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格
-
2 # 桂圈兒
我的老家冬至還是比較隆重的,老話兒叫做——
「冬至大過年」、「冬至大如年」。
總之,理論上來說,冬至節是應該和除夕、春節一樣的重大節日。
在這個祥和的節日氣氛當中,「吃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和許多地方一樣,我們也講究「冬至必須吃餃子」。
然而為什麼冬至必須要吃餃子呢?可能大部分人並不知曉這個問題的答案。
我們家鄉地處南襄盆地南部,古時候是南陽郡的地盤。而醫聖張仲景正是古代南陽人氏。
眾所周知,張仲景是中醫學經典《傷寒雜病論》的作者。
張仲景的主要觀點是人為什麼會生這樣那樣的病,就是因為寒氣進入人體內部。
而在華人的理念當中,從冬至日開始,一年進入最寒冷的時間。此時應該打好基礎抵抗嚴寒。
另外我們還認為冬至日之後,一日長過一日,是一年中陽氣回升的起點日。為了順應這個趨勢,滋補身體也從此日開始比較好。這叫做順勢而為。
所以為了踐行他自己的理念,也為了醫者父母心,他在東漢年間的南陽,每逢冬至日,都會採購許多羊肉和麵粉。
他將羊肉和蔥薑蒜包進面片兒中做成扁食,然後煮熟之後,發放給周邊無錢的窮人,希望大家都能在冬至日進補,以求得來年有一個好身體。
從那時候起,「冬至進補,來年打虎」以及「藥補不如食補」的理念就在華夏大地傳播開來,直到今天。
現在,我們家鄉冬至日必吃的餃子是用擀麵杖擀出面片兒。
而餡兒則是豬肉羊肉不限。我最愛吃的是豬肉香菜餡兒的。
豬肉要有一點點肥才好攪做肉泥的時候,乾溼適當。
為了增加肉餡兒的緊實,還需要打幾顆雞蛋進去。
加鹽、加老乾媽辣醬,調好味之後,就可以包餃子了。
包餃子則需要把餃子口捏好、捏緊一點,防止煮餃子時把這個口煮開進水。
腦袋進水了不好,餃子進水了也難吃。
所有的餃子都包好之後,就等著煮餃子了。
首先添一大鍋水。
千萬不要心疼水費而少加水。水深不夠餃子浮不起來,最後和鍋底來個親密接觸是會粘鍋底的。粘鍋底的後果就是餃子皮兒破掉。
然後將適量餃子下到沸騰的水裡。並且要用鏟子背兒來回放鏟幾次,防止餃子巴鍋。
蓋上鍋蓋。
水再次沸騰之後,加涼水一碗。如此重複三遍。
這叫做煮餃子的“三點水”技術。目的一是將餃子煮透,而是防止餃子受熱不均而煮破。
最後就是將餃子承起來。
這樣冬至日的一碗熱氣騰騰的餃子就大功告成了。
你覺得我說得怎麼樣呢?
-
3 # 營養師藍冰瀅
冬至是中國一個重要節氣,因為過了冬至我們就開始“數九”了。小時候經常背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中的這個“九”就是從冬至開始數的,冬至以後每九天,就是一個九。
從全國看,每個地區都有屬於自己的不同方式來慶祝這一天,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冬至大家都在吃啥
餃子北方有如果冬至不吃餃子,這個冬天就會被凍耳朵的傳說,所以大部分的北方人,都會選擇冬至這天吃餃子。哪怕確實是不怎麼愛吃餃子,也會象徵性的吃幾個,畢竟誰都不想被“凍耳朵”不是~
之前還上大學的時候,每年冬至食堂賣餃子的都是最火爆的,一天不帶停的。有一年我們宿舍為了吃餃子,特意讓沒有課的別的小夥伴去排隊幫我們買餃子,還排了一個半小時才買上。
喝羊湯這邊吃餃子,那邊喝羊湯。在山東滕州那個地方,每年的冬至是喝羊肉湯度過的。在冬至前為長輩送禮物,冬至這一天全家一起喝羊肉湯,依次來為自己的長輩圖一個平安、健康的好彩頭
糯米飯在江南冬至這一天要吃赤豆糯米飯。這個可不是隨便定下來的,這個啊,也是有故事的:傳說之前有一個作惡多端的人在冬至這一天去世了,去世以後變成厲鬼還在殘害百姓。一個偶然村民發現這個厲鬼害怕赤豆,於是就在冬至這一天吃赤豆飯,以此來驅除厲鬼,保佑全家平安。
湯圓據說在舊時上海,有“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的詩句。於是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吃湯圓來祭祖或者是互贈親朋好友
年糕杭州人會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透過年糕這個名字來寓意:年年高升。其實年糕這種食物不僅在冬至,因為它美好的寓意我們經常會在餐桌上見到它。同時也因為它高頻率的出現,現在也有糖年糕啊,炸年糕啊,拔絲年糕等等。
