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跨界為榮

    德軍裝甲部隊戰功太多,空軍司令戈林看不下去了, 也得讓自己的部隊有口肉吃,就主動找希特勒請戰,灘頭這塊空軍自己就能解決,不需要裝甲師幫忙。

    而確實裝甲部隊長途奔襲也需要一個修整和補充。那麼就讓空軍來吧。

    希特勒可能確實沒想打發電機計劃會那麼成功,幾十萬部隊在幾天之內就能撤完。 而天氣又那麼不湊巧,關鍵的2-3天空軍用不上。

    用自己精銳的去和已經陷入絕境的困獸去做最後的決戰,白白消耗掉坦克汽油和人員,確實是划不來的買賣,空中轟炸如能解決問題,是比較合理的方案。

    不能說完全是希特勒瘋了。

    奇蹟之所以稱為奇蹟就是因為不常見。

  • 2 # 望月思儂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敦刻爾克附近的英吉利海峽一直都是巨浪滔天,希特勒想借上帝之手來消滅聯軍,再一個他希望英國投降;可是當聯軍撤退的時候卻是難得的三天好天氣,天不亡英國。

  • 3 # Suarez_S7

    不用搞這些謎團了。。現在德吹納粹吹橫行,以為德國要不是什麼什麼原因,便能稱霸世界。。。真實的原因就是已經沒那個力量打過去了,就算打過去也是兩敗俱傷,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天天扯這些,有意思嗎????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敦克爾克大撤退,在世界戰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很多人在那場關係人類命運走向的戰爭結束後,回過頭來分析1940年5月攻守雙方領導人的決策,不禁對佔據優勢的希特勒在關鍵時刻下達停止進攻的作戰命令表示不可理解。

    我們具有上帝視角,在那個硝煙瀰漫的戰場,我們能看到雙方實力的消漲。戰場上的資訊瞬息萬變,實在不能苛責當局者。

    德國在1940年5月10日發動西歐戰役,當時英法聯軍擁有300多萬人,與德軍實力相當,而且法軍的裝甲力量強過德軍,又有馬奇諾防線可以依靠,整個世界都等著看德軍的戰爭機器在馬奇諾防線前撞的粉碎。

    然而戰爭的發展走向完全超出了世人的預料,德軍以疑兵之計,騙過法軍,讓其主力死守馬奇諾防線,而且縱深配置都按照中部戰場來預設。德軍以主力突擊阿登森林,從色當一帶突入法國,除了比利時的堡壘外,幾乎沒有遇到很大的抵抗,到5月21日,德軍已經開進英吉利海峽,把40萬英法聯軍,還包括了一些比利時,荷蘭的軍隊,圍困在法國西北部的一個狹小的地區,沒有縱深,無法作戰的聯軍撤退的路線只有一個:敦克爾克。

    英國政府在萬分危急時刻,發動大批船員,執行了發電機計劃他們一開始的目標是撤離3萬人。

    實際上,經過一個星期的努力,他們一共撤出了33萬8226人。

    正在德軍各級指揮官一路高歌猛進,甚至此前對快速進攻持消極態度的德軍陸軍總司令部都開始躍躍欲試的時候,希特勒卻被突如其來的巨大勝利震驚了。他沒有想到戰爭會按照他的設想如此順利的開展,如同一個賭徒,雖然他設想了所有結局,但是當最完美的結局出現時,他變得謹慎起來。

    他看著地圖上的德國軍隊快速推進的路線,他指出,法國戰役不僅僅關係到我軍作戰行動,同時在政治和國民心理上都會有很大影響。所以我軍的側翼必須萬無一失。在這一關鍵時刻,任何地方出現閃失都會給敵軍部隊和敵方領導人創造時機。

    由於對法作戰是德國的復仇之戰,希特勒在賭局勝券在握的情況下,不允許出現任何紕漏。他無時無刻不在擔心呈疏散隊形進攻的部隊會受到實力依然強大的英法聯軍的外圍包抄和反突擊。而這一認知,是來自於1914年,德軍在馬恩河會戰後期,側翼受到協約國軍隊威脅而最終失敗的經驗。希特勒對於重蹈這一覆轍非常恐懼,因而把軍隊的側翼安全上升到政治和國民心理的高度。

    希特勒擔心的同時,此時的英法聯軍的表現怎樣呢?

