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北宋時期,發生過什麼匪夷所思或者很扯的事件?
5
回覆列表
  • 1 # 圓桌派

    我要說的這個故事,一般人都以為是瞎編的,因為實在太扯!古往今來獨一份!下面聽我給您說一說:宋欽宗開門跳大神,導致開封外城被攻破!

    臨危即位

    話說1125年10月,金滅遼之後,兵分兩路南下,直逼宋朝國都開封。宋徽宗驚恐之下,竟然暈了過去,群臣手忙腳亂的扶起皇帝,呼喊太醫急救。宋徽宗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來紙筆寫聖旨,將帝位傳給兒子趙桓,這就是後來的宋欽宗。

    宋欽宗初登基,也曾想勵精圖治、大展宏圖,並罷免了奸臣蔡京、童貫等人,重用李綱抗金。然而,宋欽宗跟他爹一樣,性格懦弱無能,做事優柔寡斷,缺乏大局觀和政治判斷力。很快就聽信讒言,將抗金主將李綱罷免,向金國求和。

    重用李綱

    1126年正月,金國大軍渡過黃河,開封岌岌可危。大臣們力勸宋欽宗趕緊逃走,去襄陽一帶躲一躲。李綱卻反對逃走,對宋欽宗說道:“道君皇帝把江山交給殿下,您卻打算棄之逃走,這不太好吧!”趙桓一時間也不知該怎麼辦,只好默然不答。

    宰相白時中、李邦彥站了出來,說:“金軍士氣正旺,都城恐怕守不住,還是避一避比較好”。李綱反駁道:“天底下哪個城池比都城堅固?都城都守不住,跑到別處就能守得住?況且宗廟、百官、萬民都在這裡,怎麼都棄之而去呢?為今之計,只有整頓軍馬、堅守都城,等待勤王之師!”

    宋欽宗問道:“那誰能擔任主帥,率軍抗金呢?”李綱說:“白時中、李邦彥身為宰相,領兵抗金乃是職責!”這兩人都是求和派的人物,一點血性都沒有,聽李綱讓他們帶兵打仗,氣的渾身發抖,反問李綱:“你就不能率兵出戰嗎?”李綱回答:“只要殿下看得起臣,臣願以死相報!”於是,宋欽宗任命李綱為“東京留守”,負責開封的保衛工作。

    死守京城

    白時中、李邦彥還是怕死,兩人當天夜裡又進宮,勸說皇帝趕緊離開,不然他們也走不掉。宋欽宗被說動了,決定第二天一早就動身。次日清晨,李綱來上朝,看見禁衛軍已經整裝待發,明白皇帝又改主意了,急的對禁衛軍大喊:“你們是想留下來守衛社稷,還是想跟隨皇帝逃跑呢?”眾將士回答:“父母妻兒都在這裡,願死守京城!”

    聽了禁衛軍的話,李綱急忙入宮,找到了宋欽宗,說:“禁軍的父母妻兒都在這裡,願死守京城,如今殿下卻逼迫他們護駕出走,萬一他們途中四散回家,誰能保護殿下您呢?況且金兵已近,他們用健馬快追,誰又能抵擋的住呢?”宋欽宗聽他這麼一說,當即嚇出一身冷汗,決定不再離開,命李綱傳令:“再有人敢進言離京,擾亂人心,斬!”

    求和

    就在李綱部署守城的時候,金軍佔領了牟駝岡,此地是宋軍養軍馬的地方。牟駝岡落入敵手不要緊,2萬匹軍馬和大批草料卻也落入敵手,宋欽宗大吃一驚,又召集眾臣商議對策。宰相李邦彥還是那一套:“都城兵微將寡,勤王之師一時半會也來不了,咱除了割地求和,真沒法子了!”

    李綱當即站出來反駁:“金軍孤軍深入,糧草不多,怕他個球!就算我們出師不利,大不了再閉城固守。再說了,勤王之師已在路上,我們到時來個裡外夾擊,定能擊敗金軍。割地求和的事,千萬不能幹!”

