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北洋海軍炮手
-
2 # 奔跑的蝸牛灬
對遊牧民族,也就是匈奴的決定性勝利是在漢武帝時期。
漢武帝前期,由於經過“文景之治”的休養生息,西漢國力強盛,又經過長期的戰爭準備,並且又有衛青、霍去病等傑出的將領,採取長途奔襲、各個擊破的政策,大敗匈奴,使得匈奴遠遁漠北。
漢武帝后期,由於中原地區馬匹不夠精良,不能夠遠距離追擊,而且經過長期征戰,馬匹消耗過大。為了徹底消滅匈奴,改良馬匹種類,漢武帝不惜遠征大宛,強行徵用大宛的汗血寶馬,從而使得騎兵的作戰能力大大提升。
經過之後幾代皇帝的征戰,在公元前36年,漢軍攻破郅支單于城,匈奴一部投降,一部遠遷,由此匈奴對中原地區的致命威脅消除。
-
3 # 碼字的蝸牛
你讓秦、唐、明朝情以何堪!
實際上,現今有很多學者在研究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之間的相愛相殺的歷史中,都曾發表過類似的言論,遊牧民族與中原農耕王朝交手的過程中,打不過是常態,打的過才是例外。
在遊牧民族征服中原的案例中,很多時候也並非是由於遊牧民族真的戰鬥力驚人,能正面硬槓而佔據中原的,大都數是趁自然災害所致使的天災不斷又或是中原王朝自身作死引起內部動盪,才給予了這些遊牧民族可乘之機。
如戰國時期,就秦、趙、燕這三國,透過搶遊牧民族的土地和人口來壯大自我。秦滅六國之時,大量的人口外逃使得匈奴獲得了先進的科技和人口,成為草原霸主。可在秦國的教育之下,“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退了七百多里地,讓秦華人設了九原郡(今包頭市九原區麻池鄉)。
秦朝覆滅後, 匈奴趁楚漢相爭、無暇北顧之機再度崛起。在領袖冒頓單于統率下,四面出擊,重新控制了中國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的廣大地區。
"漢興以來,胡虜數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 利","攻城屠邑,毆略畜產","殺吏卒,大寇盜"注意了,注意了,劃重點。
為什麼歷朝歷代都將漢武帝與秦始皇並列?
因為漢武帝在世之時,他的前半生所做的所有對外戰爭,都是在恢復秦帝國的版圖。他的後半生所做的對外戰爭奠定了今天中國的本部勢力範疇。同時還確立了兩千來的中央集權。
但他同時也在公元前89年時,公開發布《輪臺罪己詔》“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傷害百姓,靡費天下者,悉罷之!”來說明自己以後都不會窮兵黷武、勞民傷財,不再傾國之力發動戰爭,而是休養生息。
事實上,西漢確實在對遊牧民族的戰爭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尤其是漢武帝時期,奪回河套之地,佔據了河西走廊,打通了西域。
可後世的王朝也根據漢武帝的那份《輪臺罪己詔》,不再像他那樣傾國之力、窮兵黷武發動對外戰爭。
因此唐朝時期,擊敗突厥王庭之後,就修改了戰爭政策,不再一味追求戰果,而是透過軟禁頡利可汗,分化突厥,施行羈縻政策,使得帝國用最少的兵力,佔據並控制遠方的領土。
因此從唐開啟,中原王朝也就明成祖朱棣五次親征蒙古,要不基本都是以打促談,或者是以羈縻政策來控制願意聽話的遊牧部落,再讓它們去打不聽話的(如明中期,只願意和中部的蒙古諸王如三娘子開市,可是西部和東部的蒙古諸部,就算是怎麼示好,就是不開邊市,讓中部牽制東、西諸王)
-
4 # 南政昔風▲彪悍的匈奴
在漢武帝時期,中國的內部實力大大增強,外部軍隊的騎兵也彪悍無比,於是漢武帝倚仗國力主動反擊與匈奴開戰。
大將軍衛青漢武帝先是派出大將衛青進擊騷擾邊境的匈奴,讓囂張的匈奴瞬間轉功為守,在漢朝強大的騎兵攻勢下潰不成軍。匈奴在這次戰爭中直接被打懵了,瞬間將河南三城拱手“讓”與漢朝。
