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四川達州人

    豪格自以為勝券在握,竟然離開會場。

    皇太極突然死亡,由於沒有指定繼承人,八旗貴族王公就得開會商議。當時,八旗滿軍勢力是這樣三分的:

    皇太極本系的兩黃旗,豪格的正藍旗合計是117牛錄。

    多爾袞兄弟兩白旗98牛錄。

    代善的兩紅旗,與濟爾哈朗的鑲藍旗是旁觀者,96牛錄。

    看實力當然是皇太極強。

    此外,代善因為當初參與逼殺阿巴亥,是絕對不可能同意多爾袞兄弟上臺的。

    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幼子,努爾哈赤因權力鬥爭殺舒爾哈齊(如同狗一樣鎖了幾年)及長子、三子。二子阿敏偽裝才活下來並繼承鑲藍旗,後被皇太極處死,鑲藍旗這個戰鬥力最差的旗給舒爾哈齊第6子,也是最親近努爾哈赤與皇太極的濟爾哈朗。所以濟爾哈朗對皇太極非常忠心(自己又沒有機會)也是堅定支援皇子的。

    外表看起來,多爾袞兄弟兩白旗處於較大劣勢,但實際並非如此。

    多爾袞的影視形象:

    兩白旗本是努爾哈赤死亡時的兩黃旗,努爾哈赤寵愛幼子,將兩黃65牛錄三分,阿濟格多爾袞多鐸各分15牛錄並公開宣佈:自己死後的親兵20牛錄歸多鐸。阿濟格與多鐸為兩黃旗旗主,另賜予一旗給多爾袞(努爾哈赤死前已將鑲白旗旗主杜度調去兩紅旗,所以鑲白旗及所屬15牛錄就是給多爾袞的,後面此旗被皇太極乘機吞併改編)。

    皇太極時期兩黃旗改色兩白,但65牛錄是多爾袞三兄弟的,失去鑲白的三兄弟因為四大貝勒的平衡需求才生存下來。但兩白旗本身非常團結,戰鬥力當時遠超各旗,所以多爾袞並非沒有叫板豪格與三旗的能力。

    豪格錯誤估計形勢

    豪格最大的失誤是,自以為兩黃旗與兩紅鑲藍這5旗是真心支援自己——其實5旗反多爾袞的立場一致卻不能等同於支援豪格。

    對兩紅鑲藍來說,只要不是多爾袞,選任何一個皇太極兒子,自己都支援。

    對索尼、遏必隆、鰲拜等兩黃貴族來說,選豪格並不比選多爾袞好太多:

    豪格當大汗,正藍旗自然是新貴,這會嚴重損害兩黃旗皇帝親軍的利益。

    而真正完全支援豪格的,實際只有他自己的正藍旗而已。

    會場商議過程

    代善召集八旗貴族開會。多鐸給豪格下套。第一個開口說,我提議,豪格是先帝長子,最適合當繼承人。

    多鐸的影視形象:

    豪格愣住了,以為對方認輸,可面子上怎麼也得推辭兩句,我輩分低,德薄福淺,請諸位再舉賢德。這樣的推辭當然是空話。但算計好的多鐸接上話頭:啊,既然肅親王自己都覺得不合適,我看就推舉代善大哥吧。

    代善:

    代善年老而且勢力單薄,怎敢在黃白兩大勢力之間當傀儡,急忙推辭自己年老,而且也沒有哥哥接弟弟(皇太極)皇位的道理。

    多鐸繼續把水攪渾,直接說,你們都不當那就我來當。太祖當年遺詔提到我的。兩黃旗當然不幹,索尼鰲拜等帶劍上場,公開宣稱:

    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

    索尼的影視形象:

    鰲拜甚至拔刀懟多鐸:不立皇子,就從我等奴才的身體上跨過。

    鰲拜:

    所以代善和多爾袞雖喝斥索尼等人,驅逐出去但依舊要考慮:首都在兩黃控制下。

    這個時候,豪格,竟然走了!

    估計,豪格一是以為今天不會有結果。二是自己剛才說不當繼承人,只能等下次商議才能把這話題蓋過去。三是以為兩黃支援自己,最強三旗在手不會出什麼問題。

    豪格一走,那是五旗失望。

    多爾袞丟擲準備好的方案,布木布泰兒子福臨繼位。自己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

    在這個方案中,各方利益基本得到滿足:

    兩黃旗當然同意,皇子繼位,又沒有其他旗與自己競爭親軍。

    鑲藍旗濟爾哈朗權力擴張。

    代善兩紅旗,排斥多爾袞當繼承人,雖然沒有額外收益,但基本訴求得到保障。

    皇太極後宮中,正妻哲哲無子,但莊妃布木布泰的兒子繼位對自己是利益最大化。

    所以七旗八方(哲哲)迅速達成一致,同意這個方案。豪格聽到訊息已是無可挽回。

    失敗的豪格

    想來,豪格與其他幾旗關係也不怎麼樣。

    豪格放棄競爭自然就失去輔政權。5年後豪格被獨自掌握權力的多爾袞監禁並弄死,妻妾被多爾袞等人瓜分,正藍旗被多爾袞以努爾哈兒遺言的那一旗給吞併。多爾袞死後豪格才被福臨恢復了爵位,子孫得到正藍旗和世襲罔替的鐵帽子。

    有人說,皇太極幼子博穆博果爾也冤枉。

    不過博穆博果爾沒有任何機會。僅其母娜木鐘有林丹汗兒子這事,滿清貴族絕不會同意立博穆博果爾。皇帝姐姐是蒙古人不算什麼,親哥哥是蒙古人,八旗天下豈不是要成為林丹汗兒子控制的?