    此時的法軍,因為之前的作戰部署全部被打亂,所有的部隊都在調整之中,從最高指揮官到基層部隊,已經亂作一團,總司令剛剛換人,前線部隊匆忙從德軍的進攻矛頭前撤退,一路散兵遊勇。僅有一些富有進取心的將軍,帶領部隊做了一些聊勝於無的抵抗和反擊。

    換而言之,法軍此時,已經短時間失去了國家軍隊的組織能力,這和蘇聯一開始受到德軍重擊的情形如出一轍,不過蘇聯的好處是有足夠的戰略緩衝,以空間換取了從容應對的時間。而德軍會給法軍這個機會嗎?

    希特勒在總部和前線將領呼喚炮火的要求下,同意德軍在暫停兩天後的5月18日恢復進攻。

    面對法軍的混亂,英軍不甘於就此失敗。英軍在5月21日向阿拉斯地區的德軍發動了進攻。德軍被突如其來的攻擊震驚,損失了一些兵力,但是英軍的進攻卻在不久後陷入了混亂,最終失敗。

    這次,希特勒擔心的情況終於出現了。他認為英法聯軍依然有強大的實力可以組織進攻,他必須保持謹慎。5月24日,他又下達了停止進攻的命令,他要求他的部隊保持戰鬥狀態,對一切突發情形保持高度機動。

    這一猶豫,英法聯軍的戰船就不停歇的撤退了33.8萬人。

    事後希特勒也會懊惱萬分,他原本以為這些甕中之鱉不可能逃出生天,所以晚幾天也無所謂。可是英國的海空力量讓希特勒失望了。英國空軍的英勇作戰,使得德國空軍封鎖港口的計劃落空。希特勒對德國空軍的過高估計,也造成了他下達停止進攻命令。

    由於英國軍隊在被圍時候的英勇舉動,讓德華人投鼠忌器,同時由於英國空軍的頑強作戰,也讓德軍封鎖港口的計劃落空,才會讓英法的敦克爾克大撤退成為可能。

    這一遺憾,在4年後讓希特勒報恨而終。正是這批人,在4年的諾曼底,對希特勒的大西洋壁壘發動了攻擊,併成為覆滅納粹德國的一支主要力量。

    由此可知,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放下手中的武器,有以死相搏的勇氣,才會讓敵人有坐下來談判的底氣。

    不管實力有多懸殊,逢敵必亮劍!

  • 5 # 春醒

    初學歷史的人往往對這個問題產生疑惑,我也曾如此。凡是疑惑的,是對後續戰事發展不瞭解。希特勒命令停止進攻敦刻爾克,德軍並非停在原地,而是南下進攻巴黎。瞭解了後續發展,疑惑就會消解。

    a、德軍放棄敦刻爾克,是為了轉攻巴黎。德軍進抵敦刻爾克,發生在西線戰役爆發16天后。實際上,德國對英法的戰爭才剛剛開始,敦刻爾克處於法國的邊境,廣大法國內地完好無損,40萬英法聯軍只是聯軍總數的一小部分,僅法國就有數百萬軍隊;此時完全不能說德國已奠定勝局。西線主要的目標是巴黎,不是敦刻爾克。攻下敦刻爾克,法國失去的只是邊陲小城。攻下巴黎,法國才會失去靈魂。

    希特勒放棄敦刻爾克直攻巴黎,是選擇了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目標,是迅速戰勝法國的關鍵。

