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泛海拾貝子

    《日本史》[美] 約翰·惠特尼·霍爾 本書雖採通史形式,但不像教科書那樣網羅一切。名詞術語較日本高校教科書為少,而深度可與日本所出多達20多卷的通史相匹敵,甚至有超過的內容。本書常用於日本戰國史的考察研究。

    關於日本戰國史背景、反映相關歷史背景的電影《亂》、《影舞者》、《七武士》、《戰國英豪》。

  • 2 # 司空逸洛

    中國有戰國時代,日本也有戰國曆史。想了解日本戰國史,可以透過讀書,網路,紀錄片,一些論壇去了解,也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不能盡信書,主要是得對歷史感興趣。

    瞭解歷史可以從當時的社會形態、政權結構、軍事、農業、文化等方面去了解,下附日本戰國時代概況。

    日本戰國時代(1467年—1600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年和16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

  • 3 # 戰鬥大黃蜂

    嚴格說來,日本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大約百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在這個時代,傳統的貴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為多國大名乃至於“天下人”都成為可能。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係也逐漸遭到破壞。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採以現金僱傭浪人為職業軍人。同時早期各諸侯的華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準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今日多數認為日本戰國始於1467年的應仁之亂,但結束時間則大致上有以下幾種說法:

      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進入京都)。

      1573年織田信長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滅亡。

      1590年豐臣秀吉消滅關東地方的後北條氏,收服奧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統一。

      1603年德川家康創立江戶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於大阪夏之陣打敗豐臣秀賴,豐臣氏滅亡。

      由於目前尚無定論,故在此皆採用最後一種說法,以完整表述這段歷史。

      日本戰國時期歷史

      雖然室町幕府自足利義滿之後便紛擾不斷:政治上,除了關東的古河公方與幕府之間的對抗外,層出不窮的政治謀殺以及各地諸侯的反抗或私戰破壞了各地的政治生態。社會上,各地爆發的一揆暴動如同一顆顆不定時炸彈,對整個社會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傷害。可是室町幕府從未放棄穩定全國局勢的決心,直到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場意外引發的全國混戰而化為烏有。

      應仁之亂,幕府衰敗

      嘉吉元年(1441)6月24日,播磨、美作、備前三國的守護赤松滿佑在京都自宅刺殺足利義教。面對這樣的突發狀況,幕府當局一方面擁立義教之子足利義勝擔任幕府大;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隊為主力的大軍討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負眾望於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為了獎賞持豐幕府當局將原本由赤松氏擔任守護的三國交由山名氏管理。於是原本就是但馬、因幡、備後、石見、伯耆五國守護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國後,很快就成為西國最強大的勢力。

      本能寺之變

      日本天正十年,公元1582年6月2日,一代梟雄織田信長在日本京都本能寺,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反叛。由於織田信長的衛隊人數太少,根本無力阻擋明智光秀的進攻,於是織田信長切腹自殺,臨死之前,命令自己的貼身衛士森蘭丸放火焚燒自己的屍體,以免被叛軍割去首級。在這場兵變中戰死的還有織田信長的長子織田信忠和他的貼身衛士森蘭丸。政變發生之時,織田信長的得力愛將筑前守羽柴秀吉(豐臣秀吉)正在備中地區作戰。當他得知這一訊息後,立即火速返回京都平叛,戰勝了明智光秀。在接下來的家督爭奪戰中,他成功地擁立了織田信忠的長子“三法師”織田秀信。又在軍事上戰勝了織田家的首席家臣柴田勝家。小牧山——長久手一戰,他雖然沒能擊敗德川家康,但卻成功地瓦解了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雄的同盟。最終迫使德川家康俯首稱臣,為統一日本掃清重大障礙。

      下克上的時代

      應仁、文明之亂以後,幕府、與守護大名的固有權威失墜,代之而起的則是戰國大名的登場。守護大名乃室町時代由幕府任命,將地方分國委由其支配管理者。應仁之亂以後,除了部份邊境地區外,許多的守護大名相繼沒落,進而從次層級的守護代或華人眾(*)當中,產生一些實力派的新貴階級,稱為戰國大名。

