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珂珂愛好歷史

    鏢師。

    鏢師在明代嘉靖年間產生條件已成,到清代發展為真正的行業,在最鼎盛的時候,北京有著名的八大鏢行爭相輝映。鏢師押運貴重貨物行走江湖,是一門在刀口舔血的活兒,必須身懷武功、膽大心細並且人脈廣泛。在鏢師行業有許多暗語和規矩,走鏢過程中也必須諳熟才能確保人身和貨物安全。

    摸金校尉。

    摸金校尉是古代盜墓的一個門派,專業從事盜墓。起源於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曹操為了補貼軍餉設立了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等職位。

    采詩官。

    顧名思義就是採集詩歌的人。這是古代關於文化產業的歷史最悠久的一項職業,是一份很悠閒也很有面子的職業,打著采詩的名頭遊山玩水,走到哪兒都被簇擁在人群之中。

    古代的職業五花八門,千奇百怪,不過大多都是順勢而生,現在基本上也都消失了,也不大可能死灰復燃,要是讓我選的話,回去當一個采詩官,公費旅遊,還受人景仰,不錯。

  • 2 # 老西百科

    ①鐵匠

    以前的鍋、剪刀、鋤頭、各種農具和鐵具都是鐵匠一手打的,現在都是工廠流水線生產,鐵匠這個職業現在已經成為興趣,在工業洪流下悄然消失。

    ②彈棉花

    作為中國的傳統手工藝的一種,現在也已經消失了,有所保留也是為了儲存技藝以防止失傳,現在已經無人靠此為生了,以前赫赫有名的“彈棉郎”也湮沒在歷史中。

    以前的補瓷工挑個擔子各處吆喝的聲音多久沒有聽到了?一把手拉鋸一個小銅錘,裂了的都能修修補補又三年。

    ④打蜂窩煤

    蜂窩煤大家可能都見過也用過,但是以前沒有機器的時候蜂窩煤是人工打出來的你知道嗎?方法和現在的差不多都是模具裡面插上鋼條然後壓緊,但是現在還能見到嗎?

    ⑤租碟店

    在沒有網路的時代,人們看電影除了電影院之外只有租碟店了,那時候遇到緊俏的碟片還要搶著租,或者多給錢讓老闆留著,現在手機一點下載好隨時隨地可以看,但是怎麼也沒有當年的味道了~!

    ⑥修鋼筆

    在上世紀,有一支鋼筆是文化和身份的象徵,一根鋼筆對於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來說也是一件極為稀有的“寶貝”

    ⑦縴夫和碼頭工

    可是說是用人力戰勝大自然的典範,以線繩幫人將大船從下流拉到上流,在淺灘或者擱淺時縴夫用螞蟻聚力的方式戰勝大自然,但是現在已經消失在歷史中了。

    以上就是老西兒給總結的本人熟知的行業,在歷史中多少行業都已經悄然消失,可以懷念但是我們更重要的是順著歷史的趨勢去順應時代,緊跟時代,創造我們的新時代

  • 3 # 有家友愛

    流動電影院兒時的記憶,晚飯後,小夥伴們三五成群拿著小板凳去搶佔最好的位置。還有崩爆米花的,拿一碗玉米粒去排隊,那時候沒有插隊的。

    現在想想好像回到了童年。

  • 4 # 靜虛齋主

    我們農村有許多成為歷史的職業,,夏天井水是很涼的,我們小時候就有人在中午挑著涼井水賣的,一分錢給你喝夠,還有上門理髮的,每月一次,上門賣小百貨的小貨郎,下鄉放電影的唱戲的,那種用大弓弦彈棉花的,買冰棒的,玩把戲,唱皮影戲的,農村有很多的,只是各個地方的不同罷了。

  • 5 # 凌煙閣論史

    說幾個靠耳朵吃飯的職業。

    2006年有一部優秀電視劇,叫《暗算》,是王寶強、柳雲龍、陳數等人主演的。

    其中第一部叫《聽風》,王寶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叫阿炳,這個人雙目失明,智商也低。但他作為盲人的特長就是聽覺特別好。當時正巧趕上國家反特務部門要找一個識別敵人電臺聲音的人,阿炳就這麼被選上了。

    結果這阿炳果然很厲害。他能從電波的嘀嘀聲裡聽出敵人發報是不是同一部電臺、是不是換人了,厲害到這種程度。

    當然,這種特殊的技能,以及這樣的特殊職業,隨著技術的進步,已經消失了。現代的技術分析追蹤、無線電定位等技術,比人耳朵要靈敏得多、也可靠得多了。這讓那些像電視劇中阿炳這樣職業的人,就失業了。

