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小師爺

    較為常規的戰鬥機翻轉機動

    戰鬥機在空中有著最基本的作戰要求和技術動作,而空中翻轉則是戰鬥機飛行員所必須具備的技能,而戰鬥機的空中翻轉有滾筒機動、繞圓方式等多種,這是根據戰機在空中發生敵我雙方對抗時根據需要所能操作的飛行動作,而這些動作並不是飛行員在空中所能夠隨意做出來的,這就意味著戰鬥機飛行員只是在特定飛行訓練科目要求時、遇到作戰任務中,或者發生緊急情況下才能做出此類動作,若在平時,並不能夠隨意做出。

    戰鬥機做出翻轉動作最大的優勢在於,使得飛機能夠儘快脫離特定空域,縮短航線需要,這在戰時是一個極為有效的保命手段,因為它能使戰機儘快擺脫被鎖定的狀態,也就是咬尾鎖定,並且很快能反鎖定,雖然現代戰機已不需要必須的機頭指向才能進行導彈的發射和目標的鎖定。所以在做出翻轉動作或者滾筒機動時,也並不意味著它是在被鎖定狀態。

    戰鬥機採用多種翻轉機動結合的方式是主流

    而根據需要,戰鬥機的翻轉動作很多情況下是可以被解刨為多個聯動飛行動作的組合,並不是單純意義上的常規翻轉,有些是在一個水平面上的動作,有些是在水平面下在連續進入垂直面的翻轉機動動作,這些動作在空中千變萬化,但總有一個前提便是在可控的飛機進入失速前能夠快速改出才行。

    飛機說到底是人類模仿鳥類進行再仿生的產物,這就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空中失速後進入尾旋的可怕境地,而尾旋這一可怕飛行禁區,就是經驗豐富的戰機試飛員在遇到時都很難改出,所以飛機在做出翻轉機動後,首要前提就是密切注意飛機的飛行姿態,從而保證戰機與人員的安全。

    大翻轉機動

  • 2 # 區域拒止

    (殲11B利用滾轉驅逐美國P8反潛機)

    所謂的翻轉其實就是滾轉機動,滾轉是戰鬥機在格鬥中非常重要的機動動作,許多戰機在評介其機動性時,滾轉跟爬升、穩盤、瞬盤、攻角一樣,是非常重要的參考資料。

    (著名的剪刀滾轉機動)

    滾轉的第一個左右是利用滾轉產生的離心力矩,快速消耗戰機向前的慣性,達到出其不意減速的作用。比如在被敵機咬住“6”點鐘方向時,快速滾轉減速可以讓敵方來不及減速而衝到自己戰機前面,從而化被動為主動。二戰著名的王牌飛行員哈特曼就十分擅長滾轉機動。他的成名技“哈特曼滾轉”:當敵機咬住你的6點,準備動手的時候,(注意,和敵機的距離要近,這個動作不能做得過早)利用優於對手的負G能力突然在蹬舵的同時推杆。這樣飛機就會做出一個向下的帶負G的滾轉。這會使你突然從對手的眼前消失(對手被自己的機鼻擋住了,暫時看不到你),而他要跟上來就必須先做一個180度的滾轉,然後再拉桿。同理在咬住對方“6”點鐘方向時,快速的滾轉也能防止自己速度過快衝到對手前方:自己始終維持在敵方尾部半球,當盤旋效能不如對方時,本機一味的盤旋反而會被反咬,所以透過桶滾動作來提升高度,減少相對速度,把速度動能換成高度勢能,透過垂直面上的機動來使自己儲存能量,掌握主動。同時在規避來襲的導彈時,滾筒規避配合干擾彈也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蘇27機翼上的副翼特寫)

    由此可見滾轉是戰機一個非常重要的效能,影響滾轉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兩點:1是滾轉控制力矩,控制力矩越大滾轉效能越好,大部分戰機滾轉依靠機翼上的副翼舵面相互差動來產生滾轉力矩,這意味著副翼離機翼中心越遠,則力矩越大,這也是為什麼戰機的副翼都儘量設計在機翼最外端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F14由於沒有副翼,依靠機翼上的擾流板和尾翼差動來產生滾轉力矩。蘇27由於機翼剛性低等問題無法在機翼最外端設計副翼,因此蘇27在機翼內側設計了襟副一體翼,離中心太近造成滾轉力矩小,影響了滾轉效能。

    (單發戰機的滾轉慣量小,滾轉快)

    影響滾轉的第二個因素是滾轉慣量,它指整機質量向軸線附近分佈,重心質量與機身軸線越重合則轉動慣量越小。滾轉慣量越小滾轉就會越快,這也是為什麼單發緊湊設計的戰機滾轉都很快的原因。而雙發動機戰機,尤其像蘇27、F14這樣的寬間距發動機佈局飛機,滾轉慣量會非常大,造成這兩款飛機滾轉效能都很差。

  • 3 # 香港聖德勒撒精神病院

    上網搜戰鬥機黑手黨就知道了。滾轉是為了減速。過去的飛機交戰前先爬升到高處獲取較多能量,然後交戰的時候能量較多一方有優勢,滾轉減速讓敵方衝到你前面,你能量多的話,即便減速後還有能量可以做機動。大致是這個意思

  • 4 # 詩云歷史

    最好的戰鬥機飛行員,一定是最會翻跟頭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

    那就先從戰鬥機為什麼叫做戰鬥機說起。戰鬥機的主要作戰目標,是敵方的戰鬥機。

    而從螺旋槳飛機到噴氣式飛機時代,雖然動力從螺旋槳變成了渦噴渦扇,但是有一點沒有改變,那就是,飛行員們都是面朝機頭而坐,操縱飛機。主要武器都需要自己的機頭指向敵方飛機,才有最大效果。

    比如最簡單的機炮,那就需要飛行員將機頭瞄準敵方飛機,套入瞄準具,然後擊發!

