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睡美人之城

    說到于成龍其實還是有不少的人知道這個人的,他被譽為是是天下第一廉吏,而且還是有相關的電視劇出品了。所以這個人是真的厲害的,那麼有的人要問了,這是要有多廉潔才能被譽為是天下第一呢?他被譽為天下第一廉潔到底是真的還是說假的呢?那麼真正的歷史上的于成龍又是怎麼樣的呢?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分析揭秘看看吧!

    于成龍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與我們有許多相似之處,有些硬體條件可能還不如我們。

    落榜復讀生,智商平平。于成龍是明代御史中丞於坦後人,但家道早已中落。雖然志向高遠,偏偏考試不行,二十多年過不了科舉關。1639年(明崇禎十二年),23歲的青年于成龍在太原參加鄉試,結果與舉人擦肩而過,只中了個副榜貢生,就是落榜生中基礎比較好的,可以免費到國子監復讀。

    不久明亡清興,一耽擱又是幾年。清朝恢復科舉之後,于成龍又考了幾次,仍然考不上。終其一生,他的最高學歷還是落榜復讀生。後來當了大官,在一些重要場合,禮儀規定必須寫明職務級別和學歷。這項規定對他來說無異於羞辱,等於舉著牌子告訴所有人:我不但學歷低,還是“偽”學歷。局勢穩定後,官場中人普遍高學歷,低學歷低人一等,當事人當然自卑。

    不過於成龍就幸運地遇上了好領導,而且不止一個。在清朝官場腐敗成風的情況下,這是他莫大的幸運。他遇到的金光祖、張朝珍等幾位開明領導,都能夠慧眼識人,舉賢任能,對卓爾不群的于成龍高看一眼、厚愛十分,順境中大力提攜,逆境中全力保護,終使于成龍戰勝困難,大器晚成,步步高昇。

    在清代官場中,于成龍本人的任職條件很差,至少有三大缺陷。

    首先是學歷很低,以明朝低微的副榜貢生資格,在改朝換代後的清朝做官,根本不能與人家狀元及第的學霸相提並論,自然沒有多少人能看得起。其次是年齡太大,于成龍任羅城縣令時,已經45歲了。這是一個即將步入老年、對仕途十分不利的年齡,嚴重地制約著今後的發展空間。同樣的清代官員,人家年羹堯31歲時就是四川巡撫,蔣益澧34歲任廣東巡撫,馬齊35歲任山西巡撫。而典型的官二代嶽(其父為陝甘總督嶽鍾琪),26歲時即任山東巡撫。與他們相比,45歲才任縣令的于成龍堪稱叔叔輩人物,毫無競爭性可言。第三是沒有靠山。出生在呂梁方山縣的偏僻山區,既非皇親國戚,也非豪門富商,社會關係簡單,與達官貴人八竿子也打不著,活脫脫泥腿子農民一個。就這個樣子,想在清代官場有所作為,如果沒有特殊的操守,沒有貴人的扶持,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幸運的是,于成龍不僅有著與眾不同的廉能表現,而且遇上了幾個好領導。需要說明一下,這裡所說的“好領導”是相對而言的,主要是指對於成龍的關照與厚愛。

    于成龍為什麼如此成功呢?

    主觀上,與人民緊緊相擁。于成龍書讀得很多,加上祖先的影響。儒家倡導的“民本”思想、“為生民立命”的價值取向,是他人生的基本信念。“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明末的腐敗和明末清初的戰亂,讓他對人民的苦難抱有深深同情,堅定了他的使命感。正因為如此,當有人勸他別去羅城找死,暗示他副榜貢生前途有限,不值得拼命,他一抒胸臆,解釋了別人的疑問:科舉制發明之前就沒人做大事嗎?我去羅城不求富貴溫飽,只求“天理良心”,老百姓活得好一點。

    他賣掉房產湊齊路費,毅然赴任。“與民相愛如家人父子”,寧願吃糠咽菜,也不拿他們一個子兒。深入虎穴臥底,與土匪稱兄道弟,然後從重從快活埋了匪首。所到之處,無不迅速恢復秩序,人民安居樂業。——正所謂“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康熙帝稱他是“天下廉吏第一”,至今人們還把他同“清官”等同,其實這是不全面的。于成龍不但清廉自愛,而且大有作為、善於作為,施政目標始終是保土安民,代表和維護了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人民性清晰。因此,于成龍的“得票率”自然高於曾國藩、左宗棠。

