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詩詞欣賞

    這與殷商有關係。韓鮮人是商朝箕子的後代,這是有史為證的。

    先說箕子,中國記載箕子開發北韓事蹟的書籍,有《尚書大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等。《史記》和《尚書大傳》都記載了周武王封箕子於北韓的事。

    成書於西漢初年的《尚書大傳》雲:"武王勝殷,繼公子祿父,釋箕子之囚。箕子不忍周之釋,走之北韓。武王聞之,因以北韓封之。"也就是說,在武王伐紂取勝以後,就放了箕子,然後箕子就去了北韓,然後武王就把北韓分封給了箕子。

    高麗王朝僧一然著《三國遺事》追述了北韓族始祖檀君的神話,並提到了箕子。檀君"王儉“是古北韓全民族的共同始祖。現代“三南韓”與北北韓仍然有時採用檀君紀年,即以公元前2333年為檀君元年。檀君御國1000多年以後,周武王封箕子於北韓,檀君就謙讓地退隱了。

    箕子開發古北韓的具體情況,該國史書《東史綱目》的記載比中國史書更詳細。這本書是北韓王朝的史學家。書中說“ 北韓箕子元年。殷太師箕子東來,周天子因以封之。箕子,子姓,名胥”這是有力的證據。而且在這本書中,還記載了和箕子後代(箕氏王朝)的情況。箕氏北韓王朝一直存在到漢高祖時代。漢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被燕人衛滿滅亡。

    《漢書》說箕子制定了八條禁令,標誌古北韓社會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已快速地邁進了有成文法的文明時代,考古發現可以證明這個歷史記載。"北韓青銅時代的年代大體在公元前10世紀至前5世紀,主要遺址在平安北道和黃海北道。""與周圍地區存在著文化聯絡。"這時代正好與箕氏王朝開發北韓的時代相吻合。

    北韓半島的姓氏也一樣可以作為證明材料。今北韓和“三南韓”的姓氏中有箕姓,還有其分支韓姓、齊姓,他們都奉箕子為始祖,併到中國河南省淇水縣朝歌鎮的三仁祠尋根問祖。還可以從服飾、古代曆法、風習等看。北韓族喜穿白衣,這與殷商傳統有關。《史記·殷本紀》說:"湯乃改正朔,易服色,上白。"可見殷商尚白。《三國志》等史書記載,古北韓地區的扶餘國"衣尚白,白布大袂",這是繼承了殷商的傳統。

    中國的古俗是影響整個東方地區的,古北韓的歷法也是效仿殷商的。《三國志·魏志·東夷傳》說,該地區"以殷正月祭天,國中大會"。殷商有殺人殉葬的風俗,而《東夷傳》等記載扶餘國"殺人殉葬,多者百數"。《三國志·魏志·東夷傳》還說,半島上的許多居民,都自稱是來源於中國的"古之亡人"。

    再說商人與殷商。

    原始社會後期,人類社會出現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活動。

    到了夏代,社會上分工,出現一部分專門從事物品交換的人。

    4000多年前,黃河流域居住著一個古老的部落,他們的首領叫契。契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封地為商,他的部落便被稱為商族。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契的六世孫王亥經常率領奴隸,駕著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黃河北岸的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一天,王亥在販運貨物的途中,突然遭到了狄族易氏的襲擊。易氏搶走了貨物和隨行的奴隸,並殺死了王亥。王亥有個兒子叫甲微,他聽到父親被害的訊息後,興兵討伐易氏。滅掉易氏後,商的勢力也擴充套件到了易水流域。

    商族到了商湯時期,手工業尤其是紡織業已相當發達。商湯為了削弱夏的國力,組織婦女織布紡紗,換取夏的糧食,把貿易作為政治鬥爭的武器,最後滅了夏朝的統治者夏桀,建立了商朝。

    商朝建立後,商族人開始從事農業生產,其手工業也相當發達。

    周朝建立後,商族人生活每況愈下,紛紛從操舊業——做生意。久而久之人們便有了這樣的看法:商族人就是做買賣的人。後來人們簡稱商族人為“商人”,這一稱呼一直沿用到現在。

  • 2 # 一堂國學

    經商以誠信不欺為根本,是因為誠信對應的五行為土(儒家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皆與五行對應),五行相生相剋,土能生金,也就是唯有誠信才可以財源廣進、持續發展、生生不息。

  • 3 # 按一下會響的蟲

    甲骨文研究揭示,商的先民確實以做生意起家。先王多數是經商高手。

    除了商,還有一個字:貿。寧波有貿山,原本是一個海島,後來因甬江沖積與大陸相連。這大概是中國最早與海外的貿易地。後來,在此做生意的人多了,形成了邑。於是在貿的右邊加右耳旁(邑字做部首就是右耳旁)造一新字鄮,作為地名。秦始皇在此設鄮縣。

  • 4 # 關東俠客

    商朝滅亡後,商貴族政治上失去了權力,土地刮分,但手中掌握大量財富。為生存,這些人利用手中財富在各諸侯國販賣物品掙差價,久而久之,當時人把從事這個行業的人稱商人。武王伐紂後,周武王封商貴族微子建宋國,箕孑不願受封,率數千部眾到北韓建國史稱箕子北韓。