    甚至現代的空空導彈,也大都如此。雖然有的空空導彈有些絕活可以越肩發射(不解釋這個詞了,不懂得自己搜一下去),但是大部分空空導彈還是需要飛行員將飛機大概指向敵機(又出現個詞,離軸發射角)。高階一些的,可以做到導彈發射跟飛行員的頭盔相連。飛行員的頭轉到哪個方向,只要發現敵機,就可以發射導彈。

    所以戰鬥機飛行員最喜歡的是瞧見敵機的尾巴。這是最好的攻擊位置。而雙方敵機如果相遇,那就要互相做機動,利用各種機動動作,來擺脫對方飛機的咬尾,而自己佔據敵機後方的發射位置。

    舉個當年最基本的翻轉動作。半筋斗倒轉。如圖。

    這架飛機首先從下方進入,然後拉起,直到180度,此時是倒飛,飛行員頭在下,然後再翻轉180度,又改為平飛。但是這樣做的目的在哪裡?

    飛機換了一個方向!

    這樣,假如被對方飛機咬尾,做一個這個動作,如果對方是中距離,不應對,那就改成兩機相對的情形了。如果敵方是近距離不應對,那就改成自己在敵機後面,擺脫了敵機咬尾,然後再轉個彎,就成了敵機被咬尾的態勢了。

    這僅僅是最簡單的情況。實際上,空中格鬥雙方是互相糾纏,各自出招的。高機動性戰機的用途就在這裡。只要能更快地佔據敵機的尾部,就能取得空戰的優勢。所以抗戰時國軍的笨笨的伊15,伊16打空戰,搞不過靈活的零式戰鬥機。損失慘重。而噴氣式戰機時代的格鬥空戰,往往是從中高空糾纏到低空,再從低空糾纏到中高空。有時候你會看到空軍的飛行員們,一人拿個小飛機,在比劃。那就是在模擬空中格鬥。雖然只是拿著個小模型,但是他們腦子裡就在盤算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做什麼樣的機動動作之類了。

    還有,當自己的飛機發現被敵方發射的地空導彈鎖定了,這時候,就要採取某些大角度機動動作,看是否可以擺脫。基本上,擺脫的可能挺大的,地空導彈打戰機,打空的多。至於被對方的主動雷達空空,半主動雷達空空,紅外製導空空這幾類鎖定或者跟住的話,那變數太大太多,不在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所以說,高機動性,是戰鬥機與生俱來的先天本領。通俗的理解,就是最好的戰鬥機,一定是翻跟頭翻得又好又快的!依靠這一天賦技能,戰鬥機可以在天空盡情翱翔跳躍,從低空到高空,都是戰鬥機表演的舞臺。而要把戰鬥機的高機動性體現出來,也需要高明的飛行員的飛行技能。兩者缺一不可。

  • 5 # 半飽書生

    戰鬥機翻轉的目的,是為了轉彎。

    飛機的飛行原理,主要就是由機翼來提供升力。在飛機的平飛過程中,機翼所提供的升力矩始終是最大的,大到足以抵抗重力。

    而籠統一點說,升力的大小是由機翼翼面大小來決定的。雖然機翼上還有水平升降舵,但水平升降舵的翼面積相對整個機翼來說,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升降舵的變化只是改變機翼升力矩的一部分,讓飛機的飛行狀態產生較小的俯仰變化,從而帶動整個跟隨機身的機翼發生更大變化,再進一步產生更大的升降力矩...以此實現飛機的整體俯仰姿態。

    雖然很多飛機的垂直尾翼上都有轉向舵,但轉向舵只是用於小範圍的改變飛機左右航向。就像水平升降舵一樣,轉向舵能提供的力矩相對機翼來說,也實在是太小了。要想實現較為快速,劇烈的轉向動作,轉向舵根本就力不從心。而這個時候,直接讓飛機翻轉,再利用機翼提供的力矩來實現轉向,就是最迅速,最快捷的,也是轉彎半徑最小的動作。

    於是我們能看到戰鬥機這種經常需要改變航向的飛機,在轉彎運動中都要進行翻轉。

    而大型民航客機,更多的是需要保持機體平衡,保障旅客安全,所以往往採用轉向舵來進行大半徑轉彎。它們不是不能進行小半徑的翻轉轉彎,但通常是在緊急狀態下才會那樣做。如果經常進行那樣的動作,旅客是沒辦法好好休息和用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英宗的“奪門之變”為何能夠成功?