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華樂雨辰
-
2 # 九月菊花236
如果諸葛亮能給曹操當軍師可能天下就歸曹操了,在三國當時諸葛亮跟劉備似乎跟錯人了為什麼呢因為劉備以仁義取天下似乎有些軟弱了所以諸葛亮也只能給劉備當軍師,因為志同道合唄!
-
3 # 遠鵬科技
治軍就如治國,治軍靠的紀律,治國靠的政策.其實政策也是一種紀律.諸葛亮善於治國,當然也就善於治軍.人們對於諸葛亮的認識是出於三國演義的,演義是小說,所以誇大的成分很多,不然怎麼叫”三分虛,七分實”呢.魯迅先生曾說過演義”狀諸葛多智而近妖”,他的很多事蹟都是後人加上去,如草船借箭,空城計,三氣周瑜等,具體的就不說了.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
傅幹: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曹睿: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從這裡看出諸葛亮的才能表現在政治方面和外交方面,是個蕭何式的人物
-
4 # 富元製作
首先諸葛亮在治國上面很優秀的,執法嚴格卻讓人心服口服,安撫百姓治國有方,整個蜀漢叫他管理的井井有條,簡直到了管仲蕭何的境界。在治軍上也是大軍整齊劃一,行軍打仗令行禁止,紀律無比嚴明。在發明上《三國志》就直接寫實了:“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說明他很有創作力。應該說諸葛亮算得上一個全才之人。
但是在軍事上略顯不足,至少也是有過不小的失誤的,例如:派遣馬謖守街亭一事。他過於謹慎而臨場應變不足,以至於讓敵人佔了便宜。演義說法,諸葛亮打仗時是膽大和心細同在,出奇和謹慎並存;但真實的諸葛亮只是謹慎心細,膽大是沒有的。史書說“諸葛一生唯謹慎”,可見一斑。起碼說明諸葛亮沒有奇謀。
縱觀諸葛亮一生,沒有演義神奇,卓越的軍事能力說不上,基礎的軍事能力還是有的。
-
5 # 小鴻哥
諸葛亮在歷朝歷代都是公認的軍事家。很多人以陳壽評價諸葛亮: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以此來否定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陳壽這句話的意思是講諸葛亮治軍優於他的謀劃,治國才能優於他的將略。我認為這不代表諸葛亮的謀略和軍事能力。就好比小明理科考九十分,文科考八十分。然後史書記載小明理科為長,文科為短。難道能以此說小明文科不行?公元234年司馬懿路過蜀漢軍營壘佩服的講:天下奇才也。很多人認為司馬懿評價的是諸葛亮治戎的才能,這個我是認同的。既然諸葛亮治戎甚稱天下奇才。那奇謀不如治戎,也不代表奇謀就不行。鄧艾曾評價蜀軍五兵犀利,是所闢之鋒。直言陳泰的是烏合之眾。那為何像司馬懿、鄧艾、陳泰等魏國名將沒能打造出這樣的軍隊!