    巴黎陷落後,法國投降。此事發生在敦刻爾克大撤退20天之後。殲滅40萬英法聯軍並非易舉。如果德軍在敦刻爾克戀戰,則可能不能迅速奪取巴黎;贏得的是一個戰役,失去的可能是整個戰爭。一旦法國得以喘息,組織起有力抵抗,則法國戰役將曠日持久,重蹈一戰的覆轍。在閃電戰中,時間是關鍵。法國是一個領導渙散的國家,平均半年換一屆內閣。攻下巴黎對於迫使法國投降,具有決定性意義。

    b、撤回英國的遠征軍日後並未發揮很大作用。德軍之所以未能進攻英國本土,主要是懾於英國空軍和海軍的優勢,其後不列顛空戰並沒有陸軍參加。希特勒也明知英國的海空優勢,渡海作戰十分困難,幾乎不可能,所以希望英國投降或媾和。諾曼底登陸之後,英軍在盟軍中處於次要地位,更不用說昔日的30萬遠征軍。西線盟軍共8個集團軍,只有一個英軍集團軍。

    所以,認識歷史問題,一定要聯絡事件前後,要了解事件發展的整個過程,要作為一個連續的歷史長鏡頭來看待,切不能斷章取義,孤立的看問題。要用宏觀視角看待歷史。

  • 6 # 小火雞91751066

    事實證明,這33萬英法聯軍撤不撤退對二戰大局基本沒有影響,二戰主力還是蘇聯美國,英國最多海空2軍打打醬油,真用到這些陸軍諾曼底登陸的時候,早就大局以定。希特勒或許真看不上這些不堪一擊的垃圾英法陸軍。

  • 7 # 別拿熱評當令箭

    德國不是日本,日本人腦子裡沒有投降兩個字,新加坡投降的英軍日本人怎麼對待的……

    再說回來,德國當時認為他的威脅在東方,先報了《凡爾賽條約》這個仇,再對付東方。最重要的是除了日本之外沒有誰認為投降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當時希特勒也就是想和英國和談,包括不列顛空戰之後,德國就是想找個機會和英國和談(但是不列顛空戰結束的時候英國空軍已經沒有任何戰鬥力了),英國最怕的是暴露自己的實際情況,還有就是海外殖民地的命運……

    所以說後面英國和德國就是死磕到底。都是利益。德國也一樣,把盟軍都追殺光了,日後怎麼相見呢

    從軍事實力上來說,空軍海軍方面,德國真的不如日本,所以才會有這種結果。

  • 8 # 看球客

    覺得好像當時德軍的人數和聯軍的人數數量是相當的,而且聯軍還是有些重灌備的,如果發動攻擊,聯軍處在背水一戰的境地,德軍贏得戰役的結局大機率恐怕也是一個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結局,而敦刻爾克撤退的方向是確定的(英倫本島),歐洲大陸再沒有足以抗衡德軍的部隊了……

  • 9 # 公爵老狼

    這幾十萬人不是活靶子任你宰殺。傾力攻擊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裝甲部隊前行離不開補給,適當的暫緩是必要的。當階段的戰略目的不見得是殲滅有生力量,法國已經被拿下。就算殲滅了這幾十萬人。我也不認為會最終改變戰爭結果。海獅行動的失敗包括其中停止攻擊軍事設施轉而轟炸城市,倒是很有改變戰爭結局的意味。因為一旦拿下英國,估計美國會願意談判了,畢竟德軍海軍並佔優,然後瓜分世界。

  • 10 # 岳陽174972537

    疑雲個毛線。當時德軍就幾個師的先鋒部隊。對面英法聯軍幾十萬人。德軍前鋒沒有足夠重兵器,等待後方大部隊是正常情況。

    怎奈英國啥也沒幹就跑了!幾十萬人面對幾個師先遣部隊自己溜了,還能吹自己也是沒誰了。順帶一提撤退的時候殿後的還是法國軍隊!而當時法國已經gg了…丹麥這種小國靠著堡壘也抗了一陣。

    這不是希特勒蠢是英法聯軍太弱。順帶一提後面英軍還坑了咱抗日遠征軍,打個緬甸小日本爺大撤退!