▲大將軍霍去病緊接著漢武帝就發起了漠南之戰,指揮手下衛青等人發揮戰術韜略,一方面牽制一方面進攻。在牽制住的情況下,衛青出奇兵突然奇襲敵軍主力,俘虜敵軍上萬之眾。在鞏固防禦後,漢朝又兩次進攻匈奴並大獲全勝凱旋而歸,為河西戰役打下了基礎。
▲河西走廊河西就是黃河以西的河西走廊,若想消除隱患,打河西走廊是必不可少做法。公元前121年,漢朝派遣霍去病發動“閃電戰”,霍去病堪稱“日搶五關,夜奪八寨”直接殲滅匈奴五國,後在皋蘭山打敗敵軍,殲滅敵軍接近九千人,殺死敵軍首領,回師報捷。
▲徵匈奴雕像霍去病經過休息再次出師攻打匈奴,這次他採取了匈奴的迂迴戰術,將匈奴的將領、王侯擒主大半,為之後毀滅匈奴埋下了伏筆。在前面幾次戰鬥打下的基礎上,漢武帝準備在進匈奴,他集合了衛青、霍去病等人,與匈奴正面交鋒。
▲狼居胥打破匈奴漢人憑藉優秀的戰術擊敗了匈奴的主力,並在追擊過程中燒燬了他們的村寨與房屋,使匈奴們無家可歸,並在狼居胥讓匈奴的主力遭受了重創使匈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沒有了進攻實力,讓匈奴從此遠遁他鄉無法囂張。
▲漢武帝徵大宛其實漢武帝擊敗匈奴的原因不僅於此,更多的還是攻打大宛繁衍戰馬取得的成效。
-
5 # 老威觀史
對遊牧民族作戰,並不是只有西漢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後來的東漢和唐朝也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不過西漢能夠對遊牧民族起到決定性的勝利,其意義就在於西漢確實是歷史上第一個對遊牧民族取得決定性勝利的王朝,也為後來王朝打敗北方遊牧民族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西漢之所以能夠取得對遊牧民族,也就是匈奴的勝利,原因在於以下:
經過漢初近50年的休養生息,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歷史上北方遊牧民族的特點就是軍事異常強大而經濟異常孱弱。說到北方遊牧民族的經濟孱弱,主要可以從人口方面判斷。在整個中國古代史當中,包括了今天內蒙在內的整個蒙古高原人口基本沒有超過150萬的時候,大多數時期在100萬以下徘徊。在古代來說由於沒有進入到機械工業化時代,人力就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經濟水平,一個國家有多少人力,一個國家的經濟就有多強大。
▲經過漢初長時期的休養生息,到了漢武帝初期西漢經濟實力雄厚
而漢朝在經歷了漢初長時期的休養生息政策,尤其是文帝和景帝的勵精圖治,到了漢武帝時期人口達到了6000萬人,相對漢朝而言,匈奴人口鼎盛時期在130萬人左右(老上單于至軍臣單于中期),人口決定了經濟,經濟則決定了一個國家的動員能力。
漢武帝初期,漢朝不僅人口眾多,經過多年的積累,物資儲備也異常充足。當時糧倉裡堆滿了糧食,多到糧倉已經裝不下了;金庫裡的錢多到了常年不用,串錢用的繩子都爛掉了,經濟的異常強大,為漢朝擊敗匈奴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經過多次與匈奴的交鋒,總結出了對付匈奴的正確戰術其實匈奴軍事上的強大就在於騎兵。
騎兵對戰步兵優勢極為明顯,如果騎兵贏了往往是殲滅戰,因為步兵跑不掉;步兵贏了騎兵往往是擊潰戰,因為步兵追不上騎兵。
在與步兵對戰的時候,騎兵可以高度機動靈活。比如步兵對戰騎兵的時候只能集中不能分散,步兵一旦分散被騎兵發現了,那麼騎兵可以馬上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分散了的步兵,而步兵的援救速度不如騎兵,往往步兵援軍趕到戰場的時候,戰鬥早已結束,騎兵早就跑了。而騎兵可以隨時分散隨時集合,多點出擊,令步兵防不勝防。
騎兵作戰往往不需要補給線,因為高度機動靈活,可以到處搶掠,尤其是遊牧民族。但是步兵的補給線一旦被掐斷就只能等死了。
▲以騎兵對騎兵,是歷代中原王朝戰勝遊牧民族的法寶