陳壽認為諸葛亮多年北伐不能成功,有三個原因。第一對陣的魏國曹真、杜襲、司馬懿都是當世人傑。第二敵強已弱,魏國實力必競遠勝於蜀漢。第三蜀漢作為進攻的一方,魏國只需憑險而守,只待蜀漢糧盡退軍。最後陳壽把失敗原因歸於諸葛亮奇謀、將略不行。陳壽的三國志關於諸葛亮北伐的記錄非常之少,特別是跟司馬懿的兩次交手,基本非常簡潔。如果諸葛亮敗了,陳壽為何不記。我認為是勝了,最後退軍只是因為糧盡。反而魏晉人補充了大量史料。
諸葛亮自公元207年效力於劉備,其職責主要是調其稅賦以資軍用和鎮守成都、足兵足食。只有公元213年諸葛亮和張飛、趙雲率軍入蜀分定諸郡縣。一開始諸葛亮張飛趙雲進攻巴郡,然後三人兵分三路。張飛率軍進攻巴西郡,巴西功曹龔諶投降。諸葛亮率軍進攻廣漢郡德陽縣,劉璋部下司馬張裔大敗回成都。華陽國志:璋帳下司馬蜀郡張裔距亮,敗於陌下,裔退還。趙雲則率軍進攻成都南邊江陽郡、犍為郡。公元214年諸葛亮率軍跟劉備大軍會合共圍成成。此次戰役史料記載少,詳情不知。這是諸葛亮第一次獨立帶兵 。從公元223年至公元234年,諸葛亮指揮了徵南中、五次北伐。下面詳述下這六次戰爭。
徵南中:
公元223年四月劉備去世,幾個月後南中叛亂。當時是交州豪姓士燮誘南中豪姓東附,孫權非常高興並嘉獎士燮。在士燮的誘導下,益州郡大姓雍闓在益州郡起事殺死建寧郡太守正昂,俘獲益州太守郡張裔並送給東吳。牂牁太守朱褒擁郡起事響應,越嶲郡夷王高定元起事,南人孟獲起事響應。南中四郡只剩下永昌郡在堅守。當時蜀漢剛經歷大喪,所以並沒有立刻去平叛。其實諸葛亮是擔心孫權會趁喪、叛之際圖蜀。三國志:丞相諸葛亮深慮權聞先主殂隕,恐有異計,未知所如。鄧芝去見諸葛亮建議跟東吳恢復聯盟。諸葛亮早就有這樣的想法,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想法。現在鄧芝提出來了,諸葛亮認為他合適。當時孫權只做了政治徵行動,並未有軍事行動。孫權任命雍闓為永昌太守,還任命劉璋兒子劉闡為益州刺史。三國志:南中豪率雍闓據益郡反,附於吳。權復以璋子闡為益州刺史,處交、益界首。
公元225年春諸葛亮率軍南征攻打越嶲郡夷王高定元,李恢率軍攻打建寧郡雍闓、馬忠率軍攻打牂牁郡朱褒。高定元以堡壘拒守,諸葛亮等得其集結人馬再征討,目的就是為了一舉平定。高定元部下殺掉雍闓,孟獲取代雍闓。諸葛亮一舉斬殺高定元,馬忠亦攻破牂牁,李恢路戰敗被圍。華陽國志:亮既斬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於南中。李恢被圍是由於人馬太少,李恢騙過南人趁其防守放鬆一舉擊敗南人並跟諸葛亮遙相呼應。三國志:南人信之,故圍守怠緩。於是恢出擊,大破之,追奔逐北,南至槃江,東接牂牁,與亮聲勢相連。諸葛亮渡過瀘進軍益州郡,俘虜孟獲。七虜七赦孟猛當然是誇大其詞,但也反應諸葛亮用兵歷害才會有這樣的誇詞。春天率軍南中,秋天就平定。三國志: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諸葛亮在徵南中前就已經謀劃很久,說明諸葛亮打的是有準備的仗。對比東吳平山越人前後花了四十年,難道東吳缺少名將嗎?