    在更早的時候,有一種職業叫“音樂間諜”,他們也是靠耳朵吃飯的人。

    這個主要是在西方。音樂間諜這樣的人是幹什麼的呢?在古典音樂時代,音樂間諜就是去音樂家、作曲家的房子邊偷聽,然後他們的大腦能像錄音機一樣,記住整個曲子,他們能憑聽覺將聽到的音樂還原,把它記成樂譜。

    其實這對音樂間諜來說,技能要求還是很高的。既要懂得音樂,到非常懂的地步,還要記性好,能把偷聽來的樂曲還原成樂譜。

    比如,在貝多芬家房子外面,就經常有音樂間諜出現。貝多芬在鋼琴上演練他自己正在譜寫的曲子,音樂間諜就在外面偷聽。

    音樂間諜的水平差別怎麼體現呢?

    那就看你帶不帶紙筆了。水平一般的,當時聽到了,就要用紙筆記下來,否則怕一會忘了。而真正的高手呢,那就像在散步一樣,就在那裡聽就可以了。他就像錄音機,用腦子能完全給記下來,回來之後再把偷聽的東西還原轉錄到紙上。

    但是,音樂間諜這樣的職業,也隨著技術進步而失業了。現在的錄音技術、間諜偷聽裝置,甚至網路竊取,靠耳朵的音樂間諜完全成為歷史了。

    現在靠聽覺吃飯的職業,恐怕就剩下鋼琴調音師了吧。不知道這個職業的現狀和未來怎麼樣。

    還有“同聲傳譯”。

    同聲傳譯這樣的職業,在我們看來是很厲害了吧。但是,一樣面臨技術的淘汰。

    現在就有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在不同語言之間實現同步翻譯。據估算,按照目前的速度,大約10年左右時間,同聲傳譯就將完全被技術替代了。這個高階大氣上檔次的職業,也將“毀於”技術,成為歷史了。

    上面所說的幾個靠耳朵靠聽覺的職業,因為被技術所碾壓,已經成為或者即將成為歷史了。

    實際上,人的四肢方面能做的事情,已經都被替代得差不多了:需要動腿的,有各種交通工具;需要動手的,有各種機械。現在,人類原本以計算能力強、記性好、熟能生巧等方面形成的技能和職業,陸續都被技術淘汰了。我們還剩下哪些目前看來不會被技術替代的呢?

    (完)

  • 6 # 水煮汗青

    有天朋友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一個男人沒有了右手,能夠做些什麼工作?我沉默了許久,腦海裡不斷的有個人影在泛起,一點點的清晰。等那人完全回到我記憶中時候,我就跟朋友講了這個人。

    很小的時候,我家的房子建在一棵大樹下。我們農村那裡每到過年時有“點年光火”的習俗,每次快過年時村裡人都會給家裡換新東西,最重要的是油盞燈,爛掉的換買新的,舊的要洗乾淨,油盞燈從大年三十晚上12點開始點著一直到初三,元宵那天還要再點。

    那段時間,每當快要過年時候,村裡就會有一個男人來賣油盞燈、馬燈和一些農村用的燈具。那人雙手齊臂斷了,挑著擔子,頭偏向一邊固定住扁擔,一邊走一邊叫賣。他每次都要在我家門口大樹下放下擔子賣燈具。那時候奶奶每次都會光顧他的生意,奶奶還對我時說:“這些錢如果給乞丐還不如跟他買燈,他斷了手但是靠自己的能力賺錢,比那些手腳齊全卻來討錢的乞丐好百倍!”

    聽了奶奶的話後我開始留意他,他的腳很靈活,一隻腳夾著燈蓋(那時的玻璃燈蓋沒怎麼打磨,很鋒利的)另一隻腳夾著抹布很熟練的擦著燈蓋。那二隻大腳一點也不笨重,點錢的時候就像我們正常人用雙手點錢一樣。後來才知道他的雙手是小時候因為觸電給鋸掉了,所以從小就用雙腳生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漸漸地淡忘了他,也淡忘了很多童年時代的人。今天在朋友的提醒下讓我想起了很多。不知那些人現在過得怎麼樣,真心的祝願他們一生平安!

