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楊樹下談歷史
-
2 # 老學生夏志禮
這題出得不對頭,你是說蘇聯贏得了哪場戰爭的勝利?你是說的二戰嗎?二戰是全世界反戰同盟的勝利,不光是蘇聯的勝利,中蘇美英都是主要參戰國,功不可沒,中蘇功勞最大。
-
3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蘇聯贏得戰爭勝利,美、英兩國的功勞有多大?
1941年10月28日,美國租借援助管理署正式成立(1943年9月25日改名為對外經濟管理署)。
根據美國學者的統計,援助蘇聯的物資大概為:各型飛機14018架、卡車和吉普車409526輛、輪胎5606000件、戰車(坦克、裝甲車等)12161輛、摩托車32200輛、鐵路車輛(車頭、車廂)13041臺、高射炮7944門、衝鋒槍108293支、無煙火藥130713噸、TNT132237噸、食品4291012噸、鋼材2589766噸、鋁261109噸、銅387600噸、石油產品2622357噸、各類化工產品631017噸、31800臺機床、672艘艦船和商船,此外還有藥品、服裝等。
這些物資總價值102億美元,加上各種勞務費約為7億美元,美國對蘇聯援助總價值在109億美元左右,而且還額外提供了免息貸款。
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英國交付給蘇聯:近8000架各型飛機、27艘海軍艦艇、5218輛坦克、5000多門反坦克炮、4020輛救護車、323臺搶修車、103500噸橡膠、2560輛布倫車和勞埃德牽引車、1721輛摩托車、價值1.15億英鎊的飛機發動機、1474套雷達、4338臺收音機、600個海軍雷達和聲納集、數百門海軍炮、1500萬雙靴子、71700噸鋁等。
這些物資總計3.08億英鎊(不包括供應的海軍彈藥),1946年的食品和原材料總計1.2億英鎊。根據1942年6月27日的“英蘇軍事物資協定”,在戰爭期間從英國向蘇聯派遣的軍事援助完全免費。
此外,二戰期間盟國提供了62萬多噸的鐵軌、95萬多英里電話線、2100英里海底電纜、5899臺無線電臺。
為了這些援助,盟軍在北冰洋上損失了運輸船98艘,護航軍艦23艘,其中巡洋艦2艘、驅逐艦9艘、護衛艦6艘、掃雷艦4艘、潛艇1艘、獵潛艇1艘,陣亡和失蹤海軍和海員共計2783人。
不過在戰爭年代蘇聯也向美國提供了包括30萬噸鉻礦石、3.2萬噸錳礦石以及其他美國缺少的礦石以及黃金等貴重產品。
這些物資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最為艱難的1942年,蘇聯人民以各種形式對盟國援助表示感謝。
1943年斯大林在慶祝十月革命20週年的演說中說到:“如果加上盟國經常提供給我們各種武器和原料這一事實,那就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切都大大促進了我軍夏季戰役的勝利。”
1944年5月1日,斯大林又說:“我們偉大的盟國—美國和英國,供給我們極寶貴的戰略原料和武器。”
-
4 # 達摩利劍
美英都有援助蘇聯之功,美國的援助最多,在戰爭初中期幫助蘇聯挺過一段艱難時期,戰爭後期開闢了第二戰場總體上牽制了一部分德國兵力。戰爭中後期蘇聯恢復、加速提高了工業、武器裝備生產已經具備了單刷德國的實力,美英的諾曼底登陸和其他軍事行動只是加速了納粹德國的滅亡。
-
5 # 麒麟閣論史
引言
二戰前,英美一直敵視蘇聯,對蘇聯實施封鎖、包圍。二戰爆發後,德國佔領了西歐,威脅英美利益。1941年德國又發動了蘇德戰爭,這種情況下,英美決定支援蘇聯,那麼英美給予了蘇聯哪些援助呢?這些援助對於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多大作用呢?
