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尚文史
-
2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三國演義》中的十八路諸侯名單如下: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
1. 袁術,字公路,袁紹的族弟,漢末群雄之一。討伐董卓時,袁術負責押送糧草。因妒才而不發給孫堅糧草,使得孫堅被華雄擊敗。孫堅死後,袁術就收養了孫堅的長子孫策,目的是為了得到玉璽。後來孫策用玉璽換來了兵馬,一舉平定江東。袁術得到玉璽後宣佈稱帝,曹操、劉備、呂布、孫策四路人馬殺向壽春城,大敗袁術。袁術逃往汝南,繼續作皇帝。後來,在汝南實在是呆不下去了,袁術只得北上投奔庶兄袁紹。不想在半路途中被向曹操借兵的劉備擊潰。逃到半路,袁術找人要蜜水,卻找不到,只能找到血水,袁術大叫身亡。
2. 韓馥,字文節,原本是冀州刺史,後來袁紹到了勃海,韓馥怕他奪自己的地盤,就派兵去監視、控制他,弄得袁紹無法動彈。後來參加十八路諸侯討董,過程中只講了一句話:“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結果潘鳳被斬。同盟破裂後,韓馥回到冀州。袁紹覬覦冀州百姓殷實,兵糧充足,就用計奪取冀州,韓馥被迫投靠張邈,後來下落不明。
3. 孔伷,字公緒,豫州刺史,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董,但是反董聯盟解散後不久病逝。演義裡對他幾乎沒有記載。
4. 劉岱,字公山,兗州刺史,漢室宗親之一。曾經跟從袁紹起兵討伐董卓。後來向東郡太守橋瑁借糧,橋瑁不借,劉岱於是殺了橋瑁,吞併了他的勢力。其後跟隨了曹操,曹操派他同王忠引兵五萬,虛打丞相旗號,進攻徐州。結果被張飛生擒,後為劉備釋放。回去後被曹操貶官撤職,此後再無記載。
5. 王匡,字公節,河內太守。曾參與“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打到虎牢關時,派其部下河內名將方悅出戰呂布,被呂布所殺。此外沒有記載。
6. 張邈,字孟卓,陳留太守。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後來回到陳留。張邈原本與曹操是好朋友,但在興平元年,曹操東征徐州的時候,他聽從了陳宮的建議,叛曹操而迎呂布為兗州牧,脫離曹操聯盟。呂布佔據濮陽,兗州所轄郡縣除鄄城、東阿、範縣外皆歸順。次年,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不知所蹤,沒有記載。
7. 喬瑁,字元偉,東郡太守。討伐董卓聯盟瓦解後,兗州刺史劉岱向他借糧,他不給,於是被劉岱殺死。
8. 袁遺,字伯業,山陽太守,是袁紹的從兄。參加了反董卓同盟,之後沒有記載。
9. 鮑信,字允誠,濟北相。在參加討伐董卓的義軍時,鮑信因為怕孫堅搶頭功,暗中令其弟鮑忠出戰。結果鮑忠為華雄所殺。李傕等人控制朝廷後,以獻帝名義命曹操與鮑信鎮壓青州黃巾賊,於是兩人在壽張迎擊黃巾大軍,鮑信深入重地,為敵所殺。
10. 孔融,字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建安七子之首,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孔融有著讀書人普遍存在的毛病,就是眼高手低,自以為才華蓋世,想幹些大事,但大事幹不了,小事又不幹。所用的都是輕浮士人,只會飲酒做詩,高談闊論,但幹不了也不想幹實際的事。所謂“座上客不空,樽中酒常滿,吾之願也”,就是他性格的最好寫照。討董聯盟解散後,他回到北海任太守,後來北海被黃巾賊圍困,幸得有太史慈殺出重圍,找劉備幫忙,解了北海之圍。然後與劉備、田楷一起出兵去救徐州,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只是勸說劉備接任徐州刺史。曹操把獻帝遷到許都後,孔融先後擔任將作大匠、少府、太中大夫等職。這時曹操專權,他與曹操政治上頗有分歧,每多乖忤,針對曹操的“奉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上奏主張“尊崇天子,擴大君權,削弱諸侯權勢”。他推薦的禰衡也觸怒了曹操,曹操對孔融這個不識時務的政敵,再也忍無可忍,最終尋找很多莫須有的罪狀,將其殺害。終年53歲。
11. 張超,字孟高,廣陵太守,張邈之弟。參加過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後來回到陳留。跟隨張邈反叛曹操、逢迎呂布。後來呂布被曹操擊敗,張超下落不明。
12. 陶謙,字恭祖,徐州刺史。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陶謙碌碌無為。後來曹操被推舉為兗州刺史,接父親曹嵩等去陳留,中途經過徐州,陶謙派部將張闓護送,但是張闓見財起意,殺死曹嵩。曹操因怒興兵,攻打徐州,陶謙不能抵擋,只能坐守孤城。幸得有劉備等前來救援,而呂布也正好襲取了兗州,曹操不得不回救,陶謙得以倖免,遂有意將徐州讓給劉備。劉備堅決不受,於是陶謙讓劉備暫駐小沛。後來陶謙死前,第三次向劉備提出讓徐州的建議,劉備才同意接手。
13. 馬騰,字壽成,西涼太守。馬騰忠於漢室,參加了十八路諸侯討董,後來李郭專政時期,朝中侍中馬宇等連結馬騰韓遂討伐李郭二人,馬騰率兵進攻長安,馬宇等事敗漏被殺,馬騰軍糧耗盡,被迫退兵。曹操控制朝廷時,漢獻帝寫下了衣帶詔,由董承召集劉備、馬騰等人起兵討伐曹操。事件失敗後,馬騰回到西涼擁兵自重。不久,曹操以提升馬騰官職為由,召馬騰入京。馬騰的三個兒子馬超、馬休、馬鐵等人認為不入宮是逆命;侄兒馬岱認為曹操心懷叵測,入京有危險。馬騰綜合各人意見,還是入京參見曹操。馬家各人也同意這是非常危險的,只好小心行事。於是長子馬超留守西涼,馬騰帶領五千人馬前往,二子馬休和三子馬鐵為先行部隊,馬岱押陣。大隊人馬在許昌二十里外郊外停下,通知曹操。
