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兮兮說事兒
-
2 # 皇室人123
簡單來說,努爾哈赤是後金(皇太極時期改為“清”)的締造者,故廟號太祖;福臨時期,滿族人入主中原,並進住故宮,是為王朝新一時期的開創者,故廟號世祖,與元朝時期的忽必烈相類似;福臨雖然入住中原,但國家仍面臨各種問題:吳三桂、南明朝廷、臺灣收復等嚴峻考驗。然後玄燁繼位,平三藩、收臺灣全面治理,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其行為仍有創世之功,故廟號“聖祖”。
-
3 # 潘總1985
理由很簡單,通古斯滿雜人倫未開,祖宗不分,所以叫祖或者宗對他們沒區別,就像老大叫野豬皮,老小叫小野豬一樣,反正是名字就行。
-
4 # WBL0312
努爾哈赤是清太祖,因為他建立了後金,在皇太極改國號為“清”後,所以他死後的廟號就是“太祖”!
皇太極是繼承了努爾哈赤,本來他也可以成為“祖”,但是他在入關前逝世了,所以他死後的廟號就只能是清太宗!
順治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所以他可以說是清朝的第一任皇帝,所以他死後廟號就是清世祖!
康熙就和他們不同了,康熙是一位偉大的皇帝,他的功績太突出,可以說是個“千古一帝”,有著平三番、收臺灣、三次親征噶爾丹的豐功偉績,而且他在位時間六十一年,是個難得的偉大皇帝。所以,在他死後廟號得到了“祖”,他就是清聖祖!你們可以罵清朝,但是罵之前學學清朝歷史可以嗎?不懂就罵是不是顯得很文氓。
-
5 # 不懂愛的海
祖者 根也 大家可以去農村看看一個家族的墓地 那個在最頂端 一個墳頭自己一排的就是祖 凡是在一個陵地裡埋著 或在一個家廟或叫社稷裡供奉的 只有最上面那個是祖 下面的也稱祖的 就是要和老祖宗比輩分 是大逆不道 不是你有功就能稱祖的 東漢劉秀還是從王莽哪裡打下的江山呢 但他承認是漢家的正統 也不敢稱祖 所謂的數典忘祖者 就是給這幾位上封號的那幾個
-
6 # 公民康明誠
要了解清朝“奇怪”的廟號用法,就要先了解何謂廟號,這個為君主定性的稱號的用法是什麼。
北京太廟
廟號起源於古人慎終追遠和對祭祀先人,尤其是對絕對權威君主的祭祀的重視。與較早形成自己獨立執行模式的諡號和諡法不同,廟號的用法和規範化甚至晚至隋唐才最終得以確立。
廟,在廟號中主要是指天子的家廟——太廟。在太廟裡,按例應供奉列祖列宗,祈求祖先保佑。列祖列宗在太廟的牌位上的名字稱號,也即他們在本朝的地位,就是廟號。在牌位上的廟號,無非就是“某某祖”、“某某宗”這兩種,都是祖宗。依照周禮,天子七廟(當然後來變為九廟),諸侯及大夫依次遞減。這裡的七或者其他數目等級,其實就是太廟正殿牌位的數目。這個數目符合周禮,一般被認為符合天意,因此後世之君基本照辦。
所謂祖宗,也即祖和宗,即在太廟受後代君主供奉的先祖皇帝(或他們未稱帝的先輩)。按照古禮,祖有功,宗有德,祖主開創,宗主守成,因此在隋唐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對社稷有功的先祖才有廟號,隋唐後因諡號字數氾濫失去評價意義,因此廟號反倒成為了每個皇帝身後都有的評價標準。
一般而言,一個朝代應該只有一個祖,其餘的皇帝秉持孝道,繼承大統,都稱宗,也即有一個祖,一般是太祖;很多個宗,其用法也借鑑了諡法的褒貶評價方式。當然,朝代可能會因為一些原因出現中斷、衰落,而在某一時刻,一位繼承大統的守成之君光復了皇朝,振興了基業,其功業被視為開創,因此給他加上了等同於皇朝建立者太祖(儘管有時是真正的開創者追封,如魏太祖武皇帝曹操)的榮譽,某某祖,最常見的就是世祖。當然後期的一些皇朝“世祖”氾濫,這種視同開創的榮譽在這裡不是很合適了。
較為特殊的,明朝在早期一直嚴格遵守周禮,除太祖朱元璋外,甚至文治武功的永樂皇帝朱棣也僅僅獲封太宗,雖然這在一干“宗”裡面已經是最高等級了。但後來,永樂大帝的後世子孫裡出現了一個刺兒頭,嘉靖皇帝朱厚熜。此人性情古怪多疑,但卻是至孝,寧肯不即位也要和大臣正面剛,要求把自己的父親追封為皇帝,送入太廟(因嘉靖皇帝是外蕃入繼)。但此時太廟九廟已滿,該怎麼辦呢?
