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觀粉碎機

    首先跟很多人覺得當時清朝政府是“上下一心,傾國之力”打造北洋艦隊的想法不同的是,其實在事實上,當初清廷的整個資金和重心都是支援左宗棠和俄國在新疆西部的爭奪(那時候的清廷並沒有海權概念,那麼自然陸地上的土地最為看重)。

    唯獨李鴻章看到了隔壁剛剛經過明治維新改政日本的野心,特別是在北韓問題上,因為在歷史上日本就曾在唐初和明末企圖以北韓半島為跳板從而打入中國,他意識到“中國之患在於日本,添練水師,刻不容緩”。於是李鴻章到處求到處問,這才從朝廷牙縫中擠出來了建設北洋水師的資金。當時在李鴻章的建設下,北洋水師達到了“大小軍艦25艘、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海軍四千餘人”的輝煌資料,足夠稱得上“亞洲第一”。

    但是實際上呢?其實李鴻章雖然知道和日本終究有一戰,但他並不支援在當時和日本直接對戰,因為雖然北洋水師的各種資料上,包括軍艦的噸位上都遠超日本。但是你想,從牙縫中擠出來的錢打造的北洋水師怎麼可能是日本傾國之力打造的日本水師的對手。換句話說,雖然我們的軍艦比對手更大,但是日本軍艦上的火器遠比我們先進的多,射速更快,更遠,威力更猛,水手的訓練和素質更高(那會他們已經是全盤西式的訓練)。

    身為北洋水師的建立者,李鴻章完全就知道兩軍的優點和缺點,其實北洋水師勝算並不大。但是當時北韓事件爆發,朝中大臣們一致要求對日本進行武力作戰,李鴻章不得不硬著頭皮上。所以,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在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一敗塗地。

    這裡不僅有北洋水師的真實戰力不如日本水軍以外,同時作為實際總指揮的劉步蟾自亂陣腳,導致指揮不利,隨後一敗塗地也是有很大關係的。

  • 2 # 使用者63377805938

    從國運上看,滿清治下的中國當時以是暮年。社會整體走下坡,趨於裂解,只是維持一個紙老虎的架式。正如李鴻章自嘲,是一個裱糊匠勉強維持著風雨飄遙的大清。而同期日本國運處於上升期,舉國上下透出求變求強的新氣象。隨著晚清國力持續下降,為實力不斷增強的日本實現擴張野心提供了機會,有備而來。有自知之明的李鴻章自始至終避戰,昏聵的滿清決策層先是好戰,初戰失利後嚇破了膽改為怯戰。從戰略上一開始就輸掉了這一局,隨後的日俄戰爭,九一八事變,日本全國侵華都是兩國國運消漲變化的延續。

  • 3 # 說實話的正經人

    簡短地說一下,這個課題兩年前就被翻炒了很多遍,各類專家也都出來在各類平面做過分析,但凡那時候上心的就不會提出這種偽命題。我就把當時的研究成果給大家歸納一下。1艦隊方面當時已經落後於日本,不是你噸位大就是先進,航速,火力輸出,當時北洋艦隊比日本都落後,更關鍵的是人,當時日本的江田島海軍兵學校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現代海軍人才,當時英國教官甚至認為日本海軍的操船技術不次於英國海軍,而日本海軍的作戰理論也緊跟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對比之下北洋艦隊的軍官即便是受英國培養出來的已經落後於時代,更別提自己根本也沒什麼作戰理論的發展,艦不如人,人不如人,贏了才是見鬼了,第二,經濟方面日本已經逐步走向工業化的軌道,中國不過就是個大農業經濟,而且當時日本在國家財政上已經和大清平起平坐了,更因為日本引進了西方先進的財政制度,除了稅收還可以發行國債籌措軍費。中國這方面就是空白。綜合以上兩點,所謂當時中國在艦隊和經濟方面比日本強就是瞎扯淡,甲午戰爭日本是典型的倚強凌弱,理所當然應該勝利。倒是中國至今在大眾層面既不知己,也不知敵,如今央四臺整天拉一幫演員專家給民眾打雞血,將來再走一遍甲午老路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 4 # 我們一齊學鴨叫

    小小曰本在當時能完勝沙俄跟著大敗清軍,事後有人分析是因為體制問題,認為曰本立憲君主制比沙俄及清帝制好所以能打勝仗卻忽略了人要素,曰本兵上前線打仗親人拍手歡送,反觀清兵上前線時與親人哭作一團哭得死去活來,如此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能有不敗之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分享一幅最打動你的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