  • 11 # 陽城幹部

    最關鍵的是英國民間的運輸能力,希特勒當然知道英會撤走一些部隊,多停幾天也不過多渡個萬八千的。結果雙方都沒有想到,幾天竟然渡了幾十萬人?誰知道呢?事先也沒有評估,也沒有準備。不過臨時突發奇想,得病亂投醫……:

  • 12 # joker趙

    主要原因是,希特勒不信任國防軍,不信任的原因是因為國防軍在希特勒當政後成功當了元首後,國防軍是最後承認希特勒權利的,當然這個承認是被逼的,起碼希特勒自己是怎麼認為的!所以在國防軍快勝利的時刻不只是敦刻爾克,比如大不列顛戰役,該登陸了不,寧可信戈林的大話用空軍轟炸把英國炸服!後來的東線的八月大撤兵,尤其是在刺殺希特勒以後隆美爾死後,可以說所有的國防軍的將領一概被涼到一邊說什麼希特勒都不再相信,甚至是對的都不聽,所以應了一句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 13 # 聯邦調查局0415

    英國有一流的艦炮,如果德軍大舉進攻敦克爾克,勢必遭遇艦炮的遠端轟擊,當時的三號、四號坦克根本抗不住;後來在北非、義大利戰場已證實了這一點。德軍不能怪希特勒,而應怪他們自己沒有在敦克爾克之前兜住包圍英法聯軍打殲滅戰,演變成了擊潰戰。

  • 14 # 滴水載舟

    我認為戰略上元首瞧不上那三個軍,二三十萬人,畢竟德軍剛搞定了百萬法軍;其次趕盡殺絕必將和英國撕破臉,戰略空間必將受擠壓,因為英國強在殖民地體系,不在英國本身;第三,困獸猶鬥,打殲滅戰德軍必將付出慘重代價,英國海空軍也不是吃素的。

    事實上二戰成敗不取決於英國,而在美蘇。

  • 15 # 夢做一半

    第一次世界大戰,讓誕生在歐洲大陸,走過數百年資本積累的歐洲老資本家意識到,他們的財富可以買下歐洲大部分的東西,卻買不來控制政治家野心的工具。一次大規模戰爭,足以摧毀他們幾十上百年的商業深耕。商業利益跟戰爭是天然對立的,歐洲大大小小無數個國家,只要這些政治家的野心還在,戰爭就不會停止。只要戰爭不停止,發展跨國商業就永遠是一場無法觸及的美夢。

    一戰後簽訂諸多恥辱條約的德國,成為了歐洲老資本家將手伸進政治的一個突破口。回顧歷史,德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從戰敗國迅速崛起為區域強國,希特勒上臺後,科技與國力更是突飛猛進,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原因值得讓人深思。

    歐洲資本家需要一個足夠穩定的歐洲,而德華人所經歷的遭遇,可以輕易的讓德華人成為他們統一歐洲的白手套。在歐洲資本與希特勒達成的協議中,肯定有一條分享政治權利的約定。

    德國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實行的閃電戰,摧枯拉朽般摧毀了歐洲大部分國家,幾乎戰無不勝。德軍創造神話的背後,是無數為資本服務的帶路黨在默默付出。

    希特勒二戰當中犯下的兩次過錯最受人詬病,一是間接促成了敦刻爾克的撤退,二是未消化完歐洲大陸便急於對蘇聯宣戰。現實情況是,在歐洲資本家與無數帶路黨的幫助下,希特勒根本無需花費時間與經歷去消化歐洲大陸,他只需要把那些政治家趕出這片大陸即可,因為資本已經幫他把Continental消化掉了。

    另外一個錯誤,敦刻爾克大撤退,其實只要瞭解一下歐洲老資本家的人種,就可以從中發現端倪。以目前的美聯儲八大股東來看,他們大部分都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種,如果敦刻爾克沒有任何干涉,那塊地方就會成為高盧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滅種之戰。屆時英倫三島將無兵可用,婦孺直面敵軍。除俄羅斯以外,歐洲將不再存在任何能威脅到希特勒統治的軍事力量。這個時候的歐洲資本,尚未拿到屬於自己的政治分紅。