    宋欽宗表面上表揚了李綱,私下裡卻接受了李邦彥的意見,派使者前往金軍大營議和。使者走半道,正好遇到金軍的使者吳孝民,兩人一起返回了開封。見到了宋欽宗,吳孝民說道:“既然上皇(宋徽宗)已經禪位,過去的事俺們就不追究了,還請少帝(宋欽宗)與大金重新結盟修好,派親王、宰相到我軍請和。”

    李綱主動請纓要去金營議和,但宋欽宗沒同意,準備派李梲作為使者。諸大臣散去之後,李綱問為何不同意他作為使者,宋欽宗說:“卿性格剛直,前往議和不太合適。”李綱回道:“如今金軍兵臨城下,議和條款一定要慎重,否則會招來殺身之禍。李梲性格懦弱,恐怕會誤了國事啊!此番議和,敵人必定會提出苛刻的條件,如果我們舉措得當,他們撈點好處就會離去;若是全盤接受,金人就會輕視我們,後患無窮啊!”但宋欽宗聽不進去,堅持派李梲出使金營。

    李梲到了金軍大營,果然嚇得說不出話,只把金軍寫好的議和條款領了回來,上面寫著:“金子五百萬兩、銀子五千萬兩、牛馬一萬頭、綢緞一百萬匹”,除此之外還要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尊稱金帝為伯父,把親王、宰相當人質等等。對於這個結果,李邦彥還是勸皇帝接受,李綱還是反對。

    李綱認為,金軍索要的錢財太多,一個京城哪來這麼多錢?再說了。太原三鎮是國家屏障,都給了金軍,大宋何以立國?至於人質嘛,宰相可以去,親王不能去。只要我們跟金軍談判,拖延兩天時間,等勤王之師趕來,金軍就不得不趕快離去。那時我們再結盟,他們就不敢輕視我們,和平才能長久。

    宋欽宗聽了還是沉默不語,李綱氣得要辭職,皇帝只好安慰他:“愛卿先出去指揮軍事,此事我們慢慢商議”。結果,李綱前腳剛走,宋欽宗後腳就答應了金軍所有的要求。不過,讓哪個親王做人質,可愁壞了宋欽宗。這時,康王趙構主動站了出來,表示願意以身殉國。

    不久之後,20多萬援軍陸續趕來,李綱率軍與金軍交戰,雙方互有勝負。但金軍已經拿到了割地和賠款,便在二月趁勢退軍,開封算是保住了。

    迷之操作

    1126年8月,金軍再次大舉進攻,9月初攻破太原。金軍左副元帥宗翰一直懼怕李綱,聽說他已經被罷免,立刻與宗望合兵南下,再次直逼開封。然而,面對咄咄逼人的金軍,大宋卻玩了個讓人看不懂的迷之操作。

    兵部尚書孫博,找到一位叫郭京的人,此人聲稱可以施展六甲法,只需7777人就能擊退金兵,還能生擒2位金軍主將。這聽起來就扯,可宋欽宗卻偏偏深信不疑,不僅給予大批賞賜,還封其為成忠郞,讓他負責招兵。然而,郭京招募的兵士,並不是看身體素質和武力高低,只要八字符合六甲就行。

    1126年11月22日,金軍進攻宣化門、通津門,宋軍初戰不利。25日,郭京大開宣化門,命令全部守軍下城與金軍交戰,自己站在城樓上觀戰。他招來計程車兵哪有戰鬥力,剛出城又被金軍四面夾擊,死傷一大半,餘下的趕緊逃回,緊閉城門。

    郭京對身邊人說道:“看我下去做法”,結果下了城就帶著殘兵逃跑了,留下門庭大開的宣化門。金軍幾乎沒受抵抗,就攻陷了開封外城。

  • 2 # 凌煙閣論史

    北宋很扯的事情不少,比如斧聲燭影、天書下凡之類的。今天我說一個謀殺案,這個案件牽扯到王安石、司馬光;這個謀殺案主犯的命運,與王安石變法的成敗息息相關。

    這就是民女阿雲“謀殺案”。

    阿雲案概況

    阿雲,十五歲,山東登州人,在母喪期間,按其叔父的意圖許配給韋阿大,已經行了聘禮,但還沒嫁過去。

    但是這個韋阿大太醜了,阿雲沒法接受。於是一天阿雲趁韋阿大在田舍裡休息時,拿刀去砍這個韋阿大,砍了十餘刀,卻只砍斷了韋阿大的一根手指,阿雲就跑了。韋阿大報官說有人砍他。捕快們當然抓不到什麼人,他們懷疑是阿雲所為。