      (*)守護代:有力的守護大名多半兼任數個分國的統轄工作,並在京協助幕府的政務。因此領國方面則委請有力的家臣以「守護代」的身分監管。

      (*)華人:又稱為國眾。華人的歷史淵源比較複雜,簡而言之,即南北朝、室町與戰國時代地方分國上的在地領主。

      由於戰國時代起於一四八0年末,並延續至一五九0年左右,因此習慣上我們常稱戰國時代為「戰國百年史」。戰國大名的人數到底有多少位,伴隨我們對戰國大名的認定條件之基準點不同,則有不同的數額。一般而言,大約有一百至三百位左右。

      戰國大名得以生存的要件各式各樣,有的仰賴莊園制而生存,有的則憑藉幕府?守護制而屹立不搖。支配區域的領國規模也是決定能否被認定為戰國大名的重要關鍵。然而,例如尼子氏與毛利氏是擁有十個分國以上廣大領地的大名;相對地,淺井氏則僅領有三個郡,卻依然能獨立自主。因此,對於戰國大名的定義至今仍莫衷一是,學界也有主張以「戰國期守護」稱呼的說法提出。

      根據戰國大名的出身背景,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群。

      *一種是由原先的守護大名直接轉型成戰國大名。例如甲斐的武田氏、駿河的今川氏、豐後的大友氏、薩摩的島津氏,皆屬於此種案例。伊達氏則是從華人身份出身,被升任為守護,再轉型為戰國大名,應該也可以歸納在這個案例當中。

      *另一種則是經由戰爭的手段瓦解原來守護大名的勢力,使自己的身份升格為戰國大名。例如出雲的守護代尼子經久將守護大名的京極氏推翻,而成為戰國大名;越後的守護代長尾為景將守護大名上杉氏推翻,而成為戰國大名,皆屬此案例。這種以家臣的身份卻將主君推翻,甚至取而代之的做法,成為戰國時代的一大歷史特色,被稱為是「下克上」。

      *第三種則是由在地領主的華人結合鄰近地區眾華人的勢力,發動「華人一揆」,起來抗爭,而轉型為戰國大名。例如安藝的毛利氏、近江的淺井氏都是屬於這種案例。

      從戰國大名產生的過程中,可以瞭解這是一個講究個人實力的時代,而實力養成的來源則極其多元。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戰國大名乍看之下好像是實施專制君主制,但是其實卻有濃厚的重臣共同經營的團隊主義特質。戰國時代的封建主從關係與江戶時代不同。主從關係如同船與水的關係,主君是船,家臣是水,船若無水則無法前進。甚至,先有家臣才有主君的概念非常普遍。主君在處理政務時,也必須考慮到臣下是否歡心。一般而言,「加恩」便是討臣下歡心最具體的做法。所謂「加恩」就是經由戰爭的手段,掠奪對方的土地,再分配給有功的將領。身為戰國大名,如果無法買得臣下的歡心,就可能招致被「離反」的命運。「離反」就是指家臣放棄不成材的主君而離去。為了防止家臣的「離反」,主君只好不斷地發動戰爭,以爭取「加恩」的本錢

  • 4 # 小眼睛裡的大世界

    國內沒有比較完整的書籍,可以試著從幾個關鍵歷史人物和家族入手瞭解,比如《德川家康》,豐臣秀吉,標誌性事件比如“應仁之亂”,“關東大亂”等。

  • 5 # 小安zzz

    如果想要了解“日本戰國史”的話,不建議從山岡莊八、司馬遼太郎等作家的文學作品入手。雖說文學作品畢竟是社會歷史的鏡子,能夠反映一定的歷史面貌,但是誰都不能否認其藝術性要重於歷史性,尤其是人物形象的刻畫與情節的需要而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對歷史的“藝術化”處理。另外的一個重要因素也在於,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語言習慣的差異,日文翻譯的文學作品,諸如《德川家康》的小說不一定能夠使中國讀者全面接受,這是翻譯作品的硬傷所在,無可避免,在此不多做解釋。

         國內我見過的這方面版本比較好的有《日本戰國物語》(上下),陳杰的《日本戰國史》和赤軍的《宛如夢幻——日本戰國的菊與刀》。前者有小說的感覺,但是可以幫助大家串清戰國曆史的脈絡,後兩者則更為理性的分析多一些。另外,如果對個別歷史人物感興趣,比如織田信長,可以看看赤軍的《風雲信長傳——雄圖霸業四十九年》(又名《天下布武》),這是純歷史的著作。

  • 6 # 滿山紅遍

    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稱為日本戰國時代,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