另外,遊牧民族的匈奴在對戰漢朝的時候,匈奴計程車兵由於是獵人出身,平日茹毛飲血習慣了,所以上了戰場就能馬上形成戰鬥力。漢朝計程車兵基本都是農民組成,平日裡沒有經過茹毛飲血的生活,新兵上了戰場一般會發怵 ,只有經過了一定的戰鬥才能逐漸成為老兵形成戰鬥力,而要培養出一個老兵往往要犧牲好幾個新兵。
在經過了與匈奴的一系列戰鬥之後,漢朝得出的結論是,要想戰勝匈奴,就必須以騎兵對戰騎兵,即便是與匈奴打1換1,甚至2換1的戰鬥,對於漢朝來說也是打的起的,但是匈奴是打不起的。
匈奴最多的時候也就130萬人,能動員的兵力極限不到30萬人(超過總人口的20%了),漢朝動員極限在600萬人(總人口的10%),就算後勤人員400萬,也可以有200萬人作戰,打消耗戰匈奴肯定是吃不消的。
雖然組建騎兵很貴,費用很大,但是對於一個強大的漢朝來說,還是承受的起的,所以在歷史上,有個規律,每次遊牧民族遇到中原王朝的強盛期,遊牧民族的草原帝國都沒什麼作為。如西漢和東漢的匈奴、唐朝的突厥。但是遊牧民族如果遇到中原王朝的衰落期,往往中原王朝會被遊牧民族滅亡。如北宋遇到了金朝,南宋遇到了蒙古,明末時期遇到了後金(清)。很大的原因也在於中原王朝在強盛期的時候從來不缺錢打仗。
因此以騎兵對騎兵的戰術,西漢在漢武帝時期可以採用。
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不可否認漢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在位的時候雖然窮兵黷武,尤其在漠北之戰以後的歷次戰爭往往是沒有意義的戰爭,但至少在漠北之戰之前,戰爭都是必要的——解除北方遊牧民族對整個國家的軍事威脅。
▲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
為了能夠集中國家資源對戰匈奴,漢武帝採取了高度集權的體制,他採用了董仲舒的學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統一了國家的思想;他任用桑弘揚為財政大臣,將鹽、鐵等資源行業由政府壟斷經營,為軍事上的財政提供了保障(之後歷代王朝的國家專營制度也是從漢武帝時期來的);他派出使者出使西域,在外交上聯絡一切可以聯絡的力量打擊匈奴,同時發兵攻下了大宛,得到了重要的戰爭資源——汗血寶馬。
更難得的是漢武帝在位時間長達54年,也就保證了政策的延續性,也保持了對匈奴持續不斷的打擊。
將星出世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有了正確的戰術,有了雄才大略的皇帝,這些都是戰勝匈奴的基礎,而將星的出世則是錦上添花。
漢武帝時期的將星就是衛青和霍去病。很多時候一個王朝很多年都不會出現將星,但是往往一出就同時出現好幾個,漢朝便是如此。
衛青和霍去病我也只能用戰爭天才來形容,尤其是霍去病。衛青的戰術屬於步騎結合的戰術,霍去病的戰術則更為激進,純騎兵戰術。在整個冷兵器時代中,能夠把騎兵用好的將領都是軍事大家,東西方都是如此,東方的典型是衛青、霍去病、成吉思汗,西方是亞歷山大、漢尼拔、凱撒。
▲如果沒有衛青和霍去病,漢軍將無法取得對匈奴的決定性勝利
縱觀衛青和霍去病,他們一生都保持不敗,每戰必勝,尤其是在漠北之戰中,深入匈奴境內2000多公里,擊敗了匈奴主力,封狼居胥,此戰之中匈奴元氣大傷,在之後上百年的時間裡不再成為漢朝的戰略威脅。
令人遺憾的是,將星確實很少出現,在衛青霍去病之後直到西漢滅亡,西漢就沒有出過將星了。
綜合以上,就是我認為西漢能對匈奴取得決定性勝利的原因:一是經濟的強大,二是戰術的合理,三是有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四是有衛青和霍去病這兩個將星。
-
6 # 冷兵器研究所
之所以只有西漢成功,其實有很多原因。
1.遊牧政權的特點在於逐水草而居,中原朝廷一般都是打一派冊封一派。所謂的北方 遊牧民和我們一直作戰。古代那個條件,中央王朝沒能力控制北方遊牧地方,因地制宜。清朝能控制蒙古除了制度原因就是清代的中國是封建王朝農耕社會的頂峰了,財政,疆域、人口。還有一點主要的一點就是草原無法大規模耕種,清末走西口以前,中原百姓無法拓殖草原。無力進行郡縣制度,西漢進攻的河套地區是半農半牧地區,所以西漢可以長期佔領。