    結果一問阿雲,她就全招了。

    按說阿雲這個案子非常普通,簡單明瞭。但是,審理起來可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

    阿雲案審理過程

    阿雲案的審理可以說一波三折。

    首先,案發地登州的地方官拿出了處理意見。

    登州知州許遵認為,阿雲在母喪期間,禮法上是禁止婚嫁的,即阿雲與韋阿大的婚約無效。所以,對阿雲應按一般謀殺傷害罪來處理,而不能按照謀殺親夫的大罪進行論處。且阿雲一問就說了,算自首。因此,按照一般謀殺傷害罪減二等處理,判流放三年。

    其次,案件進一步交到審刑院和大理寺審理。

    但是,知州許遵的看法也有人強烈反對。因為這麼判在宋朝沒有先例。於是,案件就提交到朝廷的最高司法審判機關審刑院和大理寺審理。

    這兩個機關認為,阿雲被抓之後才吐露實情,不能算自首;因此按宋律應該判絞刑。同時許遵這個案子判的糊塗,要承擔責任。

    許遵不服,認為應該堅持原判。但是,刑部支援審刑院和大理寺的意見。

    最後,阿雲案提交到御前。

    宋神宗就讓同為翰林學士的王安石與司馬光共同審理此案。

    然而,這兩位學士的意見大相徑庭。司馬光支援大理寺和審刑院的主張,而王安石支援許遵的觀點。

    其實,案子爭執的焦點在於阿雲的行為該不該被認定為自首。王安石等人認為,應該按自首,罪減二等;而司馬光等人則認為被抓後才說不能算自首,應該按謀殺致傷罪處以絞刑。

    最後的裁決還得由皇帝來辦。宋神宗支援了王安石、許遵的觀點並頒之以詔書。

    皇帝都下詔書定案了,阿雲這案子該結束了吧?你要這麼以為,那你就錯了。

    有御史提出:皇帝詔書不妥,奏請再次評議。

    宋朝皇帝還是尊重這些言官的。於是下令重審此案。皇帝又命令翰林學士呂公著、韓維和知制誥錢公輔參與重新審理。結果,呂公著等人支援王安石的意見。

    這事完了嗎?沒有!

    依然有一批人認為呂公著等人意見不當。

    最後還是宋神宗拍板,下詔明確:“謀殺已傷,按問欲舉,自首,從謀殺減二等論”。

    但是,依然有人認為不妥,要求再議。

    宋神宗也急了,認為事情很清楚了,不需再議。

    皇帝以權威直接把事情拍板了。但是,像司馬光、曾公亮、文彥博、富弼等人還持保留意見。

    阿雲案的驚天大轉折

    到目前為止,阿雲按僅算得上有點扯,要說算很扯,那太勉強了。

    但是,別急,事情的發展出人意料。

    阿雲案發生在1067年,爭論了一年多,最後阿雲被判流放去了。

    流放三年結束後,阿雲又回到登州繼續生活。

    按說阿雲服完刑,事情也該過去了。

    但是,沒想到服完刑後又過了十幾年,事情還沒完!

    等到宋神宗去世之後,保守派司馬光被太后請回來執政。

    司馬光重新掌權後,竟然很快重新審理阿雲案。《宋史》記載的很明確,“初,王安石與司馬光爭議按問自首法,卒從安石議。至是,光為相,復申前議改焉。”

    這個意思是,司馬光改了宋神宗的敕令。不久範純仁補刀說,熙寧年間的做法包庇了很多壞人,對已經犯了殺人、強姦等罪的,不該適用自首,不應該減等處理。

    這就意味著,對阿雲的判決也就隨之改變了。

    正史中沒說阿雲是不是因此被改判為絞刑,但野史說阿雲在司馬光執政後被處死。

    估計後世史官都覺得這種事丟臉:堂堂一位宰相,對一件20年前沒按自己意見處理的案件耿耿於懷,上任就非要把案犯民女處死。

    阿雲案很扯的地方就在這裡。

    結束語

    司馬光時隔20年不忘這個案件,到底是為什麼呢?

