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書史煙雲
-
2 # 滌塵索金讀歷史
劉邦和盧綰兩家原本就相處的很不錯,恰巧他們兩個也在同一天降生,盧綰知道他這一生命中註定的和劉邦緊緊的纏繞在一起。
從懂事起,盧綰就一直陪伴在劉邦的身邊,劉邦這個人膽子大、愛惹事,無論劉邦做什麼,盧綰始終堅定不移的支援他,整個沛縣的人都知道,盧綰就是劉邦的影子,兩個人是形影不離的連體嬰。
劉邦斬白蛇起義後躲在芒碭山混日子,盧綰就在山裡陪著他;劉邦領軍征戰沙場,盧綰就在戰場陪著他;劉邦開國做皇帝,盧綰就在朝堂陪著他。總之有劉邦的地方就會有盧綰。
劉邦對於盧綰的寵愛遠非其他豐沛功勳能比的,一直待在劉邦身邊的盧綰雖然沒有什麼軍功,但是他是漢朝第一任軍隊最高長官太尉,以長安為封地封為長安侯。即便如此,劉邦還是覺得對盧綰的封賞還是不夠,正在糾結怎麼繼續賞賜得時候,燕王臧荼造反了,劉邦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其剿滅,劉邦毫不猶豫的把燕王的王位賞給了盧綰。
做了燕王的盧綰人生第一次離開劉邦獨立生活,他有點不知所措,除了全心全意的為劉邦服務,他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他變得茫然。
劉邦卻沒有閒下來,為了大漢江山的千秋萬代,他開始收拾那些不服管教的諸侯王。韓信、彭越、英布這些一個個的當世豪傑相繼被誅殺,盧綰有點慌了,他這個異姓王顯得越來越突兀,他不知道劉邦會怎麼對待他,他會不會難逃被殺的命運。
人一旦慌亂就容易犯錯,盧綰開始懷疑劉邦的用心與圖謀,盧綰就此做出錯誤的判斷,最終一失足成千古恨,等到劉邦死訊傳來時,盧綰知道一切已經無法回頭,唯一的生路就是逃亡匈奴。
如果盧綰不曾離開過劉邦身邊,他一定不會有自保的想法,他會一直按照劉邦給他規劃的道路走下去。可是劉邦的厚愛讓他成為鎮守一方的諸侯王,脫離劉邦獨掌大權的盧綰第一次有了自我這個觀念,有了為自己打算的念頭,他開始質疑劉邦的做法,懷疑劉邦的用心,原本同心相連的兩兄弟最終形同陌路。
-
3 # 黑句本
盧綰在大漢朝的開國元勳中,的確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
他與劉邦雖是異姓,但不僅是同鄉,而且同年同月同日生。在沛縣,兩人從小就廝混在一起,情同手足。劉邦沛縣起事後,盧綰以賓客相從。劉邦入關中後,盧綰任將軍,楚漢戰起後,再任太尉。
高帝五年七月,燕王臧荼謀反被攻滅,盧綰經韓信等十人舉薦,被封為燕王。
漢初七個異姓王,衡山王吳芮、燕王臧荼、韓王信、趙王張敖、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在劉邦逐次剪滅異姓王的過程中,盧綰是沛縣功勳集團中唯一一個加塞進去,被封為王的。
劉邦封盧綰,有情感因素,但更多的還是政治需要,封盧綰為王可以斷絕沛縣功勳集團中其他人封王的期望,史書上說“欲王盧綰,為群臣解望。”
盧綰後來雖然有謀反之舉,但此人本質上不壞,而且在沛縣出來的那一幫功臣中,屬他跟劉邦秉性最相投。有一點可以證明,劉邦平日裡最親近的人有兩個:一個是他同父異母的少弟劉交,另一個就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兄弟盧綰。這兩人經常侍從劉邦,出入臥內,劉邦時不時地還要賞賜他們衣被飲食。