  • 2 # 丁強888

    豪格被多爾袞弄死了。

    一、為啥多爾袞成輔政大臣

    因為爭位過程中主要是豪格和多爾袞鬥得難分難解,二者已經形成嫌隙,不可能再在朝堂上二人都成為輔政大臣。

    事實上,鄭親王濟爾哈朗是作為豪格的代表任首席輔政大臣的,只不過後來被多爾袞慢慢排擠出去,多爾袞獨掌大權而已。

    二、豪格和多爾袞爭位過程

    皇太極死後,實力強大的、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援,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

    而擁護多爾袞的主要是多爾袞親領的兩白旗。

    論直屬力量,多爾袞要強於豪格,而正黃旗、鑲黃旗,鑲藍旗等之所以擁護豪格,是因為他是皇太極的兒子。而不是因為他是豪格,所以二強相爭,相互不讓。就便宜了六歲的皇太極另一個兒子福臨。

    福臨繼位之後,豪格的親信只剩自己親掌的正藍旗。加上多爾袞在朝廷不斷集權。豪格自然越來越成為多爾袞眼中釘。

    公元1648年,豪格在四川擊敗大西軍,射死張獻忠。結果回去後被多爾袞羅織罪名下獄,不久死於獄中。

    而三年後,多爾袞也病死了。豪格被順治平反。

  • 3 # 穿越歷史君

    先說一下多爾袞和豪格為啥會爭皇位?自崇德六年,皇太極心愛的宸妃博爾濟吉特氏病逝,皇太極悲不自勝,從此這位身體一直健壯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減食,常常“聖躬違和”。到了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突然猝死於盛京後宮,年52歲。並未對後世有安排,也沒有指定大位繼承人,所以各方勢力蠢蠢欲動,對皇位虎視眈眈。

    其中,爭鬥最激烈的是在睿親王多爾袞和肅親王豪格(太宗長子)叔侄之間展開的。正黃、鑲黃、正藍旗三旗大臣支援豪格(因為豪格本身就是正藍旗旗主),其代表人物索尼意見堅定:先帝有皇子在,即位者必從皇子中選出,不能立他人。而兩白旗則支援多爾袞,其同母胞兄弟阿濟格、多鐸幾乎跪勸多爾袞即大位。在諸王推薦繼承皇位的會議上,最初豪格還是佔據上風的,因為禮親王代善第一個發言,他說:“豪格是先帝長子,理當承大統”。接著鄭親王濟爾哈朗亦表示贊同。由於兩位年長的親王率先倡言,對會議有很大影響,形勢有利於豪格。可是就在這個關鍵時刻,豪格卻做了一件蠢事,他對眼前的有利形勢估計過於樂觀,想效法先王以謙讓提高自己的身價,因此他說:“我福小德薄,難當重任”,所以豪格自以為是。故意退出大選,讓眾人懇請嗣位,結果卻未能如願。最後權衡利弊得失,決定在先帝眾阿哥中另找一位能克承大統的皇子,繼承皇位,於是福臨登基,是為順治帝。

    這樣的結果滿足了兩黃旗大臣欲立皇子的要求;另外讓濟爾哈朗與多爾袞共同輔政是削弱了豪格的支援力量;另外福臨年幼,便於專權。這樣的結果,實際上對多爾袞最有利,既打擊了政敵,又獲得了實權。

    順治元年四月,因為在奪嫡中惡意中傷被大權在握的多爾袞削爵,之後跟隨清軍入關,清定都北京後,仍封肅親王。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凱旋迴京,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再次削爵,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時年四十歲。

    成者王侯敗者寇,一不留心落了個悽慘無比下場,這就是政治鬥爭,豪格雖然是侄輩,但在年齡上要年長多爾袞3歲,但是論智慧明顯不是他十四叔的對手。

  • 4 # 歪史

    豪格後來被多爾袞逼死。可能是滿清最早的冤案之一。事情的起因是在皇太極死後兩人爭立。豪格是多爾袞的親侄子。在逼死豪格之後,多爾袞娶了他的一個福晉。

    崇禎十六年,滿清崇德八年,積極推行漢化的皇太極突然猝死在瀋陽,由於死的突然,生前沒有預定繼承人,所以他一死,滿洲貴族王大臣會議最後一次發揮實質作用,那就是擁立新帝即位。

    這個職責是由代善帶領的王大臣會議開始的,本來,本來是立賢,或者說是立人緣最好的那個。但是突然漢化之後,一下子宗法觀念,立嫡的觀念在皇太極稱帝以後瀰漫開來。即使有槍就是草頭王的滿清八旗內,皇太極死後,檯面上浮現出了兩個汗位爭奪者,分別是皇太極長子豪格、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

    前者是皇太極長子,並不是嫡子,後者是皇太極時期功勳卓著的宗室兩方實力都不弱。根據努爾哈赤的八旗制度和滿清原來的社會形態,擁有實權的八旗旗主的意見就成了能夠絕對皇位去向的決定性力量。所以這場權位爭奪成了比拼智慧和拳頭的遊戲。

    當時的八旗,豪格轄正藍旗,原來皇太極轄兩黃旗,這兩黃旗自然支援皇太極的子嗣即位,這樣自己的利益才可能不會受損。理論上,豪格有三個旗的力量支援。多爾袞和弟弟多鐸轄兩白旗,他們擁立多爾袞繼位,權利才能最大化,理論上,多爾袞有兩個旗的力量來支援。八旗態勢看起來是3:2 的態勢。

    但是最大的問題,這個時候多爾袞圓滑善變,有很多兩黃旗的宗室和將領向多爾袞輸誠,以圖換來更多的利益。理論上用力多爾袞多恰恰能給他們更多的利益,擁立豪格僅僅是正常本分,這一些想法給了多爾袞不少的鼓舞。

    如果這個時候繼續爭執下去,看起來一場火併不可避免,最後的希望放在了局外之人上,那就是鑲藍旗的濟爾哈朗和實際掌握兩紅旗的代善身上。這兩人代善年老力衰,沒希望爭奪汗位,濟爾哈朗屬於宗室,不可能出來爭立,但是他們舉足輕重。

    換句話說,這次皇位推舉,兩位競爭者誰獲得的票多誰就當選,也就是爭取到兩紅旗和鑲藍旗的支援他們就能勝出。直白的說,誰能給三旗更多的利益,這三旗就能支援誰。和濟爾哈朗相比,代善曾經是努爾哈赤的嗣子,後來因故被廢,據說曾經是代善和努爾哈赤的小福晉有染,這個小福晉就是多爾袞的生母,以致嗣位被廢。然而,掌握兩紅旗的他,這時候是宗室最有威望,他的決定將是最後皇位歸屬的決定。

    代善也深知這一點,在豪格一方堅持立己的情況下,多爾袞一方突然提出立長,也就是代善,結果被代善以年事已高拒絕,反而說豪格是皇太子長子,如果睿親王多爾袞不願意繼承大統就應該立豪格。不得不說代善薑還是老的辣,圓滑世故的將球踢給了多爾袞和豪格。等於什麼話都沒有說,然而什麼都說了。

    多爾袞不傻,在代善這也表態以後,他明白代善不會支援他,但是不反對豪格繼位,所以意味著豪格會獲得大多數的支援,除了自己的兩白旗。這樣下去就會被孤立,未來處境必然非常艱困。所以,他必須的做出正確的選擇,然而,已經和豪格撕破臉面,不可能轉向,這個時候,只要阻止豪格上位就表示豪格沒有贏,多爾袞就沒有輸。