第一次北伐:
公元228年諸葛亮北伐,派趙雲鄧芝率軍佔據箕谷裝作進攻郿縣。當時魏國立馬派曹真在長安西邊扶風郡郿縣一帶佈防以阻止諸葛亮進軍關中。魏國上當了,而諸葛亮率主力進攻隴右隴西郡祁山。魏書:是時朝臣未知計所出。就是說當時魏國大臣都沒猜到諸葛亮攻隴右而不進攻關中,這叫出其不意。當時隴右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魏國朝野上下恐懼,關中震響。三國志: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魏略: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隴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時應亮。
諸葛亮攻打隴右有四利。
隴右有糧:從南安、隴西,因食羌谷,若趣祁山,熟麥千頃,為之縣餌。
秦涼魏國統治力量弱:雍涼的胡羌人多次叛魏。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涼州酒泉郡反。公元220關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而且涼州的割據勢力已經派人跟蜀漢聯絡響應的事。蜀漢一旦佔據隴右就能跟涼州連成一片。涼州諸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餘人詣受節度,大軍北出,便欲率將兵馬,奮戈先驅。
拉長魏國支援補給距離:
隴右諸郡距距離蜀漢近魏國遠。距離蜀漢不過六七百里,但距離魏國洛陽兩千多里。後漢書郡國志:安定郡,雒陽西千七百里。隴西郡,雒陽西二千二百二十里。
取隴右為基,進兵關中:拿下四郡後可進軍關中佔據魏國在棟陽的糧倉,收降四郡兵,招納羌、胡擴充實力。一旦佔據隴右,諸葛亮就能切斷涼州跟魏國的聯絡,隴右以西一舉而定。這其實是縮小版的子午谷奇謀。三國志: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
(漢中西北紅色部分即隴右)
諸葛亮攻祁山時隴西郡太守遊楚在面對蜀漢大軍的進攻時對部下講:我為國家守郡,義在必死。你們可以拿著我的人頭投降蜀漢。吏民感動的流淚,願意守城。遊楚再講:國家援軍到了,我們堅守大家都有功勞。如果國家援救不到,你們再投降。南安郡的吏民帶著蜀軍來攻隴西郡。諸葛亮派馬謖去街亭就是為了擋住張郃為大軍攻取隴西郡贏得時間。魏國此時派張郃從洛陽率步騎五萬人支援隴西郡,涼州刺史徐邈派軍攻打南安郡。因為關中曹真杜襲部、隴右郭淮部、涼州徐邈部,力量只能防守而不足以援救隴西郡。蜀漢軍前來攻城時遊楚對蜀漢軍講能擋住援軍一個月以上,不用打隴西郡就會投降。三國志裴注: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
所以馬謖的任務是擋住張郃一段時間。如果蜀漢軍提前考下了隴西郡就能回師夾擊張郃援軍。張郃援軍一破,曹真根本興不起什麼浪。等到魏國再集結大軍前來。則隴右城已固,諸軍足辦,蜀軍所在深險。當時諸將推舉魏廷或吳壹率軍去魏國援軍必經之路的街亭阻擊,諸葛亮決意用馬謖。也可能是馬謖主動請命。於是馬謖、王平、李盛,黃襲等率軍去街亭佈防。馬謖所部數目不詳,估計在兩萬左右。以兩萬人擋住張郃五萬人一個月應不是難事。張郃五萬人急行軍兩千裡,到街亭時已是疲憊之師。而馬謖所部以逸待勞,這是非常有利的。諸葛亮還派高詳率軍屯駐在柳城。馬謖到了街亭不南下據城,遠離水源在山上佈防。三國志: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說明街亭是有城池的,據城而守,張郃攻城急切間也是難以破城的。當時王平數次勸諫,馬謖根本聽不進去。三國志:謖舍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