曹操打算派行軍參謀黃奎前去接待馬騰,誘他入城面見皇帝,然後趁機令人擒捕馬騰。殊不知這位黃奎,心中很痛恨曹操,而黃奎亦清楚知道,馬騰從前曾參加衣帶詔密謀殺曹。兩人飲宴時,互相研究,如果入朝面聖,不太安全,倒不如反過來要求曹操巡察兵營,乘機殺他。馬騰和黃奎計劃訂好,黃奎因喝醉就先回府休息。
黃奎有個心愛的妾侍名叫春香,而春香和黃奎妻舅苗澤私通,當晚春香侍奉黃奎,從他半醉的口語中知道他明早要會同馬騰殺曹操。春香告知苗澤,苗澤認為這是升官發財的機會,便乘夜通知曹操。翌日,曹操分派將領四面包圍,將馬騰和西涼兵重重圍困,馬騰和黃奎被擒。他們兩人堅持自己無罪,曹操便引出苗澤和春香指證。馬騰大罵黃奎:“豎儒誤我大事!我不能為國除賊,是天意也!”眾人被斬。而告密者苗澤和春香也被曹操斬首,曹操認為留此不義之人無用。
14. 公孫瓚,字伯珪,北平太守,是劉備的好友,與劉備一起師從盧植。曾參與討伐董卓,還親自下場與呂布單挑,險些喪命。反董卓聯盟失敗後,公孫瓚退回幽州。後來袁紹誘使公孫瓚平分冀州,公孫瓚貪圖冀州地盤,領兵前來,結果被袁紹乘虛而入搶先佔領冀州。公孫瓚派弟弟公孫越前去質問,結果被袁紹派人射死。公孫瓚大怒,在界橋與袁紹大戰,打了平手,雙方互有損傷,就退了回去。後來劉備要去救陶謙,還特意向公孫瓚借兵三千與趙雲。其後公孫瓚一直與袁紹交戰,由於不採納正確的意見,最終被困死在自己修建的易京樓中,引 火自 焚,勢力被袁紹吞併。
15. 張楊,字稚叔,上黨太守。反董聯盟解散後,被封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後來,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當時張楊想把獻帝迎接到洛陽,然而諸將不從,因此張楊回到野王。建安元年,獻帝在返回洛陽的途中,張楊來到洛陽,給獻帝供應糧草,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呂布在下邳被曹操圍攻時,他曾出兵響應呂布,但卻被部將楊醜所殺。而楊醜又很快被張楊的部將眭固殺死,當時眭固想要同袁紹聯合。曹操派部將史渙攻打眭固,在犬城攻殺之,盡收其眾。
16.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據傳為孫武的後代,官至破虜將軍,豫州刺史,烏程侯。於漢末征討黃巾有功,與朱儁一起剿滅黃巾軍。官職為別部司馬、議郎、長沙太守等。董卓亂政之際,孫堅為“十八路諸侯反董卓”中的一路,作為諸侯聯軍的先鋒,表現得十分活躍,但因袁術存在私心,拒不發糧,而被董卓的大將華雄擊敗;部將祖茂被殺。後董卓遷都長安,孫堅進駐洛陽,意外發現傳國玉璽,遂起私心,欲藏匿玉璽返回,不料事情洩漏,袁紹要他交出玉璽,他不肯,因此與袁紹結仇。袁紹指示劉表半路攔截,和孫堅一場大戰,互有勝負,孫堅引軍回江東。不久,孫堅又一次起兵討伐劉表,連戰連勝,圍困了襄陽,卻因為輕入重地,中埋伏而死。
17. 袁紹,字本初,官至大將軍、太尉,封鄴侯。出身名門望族,自曾祖父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弟袁術則稱仲家皇帝,袁氏一族可謂“五世三公一帝王”。少折節下士,知名當世,文武雙全,英氣勃發。靈帝死,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宦官,事洩,何進被殺,袁紹率軍盡誅宦官,主持朝政。董卓專權,袁紹政見不同,逃奔冀州,董卓拜其為勃海太守。初平元年(190),關東州郡牧守聯合起兵以討董卓,袁紹被推為關東軍盟主,自號車騎將軍。董卓不久被殺。關東軍內部開始互相兼併。袁紹奪取冀州牧韓馥地盤,自領冀州牧,此後又奪得青州、幷州。建安四年(199)消滅幽州公孫瓚。至此袁紹已據黃河下游四州,領眾數十萬,成為當時東漢勢力最強的一方諸侯。不久袁紹被冊封為大將軍、太尉,總督冀州、幽州、幷州、青州,成為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實際統治者。同年,袁紹準備向曹操發起進攻,直搗許都,劫奪漢帝。監軍沮授、謀士田豐勸其進屯黎陽,據守黃河,以逸待勞,遣精騎以騷擾曹軍,俾不出3年可擊敗曹操。而以郭圖、審配為代表的一部分將領主張迅速決戰。袁紹採納後者的意見,建安五年,釋出討曹檄文,率70萬大軍進軍黎陽。當年與曹操決戰於官渡,大敗,主力被消滅,只與其長子袁譚帶800多親隨敗回河北。兩年後慚憤病死,諸子亦敗滅,所據之地盡並於曹操。
18.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
3 # 饞嘴肥貓鏟史官
十八路諸侯會盟討董,當時是誰的實力最強呢?要是細究起來,也許讓人挺吃驚,即不是名震朝野的袁紹,也不是武藝高強的孫堅,更不是矯詔天下,發起盟檄的曹操。
實力最強的其實是袁術。
咱們來檢點一下各方諸侯的綜合實力。大家都知道,一般地來說,這個“刺史”就相當於省部級大員,掌握著一方的軍政大權,而“太守”相當於市長,是州郡的最高行政長官,是沒有兵權的。但在當時那個亂世中,有些太守們不聽刺史的話,也伸出手去掌握了軍隊。所以在分析各方強弱的時候,咱們要考慮的是綜合實力。1.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袁術當時已經是後將軍了。這個後將軍很了不得,由於袁術還是南陽太守,他這個後將軍就能合理合法地徵用和調動當地的正規軍。而且袁術管理的這片地方比較有錢有糧,佔據了最富庶的幾個城池。論綜合實力,在十八路諸侯中,袁術才是最強的。當時孫堅還是依附於他的。2.北平太守公孫瓚
千萬不要小瞧了這個公孫瓚。公孫瓚的槍桿子抓得緊,他佔有北平,地形險要。更重要的是,朝廷委派他總管北方四州的防衛,這就使他能迅速壯大自已的兵力,他手下有強大的騎兵部隊,他的軍隊數量並不是最多的,但都兇悍慣戰,戰鬥力絕對是最強的。而且劉關張三兄弟當時還依附於他呢。
3.冀州刺史韓馥