    最終,這場立儲大戰由六歲的福臨繼位,滿清入關,爾後豪格率軍攻滅張獻忠以後被多爾於順治7年逼死獄中。多爾袞死後被平反。

  • 5 # 歷史漫談君

    在多爾袞和豪格的爭位之後,多爾袞成了輔政大臣,豪格則被多爾袞誣陷入獄,隨後病死在了監獄中。

    海蘭珠深受皇太極的寵愛。崇德元年(1636年),海蘭珠被封為關雎宮宸妃,位居四妃之首。海蘭珠的姑姑哲哲封為皇后,比海蘭珠早進宮多年的妹妹孝莊還排在海蘭珠的後面。海蘭珠為皇太極生了一個兒子,是皇八子,皇太極高興之際,大赦天下:

    (皇太極)

    關雎宮宸妃誕生皇子。集文武群臣於篤恭殿、頒詔大赦。制曰:自古以來、人君有誕子之慶、必頒大赦於國中。

    可惜這個孩子才7個月,還沒有序齒,就夭折了。四年後,崇德六年,宸妃逝世,年僅三十三,諡號"敏惠恭和元妃"。在外指揮戰鬥的皇太極策馬連夜返回,而海蘭珠已經香消玉損,皇太極傷心得五臟俱焚,經常哭暈。

    上聞妃薨,慟悼。卯刻,駕抵盛京,入關雎宮。至宸妃柩前,悲涕不止。諸王及內大臣勸上節哀。

    (多爾袞)

    海蘭珠逝世兩年後,悲傷過度的51歲皇太極,在位17年後駕鶴西去。皇太極死得非常突然,沒有留下遺言。頓時,皇位之爭如同箭在弦上,整個朝廷劍拔弩張。

    豪格在當時稍稍佔有優勢,因為長子繼位已經漸入人心,而他又有正黃、鑲黃、正藍旗三旗大臣的支援。特別是元老索尼堅決支援豪格:

    先帝有皇子在,即位者必從皇子中選出,不能立他人。

    而皇太極的兩個弟弟阿濟格、多鐸為代表的兩白旗則支援多爾袞。在經過了十幾天的討論之後,豪格漸漸佔據了更大的優勢。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支援豪格繼位。但是由於豪格的故作謙虛的辭讓讓多爾袞的支持者找到了可攻擊的地方,於是雙方據理力爭,最後達成了妥協的意見,就是讓6歲的福臨登基。

    雖然多爾袞這位叔叔比豪格還小三歲,但是心機比豪格要重太多。豪格心軟,據說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是為了避免同室操戈而退出。但是多爾袞卻成了實際上的贏家,他作為攝政王有絕對的權力,而豪格還是原來的身價,自然容易被人詬病。之後,多爾袞獨攬大權,在輔佐幼帝順治的過程中,儼然自己就是皇帝。

    而大權在握的多爾袞怎會放過曾經的政敵豪格呢?而豪格也是非常看不慣多爾袞,在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中傷多爾袞罪名,豪格得到的懲罰是被削爵,後來得到了恢復。

    (豪格)

    可這只是多爾袞針對豪格採取打擊的第一步,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豪格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並取得了勝利,在當年底,豪格消滅了張獻忠政權,立下了赫赫戰功。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多爾袞凱旋迴京。但是僅僅一個月後,豪格就被所誣陷,然後被削爵,接著被幽禁。四月,豪格就死於獄中,享年四十歲。

    豪格的死,是多爾袞這位叔叔一手造成的,是政治的犧牲品。沒有了豪格的羈絆,多爾袞更加恣意妄為,耀武揚威起來,彷彿他就是皇上,只是差一個儀式了。照這樣發展下去,多爾袞肯定要實現自己的皇帝夢。

    可是,豪格死後兩年,順治七年(1650年)冬,多爾袞在塞北狩獵途中墜馬而亡,追封為“清成宗”。

    多爾袞在掌握了大權後,迫害豪格致死。如果豪格足夠硬氣,或許歷史會改寫。

  • 6 # 李飛熊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的侄子。可是叔侄二人在皇太極突然駕崩後,在皇位爭奪上爆發激烈衝突,就此埋下了豪格被害死的伏筆。最終豪格被多爾袞下獄,死在了獄中。就連豪格的福晉,也被多爾袞娶進府中,歷來被人詬病。

    豪格和鄭親王濟爾哈朗

    說到豪格,就不得不提舒爾哈朗。舒爾哈朗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幼子,也就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濟爾哈朗小的時候,被努爾哈赤養在宮中,關係比其他侄子更為親厚。在皇太極突然駕崩之後,多爾袞的勢力最大,為了對抗多爾袞,豪格和濟爾哈朗聯合。許多大臣曾在濟爾哈朗的府第,謀劃立豪格為皇帝。後來在各方勢力的平衡下,福臨被推為皇帝,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被推為輔政王。而此時的濟爾哈朗,就是豪格勢力的代言人。

    只不過,在進關之後,大權都被多爾袞掌握。原本處於平等地位的輔政王,到後來需要濟爾哈朗向多爾袞報告。到了順治四年,濟爾哈朗因為府第逾越,被罷免了輔政王的頭銜。順治五年,多爾袞依舊沒有放過濟爾哈朗。在整死豪格之後,多爾袞授意其他人參劾濟爾哈朗當年謀劃立豪格為帝,論罪當死。最終在順治有意維護下,濟爾哈朗被將為郡王。所以,在多爾袞去世後,濟爾哈朗才會對多爾袞展開了激烈的報復,剝奪了多爾袞的一切榮譽。乾隆四十三年的時候,濟爾哈朗得以配享太廟。

    豪格和多爾袞的恩怨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順治皇帝的哥哥。當初豪格、濟爾哈朗、順治三方的勢力勉強和多爾袞打個平手,所以這幾人是抱團取暖的。當初,皇太極手下有正黃旗、鑲黃旗、正藍旗三旗的實力,兩黃旗的將士像索尼、鰲拜等人,曾一起發誓,要扶保皇太極的子嗣登上皇位。他們曾經一度弓上弦刀出鞘,局勢十分緊張。不過索尼等人強硬的態度,顯然也震懾住了多爾袞,使得多爾袞沒有武力奪取皇位。