還記得前面的天子七廟(或九廟)嗎?太祖牌位居中,各個“宗”分列兩旁,這幾個位置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有放滿的一天,那放滿了怎麼辦呢?對於多出來的皇帝的牌位,有一個專業的動詞,叫做“祧”。按照和現任皇帝關係的親疏遠近,最遠的扔出去,給新來的騰地方。當然不是真的扔出去,而是移到太廟的便殿“祧廟”。作為皇朝的開創者,太祖“萬世不遷”,永久享有歷代皇帝供奉。基於相似的原因,同樣作出了傑出貢獻的其他祖們(不一定有),如世祖等,也和太祖一樣,萬世不遷。
嘉靖皇帝就面臨著這樣一個難題。他想他父親興獻皇帝進入太廟,就要把某個關係最遠的“宗”扔出來,而此時這個祖先偏偏是太宗皇帝朱棣。要知道,不是朱棣靖難起兵,哪裡有他們後面所有皇帝繼承皇位的事,朱棣可以視同開創,這樣的先祖不可能為興獻皇帝讓地方。那,把太宗升一格呢?於是,太宗皇帝朱棣被重新上廟號為“成祖”,和太祖朱元璋一起萬世不遷,而朱棣的短命兒子仁宗就被扔出來給興獻皇帝騰地方了。終明一代,祖有兩個,宗有很多。
再說回我們的問題。距離現代最近的清朝我們一般最為熟悉,包括它的帝位傳承。從關外的努爾哈赤、皇太極,到關內的順康雍乾嘉、道鹹同光宣,有清一代十二帝竟出了三個“祖”,令人咋舌的同時讓人對滿清政權對漢人廟號等禮制接受度產生了懷疑。讓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三位“祖”是怎麼回事。
首先是太祖努爾哈赤。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努爾哈赤的反叛和割據給滿清政權打下了最早的基礎,後世的滿清全國政權追封皇朝基業奠基人為太祖沒什麼好驚訝的。
然後是世祖福臨。努爾哈赤時代的滿清還叫女真(或金),仍舊是偏安一隅的割據政權,直到他的繼任者皇太極稱帝並開始干涉中原、大舉侵入關內開始,金才變成了清。當然早逝讓這個本該成為世祖的男人永遠屈居太宗,便宜了幼子福臨(當然實際上是多爾袞)。入住中原,在紫禁城登基,號令天下萬方,這樣的功業,無論位同皇帝的臣子多爾袞再想獨吞,都應該記在順治皇帝福臨身上。這個其實也無可厚非。
再說聖祖玄燁。這個也是目前關於滿清混亂的廟號爭議最大的部分。作為福臨的兒子,康熙大帝玄燁完成了上一代未完成的所有事,並極大地超越了它們。除鰲拜,平三蕃,收臺灣,徵葛爾丹,戰俄國,修漕運,乃至“盛世滋丁,永不加賦”,不論你喜歡與否,他的功績都挽狂瀾於既倒,他也堪稱大帝。不過,我認為,就廟號問題,他也不應該被稱為“祖”,不僅是其違背慣例和歷史,也在於可能是對廟號這樣的褒貶評判機制的濫用。姑且不論康熙皇帝的缺點和失誤,僅僅為了使他“萬世不遷”,就破壞廟號用法,實為不妥。其實,雍正自己的廟號“世宗”,用在他父親康熙皇帝身上就十分合適。
實際上,沒有“萬世不遷”的皇帝和牌位,如今,皇帝已經成為了歷史,躺過明清兩代五位“祖”和數十位“宗”的太廟成了勞動人民文化宮,祖和宗都埋在了歷史的塵埃裡,留下的,只有這個飽經滄桑的國家和她的子民。
-
7 # 皮皮萌寶李時珍的皮
一朝三祖,我都要噴死他們了。努爾哈赤還有資格稱祖,13騎起兵雖然多是吹噓但也足以讓人信服。花30年時間一統女真。後進攻明朝,直到寧遠之戰未嘗一敗。可以說他給清朝入關打上了基礎。稱祖毫無疑問。
