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長亭晚茶葉

    這個問題從英宗北狩開始

    正統十四年(1449年)8月15日,土木堡之變時,郕王朱祁鈺為居守,于謙為兵部右侍郎,由於堂官兵部尚書鄺埜已隨明英宗大軍出征,于謙在北京實際負責兵部事務。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北京接到軍報--證實,明英宗被俘,20萬步騎全軍覆沒;皇太后孫氏命郕王朱祁鈺改居守為監國”。敕書:“皇帝率六軍親征,已嘗敕爾朝百官,今尚未班師,國家庶務不可久曠,特命爾暫總百官,理其事。”同時立明英宗之子朱見濬為太子;

    於是朱祁鈺主持召開御前會議,商討對策;翰林院侍講徐珵(後改名徐有貞)託言星象有變,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刀兵,太后的代表太監”金英“當場訓斥他。兵部侍郎于謙也憤然反對,以皇陵、宗廟、社稷皆在北京,不可輕易遷移。且以宋朝為戒,指南遷乃亡國之論。建議朱祁鈺將提議南遷的人斬首!由於英宗內閣大多隨軍被俘,餘下的禮部尚書胡濙、戶部尚書陳循不多的幾個重臣均支援于謙,於是不議遷都,詔令河南、山東軍進京防衛,並調通州倉庫糧草,確保京師兵精糧足。

    8月23日朝廷繼續開會,午門外則多了一大堆京城官員,彈劾支援英宗御駕親征的太監王振(已死於土木堡),並要求朱祁鈺懲處王振黨徒。朱祁鈺不敢決斷,便中止會議說:“百官暫且出宮待命,此事今後再議。”

    錦衣衛指揮馬順以此口諭,喝斥群臣退出。戶科給事中王竑是言官,本來就討厭東廠錦衣衛,一言不發,衝上前去,抓住馬順又打又咬,其他大臣們也蜂擁而上參加群毆,由於打的人太多,當場馬順就被打死。朱祁鈺看場面失控,想逃回宮裡,被于謙看到,當場追上去拉住他的衣袖攔住他,並大聲喝到:“順等人罪當誅死,打死勿論!”朱祁鈺回過神來,覺有有道理,於是依照于謙的話下令,接著乾脆指示把王振的侄子王山(錦衣衛指揮),王林(錦衣衛僉事)也抓起來,於是平息了這場風波。

    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二十八日,左都御史王文上書,奏請朱祁鈺以江山社稷為重,承繼大統。由於皇太子朱見濬年僅2歲,于謙支援王文的意見,並請示了皇太后,最終在(1449年)九月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元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朱祁鈺上臺後,于謙又奏請派遣十五名科道官到全國各地招募勤王之師積極準備北京保衛戰,並嚴令軍事重鎮宣府守將楊洪和大同參將許貴,不聽英宗,堅守城池。

    十月,于謙提督各營軍馬共計22萬士兵,依靠城池,列陣九門之外迎敵。也先的瓦剌由於挾持著太上皇(英宗朱祁鎮),一路順利的由紫荊關直入京師。剛開始,也先要求明朝守軍,開門迎接英宗,被于謙拒絕,然後又提出要求談判,索要贖金絲帛,朱祁鈺下令一概不許;也先就開始攻城,前後打了5天,弟弟孛羅,平彰卯那孩都被城防火炮打死,只好帶著太上皇由良鄉跑了,北京保衛戰成功;

    景泰元年1450年,于謙調整邊防,加強了大同至居庸關一路的軍事準備,大同、宣府、永平、山海、遼東各路總兵官增修牆防禦工事。後來還把原來隸屬於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的精銳抽調15萬人,分為十營團操,從此建立了團營的制度;瓦剌首領也先,原來覺得抓到皇帝是個寶,但北京一戰後,贖金是沒戲了,邊防守將也不給明英宗面子,見一點也撈不到好處,就多次派使者來,說想放了明英宗,但是朱祁鈺卻不表態是否願意接收。