放眼整個大漢朝堂,這種親倖程度是十分罕見的,即便是蕭何、曹參,也從未擁有過這種待遇。
作為劉邦的死黨兄弟,在大漢朝局逐步演變,劉邦想封同姓王的過程中,盧綰始終扮演著推波助瀾老好人的角色,提議封劉恆為代王,是盧綰帶的頭;梁王彭越被滅後,提議封劉邦另外兩個兒子劉恢、劉友分別為梁王、淮南王,還是盧綰帶的頭。
盧綰能如此忠誠,劉邦當然很欣慰。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盧綰作為異姓王,卻要帶頭促成同姓王更替異姓王,如此殘酷的政治現實他不可能不有所感,有所懼。
忠誠終究無法掩埋現實的殘酷,該來的總是要來的。
陳豨叛亂便是壓垮盧綰效忠劉邦的最後一根稻草。
劉邦率兵親征陳豨時,詔令盧綰從東北方向配合攻擊。陳豨為求急勝,暗中派出使者向匈奴求援。此時的匈奴已與大漢和親,匈奴單于冒頓以為冒然發兵援助漢朝反臣,有所不便,因而猶豫不決。
此時的盧綰對劉邦還是相當忠誠的,得知陳豨此謀後,他立即派出熟悉匈奴情況的屬臣張勝,令他前往匈奴奉勸冒頓切勿入援。
不曾想,張勝在匈奴遇到了一個專門策反漢臣,與大漢朝作對的奸人,此人是臧荼的兒子,名叫魏衍。
魏衍對張勝說,君之所以得到燕王信用,乃是因為君熟知匈奴之事;燕王之所以至今尚存,是由於諸王相繼叛漢,漢帝未及北顧。而今君卻為滅豨之事奔走,詎不知豨一旦淪亡,下必及燕,君等將盡為漢帝虜!今為君計,唯有一面發兵援豨,一面與匈奴聯手,使漢兵不敢輕易來犯,方可長保燕地,永享祿位。
這一番話,奸人魏衍不僅撕毀了劉邦假仁的面具,而且直擊到了張勝以及盧綰的人性弱點,也許你是好人,也許你是忠臣,但歸根結底你是貪享榮華富貴之人。
張勝就這樣被說服了,並擅自篡改此行的使命,安全按照魏衍的意思辦了。
盧綰得知張勝已暗通匈奴背叛了大漢,立即報聞劉邦,請求誅戮張勝全家。
然而就在這個時候,張勝突然回來了。
回來,張勝就直奔主題將魏衍的那一番話端了出來,這還不夠,見盧綰陷入了困惑,張勝又特別提到了一個人。
張勝說,高帝年事已高,且又多病,大漢朝政事實上已落入呂后之手。這個婦人專以誅殺功臣為能事,韓信是怎麼死的,彭越又是怎麼死的,你該清楚。天下最毒婦人心,說不定你燕王已在這個婦人的砧案上。
如果說念及與劉邦的情義,盧綰尚存猶豫的話,那麼當呂后猙獰而出後,盧綰就別無選擇了。
就這樣,盧綰採用張勝之計,暗地裡反了。
一方面,他另派署吏範齊去見陳豨,言明燕王支援他長期反漢;另一方面,為了迷惑劉邦,他斬了個假張勝。
但一心保全榮華富貴的盧綰卻錯看了一點,此時的大漢已有天威,陳豨之流的反叛根本蹦躂不了幾下。
幾個月後,陳豨叛亂被徹底平定,盧綰於驚恐不安下,只能寄希望於矇混過關。
但又是暗通陳豨、匈奴,又是向劉邦送假張勝人頭,紙難包火,最終盧綰謀反的內幕被徹底揭開。
劉邦聽說盧綰竟然也背叛自己,先是連連擊案,大聲咆哮,跟著原來的箭創就迸裂開來,胸口血流不止。
憤怒裡是傷心,傷心裡是憤怒,劉邦發誓要滅了盧綰。
然後樊噲的討伐大軍剛殺進燕國,盧綰就率領妻兒奴婢北逃了。
逃到長城腳下,盧綰後悔了,心中生出了一個念頭,待劉邦病癒,即親赴長安,負荊請罪。
遺憾的是,劉邦沒有給他這樣的機會,不是因為冷酷無情,而是因為他駕崩了。