無論吃什麼,都是現在勞動人民對於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你的家鄉在冬至都會吃什麼呢?說出來,讓大家透過美食來認識你的家鄉吧~
關注藍豬坊,你想要的,這裡都有~
-
4 # 武漢壹周
你們東至吃餃子,我們這裡吃炒10素
炒素菜絲,是真正的居士菜,我老家安徽荒山腳下,東至是要吃這道菜的,這個菜的選材無一不是尋常之物,可是把她們配在一起,不知道為什麼,會有那麼好的效果,真是天賜其效,真是不可思議。
這十道菜,平淡無奇,就是始終素菜切絲,再加上薑絲,用香油炒至而成。
十種原料分別是:水發芹菜,香菇,冬筍,粉絲,香乾,黃花菜,木耳,胡蘿蔔,菠菜,疙瘩菜。
其中疙瘩菜用量最少,也算是一個點綴,菠菜用量最大,因為他還起著調合群菜的作用。
香菇去堤,把香菇頂面貼在棧板上,用左手食指、中指、無名指把香菇按在棧板上,橫著把香菇切成三個圓片,再寫成細絲,這樣比直接切細多了,
芹菜摘去老梗,只用菜心部分。從兩頭撕去菜筋,洗乾淨,去掉菜葉以及上半截張著梗的葉柄,只取下半截。在棧板上寫著切成較長的斜片兒,再把它改為細絲。芹菜本來就細,直接切絲又偏粗,切完之後,改刀事必須的,您做一般炒芹菜就不必改刀了,可這個菜就事要用細絲,千萬記住。
冬筍剝去外殼,去根,從中間破成兩片。上蒸鍋,等水煮開,把冬筍放在盤子裡,再放入蒸籠,旺火蒸5分鐘,晾涼後再切絲。這冬筍絲就好切多了。
細粉絲就更好辦了,用熱水炒厚,切幾刀就可以了,香乾也叫燻幹,事豆腐乾的一種,長方形的塊狀,寫成細絲。黃花菜,木耳都可以順著切絲。
好了,該炒了,大鍋大火熱油燒旺,倒油是一半香油,一半素油,這個菜用油也得量大。油熱之後,先下薑絲蘿蔔絲,煸到半熟,加入除菠菜絲之外的所有絲,加鹽,糖,紹酒,煸炒一會之後,再下菠菜絲,菠菜入鍋後隨著國內溫度的升高就要出湯了,而這湯汁蒸好調和群菜,因為下了菠菜湯汁還偏少,要再加入一些菠菜,使得湯汁充足,這就是多準備一些菠菜的原因,另外,因為有疙瘩菜,鹽就要少放一點,否則菜就鹹了。
最後,要說的就是這個菜不是趁熱就吃的,要把它晾涼,蓋上一個潔淨的盤子,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時間後再吃,味道特別冰爽
-
5 # 天山可可
小時候,媽媽經常說,冬至要吃餃子,要不耳朵被凍掉了,嚇得我冬至那天,吃了很多餃子,就怕耳朵凍掉了,現在想想真是沒有一點科學道理,不吃餃子怎麼會凍掉耳朵呢?雖然沒有科學,也說明了冬至那天的食俗。
後來長大了,不信了這個不吃餃子凍掉耳朵的傳說,可是知道了這個是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故事。原話就是“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這種習俗,是因紀念“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食俗。
我們這裡雖然民族眾多,但是每個民族都保留了自己的食俗習慣。冬至那天每個餃子店門口都是餃子堆的像小山,真的是放在餃子店門口的,因為這冬至都是寒冷至極了,餃子外面就是天然的大冰櫃,也好供顧客挑選喜歡的口味餃子,這裡的餃子都是論個賣,餃子口味嘛,每堆餃子旁邊都貼有小紙條,看上那個就自己挑吧。
這裡是牛羊肉為主,我冬至那天不會買餃子的,自己是美食達人,要去買餃子感覺怪怪的,我一般都是那天自己包《胡蘿蔔羊肉餃子》,菜譜早就釋出了,喜歡的親們可以去搜索看看,因為這個時候吃羊肉和胡蘿蔔最好,最滋補。冬至的那天,特別是午餐,餃子店都會座無虛席,排隊吃餃子很正常,那些都是上班族們在排隊,煮婦們也早就準備好了家人喜歡吃的餃子,就等那天一家人圍坐吃餃子好團圓。
-
6 # 菊子美食記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數九、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23日。
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季開始,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科學養生有助於保證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冬至時節飲食宜多樣,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
冬至的食俗,我們這有兩種美食一是餃子,二是湯圓!我相信大多地方可能都差不多喲!
