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梅煮茶客

    要想說清發生於明朝歷史上的土木之變,得從一個人先說起,正是因為此人的所作所為,最終釀成這場重大事變,直接導致明王朝50萬大軍敗北、百餘名當朝大臣被誅、當朝皇帝隻身被異族擄走,這種古今中外、聞所未聞,令人離奇萬分、瞠目結舌事情的發生。這個人,就是明英宗朝的當權大太監王振。

    王振(?——1499年),明山西蔚州人。早年曾在家鄉求學讀書,後由儒士而做教師,後因翫忽職守,依法當謫戍。剛好趕上燕王朱棣起兵,攻佔南京,即位稱帝。他便乘機自閹其身,投托太監,進入宮中,初時職責是教宮中小宦官認字。

    朱祁鎮為明宣宗朱瞻基長子,生下來四個月,就被立為皇太子。宣宗見王振會教書,奉事殷勤,就讓他去伺奉太子,為東宮局郎。從此,王振與太子朱祁鎮朝夕相處,一面耐心地教太子認字,一面陪伴太子玩耍,逐漸取得了太子的歡心和宣宗皇帝的信賴。

    宣德十年正月,三十八歲的宣宗皇帝病故於乾清宮。太子朱祁鎮這年只有九歲,依制繼位,登上了皇帝寶座。時來運轉,這年七月,王振代替不識字的劉寧掌司禮監事。由於司禮監是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的中樞機關,總管宮中的宦官,掌握著宦官各監官員升遷謫降大權,又兼管各種特務機構,還替皇帝管理各種奏章和檔案,傳達諭旨。故此王振一下子擠身到皇宮的要害部門且執掌權柄。

    王振表面上裝出一副虔誠恭順的樣子,不僅對英宗、對太皇太后,奉獻殷勤、俯首帖耳,而暗地裡卻在幹著交朋結黨,挑撥離間,干預國事的勾當。由於他身居要職,大權在握,朝中百官都不敢得罪他。一些趨炎附勢之人,乘機向他靠攏。而英宗雖然年長十六歲,但並無主見,事事依從王振。

    利用英宗對他的寵信,王振開始在朝庭內外安插親信,控制國家要害部門,以控制國家的軍政。幾年來,依恃英宗的寵愛,王振驕橫跋扈、濫施淫威,不擇手段地殘害忠良,排斥異己。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巧取豪奪,聚斂了大量的金銀財物,修建了豪華的住宅居所。

    人的貪慾是無止境的。王振在竊取了朝中大權之後,操縱英宗,不僅搞亂了明朝內政,使明朝政治更加黑暗,還把手伸向明朝的邊防。他勾結北方蒙古貴族,大搞走私活動,玩弄權術,故意製造事端,從而激化了瓦刺貴族與明朝之間的矛盾。王振為了獲得瓦刺的良馬,就唆使他的心腹、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每年製造大量的箭矢,送給瓦刺,瓦刺則以良馬還贈王振作為報答,同時,為了討好瓦刺,對瓦刺的貢使,加禮優待,有求必應。按明朝原來的規定,瓦刺每年到京來的貢使最多不能超過五十人。瓦刺為了多領賞物,逐漸增多貢使人數。

    正統十四年正月,瓦刺竟然派出二千人組成的使團赴京。為了多領賞賜,故意謊報使團人數為三千人。王振一改往常,一方面指示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物,另一方面故意減削付給瓦刺貢馬的馬價,每匹所給不及原來的五分之一。瓦刺使者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含怒而歸。

    瓦刺太師也先聞報大怒。這年七月,親自出馬,糾集諸部共兩萬鐵騎,如狼似虎地嚮明朝發動了大舉進犯,北部軍事重鎮大同受到嚴重威脅,請兵救援的邊報,接二連三地飛向北京。

    對軍事一竅不通的王振,幻想用英宗皇帝親征的辦法,嚇倒也先,使其退兵,於是他便竭力慫恿英宗出戰。頭腦發昏的英宗也自以為這是自己大顯身手的好時機,不與群臣商討,就輕率地作出親征的決定:七月十五日親駕大同前線。

    滿朝文武無不感到吃驚。兵部尚書鄺野、侍郎于謙及吏部尚書王直等大臣懷著一片忠心,力勸英宗不要親自率軍出征。不料英宗聽了王振的攛掇,竟然力排眾議,一意孤行。為了排斥群臣進諫,公然下令:如有進諫勸阻者,概殺無赦!