  • 5 # 無風即風

    回答第一個問題:殷商人擅經商——完全就是現代人的自動腦補,望文生義,以訛傳訛。

    沒有任何證據表面殷商王朝是一個重貿易的王朝,有的只是剝削納貢——殷商的朝貢體系和後世可不一樣的,就是予取予奪,分文不還。不僅不互惠互利,而且還要錢要命:

    《小臣牆刻辭》,記述商末的一場戰爭,其中有:“比伐,擒危髦……馘千五百七十”。馘,割去左耳。危國被迫獻上1570個割掉左耳的戰俘。

    上述事實,貫穿殷商王朝600餘年,從未停止,殷商王朝的海量人殉就靜靜躺在殷墟作證!

    ①武丁(公元前1339年—前1281年)時期:58年間祭殺9021人;②祖庚、祖甲(公元前1280年—前1241年)時期,39年間祭殺622人;③廩辛、康丁、武乙、文丁(公元前1240年—前1210年)時期,30年間祭殺3205人;④帝乙、帝辛(公元前1209年—1123年)時期,83年間祭殺104人。——《中國奴隸社會的人殉和人祭》/胡厚宣所有的殷商史專家、甲骨文專家都認為,殷商的人殉數量絕不止我們今天看到的這些屍骨遺骸這個數。

    雖然我們可以《詩經》中的“相土作乘馬”、“王亥服牛馬”等看出殷商的先祖有經商的影子,但這並不代表殷商王朝的國民經濟就是貿易經濟,更不代表殷商獨尊商業。實際上,殷商的農業也同樣在發展,所謂“商重賈周重慄”這都是不嚴謹的說法。正如上面的人殉那樣,殷商統治者的經濟來源更多來自於戰爭掠奪。

    “商”一字在甲骨文中和商業、商貿沒有任何關聯,而是指刑罰:

    同時又有“焚燒祭天”的用意——眾所周知,“商”是以祭祀神權與教法治國的,因此,殷商人用“商”來自稱自己,實際上就是表示生殺大權,而不是商業商貿。

    《說文解字》的解釋,“商”是指“從外知內”,成為商人的代名詞,至少要到漢代,如《白虎通》才首次出現商是指“通四方之物”——在“商”之前,另有專詞指代商業:

    《周禮》:“府藏皆有賈人,以知物價”。又《易·系詞下》:“日中為市,交易而退”。可見,最初的商業是“賈”與“市”,而不是“商”。

    “商”變為後世多商人、商業、商貿的代名詞,主要是兩個改變:

    1、“賞”——補償

    “商”=“賞”多見於商代青銅器銘文,這裡可以看作殷商王朝已經失去了絕對優勢(人殉在大量減少),要求方國“登”、“賚”(都是指朝貢)後,開始要“回賞”給對方。

    2、度量器具與“賈”和“市”的推動

    三國魏時張揖撰《廣雅》:“商,度也。”《正字通》說:“商乃漏箭所刻之處。”

    甲骨文中的“商”又有表示沙漏之意,也就是《廣雅》與《正字通》解釋的時間刻度,後來由周朝中負責監管市場物價的“賈人”與“三市”中的經濟活動,“商”逐漸與“量”發生聯絡,至此,“商”方為商業之“商”。

    第二個問題:南韓與箕子

    也就是北韓半島與箕子了,由於目前沒有發現箕子北韓的考古遺址(既然按照周朝的歷史記載,箕子北韓是一個國家),而且史學家上對於箕子北韓是位於北韓半島還是遼吉,目前尚無定論。

    注:但按照《山海經》的解釋,北韓又的確是接近北韓半島,而不是遼吉內陸——《山海經·海內經》:“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北韓、天毒,其人水.居,偎人愛之”;《山海經·海內北經》:“北韓在列陽東,海北山南。列陽屬燕。

    北韓古籍《海東繹史》《三國史記》也記述了“箕子開朝”的歷史。因此,“箕子北韓”當與今日北韓半島在地緣上更接近。

    《漢書·地理志》:殷道衰,箕子去之北韓,教其民以禮義,田蠶織作。樂浪北韓民犯禁八條:相殺以當時償殺;相傷以谷償;相盜者男沒入為其家奴,女子為婢,欲自贖者,人五十萬。雖免為民,欲猶羞之,嫁取無所讎,是以其民終不相盜,無門戶之閉,婦人貞信不淫闢。其田民飲食以籩豆,都邑頗放效吏及內郡賈人,往往以懷器食。郡初取吏於遼東,吏見民無閉臧,及賈人往者,夜則為盜,俗稍益薄。今於犯禁浸多,至六十餘條。可貴哉,仁賢之化也!然東夷天性柔順,異於三方之外,故孔子悼道不行,設浮於海,欲居九夷,有以也夫!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雲。

    “漢四郡”是古今中外,唯一最直接統治北韓半島的鐵證(地望上也沒有任何疑問)。

    既然如此,那麼北韓半島與箕子,也就是殷商,是脫不了干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專利授權需要滿足哪些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