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守望者

    當年八國聯軍入侵時,清方參戰人數佔據很大優勢,武器裝備也不差,還是在主場作戰,後勤有保障。然而就是在這樣的優勢下,不到三個月的時間,清軍一敗塗地,北京城被攻破,清朝被迫與聯軍簽訂條約。

    清方參戰人數佔絕對優勢

    當年的八國聯軍實際上不止八國,而所謂的5萬人馬其實不是指參戰人數,真正參與作戰的八國聯軍人數只有2萬人左右。而清朝當時部署在京津以及華北地帶的總兵力至少有11萬以上,這還只是清廷的官軍人數。此外還有為數不少的義和團人員被慈禧太后利用來抗擊聯軍。所以在參戰人數上,清朝這邊佔有絕對的優勢,再加上是主場作戰,清方可以說是佔盡了優勢。

    兩軍武器裝備沒有大的差距

    很多人都以為清軍當時的武器裝備很差,其實這是很大的誤解。此時清軍的武器裝備早已今非昔比了,先前的鴉片戰爭和甲午戰爭早已讓清朝領教了列強武器的強大。經過洋務運動等一系列舉措,清朝的現代化程序已有一定的進展,同時也引進了西方先進的軍事裝備用於武裝軍隊。所以在1900年清軍與八國聯軍交戰時,雙方的武器裝備其實沒有大的差距。

    當時慈禧太后向十幾個國家宣戰,顯得有些太想當然。慈禧太后是想利用義和團和八國聯軍互相殘殺,後來的結果證明這些號稱“刀槍不入”的義和團戰士不是很經打。別說刀槍不入了,就是赤手空拳都未必打的過洋人。而清朝的正規軍隊也沒有以足夠的戰略要求來部署這場戰爭。

    清方兵力不少,但不是由某一位將領統一帶領。戰事一起,幾部分人馬各自為陣,各打各的,指揮上顯得混亂。甚至在作戰過程中,清軍與義和團居然還發生過“內鬥”的情況。當時的清軍除了擁有先進的武器外,戰略和戰術都達不到現代化軍隊的標準。這樣的“現代化軍隊”打敗戰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 2 # 葉飄刀

    這個問題比較沒有軍事常識

    1. 清朝有這麼多軍隊,並非所有軍隊都能調動來和八國聯軍打,事實上八國聯軍時候,清朝早已失去了對全國軍隊的調動能力,東南互保,北方和八國聯軍打生打死,南方給八國聯軍提供補給。

    2. 軍隊是人,不是機器,不是簡單計算就完成了的。比如長平之戰,趙國被坑殺40萬人,肯定有人會說,這麼多軍隊,就是站著讓敵人砍,那也得累死多少敵人啊。問題是軍隊是人,不是機器,人是有感情會害怕的。所以軍隊才強調軍心,士氣,你這麼多軍隊,一旦傷亡達到一定程度,那麼就可能出現全面崩盤,很少有戰局是一方戰至最後一人才結束的。

    3.在八國聯軍時候,人海戰術已經起不到作用了。說一個戰例,第二次鴉片戰爭,也就是英法聯軍進北京之戰,當時在八里橋,清軍數萬騎兵對陣英法聯軍,結果是清軍崩潰,而英法聯軍損失13人,也就是英法聯軍擊潰清軍數萬人的代價,就是付出13人的代價。那你算算要打贏了對方數千軍隊你要多少人。

  • 3 # 請376

    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人員素質、戰術思想都是落後於八國聯軍的,清軍打不了西方軍隊,這是必然的,我將從兩點來解釋原因。

    第一,清軍的武器裝備遠遠落後於西方,當時西方已經全部裝備現代武器,而清軍還混編有弓箭、長矛,即使裝備的火槍也是十分落後的。另外,清軍的戰術思想還停留在幾百年前,沒有任何進步,更別說和已經進入現代化的西方軍隊相比。清軍使用火槍根本沒有瞄準的,亂放一氣,這種情況一直到北洋軍閥混戰時期都還沒得到改變。即使當時清軍明面上有上百萬,可是根本沒有什麼戰鬥力。僧格林沁曾率領滿清數萬精銳的騎兵對照英法聯軍,全軍覆沒,而英法聯軍只陣亡幾人。可想而知,根本不存在人海戰術累死八國聯軍的說法。

    第二,我覺得是最重要的,清朝上層腐敗無能,導致清軍士兵士氣低落。士氣是一個軍隊的魂,沒有軍魂的軍隊只會是烏合之眾。當時清軍分為兩個部分,綠營和八旗。綠營的待遇根本不能和八旗相比。八旗的戰鬥力也堪憂,官兵只是把其當做“鐵莊稼”,已經沒有當時八旗軍隊當初入關的勇武,甚至許多八旗官兵不會騎馬,弓都拉不動,平時訓練找人代替。這種軍隊一上戰場只會一鬨而散。另外,當時許多民眾不支援清軍,在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時,許多附近的百姓反而幫助聯軍登城。

  • 4 # 80後且聽風吟

    人心不齊,何來人海戰術!