張郃率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並沒有據城而守,反而遠離水源,在山上據守。張郃立馬派人切斷蜀漢軍取水之道,蜀漢軍心就會大亂。就算不亂,將士皆渴那裡還有戰鬥力。張郃趁機攻打,街亭蜀漢軍大敗。三國志: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王平率千餘將士鳴鼓自持,張郃疑有埋伏沒有進攻王平。馬謖這時逃路了。王平收聚散兵,帶著剩餘將士撤出街亭。郭淮在上邽也趁機出擊,打敗屯駐在柳城的高詳所部。馬謖到了街亭一系列軍事佈署是違背了諸葛亮戰前所交待的防守佈署。三國志: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 馬謖的戰敗是在隴西太守遊楚說那段話的半個月後。馬謖的失敗咎在於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安排,當然諸葛亮也有用人失誤的責任。三國志裴:後十餘日,諸軍上隴,諸葛亮破走。
第二次北伐:
公元228年冬天諸葛亮再次率軍數萬攻打陳倉。很多人拿諸葛亮攻陳倉二十天都沒拿下來評定其軍事才能。而且此戰的主要對手是曹真。三國志: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就是說諸葛亮率軍除了圍陳倉還有分軍隊擋住曹真。何況諸葛亮本來就沒有想過要拿下陳倉。支援東吳之戰的證據: 第一:諸葛亮圍攻陳倉二十餘日,糧盡退軍。諸葛亮北伐會只帶一個月糧草。第一次北伐才打完不久,還未修整好。就連張郃都知道蜀漢糧草不多。魏明帝召張郃去援救陳倉問張郃:你趕到時陳倉會不會丟了。張郃回:不會的,我認為諸葛亮剩下不到十日糧草。估計我還沒到諸葛亮就退軍了。說明張郃知道諸葛亮的目的,但還是要去救援。 第二:諸葛亮給他哥哥的信中講:使賊人不得盡力向東。不正是吸引分散曹魏的注意力。不正是表明是支援東吳之戰。 第三:早在公元228年正月時司馬懿就嚮明帝提出訓練水軍伐吳的計劃,石亭之戰大敗後魏軍也想一雪前恥。司馬懿在荊州治水軍想順江而下伐吳,調張郃督關中諸軍到荊州。三國志:司馬宣王治水軍於荊州,欲順沔入江伐吳,詔郃督關中諸軍往受節度。
荊州方向一下子增加五萬步騎,壓力不小。有人講張郃是去支援石亭之戰的,這是不對的。1石亭之戰是在徐州方向打的2曹休率的軍隊不少於東吳3石亭之戰是在七月開始,八月開戰,九月結束。時間上對不。張郃率軍到荊州(曹魏佔據荊州北部),因為冬天水淺,大船無法航行,張郃大軍還屯方城。石亭之戰九月都打完了。司馬懿的伐吳計劃因冬天江水淺才暫停計劃。而在此之前東吳應收到訊息並通知了蜀漢,諸葛亮率軍北伐。三國志:至荊州,會冬水淺,大船不得行,乃還屯方城。 諸葛亮糧盡退軍時,魏將王雙率軍追擊反被斬殺。每次諸葛亮退軍,追擊的魏軍都沒有討到便宜。這叫進退自如。
第三次北伐:
公元229年諸葛亮派陳式率軍攻打武都、陰平兩郡。魏國雍州刺史郭淮率軍準備救援兩郡攻打蜀漢將陳式。諸葛亮進軍至建威,郭淮不戰而退。我認為諸葛亮是想圍城打援,郭淮沒有上當。此次北伐還是勝利的,必竟佔據了兩郡土地。 而且佔據陰平和武都有兩利。第一既能更好拱衛漢中防禦。第二能更好的進軍隴右和關中。當年曹操為防劉備北取武都以進軍關中,張既建設把武都人口遷移。恐劉備北取武都氐以逼關中
第四次北伐:
三國志的零星記錄諸葛亮也並沒有敗。三國志:魏大將軍司馬宣王攻亮,張郃攻平,平堅守不動,郃不能克。晉書講因諸葛亮設定的重圍讓司馬懿攻破而退回漢中。晉書:帝攻拔其圍,亮宵遁。而三國志的記錄是因為天降大雨而糧草供應不上,李嚴請求諸葛亮退軍。晉書又講因諸葛亮退軍,司馬懿率軍追擊俘斬萬人。公元228年諸葛亮以街亭之敗請求自貶,如果諸葛亮真的損失萬人為何不請求自貶?而據三國志和魏略的記載的是派張郃去追擊,張郃是不同意的。張郃率魏軍追擊在木門中伏,中箭後傷重而死。資治通鑑並不採用晉書的記錄,而是採用漢晉春秋、三國志魏略的記錄。三國志: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郃交戰,射殺郃。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軍法,圍城必開出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郃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髮,矢中郃髀。
第五次北伐: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十萬人北伐,距離上次北伐已經過去三年了。三國中並沒有諸葛亮北伐大軍具體數目,晉書有記載。晉書: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谷,壘於郿之渭水南原。魏國司馬懿大軍數目不詳,個人推測多於蜀漢北伐軍。五月東吳也率軍北伐響應,兵分三路。荊州方向只有一萬人,合肥新城號稱十萬,廣陵一萬偏師。七月魏明帝率軍支援,魏國援軍還沒到東吳就退軍了。諸葛亮北伐時魏明帝給司馬懿的旨意是堅守。並派秦郎率兩萬人前去支援。據晉書當時司馬懿對諸將講: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就是說諸葛亮有膽的話就從武功依山向東進攻。但如果西上五丈原的話,我們就不用擔心了。後來諸葛亮確實西上五丈原,很多人以此認為諸葛亮軍事才能不行膽小。我覺得是不對的。而三國志的和諸葛亮集中的記載是有的。諸葛亮集上表:臣先遣虎步監孟琰據武功水東,司馬懿因渭水漲,以二十日出騎萬人,來攻琰營。臣作車橋,越水射之,橋成馳去。說明諸葛亮確實有從武功向東進攻,並非沒有。
我認為諸葛亮從武功向東進攻是迷惑司馬懿,西上五丈原切斷隴道才是真正目的。司馬懿並未發現諸葛亮真實意圖,而且認為西上五丈原就完全沒有威脅。諸將都認同司馬懿的說法,只有郭淮反對。三國志:淮曰:若亮(諸葛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盪民、夷,此非國之利也。司馬懿接成了郭淮的建議,於是派郭淮去北原。營寨還沒建好,蜀漢果然來進攻。司馬懿派將軍屯陽遂以餌,幾日後諸葛亮也不動。司馬懿對諸將講:諸葛亮準備爭原而不向陽遂,是應是佯動。於是又派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率軍加強陽遂的防守。而據三國志的記錄則不是司馬懿的功勞,而是郭淮的功勞。三國志:後數日,亮盛兵西行,諸將皆謂欲攻西圍,淮獨以為此見形於西,欲使官兵重應之,必攻陽遂耳。其夜果攻陽遂,有備不得上。 晉書講因諸葛亮攻不下陽遂於是暫駐五丈原。據三國志的記錄是相持百日。而三國志、漢晉春秋、魏略的記錄是諸葛亮數次挑戰,司馬懿堅守不出。司馬懿數次上表請戰。據晉書、漢晉春秋諸葛亮對姜維講司馬懿本來就不想打,之所以請戰不過是給諸將一個交待而已。軍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馬懿真有把握擊敗我們,那會向千里之外的魏主請戰。當時諸葛亮還送了女人衣服給司馬懿。