    王安石變法這件大事,註定要引起軒然大波。阿雲案正發生在1067年,此時正是宋神宗剛剛繼位,打算起用王安石變法。一心想要依靠王安石來變法圖強的宋神宗,當然大力支援王安石的意見。而司馬光等人,則是阻撓變法的保守派。

    雙方在阿雲案上的爭執,一件不是在審理具體案件,而是在就這個案件表達自己的態度。雙方誰都無法說服誰,因此最終只能依靠宋神宗的權力來裁決。

    在變法這件事上也是這樣,變法派與保守派無法達成一致,最終依靠宋神宗的權力推動。當宋神宗一死,變法也就人亡政息。反對變法的司馬光則固執到底,一上臺就用翻案這件事來向朝野表明態度。

    不幸的阿雲,成了司馬光政治表態的犧牲品。

  • 3 # 天上人間文史鑑

    一個懦弱的人,若無法戰勝心魔,終將被心魔所吞噬。

    北宋發生的最扯的事情莫過於宋真宗趙恆自導自演的封泰山的鬧劇了,事情還要從澶淵之盟說起。

    宋真宗何許人也,乃北宋第三位皇帝,在歷史上的確沒什麼存在感,但是他寫出了“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般流傳千古的詩句。

    然而除了這句詩比較出彩以外,宋真宗的人生幾乎活成了一場鬧劇。

    這宋真宗真的是心理沒點B數,甚至還有點恬不知恥。

    公元1004 年,北方契丹遼國南侵,

    宰相王欽若建議南遷,想唐玄宗一樣往四川跑,但宰相寇準說王欽若簡直該殺,不能南遷。

    結果宋真宗在宰相寇準的強硬要求下北渡黃河,御駕親征。

    喜出望外的是仗打贏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005年的1月份就簽訂了澶淵之盟。

    那麼問題就來了,這澶淵之盟讓宋真宗最終成為了一個荒唐透頂的皇帝。

    在後人眼中,這澶淵之盟不過是一個喪權辱國的城下之盟,實在是一件尊嚴盡喪的事情。

    然而宋真宗在當時不這麼認為,他竟然喜出望外,把這當作政績。

    澶淵之盟的主要內容是給遼歲幣三十萬,其中十萬是銀錢,二十萬是絹,也就是當時的絲織品。

    可笑的是這是在打了勝仗的情況下籤訂了這樣一個屈辱的城下之盟。

    澶淵之盟在面子上肯定是一件尊嚴盡喪的事情,但從經濟上來講是划算的,具體且看文末分析。

    宋真宗在自以為的政績中還沒高興多久,就被王欽若潑了一盆冷水。

    王欽若實在是有點看不慣寇準,就準備說寇準的壞話。

    王欽若對宋真宗說澶淵之盟是被逼無奈簽訂的,屬於城下之盟,那寇準幹了一件丟人的事情,怎麼反而被推崇呢?