    清末的時候,人心惶惶,人們根本就沒有“國”的概念,更不會為了所謂的大清賣命。

    武器裝備,戰略戰術那些都是次要的,關鍵還是人的因素決定了戰爭成敗。

    清朝晚期政治腐敗,鴉片橫行,老百姓被奴化太久,只關心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都是小農思想。誰當統治者,只有有飯吃,誰都行!

    老百姓都是這樣,軍隊就更不用說了。況且清朝當時還是八旗兵,八旗都是滿人世襲的,一百多年都沒打過仗了,根本就沒有戰鬥力!

  • 5 # 戈壁上的宇

    看到有從武器層面上分析的朋友,我來換個角度。

    八國聯軍入侵時清朝統治已經病入膏肓,百姓根本對國家沒有認同感。同理,朝堂與軍隊真正願為清朝賣死力的人幾乎不存在。即使零星的精英站到民族大義的制高點上,組織零星的抵抗,也無濟於事。何況也沒有到達抗日戰爭時亡族滅種的危險境地,一切危機說到底都是統治者自身的利益損失。這種觀念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與八國聯軍作戰時本來就戰意不濃的軍隊,遇到了武器裝備先進不止一個代差的八國聯軍自然一觸即潰。

    所以,題主問的人海戰術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首先從戰術上講,假如清軍人人甘願赴死,但在古代對陣就有驅潰兵衝敵陣的卷翼戰術,所以在一觸即潰的軍隊身上,人越多死的越快,都不用人家動手。其次,當時的清軍除了由於吃空餉軍隊人數虛報之外,還有聽宣不聽調,有兵在邊境不能調,路途遙遠調不來等等原因,實際上能運用的軍隊根本沒多少,也達不成對幾萬八國聯軍形成人海戰術的數量。最後,就是人海戰術的基本是人人甘願赴死,這在清朝軍隊身上也不可能出現。所以,才出現了歷史上八國聯軍進京的一幕。

  • 6 # 何處夢醉寄逍遙

    與其說聯軍對戰清軍,不如說是工業國對戰農業國!弓弩對洋槍,鳥槍對大炮 !

    清軍有多少部隊也打不過八國聯軍的,進攻北京的就有5萬人,但是東北還有沙俄的17萬大軍。加起來就有22萬大軍,要想能與22萬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聯軍對抗,聯軍的軍艦可以直接開到天津,戰列艦巨炮可以支援陸軍作戰!按5比一戰鬥力清軍最精銳的新軍需要100來萬才可以對抗吧!但是清朝的新軍加起來也就十來萬,還沒有人家的一半怎麼打呢!

    再加上早就沒有了民心,國內什麼義和團、革命黨什麼的,加上老百姓對滿清早已經深惡痛絕,也沒有後來民族抗戰統一的思想,以清朝廷獨自是萬萬幹不過八國聯軍的!

  • 7 # 古易

    這隻說明兩個問題,一就是當時的制度把人制了,如果多一點人在外多面去多看看,就不會怕了,會有更好的辦法去對付洋人,二是先進的武器,和作戰裝備等等……

  • 8 # 淨土世界

    清朝末期的軍隊主要有幾部分:1.清朝八旗的綠營兵,清末時基本上已經失去了戰鬥能力了,鎮壓平民可以,但是論打仗,缺少精氣神,綠營兵都是關係戶,戰鬥力可想而知。2.湘軍、淮軍組成北洋新軍,曾國藩滅太平天國運動後,解散了大批湘軍,但是湘軍淮軍成為李鴻章組建北洋新軍的基礎。戰鬥力很強,裝備新式的武器,但和英國軍隊、法國軍隊戰鬥力還是有差距的。3.蒙古的騎兵 蒙古當時50旗,蒙古騎兵還參與對太平天國和捻軍的作戰,但是裝備和戰鬥經驗不強。當時清軍北洋新軍尚未真正成軍,人數不多,還擔負不起大戰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20下半年怎麼申請創業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