    戰國時代是一個動盪的社會轉型期。

    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向近代過渡。

    政治上,分裂走向統一,前武家時期政治制度轉變為後武家型。

    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傾向出現。民眾有了自覺意識。思想上更加開放自由

  • 7 # 小閱閱世界

    就問題而回答的話,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有戰國時代,那當然,日本也有戰國曆史的。想了解日本戰國史,可以透過紀錄片、書籍、網搜等等一些途徑,主要是得對歷史感興趣哦,才能瞭解的更多。

  • 8 # 一個大蘑菇

    乾妹妹,乾妹妹,乾妹妹,乾妹妹;

    學唐朝;

    欺負女婿,欺負女婿,欺負女婿,欺負女婿;

    退休發光,退休發光;

    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豁肚子;

    維新;

    賭國運,賭國運,賭國運;

    賭國運豁肚子,賭國運豁肚子;

    幹活,幹活;

    宅。

  • 9 # 東瀛觀察使

    一般認為日本戰國史起於1467年「應仁之亂」。應仁是日本天皇的年號,相當於中國康熙乾隆之類的玩意兒。這個「應仁之亂」,就是日本兩股武士集團之間發生了矛盾,其中一邊的老大是細川家,另一邊是山名家,雙方糾集了各自的陣營在京都(當時日本的首都)附近火併,後世以年號命名,稱為「應仁之亂」。如果當年日本天皇的年號是康熙,估計就叫「康熙之亂」——日本是中國的好徒弟,所以年號這東西也是參考了中國製度的。

    話說,兩大武士集團火併,天皇不出來管管?天皇不是不想,是不能。因為日本在公元9、10世紀以前是天皇當政(7世紀著名的大化改新就是皇室主持的)。9、10世紀的時候,一支皇族的支流、後來被貶為非皇族的藤原氏操縱了朝政,開始了「攝關政治」——「攝」即攝政,「關」即關白,都是官名,聽起來很牛,相當於宰相,而且這個職位只限藤原家的人當。藤原家崛起後天皇就很不滿,雙方鬧矛盾,這時日本地方經濟發展了,地方上的豪強開始不聽中央使喚,各自發展武裝,而這些武裝中最厲害的當屬也是原為皇室、後來生多了皇室養不起而下放民間的兩大家族,源平二姓。為什麼這兩家會發展得最強呢?諸位想想,這些人本來出身高貴,所以接受過較好的教育,能明白道理;同時家庭條件相對較好,所以除了文治還能修習武藝(天天種田的話哪有時間學這些);而且他們來自皇室,在地方上說話也說得起,有什麼糾紛自然有人花錢請他們辦事。久而久之,兩大武士集團便崛起了。

    源平兩家的崛起,本身便是日本經濟發展的結果。因為新的經濟發展需要更有效的社會管理,而不論是天皇制還是攝關制都已經落後時代潮流。舉個例子,以前日本的土地制度叫班田制(這還是大化改新後的,前的咱就不說了),東西很複雜,精神就是國家分配土地,農民耕種,禁止買賣,農民須向政府納稅,給政府服徭役、當兵,死後土地重歸國有。說白了跟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那個均田制如出一轍,而諸位都知道,均田制和與其配套的府兵制、租庸調製最後都over了,為何?班田制和它們一樣,只考慮了一時一世的社會發展,殊不知經濟越發達,競爭就越激烈,競爭越激烈,豈能容你土地不動,死後還還給國有?而且封建社會的優勝劣汰必然帶有土地兼併,A兼併了B的土地,完了死了又交給國家,瘋了?

    所以這些人不會幹,所以他們需要新的制度。而制度本身並沒有什麼用,有用的是實力的保障。藤原家牛的時候很多人就把土地所有權寄存在藤原家名下,為的就是躲避政府徵稅,尋求保護。藤原家靠不住了,大家就改投源平二家名下。就在天皇和藤原家吵得不可開交時,大家都覺得動嘴不如動手,於是引入了軍事力量,而軍事力量一介入,天皇和藤原家反而都被要挾了。先是平家佔得先機,打敗了源家,隨後源家反攻,擊敗平家,最終於1185年在鎌倉(今東京附近)建立了武士集團的鎌倉幕府,首領為徵夷大將軍。幕府建在這,本身就有日本農業經濟重心東移的意思。而幕府建立後也沒有廢掉天皇,只是政事歸幕府,禮儀歸皇室,這也是日本天皇存留至今的起源。