為什麼說冀州的韓馥很強呢?韓馥控制的冀州地盤廣大,人口眾多。當時袁紹還並沒有發展起來,從法理上,袁紹的地位還低於韓馥,而且會盟諸侯的軍隊主要是靠韓馥來提供後勤補給。他掌握著盟軍的營養輸送。4.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必須要說到這個袁紹了,當時袁紹沒有多大一點地盤,比不上韓馥;他的兵力也不足夠強悍,完全不如公孫瓚;口袋裡也沒有多少票票,不如袁術。但袁紹最大的優勢是擁有強大的政治資源,關係網遍佈朝野各地。
我們發現一個問題,十八路諸侯討董時候,袁紹並沒有將他最精銳的部隊帶來,顏良、文丑都不在軍中,他們幹什麼去了?而且,會盟之時,他讓袁術控制了盟軍的糧草補給,而這原本是由韓馥掌握的。而討董失敗後,袁紹迅速帶領顏良和文丑奪取了冀州,趕走了韓馥。
居然還有這種操作,袁紹可不簡單啊!5.徐州刺史陶謙
不要覺得陶謙手下沒有帶來幾個能征善戰的猛將,就認為他實力不強。要按照綜合實力分析的話,陶謙絕對在前面。在會盟討董的這個時候,他比孫堅、馬騰都要強得多。
徐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盤不小,還很富有,人才濟濟。在陶謙手中並沒有完全釋放出能量來,但當劉備獲得徐州以後,馬上就發展壯大起來。所以說,陶謙的實力是很強的,但他的整合能力確實遠遜於劉備。
6.陳郡太守張邈
別看張邈只是一個太守,但他所佔據的陳留郡是個大郡,人口數量甚至超過了冀州刺史韓馥所掌握的冀州。所以,張邈的實力也是很強大的,無論財力物力還是人力,都排在前列。7.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孫堅現在還依附於袁術,所以袁術還是有辦法能夠牽制住他。一個糧草問題就讓孫堅一籌莫展,無法建功立業。孫堅的優勢是麾下有一些能征慣戰的將領,手中還掌握著一支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孫堅的致命弱點是錢糧不足,缺少可供發展的地盤。8.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其實當時還並不算強大,董卓進京前還是涼州刺史呢,西涼鐵騎的主力早被人家董卓帶走了。馬騰手中掌握的那部分軍隊數量並不多,他佔據的地盤又比較貧瘠,發展起來比較困難。
其它就不細細排列了。比如像豫州刺史孔伷,官位挺高,但實際上他能力不行,沒有幾個人把他當回事;兗州刺史劉岱也是這種情況。
河內郡太守王匡空有一腔熱血和報國之志,實際是個傻蛋,不懂得儲存實力,總想冒頭。結果王匡和他麾下最猛的名將方悅都被呂布幹掉了。北海太守孔融也想出頭露面,他的部將武安國其實挺厲害的,使一雙大錘,在呂布馬前走了十餘合,被斬斷了手腕。以武安國這樣的武藝,不亞於張郃了。如果不被呂布斬傷,後來北海被圍時,完全可以與管亥一戰。
在眾諸侯中,比較弱的是東郡太守喬瑁和濟北相鮑信。偏偏這兩位特別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存在,被華雄收拾得挺慘。
還有山陽太守袁遺 、廣陵太守張超表現很低調。上黨太守張楊還撿了點便宜,把喬瑁給幹掉了,從自己人身上獲得一些實益。當時曹操還只是個驍騎校尉,官職卑小,地位很低,沒有地盤。麾下也不是什麼正規軍,而是招募而來的私人武裝,也就是三五千人馬。手下雖有幾個武藝不錯的戰將,但兵力太少,在眾諸侯中完全排不上號,論綜合實力,肯定在十名開外了。
-
4 # AlmostW
題目是《三國演義》,所以就用小說撕逼時最常用的定檔方法,來給十八路諸侯分個類。
論外:
劉備。作為討董章節最出風頭的勢力,劉備一夥並不是十八分之一,給個單獨分類。
袁紹。討董全程,袁紹麾下沒有出場一將,部隊也不曾出現在前線。但袁紹作為聯軍盟主,自然給聯軍整體的決策做出了一定貢獻,給個單獨分類。
第一檔次,對戰局直接作出了正面影響,且不賣隊友。
公孫瓚(諸侯合兵後第一個直面呂布且全身而退;向袁紹推舉了劉關張)
孫堅(迎戰華雄但失敗;董卓遷都後前往洛陽滅火)
曹操(檄文作者、聯軍發起人;向袁紹擔保關羽;董卓遷都後獨自追擊但失敗)
第二檔次,對戰局出了自己的一份力,且不賣隊友。
王匡(直面呂布,麾下方悅戰死)
喬瑁、袁遺(執行了對王匡的救援)
鮑信(和孫堅爭功,族人鮑忠戰死)
韓馥(潘上將可斬華雄,然後戰死)
張揚(麾下穆順戰死)
孔融(麾下武安國被剁手)
第三檔次,對戰局出力較少,但沒有賣隊友記錄。
陶謙(出兵和呂布對峙)
馬騰(應檄文在涼州起兵)
孔伷(應檄文在豫州起兵)
張超(和族人張邈一起支援曹操矯詔)
第四檔次,有內訌行為。
劉岱(聯軍解散前為了糧草襲殺喬瑁,且沒有出戰記錄)
袁術(斬華雄後排擠劉備一夥;剋扣孫堅軍糧草)
-
5 # 李治亞文史部落格
第一個袁紹。身為四世三公的他,當時是渤海太守,手下有顏良文丑,威風不可一世。
第二個袁術。袁術是嫡長子,一直對庶出的袁紹不感冒,儘管如此,袁術這個人也不可小覷。佔據淮南兵精糧足,況且手下有孫堅那樣的猛將。
第三個曹操,儘管當時曹操還不成氣候,但是他很有志向,也是唯一一個敢和董卓硬碰硬的諸侯。
第四個孫堅,勢力很強勁,可惜受到袁術兄弟的排擠。
其次公孫瓚等人。
-
6 # 龍城之影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鈾。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再加上曹操的本部兵馬,共計18路諸侯。
但正史記載只有十三路諸侯
無西涼太守馬騰,他不僅沒有參加討董聯盟,而且是董卓的同黨
無張楊,當時他只是跟劉備一樣只是義勇軍,僅隨軍征戰罷了,更別說是什麼上堂太守了
無北海太守孔融,孔融當時正忙於對付黃巾賊
無暇討董
無北平太守公孫瓚,當時公孫瓚正在對付烏桓,亦沒參加~
東漢末期,董卓可以說是一家獨大,廢立皇帝對他來說都易如反掌,這樣的舉動當然會招來其他人的不滿和反抗,於是大家就聯合起來想要滅掉董卓,這件事情在《三國演義》當中也有描述,書中寫“十八路諸侯”聯合對抗董卓,但是說了這麼多年,你知道這十八路諸侯都是哪十八路嗎?當年討伐董卓的都有哪些人?