    聚合的五十萬大軍倉促起程,包括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等在內的一百多朝庭重臣不得不隨駕跟從。

    八月一日,隊伍從宣府抵達大同前,聽得瓦刺軍聞風而逃。故明軍到大同後,王振隨即傳令軍士繼續北進追擊。不久,王振的親信、鎮守大同的太監郭敬得到密報,瓦刺軍可能在大同以北設下巨大陷阱,專等明軍入坑。貪生怕死的王振聽後,大驚失色,急忙傳令第二天撒出大同。數十萬大軍接到撤退命令後,爭先恐後,奪路而逃,車馬軍士擁塞道路,後軍推前軍,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也先見明軍不戰而遁,立即號令全軍奮起追擊。王振開始命令所部退軍路線取道紫荊關。他本來的打算是想借此機會,讓英宗順道去自己的家鄉蔚州,看看自己富麗堂皇的宅院,以炫耀自己的權勢。於是,大軍便向蔚州方向行進。走了約四十里,王振忽然想到,數十萬兵馬到達蔚州,難免不踏壞他家田地裡的莊稼。於是,馬上改變主意,火急傳令改道東行,向宣府方向行進。瓦刺鐵騎在也先的帶領下,跟蹤追擊、日夜兼程。

    十三日,明軍退至狼山,瓦刺鐵騎也已追至。為了掩護英宗撤退,成國公朱勇率兵三萬進行阻擊。經過一番苦戰,朱勇戰死疆場,三萬士兵被殺戮殆盡。但這場戰鬥,也牽制了瓦刺軍的主力,為英宗的撤退爭取了時間。

    這天午後,英宗及軍兵行到土木堡。這裡離懷來縣城僅二十里,本應繼續前進,到懷來可憑城拒守。此時,王振發現裝載自己財物的一千多輛軍車,尚未到達,為了不使自己搜刮而來的東西受損,便不顧英宗及數十萬將士安危,傳令在土木堡宿營。眾人看出此地危險,紛紛向英宗及王振上疏,均遭到王振的拒絕。

    十四日,英宗欲行,但為時已晚,瓦刺軍隊已控制了周圍的交通要道。由於土木堡地勢較高,旁無水泉,數十萬明軍馬上便面臨飢渴難忍的困局。也先在完成對明軍的包圍後,發動了進攻,明軍在生死麵前,拚力抵抗,一時雙方陷入膠著狀態。

    也先心生一計,向英宗提出講和談判。王振一聽,喜出望外,滿口應允,並立即安排人前去談判協商。唯恐有變,特意吩咐前往使者,只要對方肯退兵,什麼條件都可答應。

    經過協商,也先一面答應了退兵,另一方面在遠處設伏。等瓦刺軍隊剛一撤出視線,飢渴難忍的明軍立刻便丟棄武器,向附近的河流四散奔去。也先見明軍大亂,抓住時機,命令騎兵出擊。頓時,瓦刺伏兵四起、喊聲震天,象猛虎撲入羊群,橫衝直撞、任意砍殺。數十萬明軍頃刻之間全線崩潰,各自不顧一切地四下奔逃,半數慘死在瓦刺軍的刀下。車仗輜重盡數為瓦刺軍所得。

    護衛英宗的樊忠將軍目睹這一切,怒火中燒,掄起瓜錘將王振打了個腦漿迸裂,一命嗚呼。然後,急忙扶英宗上馬,拼死突圍,瓦刺鐵騎緊追不捨。終因寡不抵眾,樊忠力竭被殺。英宗見突圍不成,頓時六神無主,索性下馬,在草地上盤膝向南而坐,聽天由命。