    《明史列傳58》載“於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後遣李實、楊善往。”

    于謙支援迎回太上皇,於是朱祁鈺只好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出使瓦剌,楊善口才很好,居然無條件的將太上皇迎回了北京。

    1450年八月初二,出發,十四日抵達居庸關。十五日,一轎兩騎,悄然進入安定門,《明實錄》曰“帝迎見於東安門,駕入南宮,文武百官行朝見禮。”朱祁鈺隨即把他軟禁在南宮,7年間僅有孫太后多次前往探視;孫太后還授意襄王朱瞻墡上書景帝:“宜旦夕省膳問安,率群臣朔望見,無忘恭順”,最關鍵的是在皇太子朱見深廢立問題上,景泰帝朱祁鈺與孫太后產生了很大的矛盾,景泰帝曾試探頗太后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可是東宮太子生日?”金英立刻回話,“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朱見濬的生日;朱祁鈺的汪皇后也不同意換太子,也站在太后這一邊,結果為景泰帝朱祁鈺所廢;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把皇太子朱見濬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想到了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朝臣上下認為朱祁鈺私心過重,有失公正。貴州道監察御史鍾同,乾脆直說:“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朱祁鈺聞訊大怒,鍾同被下獄杖死。雖然如此,群臣還是希望恢復朱見濬的太子名位,但朱祁鈺不予理會;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輒,太常卿許彬、左副都御史徐有貞開始密謀並拉攏太監曹吉祥暗通宮內的孫太后;于謙雖有耳聞,他不支援英宗復辟但支援復立朱見濬。

    (1457年)景泰八年正月初,景泰帝朱祁鈺突然得了重病,石亨探望後,以為其行將不起,便告訴徐有貞,徐馬上看天象,然後裝模作樣說紫薇有變,帝星移位”,於是幾人密稟孫太后,但因為宮內外交通並不方便,正月十五日才取到其懿旨===《明史》中“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

    而此時朱祁鈺已經痊癒康復,下旨傳百官十七日上朝;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書王文、禮部尚書胡濙、兵部尚書于謙同群臣開會,決定十七日奏請復立沂王為太子,奏疏也寫好具名了。石亨與徐友貞也知道此時如果不動手,一旦太子復立,就沒有藉口了,於是約定半夜三更動手;

    正月十七日凌晨,徐有貞邀楊善和王驥 會齊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將張鞁率領的京營兵放進城門,由於石亨掌管皇城,太監曹吉祥又有太后懿旨,所以能夠通行無阻。四鼓時分,進入紫禁城南宮,眾人撞門,破牆而入,擁立太上皇朱祁鎮復位。

    徐友貞這狗頭風水師又第一個跑去敲鐘,召叢集臣進宮朝拜太上皇,鐘響時,朱祁鈺正在乾清宮西暖閣,突然聽到,問左右:“是于謙乎? ”。左右驚愕,一會,太監興安回來告訴他說是太上皇復位,朱祁鈺只有說:“好,哥哥又當皇帝了 ”

    1457年正月17日,朱祁鎮為防止生變,當日就當場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

    于謙由於性格耿直,作風正派,沒有什麼把柄可定罪,石亨於是誣陷 于謙與王文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想爭辯,于謙笑著說:“此石亨之意也,分辯無用”

    殺人名單上呈後,英宗遲遲不願勾朱;言左右曰:謙實有功。於是狗頭”徐有貞又秘密進言:“不殺于謙,復辟就無名!"。”於是英宗同意;

    1457年正月21日,明英宗宣佈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

    (1457年)天順元年一月二十二日以謀逆罪誅殺于謙、王文,舒良等人,棄市,籍其家。並對石亨、張軏、徐有貞等人分別晉官加爵。

    天順二月初一,廢朱祁鈺為郕王,幽禁於西苑內。18天后,二月十九日,朱祁鈺去世,時年三十,以親王禮葬於西山,諡曰戾,葬金山,毀其所建壽陵。其妃嬪也都被賜死殉葬,連夭折的懷獻太子朱見濟都被追廢為世子;改朱見濬名字為 朱見深,重新立為皇太子;