Get薺菜水餃製作流程
1、食材
薺菜,買現成的
水餃皮,也是買的現成的
豬前腿肉,包水餃一定要選用前腿肉比較好(跟薺菜混合包,肥肉可以多點)
姜沫,蔥花切好待用,生粉,雞蛋一個
2、加工
把腿肉剁碎(也可以選擇絞肉機把肉絞碎),快剁好的時候把蔥花和姜沫放一起跟肉完全融合!
腿肉剁好後放進大碗裡,放入生粉和雞蛋,調入雞精和鹽,生抽一起調勻
放入薺菜碎再次一起拌勻就開始包水餃啦啦!
包水餃的步驟如下圖,這是比較簡單的一種包水餃的方法!
鍋裡把水燒開,包好的水餃可以馬上下鍋煮約10分鐘撈起,配上專用的水餃醋,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
3、擺盤
Get水果水晶湯圓製作流程
1、原料
甜米酒~也叫醪糟米酒400克
水晶湯圓酌量,超市有售
水果適量切丁(選你喜歡的^_^)
2.加工
鍋裡水燒開,先放入甜米酒,繼續燒開後再放入準備好的湯圓煮熟~加入備好的水果即可出鍋(感覺五筆簡單吧)
3、擺盤
一口水果,一口湯圓,一口米酒,愛愛愛不完呀!
回覆列表
我是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在北方地區,冬至這一天,是必須要吃餃子的。
小時候,老人經常說,冬至這天不吃餃子,會被凍掉耳朵的,小小的我,那時總是信以為真。每逢冬至,媽媽總會早早的起床為全家包上一頓香噴噴的餃子,如此,便不會擔心耳朵被凍掉了。關於冬至吃餃子的習俗,還有三個有趣的小故事,演說了這一習俗的由來。
第一個傳說是關於女媧造人的。冬天天寒地凍,女媧捏出的泥人的耳朵紛紛被凍掉,女媧十分著急,最後女媧想出一個辦法,她用針線把泥人的耳朵重新一個個縫上。一天,女媧縫好一個泥人的耳朵,把餘下的線讓這個泥人用嘴咬住,轉身去找剪刀,當她拿著剪刀回到泥人身邊時,一個好主意瞬間在頭腦中誕生了。她用一根線,一頭拴住泥人的耳朵,一頭讓泥人緊緊咬在嘴裡,如此,泥人的耳朵就不會被凍掉了。後來,人們在冬至這一天怕凍掉耳朵,也用一根線一頭拴住耳朵,一頭咬在嘴裡。時間長了,就把咬線變成了吃餃子,因為餃子很像耳朵的形狀。冬至吃餃子這一習俗便傳開了,延續至今。
還有一個冬民間至吃餃子的傳說,與紀念神醫扁鵲有關。 扁鵲,原名秦越人,戰國初年齊國渤海郡鄚州人。他一生“兔疾行醫,周遊四方”,走遍了現今的河北、河南、山東、陝西等地,熱情為群眾治病,成為遠近馳名的醫生。傳說有一年冬天,寒風刺骨,雪花紛飛,天氣格外冷。人們的耳朵凍得生疼,有的甚至都凍爛了。這一天扁鵲來鄉間為老百姓醫病,看到這種情況,心裡難受。怎麼辦呢?他就教人們熬“祛寒矯耳湯”,就是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一齊放在鍋裡煮,煮好後把羊肉和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矯耳”做熟吃。果然,人們吃了“矯耳”飯,喝了祛寒湯,頓時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凍爛的耳朵不久就好了。家家戶戶感激扁鵲,說他是手到病除、妙手回春的神醫。這一天正好是冬至節。以後為了紀念扁鵲,每年冬至都包餃子吃。
第三:紀念南陽醫聖張仲景。相傳南陽醫聖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裡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裡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裡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服食後,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後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麵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質量較過去而言,有了極高的改善,即使是冬天,也不用擔心會凍掉耳朵。可吃餃子作為冬至的傳統習俗卻能夠一代代延續下來,我覺得我們今天吃餃子,不僅僅是緬懷先祖,這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作為現代人,我們的生活節奏特別快,而冬至這樣一個特殊的節日,恰好給了我們一個卸下心中負累的理由,我們在冬至這天可以抽出時間陪陪父母,孩子,愛人。而闔家團圓,才是吃餃子的真正意義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