表,孫權形成夾擊之勢。劉表新喪,內部不穩,劉備雖然想鳩佔鵲巢,但強龍難壓地頭蛇。劉琮及蔡氏審時度勢,必定投降曹操。這時候劉備如喪家之犬,不但諸葛亮不會輔佐他,徐庶都很難說。要麼繼續南逃東吳,要麼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孫權孤掌難鳴,不可能再有一戰之決心。不用打,很快就會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將廣,糧草充裕,並且可以從三個方向進攻,東吳兵少,雖然善於水戰,但長期來看,必敗無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東吳士人很難抗拒。

    後世有人經常把赤壁之戰當作曹操的滑鐵盧,但事實並非如此,曹操不能統一天下,不是一兩個赤壁就能決定的。曹操一生,身經百戰,勝仗固然多,敗的也不少,經常是丟盔卸甲,根據地丟了,甚至連命都差點沒了,這個時候曹操都挺過來了。但是由於曹操的性格決定了他的策略,連續的勝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稱相,橫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後又在吞併荊州以後貿然以傾國之兵力南下,妄圖以石擊卵,一戰平定長江以南,統一天下。但是曹操軍隊不習水戰,結果在孫劉的夾擊之下,一敗塗地,損失慘重。讓劉備緩過氣來,先圖荊州,後並西蜀,三國並立之勢形成,劉備勢力同時發展壯大,東吳也沒有了懼怕之心。曹操在兩者的夾擊下,已經無力迴天,很難再有統一天下的大好局勢。

  • 12 # 公明淏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擴大屯田、興修水利、獎勵農桑、重視手工業、安置流亡人口、實行“租調製”,從而使中原社會漸趨穩定、經濟出現轉機。貌似進一步完成大一統輕而易舉……

    但是,天有不測風雲,郭嘉說: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武帝紀》:建安13年,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殘酷的疾病流行甚廣,曹操遭受了慘痛的損失!不得不停止大一統計劃。這次打擊是空前的,據史料記載,曹操的大部分部隊均喪失了戰鬥力,死者之多可用大半來形容。

    然而,曹操並沒有氣餒,建安14年春三月,軍至譙,作輕舟,治水軍。秋七月,自渦入淮,出肥水,軍合肥。建安17年冬十月,公徵孫權。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不過,看樣是打不動了,曹操任然頑強,繼續打……

    建安19年秋七月,公徵孫權。《九州春秋》曰:參軍傅幹諫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與武也;用武則先威,用文則先德,威德足以相濟,而後王道備矣。往者天下大亂,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愚以為可且按甲寢兵,息軍養士,分土定封,論功行賞,若此則內外之心固,有功者勸,而天下知制矣。然後漸興學校,以導其善性而長其義節。公神武震於四海,若修文以濟之,則普天之下,無思不服矣。今舉十萬之觽,頓之長江之濱,若賊負固深藏,則士馬不能逞其能,奇變無所用其權,則大威有屈而敵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鏚之義,全威養德,以道制勝。“公不從,軍遂無功。沒有成功!

    不僅如此,建安22年濡須口之戰,再次失利。不得不佩服曹操真頑強!打擊接踵而至,建安24年正月,夏侯淵與劉備戰於陽平,為備所殺。三月,王自長安出斜谷,軍遮要以臨漢中,遂至陽平。備因險拒守。夏五月,引軍還長安。第二年年初,曹操就死了。死前,還取得了襄樊之戰的重大勝利✌!

    不得不說,傅幹說得非常有道理!吳與蜀也,吳有長江之險,蜀有崇山之阻,難以威服,易以德懷。曹操不從,但是,事實證明,曹操打不下來了,軍事上的失利,也就預示著,大一統計劃已經成為泡影。

  • 13 # 歷史的拐點

    有句話說的好: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操自從反董起兵,一路過關斬將。以其強大的戰略眼光和強悍的戰術素養,再加上一眾文武的支援。以弱勝強,以謀勝勇,擊敗了一個又一個的強大的對手完成北方的統一。

    偏偏他便栽倒在周瑜,之後再難寸進。迷信說法這是氣運受阻,統一的步伐受挫。科學說法大量身經百戰的精銳之師的損失。戰略說法是由戰略進攻階段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那麼除了上面這條顯性因素還有沒有其他的隱形因素?我覺得有:

    1、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曹操處於大動亂時期。百姓為躲避戰亂,大量土地荒蕪。曹操自己都寫道: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整個北方糧食產量不足。赤壁之戰損耗的糧草是曹操數年的積累。赤壁後,東吳、劉備崛起,曹操更是連年交戰,存糧根本不足以支撐大規模的南征。小兵團又不足以對付東吳。

    2、水軍總無法成型。赤壁之戰後,東吳與曹魏的戰線便推至合肥附近。曹魏徹底失去了能夠進行大規模訓練水軍的地方。沒有充足的水軍即使強如曹操也不覺得自己能夠對付東吳吧!

    3、北方存在大量隱患。曹操名義上統一北方。但是我們知道並存的還有遼東的公孫家以及西涼的馬騰、韓遂勢力。即使曹操實際控制區內一樣存在野心家、漢家同情者以及半獨立的小軍閥(比如泰山賊臧霸)。曹操在長江滯留過久必然導致後院起火。

    4、老驥伏櫪,壯志已喪。曹操消滅了袁術沒有封公、擊敗了呂布沒有稱王,打敗了最大的敵人袁紹他名譽上他也未進一步。相繼稱孤道寡,反而都是在其攻勢受挫之時。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壯志難酬,只能選擇追求更大的名位(朱溫、吳三桂莫不如是)。曹操選擇稱王其實就是明白自己沒有機會統一天下,沒有了那樣的不世之功就只能以稱王的方式保住曹家的榮華富貴。

    也許正是這些或客觀、或主觀的原因。令曹操最終沒有完成統一大業。

  • 14 # 正論說

    曹操雖然在赤壁大敗,然而卻未傷筋動骨,只是損失了8萬左右的兵馬,但是對於擁有9大洲的曹操來說,這不過只是皮鞭撓癢癢一般。休息個一年半載就能緩過勁來,曹操不僅掌握天下絕大多數兵馬,擁有絕大多數底盤,還擁有大量的軍事政治人才,又擅長謀略和傭兵。人財物這些都遠遠比孫權劉備多太多,個人覺得是因為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太色。食色者性也,但曹操有時候色上來了之後不講究時候,最為直觀的就是宛城害死曹昂。曹昂不僅是曹操長子,還跟隨他南征北戰,文韜武略,是個全能型人才。

    二是儲君未立。跟隨主公的大臣最大的願望是希望有根,主公有後就是他們有根。曹操一直把曹昂當做自己的繼承人來培養。如果曹昂繼承了曹操的位置,不但會安定後方,而且還是一代雄主,統一天下自然不在話下。而司馬懿等人更不會乘虛而入,覆滅魏國。然而曹昂卻在宛城之戰中被曹操害死了,實在可惜。而後沒有設立儲君,曹軍內部也出現了混亂。

    三是放走劉備。曹操最大的敵人是劉備。而曹操明明知道劉備的威脅(煮酒論天下中可知),但並沒有殺他,最後讓他溜走了,才導致三分天下的局勢出現。

    四是性格問題。他時而善良寬容,時而陰狠狡詐,時而心胸寬廣,時刻性格狹隘,這樣多少會影響大臣建言獻策。

  • 15 # 懶懶歷史

    赤壁之戰後劉備實力急劇增長,羽翼豐滿,甚至在漢中之戰擊敗了曹操,雖然曹操補給線困難,劉備同樣也不容易,這已經說明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劉備與曹操實力相當,然而水軍方面曹操明顯不如東吳,並且大部分時間裡蜀國和吳國是軍事聯盟,這使得曹操很難統一

  • 16 # 周子特助

    有一句話說的好,大忠似奸、大奸似忠,以曹操的遠見卓識他最有可能稱霸三國,可曹操痛失了一位謀士,讓曹操在官渡之後的每一仗都是失敗的,這個人就是郭嘉,曹操稱郭嘉是自己的知己。

  • 17 # 鸗鏃

    1。赤壁之戰,三國鼎立,雖然曹魏仍是實力最強,但已實力大損,不具備同時滅掉蜀吳的絕對實力和時機。

    2。漢室的影響力在世家大族裡還是有分量的,他不能稱帝,否則袁術就是例子,更何況他已經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權利上和稱帝差不太多了。