順治六歲登基,24歲駕崩,不說他有沒有資格掌權。掌權時期有多爾袞,就足以說明他並沒有真正駕馭群臣的能力(至少沒有駕馭多爾袞的能力)。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他應該有10年的親政經歷。為康熙盛世打下了基礎(別給我說留下了鰲拜,那時候康熙幾歲,他不是也有多爾袞?)而入關多是多爾袞的功勞,但是無論怎麼說都是在他的統治下清朝入關的。
康熙就要噴了,聖祖有幾人敢稱,應該只有四個聖祖。
唐聖祖李耳大長和國聖祖鄭買嗣北宋聖祖趙玄朗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那個鄭買嗣不太出名,就不說了。李耳是誰,老子,老子就不多說了,都知道多牛逼。趙玄朗可能不知道,但是換個名字大家大概都知道了趙公明,財神。兩個都死了多少年的人才敢稱聖祖,也不知道雍正咋想的。兒子孫子都當聖祖,不怕皇太極棺材板壓不住。都羞於與宋真宗共登泰山,也不知道李耳和趙公明知道兩個後輩當上聖祖作何感想。
-
8 # 簫音漫
滿清時代是奴性化最為嚴重的朝代,大部分官員皆以奴才自稱,更別提平民百姓的地位了!自然從另一層面映襯清帝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康熙被尊聖祖就嚴重誇大了,清武宗更貼切!他和漢武帝一樣,看似強大,實則民生疾苦。他慶幸有個好兒子替他收拾殘局。可惜又有個敗家孫子幫他花錢。答非所問,不喜勿噴!
-
9 # 江月勝ricky
簡單說一下:什麼祖什麼宗都是廟號,是皇上死後大臣們給定的。開疆曰祖,守成約宗。所以一般都是太祖太宗啥的。清朝為啥三個祖呢,清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建國了肯定要稱祖,所以是太祖。順治為啥能稱祖呢,因為他入關了,首都從東北搬到北京了,控制中原了,也算是開疆拓土了,所以叫清世祖。康熙是因為功績太大了,殺鰲拜削三藩滅臺灣平蒙古,把老毛子也打回去了,削三藩滅臺灣多少能跟開疆拓土沾上邊,因為在康熙之前那些地區不算是實際控制區,所以他死後大臣們給上了個聖祖的廟號
-
10 # 月下沒有花
這種題目屬於見仁見智,題主這樣自帶強烈主觀色彩,那是神仙來了說破大天,你也會認為這是滿清不懂規矩,瞎TM整。
心平氣和的看,清有三位皇帝的廟號稱“祖”,當然有往臉上貼金的成分,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其中有兩位的廟號沒什麼問題,另一位確實有些不妥。
廟號往臉上貼金,這無可厚非,歷朝歷代誰不往臉上貼金呢,否則朱厚熜也不用費勁巴拉的給朱棣弄個“成祖”的帽子戴。
擁有“三祖”高配,並非滿清一家,至少還有曹魏和西晉(至於還有沒有其它,因為沒有查證,不好說)。
魏——曹操(太祖)、曹丕(高祖)、曹叡(烈祖)。
西晉——司馬懿(高祖)、司馬昭(太祖)、司馬炎(世祖)。
皇帝的廟號追加,在漢代還是比較嚴格的,基本符合清學者方苞的說法:“ 祖者,始也;故宗無定數,祖一而已”。
從三國開始,就不再是嚴格遵循“一朝一祖”的廟號制度了。前文已訴,曹魏和西晉都是“三祖”配置。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國,帝王廟號更是幾乎無不稱祖。其後大一統王朝中,隋元明清也都不是“一朝一祖”。
具體到清“三祖”,分別是太祖(努爾哈赤)、世祖(順治)、聖祖(康熙)。