    客觀上,于成龍趕上了千載難逢的大時代。1661年(順治十八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時間節點。這一年,康熙皇帝登基,中國古代文明的黃金時代開啟。同樣也在這一年,老書生於成龍當上了羅城縣令,幸運地趕上了大時代的特快列車。

    “察吏安民”四個字正是康熙皇帝的執政理念,直指時弊,順應民心,符合時代要求,契合于成龍這類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的人生追求。康熙帝圍繞安民從嚴治吏,多次說“朕事事以百姓為念”。對這樣的君主,于成龍沒有理由不忠誠。而他的忠誠不是說在口頭上、寫在檔案裡,而是體現在保土安民的實際行動上,甚至願意付出生命。

    他的忠誠還表現在胸懷坦蕩,不揣摩上意,只要對社稷蒼生有益的事就大膽去做。在兩江總督任上,于成龍請求皇帝破格提拔與自己同名同姓的愛將、同樣廉潔有為的小於成龍。康熙帝力排眾議加以支援,最終小於成龍也成為名臣,貢獻多多。假如沒有志向的一致和心靈的默契,這樣的故事不可能發生。

    于成龍去世後,康熙帝還向人打聽他的事蹟,並且感慨說:“居官如成龍,能有幾耶?”其實,經過一個甲子的努力,康熙的清官能吏隊伍蔚為壯觀,除了兩個于成龍,還有張伯行、範承勳、格爾古德、趙申喬、彭鵬等等,名單很長很長。沒有這樣一個名單,就沒有康乾盛世;沒有康熙這樣志向高遠的卓越政治家,就沒有這份名單,兩者互為因果。

  • 2 # 二辻四畫生

    百姓如果真的信任一個官員的話,很可能就會給其起一個美稱,比如海瑞之青天,于成龍之青菜。兩人一字之差,青菜的意思是讚美于成龍的廉政,以青菜佐飯的儉樸官德。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他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清順治十八年(1661)出仕,也就是說于成龍是四十多歲才為官的,比海瑞還要晚十多年。他從知縣做起,再到知州、道員、按察使、巡撫,最後到總督,官運要比海瑞亨達的多。

    于成龍的清廉是從上到下公認的,上到康熙皇帝,在他任直隸巡撫時稱讚他是“清官第一”。後來于成龍病逝後不久,康熙南巡考察各級官員時,再次稱讚于成龍說:“原任江南、江西總督于成龍,操守端嚴,始終如一”,其“居官清正,實為天下廉吏第一”。

    下到勞苦大眾稱于成龍為“於青菜”,說他“日食粗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海瑞為了給母親過生日,出門買了二斤肉結果震驚了全城人。于成龍去世時,替他辦後事的官員“皆見床頭敝司中惟綈袍一套,堂後瓦甕米數斛,鹽豉數器而已,無不慟哭失聲”。康熙聽聞後感嘆到:“居官如於成龍者有幾?”有幾人能像于成龍這樣的呢?這是一個問題。

    不過,于成龍能成為地方大員,可不僅僅是因為能媲美海瑞的“清”,他還是一個能臣。于成龍第一次為官時,也就是他45歲時,國家給他安排的工作是去羅城當知縣。這並不是一個好地方,羅城偏處山區,瘴氣襲人,再加上于成龍是山西人,不服水土,怕會十有八九丟掉性命。但于成龍變賣了一部分家產作為盤纏,就這麼上路了。

    羅城這地方凋零不堪,百姓無以為生,縣城裡只有6戶居民,其餘大多數人都落草為寇了,大概比王陽明被髮配龍場還要慘。但于成龍並不氣餒,他一方面減輕徭役,興建學校,創辦養濟院;一方面申明保甲,禁止攜帶刀槍,強迫山寨強盜俯首講和,很快就使羅城安寧了下來。于成龍為了恢復生產,經常到田野觀察莊稼,慰問百姓。其實百姓真的要求的很少,這樣已經讓他們感激涕零,所以也就和于成龍打成一片,歡如家人。

    同樣的,于成龍在合州、黃州等地任職時,都能將地方治理的非常妥善,政績卓然。比如一年冬天,黃州雪災鬧饑荒,于成龍計口受賑,救活數萬人。再比如湖北有幾股山賊和三藩叛軍相呼應進攻黃州,于成龍招募鄉勇守城,並在作戰時衝鋒在前,他對手下將領說:“我死,汝歸報巡撫!”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龍病逝在總督任上,終年68歲。康熙賜予他“清端”封號,褒獎他為官清廉。這樣的一個於青菜,說他比海瑞更清廉倒是未必,但不論是政績還是為官之道都要比海瑞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除了像汪曾祺那樣,我們怎麼做,才能感到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