    3。他清楚的知道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壯大國力是當務之急,只是三國鼎立後曹操已是暮年,統一大業只能留給後代,他要做的就是周之文王,為子孫後代鋪好道路。

  • 18 # 怪噠叔

    東漢末年數三國,曹操是一位真正的歷史風雲人物。曹操上馬能領軍,下馬能決勝千里之外,文能寫詩作詞,武能揮劍殺人,多謀善斷,擁懷天下,因此曹操既是權臣,也是明主,因此許多文臣武將願意一生跟隨他,比如(文有,荀攸、郭嘉、荀彧、程昱、賈詡、等多位能臣 武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純、曹洪 、夏侯尚、曹真等虎將)為什麼這樣的英雄不能一統天下呢?

    曹操本人是個非常矛盾的一個人,他有時善良寬容、心胸寬廣,比如對待關羽,時而陰狠狡詐,性格狹隘。曹操這個人通常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對自己比較寬鬆沒有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待不喜歡下屬基本就放棄不用,只用聽話的,不會反抗他的人,而這些人往往不會說一些忠言逆耳的話,有些忠言他自己也聽不進去,用現在的話就是太大男子主義了,他的這種性格促使他註定成不了一代君王。

    赤壁之戰是他敗的最慘的一次,軍隊幾乎要全軍覆滅,這本來是一站定天下的戰爭,而曹操的自大,用人不當,使他前半身的基業幾乎損失殆盡,元氣大傷,削弱了自己的戰力,給了劉備和孫權養精蓄銳的時間!

    這個時代英雄豪傑太多了,曹操的實力和智慧在這個時代佼佼者,但是天下英雄太多,劉備,孫權等人的出現嚴重阻礙了他一統的步伐,他有生之年沒有統一天下,他一生渴望一統,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最後卻沒有鬥過命運,帶著遺憾鬱鬱而終。

  • 19 # 潘多拉魔盒41247057

    曹操對司馬懿是正確的。知道他對自己不忠。又不能不用。此時的魏國文將能有大智慧的人已經沒有了曹操身邊只有武將。可惜啊他命不久矣。一堆武夫必須要有大智慧的人來領導就成全了司馬懿。統一三國

  • 20 # 錢多多讀文史

    曹操為何沒有統一三國?

    這個問題如果表述精確的話,應該是說曹操為何沒有統一天下?

    因為曹操死後,蜀漢和孫吳才立國。明確的三國混戰是在曹丕、劉備和孫權間展開。

    但曹操在生沒能統一天下,把未竟的事業交到兒子手裡才完成,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我這裡淺談下個人意見。

    一、政治約束。

    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是一著好棋:打著漢室正統名義號令天下,師出有名。

    但這也成為了阿瞞的約束。明面上他也不能自立門戶、自行其是。凡事要以漢室名義,朝中大臣也以漢臣自居,曹操供養、籠絡這批人需要很多精力,束手束腳。

    像荀彧,跟隨他多年,但當曹操篡心外露,他也與之決裂。

    所以,鄙見認為,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上,也頗受其制。

    二、南下受阻。

    曹操的主要地盤在長江以北,他也不是沒想過涉江而下。

    他也這麼做了。結果,赤壁一戰,損失慘重,短時間內很難再來一次,畢竟物力人為損耗也不是小事。

    直到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起兵號稱四十萬,親自南征孫權。次年正月,曹軍進至濡須口(今安徽巢縣東南),攻破孫權設在江北的營寨,生擒其將公孫陽。孫權親率軍七萬,前至濡須口抵禦曹軍。兩軍相持月餘,曹操的水軍作戰失利。由於春雨瓢潑、江水上漲,曹操見難以取勝,遂撤軍北還。

    三、天不假年

    南征不利,此後曹操把精力放在漢中。同時,他還覷時機進行襄樊大戰。

    正好孫劉聯盟破滅,孫權滅關羽,奪還荊州,並向曹操稱臣。

    當此形勢大好之際,曹操卻走到了人生終點。公元220年,曹操逝世,統一事業未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對“人脈是麻煩出來”這種說法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