    話一說完,宋真宗心理就涼了下來,他才知道在輿論中澶淵之盟竟然如此屈辱。

    從此宋真宗就有了一個心魔,既覺得丟了面子,又感到政治合法性受到了威脅。

    一個懦弱的人,若無法戰勝心魔,終將被心魔所吞噬。

    宋真宗就是這樣一個懦弱的人,最終被一場場鬧劇中被心魔吞噬。

    宋真宗問王欽若怎麼才能挽回面子,恢復在政治上的合法性。

    王欽若先說了一個不可能的方案,就是和契丹人繼續死磕,北伐遼國。

    宋真宗覺得不可行,王欽若又出了一個餿主意,就是到泰山上祭天。

    王欽若對宋真宗說只要完成了泰山祭天大典,就能震服四海,威震戎狄,所有的面子和政治合法性都不再是問題。

    封泰山這件事情並不是想幹就能幹,而宋真宗本就沒資格還硬幹,最終把封泰山的名聲搞臭了,後世再也沒有封泰山的大典了。

    歷史上封泰山的皇帝無不是雄才大略,建立過豐功偉業的帝王,比如秦皇漢武、唐高宗、唐玄宗而宋真宗。

    而宋真宗之流怎能和以上帝王相比,於是在心魔的蠱惑下,就幹出了一幕幕啼笑皆非的鬧劇。

    首先要獲得朝臣的支援,讓大臣沒有反對的聲音。

    於是宋真宗就先討好了當時的宰相王旦。

    根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宋真宗想王旦表示了封泰山的意思,然後送了他一罈酒。

    王旦把酒罈拿回家一開啟,裡面竟然是一罈子珍珠,這意思就很明顯了。

    宋真宗搞定了宰相王旦,文官集團也基本搞定了。

    其次便是要獲得上天的認可,說白了就是要弄虛作假,搞出一些祥瑞。

    於是欽天監就開始幹這個事,說是發現了周伯星,典型的祥瑞。

    華人都有謙虛的傳統,謙虛之中還包含點虛偽。

    古代的人總是要搞什麼三次三讓,於是宋真宗就沒承認這個事。

    然而宋真宗內心可火熱了起來,這場戲繼續向下演出。

    過了一陣,出現了一隻白色的烏鴉,宋真宗還是沒承認這個祥瑞。

    簡直是虛偽啊!

    然後宋真宗就有點急不可耐了,於是讓禮部搞點什麼儀式迴應一下上天。

    這個訊號已發出,各種祥瑞便噴湧而發了。

    有一個祥瑞最為可笑,說是蝗蟲感念宋真宗聖德,生生將自己餓死而不忍心傷害老百姓的莊稼。

    此時便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

    封泰山這個事總得有人正式地提出來,然後皇帝再搞什麼三辭三讓就成功了。

    在王欽若的策劃下,宋真宗在以此朝堂上面帶愁容,說是做了一個夢。

    在夢裡遇到一個神人,神人誇宋真宗幹得好,要給他下三封天書,其實宋真宗就是在暗示可以弄虛作假地上天書了。

    然而事情就壞在天書上,引得後患無窮。

    在暗示之後,皇城南角上發現了天書,也不知道是誰安排的,其內容當然是呼籲宋真宗到泰山上祭天了。

    於是山東兗州(泰山所在地)的地方官員就開始登場了,安排當地百姓進京請願,請求皇帝登泰山祭天。

    當然做戲就要做全套,就是虛偽和迂腐也不能遺漏。

    公元1008年三月份,大臣們連續三天上書,宋真宗都沒有答應,而且是嚴詞拒絕,實在是虛偽的很。

    由於宋真宗的拒絕,大臣們也拿不準皇帝的意思,於是就停止了上書。

    但是宋真宗急了,於是第二封天書就下來了,朝臣終於明白皇帝是鐵了心要幹這個事情。

    宋真宗還覺得不夠,第三封天書有下來了。

    而問題就出在這第三封天書上,因為第三封天書出現在泰山上。

    前兩封天書出現在皇宮裡,而第三封出現在外地,就讓事情變得不可控了。

    既然天書可以出現在外地,於是一個叫朱能的低階官員就聲稱自己發現了天書。

    不過還好這封天書也是支援宋真宗封泰山,但是如果出現了一封反對宋真宗封泰山的天書,甚至是造反的天書,就不知道怎麼收場了。

    當然宋真宗封泰山的大典最終還是幹成了,但是國家已經亂成一鍋粥了。

    就在宋真宗導演這場鬧劇的其間,整個國家可謂是搞得烏煙瘴氣,政治上也是弄得不堪入目。

    在此期間,宋真宗下令禁止百姓上訪,又把科舉的進士科給停了,還把官員考核的開始也停了,就是要把提意見的渠道全部封死。

    都說天有不測風雲,但是在政治上禁止了上報的渠道,也就沒有了不測風雲。

    在宋真宗的導演下,整個國家都只出現了他想看到的事情。

    在此期間,各種祥瑞滿天飛,民間的底層官員更是發動了兩萬五千人左右的人上訪,呼籲皇帝去泰山祭天。

    整個國家都投入到一場封泰山的鬧劇中去了,那能發展得好嗎?