    都督同知陳逵,收斂了于謙的屍體。一年後,于謙的養子於康將其歸葬於杭州西湖南面的三臺山麓。皇太后孫氏知道於英宗的瘋狂報復行為後,嘆息哀悼了幾天,命他釋放了從永樂就被幽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靖難至今逾五十年),恢復宣德朝胡皇后的稱號,下旨停止帝王死後嬪妃的殉葬,對此《明史》贊曰“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英宗殺完于謙後,看到他生前復立朱見深的奏摺以及襄王請求朱祁鈺善待自己的奏疏,也開始後悔;而三個投機分子,狗頭陳有貞最早被罷官流放,石亨被侄兒石彪罪牽連,獲罪下獄死;曹吉祥害怕,率兵謀反失敗被凌遲,全家誅殺。至此迫害於謙的人,全部倒臺;

    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駕崩,他生前沒有為于謙平反,朱見深即位,次年改元成化。

    1465年,成化元年二月,朱見深,書面承認于謙是冤枉的,並說 自己做太子時就知道,為平反打下了伏筆!昭曰:朕在青宮稔聞謙冤,蓋謙實有安社稷之功,而濫受無辜之慘,比之同時駢首就戮者,其冤尤甚!

    1466年,成化二年八月丁卯,朱見深“命諭祭故少保兵部尚書于謙,復其子冕為府軍前衛副千戶”。發回家產,復官賜祭。誥曰:"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成化帝朱見深還親手做有一幅《一團和氣圖》,紀念于謙,提倡君臣團結。

    弘治二年(1489年),諡號肅愍,追贈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建祠堂,題為“旌功”。

    萬曆十八年(1590年),改諡為忠肅。

    總結:表面上,是明英宗是因誤會而冤殺了于謙,後世為之平反,並追贈了諡號,以示不忘其柱國之功;

    實際是形勢所逼,于謙兵權在握,不當場收監,英宗恐難合法復辟。石享等人借復辟之功,把持宮庭內外,百官揣摩天心,為自保,皆選站英宗隊伍,故滿朝人人奏請殺于謙。一時之間輿論洶洶,不殺于謙反變成無法與眾臣交待,勢同騎虎,英宗父子唯有穩定局面,雖知其冤,亦不能免矣。

  • 2 # 狐狸晨曦

    因為于謙為了大明王朝,為了江山社稷,在"奪門之變”當夜,聽任明英宗復辟政變,選擇了按兵不動。換言之,他是為了天下太平,不起紛爭動盪,寧可犧牲自己性命。這是史料有明文記載的。

    謀劃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徐有貞這一文一武,都是于謙的政敵,對於謙的威望深深嫉恨。他們趁著明代宗重病不起,難以視事,朝中儲君之位空懸,人心不穩的機會,透過太監曹吉祥一黨,先暗中說動了孫太后同意,把太上皇朱祁鎮從南宮迎出。(「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孫太后兄長孫繼宗、弟弟孫顯宗率子婿、家奴等四十三人,據說也直接參加奪門之變(一說是事後冒功)。

    孫太后

    明代宗朱祁鈺的皇位,當初是孫太后詔書所立,並非直接傳自其父明宣宗,這就意味著孫太后同樣也可以否定他的皇位合法性。換言之,這場得到孫太后背書的奪門之變,按封建君臣法統而論,居然是“合法”的。

    于謙同樣已發現奪門一黨的串聯端倪,他的兒子于冕聽聞石亨南宮圖謀,急告于謙處斷。以于謙當時如日中天的威望、掌管軍政的權柄,若想要登高一呼,撲滅石亨等人作亂本是輕而易舉。但是在皇帝朱祁鈺奄奄一息時,被隔絕在宮門之外的于謙,並不能真正師出有名,去制止皇太后和太上皇的行動。

    大明少保、兵部尚書:于謙

    皇權鬥爭從來落子無悔。孫太后不論從前如何支援于謙,政變後也並不想置於謙於死地,但她及其家族已經選邊站了明英宗和石亨這一方,于謙若想要阻止奪門之變,就只有囚禁並罷黜皇太后,徹底否定其合法性這一條路。然後在皇帝命在旦夕的情況下,迅速又面臨一個直接問題,繼位者當選誰?