    而在這個過程中,身為皇太極長子的豪格,有意無意地便被推到最前面。加之豪格本人也有染指皇位之意,所以和多爾袞打起了擂臺。雖然最終被福臨撿了便宜,但豪格和多爾袞的樑子算是結下了。進關以後,濟爾哈朗、豪格、索尼、鰲拜等人,都受到了多爾袞殘酷的報復。

    豪格的最終命運

    進關之前,豪格已經憑軍功做到了和碩貝勒(相當於親王)。清軍進關之後,豪格被多爾袞派出去追剿農民軍。陝西、四川都是在豪格的帶領下平定的。在四川,豪格還曾親自箭射張獻忠。順治五年二月,豪格班師而還,順治在太和殿賜宴。不過多爾袞卻誣陷豪格手下的將領冒功,以及任用了罪人揚善弟吉賽。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二月豪格被下獄,三月就死在獄中。豪格這樣的一個武將,身體自然是很棒的。可在短短的一個多月內便死亡,背後隱隱約約能看到多爾袞的影子。

    豪格死去,濟爾哈朗也被牽連,豪格集團勢力遭到大清洗。就是豪格的福晉,也被多爾袞攬入懷中。豪格的兒子富綬,曾被多爾袞召進府中傳授射箭。多爾袞手下大臣,建議多爾袞殺掉豪格的兒子,但多爾袞最終沒有聽取這個意見,放過了自己的侄孫富綬。

    等到順治八年,順治親政後,恢復了豪格和碩肅親王的封號。順治十三年,順治又追諡豪格為和碩武肅親王。清朝的親王能封諡號,是從豪格這裡開始。乾隆四十三年,豪格和濟爾哈朗一起得以配享太廟,以表彰他們當初打天下的功勞。

    如果當初沒有豪格,那麼皇太極其他子嗣更不是多爾袞的對手,濟爾哈朗也未必會和多爾袞對立。可以說,豪格替順治分擔了相當多的,來自多爾袞方面的壓力。不然,福臨也許根本沒機會做這個皇帝。所以順治在大權在握之後,才會對這個哥哥大肆封賞。至於剝奪多爾袞的一切尊號,甚至傳言順治鞭屍多爾袞,多半有替自己這個冤死的哥哥復仇的意味。

  • 7 # 趣談唐宋元明清

    趣談答案:多爾袞成為輔政大臣之後,豪格被關入了監獄,最終在監獄裡不明不白地死掉了。

    事件回顧

    首先我們先來說一下,豪格的最終結局是死掉了,為什麼在最開始的答案當中我們說的是不明不白的死掉了呢?因為他在監獄裡面病死了。

    這玩意兒就沒法說了,怎麼病死的?如何病死了?是不是被人下藥了?還是被別人暗中踹了一腳嚇了個半死?這玩意兒咱都不知道,但是在古代監獄裡面死去似乎也不是非常困難。

    在真實的歷史上,豪哥和多爾袞爭當皇帝,最終卻給了皇太極,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因為一次巧妙的謙讓。

    簡單來講,豪格相比較而言比多爾袞更佔據優勢,因為當時的八大旗當中有三個旗是支援豪格的,只有兩個旗是支援多爾袞的。3:2的機率,其他的旗僅僅處在觀望狀態,而且他們的話語權也不多。

    但是在最終決定的時候,豪格故作謙虛推脫了幾句,表示自己沒有能力。誰知道僅僅是推脫兩句卻被多爾袞的人抓住了空子,緊隨其後,他們開始長篇幅的攻擊豪格,最終兩方相持不下。

    因為皇帝的冊立關係到清朝未來若干年的和平穩定,關係到未來清朝若干年能否長久的延續下去,所以只能採取一個折中的法子,這個折中的法子就是冊立皇太極為皇帝。

    於是年僅6歲的皇太極,一臉懵圈的坐在了龍椅上,連話都說不利索。

    沒錯,這就是事實

    按理來說事情到此就應該告一段落了,多爾袞和豪格兩個人共同擁立皇太極不就行了嗎?

    答案是不行,絕對不行,因為多爾袞和豪格兩個人分屬於兩大不同的陣營,這就牽扯到滿清八旗的問題了。

    簡單來講,滿清八旗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鐵桶一樣,相反他們當中有自己的利益爭鬥,有著自己的關係網,更多的時候他們都會考慮很多,考慮到的就是權力的爭奪。

    換句話來說,只要多爾袞和豪格兩個人站在一起,就必然會打一番、鬥一次,因為兩個人不單單是兩個人,而是代表著背後的兩股勢力。

    在這一次爭奪當中,表面上看沒有什麼名堂,各退一步給了皇太極。但是雙方一定需要分出輸贏的,因為這關係到滿清八旗未來的走向,最終多爾袞贏得了這次戰役的勝利,豪格悲催的死去了。

  • 8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得突然,沒來得及確立繼承人。所以他的葬禮還沒辦完,眾宗室旗主們就自然而然的開始圍繞皇位展開爭奪了。

    最有力的競爭者是皇長子豪格。

    清太極沒有嫡子,按照“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漢族皇位繼承原則,他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那為什麼最終豪格沒有登上皇位呢?就是因為多爾袞。

    (電視劇中的豪格)

    此時的滿清漢化程度還不夠深,並不以嫡或長來確立繼承人,而是憑戰功實力。

    比如皇太極,他在努爾哈赤諸子中排行第八,當初即位也不是很光彩,是用了一番手段的。但就因為他實力最強,眾位王公大臣還是服了。

    豪格早年曾經跟隨皇太極征討蒙古董夔、察哈爾、鄂爾多斯等部,後期還打過北韓和明朝,立下許多戰功,並不是清末那些只會遛鳥抽菸的花花二代們。

    不過,豪格雖然也算得上能征善戰,和他的十四叔多爾袞比起來卻還不夠看。

    當時支援豪格的是原本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正黃旗和鑲黃旗,他們堅持要由皇太極的血脈繼承大統;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豪格,還有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也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電視劇中的多爾袞)

    但是多爾袞不服,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他的母親大妃阿巴亥是努爾哈赤晚年最寵愛的妃子,據說努爾哈赤愛屋及烏,想要傳位給表現出眾的多爾袞。