經濟上,美國為蘇聯提供了大批軍事物資。
美國為蘇聯提供的物資有兩種,一種是武器,一種是用於前線的生活物資。
武器方面:我們以飛機、坦克為例。
蘇軍汽車的三分之一是美國製造的道奇卡車、吉普車和摩托車等,總數近48萬輛,蘇軍還得到美國援助的1.8萬 架飛機,佔蘇聯戰時生產飛機的30%;得到美國援助的7000輛坦克(外加5000多輛英國坦克),佔蘇聯戰時生產坦克的8%。
從武器數量來看,美國援助蘇聯的武器僅僅佔蘇聯武器的一小部分,因為美國把大部分援助都給了英國,而我們知道,英國在二戰中所起的作用遠遠沒有蘇聯。另外一個原因是在二戰爆發前,蘇聯著重發展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最終蘇聯成為是歐洲第一工業強國,並且為了防範戰爭的爆發,蘇聯還建立了烏拉爾工業區。二戰爆發後,雖然德軍佔領了歐洲的工業區,但是東方的烏拉爾工業區仍然能為蘇聯提供足夠的武器,因此美英援助的武器之戰蘇聯武器的一小部分。
用於前線的生活物資:我們以糧食為例
據統計,美國、加拿大從1941年——1945年 間透過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的食品總量,可以為總數多大1200萬人的蘇聯陸軍每人每天提供半磅濃縮食品。
蘇聯的農業一直比較落後,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又佔據了蘇聯大部分的糧食產區,蘇聯的糧食供應非常緊張,蘇聯人民在戰時只能得到一點粗麵包。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英美在生活物資上的援助要比武器上的援助對蘇聯更有意義,因為蘇聯是重工業發達,農業和輕工業落後。
軍事上, 美英在北非,西歐發起的戰役牽制了德軍。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前,美英主要是在北非、歐洲南部發動對德軍的進攻。1942年10月,英軍在北非主要是發動了阿拉曼戰役,打敗了隆美爾統帥的德意軍隊,間接的支援了蘇軍。假如英軍在此戰中被德軍打敗,德軍可能越過蘇伊士運河進入西亞,與來自高加索的德軍會師于波斯灣,這樣德軍就會南北貫通,蘇聯打敗德軍的可能性就會降低。1942年11約,美國軍隊在北非登陸,發動了突尼西亞戰役,與英軍前後夾擊,消滅了北非的25萬德意軍隊軍隊。美英軍隊登陸西西里島,進入義大利,從南面威脅德國。
整體上看,美英軍隊在非洲、義大利發動的戰役規模較小,消滅的軍隊數量較少,主要消滅的是義大利軍隊,並沒有能夠調動蘇德戰場的德軍,因而對蘇聯的幫助比較小。
斯大林格勒戰役結束之後,英美與1944年6月實施了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第一戰場是蘇德戰場,德軍處於兩面夾擊之下。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幾次要求英美在西歐開闢第二戰場,但是英美以各種理由拒絕。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戰役以德軍的失敗而告終,蘇軍開始反攻。1944年1月蘇軍開始發動“十次突擊”,開始收復國土,並解放了東歐的波蘭、保加利亞,英美這時候發動諾曼底登陸,雖然使德軍面臨兩線作戰,但是英美的目的並不是支援蘇聯,因為蘇德戰場蘇聯勝局已定,而是為了搶奪勝利果實,有利於戰後英美同蘇軍劃分勝利果實。
英美在諾曼底登陸,戰役的規模和消滅的德軍比之前英美在非洲、義大利的規模要大得多,但對蘇聯戰勝德軍的幫助也不是很大。
結語
經濟上,美國向盟國提供了五百多億美元,其中得到援助最多的是英國300多億,蘇聯得到100多億美元,蘇聯比英國在二戰中的作用要大得多,同時英國的工業區並沒有像蘇聯那樣被德國佔領,因此英美對蘇聯的援助並不是根據戰局作出的恰當的援助,只是一些有限的援助。
英美在軍事上給予蘇聯的援助更是有限,以當時英美在世界上的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完全可以在1942——1943年發動一次大規模對德國的進攻,結果一直推遲到1944年6月(德軍是在1945年5月投降的),因此英美的軍事援助對蘇聯幫助也是比較有限的。
我想英美對蘇聯的援助形成這麼一種態勢是由原因的,原因就是蘇聯和德國都是英美的敵人,蘇德戰爭爆發後,德軍佔據有利地位,德軍假如打敗蘇聯,統一歐洲,威脅英美利益,因此英美給予了蘇聯援助,這個援助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讓蘇德互相消耗,等到德國奄奄一息,蘇聯開始收復領土時,英美趕緊下山搶奪勝利果實。
-
6 # 小安zzz
以我的觀點是中國的功勞是最大的,不僅對蘇聯的衛國戰爭,乃至對全世界的反法西斯戰爭的功勞都是最大的。