《三國演義》中董卓篡權,每夜入宮,姦淫宮女,夜宿龍床。嘗引軍出城,行到陽城地方,時當二月,村民社賽,男女皆集。卓命軍士圍住,盡皆殺之,掠婦女財物,裝載車上,懸頭千餘顆於車下,連軫還都,揚言殺賊大勝而回;於城門外焚燒人頭,以婦女財物分散眾軍。可謂人神共憤。後招致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
袁術,字公路,家族為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逢之嫡次子,袁基、袁紹之弟,被舉薦為孝廉,經多次調任做到河南尹、虎賁中郎將。
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
韓馥,字文節,潁川郡人,擔任過東漢的御史中丞,後被董卓派為冀州牧
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字公緒兗州陳留郡人,因清談高論被譽為名士,任命為豫州刺史。
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
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人。兗州刺史,漢室宗親,劉輿之子,劉繇之兄,漢末群雄之一。
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
王匡,字公節,兗州泰山郡人。 官至河內郡太守。起初,在大將軍何進底下,擔任大將軍府掾。何進去世後,受拜為河內郡太守。
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
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陳留太守。在汴水之戰後歸附曹操。此前因為與袁紹有隙,又曾與呂布交往,袁紹幾次叫曹操殺張邈,但曹操都未聽從,跟張邈更為親近。後曹操帶兵討伐陶謙時,張邈與陳宮叛曹迎呂布為兗州牧。後呂布被曹操擊敗,張邈跟隨呂布投奔劉備,全家及弟弟張超都被曹操殺於雍丘。張邈在向袁術借兵的路上,被部下所殺。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
喬瑁,字元偉,兗州刺史
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
袁遺,字伯業.他是袁紹和袁術的堂兄
第九鎮,濟北相鮑信
鮑信,字允誠,泰山平陽人,拜濟北相。鮑信受何進徵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陽時適逢董卓進京,鮑信勸袁紹除掉董卓,袁紹不同意。後袁紹、曹操等人起兵對抗董卓,鮑信也起兵響應。後聯盟破裂,鮑信勸戒曹操靜觀其變。青州黃巾軍進攻兗州,刺史劉岱不聽鮑信所勸貿然出戰,兵敗戰死。鮑信把曹操迎為兗州牧。在與黃巾軍交戰期間,鮑信為救曹操不幸戰死,曹操後來追記功績,賜封其子。
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字文舉。魯華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學淵源,為孔子的二十世孫、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異才,勤奮好學,與平原陶丘洪、陳留邊讓並稱。漢獻帝即位後,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時稱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後兼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袁譚攻北海,孔融與其激戰數月,最終敗逃山東。不久,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言辭激烈,後因觸怒曹操而被殺。
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
張超,表字不詳,東平壽張人,廣陵太守,張邈之弟。
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字恭祖。丹陽郡丹陽縣人。
陶謙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剌史、議郎,性格剛直,有大志。後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之後又隨張溫徵韓遂、邊章。188年,徐州黃巾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徐州黃巾,並推行屯田,恢復生產。爾後聽從王朗、趙昱建議遣使進京朝貢,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晚年因戰事上為曹操大敗,徐州大半幾乎遭兵禍所害,以致過度憂勞而逝,享年六十三歲。
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字壽成。扶風茂陵人,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馬超、馬休、馬鐵之父。
馬騰身長八尺餘,身體洪大,面鼻雄異,性格賢良忠厚,受眾人尊敬。漢靈帝末年,被州郡署為軍從事,掌領部眾。累遷至偏將軍。涼州刺史耿鄙為叛軍所殺後,馬騰與邊章、韓遂等在涼州共同起事。
初平三年,與韓遂共同率眾前往長安,被任命為徵西將軍。興平元年,馬騰企圖連結種邵等誅殺權臣李傕、郭汜,但為其所敗,只得回到涼州。不久被赦免,拜安狄將軍。其後與韓遂結為異姓兄弟。建安七年,轉為徵南將軍,開府。後與韓遂不和,互相攻擊。建安十三年,被徵為前將軍,假節,封槐裡侯,屯槐裡。
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
公孫瓚,字伯圭,遼西令支。
公孫瓚出身貴族。因母地位卑賤,只當了郡中小吏。因其相貌俊美,且聲音洪亮、機智善辯,得到涿郡太守賞識,將女兒許配給他。後逐步做到中郎將,以強硬的態度對抗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勇猛,威震邊疆。
公孫瓚好戰,與主張以懷柔政策對待胡人的上司劉虞不和,二人矛盾逐漸激化。初平四年,公孫瓚擊殺劉虞,並挾持朝廷使者,得到了總督北方四州的授權,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諸侯之一。他與袁紹多次相爭,初期佔據優勢,但在龍湊之戰後,公孫瓚銳氣頓減,採取自保戰略,逐漸失去了部下信任,被袁紹擊敗。最終困於高樓,引火自焚。
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
張楊,字稚叔,雲中人。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他奉大將軍何進之命回幷州募兵,此後一直留在上黨攻打山賊。董卓封張楊為建義將軍、河內太守。漢獻帝因為李傕、郭汜叛亂而流落到河東,張楊帶兵來到安邑,被封為安國將軍、晉陽侯。建安元年,獻帝返回洛陽,張楊因為自己是外郡太守而決定不留在洛陽,回到野王,很快又被封為大司馬。 興平二年,曹操進圍呂布。張楊素與呂布相交,想要出兵相救卻因實力不足而辦不到,於是出兵東市,遙為呼應。不久,其部將楊醜殺張楊以應曹操、致使曹操盡收其部眾。
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
吳始祖武烈皇帝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吳國的奠基人。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
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司空袁逢之子。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袁紹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居三公之上,其家族也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與董卓對立,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建安四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建安七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後病逝。
第十八鎮,曹操
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操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發檄文去後,後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
7 # 錦陽鍾
《三國演義》十八路諸侯徵董卓,那路諸侯強大?怎樣排名?