    只是皇太極勢大,阿巴亥被逼殉葬,多爾袞和同母弟多鐸拼死拼活才掙出屬於自己的榮光。

    所以皇太極一死,多爾袞就不想再對他的子孫俯首稱臣了。支援他的除了多鐸及兄長阿濟格,還有正白旗和鑲白旗,以及正紅旗、正藍旗和正黃旗中的部分宗室。

    後來雙方召開會議,在會上就差點打起來了,但是考慮到如果出現動亂,將會傷及國運,最終還是勉強保持了理智。

    經過多次商討,兩方都做出了一些讓步,採用了折衷方案:多爾袞和豪格誰都不當皇帝,立6歲的福臨繼帝位,鄭親王濟爾哈朗和多爾袞攝政,並且以濟爾哈朗為首。

    (電視劇中的多爾袞)

    對豪格的支持者來說,只要上位的是皇太極的血脈,哪怕不是豪格也能接受,他們支援豪格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是皇太極之子;對多爾袞一方來說,至少能成為攝政王。

    但是,多爾袞心裡的怒火併沒有平息。他曾經離帝位那麼近,第一次被皇太極捷足先登,第二次被豪格擋了路。皇太極已死,他從此恨上了豪格,不可能不報復。

    從個人能力上來說,豪格萬萬不及多爾袞,根本對抗不了。

    1644年,豪格因非議多爾袞而被削爵,年末恢復原封和碩肅親王;

    1648年,多爾袞以其隱瞞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將豪格下獄,豪格不明不白的死於獄中,時年40歲,他的妻妾們被多爾袞和阿濟格分了。

    (電視劇中的多爾袞和大玉兒)

    所以也別說多爾袞有多愛孝莊太后大玉兒,感情是有的,但不見得有多深,讓福臨登基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年紀小好控制。

    豪格有十二個兒子,估計也是受到多爾袞的打壓,沒有特別出色的表現;還有很多個女兒,都沒有詳細的記錄,應該是正常的成親生子吧。

  • 9 # 南宮論

    豪格生性柔弱,從帝位之爭中就反映出來。數年以後,豫親王多鐸曾當面告訴豪格:“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初議立爾為君,因王性柔,力不勝眾,議遂寢。”這句話說得很直露,“性柔”(性格軟弱),是他錯失皇位的主要原因,正因為他在關鍵時刻的“性柔”,使支援他的力量大失所望。後來,兩黃旗將領明確堅持“立帝之子”,不再專注於豪格;多爾袞口口聲聲他“無繼統之意”,都反映出當時形勢的細微變化。

    關於豪格的死因,除了“卒於獄”,還有“自殺”或被多爾袞“謀殺”等不同版本。信修明在《老太監的回憶》中提到:豪格凱旋迴京,皇上派攝政王迎於永定門外。肅親王按例先拜謁皇叔(多爾袞),不意幕中伏兵四起,亂刀齊下。肅親王的太監王忠撲在豪格身上,與他同被剁為肉醬。裝殮時血肉不能分,同斂一棺。後世肅王府用太監,只許用,不準打罵,因王忠同王殉難,且同葬一處。但這種說法的可信程度不大。豪格畢竟是太宗長子,戰功卓著的軍事統帥,凱旋之日,卻被攝政王部下不分青紅皂白亂刀砍死。如果這樣的話,即便是位高權重的多爾袞,對皇上、諸王和天下臣民也不好交代,況且這也不符合多爾袞面對棘手問題時機敏靈活、縝密謹慎的一貫作風。

  • 10 # 浩然文史

    愛新覺羅·豪格毓質名門,一生為後金(後改國號為清)征戰沙場,戰功赫赫,是清王朝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功臣,豪格在朝廷中有著眾多的支持者,為何在與多爾袞爭奪帝位的過程中失敗?為何在打敗張獻忠凱旋而歸後暴斃?為何豪格去世後連遺孀會另嫁他人?豪格為何會有光輝的前半生和身敗名裂的後半生?歷史留給我們太多寶藏值得我們去挖掘。

    一、一帆風順的年少時光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隨著一聲響亮的啼哭,皇太極鬆了一口氣,自己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長子,他的第二任大福晉烏拉那拉氏滿懷慈愛的看著這個稚嫩的嬰兒,期待這個嬰兒以後建功立業、馳騁疆場。皇太極端詳著自己的愛子,因為滿族有以體貌特徵來起名的傳統,因為孩子的耳垂比較小,就給自己的長子其名為豪格。不得不說皇太極還是一個預言家,在我們傳統的觀念里耳垂比較大的人有福,豪格的名字有點暗示以後的悲慘命運,不過這都是筆者的戲說而已。實際上,豪格的童年時光是幸福的,至少是十分順利的,滿族當時是處在上升期,豪格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將領,豪格這一點是不負眾望的。在其幼年就跟隨父親皇太極征討蒙古、察哈爾等部落,豪格對作戰從小就耳濡目染,在一次次的隨父作戰中表現英勇,被努爾哈赤封為貝勒。

    愛新覺羅·皇太極

    明天啟六年(1626年),豪格跟從自己的二伯父代善等人征討蒙古扎魯特部,他在這一場戰役中表現尤其突出,親手斬殺了扎魯特部的貝勒鄂齋圖,豪格透過這一戰在軍中樹立了威望,從此就開始逐漸積累自己的勢力,那時豪格只有17歲。

    從豪格出生到皇太極稱帝的這一段時光他都是順利的,都是在一步步地往上升的,在這期間豪格都是在為後金征戰。明天啟七年(1627年),豪格參與寧錦之戰,在錦州擊敗明軍,獨立率軍維護塔山糧運。明崇禎元年(1628年)協同濟爾哈朗征討蒙古古特塔部,大勝,盡收其部。明崇禎二年(1629年),皇太極繞道蒙古突入內地,豪格與莽古爾泰等人通視通州,之後包圍攻打北京城,擊潰明軍。後攻克香河。1632年,晉封和碩貝勒。

    影視劇中的豪格形象

    二、親王之路

    明崇禎九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豪格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被封為和碩肅親王,併兼管戶部。後因為嶽託流露出對皇太極有怨心,連坐被降為貝勒,解除戶部的職務,罰銀一千兩。不過很快就又獲得重用,和睿親王多爾袞一起攻打錦州,仍然掌管戶部。不過之後豪格的經歷就開始起起伏伏,據《清史稿·卷二百十九·列傳六》載:

    四年四月,師還,賜馬二、銀萬,復攝戶部,復原封。又偕多鐸敗寧遠兵,斬明將金國鳳。五年六月,偕多爾袞屯田義州,刈錦州禾,克臺九、小淩河西臺二。明兵夜出襲鑲藍旗營,擊敗之。又擊洪承疇杏山,偕多爾袞圍錦州。坐離城遠駐,復遣兵還家,降郡王。