    在德軍進攻蘇聯後,歐洲資本家開始向希特勒索取應得的政治權益,然而不知何種原因,希特勒背叛了歐洲資本家,大概是德軍的無敵表現,讓希特勒有種錯覺,他可以建立第三個羅馬帝國,而羅馬帝國,是不需要資本家在指手畫腳的。

    被背叛的歐洲老資本家丟了整片大陸,卻迎來了美國豪門的招手。北美的政治條件顯然更適合資本的發展,於是,一場浩大的人才、科技、資金的跨洲遷移拉開了大幕。

    失去了資本支撐的德軍沒有撐過那場的冬天,恥辱的跪敗在莫斯科郊外。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開始敗仗連連,後勤甚至捉襟見肘到連新軍靴都發不起。

    全盤接收了歐洲資本利益的美國開始崛起,美國豪門與歐洲的老資本家在美國幾乎隻手遮天,自肯尼迪被槍殺後,再也無人能對其核心利益發起挑戰,美國正式進入資本掌控國家的時代!

  • 16 # 劉念峽

    今天來看,希特勒軍事生涯中的兩大昏招就屬敦刻爾克“事件”和斯大林格勒慘敗。而在這兩個緊要關頭,唯一兩次都對希特勒戰術提出疑問的將軍就是海因茨.古德里安。古德里安被喻為閃電戰之父,他是理解和實施閃電戰最好的將軍。

  • 17 # 嗶嗶小子

    敦刻爾克撤出的幾十萬人,在今天看來是一個巨大的數字,但放到二戰,對戰局的影響微乎其微。舉例來說,盟軍在反攻歐洲大陸的諾曼底登陸戰中,共投入了287萬兵力。敦刻爾克這33萬人,只能說是聊勝於無。當然,站在英華人的立場上,哪怕一條生命都是寶貴的。我只是說敦刻爾克對二戰戰局的影響很小,假設敦刻爾克撤退失敗,說不定美國會更快參戰,德國更早失敗。

  • 18 # Tony看世界

    這應該是二戰最大的迷了。當時四十萬英法聯軍擠在狹小的港口區,甚至只需要出動空軍轟炸就可以決定性地幹掉這批讓英國保住元氣的部隊。完全無法理解希特勒怎麼了?有分析說當時英華人求饒了,願意跟德國聯手幹掉蘇聯所以得到了撤回的時間。不久德國就閃擊蘇聯了,從此歐洲就保住了最後的根據地英國。如果英國那會被幹掉了或者投降了,德國再去攻打蘇聯,世界版圖就不是現在這樣了。

  • 19 # MaxZhang1

    希特勒沒有想到的是美國的工業能力。軍隊是不從事生產的,需要大量的平民勞作才能供養。封鎖英倫可以達到不站屈人之兵的效果,事實也是這麼幹的。無奈美國開足馬力生產物資供給英國,加拿大玩命造船跑海上滴滴。元首特麼悲劇了。。。

  • 20 # 心有遠芳

    二戰中英國是對德國戰俘最好的一個國家,冷戰也是邱吉爾為了德國不被蘇聯佔領發起的,才有柏林空投,英華人知道欠了德華人一個人情。

    蘇德東線生死戰,英國就是不肯開闢第二戰場,只是在北非登陸,攻而不破止步於義大利,就是不肯削弱東線德軍實力,主要目的是為了打擊蘇聯。

    英國的主要利益在海外,德國只在意歐州市場,兩者不衝突,都各取所需,主要敵人都是蘇聯,都害怕蘇聯領土擴張。

    英德同宗同祖,一戰英國拼命阻止法國報復德國,為德國報不平,二戰希特勒擴軍吞平奧地利,英國不阻止,還出賣捷克,讓德華人欠英國一個人情。

    敦刻而刻雙方各自還完人情,不再相互虧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為什麼要殺楊修、孔融(借刀殺人)和華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