    此役,明朝五十萬精銳部隊全數被殲,從徵的一百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死於戰場,英宗皇帝被俘擄。訊息傳回京師,城內陷入一片混亂之中,群臣在殿庭裡號啕大哭。爾後,王振家族不分老少被一律處斬,家產全數被查抄。京城百姓聽到訊息,奔走相告,人心大快。

  • 2 # 環球網

    土木堡之變發生在正統十四年(1449年),是年瓦剌犯邊,年僅23歲的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在土木堡(今河北張家口境內)遭遇瓦剌軍的突襲,造成二十萬明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大名數十高階文官武將殞命,大明江山一時風雨飄搖的局面。

    在土木堡之變發生之前,由於永樂大帝的勇武和“仁宣之治”文治,明朝的強盛達到了頂峰,對蒙古分化成的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個部落都實力上都佔有著絕對優勢。到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日益強大開始襲擾明朝邊境。年輕的明英宗朱祁鎮在掌權太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由於準備倉促,對敵人的認識不足,前鋒部隊打敗,在撤退的過程中又採用了拖沓、迂迴路線(一說是王振為了在家鄉父老面前顯擺)遭遇瓦剌騎兵突襲,明英宗被俘,二十萬大軍被砍殺殆盡。

    這次戰役給鼎盛時期的大明帶來了巨大的打擊,不僅皇帝被俘,最精銳的作戰部隊三大營全軍覆沒。還造成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等文武大臣盡皆殞命。更致命的是對大明心理的創傷,當瓦剌逼近京城,明朝已是人心惶惶,甚至很多大臣建議放棄北京,遷都南京。若真如此,中華民族的北方屏障燕雲十六州會再次落入遊牧民族手裡,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再也無險可守,廣袤的北方大地會再次遭受異族荼毒。好在時任兵部侍郎的于謙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擁立奉命監國的朱祁鈺為帝,並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使大明轉危為安。

  • 3 # 香茗史館

    爆發於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變,是一場典型的由於一系列指揮失誤導致最終戰敗的戰爭,造成了大量軍隊、文臣武將的傷亡,直接導致明帝國武將、功勳集團出現斷層,為明中期文官集團的迅速崛起埋下了伏筆,明帝國初期對北方遊牧民族積累的戰略優勢自此蕩然無存。

    朱棣五徵漠北,瓦剌強勢崛起

    明成祖永樂年間,撤至蒙古草原的北元分裂為了韃靼和瓦剌兩大部落,雙方互相攻伐不已,其中奉黃金家族後裔的瓦剌實力最為強勁。明廷利用雙方的矛盾,先封瓦剌首領馬哈木等三人為王,繼亦封韃靼太師阿魯臺為王,使其相互抗衡。

    明成祖永樂七年(1409年),由於韃靼可汗本雅失裡殺死使臣郭驥,朱棣令丘福率十萬大軍征討韃靼,卻遭遇全軍覆沒。朱棣大怒,為了徹底解決北部邊患,此後分別於永樂八年(1410年)、永樂十二年(1414年)、永樂二十年(1422年)、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先後五次親征漠北,除了第二次的目標是瓦剌之外,其餘四次都是以韃靼為主。

    在明廷的進攻下,原本強勢的韃靼迅速衰弱。但明成祖朱棣由於北征漠北、南征安南,在削弱敵人的同時,也對明朝自身造成了嚴重損害,因此在明仁宗和明宣宗繼位後,開始實行戰略收縮、修生養息、恢復自身。

    然而就在宣德九年(1434年),瓦剌部順寧王馬哈木之子脫歡趁韃靼衰落之際,攻殺韃靼太師阿魯臺,正統初年又殺瓦剌另外賢義、安樂兩王,最終一統蒙古帝國,擁立黃金家族後裔脫脫不花為可汗,自任丞相,瓦剌強勢崛起。