這時司馬懿的弟弟孚寫信詢問西線戰事,司馬懿回信: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這不過是貶低諸葛亮,抬高自己。如果真的破之必矣就不用堅守不出了。也就魏國實力強人馬錢糧都多過蜀漢,不然司馬懿的龜縮之策早就敗了。 魏蜀對峙其間司馬懿看見彗星往蜀漢軍營方向墜落。晉書: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於是派兵攻打蜀漢軍營。此戰戰績斬五百餘級,獲生口千餘,降者六百餘人。就是斬俘一千一百人,牲口一千多頭。這就是你說的必敗?八月時諸葛亮病死,蜀漢軍燒營退軍。司馬懿得知立馬率軍追擊。據晉書、漢晉春秋的記錄楊儀姜維擊鼓回師做出準備進攻司馬懿的姿態。司馬懿以窮寇不之逼而後退。追也是你不追也是你。蜀漢軍退後,司馬懿檢視蜀漢軍營寨評價諸葛亮是天下奇才也。有認為這只是對諸葛亮治軍駐營的評價並非行軍打仗。治軍駐營也是軍事才能,當年劉備駐營的地方就不當。司馬懿還看見很多糧草、圖書等。認為追擊蜀軍必然大勝。晉書:軍家所重,軍書密計、兵馬糧谷,今皆棄之,豈有人捐其五藏而可以生乎?宜急追之。前面剛講了窮寇不之逼,現在又追。一直追到赤岸才知道諸葛亮死了。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史書上並沒有斬俘的任何記錄。
吳人張儼論寫一篇文章論亮與司馬懿其中寫道: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就是說魏國實力遠勝於蜀漢,司馬懿不敢諸葛亮交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讓諸葛亮來去自如,司馬懿只能看著。 司馬懿的軍事才能,沒有人否認的吧。那為何讓諸葛亮來去自如。
諸葛亮北伐不如成,除了陳壽所說的四個原因。我認為還有兩個原因。
第一蜀漢諸賢早世:龐統、劉巴、法正、習楨(名亞於龐統)、馬良、霍峻、馬超、張飛、關羽等皆早世。當年劉邦當皇帝后曾說他得天下是因為有三傑輔佐。三傑我認為就是股肱、謀主、爪牙。諸葛亮是股肱,蔣琬也能成為股肱。蜀漢的謀主龐統、法正、劉巴皆死,剩下的人也不足以擔任謀主。爪牙指的是戰克之將,而蜀漢能稱的上爪牙的只有馬超、張飛、關羽等皆死。諸葛亮一個人要把股肱、謀主、爪牙的事都做了,這也許是他五十四而病逝的原因。
至於很多人講諸葛亮不重視培養人才是不對的。蔣琬、費禕、董允、馬忠、鄧芝、宗預、王平、張翼、呂乂等,不都是諸葛亮培養的。但諸葛亮再怎麼培養,也無法跟魏吳相比。諸葛亮的主簿楊隅早世,諸葛亮為之流淚三天。
第二蜀漢根基受損:
從失荊州到夷陵之敗蜀漢投降、戰死有名字記錄的三十五人,夷陵之敗活著回來的文武不到三分之一。蜀漢這些軍隊和人才都是跟著劉備南征北戰。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復的了。就算等蜀漢的小孩長大也兩一二十年。戰鬥經驗的培養呢?這些軍隊都是久經戰陣有的經歷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烏林之役、公元212年—公元214年奪蜀之戰、公元217年—公元219年爭漢中之戰。三挫損失文武,非一州所有。這些人才都是劉備數十年集四方精銳。 蜀漢在人才上本來就少於曹魏、東吳。蜀漢政權的文武有益州人、有荊州人、有北方人。北方已歸曹魏,荊州已在東吳手上。所以不可能再從這些地方補充人才了。 中低階將領更是損失慘重,直接造成蜀漢人才斷代。正所謂山中無老虎,猴子當大王。