這一問,是問《三國演義》小說中十八路諸侯征伐董卓時那路諸侯所出兵力強大。十八路諸侯會盟洛陽,是為征伐董卓。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 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彙集洛陽,對陣董卓兵馬。
我認為在十八路諸侯會盟洛陽,征戰董卓之戰中,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出兵強大。
十八路諸侯對董卓兵馬征戰中,盟主袁紹令先鋒孫堅出戰,當先鋒孫堅丟盔棄甲,損兵折將,好不容易才逃了回來後,盟主袁紹見孫堅兵敗,趕緊召集諸侯們商量對敵,諸侯們都十分驚恐,黙不作聲。袁紹讓幾位將軍先後迎戰董卓兵馬,可不到幾個回合,都被董卓手下將軍華雄斬於馬下,袁紹帳下無將能敵華雄,長嘆說他的上將顏良、文丑沒有來。其時,劉備、關羽、張飛已追隨公孫瓚抗擊董卓,關羽、張飛為馬弓手和步弓手。關羽見盟軍無人敢對敵華雄,按捺不住,請戰迎敵,傾刻間,帳外鼓聲隆隆,喊聲一片,好像天崩地陷一般,不一會,關羽便溫酒斬華雄。董卓失了華雄,便調兵遣將,同呂布等帶領十五萬大軍,直逼虎牢關決戰。袁紹派公孫瓚等八路諸侯一齊對敵。呂布手持畫戟,騎著赤兔馬,威風凜凜地出陣討戰,每日叫陣,一連殺了河內名將方悅、張揚大將穆順等好幾名大將,砍斷孔融大將武安國的手腕。公孫瓚大怒,帶本部兵馬親自上陣,劉、關、張三英戰呂布,八路兵馬一齊掩殺上去,殺敗呂布。呂布吃了敗仗後,董卓便放棄洛陽,帶著漢獻帝劉協遷都長安。十八路諸侯會戰洛陽至此結束。
從兩軍對陣戰鬥出戰及勝負結果,可知十八路諸侯中,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強大。有道是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
那麼,十八路諸侯怎樣排名呢?
當然是按《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破關兵三英戰呂布”中所列十七路諸侯排名。“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牧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 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 所列第十七鎮。加上“京官”、驍騎校尉曹操本部兵馬,共計十八路諸侯。
-
8 # 談秦說漢
在《三國演義》裡面,曹操矯詔十八路諸侯徵董卓,其中實力最強大的不是四世三公、門多故吏、名相之後的袁紹,也不是亂世梟雄曹操,羅貫中把榮譽給了只有一萬五千兵馬的北平太守公孫瓚,只因當時劉備、關羽、張飛在他帳下當臨時工。
征討董卓的十八路諸侯: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四鎮,北平太守公孫瓚;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第十八鎮,曹操自行組建的起義軍。
東漢末年,天下分為十三州,州牧刺史管轄郡守。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理論上這四個州的實力最強。但事實上韓馥的上將潘鳳提斧出戰,被華雄一刀斬殺了。孔伷、劉岱、陶謙由於恐懼乾脆避而不戰。
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有三萬人馬,在十八路諸侯裡算是人數最多的,因此,袁紹被推選為諸侯盟主。而袁紹又任命其弟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自請為先鋒,率軍先攻汜水關。
濟北相鮑信為爭頭功,派其弟鮑忠率三千人馬抄小路搶在孫堅前面,在汜水關下搦戰,但被董卓的大將華雄一刀斬殺。
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與部將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率先鋒軍到達汜水關後,華雄副將胡軫引兵五千出關迎戰,被程普飛馬挺矛刺中咽喉,死於馬下。但華雄與其部門李肅半夜劫營,打敗了孫堅,其大將祖茂冒充孫堅逃命而被華雄斬殺。
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帳下的驍將俞涉與華雄戰不到三個回合,也被華雄斬殺。
十八路諸侯一關未取,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第九鎮濟北相鮑信、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之三路諸侯被打敗。眾諸侯無奈之際,北平太守公孫瓚帳前的臨時工關羽主動請戰,曹操為其所斟的酒溫熱尚存,就已被斬殺華雄。
華雄被反軍斬殺,自然也引起了董卓的重視,於是起兵二十萬,兵分兩路,李傕、郭汜引兵五萬,把守汜水關;董卓率軍十二萬與李儒、樊稠、張濟等守離洛陽五十里的虎牢關;呂布領三萬軍,在虎牢關前屯駐,與關內的守軍成呼應之勢。
袁紹下令王匡、喬瑁、鮑信、袁遺、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八路諸侯各率本部人馬前往虎牢關破敵。
河內郡太守王匡的名將方悅出戰,被呂布一戟刺於馬下,大敗王匡之兵。幸得到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二路諸侯及時來救。各路諸侯各退三十里下寨,與鮑信、孔融、張楊、陶謙、公孫瓚之五路諸侯商量對策。
上黨太守張楊的部將穆順挺槍出戰,被呂布手起一戟刺於馬下。
北海太守孔融的部將武安國使鐵錘飛馬而出,戰到十餘合,被呂布一戟砍斷手腕。
北平太守公孫瓚揮槊親自出戰呂布,但也力不從心,張飛挺矛出戰,救下公孫瓚。接著,關羽、劉備先後加入戰鬥,三英戰呂布,呂布始感不敵,逃入關內。