    也先大舉進攻,明軍初戰不利

    宣德十年(1435年)春正月,明宣宗駕崩,年僅九歲的皇太子朱祁鎮即位,張太后輔政。太監王振由於善於察言觀色,極得英宗寵信,尤其在張太后去世後,王振依仗皇帝寵信,權勢滔天。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瓦剌太師也先(脫歡之子)遣使2000餘人嚮明廷進貢戰馬,卻詐稱3000人,意圖多要賞賜,由於宦官王振不肯多給,只按實際人數賞賜,再加上戰馬質量較差,因此砍去馬價五分之四。

    由於明廷未能滿足也先的要求,也先隨即率兵在邊關挑釁,並於同年七月統率大軍,兵分四路大舉嚮明朝進攻。東路由脫脫不花與兀良哈部攻遼東;西路,派別將進攻甘州(甘肅張掖);中路為進攻的重點,又分為兩支,一支由阿剌知院所統率,直攻宣府圍赤城,另一支由也先親率進攻大同。

    面對也先大軍的進攻,邊關一面急向朝廷奏報請求援軍,一面積極抵禦,但由於敵軍勢大,而明朝邊軍又久疏戰陣(明軍出征通常是京營),明廷初戰不利,尤其大同一路,損失慘重。大同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接到邊關奏報後,朝廷調遣都尉井源等四將各率兵萬人禦敵。

    英宗御駕親征,王振獨斷專權

    大同前線的敗報傳至北京後,王振開始蠱惑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朱祁鎮一方面對王振言聽計從,另一方也意圖效仿先祖朱棣取得大勝青史留名,逐不聽朝臣勸告,同意御駕親征。

    正統十四年(1449年)7月16日,明英宗在乎其鎮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然後和王振在極短時間內,抽調包括京營在內的50萬大軍(實際20萬左右)從北京出發,英國公張輔、成國公朱勇、兵部尚書鄺埜、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等護駕等100餘名文武官員從徵。

    皇帝御駕親征,成國公朱勇雖為大將軍卻無實權,隨徵的文武大臣也同樣無法參與軍政,一切軍政事務卻皆由王振專斷。而明軍內部,京營雖為朝廷精銳,但畢竟也幾十年沒打過仗了,加之前線由於戰敗,因此多有誇大敵軍之語,普通士兵對於即將到來的戰爭較為恐懼,這為之後的戰敗埋下了伏筆。

    7月19日,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8月1日,大軍開至大同。

    也先見明軍勢大,逐收攏軍隊後撤,一方面靜觀其變,另一方面則意圖將明軍誘入草原,從而發揮自己騎兵優勢。鎮守太監郭敬在向朝廷上奏也先已經後撤的訊息後,大部分文臣武將意圖勸說明英宗返回,畢竟邊關之圍算是解了。而王振則不同意,他認為也先撤退是由於畏懼朝廷軍隊,於是堅持繼續北進。

    王振接連犯錯,明軍慘遭大敗

    明朝大軍於是繼續前行,先頭部隊於是和也先交戰,以步兵為主、久疏戰陣的明朝軍隊如何是也先精銳騎兵的對手,隨即遭遇大敗。

    王振在聽到前線戰敗後,隨即犯了第二個錯誤,連忙指揮軍隊後撤。其實此時的明朝軍隊足有也先10倍之多(也先大約2萬5千人),前線雖敗,但面對如此龐大的軍隊,也先其實也是比較擔憂的,小敗之後如果能穩住陣腳,也先在摸不透虛實的情況下其實也不敢有大動作,但王振偏偏就後撤了,這反而給了也先信心。

    王振命令以三萬騎兵殿後,明軍開始後撤,而也先由於對戰勝十倍之敵沒有信心,卻又不願意放過這塊肥肉,於是遠遠的綴在明軍之後。

    接下來,王振犯了第三個錯誤,屢次改變行軍路線。在逐漸遠離前線之後,王振卻突發奇想,請求英宗在退兵之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也來個“衣錦還鄉”。於是朝廷大軍沒有按照原路返回,繼續過宣府從居庸關入關,而是選擇向南過蔚州從紫荊關入關。(如下圖)