    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豪格和濟爾哈朗一起攻克塔山,取得了松錦大戰的輝煌勝利。戰後敘軍功,豪格恢復原封,被賜馬鞍一副、蟒緞百匹。

    豪格的親王之路走得磕磕絆絆,這與豪格心高氣傲、缺少謀略有關,這一點在他即將到來的與多爾袞的皇位爭奪戰中顯現出來。三、奪位之爭

    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極猝然崩逝於盛京後宮,生前未立下遺旨。按“立長”的規矩,由豪格繼承大統,合情合理,順理成章。且豪格力大超群,久經沙場,屢建軍功。但皇太極生前並未有立豪格為嗣的舉動。當時的多爾袞由於功勞太大,支持者又多,勢力也大,成為了豪格的最大的對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是合情合理的,所以就以豪格和多爾袞為首展開了激烈的皇位爭奪戰。

    原由皇太極直接掌握的兩黃旗的將領,主張擁立豪格繼承大位。實際上他們支援的皇太極的兒子,按照當時的傳統,兩黃旗是在八旗中等級最高的,如果皇位換成別的旗主,他們就會換顏色,降低地位,所以,如果皇太極的兒子繼位兩黃旗將不會換顏色,實際上他們是在維護自己的利益。圖爾格、索尼、圖賴、錫翰、鞏阿岱、鰲拜、譚泰、塔瞻等朝廷重臣,相繼造訪肅王府上,表示擁戴肅王為君。德高望重的、掌握鑲藍旗的鄭親王濟爾哈朗,也傾向於擁立豪格登基。論實力,豪格有正黃、鑲黃和鑲藍三旗的支援,再加上自己所領的正藍旗將領的擁護,在軍事上佔有絕對優勢。當時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極的二哥禮親王代善,他認為豪格是“帝之長子,當承大統”。可見,擁戴豪格的主要原因也許是受漢族“立長”傳統理念的影響造成的。在皇位爭奪的天平上多爾袞與豪格難分伯仲。

    《孝莊秘史》中豪格與多爾袞

    但是,豪格失敗了,為什麼呢?我們來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勢,多爾袞和豪格是直接的競爭者,當二者協商失敗時,就會付諸武力,而當時清軍還肩負有入主中原的重任,奪位之戰只能是造成國力的內耗,這顯然是雙方都不願意看到的。所以,當時德高望重的禮親王代善就提出立皇太極的五子福臨為帝的方法。這顯然是折中的想法,在當豪格和多爾袞爭執不下的時候,這顯然是一個最好的方法。首先對這個想法支援的是多爾袞,因為代善提出了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輔政擔任攝政王,福臨只有6歲,顯然沒有親政能力,這樣多爾袞只是名義上的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所以多爾袞是贊同的。再看看豪格一方,它的最有力的兩黃旗的支持者是贊同福臨繼位的,因為只要是皇太極的兒子他們都會同意。濟爾哈朗也是贊同的,福臨繼位他利益無損,所以實際上豪格的軍事支援就倒向了福臨一邊。綜上情況,福臨在沒有任何競爭的情況下成為了清王朝入主中原的第一位皇帝。

    豪格失敗了。多爾袞成為攝政王,他會採取什麼樣的方法來打擊曾經的競爭者呢?

    四、豪格人生的謝幕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豪格因為語言中傷睿親王多爾袞,被何洛會所告發,議罪被削爵。多爾袞對豪格的親信採取分化的政策,逐漸地豪格就成為了孤家寡人。清軍入關之時豪格率軍隨大軍進入關內。十月,清廷定都北京,攝政王多爾袞和順治帝大封諸王,念豪格跟從清軍平定中原有功,恢復原封和碩肅親王。

    “殺人魔王”—張獻忠

    順治三年(1646年),李自成的勢力基本被消滅之後,四川的張獻忠成為另一目標。故清廷命豪格為靖遠大將軍,與衍禧郡王羅洛渾、貝勒尼堪等一起西征。大破張獻忠的軍隊,豪格親自射死了張獻忠,攻破了張獻忠的一百三十多所營寨,斬首數萬級。捷報傳至京師,順治帝下詔嘉獎豪格。

    《孝莊秘史》豪格班師後與多爾袞

    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大軍班師回京,順治帝親自到太和殿設宴慰勞豪格。睿親王多爾袞與豪格素來存在嫌隙,不久就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四月死於獄中,年僅四十歲。

    豪格的一生謝幕了,為清朝立下了赫赫軍功卻揹著罪名離開了,政治的殘酷令人唏噓。不僅如此,在豪格去世之後,多爾袞將豪格的福晉收房,多爾袞對豪格的打壓至此結束。直至多爾袞去世,順治親政才為豪格昭雪,重新封為和碩肅親王,並立碑。順治十三年(1656年),豪格被追諡,成為清代第一個被追諡的親王,稱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入太廟。

    文史君說

    《清史稿》對豪格是這樣評價的:國初開創,櫛風沐雨,以百戰定天下,系諸王是庸。在筆者看來,豪格是一個成功的將軍,但是不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他為大清征戰四方,但是奪位失利而倒臺,這是豪格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在清初政治局面複雜的情況之下也只有多爾袞這樣的人才能夠肩負起一統中國的重任。豪格缺少經略四方的眼界與膽識,可以說豪格奪位的失利也是歷史選擇的結果。

    參考文獻:

    趙爾巽等:《清史稿》,中華書局1997年8月;

    閻崇年:《清朝開國史》,中華書局2014年5月

  • 11 # 漩渦鳴人yy

    多爾袞呢是努爾哈赤的兒子,而且他是皇太極的親弟弟,而豪格,是努爾哈赤的孫子,也是皇太極的大兒子。

    本來皇太極死的時候並沒有確定到底誰繼承皇位,這件事情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混亂,大家也都活泛起來,畢竟遊牧民族實力為尊,如果這個時候能搶奪皇帝的位置,那你就是皇帝,所以無論是多爾袞還是豪格兩大政治集團就開始了碰撞,想要搶奪這個皇帝的位置。

    從當時來講,豪哥是擁有著絕對優勢的,不僅兩黃旗支援他,而且包括自己所統領的正藍旗,以及其他的幾個其都支援豪格,這就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兩黃旗,黃芪和鑲黃旗是大清愛新覺羅家族真正依靠的支柱,這兩個其也是整個滿足裡面戰鬥力最強的一支部隊,得到了兩黃旗支援的豪格,從道理上來講拿下這個皇帝的位置手拿把攥,可就在這種情況之下,豪格犯糊塗了。