廟號“太祖”,通常都是開國皇帝。比如,漢太祖劉邦(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宋太祖趙匡胤等。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政權,建立八旗制度,為子孫建立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堅實基礎,“太祖”的廟號應該還是當的起。
廟號“世祖”,即統緒自此開始之意。“世祖”通常有兩種情況,其一為斷代史開創者,或承上啟下的君主,比如漢世祖劉秀。其二為朝代的正式建立者或統一天下的君主,比如元世祖忽必烈。順治是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滿清一統天下也是在他在位期間,“世祖”的廟號也沒有什麼問題。
康熙的廟號是“聖祖”。個人認為,這個確實是被後人捧殺了。
歷史上被稱“聖祖”的,不止康熙一人。其中大部分是那種說了,鄉親們也基本沒聽過的。除了康熙,說出來大家普遍能知道的還有兩人,其一是老子,其二是趙玄朗。
老子,就是寫《道德經》的那個老子。老子因為姓李(李耳),李唐為了給臉上貼金,就把這位供出來當了自己的祖先。唐高宗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又加號為大聖祖玄元皇帝。到了宋真宗,上徽號為九天司命天尊 ,後又追尊為聖祖天尊大帝。因此後世簡稱為“唐聖祖”。
趙玄朗,這名字可能有點陌生,但他另一個名字卻是如雷貫耳——財神爺趙玄壇!因為姓趙,宋朝皇室為了貼金,就把這位當了自己的祖先(財神爺當祖先,確實挺牛逼)。宋真宗時追尊他為上靈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廟號聖祖。
看完上面這兩位,應該就能理解為什麼康熙的“聖祖”是被捧殺了吧。康熙爺確實很牛逼,但乾的也還是人事。而上面兩位那已經是神仙編制了,完全不在同一個緯度上。
康熙稱“聖祖”,這事跟康熙沒啥關係,主要是他那兒子雍正太有個性,加上朝中大臣拍馬屁無下限的結果。
雍正本來是隻想給他爹弄個“祖”,按雍正的說法是:“我皇考大行皇帝纘繼大統,舊典本應稱宗,但經雲:祖有功而宗有德。我皇考鴻猷駿烈,冠古轢今,拓宇開疆,極於無外,且六十餘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萬國來王,論繼統則為守成,論勳業實為開創。朕意宜崇祖號,方符豐功。”
客觀的說,按康熙的執政功績,要稱“祖”,勉強還能說的過去,畢竟是幹了一堆牛逼事。
上有意,下逢迎,到了大臣那裡,馬屁就拍出沒譜了。康熙廟號:聖祖,諡號: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11 # 幾葦渡
中國的事兒,很多都是這樣。最初很嚴謹,越來越寬鬆。古代帝王更是喜歡自吹自擂加自嗨。
廟號,即死去的皇帝在太廟中被供奉的稱號,稱某祖或某宗。從最初的意義講,必須有重大貢獻的帝王才能有廟號,且一般是一個祖,若干個宗。
如西漢十一位皇帝,經過東漢光武帝的確認,只有四位才有廟號:太祖高皇帝劉邦、太宗孝文皇帝劉恆、世宗孝武皇帝劉徹、中宗孝宣皇帝劉詢。就連文景之治的漢景帝都沒有廟號,可以見其嚴格。
但是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就開始混亂了,以曹魏為代表“降及曹氏,祖名多濫”。
追認曹操為太祖,文帝曹丕稱高祖,明帝曹睿稱烈祖......