    這便是形式主義,假大空的禍害。

    更巧的是,那個聲稱發現了第四封天書的朱能在十幾年後真的造反了,實在是可笑。

    在這場鬧劇中,整個國家亂成了一鍋粥,政治上變得烏煙瘴氣。

    泰山祭天大典雖然幹成了,但宋真宗卻遺臭萬年了。

    連宋代後世的皇帝都覺得宋真宗這件事幹得太丟人,都不好意思承認。

    還好宋真宗的皇后,也就是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年幼時的劉太后,是個有政治智慧的人,她就將天書放到宋真宗的陵墓裡陪葬了,顯然是不願意面對這樁醜事。

    宋真宗封泰山的事情是幹成了,但結果卻不僅把自己的名聲搞臭了,還把泰山祭天大典的名聲搞臭了。

    於是後世再無登泰山祭天的皇帝了。

    鬧劇就講到這裡,在來談談澶淵之盟在經濟上是如何划算的,這個問題筆者以前回答過,以下是內容截圖:

  • 4 # 暉光日新

    北宋奇事之″筷"字論吉凶

    一天,邵雍到洛河橋頭擺了卦攤。臨近中午,一位老農過來問道:"早上出門時,總覺著會有事,這不,菜賣完了就急急忙忙往回趕,您給算算是吉是兇?"邵雍讓他抽個字,老農彎腰拿了一個遞給邵雍說:"我大字不識,還是請先生明示吧。"邵雍一看是一個"筷"字,便抬頭對老農說:"恭喜恭喜,您今日中午必有口福,快快回家吧,晚了就趕不上了。"老農聽完,自言自語地說:"只求平安無事就行,哪敢奢望什麼好事喲。"說完便走了。老農回到家,他的外甥見他就說:"我已等兩個時辰了,見你不回準備走了,今日是我爹的六十大壽請你去喝酒。"老農換了件乾淨衣服,高興地赴宴去了。

    老農離後半個時辰,午時已過,邵雍正要收拾卦攤回家休息,南邊車上忽然跳下一人來說:"請先生留步,早聽說先生神機妙算,有意請您看看命運如何,今日巧遇,望先生垂教。"邵雍讓其抽個紙卷,此人揀了一個拆開一看是個"筷"字,望著邵雍心裡七上八下。邵雍慢慢地說:"從這個‘筷’字來看,乃不吉之兆,你今日必遭水淋之災,望處處小心。"此人看看天氣晴朗,萬里無雲,便連個謝字未說就上車回家了。一路上快馬加鞭,直到家門口才長出一口氣,心說:"都到家了也沒見著一個水珠,可見邵氏一派胡言。"話音剛落,卻被一盆髒水澆了個正著。原來是老婆不知他回家,將一鍋涮鍋水隨意潑出,讓匆忙趕回的丈夫碰巧遇上。

    當天下午,邵雍剛走到橋頭,就見一人在那兒等候。等邵雍坐穩,那人甕聲甕氣地說:"老先生,給我看看今天的運氣。"邵雍讓其抽取一個紙卷,那人不假思索地拿起一個遞給邵雍。邵雍一看仍然是一個"筷"字,不禁驚歎:"不妙!"那人便催他快說,邵雍說:"從這個‘筷’字上看,你今天將有關籠之災,你性情暴躁,不免要招災惹禍,望謹慎行事。"那人說:"我待在家裡不出門,看還會不會招災惹禍。"說完,揚長而去。那人回到家中,蒙上被子就睡,一會兒便鼾聲如雷。不料,被一位婦女罵醒,原來是他家的豬糟蹋了那婦人的菜園子。他火冒三丈,衝出去與之對罵,因笨嘴拙舌被對方罵急了,伸手就是一拳。那女人本來就有病,一拳下去,便倒地沒氣了。不到一個時辰,來了幾個衙役把他抓走關進了大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雪芹西山故里,真的還原當年正白旗旗營的生活情景和文化特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