    1185年後,鎌倉幕府在1333年不適應歷史潮流而被推翻,繼而天皇想重奪政權,於是組織人跟武士集團打了好多年遊擊。源家武士足利尊氏雖然在1338年建立了室町幕府,但直到1392年才打敗天皇集團,取得全國統一。之後室町幕府也不適應歷史發展,所以地方又有實力人物出現,細川家和山名家就是代表。雙方產生矛盾,結果天皇管不住,室町幕府的大將軍也管不住,只能任其打,一直打到1477年「應仁之亂」才結束。這是日本戰國史的開始階段。

    過渡階段是1477年至1507年,由於中央權力崩潰,所以地方開始各自為政。而「應仁之亂」的重要一方細川家地大氣粗,掌握了京城附近的權力。其家長細川政元基本打垮了首都附近的反對勢力,成為了日本最大的地主。然而細川政元的輝煌只是暫時的,因為他根本沒有能力和實力扭轉全國走向大火併的局面,所以最多隻能完成京都附近的區域性統一。而更糟的是,細川家本身內部便不穩定,1507年細川政元被部下刺殺,這個全國第一的家族也從此走向分裂,一蹶不振。

    1507年至1551年是日本戰國的形成時期,這時天下局勢呈現「區域性地區幾強爭霸」的局面,即一塊地區內幾大勢力爭奪地方區域性領導權,而相互間卻很少發生衝突(攘外必先安內)。自西向東,九州島上,東邊的大友家、西邊的龍造寺家以及南邊的島津家為本地區最先進勢力,相互鬥;本州島西部那個尖尖長條上(日本人稱為「中國」地區),先是西邊的大內家稱雄,然後後起的尼子家崛起,再然後更後起的南邊的毛利家雄起;四國島上,原本細川家在這實力最大,細川政元死後,細川家逐漸被家臣三好家控制,三好家又在四國島和京都附近稱雄,結果四國島上後起的長宗我部家開始爭奪本島的統治權;京都附近三好家最強,但各種勢力錯綜複雜,其中以六角家、朝倉家、齋藤家、淺井家等最強,另外還有諸如筒井家等偏弱點的勢力;日本全國正中間異動被稱為關東,關東地區的腹部,也就是今天東京附近幾百公里範圍內又被成為關東,這個關東以正北、日本海沿岸被稱為北陸,以東北直到北海道島被稱為陸奧,以西……以西被稱為啥真不清楚,關東地區有三霸,東京附近的北條家,西邊的今川家,西北邊內陸的武田家;北陸地區有一個強國是長尾家,後來改稱上杉家;陸奧東部有伊達家,西北有最上家,北邊有斯波家。

    在這期間,日本商人、僧人也紛紛組織政治勢力,特別是佛教的一支一向宗,在民間發展迅速。與此同時,開闢新航路的歐洲人也踏上日本,開始傳播基督教,並將先進的火藥武器帶給了各路軍隊,日本也由此成為了當時東方各國中熱兵器最普及的國家(雖然是窩裡鬥)。

    前面說的這些家族、勢力之間爭戰不休,都為了爭奪本地區的所有土地與資源。本時間段內最成功的家族有九州島的大友家(基本取得了九州最強地位)、中國地區的毛利家(基本取得了中國地區的主導權)以及關東的北條、武田、上杉三家。北條家佔據了東京及其附近的肥沃土地,武田家鑄造了一支強大的騎兵/步兵綜合部隊,上杉家也絲毫不弱於武田家,尤其是武田家家長武田信玄和上杉家家長上杉謙信,前者鑄造了今天仍被稱頌不已的武田超級軍隊,一個本人則被譽為「軍神」,可謂一時瑜亮,雙方之間的交戰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戰術層次,伏擊、陣型、戰法等,已高出日本其他軍閥許多層次,這二人也在日本民間達到了幾乎被神化的地步。

    而真正的「王興之地」,卻在小關東與近畿之間的尾張國,今日本愛知縣內。此處經濟發達,有大量的稻米生產;商業暢通,位居關東關西商業要道。不足之處在於戰略縱深小,地方巴掌不到,所以很容易被旁邊的大國壓迫。這裡有個小軍閥叫織田家,原本並不出眾,直到1551年,新家長織田信長上任,於1560年以數千人之兵力在桶狹間一舉斬殺了從東面路過此處的大軍閥今川義元(當時有三萬多人兵力),震動日本。此後織田信長開始實行先穩定尾張大本營,然後奪取地盤數倍於尾張的美濃國做新大本營,最後進入京都,挾天皇和幕府將軍以令諸侯,開始著手統一天下的大任。