    結語語

    如今我們村裡依然保持著過年點燈的習俗,但是大家都不再用煤油燈,前幾年用的是裝電池的,去年開始有了充電的。煤油燈已經退出了歷史的主流舞臺,挑擔子賣燈具的人也在農村消失了好多年,每當想起這些人和這些事,又彷彿回到小時候快樂過年的情景。

  • 7 # 小影觀史

    勸君留一步,小影有話說。

    引言:它是舒慶春筆下勤勞純樸的祥子,它又是90年代的電視劇《上海一家人》中吃苦耐勞的沈川兒。它承載了民國時期下層窮苦百姓的一個縮影,它又以小人物的形象走上熒幕,活躍在市井的大街小巷,成為諜戰劇、愛情悲喜劇中不可或缺的一幕場景。它雖然早已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卻以時代重現或文化噱頭被當今遊客所接受。它就是今天小影筆下的主人公——黃包車。

    問問黃包車伕,車伕說並未派遣 。《三閒集·路》魯迅

    走出 李冷家 ,眾人都僱了黃包車坐上走了。《滅亡》巴金

    黃包車:見證民國時期上海城市發展的舶來品

    黃包車也有前身,就是興起於日本的東洋車。至於東洋車的發明者,說法莫衷一是,有人說它是美國牧師在日本發明的,也有人說他來自於一位歐洲牧師,培利之手。但東洋車作為兼具方便快捷、大眾出行的舶來品引入中國上海,還要從一位名叫米拉的法華人說起。

    和其他城市一樣,上海也是從一個規模不大的“步行城市”一步一步發展而來的。1842年,即清朝道光二十二年,中國簽訂了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按條約規定,上海和其他四處沿海口岸開埠,允許西方列強通商往來。上海作為一座半殖民地半封建型的城市,設定了西方國家的專屬租界和公共租界。開埠就會帶來資本主義和人口的湧入。拿租界來說,最初的公共租界僅有3平方公里,到了1930年已經達到30平方米,較之前擴大了十倍。租界的擴張是城市擴張的縮影,而道路變寬變好,是城市變大的另一個寫照。由於洋人的生活改造和效果輻射,上海的城市路面從泥土碎石改成了煤渣鋪路,道路加寬至20米。而上海人口激增,有資料記載,1852年的上海人口為54.5萬,到了解放前人口已經達到545萬,也是十倍的增速。

    正是在這樣的城市發展背景下,米拉引進的東洋車和車伕職業蓬勃興起。米拉作為法國公民常駐上海,他的東洋車生意自然要向法租界當局申辦營業,鑑於有稅可收、有利可圖,法租界公董局和公共租界工部局協商後批覆同意。當局給米拉發了12張東洋車的牌照,規定每張牌照運營25輛東洋車,這樣算,米拉的公司可以經營300輛東洋車。這件事在當時的上海引起了不小的轟動,當時的《申報》為此作了專欄報道。有私營就有個體,東洋車作為新型半機械的交通工具穿梭於上海街巷,很快形成行業規模。個人車主的經營也如雨後春筍般發展興盛起來。為了將企業和個人運營區分開來,工部局規定企業運營的東洋車統一圖黃漆加以區別,黃包車由此而來。

    黃包車的產品改良和行業監管

    起初,黃包車的車輪是木製的,外面用鐵皮包裹,在崎嶇的路面行駛頗為顛簸。為提高乘坐的舒適感,也為了節省車伕體力,黃包車開始改良。將木輪改為鋼絲橡膠輪。在座後邊設定遮陽防雨的帆布篷、擋雪保暖的棉布篷。在前把上統一安裝腳鈴、銅喇叭,在車身統一安置車燈。

    在行業監管上,和今天的車輛管理類似,也頒發牌照。租界和當局對於黃包車的管理,正是在牌照上做足文章,即照會。由於上海特殊的政區劃分,按照工部局的規定黃包車在法租界、公共租界和華界的照會皆有不同。具體分為大、小照會和華界牌照。大照會暢通於三個租界,而小照會侷限於法租界和華界,到了華界牌照,區域更加細化,類似於今天的公路客運始發地和終點是定好的。黃包車作為行業自然有向當局納稅的義務,即照會費。這是一筆不小的稅收。按1934年的工部局統計,按一張照會750元收費,這項收入可達60萬兩銀子。利益驅使誘發了黃包車市場的兩大弊病:一方面是官方明令禁止但照會仍然作為商品私下買賣牟利;另一方面申請照會的費用昂貴,為降低成本,許多個人車伕避稅而跑黑車。黑車群體發展迅速,數量甚至趕超有牌黃包車。