    在爭論到了最緊要關頭,兩黃旗的將領露出自己的底牌逼迫多爾袞退讓的時候就是豪哥哆嗦了那麼一句話,結果導致多爾袞立刻起勢,差一點點這皇帝的位置拱手相讓。

    這一點著實讓當時很多支援豪哥的人捏了一把汗,但是想想都已經弄到這個份上了,萬一讓多爾袞當了皇帝,對於其他的那些支援豪哥的人來講,有什麼好果子吃,所以這件事情是一個坎兒,對於豪哥和支援他的那些人來講,這事情永遠是他們之間多了一層屏障,也就是手底下的人其實都知道豪哥,你這個人也不是那種完全可以值得信賴的人,最初的事情就差一點點把我們全給玩兒進去了。

    雖然在這之後算是沒有碎了多爾袞的心願,但是該立的一個皇帝卻不是豪格,這樣的話對於豪閣來講,其實它的地位是十分尷尬的,首先支援他的一部分人就是來自於保皇黨,這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兩黃旗,兩黃旗是堅定地站在皇帝背後的人,一開始他們為什麼要支援豪格?就是因為豪格是皇太極的大兒子,所以他們支援他,但這個時候皇太極死了心上來了一位新的皇帝,那兩黃旗自然而然就去支援新皇帝。

    而且在這其中豪哥所扮演出來那股糊塗勁兒也讓其他的人對於豪格這個人並不大放心,因此很多人都在這兒之後背叛了豪格去投靠多爾袞或者去投靠了順治。

    事實上,就算只剩下來了1/4的人嘛,豪哥仍然率領自己的軍隊進入四川作戰,並且大破了四川的大西軍,從某種角度上來講,豪哥的軍事能力也是值得體現的,但是你表現得越誇張,多爾袞就越不放心。

    早在豪格率領軍隊入關之前,就已經遭到自己手底下的人誣告,雖然豪哥大難不死撿回了一條命,但事實上誰都明白這一招永遠都是懸在豪格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在之後,豪哥率領軍隊拿下四川,得到了順之地的接待,這一下子豪哥的個人聲望達到一個巔峰,但就在這個時候,多爾袞選擇對豪哥嚇死手。

    你就算功勞再大,你和當初那個主持清兵南下這樣一個大局的多爾袞相比,誰的功勞大誰的功勞小,誰對於大清王朝的功勞最大的肯定就是多爾袞,文字清兵沒有入關可能大家還在猶豫,到底該支援多爾袞還是支援豪哥,但是清兵入關之後大家拿到這麼多好處,自然而然都十分感激多爾袞,因此多爾袞想要弄死豪格顯得那麼理所應當,再也沒有反的那麼激烈了。

    豪格冤死在了獄裡面兒,多爾袞贊之後也受到了報復。

  • 12 # 清歡情感屋

    1643年,清太宗皇太極突然離世,未立繼承人。原本豪格很有勝算的,沒想到他說了句話就退出會場,竟讓多爾袞鑽了空子,直接提議立了6歲的福臨,而且自己做攝政王。沒過幾年,豪格立戰功後竟慘死獄中,他的福晉被多爾袞阿濟格瓜分。

    皇位的爭奪,本就充滿各種變數,時局瞬息萬變。

    1643年,皇太極突然病逝,這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51歲的皇太極本來正當盛年,還未來得及立下皇位繼承人,可能連他自己都想不到,就匆匆走了。

    按當時的制度,如果先皇未立遺囑,那麼就由八王議政來確立皇帝人選。

    當時,最有實力參與皇位競奪的分別是34歲的豪格和31歲的多爾袞。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而多爾袞是皇太極的弟弟,也就是說豪格和多爾袞是叔侄。但豪格比多爾袞大3歲。

    雖說多爾袞年齡小些,但是身份地位,甚至軍功實力上卻一點不差。

    本來多爾袞就錯過了一次皇位,這次他豈會甘心再次錯失?

    這必然導致這次的爭位會更加激烈。

    那天開會,豪格的支持者在八王中過半,很有勝算。一開始,鰲拜和索尼就派兵包圍崇政殿,索尼公開表態支援豪格,氣氛是劍拔弩張。

    迫於壓力,多爾袞這邊只得忍氣吞聲。

    誰知,豪格以為是孔融讓梨,當時就謙虛地說自己“德小福薄,難當重任”。這時,會場上立馬變得聒噪起來,多鐸認為自己也可以當皇帝,理由是太祖遺詔曾提到過他。機敏多變的多爾袞抓住這一點,趁機提出太祖遺詔上不僅有他多鐸,也有豪格。

    經過這場激辯,排除了豪格和多鐸,當然,還有他自己。現場陷入僵持,但正黃旗和鑲黃旗堅持認為要立皇子。

    因為只有立皇子,才能保證兩黃旗的地位不下滑。皇太極在世時,是他掌管兩旗,如果由皇太極的兒子繼位,這樣才可以繼續由皇帝掌管。

    只是皇太極雖說有11個兒子,卻只有豪格是成年的,有實力而且立有戰功。可前面說了,豪格讓了,可能是假謙,但沒有人來得及堅持讓他上位,話頭就被多鐸搶走。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局勢已經悄然改變。皇太極的二哥代善發現豪格已經失去那絕好的機會,便擇機離開,而豪格竟也憤然離開。

    留下一眾支持者,失望至極。

    為了避免更多的紛爭,多爾袞提議:立6歲的皇九子福臨為帝。

    這一提議一下子就得到了大家的認可。看到形勢有所緩和,多爾袞又更進一步提議:設攝政王,由自己和濟爾哈朗共同輔政,等福臨14歲親政,再還政於他。

    就這樣,原本最有希望的豪格徹底失去了繼位機會。

    而多爾袞在這次爭位中,隨機應變,退而求其次,為自己爭得攝政王一職。他選立福臨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幼小好掌控,這就相當於他掌權,在皇帝親政前,國家大事他說了算。

    而濟爾哈朗只是為了穩住支援豪格派所作的讓步,等到政局穩定,多爾袞慢慢地就把他排擠出了權力的中心。

    作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在所有皇子中最有實力,不僅立過戰功,而且符合當時立長制度,為何未繼承皇位?