    在向南走了一段之後,王振又怕大軍路過損壞他家的田園莊稼,因此又率領大軍北返原路返回,就因為這段繞行,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在到達宣府之後,瓦剌大軍追了上來,與明軍殿後的3萬騎兵交戰,明軍3萬騎兵被“殺掠殆盡”,再次遭遇大敗的明軍開始狼狽向居庸關撤退。

    8月13日,大軍逃至土木堡,而全是騎兵的瓦剌軍就尾隨在明軍之後,同樣來到了土木堡。緊接著王振又犯了第四個錯誤,命令大軍在土木堡修整。當時兵部尚書鄺埜表示也先騎兵行軍速度極快,土木堡雖然地勢較高,但無泉缺水,不利於大軍駐紮,建議大軍加緊行軍,儘快返回居庸關,進入關內後再做修整。但王振見明軍已經疲憊不堪,自己也累得快散架了,加之此地距離居庸關已經不遠,於是予以了拒絕,令大軍在土木堡修整。

    也先見明軍停步不前,於是派軍隊佔據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的河流,斷絕了明軍用水,飢渴難耐的明軍挖井兩丈仍無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卻被瓦剌軍所阻,大軍只好忍飢挨餓稍作休整。

    次日,瓦剌軍隊包圍土木堡,也先遣使詐和,並主動撤離,以麻痺明軍。明英宗未做懷疑,遣曹鼐起草詔書,與瓦剌議和。於是王振又犯了第五個錯誤,敵軍未遠走而令軍隊取水。王振在也先還未走遠的情況下,當即命令大軍移營取水,大軍移動之時,飢渴難耐計程車兵隨即一哄而起奔向河邊,大軍隨即亂作一團。

    眼看明軍自己亂了陣腳,瓦剌隨即嚮明軍發動進攻,明軍倉促迎戰之下遭遇潰敗。此一戰役,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護衛將軍樊忠一怒之下用鐵錘砸死,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文臣武將死亡五十二人: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鄧慄、翰林院侍讀學士張益、通政司左通政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戴慶祖、王一居、太僕寺少卿劉容、尚寶少卿凌鑄、給事中包良佐、姚銑、鮑輝、中書舍人俞拱、潘澄、錢禺、監察御史張洪、黃裳、魏貞、夏誠、申祐、尹竑、童存德、孫慶、林祥鳳、郎中齊汪、馮學明,員外郎王健、程思溫、程式、逯端、主事俞鑑、張塘、鄭瑄,大理寺副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羅如墉、欽天監夏官正劉信、序班李恭、石玉等。只有大理寺右寺丞蕭維楨、禮部左侍郎楊善、文選郎中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此後,明廷雖然應對得當,並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但土木堡之變對於明廷造成的損失完全不可估量,而武將、功勳集團的斷層,對明朝中期的朝廷政局更是造成了惡劣影響。

  • 4 # 南柯多萌

    明朝時期的土木之變也稱為土木堡之變、土木之禍,這一戰爭發生在公元1449年,也就是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瓦剌,兵敗之後被瓦剌所俘,然而,被俘之後的英宗在經歷了一些挫折之後又安然無恙的回到了大明,這一荒唐的鬧劇最後以戲劇性的形式完美結局。

    明朝英宗正統十四年六月,瓦剌大軍在太師也先的率領下屢屢侵犯明朝領地,此時的明英宗在王振的慫恿下,不顧朝中大臣的勸阻,毅然決然地決定御駕親征,將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令朱祁鈺留守都城,朱祁鈺也就是後來的明代宗。

    軍政要務由王振一手掌握,行軍路線的屢屢變更,致使士兵疲憊不堪,王振不顧兵部尚書的建議,後勤不續退至土木堡時王振突然下令移營,飢渴難忍的軍士在六月天氣下,一哄而起,結果瓦剌太師也先趁機進攻,大明軍隊倉促之中應對也先的虎狼之師,以致兵敗,導致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等六十六位大臣戰死。

    此戰役中,明軍二十餘萬人死了三分之一,受傷者居半,這場戰爭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朝中能臣戰亡,宦官當權;軍隊損失慘重,讓大明元氣大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驛途小鎮六一活動有哪些值得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