早在1928年,日本帝國主義就企圖進攻蘇聯。而日本把滅亡中國作為它“南進”佔領南洋,“北進”打敗蘇聯,獨佔東南亞稱霸世界的必要條件。1941年,德國法西斯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全面進攻。日本欲與德國聯手,北進夾擊蘇聯。但由於日本兵力大部分被牽制在中國戰場,使其“北進”計劃遲遲無法實現。是中國戰場拖住了日本“北進”的後腿,粉碎了日本進攻蘇聯的企圖,解除了蘇聯的後顧之優,有力地支援了歐洲戰場和蘇聯衛國戰爭,使其避免了兩線作戰,得以最後戰勝德國法西斯。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經說過: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打垮了,你想一想,將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向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舉行一個大規模的夾攻,在遠東會師,把俄國完全孤立起來,吞掉埃及,切斷透過地中海的交通線。如果這樣,那麼世界的整個局勢將是另一個模樣了。從羅斯福的話中不難看出,中國戰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戰爭中,對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起到了巨大的援助作用,是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所以在我看來,中國為蘇聯衛國戰爭所做的貢獻比任何一個國家都大。
回覆列表
1945年,歷時4年的蘇聯衛國戰爭結束,為了戰勝不可一世的德國,蘇聯付出了損失6000多萬人的代價,其中軍人損失近3000萬人。但在戰爭結束時,蘇軍的總人數依然保持在1000萬人以上,這都與其強大的後備兵員分不開。
然而,戰爭後期的蘇軍在裝備、兵員人數上都高於德軍,傷亡率依然高出德軍許多,給人們留下了一個慘勝的印象,蘇聯是依靠地大物博的國土面積和巨大的戰爭潛力,取得了勝利。但僅靠這些能贏得戰爭嗎?答案是否定的,還有其他的因素。
戰前蘇聯的工業化並不弱。在人們的印象中,蘇聯的重工業以“大笨粗”為鮮明的特點,但不容置否的是,在經濟大蕭條期間,蘇聯受到的衝擊最小,並以最實惠的價格引進了美國當時最先進的工業製造體系,工業生產總值一度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水平。
蘇聯軍工之所以“大笨粗”,與其教育水平落後有關,但不妨礙在其軍工生產的發展。有心的是,隨著歐洲局勢緊張,蘇聯在工業化佈局方面,充分考慮了戰爭的因素,不但在富庶的地區建立了工業區,而且在烏拉爾也建設了同樣的龐大工業。
戰爭初期,德軍攻勢迅猛,蘇軍最高統帥部不斷地命令部隊進行阻擊,在建立縱深梯次防禦,以“空間換時間”的同時,也儘量將該地區的工業企業撤往大後方,這部分工業與烏拉爾地區的工業體系,共同支撐了蘇軍在戰爭中的需要。
在德國看來,佔領了蘇聯最富庶的地區,勢必摧毀其工業生產,致使整個國家垮掉。殊不知,4年間,僅烏拉爾地區就生產了44萬門火炮、10萬輛坦克和13.6萬架飛機,以及不計其數的槍支彈藥,並用這些武器組建一個個新的作戰部隊。
儘管蘇軍的死亡率始終高於德軍,部隊成建制地被消滅,但很快就會得到補充。正如德國總參謀長哈爾德在日記中寫的那樣:“最初計算蘇軍大約有200個師,現在已經查明番號的有360個師。十幾個師被消滅,他們就又投入十幾個師。”
到了戰爭結束前的一年,蘇聯坦克年產量達到近3萬輛、飛機4萬架、火炮12萬門,是德國的幾倍,並在不斷地消耗中笑到了最後。當然,這些工廠的產量並不能完全彌補巨大的損失,尤其是在戰爭初期,美、英等國的援助是極其重要的。
沒有美、英等國的援助,蘇聯無法在沉重的打擊中恢復過來。1941年的蘇聯,在德軍的猛烈打擊下,重工業也受到了嚴重破壞,儘管從西部緊急撤離的工廠,也迅速在東部投產,但產量和質量依然受到很大的制約,尤其是鋁、鋼、汽油等戰略物資的缺乏,更加需要美、英兩國的支援。
尤其是美國根據《租借法案》,對蘇聯的援助可以說是全方位的。其中51%的航空汽油是由美國提供的,可以理解為有一半的蘇軍戰機,燒著美國的汽油與德軍作戰。更何況,美國提供的汽油質量好,實際起到的作用更大一些。
儘管蘇聯有自己的汽車製造廠,但仍有1/3的缺口是美國填補的。戰爭中至關重要的炸藥,是由美、英兩國和加拿大提供的援助,佔到蘇聯戰時總產量的53%。更由於高射炮的生產技術高,幾乎全部由來自美國的高炮,保衛著蘇聯的大部分領空。
為了提高蘇軍的機動性,美國還提供了佔總量一半的鋼軌,以及1.1萬節車皮和大量火車頭。併為了加快軍工生產,美國還援助了3.8萬臺機床,英國也援助了6500臺,由於美、英兩國的機床比蘇聯的更精密,發揮的作用也更大。
當然,援助的還有大量的武器裝備。其中各類車輛46萬多輛,坦克和自行火炮8千多輛,以及包括護衛艦在內的各類艦船574艘;還援建了62座油庫和13座橋樑。這些物資總量達到了1750萬噸,價值100多億美元,相當於當時的1萬噸黃金。
更重要的是,其中還包括420萬噸的糧食,足夠600萬人吃上4年。也就是說,戰爭期間,儘管丟掉了盛產糧食的烏克蘭,但依靠美國提供的糧食和罐頭,蘇軍始終維持一支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部隊,這對贏得最後的勝利至關重要。
蘇聯統帥在柏林投降後不久,在《真理報》上對此進行了高度評價,“根據《租借法案》,美國在整個歐戰期間作為租借向蘇聯提供了武器、戰略物資和糧食,大大促進了戰爭順利結束”。儘管蘇聯曾竭力貶低援助的作用,但事實總歸事實。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