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江侃歷史
-
2 # 智萊
漢武帝時期,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儒家思想的大一統,更加激發起大家建功立業的情緒氛圍,文學是社會生活的寫照,所以,相對發達。
-
3 # 巴寶說
漢武帝時期出現了兩個方面
1.在文化上,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因此影響了整個中國的文化走向,儒學成為了中國正統學派,對華人民民族性格、道德觀念有著重大影響,華人民在思想有了同一歸宿。
2.在武學上,非抗擊匈奴莫屬,確立了中國寬闊的疆域,確定新疆為我中華領土,增強了中國多民族建設,促進了民族融合。
文化極盛主要三個原因
1.社會富厚有餘欲以求智識之增進。
2.君主之好尚,中央之崇尚,候國之倡導(如楚之詩,梁之辭賦,淮南之鼓吹老莊,河間四王之鼓吹儒教等)。
3.鄉學之發達,自孔子講學泗水,學者相承,教育之 權,禪於草野。漢初,田何、伏生、申公、轅固等,各以其學教授生徒甚眾。
-
4 # 我心飛翔ZF
蝶戀花·葉落西風秋已暮
葉落西風秋已暮,
白水寒光,草樹多幽獨。
露冷禿枝無著處,
哀哀啼亂徵鴻去。
欲向東籬憐瘦菊,
堆積黃花,不見當時路。
滿腹別情誰與訴?
憑欄隻影張慌顧。
-
5 # 雲山有點閒
漢武帝時代,是漢朝的極盛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繁榮時代。其時文士輩出,佳作迭見。千百年後,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盛開的文學之花卻從未凋零。那些動人心魄的篇章,是真正傳諸久遠的歷史主演。
漢武帝劉徹,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君主,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即位時才16歲,到公元前87年他逝世為止,總共做了54年皇帝,佔了整個西漢王朝四分之一的時間。
漢武帝在位期間,西漢的社會經濟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國力更加強盛,達到了鼎盛時期。漢武帝所實行的許多政策和措施,對於以後歷史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
漢武帝為了加強和鞏固自己的統治,採納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議,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自藩國而宮廷的文學創作
漢初,高祖劉邦分封同姓為諸侯王,鎮守東方六國故地。諸侯王傾心養士,奠定了漢代文學大廈的初基。
文學侍從的政論文
漢武帝即位以後正值青春壯盛、豪爽豁達,尤醉心文藝,身邊聚集了一批以文章知名者,如嚴助、朱買臣、徐樂、嚴安、終軍、吾丘壽王、東方朔、枚皋等輩。漢武帝令他們於宮中金馬門待詔,隨時準備接受召見。
文學侍從們位置近密、才學出眾,日常既為漢武帝宴遊之際助興,也對國家方略發表意見。由此形成一批精彩的政論文,不減賈誼《過秦》《治安》諸篇,其中以徐樂、嚴安所論最具代表性,千載之後讀來仍有啟示意義。
漢武時代的詩歌
先秦詩歌以四言為主,至漢代楚歌興盛,宮廷之中好為楚聲,民間則多以五言為詩。漢武帝時代,頗有經典詩歌流傳至今,吟誦之時,想見其時氣象,或婉轉,或抑揚,或豪邁,或俊逸,無愧乎興觀群怨。
大概就這幾個原因。
-
6 # 閒來聊史
漢武帝時期至西漢末期,文學上的成就主要表現為樂府機關的設計和擴充套件,以及辭賦創作的繁榮。漢高祖時期,叔孫通制定朝儀,使漢高祖體會到了“為皇帝之貴”,也使他認識到制禮作樂對建立封建王朝秩序的重要。漢初設立的樂府,其主要職能就是為了管理郊廟、朝會的樂章。
但由於“大漢初定,目不暇給”,還無力進行大規模的“定製度,興禮樂”的工作。漢武帝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以興太平”為目的,把樂府規模和職能加以擴大,大規模蒐集各地的民間歌謠,以豐富朝廷樂章。所謂“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反映了當時制禮作樂的實際情況。
樂府機關的設立和擴大,使各地民歌有了記錄、集中和提高的條件,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它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西漢樂府所演奏的樂章,除了漢高祖唐山夫人以“楚聲”為基礎創立的《安世房中歌》和漢武帝時的《郊祀歌》外,據《漢書.藝文志》所記載還有遍及黃河、長江兩大流域的各地民歌五十五首。
除了《鐃歌十八曲》外,大部分都沒有流傳下來,《鐃歌十八曲》是漢武帝時吸收北方民族音樂所創作的軍樂,它的歌詞由於文字衍誤過多,大都難於讀通,其中少數言情和反映現場慘象的篇章,明白可誦,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回覆列表
漢武帝時期,可以說是整個大漢王朝四百多年裡,最為繁榮昌盛的一個時期!而漢武帝的文治武功,也是得到了後代史學家的承認。漢武帝時期,漢朝的版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擴大,那麼,漢武帝時期,文學為何出現了極盛的局面?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學說得到了大力發展,漢武帝這一舉措,為漢朝的文學極盛,打下了深厚的基礎。為了扶持儒家學說,漢武帝將諸子百家的其他學說,全部取締。並以《詩》、《書》、《禮》、《易》、《春秋》,作為儒家文學的典範。設立了“五經博士”,地位崇高,甚至可以參議政事。儒家學說得到漢武帝的扶持,並對儒家學說集大成者,給予豐厚的待遇。
二、建立太學:
漢武帝在京師建立了太學,由博士作為太學的老師,而最開始能夠入太學的學子,只有50名。朝廷入太學的學子要求極高,品貌雙全,對於年齡,也有嚴格的要求。太學建立之後,得到了蓬勃發展。為了實現“挑選優秀的人才”的目的,在地方施行郡縣察舉,以郡縣為範圍,進行推薦優異的學子,經過朝廷的考量,得以進入太學學習。郡縣察舉的考生,來自五湖四海,這就為文化傳播,起到了很大的推進作用。很多偏僻的小地方,只要學子足夠優秀,都能夠有機會進入太學,甚至成為天子門生。這一時期,文學極盛,也是學子們爭相學習的原因。太學對於文學的傳播,起到巨大作用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太學學子從最初的的50名,到末期足足有3萬名學子。
三、漢武帝本身對於文學的喜愛,促進了辭賦文學的發展
漢武帝時期文學極盛,一大部分體現在對於儒家學說的傳播,另一部分,就體現在對於“賦”的發展之上。賦本身並非是漢朝創造,卻在漢朝興盛,從“漢賦”這個詞語的產生,就能感受到,在漢朝時期“賦”文學的發展,得到了極大的推崇。“賦”文學輾轉流傳了幾千年,在漢武帝時期到達了歷史的高潮,漢武帝本人就曾寫下過《李夫人賦》、《秋風辭》等經典的漢賦。傳唱至今,仍有其巨大的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