又如:西晉司馬懿追稱高祖,司馬昭追稱太祖,晉武帝稱世祖。北燕慕容氏、姚秦、北齊高氏、北周宇文氏也都是有三代稱祖。而南朝蕭齊、蕭梁和陳都有兩代稱祖。
奪冠的是北魏,道武帝為太祖、太武帝為世祖、獻文帝為顯祖、孝文帝為高祖。
這些還沒有計算對遠祖的追尊,只是從真正創業這一代開始。
綜上對比,所以清代有“太祖、世祖、聖祖”並不奇怪。
清朝的建立,奠基人是努爾哈赤,在東北起兵鬧獨立,建立了後金政權。皇太極即位後,經過幾年的發展,改國號為大清,即位稱帝。給父親上廟號為太祖,皇太極死後廟號太宗。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多爾袞率大軍佔領全國。當時的皇帝是未親政的順治帝福臨,相當於佔領全國後的第一帝,故死後上廟號世祖。當了康熙去世,雍正說父親“名為守成、實為開創”,即指平三藩、收臺灣、滅噶爾丹等功業,上廟號聖祖。綜合對比其他朝代,清代這三個祖並非“吹噓”,是廟號氾濫體系下的合理產物。
-
12 # 周武456
縱觀中國歷史上各皇帝皇后的諡號,通常都是比較貼切的,讓人有實至名歸之感。華人是含蓄的民族,少有將特別至高的文字隨便拿來用的,說白了,就是比較謙虛。這也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文化符號。但,如果大家看清諸帝的諡號,就比較令人瞠目結舌了。康熙的確了不起,但也不至於諡號聖祖仁皇帝吧?聖!仁!這些至高的字眼都用上了。劉邦開創漢朝,諡號高祖,而清乾隆不過是一個守成之君,也稱高,且是高宗純皇帝,僅次他爺爺一等。這麼說吧,清帝的諡號,老實慈悲的稱仁,如嘉慶;跟洋人打了敗仗的稱宣,如道光;打仗不行到處亂跑的稱文,如咸豐。就連得了天花(梅毒)死了都稱穆,啥也沒幹成當了一輩子傀儡的稱德。大家不妨看看其他朝代都是一些什麼皇帝可以用高、仁、文、穆、德、宣,這些字眼。
-
13 # 饞嘴肥貓說古今
努爾哈赤開基奠業,是太祖。順治入主中原,一統天下,為世祖。康熙名為守成,實有開拓,為聖祖。
“祖”是對開拓者的褒揚,都沒有問題。
-
14 # 天津養基
封建王朝時代能稱“祖”為廟號的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或者開國皇帝追封自己祖先的,而後的皇帝則以“宗”為廟號。而且“祖”一般代表是開國皇帝,而“宗”代表的則是守國皇帝,所以除了第一位開國皇帝以“祖”為廟號,其他的一般都是以“宗”為廟號。清朝有三位廟號為“祖”的皇帝,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和清聖祖玄燁。努爾哈赤作為清朝的開國皇帝,建立後金,稱清太祖自然沒有什麼問題,這就跟漢高祖劉邦類似。清世祖福臨入關後出家當和尚的順治皇帝,福臨是清朝第一位入關的皇帝,清朝在順治皇帝之前全部都在關外,還沒有真正算整個中國的皇帝,所以在福臨死後大臣們給福臨的廟號也是“祖”,意思是形同開國皇帝。而康熙帝玄燁的廟號也用“祖”則是跟他一生的政績有很大關係,康熙一生除鰲拜,滅三藩、收臺灣,剿滅準噶爾,擊敗沙俄。清朝是在康熙的勵精圖治下才完成一統,清王朝也達到巔峰時代,大臣們在議定康熙廟號時一致認為康熙皇帝雖然是守國之君,但是他的功業形同開國,因此在康熙去世後給康熙的廟號也以“祖”為稱,這就形成了清朝多位帶“祖”的奇觀,並不是不懂規矩之說。
回覆列表
“開疆拓土曰祖,守成曰宗”。這是古代一套法禮制度,其意思是說,打天下的廟號都以是祖,治理國家的皇帝都是宗。
這個不僅僅是在清朝,所有朝代都是如此,比如我們直到的漢高祖劉邦,宋太祖趙匡胤,明成祖朱棣等等。當然,你說吹噓的成分肯定是有的,這個在歷朝歷代也都有。清朝上承明制,使用這個廟號也很正常。
比如,《清史稿》裡面對康熙的評價:論曰:聖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錫。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聖學高深,崇儒重道。幾暇格物,豁貫天人,尤為古今所未覯。而久道化成,風移俗易,天下和樂,克致太平。其雍熙景象,使後世想望流連,至於今不能已。
這段大概意思是說,康熙皇帝文韜武略都很好,康熙的時代是承平的時代,為什麼還管他教聖祖呢?“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這句話很關鍵,就是說他開創了一個時代。不過這裡面也有誇大,什麼天下和樂,顯然不是。康熙晚年,因為康熙比較仁慈,所以吏治腐敗,貪官很很多。此外,康熙也沒有很好解決與俄國的關係,邊疆的問題。但是一般諡號都是為尊者諱,死者為尊,就是揀好的聽,誇大他的功勞。
但這個不只是清朝,所有朝代都是如此。所以,後來像魯迅什麼的,都覺得這是華人比較虛偽的一面,其實也不是如此。中國傳統本來就是尊重長輩,尊重死者的,尊敬自己的祖先,這也是唯心華人倫理價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由此看來,我們也要理解這些誇大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