虎牢關一戰,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之三路諸侯被呂布打敗,北平太守公孫瓚因為有劉備、張飛、關羽的助陣,勉強佔了上風。
十八路諸侯陳兵洛陽邊界無法破關,但董卓卻被社會上的童謠困撓,說:“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於是有了遷都至關中長安的打算,將洛陽洗劫一空,再放放火將城內的房屋全部焚燬,然後撤軍往長安而去。
袁紹引大軍進入洛陽,在廢墟中安營紮寨,各路諸侯卻不願往長安進軍。第十八鎮的曹操苦勸袁紹無果,與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等將率本部萬餘人馬追擊董卓,卻被呂布、李傕、郭汜、徐榮伏擊,曹軍大敗,曹操幸被曹洪揹著過河撿回一命,清點軍隊只剩500餘人,於是領軍往揚州而去。
而孫堅最先進入洛陽,得到了傳國玉璽,於是率軍先行離去,後被荊州刺史劉表截殺。而兗州太守劉岱以借糧為由,兼併了東郡太守喬瑁的軍隊。袁紹再也無法節制各路諸侯,各自散去。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最終因內訌不歡而散。其中第三鎮豫州刺史孔伷、第四鎮兗州刺史劉岱、第六鎮陳留太守張邈、第十一鎮廣陵太守張超、第十二鎮徐州刺史陶謙、第十三鎮西涼太守馬騰、第十七鎮祁鄉侯渤海太守袁紹,共七路諸侯出工不出力,未曾一戰。
第一鎮後將軍南陽太守袁術折了將軍俞涉、第二鎮冀州刺史韓馥折了將軍潘鳳、第九鎮濟北相鮑信折了將軍鮑忠、第十六鎮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折了將軍祖茂。第五鎮河內郡太守王匡折了將軍方悅、第十鎮北海太守孔融折了武安國、第十五鎮上黨太守張楊折了穆順,此七路諸侯損兵折將,可以論為實力不強。
第七鎮東郡太守喬瑁、第八鎮山陽太守袁遺雖然參與了戰鬥,但沒有勝績。第十八鎮曹操為討董檄文與矯詔的發起人,雖然擁有軍隊數量最少,卻是敗得最壯烈。此三路諸侯尚可敢與董卓一戰,實力不算最差。
第十四鎮的北平太守公孫瓚,因為有了劉備、關羽、張飛三位大將的臨時加盟,關羽溫酒斬華雄,劉、關、張三英戰呂布,相對於其他十七鎮軍隊怯戰與敗戰,北平太守公孫瓚的軍隊實力明顯處於上風。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諸侯實力排名順序,理論上第一是韓馥、孔伷、劉岱、陶謙,袁紹、袁術、孫堅、公孫瓚次之,曹操最差。實際上卻是公孫贊第一,孫堅次之,袁術韓馥、鮑信、王匡、孔融、張楊,再次之,然後是喬瑁、袁遺、曹操,其餘未出戰者最差。
但正史《三國志》中,陳壽筆下的多路討伐董卓的諸侯中,實力最強的卻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關羽溫酒斬華雄故事並不存在,華雄是被孫堅的軍隊所斬殺。因此,正史上孫策的實力排第一,袁紹次之,曹操的實力最差力。
2021/2/7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以三國演義為背景,因為董卓禍亂朝廷,廢立皇帝,曹操刺殺董卓未遂,於是逃走,逃到陳留郡後,曹操在當地招兵買馬準備討伐董卓,同時曹操矯詔向各地釋出討伐董卓的檄文,檄文釋出之後,很快就聚集了十八路諸侯,準備聯合起來共同討伐董卓。
這十八路諸侯分別是:後將軍兼南陽太守袁術、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北海太守孔融、廣陵太守張超、徐州刺史陶謙、西涼太守馬騰、北平太守公孫瓚、上黨太守張楊、長沙太守孫堅、渤海太守袁紹、奮武將軍曹操。
其中曹操是發起人,袁紹是盟主,那麼這十八路諸侯中,按實力來比,誰的實力最強,誰的實力最弱,如何排名呢?
討伐董卓的十八路諸侯
以官職來看,十八路諸侯中官職最高的是刺史,其中一共有4名刺史,官職其次的是太守,一共有12名太守,此外還有一名濟北相鮑信,官職相當於太守,而曹操的奮武將軍則是自己任命的,還有一個特殊就是袁術,袁術除了是南陽太守之外還兼職後將軍。
刺史相當於現在的省長,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按道理來說,實力最強的應該是這四個人:冀州刺史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徐州刺史陶謙。
但是,考慮實力並不僅僅是考慮官職,而是考慮綜合實力,包括手下人馬、將領、領導能力等因素,如果按實力排名應該是這樣的:
第一名:渤海太守袁紹
袁紹應該是所有人當中實力最強的,有兩個原因:一是袁紹被推為盟主,因為他出身四世三公,門生故吏很多,二是袁紹參與會盟的軍隊數量最多,袁紹有三萬人,是所有諸侯中出兵最多的,這就是實力。
袁紹
此外,袁紹還有顏良、文丑這樣的名將,這兩天可在河北是數一數二的名將,其武藝不亞於呂布,要知道顏良二十回合就能打敗徐晃,一個回合斬魏續,三個回合殺宋憲,而文丑能擊敗張遼與徐晃的聯手,還能輕鬆打敗公孫瓚,袁紹又有精兵,又有強將,又有名聲,實力在所有諸侯的實力中當之無愧排名第一。
第二名:長沙太守孫堅
孫堅號稱江東猛虎,本人武藝高強,手下人才濟濟,有四大猛將,分別是程普、黃蓋、韓當、祖茂,華雄迎戰孫堅還是靠計謀打敗孫堅的,即使如此,孫堅實力也是僅次於袁紹,至少與華雄周旋了很久,孫堅本人的武藝能與華雄戰平,雖然手下大將祖茂被華雄所殺,但是程普也殺死了華雄手下大將胡軫。
孫堅
第三名:北平太守公孫瓚
公孫瓚的武藝雖然說不上多少高強,但是他敢迎戰呂布,雖然數個回合被呂布打敗,但是勇氣可嘉,公孫瓚跟其他將領有些不一樣,他打仗總雖親自上陣,說明公孫瓚是有些武力,而且以勇猛著稱,後來袁紹好不容易才打敗公孫瓚,可見公孫瓚實力不弱。
這次公盟公孫瓚就帶了一萬五千士兵,雖然只有袁紹一半人馬,但實力也不弱了,而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還是公孫瓚帶來的,雖然不是直接下屬,但劉備後來確實依附了公孫瓚一段時間,所以公孫瓚的實力排三名。