沒有盧綰的反叛,劉邦的箭創也許不會迸裂,箭創不迸裂,也許就不會崩的那麼快。
可以說,因為現實的殘酷,盧綰殘酷地捅了劉邦一刀,而他自己也就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絕望地逃到匈奴後,冒頓封了盧綰一個東胡盧王。
這個封號對盧綰而言,更多地只能是一種悲哀。
一年多後,盧綰死了,死於哀嘆,死於對故土的思念,死於現實的殘酷。
-
4 # 阿凡提之光
“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在劉邦落魄沒當皇帝之前,盧綰對劉邦是有利用價值的。劉邦其實沒有多少才能,只是善於利用人罷了。用韓信,在軍事上擊敗了項羽,平定了諸地,最後呢,韓信被呂后害死。韓信的功勞不可謂不大。
轉回到盧綰,天下平定,盧綰被封燕王,但此時劉邦的猜疑之心頓起,他十分擔心那些異姓王會造反,因而明裡暗裡對各個異姓王進行了翦滅:齊王韓信、九江王英布……。盧綰不是傻子,他知道,自己不造反,便只有死路一條。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走,走狗烹!這一典故就出自劉邦!
盧綰兵敗,遠遁匈奴。盧綰與劉邦乃利益關係,在利益面前,再深的感情也經不住考驗。
-
5 # 杞子酒
因為盧綰聽信讒言,誤判形勢進而勾結匈奴反叛,氣死劉邦而後怕,遠遁並客死匈奴收場。
二人關係史記原文比較好懂:史記原文:盧綰者,豐人也,與高祖同裡。盧綰親與高祖太上皇相愛,及生男,高祖、盧綰同日生,裡中持羊酒賀兩家。及高祖、盧綰壯,俱學書,又相愛也。裡中嘉兩家親相愛,生子同日,壯又相愛,復賀兩家羊酒。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辟匿,盧綰常隨出入上下。及高祖初起沛,盧綰以客從,入漢中為將軍,常侍中。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髃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綰封為長安侯。長安,故咸陽也。
當初劉邦攻打陳豨,盧綰(時已封燕王久矣)也從東北方盡力攻打,並派張勝去勸匈奴不要幫助陳豨,沒想到,張勝到匈奴遇見的第一個人是臧衍。臧衍是項羽部將藏荼的兒子,父親兵敗後,他逃到了匈奴。
臧衍對張勝說:“燕國之所以能夠生存到現在,是因為諸侯接連造反,朝廷無暇。現在,燕國想滅了陳豨反賊,然而,如果陳豨死了後,下一個要死的就是燕王”。況且在當時,劉邦連誅韓信、彭越、英布三位異姓王,這對異姓王是一種恐怖訊號。就這樣,藏衍用唇亡齒寒的道理說反了張勝。
張勝回來給他主公轉達了藏衍的關於形勢的分析,認為大有道理,這就是盧綰聽信讒言,誤判形勢,自不量力,無知誤國。接下來盧綰來一波愚蠢的操作,首先找人冒充張勝全族,斬假張勝全族,同時派張勝為信使,聯絡匈奴;其次,派範齊去見陳豨,商量雙方連兵之事。
劉邦多年平反叛經驗,總結出看人是否反叛的奇招:遣使招回長安,如來,證明不反;如不來,一定反;劉邦招盧綰來長安,盧綰稱病相辭。