    由興轉衰,消失在歷史種的黃包車

    黃包車行業發展到鼎盛期時正是民國時期。民國初年,黃包車已經風靡於北京、天津、上海、武漢這些中國的大型城市。而此行業按區域劃分,最發達的地區要屬江蘇常州的武進縣。民國七年武進縣誕生了第一家黃包車公司合興賃代所。之後的八年間不斷壯大分支,又有中合興、北合興、老合興、快利四家黃包車公司相繼開門營業。到了民國十七年黃包車的公司相當繁盛,福利、先後、利民、順記、安泰等一大批車行成立。到了民國二十一年的統計,武進縣的黃包車行達20家,營運車輛為750輛。根據車身質量和車伕服務質量,黃包車有甲乙等級之分。黃包車市場的蔚然成風,雖然方便了市民的出行,但對於行業本身和以此謀生的車伕而言生意卻越發難做。由於車少人多,所以租用黃包車的車伕也施行倒班制,交接班的時間一般為下午三時。按當時的租車費用來看,一輛車需交納0.85元的租金。車伕出賣自己的體力去載客,一個月也只能掙到12元的辛苦錢。由此看來黃包車的確是一個體力活,而微薄的收入和車伕身體的巨大損害是不成正比的。

    黃包車行業的發展在民國當時,其影響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軌道電車和公共汽車的引入和興起擠壓了黃包車的生存空間。大量公共道路的規劃使得車伕的腳力範圍受到了限制和約束束。此外黃包車是沒有道路交通規範的,這就造成黃包車和公共電車、汽車在有限的道路上的競爭性,由此而引發的佔道行駛和交通事故頻發。黃包車面臨被政府打壓、取締的境地;另一方面,戰爭也影響了公共汽車、電車賴以運營的石油和電力資源供應,黃包車被民國政府重新搬上了歷史舞臺,隨之興盛的是,車伕的大量返聘和招募以及駕駛證的車伕執照的發放和管理。和照會一樣,執照的惡性交易也存在於黃包車行業市場中。

    結語:但無論如何,社會的進步,歷史的發展,黃包車終究走向了沒落,1956年2月25日,上海市最後兩輛黃包車被送進博物館,結束了黃包車長達多半個世紀的歷史表演。

  • 8 # 李託塔的塔

    奉天承運,我是詔曰。大家好,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都有哪些值得回味的職業,最終成為了歷史汪洋中的一滴?

    賒刀人

    賒刀人,這個職業85之後基本上就只存在於傳說了吧,反正詔曰就只是聽說過,據說這個職業充滿了神秘,又是“預言”、又是“讖語”的。

    此職業江湖傳言很是神秘,有文記載的最早時間為清代咸豐辛酉年(1861年)的申報,其內容大義為:

    當年有一外路人用船載著菜刀出售,每當路過人多熱鬧的地方,就將船靠岸,將菜刀擺列出來,當遇到買主時,只是將價格及買主資訊記錄下來,當時並不收取銀錢,並說現在米的價格每升八十文,等到米價降到每升十八文的時候,他再來收錢,當時的人都嘲笑他痴傻,沒想到後來到了光緒初年,寧波米價果然降到了每升十八文,於是人們就相信當年的賒刀人能預知未來事,但是卻未見其回來收賬。一個月後,又有外路人同樣用船載著菜刀出售,所言所行都跟當年一樣,並說米價以後只會漲不會再降了等等,人們皆被鼓惑,後來被當地官府知曉此事,便下了通緝,然後便不見蹤跡了。

    有人說賒刀人回來要過帳,也有沒見過的,總之賒刀人充滿了神秘,現在幾乎是絕跡了吧。

    縴夫

    縴夫是拉船為生的人的稱呼,以前船運很發達,而且船也不是現在的機械遊輪等等,當船遇到擱淺險灘惡水時,是很少有能力自行透過的,往往就需要縴夫在岸上合力拉船,縴夫在拉船時都會齊喊口號,既能鼓舞力氣又能協調發力的節奏,隨著現代化的發展,縴夫也已成為歷史中的一滴。

    電報收發員

    電報,曾經是長距離通訊聯絡的方式之一,聽說那時候雖說有有線電話,但是電話費比發電報要貴,而且有些偏遠的地方不同電話,就不如發電報方便了,也就有了電報收發員,“某某,你的電報請簽收。”現在這行業在民間是徹底不見了。

    BB機傳呼客服

    BB機隨著手機的出現,早早就被淘汰在了歷史的大海里了,“有事您呼我”當年也曾是炫耀至極的詞語。

    等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全面瞭解日本戰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