2.遊牧騎兵的機動性強,再加上古代技術條件限制中原王朝的步兵很難做到全殲遊牧民族的騎兵而且還要環境因素 越往北越冷,南方的軍隊不適應,戰鬥力受到很大影響。
元代本來就來自蒙古高原,那裡屬於大後方,本來就不是什麼邊患問題清代打敗準格爾有火器的元素 已經不能等同冷兵器時代但是清朝也沒解決北方邊患問題,打敗了遊牧民族政權,沙俄又來了嚴格的講,唐朝前期的安北都護府還是很成功的,後來失去漠北那是統治手段出了問題。
西漢的成功和匈奴分裂有很大關係。比如漢軍征服了以前從屬匈奴的河套、陰山 西域,並把匈奴王庭驅除到了漠北。匈奴並分裂,北匈奴被後來的鮮卑人合併了,南匈奴加入了中原除了和漢軍一起追殺到漠北後來融入北方漢人。
3.擴張已經達到極限,中原王朝沒有心思在蠻荒之地的漠南漠北進行郡縣統治,而進行符合實際的羈縻冊封。但就疆域擴張來看,中原百姓來了這個地方基本上就被中原王朝控制住了至於戰勝之說,匈奴滅亡是因為漢匈戰爭和後繼的對其打擊,唐朝對突厥應該算滅國戰吧,明代呢雖然朱元璋沒有正面對抗蒙元朝廷但明朝建立後屬於同化戰,元末蒙古四十萬部,只有三萬戶和大批漢民百姓隨元順帝北去草原,其餘的蒙古都歸附了明朝。中原一直在同化北方民族。
所以,古代中原農耕對遊牧北方,我認為更多的是依靠文化同化他們,至於北方沒辦法種地,無法直接擴張。從歷代北方政權的漢化來看,匈奴、鮮卑、突厥、蒙古、基本上都被同化了。
-
7 # 乾坤獨步860
西漢並沒有真正擊垮遊牧民族,只是暫時性的獲得生存空間。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踫撞,遊牧民族在戰略上是佔優勢的。漢武帝對匈奴的戰爭可以說影響深遠,實質上是失敗的。長期的遠端作戰消費了大量國力,百姓困苦不堪。當然戰爭讓匈奴人深受其害,也讓漢人困苦。相互屠殺的兩個民族根本沒有好結果。其影響是西漢崩裂,東漢的建立。三國後的五胡亂華就是失敗的延續。帝國主義得人心,要不得,想想孩子,想想民族的未來。
回覆列表
這個提問者真是大嘴,說不定東漢都能從棺材裡蹦出來掐死提問者,分明是東漢才取得了對付匈奴的決定性勝利好不。其實也算不上什麼決定性勝利,匈奴的衰落除了匈奴分裂的原因之外,其實也是各個草原民族重新洗白的結果。
實際上西漢根本沒有徹底解決匈奴問題,劉彘傾全國之力,其結果也不過是奪取了河西走廊而已,對於匈奴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而且雙方的狀態是這樣的,漢朝打不死匈奴,而匈奴打不死漢朝這種尷尬的局面,而且匈奴也依然定期南下劫掠。所以到了劉弗陵時期,西漢對匈奴又恢復到之前的消極防禦狀態,因為他爹劉彘透支國力的玩法根本玩不起。而且劉彘還把全國玩的戶口減半,民生凋敝,邊境平民甚至組隊逃亡到匈奴。
況且劉彘在軍事上也沒有徹底打垮或者是重創匈奴,而且匈奴也時常會打垮或者消滅出塞的漢軍,更有漢軍將領主動投降匈奴。而且劉彘搞的幾次大會戰之後,每次匈奴都能迅速反撲到邊境去劫掠,在賺夠了之後再大搖大擺的回去。被匈奴俘虜的漢軍,他們或者繼續為匈奴單于服兵役,或者是和其他的漢朝逃人編成氏族部落。
而且,歷史記錄當中漢軍的戰績注水的可能也極大,比如說漠北大戰,雖然漢朝號稱消滅匈奴八、九萬軍隊,但是這是什麼概念?這相當於匈奴損失了差不多一半的壯丁。從後面的歷史來看這很明顯是注水。而且此戰漢軍也損失慘重,所以漢匈之間維持了十幾年的和平。這隻能說,漠北大戰漢匈雙方損失都不小,所以兩家短時間內打不動了。漢軍騎兵大多數是胡人
只不過漠北大戰十多年之後,雙方再度發生戰爭,而且匈奴前後投入了十多萬部隊,而且還重創漢軍。
所以說白了,匈奴是因為自身的衰落以及草原上的政治洗牌導致其徹底完蛋的。只不過最終在東漢,南匈奴內附,北匈奴在東漢、鮮卑、南匈奴等聯軍共同打擊下西遷中亞。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