雖然心中大疑,但盧綰畢竟是劉邦一起玩到大,一起打天下的好兄弟,劉邦就給了他點特殊待遇。劉邦派闢陽侯審食其和御史大夫趙堯去接盧綰來長安,命兩人隨便暗中打探。審食其為人審慎,暗中查探,得到實情,將一切上報劉邦,劉邦很生氣。不久,抓住一位匈奴將領,這位將領承認張勝為燕國出使,住在匈奴。
劉邦於是派樊噲征討盧綰,後來周勃代樊噲領軍征討。盧綰帶著他宮裡的人、家屬,率領幾千騎兵,在長城下等候。盧綰是這麼想的,等劉邦身體好點,氣消了,再親自進宮謝罪。
然而,天不遂人願,劉邦駕崩了。劉邦是被盧綰造反活活氣死的。劉邦一死,盧綰知道自己脫不了干係,馬上逃到匈奴。
流落異鄉,盧綰日日思鄉,終日鬱郁,一年多後,死在匈奴。
漢十一年(前196年)同陳豨叛亂,劉邦在攻擊盧綰時,與大臣誓曰:“非劉氏而王者,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是為白馬之盟。
-
6 # 幽靈vs浪子
劉邦和盧綰這對好兄弟,之所以鬧到最後反目,歸根結底源於盧綰的貪心和恐懼。
兩個人是從小到大的發小,在長達60年的時間中,兩個人是親密無間的好兄弟,好戰友,中間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不再細說。就說一說為什麼我要說是源於盧綰的貪心和恐懼。
劉邦稱帝后,盧綰不能及時調整自己身份,貪心膨脹接受王位,實在自掘墳墓。劉邦正式稱帝后,在如何安頓這幫戰功彪炳的老兄弟時很為難,在楚漢之爭的這幾年時間裡為了打敗項羽,已經不得已封了七個異姓王,而且各個都是擁兵自重,不好控制。現在天下已定,對於一直跟隨自己起家的兄弟,劉邦是不想分王的。但是下面的兄弟們不這樣想,大家都想我們提著腦袋和你劉季幹,這麼多年了,那些後來的都封王封地了,我們憑什麼不能。於是劉邦想透過讓盧綰封王來斷絕其他人封王的期望。“欲王盧綰,為群臣觖望”,此時盧綰已經是長安侯了,而且和劉邦親密無間,最能懂劉邦的處境和心思,因此最好的選擇是大家請封王,盧綰拒絕。但是盧綰沒有。
這都是貪心不足造成的,以為裂土封王,可以傳之百代,豈如今已經不是春秋戰國,天下一統怎麼能容忍再有國中之國。
盧綰就國燕地,遠離中樞,在劉邦誅殺異姓王的過程中恐懼心過重,犯了不可原諒的錯誤。背叛這件事,不論是在什麼時候都是不能原諒的。盧綰作為劉邦最親密的兄弟,即便是劉邦東征西討的誅殺異姓王,也從來沒有想過要廢掉盧綰的王位,換句話說,劉邦自始至終都對盧綰保持初心。但是盧綰卻錯誤的判斷了形勢,聽信他人的教唆,竟然勾結匈奴。劉邦開始是不信的,三番五次的調查,反覆確認,才最終判定盧綰勾結匈奴,要是換做其他人,劉邦直接就發兵剿滅了。
總結:盧綰和劉邦的友誼,本可以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但是因為盧綰自身的貪心和後期的恐懼,葬送了他家族的前程。後來盧綰也是發現是自己的不對,率領家人親信在長城下等候劉邦病好起來,希望當面解釋。可惜天不隨人願,劉邦死後,盧綰覺得呂后不容自己解釋,就叛逃匈奴。真的太可惜了。 -
7 # 這裡歷史獨好
劉邦和盧綰父親就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劉邦和盧綰同日出生。同鄉人都來祝賀,並約定明年的今天再來為他們祝賀,於是有了慶生這一說法,慢慢的發展成了生日。
後來劉邦起義後,盧綰得到了非常多來自劉邦的賞賜和其他人所沒有的權利,劉邦允許他隨時帶兵器出去營帳,可以說是劉邦最信任的人之一。