諸葛亮的北伐也確實拖延了魏國休養生息的時間。三國志:方今二虜合從,謀危宗廟,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飢色。況今天下彫弊,民無儋石之儲,國無終年之畜,外有強敵,六軍暴邊,內興土功,州郡騷動,若有寇警,則臣懼版築之士不能投命虜庭矣。諸葛亮的隆中對已經說的很清楚,天下有變兩路進軍。現在天下無變,豈是北伐時機。魏華人袁準認為小國考慮的是立功以儲存自己,諸葛亮知道小國弱民難以久存。袁子:故小國之慮,在於時立功以自存,大國之慮,在於既勝而力竭,成功之後,戒懼之時也。諸葛亮,重人也,而驟用蜀兵,此知小國弱民難以久存也。
諸葛亮在《將苑》寫道: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懼,此謂燕巢於幕,魚遊於鼎,亡不俟夕矣!華陽國志:是後處蜀、魏界,固險重守,自丞相、大司馬、大將軍皆鎮漢中。就是說諸葛亮、蔣琬、費禕是坐鎮漢中的。曹魏無時不在想統一天下。即使蜀漢不打魏國,魏國遲早也是要打的。電視劇三國中,阿斗問諸葛亮。魏國並沒有打我們,反而我們頻繁打人家。大家相安無事不好嗎?諸葛亮回:陛下今年多大了,才十七。(應該是二十一)我已經五十有三了。憑蜀中險可保二十年無事,我只要每天上朝下朝就好了。可是二十年後我可能不在了,可是陛下您才多大?雖然是電視劇,但道理是對的。自古以來有偏安能久存的嗎?要麼一統要麼讓別人一統。三國志:凡敵國欲相吞,即仇讎欲相除也。有讎而長之,禍不在己,則在後人,不可不為遠慮也。
諸葛亮並不是為自己考慮而是為劉禪考慮,而且諸葛亮也不願意耗費一生心血建立的蜀漢政權亡。劉邦如果呆在巴蜀之地,依然能享榮華福貴。像唐朝開始在關中,有函谷關擋著依然能關起門過小日子。但卻東出而爭天下。要是等到中原一統,那時再想爭天下就難了。三國志:慮於長久不得兩存者耳!像一些割據政權成漢前蜀後蜀南唐等那一個逃得了被滅的。像五代十國南唐本來就是南方政權中最強的,如果能趁北方多事之秋。因為北方最強的政權七十年間換了五個:後唐、後晉、後梁、後漢、後周。又要對付北漢和契丹。南唐如能東滅吳越、閩,南兼南漢、西吞南平、西征楚、西伐前後蜀。一統淮河以南,長江之境。然後再跟北宋一決雌雄。像東晉如能趁北方分裂成十幾個小政權,全力北伐。步步蠶食壯大,恢復一統河山也未成知。卻坐視北方一統成前秦、北魏。雖說憑重險之固能偏安一時,但不能久存。歷來多少割據政權依仗山川之險,江河之阻而立國,滿足偏安而終不能久存。難道憑藉重險之固、江河之阻可以久存呼?李特曾觀看劍閣後講:劉禪有如此江山而降於人,豈非庸才?可是他不知道的是他的孫子李勢投降東晉了。
-
6 # 十八層地獄裡的修羅
沒法評價。中國歷史對三國時代的統稱是魏晉南北朝。你要按照小說裡描述的評價,他就是個完美的人。要按照歷史專家他們列舉的依據評價這個人就是不現實。蜀國當時的婚國力就是魏國的八分之一。他怎麼北伐幾乎都不會贏,而且曹魏還經歷多次政變!
-
7 # 公文任仲平
近年來,網上掀起一股貶低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潮流:有人認為,“諸葛亮是傑出的政治家而不是軍事家”;有人說他“短於奇略,並不擅長統軍作戰”;還有人乾脆說,“諸葛亮作為一個軍事家來說,在三國時代是較為遜色的。”
三國時代一流的軍事家,除諸葛亮外,還有曹操、孫權。此外,司馬懿也堪稱當時群雄中的佼佼者。然而,諸葛亮無論在軍事思想、還是戰爭藝術上都比他們要略勝一籌。首先,諸葛亮是三國最有遠見的軍事戰略思想家。眾所周知,諸葛亮曾在著名的《隆中對》中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這些高瞻遠矚的分析,後來被歷史證明是最佳的戰略決策。
其次,諸葛亮具有靈活多變的指揮藝術。臨危不懼,冷靜地分析敵人的優劣,並從敵人的弱點下手,是諸葛亮一大特色。例如赤壁之戰前,面對曹操數十萬大眾的強大攻勢,諸葛亮清看到曹軍“北方之人,不習水戰”等致命弱點。此外,諸葛亮還研究和運用陣法,他所創立的八陣圖,在實戰中使魏軍無懈可擊。諸葛亮曾說:八陣既成,不覆敗也。”