第四名:奮武將軍曹操
討伐董卓的檄文是曹操發出的,但是曹操因為刺殺董卓被通緝,所以他沒有正式官職,奮武將軍是曹操自己任命的,曹操雖然是憑藉家族的資產和他人的資助招的兵,但是實力並不弱,曹操招兵之初,樂進、李典、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前來投靠,其中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四人各自帶了一千餘人投靠曹操。
曹操
也就是說曹操還沒招兵,四五千人就有了,再加招來的兵,曹操手下少說也有一到二萬人,即有將領,又有士兵,而且將領都是後來的名將,這個時候雖然初出茅廬,武藝能力都不低,所以曹操的實力並不弱,排名第四。
第五名:南陽太守袁術
袁術在當時身兼後將軍及南陽太守,後將軍可是三品的四方將軍,算得上高官了,但是當時袁術也算是逃亡在外,與朝廷的董卓決裂,所以後將軍只是掛個職,不過他的南陽太守確實就是實權了,連當時的孫堅都依靠袁術提供糧食。
南陽是當時中原地區人口最多、經濟最富庶的地方,所以說袁術實力雄厚,袁術手下還有驍將俞涉,都敢迎戰華雄,武藝自然也不弱,雖然死於華雄之手,也算實力不錯了,排第五名。
袁術
第六名:西涼太守馬騰
馬騰是西涼太守,西涼兵都比較強悍,雖然這個時候馬超、龐德等人還年幼,但馬騰手下不乏精兵強將,所以馬騰排第六名吧。
第七名:徐州刺史陶謙
陶謙是徐州刺史,比這些太守都要高一個級別,雖然後來他打不過曹操,但在這個時候,陶謙實力還算可以,畢竟是一州之長,手下都有五六個太守,排第七名。
第八名:兗州刺史劉岱
劉岱是兗州刺史,跟陶謙一個級別,像濟北相鮑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喬瑁、山陽太守袁遺等人都是劉岱的手下,劉岱也算實力強勁了,只是後來跟黃巾軍打仗時戰死了,實力排第八名。
劉岱
第九名:冀州刺史韓馥
冀州刺史韓馥掌控著河北四州中最富庶的大州冀州,人口有百萬之眾,在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韓馥就坐鎮後方提供糧食,可見冀州物產豐厚,但是韓馥這個人,昏庸無能,雖然名為太守,但是冀州這個地方他都控制不住,後來直接被袁紹被忽悠了,把冀州拱手讓給袁紹,這樣的人就算實力再強也是沒用的。
韓馥手下雖然人才濟濟,無奈他都不會用,三國演義中韓馥討伐董卓時,讓他的上將潘鳳迎戰華雄,結果不到三個回合,潘鳳就被華雄斬殺,可見韓馥不會用人,冀州刺史韓馥按實力排名第九。
第十名:豫州刺史孔伷
孔伷跟韓馥、劉岱、陶謙等人是一個級別的,但是孔伷沒什麼作為,畢竟身為一州之主,也算是個實力派人物,排第十名。
第十一名:濟北相鮑信
華雄出戰時,鮑信為了搶頭功,派出他的弟弟鮑忠率領三千馬步軍首先攻打華雄的五百鐵騎,結果鮑忠三千人打不過華雄五百人,鮑忠本人被華雄一個回合斬殺,而手下將校多半被華雄生擒,鮑信敢先對華雄出手,看他是有點實力的,排第十一名。
鮑信
第十二名:陳留太守張邈
張邈就是後來背叛曹操的人,後來與陳宮、呂布一起攻打曹操,但被曹操打敗,同時張邈是陳留太守,曹操在陳留招兵買馬就是張邈協助的,張邈敢背叛曹操,也是有實力的,排第十二名。
第十三名:河內太守王匡
三國演義中的王匡是河內太守,只知道他手下有個河內名將方悅,敢迎戰呂布,結果被呂布一個回合刺殺,王匡也被呂布打敗,要不是喬瑁和袁遺救援王匡,王匡可能就會死在呂布手中了,王匡排第十三名吧。
第十四名:廣陵太守張超
張超是張邈的弟弟,也是徐州刺史陶謙的部下,後來也跟隨張邈一起反曹操,他的實力只能算一般吧,排第十四名。
第十五名:上黨太守張楊
張楊手下有個叫穆順的大將,居然敢迎戰呂布,只一個回合就被呂布所殺,而張楊本人的實力也算一般,後來曹操攻打呂布時,張楊救援呂布,結果被自己的部下楊醜所殺,一個被自己部下所殺的太守,能力只算一般了,對部下的控制力也不行,實力自然也是一般了,排第十五名。
十八路諸侯
第十六名:東郡太守喬瑁
喬瑁是東郡太守,是劉岱的部下,只不過那個時候由於朝廷癱瘓,地方上都算半獨立狀態了,討伐董卓期間,劉岱向喬瑁討要糧食,喬瑁不給,於是劉岱就殺了喬瑁,兼併了他的軍隊,所以喬瑁實力比較弱了,排第十六名。
第十七名:山陽太守袁遺
袁遺是袁紹的族兄,三國演義中沒有任何作為,實力也不強,排第十七名。
第十八名:北海太守孔融
孔融就是那個讓梨的孔融,文采不錯,但是行軍打仗不行,後來黃巾軍管亥部包圍了北海,孔融毫無辦法,只能讓太史慈去找劉備求援,後來還是劉備救了孔融,他的實力算是十八路諸侯中最弱的了,所以排第十八名。
-
10 # 中行偃1
根據《三國志·武帝紀》注引《英雄記》記載:東郡太守橋瑁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雲‘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討伐董卓的發起人不是曹操。是橋瑁!《後漢書·何進傳》,橋瑁曾是何進所指望的援軍之一,他被何進安排屯守於成皋,何進自己先遇害了。
“遂西召前將軍董卓屯關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東發其郡強弩,並召東郡太守橋瑁屯成皋”。正是橋瑁偽造了當時朝中三公的書函,將其散佈到各個州郡中。由於橋瑁在討伐董卓過程中沒留下多少記載,可能也沒有正式與董卓軍隊作戰,其影響力自然就遜於曹操和孫堅了。這是需要更正的首要問題。
酸棗會盟?據《三國志·武帝記》記載: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三國志·董二袁劉傳》又有:紹遂以勃海起兵,將以誅卓。語在武紀。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三國演義》煞有其事:
時袁紹得操矯詔,乃聚麾下文武,引兵三萬,離渤海來與曹操會盟。操作檄文以達諸郡。檄文曰:“操等謹以大義佈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弒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兇。望興義師,共洩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操發檄文去後,各鎮諸侯皆起兵相應:(十八路諸侯…略)諸路軍馬,多少不等,有三萬者,有一二萬者,各領文官武將,投洛陽來。當公孫瓚率兵前往洛陽時,劉備帶張飛、關羽跟隨到洛陽。“各自安營下寨,連線二百餘里。”真是聲勢浩大,威風凜凜。“(袁)紹整衣佩劍,慨然而上,焚香再拜。其盟曰:(盟詞略)讀畢,歃血。眾因其辭氣慷慨,皆涕泗橫流。”
!但是,根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各州郡起兵後,駐紮在不同的地方?袁紹、王匡屯兵河內;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屯兵鄴縣;袁術屯兵南陽。
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屯兵酸棗!!!公元190年春天,劉岱、孔伷、張邈、橋瑁、張超等五人在酸棗會盟,廣陵功曹臧洪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因為將要盟誓時,刺史、太守們互相辭讓,誰也不敢先登壇主盟,都推薦臧洪,臧洪便整衣升壇,歃血宣讀盟詞。他辭氣慷慨,涕泣橫下,聞其言者,無不激動。
《三國志》乃設壇場,方共盟誓,諸州郡更相讓,莫敢當,鹹共推洪。洪乃升壇操槃歃血而盟曰:“漢室不幸,皇綱失統,賊臣董卓乘釁縱害,禍加至尊,虐流百姓,大懼淪喪社稷,翦覆四海。
兗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陳留太守邈、東郡太守瑁、廣陵太守超等,糾合義兵,並赴國難。
凡我同盟,齊心戮力,以致臣節,殞首喪元,必無二志。有渝此盟,俾墜其命,無克遺育。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實皆鑑之!”洪辭氣慷慨,涕泣橫下,聞其言者,雖卒伍廝養,莫不激揚,人思致節。頃之,諸軍莫適先進,而食盡眾散。哈哈哈哈哈!糧食吃完了,走人……誰願意去打董卓誰去。
《後漢書·袁紹傳》也說:在酸棗會盟時,袁紹並不在那裡,眾人“遙推”袁紹為盟主。《三國演義》移花接木地把盟主偷換成了袁紹。
還有一個笑話!還是那個《英雄記》這次出現在了《三國志·先主傳》的注引裡:“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問題來了:《先主傳》正文及《關羽傳》、《張飛傳》均無一字提及此事?可見,陳壽也在懷疑?劉、關、張是不是根本就沒有參加過討伐董卓的軍事行動。也就是說,十八路(其實就是十一路)諸侯伐董卓的軍事行動與劉備、關羽、張飛狗屁關係都沒有。
什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等等等等……都是在圈粉!因為歷史上的公孫瓚此時以奮武將軍身份領兵屯駐右北平郡,對付烏桓、鮮卑武裝,也不可能參與討董。
袁術手下大將孫堅打的最好!袁術最強大。張楊,此時僅率一支千人左右的兵力,還流動不定,尚未成為一鎮諸侯,後來才被董卓任命為河內太守。張揚排在最末位。
回覆列表
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大多起兵不久。就拿曹操來說,曹操刺殺董卓失敗,逃命到陳留舉義旗,號召天下有志之士聯合討伐國賊。曹老闆是這次事件的發起人。但他的實力卻並不強大。只不過在陳留招了幾千兵馬,手下戰將也只有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李典、樂進六人。
再比如袁紹、袁術兄弟,這兄弟兩雖然家世顯赫,但他們也剛剛逃出京師不久。兩人都是公元189年逃出京師,而曹操號召諸侯討董,幾乎是同一年發起的。雖然他們依靠袁氏家族的影響力,徵召了一些士兵,但實際並不算強大。
袁紹寄居在韓馥的冀州,正如韓馥的長史耿武所說:“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孩在股掌之上,絕其乳哺,立可餓殺。”袁紹的實力遠不及久居冀州的韓馥。
而袁術則是寄居在劉表的荊州,不得不以拉攏孫堅來與劉表制衡,二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一旦失去呼應,立馬會被劉表吞併。
公孫瓚當時也不算強大。十八路諸侯聯盟前不久,朝廷剛派了一個頂頭上司劉虞到幽州。公元189年,劉虞主持施行仁政,收復了遊牧民族部落。公孫瓚向來主張窮兵黷武。在幽州境內,劉虞的威望遠勝窮兵黷武的公孫瓚。
馬騰更可以用弱小來形容。起初,馬騰、韓遂加入了王國的叛軍。公元189年,王國被朝廷擊敗,二人廢除了王國,劫持閻忠為主帥。不久後閻忠病死,馬騰、韓遂便大打出手,兩家勢力削減得非常厲害,馬騰的妻子也是被韓遂殺了。
因此!曹操、袁紹、袁術、孫堅、馬騰、公孫瓚都不是最強諸侯。
那麼?實力最強的是誰呢?不是冀州刺史韓馥,也不是兗州刺史劉岱。而是他……
沒錯,他就是徐州刺史陶謙。陶謙公元188年被任命為徐州刺史,上任之後,他做了兩件事。
第一,啟用泰山臧霸、孫觀等當地豪強,穩固了徐州的內部局面;
第二,大敗徐州黃巾部落,將黃巾殘餘勢力全部趕出了徐州境內,趕到劉岱的兗州,就是後來曹操收降的三十萬青州兵。
這說明什麼?說明徐州內部非常團結。臧霸等人接受了陶謙的安撫,整個徐州境內上下一心。內部的叛亂也得以平息,陶謙的徐州政權才是十八路諸侯中最為穩固的。
陶謙的王牌隊伍是丹陽兵,戰鬥力非常強悍,數十萬的黃巾軍都如此不堪一擊。足見徐州牧陶謙的實力不容小覷。當初劉備投靠在公孫瓚麾下,公孫瓚讓他輔佐田楷,陶謙只給了幾千丹陽兵,就使得劉備甘願脫離田楷歸為徐州。
因此!徐州牧陶謙,才是十八路諸侯彙集時期的最強割據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