劉邦稱帝后,允許盧綰隨時入宮不用通報,並官至太尉。
燕王藏茶叛變後,劉邦封盧綰為燕王,壞就壞在了這裡。
劉邦稱帝后本來諸侯王就勢大,已經有了削藩的想法,後來諸侯王陸續反叛,劉邦怕了,可以說草木皆兵。
盧綰做燕王后,陳豨反叛,劉邦派盧綰攻擊陳豨,陳豨求救於匈奴。盧綰為了防止匈奴派兵,於是派張勝出使匈奴,張勝在塞外遇到藏茶兒子臧衍,臧衍:“您之所以在燕得到重用,是因為您通曉匈奴的事情(注:燕與匈奴毗鄰)。而燕所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其他諸侯屢屢造反,天下征戰不休。現在您為了燕,想要迅速消滅陳豨。但陳豨被消滅了以後,下一個就該輪到燕了,您和您的主上馬上就會成為別人的俎上魚肉。您為何不讓燕暫且放過陳豨,並且和匈奴聯合呢?如果局勢和緩,燕就能夠長存;即使朝廷逼迫侵削,燕也算有了安全的保障。”張勝認為他說的有道理。於是他暗中勸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
而後來盧綰看到劉邦連續鎮壓各諸侯,尤其是彭越的下場,於是暗中也同意了張勝的計策。
後來不幸計策被劉邦知曉,覺得盧綰也背叛了自己。派周勃,樊噲平叛。
盧綰聽說劉邦生病,帶著他的家屬、宮人、親信等共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之後,親自入長安謝罪。然而四月劉邦駕崩,盧綰遂帶領眾人逃亡到匈奴。
可以看出,盧綰為何會反叛,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環境諸侯王人人自危,不得不奮起自衛。另一方面是因為劉邦呂后本就想借著一些事情把諸侯給滅了。
所以很多人覺得是盧綰因為利益背叛了劉邦,其實盧綰並沒有背叛劉邦,只是不得已,為了全家人的生命安全,才不得不投奔匈奴。
-
8 # 農民工歪說古今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盧綰。盧綰到底是什麼人,他和漢高祖劉邦又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
盧綰何許人也盧綰,沛豐邑中陽里人。是不是非常熟悉?對的,盧綰和漢高祖劉邦是同鄉。不僅是同鄉,而且是街坊,二人的父親還是好朋友。更巧的是,盧綰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就像現在一些街坊好友的孩子們一樣,盧綰從小和劉邦就在一起玩耍、一起讀書。用現在的話說,盧綰和劉邦就是“光屁股玩到大的發小”,說是“異姓兄弟”並不為過。事實上,早年的劉邦內心也的確是這麼認為的。據史籍記載,整個漢王朝只有兩個人可以不經通報直接進去劉邦寢室,一位是劉邦同父異母的親弟弟——楚元王劉交,另一位就是盧綰!換言之,劉邦早已把盧綰置於了與弟弟劉交同等的位置。