最後,關於諸葛亮軍事方面的著作,蒐集在《諸葛亮集·文集》裡,留下的文獻雖然不多,但他對統帥之道、治軍之道、用兵之道、後勤工作等都有精闢的論述。此外,他還特別強調“知己知彼”和“有備無患”。有人把諸葛亮的小心謹慎看作是嚴重缺點,其實諸葛亮每一重大決策,都必定是在知己知彼、深思熟慮之後作出的,所以,小心謹慎成了他用兵的風格。正是這種風格,使他在無數大小戰鬥中,從容應戰,指揮若定,而且勝多負少。
回覆列表
諸葛亮被《三國演義》大為美化後,已成為家喻戶曉的智的化身。但最近,批評諸葛亮的人越來越多,說他“不足以言智”。對詞,我覺得應該對諸葛亮作出正確的評價。 雖說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畢竟不是神,因此他當然有缺點,而最主要的缺點是出在人事問題上。尤其是他對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劉備投降,諸葛亮居然根據骨相說他久後必反,這多麼荒唐。雖然孔明未能殺死魏延,卻對魏延抱有成見,認為他不忠不義。然而魏延是否如此呢?其實不然。雖然魏延不斷被孔明排斥,卻仍中心地效勞與蜀國,屢建奇功:斬王雙,戰張頜等都足以證明魏延是個不可忽視的人才。孔明最錯的是在毫無根據之下,留下錦囊殺死了魏延。諸葛亮在人事上的失誤還有讓馬謖守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中原失敗、關羽守荊州的失誤,從某種意義上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在識人方面,劉備明顯比孔明勝一籌. 當然,諸葛亮也是有許多優點的。劉備三顧茅廬後,說“如魚得水”。這說明諸葛亮的確是個奇才。諸葛亮能嚴守軍事機密,攻其不備。而且他辦事很具有深謀遠慮。諸葛亮讓劉琦守江夏,其實是為了實施自己的戰略思想。因為諸葛亮知道,新野小城,終不能長駐。他讓劉琦守江夏,其目的不但要救劉琦,而且為後來躲避曹軍奠定了退守的路。還有在安排劉備去東吳招親時,孔明留下的三個錦囊,使劉備平安回到了荊州。還有一點,也是諸葛亮最妙的戰鬥策略:讓關羽於華容道放走曹操。為什麼說他妙呢?殺掉曹操不是很好嗎?其實不然。假如在華容道上殺了曹操,孫權就回趁機佔領北方,孫權勢力大了,劉備就沒有了安身之地,更別談什麼三國鼎立,復興漢室了。因此孔明一方面讓關羽放走曹操,落個人情,另一個方面就是讓曹操抑制孫權,這說明孔明真乃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再者,諸葛亮不打無準備之戰,他知己知彼,能巧妙對對方心理及天氣季節的情況作出不同的計策,如“罵死王司徒”、“破西羌兵”、“巧借東風”等。 有些人言孔明不具有將略之才,那麼試問一下,孔明沒有軍事才能,如果助劉備入川,如何北伐中原?還有甚者居然批評《出師表》是垃圾。首先《出師表》中文字慷慨激昂,激勵後輩子孫,其次它反映了當時蜀中人們的思想,假如說它是封建時期的垃圾,這隻能說現在與當時時代不同,人們的思想也不同,因此我們要評價事物時,主要考慮的是當時人們普遍的期望。諸葛亮當時提出北伐中原,與人們統一中國的思想相符合,因此孔明的行動深受人們表揚。因此,我們評價歷史人物時要從不同角度正確分析,不能就一些錯誤而全面否決他在當時的領導才能。曹操不是曾經大敗於赤壁,大敗於漢中嗎?但人們還是認為他是亂世之英傑。那人們也不能為孔明的一點錯誤而說他不足以言智。
總其上述,諸葛亮的政治才能無以倫比,軍事才能也有很高造詣,不過還是比其政治才能略遜一籌。因此陳壽評價諸葛亮“治戎為長,將略為短”是即正確又謹慎的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