    這時各地方諸侯的反應是令人遺憾的。毛利家本來距離京都最近,而且在1557年後便取得了中國地區的統治權。但毛利家家長毛利元就卻沒有選擇進京,反而去跟九州島打架,錯失了良機。武田、上杉、北條三家在關東打成了一鍋粥,誰都寸步不讓,結果讓織田信長得以平步青雲地進京。其它諸侯,距離實在太遠,鞭長莫及。

    織田信長在京都,知人善任,提拔了許多出身貧寒的落魄武士甚至農民子弟做自己屬下,最後贏得了民心,打敗了近畿的各大勢力。這時武田信玄已穩定後方,於是著手與織田家決戰,不料在打敗織田家同盟德川家後突然死去;後來上杉謙信也決議與織田家決戰,結果在擊敗織田家前鋒後也突然病死。歷史的垂青使織田信長一步步走向成功,他滅掉了武田信玄的兒子、打敗了上杉謙信的養子、擊退了毛利元就的孫子,尤其是消滅了信徒眾多的一向宗勢力,最終信長取得了二十二國之土地(日本共六十六國,但織田信長的土地是最肥沃的),天下,就在眼前了。

    而這次,命運卻最終捨棄了織田信長。1582年6月2日,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織田信長及其長子被部將明智光秀襲擊於本能寺及其附近,雙雙殞命,史稱「本能寺之變」。此事發生之原因,至今無人知曉。

    然而,不到10天后,信長愛將羽柴秀吉以超人速度返回到京都,與明智光秀開戰。措手不及的光秀被打敗,死於逃亡途中。隨後,羽柴秀吉趁亂打敗了所有反對派,奪取了織田家權力,並得到朝廷的認可,天皇甚至賜姓其「豐臣」——日本歷史上只有五個姓是天皇賜的,即藤原、源、平、橘,都是皇室後裔,而秀吉出身與農民,不但受此殊榮,還獲得了關白、太政大臣的職位,成為了全日本的最高主宰者。

    此時全日本的區域性統一也接近完成,島津家在九州、長宗我部家在四國、毛利家在中國、德川家北條家在關東、伊達家最上家斯波家在陸奧,基本上都是區域性統一了本地區。豐臣秀吉現在要做的,就是完成全國統一。從1582年到1590年,豐臣秀吉征伐四處,消滅了不肯臣服的北條家(當時最大的地方軍閥),打垮了硬骨頭島津家、長宗我部家(奪取了他們許多土地),教訓了不怎麼聽話的伊達家(削掉了一些領地),聯合了順從的德川家、毛利家、上杉家,建立了一個以豐臣家為中心的日本新政權。

    倘若豐臣秀吉能就此歇兵,則勢必還有發展。但一來戰國時殺氣太重,大家還有繼續征戰的慾望,二來豐臣秀吉本人也野心大漲,最後竟想侵略偌大的中國。於是在1592年,太閤一聲令下,十六萬日本軍隊進攻北韓。北韓迅速潰敗,求救明朝。明神宗萬曆皇帝拍板,中國軍隊進入北韓與日本作戰。雙方交手6年,最終日軍敵不過,而豐臣秀吉也在憂憤中死去,日軍也悉數撤回了本土。

    秀吉死後,全國最大軍閥德川家康策動豐臣家內亂,然後支援武將派於1600年在關原打敗文臣派(史稱「關原之戰」),隨後奪取了全國統治權,並採取一系列措施徹底削弱了毛利家、上杉家等地方勢力。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今東京附近)建立了江戶幕府,並在生前確立了父死子繼的制度。1614年至15年,已70高齡的德川家康決心徹底剷除豐臣家,遂發動大坂冬之戰、夏之戰,最終殺盡了豐臣家子女,徹底確立了以德川家江戶幕府為中心的日本政治體系,從此日本戰亂停止。因此年年號元和,是以被稱為「元和偃武」。

    次年,1616年,德川家康逝世,日本戰國的故事,大致到此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running man最讓你感動的細節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