早在劉邦尚未正式稱帝之時,便將盧綰封為了長安侯。長安,後來漢王朝的都城所在,是關中平原最肥沃的土地!劉邦能夠把長安封給盧綰,足以說明二人之間的關係了。在劉邦稱帝之後,一場剪除異姓諸侯王的軍事、政治行動拉開了鐵幕。可是,在平定燕王臧荼的叛亂之後,劉邦卻又把盧綰封為了燕王。要知道,盧綰雖然也是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但他的軍功遠不及蕭何、曹參、樊噲這樣的開國元戎,這就顯得極度不尋常了。或許劉邦心中早已把盧綰當成了自家親兄弟,所以想都沒想就把他封為了燕王。可在剪除異姓諸侯王的大背景下,盧綰卻不能不多想、不能倚老賣老,畢竟他姓盧而不是劉,他同樣是異姓諸侯王!而這也為後來盧綰與劉邦的“反目成仇”埋下了伏筆。
說盧綰和劉邦“反目成仇”多少有些誇張了。盧綰與劉邦之間的矛盾更多地還是因為相互猜忌引起的隔閡,劉邦內心並不想置盧綰於死地,盧綰似乎也並不想徹底與劉邦這位發小撕破臉。於是才有了後來盧綰長時間滯留、徘徊於長城附近,直到劉邦去世才最終叛逃匈奴的事情。
為何盧綰最終和“好兄弟”劉邦分道揚鑣盧綰和劉邦的矛盾還要從陳豨反叛說起。對,就是那位和韓信勾勾搭搭、不清不楚,最終導致韓信被殺的陳豨。陳豨在代地舉起反旗之後,劉邦親自率大軍平叛,同時命盧綰率燕國駐軍從側翼配合進攻。就在這時,走投無路的陳豨不得已選擇了向匈奴求援。得到訊息之後的盧綰為了堵死陳豨的這條路,利用燕國與匈奴接壤的便利,在陳豨之前向匈奴派出了使者張勝,企圖在匈奴高層中散播陳豨兵敗如山倒的訊息,阻止援救陳豨。換言之,直到這個時候,盧綰與劉邦之間仍然是親密無間的“好兄弟”。
接下來的事情卻漸漸偏離了盧綰預設的軌道。張勝抵達匈奴之後遇到了前任燕王臧荼流亡匈奴的兒子,這位臧公子為了自身利益,主動當起了陳豨的說客,對張勝說:“現在皇帝正著手剪除異姓諸侯王,你家燕王之所以仍然屹立不倒,就是因為周邊戰事不斷,他才有了存在的意義。一旦陳豨的叛亂被平定,你家燕王還有什麼用?離死期也就不遠了。他要是倒了,使者你還有未來嗎?”張勝一聽,有理!於是,在未經請示盧綰的情況下便擅自決定勸說匈奴出兵援救陳豨。
盧綰見張勝久久不歸,於是便上報劉邦,說張勝反了。結果,報告發出後,張勝回來了……隨後如此這般地把臧公子的話給盧綰學了一遍,盧綰顯然被說動了,心裡開始有些七上八下,接下來便是昏招頻出了。先是派人上報劉邦說自己搞錯了,張勝沒有反,企圖留下張勝作為自己與匈奴之戰的掮客。隨後又派人聯絡陳豨,暗示陳豨與自己維持長期戰爭狀態、兵連勿決,以此尋求自保。
盧綰給劉邦上書的前後矛盾頓時讓劉邦產生了疑惑,但這個時候的劉邦還僅僅是疑惑,並沒有想太多。可接下來的事,明顯有些超出劉邦的心理承受範圍了。陳豨所部降將提及盧綰與陳豨私下聯絡的事情,這讓一直將盧綰視為親兄弟的劉邦心涼了一大截!但劉邦內心依然不願意相信盧綰會背叛自己,於是派出了使者召盧綰到長安,當年給自己一個解釋。
這是盧綰向劉邦表白的最後機會,但盧綰因為擔心自己步韓信的後塵,選擇了稱病拒絕。此舉讓劉邦的疑心進一步加重,於是派出了闢陽侯審食其(就是給劉邦戴綠帽子的那位)和御史大夫趙堯前往燕國再次宣召,順帶搞清楚到底怎麼回事。一聽說是呂后的姘頭來查自己,盧綰心中更慌了,韓信是誰殺的?就是呂后啊!此後,盧綰閉門謝客並私下對人說:“呂后接連殺了韓信、彭越,現在異姓諸侯王就剩我和長沙王吳芮了。皇帝生病,現在朝中都是呂后做主,他這是想要把我們趕盡殺絕啊!”於是,盧綰放棄了與劉邦最後和解的機會,再次拒絕前往長安。