    要解釋這個問題,需要從他的身世性格說起。

    豪格是皇太極繼福晉烏拉那拉氏的兒子,身份上算嫡長子。但是,在豪格5歲那年,有次他的母親坐轎出門,在街上遇到自己的公公努爾哈赤,並沒有下轎行禮。

    努爾哈赤異常生氣,認為這是對他的侮慢,要知道別人都是對他恭恭敬敬的。不僅當街斥責烏拉那拉氏,而且為了給後宮嬪妃樹典型,要皇太極休棄她。

    被休棄後,烏拉那拉氏去了哪裡,沒有人知道,在現有的史料中關於豪格生母的事卻只有寥寥數語,休棄後更無史料可查。

    可以推測,幼年的豪格由於缺少母愛,而這時正是很需要母親的時候,這導致他性格上顯得軟弱些,不夠自信。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但受到生母烏拉那拉氏的影響,他的出身變得不高。

    從他生母被休棄後,就再找不到有關他母妃的任何史料可以看出,這是被當權者刻意抹去了。也沒人敢去,沒人會去關注。

    但,生母的離開並沒有影響豪格立戰功,相反,他的一生一直都參加著很多重要的戰鬥。不斷的立戰功,也讓他一步步地升到肅親王的位置。那年他才33歲。

    1626年,努爾哈赤去世,留下遺詔裡,也有提到豪格可以考慮為皇帝人選。可知,努爾哈赤還是挺欣賞這個孫子的。當年17歲的豪格,已經跟隨二伯父代善征戰沙場,表現十分突出,還親手斬殺過扎魯特部的貝勒鄂齋圖。

    禮親王代善也是皇子,有赫赫戰功,但他認為自己年老體衰,且他很有自知之明,認為自己沒這個能力做皇帝,所以不願。

    而豪格有所不同,他有這個意願。他的實力獲得了一幫大臣的擁躉,比如皇太極的二哥代善。代善當初就是皇太極的強有力支持者,正是因為他的支援,讓皇太極順利繼位,而這次他一如繼往地支援皇太極的兒子。

    學習漢文化,“立長”觀念深入人心。

    開八王議政會議那天,代善自己不願,但他說說自己的提議還是可以的:帝之長子,當承大統。

    他的理由還很充分。

    皇太極共生有11個兒子,簡單來說,3個早天,剩下的,4個庶妃所生,1個側妃所生,這5個生母出身不高。

    孝莊生的福臨才5歲,貴妃生的博果爾才1歲,即便生母出身高了,但這兩個皇子太幼小了。

    當時,正處在入關前夕,需要強有力的皇權來領導,而唯有長子豪格堪當大任。

    豪格自17歲開始就參加戰鬥,軍功赫赫,33歲時已是親王之尊。這樣年富力強的年紀,正是大展拳腳的好時候。

    這是大多數王公大臣的想法。

    隨即,索尼也說:先帝有皇子在,即位者必從皇子中選出,不能立他人。這時的議會就進入到關鍵環節。只要豪格表態,這皇位就是他的了。

    然而,豪格不知哪根筋搭錯了,竟然說自己:福小德薄,難當大任

    代善聽了,失望而去,緊接著豪格也離開了,其他人更是失望至極。

    為什麼豪格明明很想當皇帝,卻會說自己“福小德薄”?結果多爾袞成攝政王。

    原來,這不過是他的自謙之詞。豪格此舉不過是效仿當年他父親皇太極,可參會大臣卻並沒有將回家的豪格扶上帝位。

    因為在豪格離開之後,多爾袞抓住了最後的機會,也就是豪格說自己“德小福薄”。

    多爾袞說,豪格曾親手殺妻,這跟莽古爾泰一樣,為了自己的利益,不顧人倫,甚至斷言豪格心胸狹隘,不能繼承大統。僅憑這一點,多爾袞牢牢抓住了參會大臣的心。

    在這不禁感嘆一句,如果豪格沒有離開會場,勢必會力爭到底,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在大家認可多爾袞說法時,多爾袞拿出他的B計劃,順勢提出改立5歲福臨為帝,並且由自己和濟爾哈朗作攝政王。

    值得提的是,多爾袞提議立福臨,肯定不是出於別的理由,主要有2點:

    福臨的生母孝莊,是蒙古科爾沁部的,而這個部落正是大清最需要最重要的戰略合作伙伴。而不選博果爾,是其母是蒙古察哈爾部的,原來是林丹汗的大福晉,後改嫁皇太極,而且博果爾有個同母異父的哥哥還在察哈爾作亂,這樣複雜的出身背景,就絕不可能立他為帝。其二,福臨才5歲,好控制,而後宮不便干政,那多爾袞就相當於實際的掌權者,後來的濟爾哈朗被排擠可見一斑。

    這樣的做法,至少平衡了多方利益,不至於出現內亂,實在是高明。

    要論政治謀略和勇力,多爾袞明顯高於豪格,豪格落敗,也就不難理解了。

    豪格錯誤估計了形勢,就這樣與皇位失之交臂。而多爾袞卻在這場皇位之爭中,成了最後的贏家。

    成為攝政王,跟成為皇帝本質上並無不同。所以,很快地,多爾袞開始懲治豪格,而豪格並沒有意識到自己今後的處境,不僅沒有小心翼翼,反而說了做了落人口實的事情。豪格最後怎樣了?

    1644年,時值清朝要入關之際,豪格落敗後,心中怨恨,抱怨多爾袞趁他不在落井下石,這事被人告發,誣陷他“圖謀不軌”,這真是親手把刀子遞到了敵人的手中。

    多爾袞正愁沒機會懲治他,恰巧就來了,諸王大臣提請賜死豪格及其黨羽。但他還是有所顧慮的,有點為難。

    豪格是能打仗的,正當朝廷用人之際,多爾袞便派他攻打張獻忠。

    1646年,豪格被任命為靖遠大將軍,帶著他的人馬出發了。經過2年的時間,豪格打敗張獻忠,凱旋而歸。順治特別高興,給了他很多賞賜,而多爾袞卻沒有。

    沒想到,後來竟有人告豪格的部將中有人冒功,還起用罪人之弟,這下不得了,豪格被幽禁,2年後,在獄中死去。

    很多人認為這是多爾袞的蓄意報復打擊,對豪格的死因多有猜測。理由是:現有史料查不到。

    如果是正常死亡,豪格作為皇長子,又曾參與皇位競爭,出身顯赫,那麼,史書上肯定會有所交代。

    而且豪格死後,他的三個福晉甚至被多爾袞和其哥哥阿濟格瓜分,好慘。

    直到1651年,多爾袞去世,順治帝念及豪格生前的戰功,為他平反,恢復了他的爵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何對兒子曹丕不喜,是因為曹丕搶了甄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