    如果於謙強行罷黜太后和上皇,並宣佈他們是謀逆作亂,則朱祁鎮這個謀逆罪人或應賜死,或廢為庶人;包括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在內的所有朱祁鎮子孫,都同樣將作為罪人之子。

    明英宗:朱祁鎮

    而明宣宗朱瞻基只生了朱祁鎮和朱祁鈺這兩個兒子。朱祁鈺又已然不治垂死,因此也意味著明宣宗朱瞻基一脈將永遠失去皇位繼承權。所以新皇帝人選就只能迎立其他藩王。而如此一來,必然導致國勢動盪,甚至會有藩王效仿當年的明成祖朱棣,以“靖難”為名起兵討伐,從此各方軍閥割據,天下由此大亂的危險。

    即使于謙不公開宣佈孫太后和朱祁鎮母子是謀逆,只是將他們禁錮起來,剝奪一切權力,不論再選朱見深或是其他哪個皇侄(還都是朱祁鎮生的)繼位。那麼從明代宗、孫太后、朱見深、甚至大明朱氏皇族任何人的立場角度去看,這樣的于謙不是曹操也是曹操,不是董卓也是董卓了。君臣勢難兩安。

    一個罷黜囚禁其祖母、生父的大臣,不管哪個皇侄即位,會不把他當成曹操董卓?天下人又有多少會不把他當成曹操董卓?皇權赫赫天威,豈是人臣可以輕易掌握的?

    明憲宗:朱見深

    就算是明代宗朱祁鈺,對於謙還不一樣是既信之用之,也防之懼之,才會不顧于謙反對,一直重用與于謙勢同水火的石亨等人,以牽制于謙的權勢,終於釀成禍變。

    病重的朱祁鈺聽聞變起,第一反應是“于謙耶”,生怕于謙要學王莽司馬懿,奪大明江山;等聽說是朱祁鎮政變復位,方長舒一口氣「哥哥做,好!好!」,寧可自己身死位廢,也不願從此成為大明王朝末代國君、朱氏皇族千古罪人。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

    為了給於謙治病,以帝皇之尊親自伐木取藥引的朱祁鈺,尚且內心深處對於謙如此忌憚,何況是朱氏皇族任何其他人來做這個新皇帝?

    各地藩王依照朱元璋的“皇明祖訓”,也一樣有絕對充足的理由,來起兵討伐于謙這個新出爐的大明朝版“董卓”了。那位德高望重、數十年都是天下之望,兩次(土木堡之變後、奪門之變前)被許多人當做皇位繼承人選的皇叔襄王,只需他揭竿而起,便是四方響應之勢。

    于謙一向孤高崖岸,不是曹操,不是司馬懿,在朝中從來沒有自己的私黨,或說只忠於他自己的政治實力,所以在師出無名時,他很難迅速擊平四方,穩定這樣的亂局。

    然後呢,八王之亂,天下分崩離析,蒙古伺機入侵,百姓受苦,蒼生塗炭,也不見得就是危言聳聽。彼時天下人又將會怎麼看這樣的于謙?後世史學家又會如何評價這樣的于謙?