正所謂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盧綰牽連剛說完,後腳這話就傳到了審食其耳朵裡,轉而又傳到了劉邦耳朵裡。聽到這話之後,劉邦更加生氣:“哥拿你當親兄弟,你卻把哥當賊防!”屋漏偏逢連夜雨,就在這個當口,匈奴降人又提供了一條資訊,盧綰在匈奴一直有使者存在。這下劉邦心中的最後一道防線徹底垮了,他認定盧綰反了!於是派出樊噲攻打盧綰,後來又用周勃換下了樊噲。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為什麼劉邦會派出樊噲和周勃而不是其他人?個人認為,這裡面還是有一些文章的,很可能劉邦到這個時候依然沒有想對盧綰趕盡殺絕。樊噲、周勃和盧綰未發跡時都是好朋友,關係都還不錯。派他們,不至於會當場斬殺了盧綰,起碼還可以給盧綰一個向自己方面解釋的機會。換作別人,恐怕就未必了。當然,這只是個人的一些想法,未必就是事實。
盧綰實際上也並不想與劉邦為敵,更加沒有取而代之的野心,他僅僅是想自保而已。因此,在與漢軍交兵之後,盧綰也只是象徵性地回擊了幾仗便帶著家人、隨從逃往了長城附近。很顯然,盧綰是想叛逃匈奴。可奇怪的是,在抵達長城附近後,盧綰突然停下了腳步,一直留在漢境。直到聽聞劉邦已故的訊息之後,盧綰這才帶著家人、隨從踏上了匈奴的土地。個人認為,直到最後,盧綰其實還是希望劉邦能夠回心轉意、給自己一個解釋的機會。畢竟二人是光屁股玩到大的感情,不是其他人可比的。只可惜,盧綰最終也沒能等到這個機會……一切隨著劉邦的死戛然而止,盧綰不得已只能出走匈奴。
說到底,盧綰與劉邦之間的矛盾很大程度是由誤會引起的,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是,這件事背後又有著他的必然性,那就是皇權的排他性。無論親兄弟也好、“光屁股玩到大的發小”也罷,一旦威脅到皇位、皇權,不管是你有心還是無意,結局都一樣。從盧綰與陳豨私下聯絡開始,他的結局實際上就已經註定了……
回覆列表
劉邦和盧綰同鄉,都是豐邑人,從小便是穿一條內褲長大的好兄弟,劉邦起義後,盧綰就一直跟隨著他南征北討,立了許多功勞。漢朝建立後,燕王藏荼第一個起來造反,等到劉邦平定燕國後,由於天下初定,江山還未安穩,需要有人鎮守燕地防止再生波瀾,於是劉邦就想要從功臣中間選擇一人去當燕王。
本來按照功勞,除了已經封王的韓信等功臣之外,盧綰在其它功臣中間並不算突出,但劉邦卻有意選擇盧綰作為燕王的人選,因為劉邦覺得盧綰和他感情深厚,比較靠得住,所以心中打定主意讓盧綰去做燕王,在和一眾功臣的商討中,劉邦有意透露出要讓盧綰做燕王,結果發現眾功臣沒有反對的意思,於是便封了盧綰做燕王。
當劉邦平定了幾次異姓王的叛亂之後,發現盧綰的手下私通匈奴和叛賊,於是讓人去調查盧綰,在心中惶恐之下,盧綰便起兵反叛,劉邦得知後大怒,馬上令樊噲等將領率兵平叛,盧綰被打敗後便投降了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王。
綜上所述,情同手足的盧綰和劉邦之所以會反目成仇,還是因為利益呀!盧綰擔心劉邦會除掉他這個異姓王,而劉邦也擔心盧綰會造反,所以兩人漸行漸遠,直至刀兵相向。就像張耳和陳餘一樣,本來都是生死兄弟,結果因為利益問題而相互猜疑,難以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