    于謙面臨的難題就在這裡,如此局面,已經不是明朝體制內合法的政治手段能解決的。只有下了改朝換代決心的梟雄,換句話說得是後周大將趙匡胤這樣的人物,才能以天下蒼生做棋局,以百官兵將為棋子,不顧皇室切齒、天下紛亂,定要死中求活,或許能從屍山血海中殺出一條活路來。

    ——當此之境,若是梟雄人物必做是舉。可於謙會是、能是這樣的人麼?真這麼做,他也就不是當年在國難當頭挺身而出,為後世永遠留下“兩袖清風”這個成語典故,大公無私,為國忘身的于謙了。

    奪門當日,石亨等人發動太快,真正留給於謙決斷的時間只剩下不到一晚。若想要讓最合適的皇位繼承人選,前太子、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登上皇位,就勢必投鼠忌器,難以阻止他生父明英宗朱祁鎮的政變之舉。何況就最終就算能平息亂局,也未必就比明英宗數年執政後、憲宗即位再來平反昭雪、撥亂反正的真實史實結果更好。

    【於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談遷《國榷》

    所以于謙才會呵斥來報訊的兒子于冕,莫管此事,卻絕不是因為他對任何人的“愚忠”。

    【景皇帝大漸,石亨等謀擁南內,府尹公(于冕)知其謀,奔扣告變,少保公呵曰: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

    那一晚,血不曾冷,風孰與高。為了大明江山社稷的穩定,為了回報當年舉拔他的明宣宗的知遇之恩,于謙最終選擇了犧牲自己,按兵不動……所謂「顧一死保全社稷也」。

    【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方徐石夜入南城,公悉知之,屹不為動,聽英宗復辟。……公蓋可以無死,而顧一死保全社稷也。】——明·屠隆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3 # 時光山人

    于謙為什麼會被處死,我覺得是以下原因:

    1.一朝天子一朝臣

    在明英宗被俘後,于謙輔佐明代宗即位,成為代宗的得力重臣。奪門之變後,明英宗重登帝位,復辟功臣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誣陷於謙等製造不軌言論,策劃迎接冊立襄王,這就戳中了英宗的軟肋,必會心起殺機。另外,英宗在猶豫之時,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由此拿定主意。

    2.個性剛直,得罪奸佞小人

    于謙的性格剛強,為人正直,得罪了不少人。他看不起那些懦怯無能的大臣、勳臣、皇親國戚,因此憎恨他的人更多。又始終不贊成講和,雖然上皇因此能夠回來,但上皇並不滿意。徐珵因為提出遷都南京,受到于謙斥責。這時把名字改為有貞,比較容易得到提升進用,經常咬牙切齒地恨于謙。石亨本來因為違犯了軍法被削職,是于謙請求明代宗寬恕了他,讓他總理十營兵,但因為害怕于謙不敢放肆,也不喜歡于謙。德勝門一仗的勝利,石亨的功勞並不比于謙大,而得到世襲侯爵,內心有愧,於是上書推薦于謙的兒子于冕。明代宗下詔讓他到京師,于謙推辭,明代宗不準。于謙說:“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公眾的認可嗎?我對於軍功,極力杜絕僥倖,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石亨更是又愧又恨。都督張輒因為徵苗時不守律令,被于謙彈劾,和內侍曹吉祥等都一向恨于謙。 復辟後的明英宗是不會重用於謙這樣的前朝之臣,再加上奸佞小人的誣陷,於被處死也就可以理解了。

  • 4 # 美麗青春您真痘

    于謙(1398—1457),字廷宜,號節庵,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歷經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明代宗四位皇帝。

    于謙的一生可高度概括為:對朱高力煦一罵成名;平反冤案,懲治惡史,百姓愛戴,為其立生祀;任河南山西巡撫,政績突出,被稱為“於青天”;夫人董氏病逝,一生無娶;領導北京保衛戰。

    1449年土木堡之戰後于謙堅拒南遷,力擁景帝上位,全力抗戰,保衛了北京城,保衛了大明朝,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明英宗對如此功臣痛下殺手有以下幾點原因:

    1、中國王朝自古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于謙是景泰帝的權臣,英宗對他其弟恨之入骨, 再登皇位後必須打擊景泰舊臣。

    2、土木堡之變導致22歲的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也先企圖用英宗要挾明朝,于謙朝堂上當眾高呼“社稷為重、君為輕”,拒絕和談並領頭擁立異母弟弟朱祁鈺上位。

    3、明英宗被放回後被代宗軟禁7年,于謙支援並擁護朱祁鈺為皇帝。

    4、于謙支援朱祁鈺廢太子朱見深,立代宗獨生子朱見濟為太子。

    5、不殺于謙,奪門復位名不正,言不順。

    于謙被殺罪名是“迎立外藩”。但迎立外藩是要用金牌召喚藩王入京的,而於謙沒動過金牌。於是英宗給安了個“意有之”的罪名殺掉了于謙。

    于謙死後,明朝少一社稷臣,帝國國勢就此中衰,對士風臣心摧殘不可估量。文官集團逐漸結黨謀私、不顧國政的墮落之途,亦由此而發端。

  • 5 # 歷史有妖氣

    于謙之所以被英宗殺害,最主要的原因是英宗被壓抑太久,心理上出了問題。

    明英宗自從被也先俘獲,基本上就每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可謂生不如死。好不容易回到大明,卻又被景帝軟禁在南宮,整整七年!也是擔驚受怕。為了避免外人悄悄與英宗聯絡,景帝派人把南宮宮門鎖上,灌注鉛液,甚至還把南宮周邊的樹木全砍了。長時間過這樣的生活,難免對英宗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響。

    據史料記載,他在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因為城門未開,別人都不知所措,他大呼一聲:“我太上皇也!”聲音之淒厲,連參加奪門之變的軍官都為之膽寒。可以想見壓抑成什麼樣子了。

    而等到他政變成功,景帝很快就駕崩,他也無法報復景帝。而於謙卻是景帝最信任的大臣,他難免會遷怒於謙。

    這時,又有小人中傷于謙想擁立藩王,更是讓英宗疑懼憤怒,於是就殺了于謙。

    隨著局勢緩和,英宗心理創傷得到逐步療愈,他才後悔此事。

    可惜,一代名臣于謙!

    對了,北京東單有個于謙祠,可以看看,很是衰敗淒涼。

  • 6 # 邏輯文史游

    土木堡一戰,明軍損失慘重,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卻慘被俘虜,一時間舉國上下沒了主心骨。瓦剌方想借朱祁鎮的人頭來向大明無底線的勒索,朝中雖處於混亂之中,但還是有愛國志士為了維護時局的穩定開始了“奇思妙想”,此時于謙立扶朱祁鈺上位,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正是他的這個舉動,為了以後的慘死埋下了伏筆。

    于謙是忠臣無誤,但他錯就錯在過於剛直,為了國家的利益不惜對抗群臣。之後朱祁鈺迫於壓力派楊善等人去瓦剌贖英宗,史書說楊善憑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以及大批金銀財寶硬是把英宗接了回來,但楊善是否和瓦剌說了關於二朱見面可能互懟你們到時候能看好戲之類的話咱們就不得而知了。

    作為同父異母的兄弟,朱祁鈺對哥哥雖然不厚道(囚禁在深宮),但並沒有痛下殺手。而朱祁鈺也多少能聽到身邊有讓朱祁鎮復辟的聲音,他的處理方式是立4歲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間接的告訴其他人這個位置的後繼者已經有了,你們就別花其他心思了。結果…朱見濟5歲就夭折了…

    朱見濟死後,御史鍾同和尚書章綸建議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為太子,間接提醒陛下誰是威脅,喪子的朱祁鈺受不了這種刺激,也分不清好壞,就對上書的官員進行杖刑,逐漸的,君臣間出現了無法填補的代溝。

    最終奪門之變爆發,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張軌等人發兵奔赴南宮請朱祁鎮復位,朱祁鎮復辟後隨即廢朱祁鈺為郕王,並逮捕了于謙等人。朱祁鎮也是很欣賞于謙的才華的,他起初被沒有想要殺害於謙。但徐有貞的一句足以扭轉乾坤的話讓朱祁鎮恍然大悟: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作為扶持朱祁鈺的主要朝臣,于謙自然不適合在新君的統治下生存,再加上石亨等人的陷害,使得一代英雄就這麼被冤死了…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裡是一級六神厲害還是滿級沒裝備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